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二

2024-05-18

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二(通用3篇)

篇1: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二

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同时思考:

这个报道(1)反映的是哪一项民主权利?(2)它有何重要意义?

投影:

资料:第八届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提出议案的情况

据全国人大权威部门介绍,八届全国人大五年间,代表们共提出议案3369件,其中566件与立法有关的方案由大会主席团交由全国人大8个专门委员会审议。目前有的已经立法,有的正在起草、审议过程中,有的列入立法规则。代表们共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11730件,加上由议案转为意见处理的2803件,共14000多件。这些建议分别交由160多个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目前(九届大人召开前)已经基本办理完毕,并直接答复了代表。

《人民日报》.3.1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我国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具有法律保障(板书)

(1)批评权――(板书)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

建议权――(板书)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2)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批评、建议权(板书)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的重要意义(板书)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人民的监督,保证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才能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2.我国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具有制度保障(板书)

(学生自学此横题内容,思考:(1)我国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有哪些保障制度?(2)这些制度是怎样起保障作用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必须有具体的制度和渠道做保证,否则这些权利将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保障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制度有:

(1)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板书)

它可以保证把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及时地传递到国家权力机关,以利于国家决策。

我们前面资料中介绍的第八届人大工作期间,代表们提出的14000多件批评、建议,足以说明这个道理。

(2)信访举报制度(板书)

这一制度,是公民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人民群众监督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和有效的方法。

教材中的统计数字充分地证实了这个观点。

同学们都知道的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案件的处理。陈希同案件的引发,最开始于1994年6月中共江苏省纪委收到一封署名“深受其害的`单位”的举报信。地方纪委和中央纪委步步深入查处,一一剥开外衣,直至王宝森、陈希同露出真实面目。

《蓝盾》1998.1

实践证明,信访举报为中央国家机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3)新闻监督制度(板书)

这一制度,也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新闻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的。而新闻媒体又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事实上,我国众多的新闻媒体的新闻线索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新闻媒体为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提供了便利渠道。新闻媒体也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这些同学们都非常清楚,我们就不举例了。

(4)其他监督制度(板书)

资料:“设立‘意见箱’架起‘连心桥’”

10月26日,福州市民惊喜地发现,榕城闹市区挂出了12只不寻常的箱子――“市民意见箱”。这意味着福州市民向市委、市政府坦诚进言从此有了更顺畅、更便捷的渠道。

《半月谈》.5

资料:“专家为北京发展献计”

“专家谈北京”座谈会,这是北京市科技干部局主办的专家信息网络活动的一部分。来自各行业的专家根据北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调研,已写出了3000多条建议,上报市委、市政府400多条,被采用300条,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市领导先后对100多条建设作了批示。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公安、交通、建筑、高校、环保等方面的专家。

《北京晚报》1998.9.26

这些制度为公民更好地行使人民监督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了桥梁和保障作用,是我国公民真正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力保证。

课堂小结

这节果,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公民权利――批评、建议权;掌握了一对新概念――批评权、建议权;明确了一个新观点――批评、建议权,是人民的一项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它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知道了一个新知识――我国公民的批评、建议权是有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的。

巩固新课

读资料,谈认识。这一报道说明了什么?

投影:

代表议案处理意见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曹志于会议期间向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作关于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的处理意见报告。他说,本次会议共收到议案830件,其中:代表团提出的议案26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804件,这些议案围绕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意见。经大会秘书处同有关工作部门商议,建议将190件议案交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另外640件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连同大会期间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交由有关机关、组织认真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代表。

篇2: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二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设计(二)

复习提问

举例: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城八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于1998年12月15日进行了投票。投票前,各选区依照法定程序召开了协商会议,认真推选确定出本选区的代表候选人。其中一位外籍友人问记者,他是否也可以参加选举。请思考:

①外籍友人有无资格参加我国选举?

②我国选民资格是如何确定的?

③在我国,行使选举权需经过哪些法定程序?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选举权利,知道选举权利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呢?请看一个案例。

举例:

1995年4月,哈尔滨出版的.《北方文学》发表了江西湖口县青年教师陈然的小说《喘息》。作者投影(教师提问):

1.你认为陈然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

篇3: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3月在北京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场,代表们步入会场

②代表们在大会上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③代表们踊跃发言,参政议政表达人民意愿

④代表们投票选举产生了江泽民、李鹏、朱F基等国家主要领导人

这一场面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说明了选举权利位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

提问:什么是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呢?请同学们阅读后回答。

生答:(略)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方式。即: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称为直接选举;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称为间接选举。可见,刚才我们在录像中所看到的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大的代表也是由广大的选民选举产生的,是代表广大人民意愿的。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选举权利居于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首位,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提问:你有选举权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请你判断:他们是否具有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

①14岁的初二学生张旭

②教我们班数学的49岁的王老师

③美籍华人林先生

④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的张大国

⑤小李78岁的老奶奶

⑥年满18周岁的高三学生周涛

⑦因参与抢劫杀人,被处以无期徒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的路阳

在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阅读教材上我国选举情况的数字说明)

一位具备了选民资格的公民要真正行使选举权,还必须经过法律程序。

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我们进行一次模拟选举。

模拟选举背景:①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②指定学生担任选举委员会工作人员、监票人员、计票人员等

③提前制作模拟选民证、选票、票箱、工作证等

④其他同学32人,代表海淀区下属的一个选区的公民

模拟选举操作过程:

教师提示:选民同志们,现在我们要进行区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第一个程序是什么呢?

生答:选民登记。

选举委员会工作人员佩带标志上场,一人模拟进行登记,另一人介绍如何进行选民登记。

①在座的.各位公民,既有符合选举资格的,也有不符合选举资格的,因而我们按选区进行登记、审查。

②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选民,列入选民名单,承认其选民资格。

③选民名单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并发给选民证,作为公民有资格参加选举的凭证。

④根据现行选举法,我国实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一次登记,长期有效”的原则。

选委会同志宣布登记工作完毕,本选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选民共30名。

教师提示:本选区可提名几位候选人,为什么?

生答:3位。因为在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时,只要有选民10人联名,就可以提名一名代表候选人,本区有30名选民,可提名三名代表候选人。因此,我们提名①号②号③号三位候选人。

提问:为什么大家推选这三位同志做代表候选人呢?他们具备哪些共同的特点?

生答:他们能代表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具有宪法和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选委会工作人员宣布:投票选举

投票结束,监票人员、计票人员和选委会人员将投票人数与票数进行核对,做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

监票人公布投票结果:本次选举选民人数为30人,所投票数为26票,超过本选区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

26票中有1票弃权,1票所选人数多于3人,该选票作废。①号和②号代表候选人分别得到18票、22票,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当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③号代表候选人得7票,不过半数,不得当选。

为了维护庄严而神圣的选举权利,国家从物质和法律方面给予保障。

我国选举法规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这是物质保障。我国刑法对破坏选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这是法律保障。

案例:选举权不容侵犯 义乌一农民破坏选举被判刑

日前,义乌法院审结一起破坏选举案,被告人冯沾田因犯破坏选举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11月19日,被告人冯沾田以村干部故意不给其浴票为由,窜至赤岸镇赤二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点,与正在进行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村干部发生争吵,并将已装有该村400余张回收选票的投票箱拿走,后丢弃在丹溪河中,以致所进行的选举不能计数而无效,严重影响了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

法院认为,被告人冯沾田故意妨害选举工作,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破坏选举罪。为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维护国家选举制度,配合当前的换届选举工作,该院遂依法当庭作出判决。

学生做课堂小结。

教学手段:

录像、数字、案例等事实材料的采用注意恰当且充分,从而说明理论观点。学生模拟活动变枯燥为生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能力有所提高。阅读、理论联系实际、情境设置融合在一起,突破了单纯识记法律条文的旧模式。

设计思想:

本课理论性较强,讲述应侧重于理论分析,但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思考,本案例注意结合每一目题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剖析重点、难点,系统归纳总结。

上一篇:春节团拜文艺表演串词下一篇:竣工验收汇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