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2024-05-06

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共14篇)

篇1: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学术顾问委员会春季会议在主楼接待厅召开。会议期间,校长邱勇、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副校长杨斌在工字厅与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进行了会谈。项目主任李稻葵、常务副主任潘庆中、美国黑石慈善基金会执行董事艾米•斯滕伯格(Amy Stursberg)陪同会见。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杨斌,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创始捐赠人、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以及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牛津、杜克等全球多所知名学府的15名学术顾问委员和来自清华研究生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社科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谢维和在致辞中表示,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建立为优秀学者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有效促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更好地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校方将继续支持和推动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发展。

苏世民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苏世民学者项目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并将在4月份启动全球招生在线申请系统。他希望借此机会广泛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共同将项目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项目。

李稻葵就项目各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做了汇报。他对学校领导、各院系相关部门以及苏世民学者项目学术顾问委员会的`长期帮助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项目杰出访问教授、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的主持下,会议围绕课程设计、招生推广、学生生活、师资发展、书院建设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课程设计研讨环节上,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沃伦•麦克法兰(F. Warren McFarlan)首先介绍了他与杨斌、王有强共同为苏世民学者项目精心设计的“领导力”课程,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法,充分与学生互动。之后,Daniel Bell(贝淡宁)、Mary Brown Bullock(玛丽•布朗•布洛克)、Michael Cappello(迈克尔•凯佩罗)、Jane Edwards(简•爱德华兹)、Thomas J. Christensen(托马斯•J•克里斯滕森)、Peter Lange(彼得•朗格)、李稻葵、李强、刘瑜、Michael Powers(包迈高)、齐晔、钱颖一、Peter Tufano(彼得•图法诺)等多位教授先后发言,和与会来宾分享了对项目课程设计的见解和观点。

会上,项目常务副主任潘庆中介绍了目前的筹款情况,并表示,项目还正在与全球多家知名企业及机构探索合作机制。

当天会议结束后,苏世民和与会的项目学术顾问委员们参观了苏世民书院建筑工地,察看了样板间的施工和装修情况。书院的建设工作目前如期进行,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将于7月顺利迎来首批学生入住。为了让未来的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大楼的施工一直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金级认证(LEED Gold)标准。

目前,项目的教授聘任工作正在不断推进中。去年12月,项目举行了教授聘任仪式,9名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受聘为苏世民学者项目教授。据悉,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将于今年与苏世民学者项目签约。

另外,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苏世民学者项目的课程体系和学术特色,由李稻葵教授主持、社科学院教授阎学通、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共同完成的公开课程“中国大国崛起的经济”已录制完毕。据悉,公开课程时长为6小时,三位教授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现状,课程将于近期上线。

在招生推广方面,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项目全球在线申请系统已经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并预计于今年4月中旬正式启动。过去一年,苏世民学者项目已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印度、阿联酋等全球多地举办了一百多场校园宣讲活动,未来还将举行更多的校园宣讲会。

关于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是清华大学为适应中国走向世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于4月启动的一项全球学者项目。项目旨在面向全球顶尖大学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到清华进行研究生学习,使他们深入认识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以此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优秀综合素质和跨文化领导力,有志于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未来领导者,努力为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美国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苏世民先生(Stephen A. Schwarzman)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并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筹款活动,为项目提供长久运行基金。此笔捐赠资金将用于每年资助来自美国、中国和世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 200 名学生来北京,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课程。经过精挑细选的项目学员将在北京居住一年, 学习并接受文化熏陶,聆听讲座,旅行游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项目于2015 年秋季开始接受报名,首批学员将于 年夏季入驻书院。

篇2: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时间:2013年1月2日

地点: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院长XXX、业务副院长XXX、副院长XXX、书记XXX、医务科主任XX、医技科主任XXX、护理部主任XXX

主持人:XXX

会议内容:

一、审核讨论XXXX医院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的内容,会议同意在全院开展865项第一类医疗技术,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该类医疗技术的诊疗规程。

二、我院目前条件尚不能开展二、三类医疗技术,二类以上 医疗技术的开展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三、凡是未列入目前开展的一类医疗技术,在我院首次开展 均列为新技术〈新项目〉,按新技术(新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审批管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附研究报告。

四、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日常监管。新技术(新项目)实施一年后如果疗效可靠,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作为成熟技术列为一类医疗技术管理。

篇3: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2012年4月23日至26日,美国波动性电源并网组织(Utility Variable-generation Integration Group,UVIG)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办了春季会议,来自美国、中国、爱尔兰、加拿大、德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从事可再生能源系统运行研究和模拟分析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介绍了他们在研究方法、模型开发、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各国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战略、规划、并网技术和标准制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国家电网公司派出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参会。

本次会议的议程如下:2012年4月23日为会议报到时间,其间UVIG特地邀请了部分专家向中国代表团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交流;24日为用户工作组会议,包括运行影响和并网研究、分布式能源应用、市场运行与输电政策、波动性电源建模与互联研究共4个工作组会议;25日和26日召开的2012年UVIG春季研讨会暨年会,旨在交流与会各方在可再生能源规划、并网、运行、管理及标准建设方面的成就与经验,主要有8个方面议题[1],即波动性电源对系统平衡的影响、波动性电源并网研究、波动性电源相关的系统备用计算方法、分布式能源、波动性电源并网系统分析、市场设计与运行、系统灵活性、波动性电源功率预测。

根据参会期间了解到的国外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发展方面的最新信息,将会议内容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波动性电源发展战略与输电规划

当前,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并着手研究中长期输电扩展规划。与会专家主要介绍了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1 美国可再生能源远景规划

当前,美国能源部正在牵头开展《Renewable Electricity Futures》项目,研究团队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机构负责,参与单位包括美国多个国家实验室、工业界企业、大学、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形成了超过140人的研究团队。该项目旨在识别2050年以前可以用于满足美国80%电力需求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组合,识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系统特性,评估美国电力行业碳减排情况,分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影响。

项目利用NREL开发的区域能源部署模型(ReEDS),充分考虑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情景、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穿透率情景,并在满足输电扩展约束、系统灵活性约束、电网运行约束、资源约束等条件下,分析2010—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可能发展情景,并对结果进行了化石能源价格、电力需求增长等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010年,美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 130 GW,10%的用电量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含水电)。美国各类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潜力如附录A图A1所示。可以看出,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电等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随着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加快建设,将对区域与跨区输电扩展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1.2 波动性电源相关的输电扩展规划

近年来,美国在输电扩展规划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政策研讨与实践:①近年来,3个输电方面的法案提交给美国参议院审议,内容涉及电网互联广度、电网成本分摊、线路选址等方面;②德州实施竞争性可再生能源区(CREZ)计划,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③2011年7月,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发布1000号法令,对输电规划政策作出调整,规定了所有输电服务商都要参与区域输电规划,对区域与跨区输电扩展规划线路进行成本分配,在区域输电规划中引入竞争机制,取消新建线路设施的优先购买权,要求相邻区域输电组织(RTO)之间共享信息并联合评估跨区输电规划工作,研究制定跨区输电价。附录A图A2给出了美国输电规划区域划分。

北美东部互联系统、西部互联系统、德克萨斯电力系统等机构开展的中长期输电扩展规划研究表明,为促进未来美国东部的风电与西部的风电/光伏发电的高效消纳,降低电力供应总成本,顺利实现各州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目标,必须建造大批远距离输电线路。结合波动性电源资源聚集区域分布,积极开展配套的中长期输电扩展规划,促进区内联网规模扩大,可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波动性电源并网和消纳需求。利用区域主干网架在更大范围内消纳风电等波动性电源,可以充分利用风电/光伏发电地理位置的分散性及联络线提供的调节能力,平抑风电/光伏发电出力波动性,并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种类电源之间的配合及其高效利用。

会议期间,结合中美两国国情,UVIG专家们探讨了开展输电扩展规划对发展波动性电源的推动作用,提出了高度一致的共识性意见:在风电等波动性电源开发方面,中美两国都面临着远距离、大规模输电的挑战,大规模波动性电源并网需要以结构合理的骨干网架和区域互联电网作为支撑。大区联网能够使网内电源和负荷形成自然的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电源各个时段的作用以及网内不同地理位置波动性电源的互补作用,更方便、更经济地实现全网最优化运行。

2 波动性电源并网的系统影响

研究波动性电源的并网影响是明晰波动性电源特点、进行系统整体优化的重要基础。与会专家主要介绍了以下方面内容。

2.1 波动性电源出力特性分析

NREL总结了几类典型可再生能源的出力特性,如表1所示,部分可再生能源具备与传统化石能源机组类似的可调度特性(如地热、生物质能),且具备地理分散性(如光伏发电、风电)。

近年来,在风电、光伏发电出力特性方面的研究中,空间相关性与爬坡特性(包括分布特性、极值、持续时间与幅度的相关性)的研究是较为新颖的工作。

当前,对于风电的空间相关性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对于光伏发电出力特性的研究尚有待深化。根据RePPAE公司与NREL联合开展的研究,基于地理分散性的影响,光伏发电将随着不同的聚合规模而表现较强规律性,如附录A图A3所示,在多云天气下,当光伏电站从1座增加到25座再到整个南部加州时,总体的光伏发电出力将与晴天时光伏电站的出力特性相似(即与太阳辐射量直接相关)。

根据《美国西部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并网研究》第2阶段工作成果,得出风电、光伏发电的爬坡分布特性如附录A图A4所示。可以看出,风电的10 min与60 min波动范围分别达到约±40%与±80%,光伏发电10 min与60 min波动范围分别达到约±70%与±100%,光伏发电的波动性明显大于风电的波动性。

2.2 波动性电源对火电机组磨损与排放的影响

为接纳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煤电机组、燃气机组等调峰电源需要循环运行——增加启停次数、增加爬坡次数与幅度、降出力运行等,相应地会增加火电机组的磨损与污染物排放,因而需要深入研究火电磨损成本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效益的权衡、火电排放量增加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减排效益的权衡等问题。目前,Bentek Energy公司、NREL与Intertek公司、都柏林大学学院等机构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

Bentek Energy公司曾在2010年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风电并网后,对火电磨损成本与排放量的影响均较大,部分情况下火电排放量的增加甚至超过了风电的替代减排量。2011年以来,Bentek Energy公司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一些机构的质疑。NREL与Intertek公司联合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基于系统生产模拟,以5 min为时间间隔,充分考虑了3种煤电机组与3种燃气机组的启停、爬坡、压出力运行等因素,分析了在有/无风电的情况下,风电并网引起的火电磨损成本与排放量增加情况,得出结论为对磨损成本与排放量的影响均较小。具体来说,按照消纳的风电电量来看,火电的磨损成本约2美元/(MW·h)(约为风电上网电价的2.4%);相对于恒定排放绩效的基准情景,NOx排放绩效增加0.006 35 kg/(MW·h)(约增加3.3%),CO2排放绩效减少0.009 t/(MW·h)(约减少1.7%)。

近年来,都柏林大学学院电力研究中心也在风电并网引起的火电循环运行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已经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电力系统汇刊》上。在爱尔兰,风电并网容量的增加已经引起了火电机组启动次数增加、利用小时数降低等问题。多运行状态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CCGT)的分析表明,在允许CCGT进行简单循环与联合循环的多工况运行时,可以降低高峰时期调峰机组出力。为实现循环运行成本的动态建模,都柏林大学学院提出了考虑循环运行成本灵活机组组合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循环运行次数,并相应降低总体运行成本。

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工作对于明晰不同类型机组的调峰成本、能力及性能差异,合理配置未来调峰电源(如可以按照磨损成本增加值最小或排放量增加值最小来进行优化配置),优化系统运行成本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3 波动性电源对岛屿电力系统的影响

岛屿电力系统由于大多数采用孤岛运行方式,通常不与外网发生功率交换(或者弱联系),因而面对日益增长的波动性电源接入系统,岛屿电力系统将面临比联网系统更大的挑战。

Charles River Associate公司与Vestas公司联合开展的研究认为:在岛屿电力系统中,系统转动惯量较小,负荷与风资源的地理分散性较差,风电机组所能提供的频率响应与电压支撑能力较弱,随着风电的大规模接入,对系统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要求更高。通过提高风电机组控制技术,实施需求侧管理、投入储能装置等智能化技术措施,可以优化高比例风电接入的岛屿电力系统运行。以某岛屿系统为例进行分析(最大负荷30 MW、拥有12台单机1~8 MW柴油发电机组),结果表明,在采取上述智能化技术措施以后,每年可以节省约300万美元燃料成本。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NL)对夏威夷Lanai岛光伏发电与配套储能装置接入系统后的光伏发电爬坡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Lanai岛的系统最大负荷为5 MW、光伏发电(配套电池储能装置)为1.2 MW。光伏发电爬坡率分析结果为:95%的保证率下,爬坡率约为72 kW/min,采取限电措施以后,爬坡率下降为66 kW/min,在投入储能装置以后,光伏发电爬坡率得到有效降低,实现了各时段满出力发电。

ECCO公司对希腊Crete岛的风电并网情况开展了研究,模型采用ProMax能源市场模拟软件开展日前市场出清分析,并同时优化能源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允许风电参与日前市场竞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允许的风电接入比例(风电出力/负荷)为30%时,弃风比例达到18.3%,风电出力波动性远小于负荷波动性,风电并网对辅助服务的影响较小,比如风电并网的调节备用需求约为1%的风电装机容量,通过提高风功率预测精度,系统的非旋转备用需求可以大幅降低。

2.4 波动性电源对系统辅助服务的影响

在考虑波动性电源并网的系统备用研究方面,来自德州电力可靠性委员会(ERCOT)、中西部独立系统运营商(MISO)、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商(CAISO)、博纳维尔电力管理局(BPA)、阿克萨尔能源公司(Xcel Energy)、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电公司(BC Hydro)等机构的专家简要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1年底,ERCOT的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约10 GW,风电占负荷比例最高达到22%。以往ERCOT配置调节备用时主要参考历史配置情况,更新间隔为4 s。当前,在考虑风电并网后,ERCOT在求解调节备用时,增加输入了每5 min系统净负荷变化的历史值、风电装机容量等数据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并网对调节备用的影响不到10%,而且对上行调节备用的影响大于对下行调节备用的影响。以往ERCOT在购买非旋转备用时,仅考虑系统高峰时段,且将非旋转备用值设置为系统内发电机的单机最大容量值,更新间隔为30 min。当前,在考虑风电并网后,ERCOT在求解非旋转备用时,主要的输入量是净负荷预测误差。分析表明,风电引起的非旋转备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达到4%~43%。

MISO开展的研究认为:从分钟级时间尺度来看,风电的出力波动性对净负荷波动性的影响较小,目前短期风电预测误差值的标准差约为风电装机容量的0.5%~1.0%,短期风电预测误差对净负荷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MISO将紧急备用设置为2 GW,其中约50%为旋转备用,其余为非旋转备用。MISO将20 min内风电出力变化2 GW列为紧急事件。相比系统紧急事件的发展速度,风电事故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而对系统紧急备用影响也较小。当前,MISO认为需要重点解决的是爬坡问题,并积极考虑推出爬坡相关的备用服务,该服务区分上行和下行爬坡备用,包括定价、补偿、收费等机制。

在灵活爬坡容量需求方面,CAISO提出将在日前市场中考虑60%置信度下的小时级上行爬坡与下行爬坡容量约束,在实时预调度时考虑95%置信度下的小时级上行爬坡与下行爬坡容量约束;在调节备用方面,CAISO提出了3种计算方法,目前CAISO正在作进一步评估以确定未来使用哪种方法;在频率响应方面,根据通用电气公司(GE)与CAISO联合开展的研究,随着加州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容量增加,当前CAISO频率响应问题并不是难题。通过加强风电厂惯性控制、要求风电厂提供频率响应、加强负荷控制与储能、提供市场激励、协调区外受入电力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的频率响应问题。

2009年,BPA曾经开展了风电并网的备用需求研究,但该研究未考虑调度计划偏差、发电不平衡等因素,且对风电配套增量备用,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严重不符。近期,BPA对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将风电配套备用的计算方法修改为基于风电波动性来确定备用,并分析了调节备用、具有完美信息发电计划的负荷跟踪备用、具有估计信息发电计划的负荷跟踪备用等形式。

Xcel Energy是垂直一体化的公用电力公司,其风电装机容量位居美国第一(约4.8 GW)。在风电并网的备用设置方面,Xcel Energy针对不同的经营区有不同规定,其中,北部供电区与西南部供电区这2个经营区域没有制定额外的备用规定,科罗拉多供电区制定了配备额外弹性备用的内部规定(针对风速过大的跳闸停机与出力较大的减出力弃风)。

根据BC Hydro公司开展的风电并网研究,考虑秒级调节备用、负荷跟踪备用、不平衡备用等运行备用形式,当风电的地理分散性较低时,2020年风电并网约需要配置13%左右的上行备用与8%左右的下行备用,备用成本约6.7美元/(MW·h);当风电的地理分散性较高时,2020年风电并网约需要配置8%左右的上行备用与3%左右的下行备用,备用成本约4.3美元/(MW·h)。

3 促进波动性电源并网的措施

优化和加强波动性电源的并网运行管理是保障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高效利用的关键条件。与会专家介绍了在波动性电源并网运行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3.1 充分利用市场设计与运行机制

在考虑波动性电源并网的市场设计与运行研究方面,来自ERCOT,MISO,Xcel Energy等机构的专家简要介绍了各自的实践经验。

ERCOT的节点电价市场体系从2006年开始设计,2010年11月正式实施,其典型特点是:日前市场中进行能量和辅助服务整体优化,实时市场采用安全约束经济调度,风电参与实时调度。在风电预测方面,ERCOT建立了大型爬坡预警系统,提前6 h预计可能导致风电出力大幅变化的天气情况,对有较大影响的风电爬坡事件进行预测(如1 h内2 GW的下行爬坡),并给出了各时段的不同爬坡规模的预测概率值,如附录A图A5所示。另外,为促进辅助服务市场发展,ERCOT对非旋转备用设置了最低购买价格,并正在考虑提供快速响应调节服务、30 min紧急可中断负荷服务、负荷侧资源参与非旋转备用市场服务等。

为了克服传统机组组合与调度方法的不足,MISO提出了前向机组组合与前向调度方法,可以提前2 h考虑未来30 min内可以快速启动的机组、紧急情况下的弃风措施等不同时间尺度的爬坡事件约束。前向机组组合的输出结果包括分钟级的快速启动机组出力信息、调节备用变动信息、紧急情况下的减出力建议(如弃风建议)。

Xcel Energy公司介绍了目前美国的能量不平衡市场(EIM)情况。大量波动性电源并网是建立EIM的重要原因。EIM通常基于安全约束机组组合算法和状态估计负荷信息开展分析计算,可以实时优化输电系统使用与发电出力情况,并具备前向分析能力,有效预判波动性电源引起的能量不平衡事件,节省系统辅助服务费用。目前西南部电力库(SPP),CAISO,西北部电力库(NWPP)等机构分别给联邦和州的能源主管部门提交了有关EIM的提议,预计在2013年初将会公布批复结果。

3.2 挖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系统运行灵活性是由电源调节能力、电网联网情况、负荷调节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为了满足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并网,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应对措施以提高系统灵活性。美国能源部介绍了2012年3月成立的需求响应与储能联合工作组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SNL、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NREL等参与单位的研究思路;LBNL介绍了利用需求响应资源来配合波动性电源运行的思路与设想;安大略独立的电力系统运营商(IESO)详细比较了煤电机组与燃气发电机组在灵活性方面的差异;KEMA公司介绍了其开发的储能装置选择与教育平台的使用方法。根据与会专家介绍的相关经验和设想,可以将提高系统灵活性的措施分为2类。

1)增加电源、电网和智能用电设备,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主要包括:

①对于供热机组采用电蓄热锅炉并增加储热装置,提升其调节能力;②建设调节性能强的燃气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配置更多的灵活调峰电源;③加强跨国、跨区电网传输能力,以实现风电/光伏发电在更大范围内平衡,促进不同类型电源的跨区互济;④加强各类基于价格与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措施配合波动性能源并网运行,如附录A表A1和表A2所示,建设虚拟电厂,配置储能装置;⑤加强智能化控制,充分利用智能充电电动汽车、智能电热水器等智能用电设备,提高可调节负荷的智能响应能力;⑥研发用户侧灵活调节资源的集群控制,提高总体响应能力与响应准确性。

2)改进系统运行方式,主要包括:

①加强跨区电力平衡能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地理位置分散性和跨区输电线路的调峰能力;②优化常规电源发电计划,充分考虑风电等波动性电源对常规机组开停机的影响;③制定风电等波动性电源的启停机计划,要求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参与辅助服务。

综合各类灵活性资源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给出灵活性资源供应曲线,如附录A图A6所示。可以看出,从市场机制到灵活发电,再到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措施,供应成本将逐渐上升。

3.3 建立完备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

完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及考核机制是可再生能源调度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能源部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规模的扩大,其出力精确预测的难度和重要性均在加大:从经济性来看,更准确的出力预测意味着可以配置更少的旋转备用以及更少的运行成本,也可以避免出力预测偏差过大而面临的罚款;从可靠性来看,更准确的出力预测有助于调度机构开展状态感知,了解爬坡时间的系统运行位置,为极端天气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美国能源部与NOAA对北部与南部区域开展了风电预测改进项目研究,提出了衡量出力预测改进后系统效益的量化指标与分析结果。

美国在建立相应的预测系统及考核管理体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波动性电源预测方面,CAISO等机构建立了风功率预测的内外双轨机制,外部预测委托外部机构进行,主要进行18~42 h的预测;内部预测主要进行0~7 h与0~2 h的超短期预测。在波动性电源考核管理方面,根据风电功率预测的范围、作用和职责的不同,风电场和电网企业需分别建立各自的功率预测系统并制定配套的考核管理办法。在美国已经有多个州要求风电企业提前将风电出力通报系统运营商,如果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超过规定要求,风电场要向系统运行商缴纳罚款。

国际上,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将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作为重要的输入参数来进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相关研究多处于试验阶段,尚无满足多时空尺度要求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成熟产品。美国在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面开始了前瞻性的研究与实践,在光伏发电短期预测方面,NREL的分析步骤为:云层绘图成像、云层移动、阴影绘图成像、太阳辐射值预测、出力预测。另外,中长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也是今后研究重点。

4 分布式能源研究与实践

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标准与系统影响分析是部署分布式能源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与会专家介绍了在分布式能源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1 IEEE1547标准

IEEE 1547标准是有关分布式能源并网的技术标准,其在1999年提出,2003年由IEEE标准委员会正式批准。此后,相关的系列标准陆续推出(包括IEEE 1547.1,IEEE 1547.2,IEEE 1547.3,IEEE 1547.4,IEEE 1547.6)。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经将IEEE 1547标准录入PAS(IEC关于电子电工领域的国际规范出版物),进一步加强了该标准在全球的重要作用。

IEEE 1547系列标准旨在将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化,重点对电能质量、入网安全、运行监控、信息交换等问题提出了技术要求。IEEE 1547标准的核心条款是电压与频率相关跳闸阈值的规定,以及在线路重合闸之前、形成孤岛以后等情况下的断开连接规定。实施IEEE 1547标准将有助于减少与分布式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改进分布式能源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

2011年,IEEE发布关于微电网的标准指南,即IEEE 1547.4《分布式孤岛电力系统的设计、操作和集成指南》,为分布式孤岛电力系统和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可选方案及最佳实践指导。分布式孤岛电力系统有多种类型,都能够自己产生电力,并且能够与大型电力系统自由连接和断开。用户侧微电网以及公共连接微电网是分布式孤岛电力系统的2个典型的例子。

2012年初,IEEE提出IEEE P1547.7《开展分布式能源接网对配电网的影响研究》草案与IEEE P1547.8《建立方法与程序步骤,扩大IEEE 1547标准的战略实施作用》草案,这将扩大IEEE 1547标准的使用范围,并为拓展分布式能源战略的设计和使用提供更加灵活的设计和程序方法,尤其是将提升电力公司在连接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等电源时的操作灵活性。

4.2 分布式能源分析工具箱

为了更好地分析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对配电网的影响,UVIG开发了分布式能源分析评估工具箱,可以较好地辅助配电领域与规划领域的工程师开展相关分析工作。目前,该工具箱的主要功能如下。

1)项目筛选工具。

用于确定提交的项目是否符合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2006号令规定的项目快捷评估申请标准,计算结果将为馈线模拟工具和经济性分析工具提供输入接口。

2)馈线模拟工具。

模拟风电出力时序变化,分析发电机对馈线故障电流的贡献。

3)经济性分析工具。

包括风电场站址测量、发电出力曲线分析、容量因子估计,以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CREB)、生产税收抵免(PTC)、可再生能源生产激励(REPI)等经济激励方案,开展敏感性分析。

4)常见问题解答(FAQ)文件。

帮助公用事业公司及其客户决定开发风电、光伏发电是否是一个可行的战略,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的良好政策。

5)分布式能源互联指南。

帮助公用事业公司设定风电机组、光伏发电机组的联网要求,并确定保障安全可靠运行的技术关注领域。

6)分布式能源建模指南。

提供风电技术背景和典型参数,包括风机动力学、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力电子接口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7)风电机组监测报告。

提供3个站址的2类风电机组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风电机组容量因子等参数的分析报告,给未来其他类型风电机组监测提供模版。

未来,分布式能源分析评估工具箱的模型库将引入更多类型的风电机组。此外,正在研发用于分析接入配电网的光伏发电应用模块和研究案例。

4.3 分布式能源对输电、配电系统的影响

截至2011年底,德国共安装了约24 GW光伏发电,其中约有18 GW光伏发电采用分布式接入低压配电网;美国加州安装了约2.5 GW光伏发电,其中仅有26 MW大型光伏发电,其余均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根据Ecofys公司预计,到2020年,德国分布式能源的装机容量将接近全国最小负荷值。近年来,在德国与美国加州,分布式能源的大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并网标准的完善,对分布式能源装置通信与控制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通过采取在电网检修时让分布式能源断开电网连接、设置合理的频率偏差保护阈值、对各类分布式能源设立常态化的检修间隔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分布式能源对系统的影响。

在分布式能源对输电系统影响方面,Arizona州立大学分析了不同穿透功率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并网后,系统的稳态与暂态运行情况。具体建模分析时,针对北美西部电力协调委员会(WECC)的各分区添加光伏发电设施,对屋顶光伏发电采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PQ)节点表示,并分散接到69 kV母线上;对集中式光伏发电(50 MW以上光伏电站)采用有功功率—电压(PV)节点表示,并接入系统指定的部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高穿透功率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并网会引起系统稳态电压升高,增加相对功角的振荡,另外,地区云层覆盖也容易引起母线电压大幅跌落,单一系统故障引起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脱网也会对系统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5 结语

风电等波动性电源发展所面临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和更大范围、多种资源优化配置等是全球能源电力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电力企业在波动性电源开发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在研究方法、模型开发和案例分析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这对于国内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1)随着波动性电源并网、输送和消纳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制定合理稳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电源电网发展,协调常规电源与波动性电源发展,严格执行检测认证、调度管理制度。

2)充足的调峰电源、跨区甚至跨国输电能力、灵活的用户侧调节能力是实现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及消纳、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不同种类电源之间的配合及高效利用的基础条件。

3)为合理确定波动性电源并网影响的规律,需要对不同类型机组调峰成本、能力及性能有深入认识,同时要综合考虑资源、市场及价格等因素,并建立公平合理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

4)为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要求,应对高比例波动性电源并网带来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挑战,必须从技术设备研发和系统运行模拟研究与分析2个方面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工作,目前来看,国内在系统、深入的系统运行模拟研究与分析方面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

5)加强发展波动性电源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力度,及时沟通宣传与释疑解惑,纠正对波动性电源发展方面不务实、不完整、片面的认识,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篇4: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5月8日,学会学术科普工作委员工作会议在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召开。会议由学委会主任王毅主持。学委会、副主任及各专业学组组长(代表)及秘书处共15人出席了会议。

王毅主任介绍了中船集团公司广州几家大型船企改革和重组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广东船舶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和技术需求方向,提出了学委会下半年工作目标的建议。程月辉秘书长在会上报告了学会上半年的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下半年两大技术论坛的筹备情况,并简要介绍了学会当前开展的提升能力、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作准备的各项工作情况。

会议讨论和提出了学术科普工作委员会属下设九个专业技术委员会的方案。方案将提交常务理事会通过后,稳步推进组建工作。会议还讨论了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2014年第六届广州海事展论坛的事宜。本届论坛将围绕“自主创新 合作共赢”主题,我会拟由日松公司和广州航海学院推荐主题报告。

《广东造船》学术论文 投稿须知

1.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含图、表)。尽量采用电子邮件进行投稿(gdsname@163.com),或将打印稿邮寄至编辑部(广州市盘福路67号1009室,邮编:510180)。

2.文章题目要准确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3.文稿内容(按顺序)包括: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以上均需要中、英文),正文,参考文献,并在文稿首页下端标出作者简介(含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或职务、学历、主要从事工作);如有基金项目支持的稿件,则应注明基金项目的名称与编号。

4.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概括文章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150字左右为宜。

5.关键词一般3~6个。

6.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1,2,……”来标识,二级标题用“1.1;1.2,……”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1.1;1.1.2,……”来标识。一般不超过四层,各标次末尾均不加标点。

7.参考文献列于文末,应为在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一般不超过10篇,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书写格式为:作者.专题.刊名,年(期):起始页。

8.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

9.来稿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并不承担文稿侵权及泄密的连带责任。来稿自收到之日起,6个月内未收到退修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未被录用的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篇5:学术委员会会议通知

经学院研究决定,定于3月18日(第三周星期五)下午2:10在行政楼2楼会议室召开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如下:

1.布置和安排xxxx年学术委员会工作。

2.审议《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第三轮讨论稿)。

请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按时出席。

学院发展研究中心

篇6:年度院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何根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委员共计18人,因事请假3人,符合法定人数。本次会议五个议题全部顺利完成,均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决议,现纪要如下。

一、 评审院级科研项目立项

会议首先听取了科研处关于此次院级各类项目申报及资格审查情况的汇报。此次上述各类院级人文项目申报在规定日期内,科研处共收到有效申请书57份,其中党建项目8项,专门史重点学科项目3项。党建项目由院组织部负责资格与形式审查,专门史重点学科项目则是按照有关规定申报和评审。此次院级自然项目共收到有效申请书25份。

会议还听取了专家组关于项目评审推荐情况的汇报。6月13日,院纪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推荐。人文项目评审专家组由7名专家组成,自然项目评审专家组由5名专家组成。两个专家组均采取主审专家负责制,然后共同评议并投票。专家组评审推荐至院学术委员会的结果是人文社科项目53项,自然项目22项。

会议充分肯定科研处和专家组所做的.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对以上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审议和热烈的讨论,最后集体投票,票决出人文社科项目49项,其中重点19项;自然项目20项,其中重点11项。具体名单经科研处公示无异议后下文。

二、 审议度院级研究中心项目立项及到期项目结项

会议听取了科研处关于20院级研究中心项目申报及到期项目结项情况的汇报。本年度共收到24项项目申报项目书、14项结题申请材料,科研处、审计处联合成立专家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专家组对部分申报项目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许信旺教授主持的项目变更主持人。专家组认为今年申报的24个项目立意新、有特色,建议全部予以立项;认为到期结题的14个项目材料充实,均达到了研究目标,建议全部予以结题。

会议充分肯定了专家组所做的工作,完全同意专家组的意见。科研处还针对近年来研究中心项目经费少,难以结题的情况,建议今后改为中心项目两年申报一次,经费由原来的每项3000元改为6000元。会议经过讨论,认为有利于科研管理,同意此项申请。

三、 审议王延寿研究员申请著作出版事宜

会议听取了科研处关于王延寿研究员申请著作出版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从出版的角度看,学校应积极支持出版;但鉴于学校的有关规定,题目应做修改,内容结构应做调整,形式与格式上应尽量做到标准化,最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立意。应体现学术化和专业化,文学部分应拿出来,可在报刊上单独发表,剩下部分应做适当整合。会议同意等作者将书稿完善后按照规定资助出版。

四、 商议成立我院社科联组织事宜

会议听取了科研处关于成立我院社科联组织情况的汇报。根据省社科联的要求,为便于更好地联系工作和提高工作成效,省社科联要求省内各高校成立高校社科联组织。自去年底以来,已有部分高校成立了高校社科联。会议一致同意成立我校社科联组织。并要求科研处拿出一套具体方案,提交院党委研究决定。

五、 关于学术委员会部分委员调整的说明

篇7:201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议程

1、评议2012年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共1项:

《临床应用》,签署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评审依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或经验总结。对已失去实用价值或已停止开展的项目作出结论。

医务科将根据学术委员会的审核意见和医院相关管理规定,对优秀项目予以年终奖励。

2、推荐2013宜昌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务科将根据学术委员会意见上报卫生局。

3、对、等两起医疗纠纷(事故)提出处理意见。

4、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给予指导意见。

篇8: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2009年12月9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总结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工作, 并推举产生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委员会由13位专家组成, 主任委员刘铁民研究员, 副主任委员丁辉研究员、张兴凯教授, 其他委员包括钟群鹏院士、范维澄院士、何学秋研究员、吴宗之研究员、于景元研究员、邢娟娟研究员、李湖生研究员、魏利军教授级高工、刘宝龙教授级高工、王银生教授级高工等, 同时, 会议推荐耿凤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秘书。学术委员会是中国安科院科研、学术的咨询、审议和评定机构, 对加强和规范科研工作, 建立科学、公正、民主的学术氛围,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9: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召开会议

会议通报了八届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组成情况,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李静海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汇报了2011年学会学术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汇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汇报了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2012年工作计划,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框架草案、关于调整年会举办时间和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相关事宜,以及中国科协论坛改版思路等三项工作。

专委会一致认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取得实效,学会学术部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建设、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培育学会自身能力、推动学会多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将围绕“学会提升能力专项”,着重打造“引领计划”和“培育计划”,形成学会学术工作新格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2012年工作计划,对第十四届年会的主题和大会报告人进行了推荐,讨论了中国科协论坛改版思路,对论坛命名提出了建议。会议确定在2012年上半年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状况进行集中调研。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篇10: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作者:曾宪祥 时间:2016-09-30 2016年9月23日-25日,湖南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睡眠障碍研究新进展学习班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开幕式由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骆晓林主持,湖南省脑科医院院长李小松,专委会主任委员郭田生,湘雅附二院精卫研究所副所长刘哲宁,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委会副主委陈贵海出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郭田生主任委员介绍湖南睡眠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经过:睡眠学组经过八年的准备和工作努力,终于在2015年成立了湖南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他从建立睡眠科的必要性、睡眠科建设的基本前提、学科建设、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如何发展睡眠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睡眠障碍的患者。湖南省脑科医院院长李小松在会上致辞,就该院从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到今天成为隶属于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的一所以神经内外科、精神内外科为专科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医学鉴定、预防保健、社区医疗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过程向参会嘉宾与学员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睡眠医学的专业角度阐述了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但睡眠障碍绝不仅仅是失眠,还包括嗜睡、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节律紊乱、异态睡眠(梦游症、夜惊症等)、睡眠相关运动障碍性疾患(如不宁腿综合征等)。目前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的疾病有90余种,涉及神经、精神、呼吸、耳鼻喉、儿科等多个临床学科。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病人进行调查发现,27%的人有睡眠问题。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如此算来湖南省人口接近7000万,有超过2000万成年人可能被失眠困扰。李小松院长指出,睡眠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开展标志着我省的睡眠医学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将更好地结合各学科的优势,推动高素质的睡眠专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发展睡眠医学事业,传播睡眠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在学术讲座环节,来自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内科、湘雅附二医院精卫研究所、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理科、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分别以《失眠的药物治疗》、《睡眠障碍的综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综合症》、《嗜睡相关疾病的诊疗》、《中国失眠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综合症的外科治疗进展》、《关于医院睡眠科建设的思考》为题向与会人员做了学术报告,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睡眠医学的学术大餐。

篇11: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一、会议时间:

12月4日(周五下午)

13:30---14:00 签到

14:00---17:00 学术讲座

二:参会人员:肾病委员会全体委员及肾病专业各级医务人员

三、授课内容及专家:

1. 肾病综合征治疗新进展 开封市155医院 主任医师 侯长安

2. 痛风肾的中医治疗 开封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韩素萍

四、会议地点:

开封市中医院B区门诊楼五楼学术报告厅

五、联系电话: 18637889018

0371-25616609

开封市中医药学会

篇12:春季植树造林动员会会议总结

县林业局局长马彤对今春各项造林任务进行了分解,双泉镇镇长张焕玲和段家镇镇长李军锋就做好春季造林绿化作了表态发言。

县长翟玉宝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市上在大荔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陆治原书记明确提出了三月底将在大荔召开一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绿化工作,这既是对大荔工作的鞭策和肯定,同时对全县各项工作特别是绿化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各镇(街道)、各部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迅速行动起来,精心安排部署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要大力宣传春季造林绿化的重要性,全面掌握春季造林动态,及时发现并报道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全县上下共识共动,各镇(街道)、各部门要明确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齐抓共管,抓住重点、主攻难点、培植亮点,真抓实干,确保造林绿化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为建设“绿色、富裕、文明”的新大荔作出新的贡献。

篇13: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一、来华留学医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部2010年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 规划从2010—2020年留学生人数将从25.6万人增至50万人。 2010年度来华留学报告显示我国本科教育中对自费留学生吸引力最大的专业是医学, 47.2%准备自费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申请接受医学本科教育。与此同时, 教育部公布的MBBS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 , 招生计划也在逐步增加, 从2007/2008学年的95人增加至2013~2014学年的6020人具备资格的招生院校也从25所增加至48所[2]。来华接受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来源国别众多, 有欧美发达国家, 也有印尼、尼泊尔、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临床医学没有官方统一的入学考试, 有的学校入学前对留学生的资质进行了遴选, 一部分院校的留学生招生则依靠中介, 没有任何门槛, 这导致留学生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全英文授课对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用娴熟的英语讲解医学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大部分南亚学生的英语口语存在一定的地方口音, 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困难。因而, 加强医学课程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的建设, 提高高校教师医学英语授课的水平和质量极为迫切。

二、会议专题及体会

1.院长论坛。此次会议院长论坛分别报告了全英文SP病人的培养和使用、教师成长是卓越教学的基石、以国际化推动MBBS的质量保障及挖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四个专题。笔者对标准化病人专题的报告印象尤为深刻, 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李敏副院长介绍了全英文标准化病人 (Standard- ized Patients) 的培养和使用, 鉴于留学生实习生与带教教师之间、留学生实习生和患者之间语言沟通存在的障碍以及现在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 留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少, 临床问诊、查体、简单操作、病历书写等常规工作难以标准化完成。南京医科大学通过制定科学的组建方案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选拔青年教师、年级辅导员及青年医生参加专业英语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 最终遴选出17名标准化病人, 在参与留学生临床实习前强化课程、留学生临床实习出科考试、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期检查及临床技能毕业考核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英文SP队伍的作用。全英文标准化病人能够有效解决留学生语言沟通的问题, 提高留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的可控性, 值得各院校借鉴和学习。此外汕头大学教务处张忠芳副处长介绍了教师发展中心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的作用。教师成长是贯彻整个教师生涯、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目前一部分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令人堪忧,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认为有了学位和科研文章就必能胜任教学工作, 无需培训。汕头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实行一对一的咨询模式, 通过举办工作坊、 讲座、联谊等活动帮助教师教学, 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估或纠正。他们在指导过程中注重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了解教师对教师成长培训项目的满意度, 评价教师改善教学行为的表现, 并参考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 从多个方面促进教师成长。

2.临床教学专题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绍了中山大学传染病学全英文教学30年的经验和体会, 他们自1981年起开始全英文授课, 考核测评采取全英文笔试占80%, 全英文口试占20%的方式, 有一支有丰富全英文授课经验的教师队伍, 能够胜任MBBS全英留学生的临床教学需要, 成功申报传染病学国家双语示范课程, 并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单位编写全英传染病学教材, 为留学生的传染病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材保证。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薛必成副主任重点介绍了、PBL教学模式在留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他们赴南加州大学学习标准的PBL教学并应用于留学生理论大课中, 借鉴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以小组为基础学习教学与标准化病人问诊方法, 采取分组讨论的模式对留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方法, 学生满意度高, 教学效果显著。这种互动式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及自主学习。天津医科大学介绍了对MBBS留学生内科教学的管理经验, 他们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注重与本科生教学互相借鉴, 相得益彰, 并在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中建立“一对一互助”, 帮助留学生顺畅地与医生和病人进行沟通, 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此外, 在实习期间积极开展PBL、CBL、留学生上讲台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全英文示范教学。此次全英文示范教学的内容丰富, 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笔者有幸参加了病理学“肿瘤”章节的示范教学, 与其他院校相比, 在内容设计及语言训练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汕头大学的龙廷博士讲解了系统整合模块课程“消化与营养”板块中胃酸分泌调节的内容, 他以典型的临床案例导入课程, 介绍影响胃酸调节的四大主要因素, 并将胃酸的调节机制与临床上治疗溃疡的措施密切联系起来, 避免了课程的枯燥乏味, 同时保证学生对生理学基础理论的牢固掌握和理解。同济大学鲍慧博士讲解的主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她用娴熟的英语及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听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有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刘锋教授带着股骨模型走上了讲台, 他从股骨的正常解剖、血液供应讲到股骨损伤的机制、股骨颈骨折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等各个方面, 给与会的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院校的教师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扎实的全英文授课功底。笔者认为, 除外听课对象, 在教师的英语水平、授课能力、教学内容把握及教学设计等几个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中, 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及教学设计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师的英文发音、语音语调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毕竟专业课教学重点在于传授专业知识。

三、建议

此次会议无疑对与会者有很大的帮助和巨大的提高。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的历史并不很长, 很多问题尚处于摸索和总结经验的阶段, 为使后续的论坛举办得更加成功, 在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增加对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国情及执业医师考试的介绍, 大部分院校的留学生招生由国教处或国际交流学院等部门负责, 国教处或国际交流学院等相关部门可以向留学生授课教师介绍留学生生源国的基本国情和特点, 让授课教师对留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课程中适当的结合留学生自己国情的一些实际情况, 增进教学互动的合理设置。此外, 因为国情及地域不同, 一些疾病谱在不同国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部分MBBS留学生在中国经过5~6年的临床医学学习后, 需要回国或者前往第三方国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留学生招生的部门可与生源国交涉或者通过中介获得相应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形式及考试范围, 这样可以保证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覆盖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 帮助提高学生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2) 构建MBBS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教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中国文化概况、公共汉语、医学专业汉语等通识课程及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内、外、 妇、儿等临床医学等几十门课程, 各个学院要保证每一门课程都做到精益求精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各MBBS招生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负责一到两门全英文教学精品课程, 或者几个院校通力合作联合建设某一门全英文教学精品课程, 可以有效地保证所建学科的课程质量, 从而提高MBBS学生的培养质量。 (3) 增加留学生教学管理专题。留学生生源国众多、留学生入学前素质及水平参差不齐等现状使得留学生的管理极为困难, 上课缺勤、迟到等情况时有发生, 留学生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的情况比较严重, 一部分留学生非常珍惜在中国的临床医学学习机会, 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学习自主性强, 而一部分留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甚至出现几门课程挂科的现象。因此, 增加留学生教学管理专题, 可以有机会学习部分院校先进的留学生管理经验, 为提高MBBS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以上是笔者参加本次论坛的几点心得体会, 今后将继续学习和探讨来华医学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教学模式改革, 更好地提高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秀霞, 王松梅, 李仙兰, 王颖.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励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 2010, (08) :52.

篇14:学术委员会春季会议纪要

(夏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2015年6月12 日至6月15 日,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承办,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协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各大出版社的代表共计70 余名参会,提交论文60 余篇。

章宜华教授在开幕辞中重点分析了我国双语词典学研究和双语词典编纂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四大方面:(1)词典学理论的创新。他指出应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心理空间理论和图式等来创新词典学理论。(2)词典用户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大多局限在用户词典使用调查、需求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面。但语言学习者,特别是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元认知和二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与词典的关系、中介语特点和偏误、母语负迁移的特点、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与词典的关系等等都有待去探索。因此,词典学研究需要从二语习得机制入手、从词典学习者用户认知视角入手来探讨词典用户的真正需求。(3)数字化和电子化的问题。目前国内正规辞书出版社很少去研发电子和网络词典。而国外大型词典都逐步网络化,而且功能比纸质版更加强大,并免费使用。因此,辞书界应深入研究和开发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4)拓展思路、转换学术理念。强调应该从语言资源的角度来看待词典学研究。语言资源不但包括词典,还包括语料库、数据库和知识库,也包括网络词典等网络语言资源。这样词典学研究视野才会更宽、用武之地更大。

大会包含主旨发言、分组讨论、集体交流、优秀论文评选四个环节。章宜华、陈国华、罗益民、夏立新、王仁强、曾东京、田兵、赵翠莲、陶原珂等在此次会议上做了主旨发言。

章宜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语料库数据化发展趋势及词典学意义”,他指出,辞书界已经普遍认同语料库对词典学的巨大价值,但传统大规模语料库由于缺乏必要的标注,使得它对词典学研究和词典编纂的贡献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现有的词库,如词网(WordNet)、框架网(FrameNet)、动词网(VerbNet)等,都是为了某一目的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和应用而设计的,它们与词典学的相关性及其在规模、速度和信息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因而,对词典编纂的支持也受到制约。针对这种情况,西方语言学者开始直接对语料库进行深加工处理,把语料库的建设从追求量的扩充向语料数据化方向转向,即利用标注、数据挖掘技术和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方法对无序的语料索引行进行梳理、统计、分类、归纳,按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呈现各种典型的词汇数据。章宜华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例,从语料库的标注、语料库的索引、语料的智能化检索和显示等方面探讨了语料库的数据化特征及其词典学意义。最后,章宜华指出,语料库数据化是国际语料数据化处理的发展趋势,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数据化语料库,可以大大提升辞书研究和编纂的效率和质量。

陈国华教授做了《〈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两条原则》的主题报告,他从informatization 入手,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详尽分析了“信息化”一词在中国的各种译法。在informatization 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后,“信息化”仍存在至少三种译法,即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和informationalization。同时,这三个词的谓词形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竞争态势。陈国华从词源学、构词法、词汇学的视角分析了information 及其各种变体的构造理据,解释了informatization 和informatize 出现频率不对称的原因,为中国译者翻译没有英文对应词的中文词提供了借鉴。

罗益民教授在《双语词典叙事学》的报告中提出,词典叙事在对能指、所指方面的语义表达技术处理方面,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在人类进入符号与媒体共存的兴盛且后者独占上风的时代,如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厘清、甄别其间的不同,对词典的编纂、评论、开发、使用、教学与研究,都有实际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罗益民认为,尝试从意义哲学、认知理论以及经验主义等角度考察双语词典叙事体系的性质、机制等,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推动媒体时代双语词典的行业传承和发展,最终对抢救、保存和弘扬人类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夏立新教授做了《中国英语研究与词典编纂》的主题报告,他从标准英语和英语变体的关系、词典的描述性和规范性等方面探讨了中国英语在词典编纂领域的应用。夏立新认为,处于扩展圈的中国英语尚没有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标准的英语变体。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中国英语始终处于一种单向输入的状态,即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单向大量地输入到中国,而中国向世界英语输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则很少,尤其是中国英语,或者说其输出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因此,夏立新呼吁词典学界要加大中国英语词典的研究与编纂,他建议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各类词典中增加中国英语语词的收录和解释,比如英汉词典、英汉学习词典、汉英词典、英汉新词词典、英汉专科词典等,尤其是汉英词典要带头行动起来。二,编纂专门的中国英语词典。像《澳大利亚英语词典》《加拿大英语词典》等英语变体词典一样,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呈现中国英语的使用。编纂这样一部中国英语词典是中国英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外读者的需要。

王仁强教授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及其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的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本质,并结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 版的词类标注,就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进行论述。

曾东京教授在《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研究》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离不开历史的、完整的、全方位的学科素材资料的积累,离不开科学的、有创见的、符合本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

田兵教授的《大型汉外双语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以《汉法大词典》(黄建华2014)为例,对比国内外此前出版的几部重要的大型汉外词典,深入探讨了我国大型汉外双语词典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特征。

在题为“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哲学思考”的主旨报告中,赵翠莲教授从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相对论对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启示。在对双语词典对等性进行简要界定后,介绍了两个相关的语言哲学论题以及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两个经典模型。在此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对等性的工作定义,并选取两个词对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它们的(不)对等性。最后得出结论,即:1)抽象词对和具体词对在各自文化的心理表征中均有不共享的部分;2)双语词典的译入语影响着词典使用者的思维模式;3)词典翻译的完全对等不能达到,但可以接近。

陶原珂研究员在《汉英学习词典词类标注的语差及其指引》的报告中提出,词类的划分,存在语法体系的差异和语言系统的差异。这两个层次词类差异的存在,会使汉语学习者对特定汉语词类产生认识上的偏误,因此,汉英学习词典对词类标注所潜藏着的语差应该有所指示或引见示例。

相关主题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提问环节十分活跃。分组讨论本着平等交流、深化研究、提携后学的原则展开学术研讨,题材覆盖双语词典各个领域,如双语词典史、双语词典批评、词典用户研究、语料库与词典、词典的信息化等,涉猎汉语、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德语、西班牙语和维吾尔语七种语言间的词典对比研究。发言者准备充分、发言水平高、创新多、思维活跃,点评者客观公允,既有对论文闪光点的褒奖,又有对不足之处的直言建议。在集体交流环节,五个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具体汇报,此处更是精彩纷呈,不仅充分展示了各组研讨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彰显了汇报者的学术素养与人格魅力。6月13 日下午,大会采取全体与会者无记名投票和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集中讨论的方式,推选出了优秀论文10 篇。

6月14 日,大会邀请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杜家利、蒋文凭和郭启新分别宣读论文,其题目分别是《汉源语言学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英汉医学词典中的语言“学习”特征》和《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词汇联想专栏设计新探》。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些获奖论文质量高,具有创新性,反应热烈。大会还为10 位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议,对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学术活动做出了安排,同时决定增补罗思明教授为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附件 部分论文目录(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安德源 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电子词典使用调查

陈国华等 《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两条原则——对informatization 的个案研究

董银燕 汉语形单动构式在汉英词典中的呈现模式研究

杜晶晶 面向中小学生的功能性词典义项颗粒度分析

杜家利等 汉源语言学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

杜开怀 双语词典新词新义翻译刍议——一项基于五本汉英词典的实证研究

范瑞瑞 用户视角下的词典编纂对自主学习模式的影响

范莎莎等 双语学习词典插图对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影响

方 铭 学习型词典的例证功能

冯雪飞 试论《汉法大词典》与《利氏汉法辞典》

冯永芳 不同语境以及不同词典中“那个”和“that”的功能用法对比及其对词典编研的启示

付 巧等 维基百科国内外研究综述

高 军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八版)中的“用语库”——基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分析

耿云冬等 刍议学习型词典研编的界面研究方法论

郭启新 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词汇联想专栏设计新探

黄 芳 填补空白 用户至上——论《汉法大词典》的编纂特色

黄赛芳 基于用户视角的日汉双语学习型词典优化研究——以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考生为对象

江桂英等 学习型词典的微观探索:从原型理论的视角

蒋文凭 英汉医学词典中的语言“学习”特征

李昆之 解释学角度谈英汉双解词典例证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李莉莉 浅谈《牛津英语词典》中汉语粤方言借词

李晓丽 ESP 课堂教学实践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梁鹏程 双语词典与二语学术英语写作——机遇与挑战

刘军怀 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 版)的学习功能设计

刘立香 学习者翻译工具使用现状问卷调查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前的思考

刘若菲 语块理论与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

卢华国 英汉学习型词典中义项排列的原型效应及其适用性再思考

卢念春 双语词典中词语“零等值”现象的释义现状分析

罗 杨 EFL 分层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典使用现状分析

罗益民 双语词典叙事学

吕 靖等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用法说明的聚类演变及其理据解读

吕 颖等 浅谈我国在线词典的发展现状

马立东等 动词性英语习语的结构特点及配例策略

秦 曦 牛津系列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述评

盛培林 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与“康熙字典”之对比研究

陶原珂 汉英学习词典词类标注的语差及其指引

田 兵 大型汉外双语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以《汉法大词典》(黄建华2014)为例

田 宇等 生态观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中的折射——以《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例

王长河等 《世纪汉语大辞典》的用户友善编纂原则

王 龙 词典多维释义的脉络梳理——对章宜华教授新型释义方式的再理解

王仁强 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及其对汉英词典编纂的启示——以《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 版)词类标注为例

王新霞 题元理论在产出型法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

王雅雅 智能手机词典的特征及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以《有道词典》为例

王 燕 偏误分析视角下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理据

魏向清 二语写作教学中学习型词典的同伴反馈“支架”功能刍议

吴 冰 双语词典中对应词多义现象及编辑处理办法

吴 澄 英语新词词条在词典编纂中例证选择和筛选原则问题的探讨

吴婷婷 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微观结构中的附加信息变化看用户需求原则

夏立新 中国英语研究与词典编纂

叶伟玮 《小罗贝尔词典》释义与例证的编纂范式研究

叶 莹 魏迺杰双语中医专科词典研究

尹邦彦 《中国谚语与格言英译辞典》编译的回顾和反思

余富林 多语种缩略语词典的必要性与设想

袁新民 基于印欧词根、词频的多语种词汇教学与词典编纂

曾东京等 中国双语辞典学(语文类)研究——以《中国双语辞典学词典(语文类)》编纂为基点

翟朗维 五大英语学习词典(光盘版)的动词释义模式分析——以command、instruct 和order 为例

张春新 二语习得过程中词典使用效率的制约因素

张令千 基因演化与词典编纂的生态考量

章宜华 语料库数据化发展趋势及词典学意义——兼谈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数据化特征

张 勇 德汉多义词认知学习词典中的意义构建

赵翠莲 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哲学思考

赵连振 双语词典译义等值的聚合维度考察

上一篇:扶贫作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书店经营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