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

2024-05-13

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精选8篇)

篇1: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说到民族精神,不得不说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团结一心的纽带、自强不息的动力。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大义。日本侵略者可以杀死我们几千万民众,但摧不垮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暂时占领大片中国土地,但征服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日寇越残暴,抗战的斗志越坚强;环境越艰苦,对敌斗争的办法越多越灵活。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贵在实践,重在行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每个行业,化为每个我们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成为每个人爱岗敬业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反思、警醒。我们要弘扬 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篇2: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

——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记者 马献忠

2013-3-29 9:10:43来源:2013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精神?

陈瑛: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最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识,指导并鼓舞我们同心同德,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是中国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发出正能量的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魄。这里,我们要注意,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开放,都只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体”。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内容非常丰厚。例如我们的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诚信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支持,组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陈瑛: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但是,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要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其“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中间一直传诵着关于勤俭美德的动人故事和处世格言,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需要弘扬一种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陈瑛: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然而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力,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起点低,许多资源紧缺,包括发展本身带来的生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森林、草场、湿地的减少等环境问题,这里处处需要勤俭节约。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不但存在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以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诸如自私保守、爱面子、讲排场等等,这些都在传递着负能量,销蚀着人们的美德和精神,甚至严重地影响我们党的建设。消极、奢侈是腐败的温床和开端,勤俭关系着我们党和我们事业的兴亡成败。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中国精神中的勤俭,把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它铭刻在我们每个党员、每个群众的头脑里,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反对奢侈腐败、狠抓勤俭和廉政的举措,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正在与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良性互动:后者坚强地支撑着前者,而前者则提挈着后者,使其攀升到更高境界。它们共同

篇3: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

通过对金茂大厦的了解使我对是否应该继承中国古建筑的文化, 应该如何继承, 是神似还是形似引起了我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其中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元素, 为今天中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城市规划、住房建设、环境设计等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借鉴。我们是用了20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了, 古城风貌看不到了, 古建筑文化消失得很快。这里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有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尊重问题, 更有对古建筑文化是不是给予了应有的继承和保护措施的问题。

第一, 因地制宜。

中国古建筑依山伴水, 就地取材, 形式多样。有依山建筑, 有平川建筑。山区多石木结构, 平原多砖木结构, 南方林区有干栏式建筑, 东北地区有干打垒土房, 黄土高原有窑洞建筑。中国古建筑所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 各地不强求、不攀比, 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第二, 以人为本。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讲为人服务的。北方老百姓住四合院, 以院子为中心, 每个房间的门都是朝向院子的, 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为中心展开的, 大槐树下, 莆萄滕下, 弄儿漆上, 家长里短, 谈天说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 窗镜借景, 居所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形相映, 小桥流水, 淘米洗衣, 一切方便人的生活, 一切从人的生活出发。建筑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 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

第三, 讲求秩序。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讲求秩序是一个特点。北京古城建筑, 中轴线是讲求秩序的突出表现。从南面的永定门开始, 经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 到北面是安定门, 一方面是皇权至上, 一方面是皇恩浩荡, 表现了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历史上的北京有“东富西贵”之说, 围绕中轴线, 有钱人住东城的多, 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秩序是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 建筑秩序使社会秩序得到明确和固化。

第四, 崇尚节简。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古建筑质的特征, 简朴这个词可以给中国古建筑, 而豪华这个词可以给欧洲建筑。中国古建筑是用土用砖做起来的, 欧洲建筑是用石材用金属做起来的。我们一栋房子即使是宫殿往往用几年十几年时间就做起来, 欧洲往往用几十年, 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做起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单元是院落, 所谓大户人家, 不过是几个院落在平面上联系起来, 加起来规模很大。如果讲一栋建筑, 我们是上千平米, 欧洲是上万平米。江南的园林, 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 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 平填了许多自然情趣, 给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简朴的。但是, 你看看法国的凡尔塞宫, 你看看印度的妲姬陵 (受欧洲影响的建筑) , 你很难用自然的, 清新的、简朴的这些词汇去描述它, 它给你的感觉是豪华的、厚重的、富贵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崇尚节简不仅对建筑, 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导向。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秩序、崇尚节简, 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 都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

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多次探索, 都还是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和装饰细节, 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将传统建筑的局部嫁接到现代建筑上去的设计手法显然是继承传统的初级阶段, 甚至有背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也就难免被冠以“复古注意”和“形式注意”的帽子。从南京中山陵突破最初估价的八倍, 以及1951到1955年根据北京市的统计:“大屋顶一项就浪费二百三十多亿元”来看, 仅经济上的巨大支出就使这种建筑形式难以正常和健康的发展下去。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三种方法, 式的借鉴、符号学的借鉴、法的借鉴, 法的借鉴是设计方法, 思维方法的借鉴, 是最高级的借鉴方式, 由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成为举世公认的既体现中国建筑传统, 又体现当代高科技成果的优秀作品。可以说SOM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这样的设计理念应该是我们今后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主流方向。

篇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伟大时代孕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这其中体现的是时代、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放眼中外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之伴随;大凡有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积极进取的意志力量,成为永葆发展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梦就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而言,就是蕴涵社会理想与愿景的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梦必然有强大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而弘扬中国精神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联系现实来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民族复兴之梦”。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进步,精神因素则对物质生产起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时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聚合巨大的正能量。这个认同和纽带就是中国精神。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而中国精神正是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5000多年华夏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出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于今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是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时代梦。坚持和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就能勇立时代潮头,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二者的交汇与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是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内涵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切实把握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不割裂、不偏颇,“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历经近代170多年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百年梦圆”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示在眼前。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凝心聚力、奋力攀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总不愿看到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内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懈怠,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所有这些无不警示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新形势下为实现中国梦创设良好内外环境的紧迫要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首要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深入实施以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为重点的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统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共建人民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催生民族精神大解放、大焕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根本上说,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培育和传承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依托追寻中国梦的成功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全面、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越充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越突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越出彩,中国精神就越彰显、越昂扬、越刚健。

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也是江苏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激情谱写的中国梦江苏新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中国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大力弘扬。

根植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江苏版”,不仅充分宣示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江苏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的实践新境界,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更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融会通达、兼容并蓄,聪颖睿智、灵动机敏,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无疑就是江苏人文精神之内核、精髓和灵魂的体现,因而也是“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和持续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的根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必定从中国精神及其“江苏版”中获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必定能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7900万江苏人民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巡视员、校刊社社长、研究员)

篇5:弘扬中国精神总结

——△△△学校开展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件要求,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以“争当好少年,齐心向祖国”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

为了保障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就本次活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真学习上级部门文件,结合我校的实际,由德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并在行政例会上讨论落实。召开班主任会议宣传布置,明确活动意义,确保各项活动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起来。

二、开展丰富活动,有氛围、有传承、有创新。

1.阵地宣传——营造氛围,以景激情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与弘扬民族精神。除大屏幕滚动显示的活动月宣传标语外,“杨柳青青”校园广播站每周五中午准时开播,本月特别增设了“上下五千年”栏目,通过中国历史故事的讲述,英雄事迹的介绍,让全体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民族英雄,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各班围绕本次活动月的主题,精心设计布置主题墙。活动中,小学的老师为同学们出谋划策,耐心指导。初中的同学齐心协力寻找素材、收集资料、设计排版,忙得不亦乐乎。一副副精致美观的图文,表达了学生争做好少年的决心,同时也为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2.开学第一课——明理导行,励志践行。

隆重的开学典礼暨启动仪式。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隆重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校长做了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做有梦想的柳小学子》的重要讲话,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活动,爱国从唱好国歌开始,从上好课开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在新学期里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主题班会。9月1日下午,团委、大队部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为扩大教育效果,节目观看后一至二年级班主任组织学生以简洁的语言谈自己的梦想,三至九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以“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们畅谈新学期梦想,制定新学期目标,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新学期中,展现自我。有梦想,更要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努力。班会后,大家把自己的新学期目标贴在了主题墙上,时刻激励自己。

“争当文明小使者”行为规范训练。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午间谈话课以及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柳滩小学学生一日常规》,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以鼓励学生积极争当文明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小诗颂恩师——尊师重教,真心感恩。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即,大队部开展了“感动老师——小诗颂恩师”朗诵比赛,同学们通过学校“杨柳青青广播站”的电波把祝福传到校园每个角落。用最美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了“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营造了一种“学生感恩老师,老师更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

4.读书活动——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结合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开展“诵读中外经典,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全体同学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各班在教室设立读书角,通过组织开展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形式,介绍名家名篇,交流读书心得,共享阅读的快乐。校图书室开展了优秀读书征文评比,并从各班参赛的近100篇读书中文中选出22篇优秀作品在校园展出。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感悟人生真谛,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让浓浓书香溢满校园。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将继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篇6: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孙来斌

2013-3-31 6:33:18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30日 11 版)十九世纪德国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当代成就,对克劳塞维茨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多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与欧美资本主义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有效启动现代化的时间要落后一二百年。因此,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缩短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依靠什么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回答。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在于我国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发展经济学的常用概念,其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体说来,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在这两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时,这种优势使双方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比较利益。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也是当代发展理论的常用概念,意指工业化、现代化的后来者所具有的后发之益。总体看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作为反映发展中国家发展有利因素的两个不同概念,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一,两者都内在地包含着意识的因素或精神的因素,并且认为这种因素能够将其他因素整合起来,使其实际地发挥作用。从国际上看,二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对此给予了证实。其二,两者都是一国所具有的一种优势,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若能有效加以利用,就能实现一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三,两者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需要一国政府及其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种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

力量”。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几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要破解当前中国社会遭遇到的转型难题,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无疑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中国精神”。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而言,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角度来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同理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民族精神是激发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首先,它表现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屡遭欺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却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无形中催生出一种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激起中国人民奋起直追,从而变成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它表现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民族,是一个虽历经沧桑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追赶先发国家的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的邓小平曾说过:“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弥合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

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意味着发展。按照现代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多年来,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被逐步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被逐步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被逐步革除,人们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振奋。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曾指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智力和技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递减的;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和技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拐点处,创新驱动是实现发展转型的必然之选。我们党对创新的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同理想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关于理想的巨大作用,古今中外有许多名言。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则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崇高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精神,反映了人类崇高的追求,凝聚着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精神支撑和精神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在回顾我党历史时曾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反观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理想信念的缺失无疑是一大教训。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事关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这项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位。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理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融汇了亿万群众的个人理想,具有强大的“指南针”、“黏合剂”、“凝聚剂”功能。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共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梦想最终就一定能够照进现实,中华民族最终就一定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正如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篇7: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首毛主席的诗词从小就一直在我们的耳边萦绕。从这首诗让我体会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了到红军的英雄气概,领略了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每次一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心潮澎湃。

长征是什么?360百科中是这么说的“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是360给的答案。但是仅仅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长征不仅代表着一次军事行动,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叫做“长征精神”的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个年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争取解放的路上不断前进,直至取到胜利的那一天。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依旧需要传承下去。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传承长征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时期,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继承与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将当年长征中那种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精神变成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前进的巨大动力,并且将所学到的贡献给祖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当年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但是新长征的路并不会轻松,它只能更艰苦、更漫长。因此,当我们回忆长征的时候,更要不断的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以此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作为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的推动力。

篇8:如何弘扬中国时代精神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是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次论坛中, 课题的相关参与单位和部分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特质和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代表们认为, 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其精神, 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深入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时代和民族特性、表现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对思考、探索、重塑我国当代的大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指出,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自中国现代大学建立以来100多年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 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因此, 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应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站在宏观的视角, 以战略的眼光, 尽快梳理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基本观点, 同时总结中国大学精神形成和作用机制的有益经验, 通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高等事业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

上一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汇报下一篇:学生公寓管理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