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2024-04-16

《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共9篇)

篇1:《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朗读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和弄和弄”、“四散纷飞”、“光影零乱”、“屏住呼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以及作者的情感,体会利用连接词进行有序表达的方法;在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感受吹肥皂泡的乐趣以及作者的情感,体会利用连接词进行有序表达的方法;在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设计尝试学案

学生准备:

按照学案导学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老师知道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说说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生交流。(3-4名同学)

3.这个你喜欢玩吗?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几个动词来。

二、预习检测

.小组抽查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检测朗读课文、认读字词情况。

正确认读词语:

浮光

悬着

仰头

笔管

一支

溶化

小碗

肥皂

种类

剩下

光影零乱

和弄和弄

屏住呼吸

四散纷飞

软悠悠

颤巍巍

2.全班抽查认读词语。

3.这篇课文是谁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幻灯出示冰心奶奶图片)

三、感知中心、把握基情

.师引: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什么呢?

(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课题)

3.说说“最爱”有多爱?读出你的感受。(2名同学)

四、精读深悟、体趣得法

(一)、品读做肥皂泡

.师引:你们玩的泡泡是买的还是做的?冰心奶奶玩的肥皂泡跟我们玩的有点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

2.生回答。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做)

幻灯出示“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个小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

3.指名读。

4.引导学生观察词语“和弄和弄”,也可以说成……(2名同学)

(二)、研读吹、扇肥皂泡,悟写法

.师引:肥皂泡就这样做好了,我们一起去玩吧!

2.指名读课文剩下的部分。

3.师问:玩肥皂泡最重要的动作是……生答(“吹”)(板书“吹”)

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答(“慢慢地”)这样就吹成了……(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

4.吹完之后还要怎么做?生答(“轻轻一提”)

(根据学生回答,幻灯演示这些重点词)

5.师引:这样一来,(幻灯出示:“那轻圆的球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漂游。)(师范读)

强调“软悠悠”,跟着老师来读。

男生读、女生读

6.师引:吹肥皂泡有意思吗?(生答)难怪冰心奶奶说---(回扣中心句)

幻灯出示,生齐读。

“小的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

7.师引: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由“做”到“吹”再到“提”,(幻灯出示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是怎么连成一句话的?来看看接头处。

引导学生找到连接词“然后”、“再”(幻灯演示这两个词)

8.师述:这两个词有个名字叫“连接词”。(幻灯演示)

9.拓展:你还能想到哪些像这样的词?

(交流、评价3-4名同学)

0.用连接词可以把句子有顺序地连在一起,我们也来试一试。

(先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然后在学案上完成。)

选词填空:再然后先最后

植树时,我()挖一个坑,()把小树苗放进坑里,()埋上土,()浇上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

1.汇报、评价

2.师引:肥皂泡要想玩得好,还需要、、、、、、幻灯出示:“如果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指名读)

引出“扇”(板书)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答(“轻轻地”)(幻灯演示重点词)

3.师引:扇肥皂泡很有讲究。

引读“要是扇得好、、、、、、、、、、、、、、、、、、、、、”(幻灯出示)

(老师也想美美地读一读这四散纷飞的小泡,你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好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读“要是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幻灯出示)

(引导:“颤巍巍”要读得颤一些,跟老师来读。“颤~巍~巍”)

(引导学生想象着颤巍巍、光影零乱的大泡再读这句话。)

4.引读:很快就要散裂了。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谁来表演一下这个动作?说一说大家为什么要屏住呼吸?(交流)

5.美丽的肥皂泡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

所以冰心奶奶说---(回扣中心句)

幻灯出示,生齐读。

“小的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

6.对比总结

由“做肥皂泡”到“吹肥皂泡”再到“扇肥皂泡”

哪个内容写得少?哪些内容写的多一些?(交流:2名同学)

像这样写得内容比较多的叫做重点写。(板书)

五、课堂检测

板书:

肥皂泡

重点写

一号学习单

《肥皂泡》第一课时

尝试学案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标出自然段,知道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至少朗读三遍)。

2.正确认读词语。

肥皂

种类

剩下

小碗

溶化

一支

笔管

浮光

悬着

仰头

屏住呼吸

和弄和弄

光影零乱

四散纷飞

软悠悠

颤巍巍

3.这篇课文是()写的。

二号学习单

(一)、课中训练

选词填空:再然后先最后

植树时,我()挖(wā)一个坑(kēng),()把小树苗放进坑(kēng)里,)埋(mái)上土,(()浇(jiāo)上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

(二)、课堂检测单

.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剩下(shèngchéng)

仰头(yǎngáng)

浮光(fú

fó)

悬着(xuánxián)

屏住呼吸(píngbǐng)

和弄和弄(huò

hé)

四散纷飞(sǎn

sàn)

2.填上恰当的词语。(不会写的字可以注拼音)

()地吹

()地提

()地扇

()的肥皂泡

3.填空。

我知道:

课文主要写了()肥皂泡

()肥皂泡

()肥皂泡

其中重点写的是()肥皂泡和()肥皂泡。

篇2:《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课件出示)古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图片,学生欣赏。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2.今天我来学习《为学》,解题。(课件出示)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1.介绍作者的简单情况。(课件出示)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2.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3)三读,订正读音。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横线词的意思。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贫者语于富者曰: c 吾欲之南海,何如? d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f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g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三、练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课件出示)()()()()()

鄙人有恃无恐僧侣似乎支吾 .....2.写写词语的意思。为学:()蜀:()鄙:()语:()南海:()何恃:()钵:()去:()顾:()

3.说一说课文告诉我什么道理?

四、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五、作业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

为学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篇3:《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题眼中“战象”一词作为教学的原点, 层层剥笋, 在质疑问难中引出“审美品读”这条主线, 通过对嘎羧26年前后形象的对比朗读,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教师循着冲突, 顺藤摸瓜引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内容。继而重点品读“重披战甲”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细节, 在多元朗读、个性感悟、创造想象、师生对话中, 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情感, 从而达到“披文入情, 言意兼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喘息、凝重、焦躁、激越、排山倒海、势不可当、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泪光闪闪、浴血搏杀、泣不成声”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认知冲突中, 凭借有感情地朗读, 深切感受嘎羧英勇、重情重义的战士形象。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 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读题。这可不是一般的大象呢, 而是战象, 再读课题。

2.简介作者沈石溪: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王”, 这篇文章写的是他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3.预习过课文了, 知道战象的名字吗?板书“嘎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战象“嘎羧”的故事。

(课题导入简洁明了, 从读题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大象, 而是一头战象, 而故事又发生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云南原始森林。虽寥寥数语却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阅读开端。)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速读全文。何谓“速读”呢?速读就是快速而有效地读。所以老师还有两个要求:一要读正确生字新词, 二是划出课文中直接描写战象在战场上作战的句子。

2.检查读词。

(1) 正确读词。 (指名读———齐读)

(2) 根据意思给词语分类。

形容声势很大:排山倒海、势不可当

形容哭泣的样子:泪光闪闪、泣不成声

形容声音高亢:震耳欲聋、激越

(3) 有感情地读词。

师:你能根据这些词语的不同意思, 读出他们的区别吗?

(首先, 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课文很长, 老师就指导学生用“速读”的方法来读课文。其次, 词语教学并不是虚晃一枪, 而是步步深入, 由读正确, 到根据意思写词语, 再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扎实而有效。)

三、品读战象驰骋战场的英勇

出示:士兵骑象杀敌, 战象用长鼻劈敌, 用象蹄踩敌, 一大群战象, 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 势不可当。

1.指名回答, 读正确句子。

2.齐读, 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战象? (英勇的、威风凛凛的) 读出你的感受。

3.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大象威风凛凛、势不可当的气势的?小结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仅用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劈”、“踩”、“扑”就写出了战象的英勇,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指名读, 随机点评) 气势够大了吗?再大点?一大群战象80多头呢!全体起立, 让我们都加入这战争的队伍, 感受当战象那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齐读)

(此处教师抓住“劈、踩、扑”三个动词,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诵读想象, 英勇的战象表象深深地印入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四、设置认知冲突, 走进重情重义的嘎羧

(一) 感受年迈的嘎羧形象, 设置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 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 在1943年和日寇的一场激战中, 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埋葬它们尸体的时候, 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 它就是嘎羧。一晃26年过去了, 如今的嘎羧又是什么样子呢?

1. 读5、6自然段, 找找如今的嘎羧是什么样子。

2. 反馈:感受26年后嘎羧年迈的形象。

3. 补充原文句子, 再读。

它已经50多岁了, 脖子歪得厉害, 嘴永远闭不拢, 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 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 两根象牙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

4. 读了这段话你最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学生板书:嘎羧老了。

5. 反问:26年前, 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嘎羧如今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不得不在心里发问, 它还是一头战象吗?

(课外资料的适时拓展, 使年迈的嘎羧形象丰满了, 在学生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认知冲突。如今的嘎羧失去了26年前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还能称之为“战象”吗?在对比阅读中, 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嘎羧不同寻常的举动。

1. 再去快速浏览课文接下来的部分, 看看年迈的嘎羧在生命最后的历程里, 做了哪几件不同寻常的事, 让我们依然看到了一头真正的战象?

2. 交流: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并请学生板书。 (预设: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3. 用上连接词, 结合板书,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小结: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那就是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时, 我们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 来很快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教”是为了“不教”, 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学习。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出“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顺势点法:用连接词加主要事件的方法复述课文, 是概括长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新方法, 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三) 品读“重披战甲”部分, 感受嘎羧的重情重义。

1. 请你细读课文的6~11自然段, 划出哪些句子仍然能使我们感受到嘎羧是最后一头战象?

2. 交流:

预设1:26个春秋过去, 象鞍已经破旧了, 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 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1) 指名读, 说说自己的感受。

(2) 引读:再回忆一下嘎羧在树阴下打瞌睡, 那没精打采的样子, 而此时嘎羧仿佛又找回了青春, 是什么使它如此的精神抖擞? (象鞍) 那是一个怎样的象鞍呢?

(3) 齐读。

师:披挂上象鞍的嘎羧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了26年前的战场上。

预设2: (重点交流) 没想到, 嘎羧见了, 一下子安静了, 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眼睛里泪光闪闪, 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嘎羧仍是一头战象?

(1) 指名读, 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自由读, 看看这句话当中的哪些词特别令你感动?

(3) 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一下子安静、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追问:从“泪光闪闪”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能联系前文说说吗?你能读出战象的心情变化吗?作者又抓住了几个词, 让我们看到了大象与象鞍的情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依依不舍的老朋友般的深厚的眷恋的

师:你能把这种眷恋之情读出来吗?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 一边听我读, 一边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神情、动作。 (师范读) 睁开眼睛, 拿起书, 像老师一样带着你自己的体会, 一起读。

3. 以写促悟: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久久地摩挲着, 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战尘和鲜血的奇特气味, 不禁想起了———

4. 回读战象作战的句子。

(对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 教师舍得花时间“浓妆艳抹”。通过咬文嚼字的品读, 想象写话, 引导学生感悟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

五、深情小结, 回读课题

篇4:《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篇5:《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学  习

重  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   相机补充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3  4  5题 学 生 活 动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   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让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练习课 教时                   (43)

学  习

目  标 3.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  习

重  点 百分数的应用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

2.练一练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   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   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自评

3.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4.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  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学 生 活 动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   反馈

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   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自评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课题 数学与购物(教科书第79页 教时                   (44)

学  习

目  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 提问:估计花了多少钱?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四 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 总结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学 生 活 动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课题 购物策略(教科书第81页) 教时                   (45)

学  习

目  标 3.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4.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出示电脑课件 提供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引出选择购物策略的问题教师板书(购物策略)

二、分析问题  各个突破

1.提问: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2.解决问题(1)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全班讲评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3.解决问题(2)

学生独立分析   然后学生汇报   教师点评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4.解决问题(3) (4)

全班交流    学生自评

3)甲商店花30元   乙商店花36×0.9=32.4(元) 丙商店花36×0.8=28.8(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过30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学 生 活 动

让学生理解题意

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学生独立分析   然后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个别指导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购物策略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教学反思

课题 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时                   (46)

学  习

目  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学  习

重  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三、练习

a)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2.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篇6:《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一、引入

本周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小组活动

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各组选定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表、总结,学生代表汇报(2)相互补充,探讨交流。

师适时归纳板书。

3、小结: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三、总结评价

1、小组自评

谈谈本次观察实验活动中的收获,自身表现,合作情况…… 评出优秀观察记录员。

2、班级总评(1)小组汇报(2)评出优秀实验组

【板书设计】 面包发霉了

营养

温度

篇7: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教科版教案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篇8:《肥皂泡》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

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回声》这篇科学童话比较抽象, 它是通过水波与声波遇到障碍物都会再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情境为主线,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评、想象、讨论、感悟等自主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的读音, 并学会运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欢快、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融入情境——字画一体, 兴致倍增

1. (学生课前读儿歌) 刚才小朋友读儿歌读得津津有味, 我想你们一定很喜欢儿歌, 黄老师也很喜欢。我们读一首儿歌、看一本好书都能知道新的知识, 就像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这节课呀, 我们要和好朋友青蛙一起去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弄明白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好, 我们先去石桥看看。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及相应的生字:呱、圈、纹、碰、返。)

2.热情的生字娃娃已经在桥洞下欢迎你们了, 它们是谁呢?我们赶紧去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读生字)

3.不错, 大家都能很快地认出这些生字娃娃, 看谁能任选其中一个生字来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词, 还可以是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打破常规教法, 颇有新意。把生字的复习融入真实可感的画面中, 不仅读字音, 还用生字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句。这样既复习了生字, 进行了说的训练, 又注意跟课文有机结合, 环环相扣, 恰似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 显得生动而流畅, 营造了人人乐于参与的氛围。]

二、再现情境——感悟课文, 水到渠成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请大家仔细看图, 这半圆的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好像什么?

2. 石桥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变得更美了!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石桥的美景呢?大家打开书认真找找。

3. 太美了!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女同学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 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表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石桥的美, 从而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石桥真是风景如画。瞧, (点击课件: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风景了,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原来是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那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看不见的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

3. 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课件相应的位置上出示:

(出示在小青蛙的头顶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出示在桥洞的石壁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1) 看不见的小青蛙可真调皮, 小青蛙说什么, 它也跟着说什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这两行话?

(2) 谁能读得更好?你为什么这样读?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3) 谢谢你, 现在老师知道了朗读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大家都来试试。

(4) 当时一只青蛙学另外一只青蛙说话的情景一定很美。现在, 请你们同桌一起练习读句子, 一人读小青蛙说的话, 一人读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5) 分组练习读小青蛙说的话和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回声”的场景, 为下面理解回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明明听到有青蛙在学说话, 却见不到它的影子, 小青蛙觉得很奇怪, 它心里在想些什么?

2.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 就问妈妈 (引读)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 刚才我发现××同学不但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而且脸上还有奇怪的表情呢!你能站起来读读吗?

(2) 谁还想带着表情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有表情地朗读, 注重在体会心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优生示范——中等生和后进生模仿——全班齐读。这样以点带面,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小青蛙非常奇怪, 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待会儿有非常精彩的动画片, 你们仔细观察, 特别要注意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水的变化。 (点击课件, 学生观看无声的动画片。)

2. 出示练习, 学生试着完成。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 () 到岸上。她 () 起一颗石子, () 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 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 () 回来。

3. 反馈、小结:

这些填上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我们说话写话都要注意用好动词。

4. 齐读这段话, 感受整个实验过程。

5. 男同学读, 女同学读, 进一步感受实验过程。

6. 给画面配音。

(1) 准备:青蛙妈妈刚才夸小朋友读得好, 她还想看看谁说得更好, 说什么呢?就是给动画片配音, 看着画面 (课件) 把过程说出来。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先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说不来的可以请教同桌或课本, 也可以问问你们的这位大朋友——黄老师。

(2) 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要给动画片配音了, 谁对自己有信心? (生选定配音角色) 其余的同学来当评委, 等会儿评选出你最喜欢的配音演员。

(3) 评选最喜欢的配音演员。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向他学一学, 和他比一比。

[设计意图:课堂是孩子的, 观察画面、尝试填空、朗读感受、给画面配音, 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观察发现, 读书, 同桌互说, 既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又让每个学生通过协作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重要的是, 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五)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大家边看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录音, 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2. 交流, 点击出示句子。

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 也要返回来。

(1) 这两句都是妈妈说的话, 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自由练习读。

(2) 交流体会:怎样才能读好妈妈说的话?

(3) 齐读妈妈说的话。

(4) 爱思考的人最会发现问题。听了青蛙妈妈说的这两句话,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它们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这就是回声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想, 自己发现问题, 即发现了回声的特点, 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3. 小青蛙听了后, 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 很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它高兴? (一蹦老高) 我们除了说高兴得“一蹦老高”外, 还可以说高兴得怎么样?

4. 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词, 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高兴。小青蛙这么高兴, 又从哪句话看出来呢?

5. 点击课件, 出示句子: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

(1)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句话?

(2) 谁还愿意读读?

(3) 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设计意图: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 紧紧抓住“高兴”一词, 点了三把火,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了, 这就既理解了文本, 体会到小青蛙的高兴心情, 又领悟到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学法, 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六)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点击课件, 演示小青蛙游回桥洞里的画面) 小青蛙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可高兴啦!它又游回桥洞里, 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延伸情境——拓展空间, 回味无穷

1.这回声太好玩了, 小青蛙一蹦就来到了山谷中 (点击小青蛙蹦到山谷中的画面) , 会发生什么事呢?

2.小青蛙还会去哪里, 发生什么事呢?

3.小结:这节课, 我们最开心的是和小青蛙一样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回声。当然,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的奥秘, 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去体验, 多观察, 多想, 多问, 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篇9: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大家看,老师也搜集到了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的图片。(课件播放)

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有地平线的身影,美丽的地平线,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什么,能猜一猜它与什么有关吗?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3、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了作者从发现地平线,追求地平线,到后来从中受到感悟的事。)

4、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中的地平线、人生中的地平线)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地平线是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地平线的样子的?在文中做上标记。

2、解读地平线:

①作者发现的地平线是什么样子的?

②这道地平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会是什么心情。(惊喜),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

3、“我”第一次是怎样追寻地平线的。出示句子: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

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

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是因为“我“充满了希望,而看到”天地依然平行“心情又会怎样?(失落)

五、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自由读5—12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分角色朗读5—12自然段,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号,“我”问时的好奇、急迫,老人家说的“天边”要读的疑惑不解,后面的话是意味深长。

4、听了老人的话后,“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六、体会哲理

1、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2、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可理解为“反复思考”或是“不断品味”)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小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七、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

—(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40分钟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它是谜吗?能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吗?

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丑石》《秦腔》等

板书设计

7、地平线

大自然中的地平线 人生的地平线

2.张石匠拜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艺无止境道理,训练朗读。2.继续学习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展开合理想象,训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齐读。

3、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

课前,同学们已按“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着,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

(1)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2)读准字音,认清形,理解词语。

惊涛骇浪 艺无止境 不急不拙 龙飞凤舞 远近闻名(3)给课文分段,说说理由。

(4)想:张石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要拜师?文中找找句子,可用——— ……划出张石匠,小伙子两人手艺高超的词句。

1.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读生字词。2.理解词语

3.在字词方面,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4.速度课文,想如何分段,说理由。出示填空:

张石匠与小伙子比(),他们先比(),又比(),结果()。

5.小结,过渡。

你觉得张石匠是个怎样的人?(骄傲自大)三.学习描写张石匠的句子:

(一).骄傲自大

1.从哪里看出他的骄傲自大?读有关句子 2.想张石匠当时心情,语气怎么样

3.过渡:看人不能片面,再看看张石匠是个怎样的人?

(二)手艺高超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词:远近闻名 手艺精 根底硬

句:(1)活儿干得漂亮……丝毫不走样。

(2)这条石链环环相扣……显然是用一块石料锻成的。

2.师指导朗读: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石匠真不愧是位老石匠,果然手艺精,功底硬,洗出的字,锻出的石链令众人叫好,连声叫绝。这高超的手艺,应用怎样的朗读来表现?

(1)自己准备。(2)个别示范读(3)男.女生分别读。

3.过渡:张石匠的手艺的确不同凡响,值得大家钦佩,可手艺那么高超的他为何要拜师呢? 4.再速度课文,找出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1)交流

“自愧不如”什么意思?

(2)齐读第十节1.2句,读出“羞愧,惭愧”的语气。

四.学习描写小伙子手艺精湛的句子:

1.张石匠“自愧不如”,到底哪里比不上小伙子呢?让我们去看看小伙子的手艺,划划有关句子。2.交流,读句

3.你觉得小伙子哪些地方更胜一筹呢?以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1)学习小组讨论读,交流读,学习读。(2)派代表读给大家听。(3)学习,模仿,齐读。

4.过渡:这样看来,小伙子的确计高一筹,此时此刻,张石匠是自愧不如,甘拜下风,而小伙子不是要他拜师,只不过教训他,让他懂得道理而已。完成填空:

自从与小伙子比试后,张石匠知道了(),更懂得了()。感情朗读第10节。

五.重点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项新本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复习方法。

3.出示三段段意,请一生读。4.交流,点评。5.齐读主要内容。六.拓展,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是啊,虽然这次比试张石匠是输了,但他却有了收获,懂得了道理。

故事其实还没完,你想象一下,当小伙子说完这番话后,张石匠会说些什么?今后又会怎么样?

(1)学习小组讨论,想象。(2)交流 3.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其实也是一则含义较深的故事,从中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七.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把这故事讲给父母听。2.以“张石匠变了”为题,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今日古诗:《劝 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就学会了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课件出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B、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

(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设计:

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

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餐桌上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3.语言实践: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听记引入:

1.小干部用忆记法让学生进行听记:

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因此我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

2.出示答案,校对,齐读。

3.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从——(齐读课题)这篇课文的第一小节概括而来的。

[出示] 节一

指读;

引读:父亲常说——

因此他规定——

读到这,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餐桌上是指——(晚餐桌上),那么“餐桌上的大学”是什么意思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1.要求:(1)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2.检查:(1)[出示] 聆听

拯救

嘈杂

琐碎

斟酒

压轴戏

鸦雀无声

(2).分组读,思考:为什么这样排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难理解的词?

琐碎:细小而繁多;

压轴戏:(注释)

(4)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课文,师随机板书读错的字词,正音;指导难读的句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轻读课文,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四.合作学习并交流。

1.[出示]

话题1: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

话题2: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话题3: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话题4: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

(1)四人一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

(2)独立学习(师充分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并且特别关注程度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自由交谈——允许学生走动,寻找各自的合作伙伴(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展示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父母的哪些表现激励着“我们”学习?默读课文,“——”

[出示]

A.……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B.……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恩。好。”

C.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D.“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

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2)交流、指导朗读:

(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谦虚,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父母之间的那种默契又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引向更广、更深,引导我们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探究)

五.语言实践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补充听记的内容:……必须不断地学习。

2.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六.语言积累与操练

1.摘录喜欢的词句;

2.动笔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晚餐桌上的学校

上一篇:带式输送机工艺流程图下一篇:李溪芮的粉丝的口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