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2024-05-10

人才流失开题报告(共6篇)

篇1: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企业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企业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别:

级:

专业(班):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人才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21世纪,维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中,由于各种原因,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诸多学着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就这些研究做一回顾,期望有关意见能为企业避免人才流失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危害

人才流失对企业将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国外学者Xx(2010)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Xx(2008)在他的硕士学xx号码论文写作位论文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xx(2004)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x(2010)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2011)在对XX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

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工作实际,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流失,从根本上讲是企业没有给予人才合适的智力发挥空间以及充分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xx(2010)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

xx(2009)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好,这就导致人才从自身发展的角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度出发,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跳槽等现象较为频繁。

xx(2008)则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目前很多企业并不能给人才一个预期的未来,导致人才缺乏职业发展动力,因此人才不愿意为企业工作,最终导致人才流失现象在很多企业较为突出。

xx(2008)在对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这样几

个:首先,企业不能给人才极大的精神满足;其次,企业不能为人才提供合适的智力发挥空间。再次,人才的自由流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原因中,xx认为企业没有建立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顾秀君(2008)与xx的观念相差不大。在肯定xx观点的同时,她还认为企业人才流失还在于不同企业对人才存有竞争。就企业发展而言,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不同企业之间势必会发生对人才的争夺战。在考察了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后,她指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是目前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基础。

三、避免人才流失的对策

针对人才流失现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刘军勇在他于2011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认为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重视人才的精神诉求和满足。第二,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待遇。第三,增强人性关怀。第四,要强化对人才的职业培养,让人才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前景。

xx(2010)则认为在现代自由开放的环境下,人才流失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企业要留住人才,唯有做好自己的内功。他认为企业可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以通过这样几个对策避免人才的流失。首先,企业自身必须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于人才而言,没有人愿意呆在一家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是企业一旦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显然人才的流失要少得多。其次,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合理的待遇激励、精神激励以及环境改善。再次,要重视人才的精神诉求,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

xx(2009)则提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最关键的是企业必须强化自己的内功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唯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

王艳萍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很多企业人才流失在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得到建立。针对这个问题,她提出企业必须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通过完善的制度,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挽留住人才。

xx(2010)则认为企业要避免人才的流失,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即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不断成长,这样可以有效减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损害。

xx(2010)在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企业要促进人才队伍稳定,必须系统的考虑影响人才流失的各个因素,要以促进人才忠诚度建设为核心,以满足人才需要为内容,改善不符合现代人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的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为企业服务。

四、有关评述和未来研究设想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人才流失问题有了一个较好的认识。人才流失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稳定。学者们关于如何维护人才队伍稳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缺乏针对微观的具体的企业进行研究。为此,在未来有必要强化具体企业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有关内容。

参考文献:

(正文页面不够可加页;从教务处主页下载,统一用A4纸张打印或手工誊写)

篇2:人才流失开题报告

一、题目:新时期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1.前言

人才流失是指企业中人才流动超过其合理限度的部分。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者有其他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依附或服务的对象,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地域。人才流失与人才流动有着明显区别,当人才流出与人才获得处于相对均衡时,视为人才流动。但对于地位、环境、条件相差较在的竞争主体之间出现的在一定时期内,人才在竞争主体之间由弱势向强势单向流动则视为人才流失。

二、国外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他认为:个人能力、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们处于一个不利的工作环境中(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心情不舒畅、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因此,当个人对环境无能为力时,就会选择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工作。

马奇和西蒙(1958)最早尝试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和研究人才的流失行为。他们认为人才选择流出企业的意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组织氛围、自身工作胜任力、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工作满意度方面做出评价,判断是否应从企业中流出;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市场及外部工作机会做出判断,感觉从企业中流出的容易程度。

贝文(Bevan)认为,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人才流失,而且人才作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容易程度。

莫布雷(Mobley)认为,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应该研究发生在人才工作满足与实际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他指出人才流出企业的过程如下:雇员对工作的不满意会导致产生辞职的想法,之后会寻求对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评价,进而衡量其它可能的选择方案并产生辞职意图,最终决定流出。Mobley的主要研究理论假设是,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的意图这一变量才是可能立刻导致雇员流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不满足。

三、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研究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市场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初,理论界才开始研究人才流失,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编译和介绍国外的人才流失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次人才流动高潮的形成,除了借鉴前面国外不同

视角的人才流失研究外,我国的许多学者还通过总结我国实践,企业类型探讨了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流失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目前对我国企业性质方面的划分大致分为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通常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可发现:

①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较高。人才流向:民企与外企。人才流失相当普遍,已形成一定规模且愈演愈烈、流失的大多为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人才外流与引进反差较大。

②民营企业:流失率居高不下。人才流向:多元而复杂。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家族化经营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人治;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使人难以承受;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经营者缺乏诚信;薪酬管理随意性较大;非规范性的用人制度;内部沟通不足。

③外资企业:流动率稳定,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低。人才流向:多在圈内流动,但目前外资企业出现了人才“回归”的现象,人才回归即指企业人才从外资企业回流到中资企业中,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在外企,人才的前途是封顶的;许多中资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有了足够的环境条件,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四、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源泉。”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来源于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有效地获得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唯其如此,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现在的国有企业。

近年来,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出现了“三个缺乏”和“三个断层”,即: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缺乏,高层次、高能力的人才缺乏,经营型、复合型的人才缺乏;人才年龄结构断层,有一定工作经验、年龄较轻的人才留不住;人才层次结构断层,一般性的人才较多,拔尖型人才留不住;人才专业结构断层,热门专业及紧俏专业人才留不住。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如何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是事关国有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04年对国内500 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各类科技人才的流出/引入的比例达到71/ 100, 尤其在外企, 合资企业和有实力的私营企业较集中的城市, “国企”的人力资本流失现象更为严重, 流出/ 引入的比例高达89/ 100, 而人力资本流失最严重的一家企业流出/ 引入的比例高达179/ 100, 流出人才年龄在40 岁以下的比例占到80%, 这些人才基本上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人才, 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是企业发展需要的黄金时段的人才。由于各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跳槽”,使国有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付之东流, 甚至带走了技术、客户、商业秘密。造成了国企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使国企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SSIC 调查显示, 国企人力资本流失的最

主要原因是待遇过低问题, 此因素占人才流失的63.9%.五、人才流失的原因

1.人才个人的因素。人才自身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成就欲望高,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得与提高,重视个人的发展前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更加重视他们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2.企业的因素。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创造价值,而人才要求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使人才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目标,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赢。如果人才发现企业没有提供适合的发展平台,就可能因不满而跳槽。企业存在的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种问题,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一味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企业招聘人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很少考虑应聘者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取向是否统一,缺乏科学的人才甄选程序,这样甄选人才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所急需的人才,但从长期来看,却增大了企业员工的流失率。

(2)盲目追求人才的高学历。企业拥有一批高学历人才,对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但如果高学历人才过多,人才积压,企业就不能提供更多适合岗位与人才匹配,不利于员工发挥自己的专长,造成企业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还是留不住人才。

(3)企业培训管理失误。企业培训目的不明确,企业没有系统地分析培训需求,不清楚培训项目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以及培训项目对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程度,企业没能够根据当前及未来的任务,对员工素质与能力的差异设计培训项目。

(4)企业缺乏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没有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档案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管没有人才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企业高层领导看不到人才职业生源管理投资的价值,担心企业开展人才职业生源管理,人才技能提高,增强了企业人才的受应聘能力会加剧人才的流失,企业承担风险大。可见,缺乏对人才的职业生源管理导致员工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分离。

(5)薪酬制度不合理。企业分配不合理缺乏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不公平,即员工收入不能体现个人岗位、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能反映劳动差距、劳动成果大小。当人才的经济收入很低或者经济收入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人才流失便成为必然。

(6)缺乏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被视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条生命线。

3.企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拥有充足的资金,物质资源的同时,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人才,经管管理人才,尤其是拥有一些优秀战略管理人才,非程序化决策人才,企业将会持续经营,长期稳定地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六、人才流失的对策

1.从人才流入端口着手,把好人才招聘关。人才的选聘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要在各方面进行匹配。企业为了招聘到适宜的人才,要求做到:一是制定全面准确的职位说明书;二是招聘要多渠道、多形式、公开化、社会化,以增加成功匹配几率。

2.做好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企业在做好人才招聘的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潜能为企业服务,应注重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

3.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企业人才内部培养,内部提升,会比直接外聘人才支付的人才战略成本低,效果显著。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培养人才,选拨人才,员工内部实行应聘制等,使员工在工作中成长,丰富经验,提高技能。

4.设计人才个人发展计划,即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对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留住人才,保持人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薪水和福利待遇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的基本动力,对多数人才来说,薪酬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合理地运用好薪酬制度可有效地留住人才。企业应该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人才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确定人才的薪酬。

6.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织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防止企业人才流失,降低人才流失率,除做好上述工作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1)要做好人才备份,如关键技术不会被一两个员工独占;尖端技术岗位至少有二、三个人称职,个才备份企业可以内部备份和外部各份两方面着手,人才的合理储备,适度的制衡机制,可以培养企业人才的合作精神,并能降低企业雇佣人才支付成本,增强人才储备能力,降低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2)对人员进行声誉管理,诚信约束,良好的职业声誉是人才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资本,促使员工为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即使离职,也会保守企业密秘;(3)企业内部建立良好内部竞争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建立通畅的内部选聘渠道,营造良好的公司内部环境,有效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融合员工的理想、信念、情操。总之,企业人才管理机构要不断深入探寻抑制人才流失的对策,以资源开发型的现代人才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契约型人事管理制度,营造人才工作、生活、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构,层次匹配,人才稳定的队伍。

七、研究步骤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

第四步,撰写成文;

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

参考文献:

篇3: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研究报告

关键词:人才流失,研究报告

“在国际范围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要想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1) 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和信息技术冲击的今天,既是人才主权时代,又是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从社会角度看,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市场经济需要人才流动,只有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实现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化。但从企业角度看,就属于人力资源流失问题,这给企业实现目标以及持续快速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探讨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既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也受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收入水平、自然环境以及因年龄、教育背景和个性等因素形成的人员个体差异,这些外部因素往往是企业自身所不能控制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掌控的是企业内部因素。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去查找原因,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结合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待遇低和分配不合理。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三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人才竞争趋于国际化。经沿海比较发达的城市统计,三资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就使得不少素质高、能力强、追求高报酬的人才迅速向三资企业流动。另外,我国企业的工资结构过多地考虑员工的资历,难以体现员工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这种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直接导致了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年轻人才的流失。

(二) 人力资源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

1、重引进不重用,人才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人才竞争加剧,人才流失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企业开始对人才的引进越来越重视,严把进人关。但是经过百般挑剔出来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不少人又跳槽而去。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重进不重用,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和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才会全力以赴。否则,孔雀东南飞,片刻不徘徊。” (2) 企业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了。

2、人力资源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全球化,企业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更新管理理念,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很落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很多企业仅仅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事务性的工作,并没有将其提高到相应的战略高度;二是大多数企业将人力仅仅视为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三是企业的管理层将工资、福利等视为成本而不是投资;四是领导者视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忽略了员工个人利益对企业利益的影响。

在某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提拔一是靠机遇,二是靠与领导的关系,三才是看能力。缺乏有效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特别是绩效管理。“只有极少的公司拥有真正有意义的考评体系。这不只是糟糕———而是可怕。如果没有一个正直的、能够给员工们持续提供坦诚反馈的考评体系,你是不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手下,带着他们做出好成绩的。” (3) 因此,缺乏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容易伤害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二、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一)重置成本

人才的不断流失,使企业要重复支出大量的招聘、甄选和培训新雇员的费用,以及人才流失造成运行失调而导致的各种损失。

(二)无形资产流失

技术型人才将会带走关键技术,销售人才将会带走市场……这些都是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损失。另外,流失的无形资产还包括管理经验、专利技术、技术情报和企业形象等等。

(三)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

优秀骨干人才的流失,自然会在员工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凝聚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个人离职影响和带动一批人离职的现象。

三、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对策

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资源,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是能以简单的数字估价的。解决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不但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人员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建立科学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全面薪酬

企业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也就是所谓的全面薪酬。全面薪酬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两个方面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首先,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外部竞争力,使企业的薪资水平等于或者略高于其他同行业同岗位的薪资水平。

其次,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也应具有竞争力。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该岗位对企业重要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最后,企业应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2、为员工提供符合需要的自助餐福利

员工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比如年轻员工会在直接工资和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等方面有较大期望;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员工可能更加关注间接工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以在控制薪酬总成本的前提下,企业应为员工提供能够真正满足个人不同需要的自助餐福利,这将会更有激励效果。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严把招聘关,挑选最合适的人才

平均来说,一个非常合格的员工要比不合格的员工的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因此,企业在挑选适合的人才时,首先要进行岗位工作分析,找准胜任因素,然后对应聘者进行相应的考核和甄选,使企业获得能够满足其竞争需要和产生高绩效的人才。

2、认识人才成长周期

“企业有了所需人才,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4) 人才也同产品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可分成引入、成长、饱和与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要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比如:属于引入阶段的人才,注意使人才适得其所,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很可能从此被埋没,或者逼使其跳槽;而对于成长阶段的人才,首先应给予工作上的肯定,同时适度给予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开发能力。

3、“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

“IBM董事长兼总裁沃森说:‘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我的人,我就可以重建IBM。’” (5) 这是国际著名计算机厂商之所以辉煌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源。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需要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氛围,为员工提供合乎企业与员工彼此目标的合理发展途径和智力支持,从而达到留住有用人才的目的。

4、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

企业要留住人才,还需建立一整套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岗位规范,明确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及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企业全员实施纵横交叉的网状培训,从更新观念和建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力度,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培训机制。

5、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 (6) 因此,企业要创造能够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引入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使企业的选拔按照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原则进行,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品德威望、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专业人员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考核。完整的考核系统流程由目标分解、沟通指导、评价考核、结果反馈四部分组成,要发挥绩效考核对企业人才激励的作用,在认识上要扭转走过场的做法,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规范进行考核;二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按照不同管理岗位和职能,不同企业和规模,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各类管理人员实行分类考核,在方法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协助企业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员工要成为什么的问题。“并非每个士兵都想当将军”,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协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其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望,从而保证员工与企业具有一致的发展目标。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1、“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离开“人”的企业文化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因此,“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文化的基础。

2、形成良好的意识氛围

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凝聚力。对内,员工有家一样温馨和睦的感觉,能留住人才;对外,具有一种魅力,让人们一接触到企业,就想到了企业良好的形象,能吸引人才。

3、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

所谓“特色”,就是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而独有的文化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而存在。如:看到海尔,我们想到“真诚到永远”;提到诺基亚就感受到“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总结

篇4:人才流失,无人可用

据统计,在今年8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中已有近20位基金公司高管离职。而在“老十家”基金公司创业总经理中,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算是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位,也在7月底离职。在他之后,现在仅有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还在其位。

而9月继续基金经理变更的“小高峰”。9月14日,银华基金发布公告称,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郭建兴因个人原因离职,就在同一天信诚基金也发布公告表示,增聘谭鹏万为信诚深度价值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截至9月14日,9月已有14家基金公司发布了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其中6位基金经理离任、6位增聘。

基金经理“奔私”而去

基金经理为何频频变动?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原因基金密集发行有关。目前市场点位较低,不少基金选择伺机成立,导致行业人才需求加大,基金公司之间也在不断“挖墙脚”;同时,今年基金的行情不好导致业绩不佳、排名压力过大,也可能是基金经理被公司请辞或主动辞职。

但是基金经理还有一个主要的去向,那就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走向私募。公募实际上成为私募的‘黄埔军校’。”福州本土的业界人士称。

该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的排名压力比较大,有可能迫于投资者和公司的压力而改变投资风格;与公募相比,私募较为灵活,自主性更强,腾挪的空间大;并且激励机制要明显好于公募,这些都导致不少基金经理“奔私”而去了。

人事“地震”的影响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整个8月证监会发布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为26起,而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基金经理变更达到了162次。据悉,2009年和2010年全年基金经理变更的次数为245次和307次。

这样频繁的人事“地震”显然带来相当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基金的投资风格受到影响。原本基金的投资风格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是现在平均一年多就要换基金经理,更有甚者一年换几次经理,所谓稳定的投资风格显然难以实现。

其次是成熟的基金经理离职后留下的空位无人弥补,导致年轻人被迫顶上,或者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要同时负责几只基金。前者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业绩不佳或者不稳定,后者则往往会导致几只基金的同质化。

篇5: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者 学籍批次

覃敏尧 0809

广西平南奥鹏学习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中心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刘颖(3)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了社会的主旋律,笔者对贵港市一个村庄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查,对该村庄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村缺乏人才。本文通过对下周村的调查的资料来研究新农村人才问题。对农村目前人才缺少,大都进城务工,从多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着重论述了农村劳动力目前的现状采取的对策,国家、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农村本身调整经济机构,发展非农产业,为本地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下周村 人才 流失

目录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1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1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2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2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2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2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2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3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4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4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5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

四、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下周村人才的调查报告

目前的现状是城市不可能吸纳这么大数量的农村青年,并且大量进城务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空壳化”村庄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等问题早已为大家关注,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智力支持。绝大多数学者已经一致认为,靠农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条城市化的道路行不通,唯有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尽快走上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道路,这才是根本出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就业,要开辟新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村庄。那么,研究农村青年在城市中的就业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下周村调查情况

(一)下周村村民收入概况

下周村如同这一带的其他村庄一样,村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约有劳动力的80%—90%)都外出打工。据了解,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去了南方,而年龄稍大些的就在城里务工。村民介绍,现在下周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是靠打工收入,有一部分收入是村民搞副业的收入,而种田收入在下周村民的收入结构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村民们普遍反映,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实行了粮食直补,但是种田依然是不划算的,因为生产物资价格(包括种子、化肥、机械、电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太快,以至于超过了国家给予的补贴,部分农民还是不愿意种粮。下周村的副业主要是种植西瓜,但是村民们又反映西瓜的种植目前处于单个村民单干的阶段,投入大收益小,无人带头组织大规模生产经营。近几年,下周村有不少农户贩卖水果,商业收入成了这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村有6户养猪专业户,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下周村村民家庭费用开支主要是子女上学、婚嫁和建房三大项。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亩的情况下,他们仅靠土地经营难以支付如此大额支出,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得以支撑。农村和城市隔离起来,没有天灾人祸的话,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单凭种地,种金子也富裕不起来的,一户,四五亩地,就算一亩收入1000元,一年才挣多少呢?但大部分村民迫于在城市生存的压力,他们还是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每年往返于城市和下周村之间。现在,能人纷纷离村,留守下周村的是“386199部队”(女性、儿童和老人),在各自的一亩二分地上留守着,平时遇到个喜忧白事都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更别说大家积极促进下周村的建设发展了。客观地说,下周村是大有人才的,自古农村就多能工巧匠,多贤才。但目前的情况是,首先:大批的农民像海水一般涌向了大中城市,一浪高过一浪,“在城市拾垃圾都比在农村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高”“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等呼声下,大量农村人才流向了

城市。其次: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该村中的聪明人吸引到了城市,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的高考“杠杠”,在其父母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村中不少人成了“鲤鱼”,从此远离农门。甚至读了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也大多不愿回到“苦难”的农村。但凡有点能力、有点想法的村民义无反顾的冲向了城市务工,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年轻人,“3899”从事着单一的、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种植业。

(二)下周村总体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

笔者经过调查,该村劳动力共总数1120人,将近一半初中文化程度,占45%,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8%,还有占绝大多数的中年妇女文盲群体占14%,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2%,全村只有12名大学生,也是近几年大学扩招的产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该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三)下周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

下周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去务工,村中剩余“389961”部队,仅仅留守老人、妇女在从事农业劳动。首先: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中老年是主体。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13.6%,46岁以上的占48.5%。其次:农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占71.8%,46岁以上的占7.2%;男性占62.8%,女性占37.2%。

仅有的12名大学生,他们都去了大中城市,铁了心的不准备回来。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虽然提升,但与乡外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存有较大差异。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几乎没有,只有分布在两个自然村的赤脚医生,自己去参加学习。下周村劳动力的总特点: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结构偏低,农业留守人员呈现老龄化、女性化、没文化“三化”。

二、农村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人才缺失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设成强盛的工业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农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因此,农村地区的收入被人为地压低,农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稳定农业这个基础,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政府主要依靠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是农业集体化和工分制;二是户籍制度。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堵“墙”,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也就是二元经济。这是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也从农业税收、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的资金积累。为了保证从农业中获取稳定的工业化资金,在政策上,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如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财政、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在制度设计上逐渐形成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人才缺失

1、农村基础设施差难以留住人才

当地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很穷,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就连看电视的频道和节目也很少,村庄面貌差、环境差;当地农村基本如此。

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了村主干道是水泥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很窄的泥土路;道路附属设施几乎没有。

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仅有一个小商铺,毫无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毫无吸引力。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他们打工的目的不再是养家糊口,而是想在城里找到立足之地,想和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产生活,甚至想在城里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等。

2、务工收入低导致劳动力外流

当地农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机会很少,基本没有企业。尽管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提留款,还发放粮棉补贴等,但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较低仍是不争的现实,在田地上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收入一千多元,如果是养猪、搞副业,没有组织,没有技术指导,风险太大,很可能赔本。而外出务工,就是捡垃圾一年收入怎么也有几千元,并且在城市中还可以享受对裁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因此青壮年劳动力对农业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调节促使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取较高劳动报酬。新一代农民工基本上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不愿因循守旧,他们比城里的同龄人志向更具体,动力更充足,意志更坚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种过田,皮肤不再黝黑,乡音不再浓重,内心深处不想再当农民了;把“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作为目标,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而脱离农业生产。

(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少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释放出对农业的巨大推力后,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力也开始显示出来。这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田到户使土地零碎分割,瓦解了集体经济,零散的田块难以管理,品种布局难以安排,农田基建难以配套,农机优势难以发挥,先进技术难以推广,造成地力衰减,土地产出率下降,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都使用播种机,收割机,除草剂等。不再像以前那样,劳动力用锄头播种、除草,用镰刀收割。这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成为隐性的失业人口并逐渐的突现

出来。本文调查的地区是平原地区,近十年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的机械化,有近九成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他们寻找出路,要求就业。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机会,这些因素推动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庄村青壮年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于城市和家乡之间,村中仅剩下老弱病残,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心村。

三、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对策

(一)发挥当地政府职能

就像一位农民说的那样:“留在农村能够提高收入,谁还愿意抛家舍业地出去打工呀”。所以,政府部门应尽早转变思维模式,早日从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化,留住农民,引导农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1、政府应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扶持第一产业的政策,留住外出打工劳动力。二是,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人员到农村去,创办、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三是,真正加大对农民知识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官员,要下到基层,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比如,现在农民的素质低,政府就应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的技术干部下乡培训;农村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城里的教师、大学生和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同时,有些在城里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迁到农村来办,至少农村的劳动力价格便宜,土地价格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为内容的“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 成村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注重做好在党员实用人才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制度,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切实落实领导。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实用人才纳入乡村党政组织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定期督促,狠抓落实。强化责任,乡、村各级要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予以考核。

其次:要切实加强管理。一是乡村要制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包括近期的和中长期规划、一般人才和较高层次人才规划、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二是乡村要建立实用人才网络,使人才底子清楚,应纳入管理范围的都管起来。三是县乡村要落实培养、提高、启用实用人才的措施,县人事、科技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培训力度,让实用人才知识不断更新,人才脱颖而出;县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乡、村加大实用人才选拔、启用力度,使较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得以发现和启用。乡村主要是经常落实好实用人才活动的开展,包括组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科技转化等,不断提升实用人才素质。

再次:要切实优化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县乡都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造就尊重科技知识、尊重实用人才的舆论氛围。二是优化职称环境,县人事部门将实用人才纳入职称管理范围,每年对其中优秀者评定职称,突出者破格晋升职称。三是优化奖励环境,县乡村均要建立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其中突出者及时给予奖励;县乡每年召开的经济工作及表彰大会都应有应用人才的先进代表;县乡每年向上级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突出贡献的专家或劳动模范代表的同时,也尽可能有实用人才典型。四是优化成长环境,对实用人才中突出代表,县乡列入后备科技或管理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可由乡村重用或报县委启用。五是优化从业环境,对实用人才从业过程中需要县乡村支持和保护的应优先给予。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非农化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概括为“离土不离乡”,并为中国政府所采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巨大冲击。我们可以将这种在农业和城市工业之间成长起来的农村非农产业视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新型部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是一个四部门经济: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行业和城市非正规行业。作为农业劳动力的一条出路,农村非农活动的参与是一种产业间的职业流动。与迁移相比较,农业劳动力的这种就地转移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收益可能较高,这是出于如下原因:

首先: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某些货币成本来说(如交通费、异地安家费)基本上可以忽略;而对向城市的迁移者来说,除以上这些“自然”成本外,他们有时还必须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如各种各样的管理费、各种证件的申办费等。其次:对参与本地的非农业活动来说,信息(特别是关于就业的信息)更加完备这大大提高了或得职业的概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收入。再次:劳动力可以在参与农村非农业活动的同时兼顾家庭的农业经营,从而降低了转移的机会成本。最后:向城市迁移通常面临较高的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来自于与家庭的分离、旅行的不安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等。而对参与本地非农业活动来说,这种心理成本几乎为零。这种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很低。此外,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因此,对家庭成员来说,较之外出打工,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或非农业经营是一种更可行的和更精明的战略。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出来从事非农职业,能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掌握技术,增强迁移的愿望和克服迁移障碍的能力。

(三)要加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在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注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

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在农村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素质是湘南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制定“输血”、“造血”并举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政府涉农部门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培训设施,整合分散在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打好“组合拳”,增强培训效果。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有计划选送优秀农村人才到高校学习取经,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农村原有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有差距。新农村建设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不但要能够凝聚民心,协调和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而且要能够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另一方面,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的空间有限,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到农村中去。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引进和开发。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缺乏,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要把真正有能力可以担重任的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干部参加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安排高校教师和机关干部等对农村进行定点帮扶。

参考文献

1.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林雪.论西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甘肃科技纵横,2009。3.李夏.优秀人才“动”起来 农村工作“活”起来,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4.焦克义.应重视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财务会计,2009。5.刘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问题探析,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6.唐宇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及作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

7.杨静飞,高建城,严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初探,农村科技,2009。

篇6: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调研报告

我国的中小企业萌芽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正式成型是在20世纪末。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数量急剧攀升,它们的发展也正在日趋走向成熟。然而随着中国的各种类型企业的逐渐增多,相应的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人才流失也就成为了一个很明显的困扰所有企业的问题,尤其对于现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致命的“伤”。由于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人们对这方面也变得愈来愈重视,相应的人才的招揽、培训以及管理方面也就成为了重点。大型企业的人才储备资源很丰富,出现了个别的人才流失可以用其他的储备人才来补充,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却没有这么丰富的人才储备资源,一旦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会给这些中小企业带来哪些影响?面对这个问题,那些中小企业又是怎么处理的?是否有一些好的方法或者对策来解决这个普遍存在在企业中的问题呢?

到今年我国中小企业为全国个城镇提供了非常多的就业岗位,上缴税收约为全国税收的一半,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所以如何找出一种科学的方法或者对策来解决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对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采用了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对一类中小企业或者某个中小企业相应出现的人才流失问题的调查或者了解,结合专业资料和文献来找到哪些因素或原因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并且相应的找出一些科学或适合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报告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国门大开,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兴行业也就不断的涌现出来了,其中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也很迅速,各种中小企业也迈开了他们发展的步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才刚刚开始,它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人才储备也就成为了这些中小企业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外招聘一些人才的话,专业方面还不一定能够对口,如果在企业内培养人才的话,这些中小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等到这些人才有了工作经验后,他们会觉得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上面会有一些制约,这些人才也就会相应的离开这些中小企业,去大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这样不但会给这些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削弱了这些中小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所以现在迫切的需要找出一种方法来减少或留住这些在中小企业中的人才,降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率。

人才流失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近年国内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动率更是高的惊人。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企业高级人才流失率达到了50%~60%,而据专家测算,正常的人才流动率应该控制在15%以下。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率更为严重,所以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没有很好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作为后盾,不像那些发展了很长时间并且在相应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大企业有丰厚的底蕴,出现了一些人才的流动不会对他们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它们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一些人员的离职不会对他们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但是人才的流失对于现在的中小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些中小企业在外招聘或者内部培训出来的人才在这些企业中大多都是一人多岗或担当着重要的职位,也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了人才的流失对这些中小企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上一篇:新版学生守则删见义勇为下一篇:化工设计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