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的读后感

2024-05-16

《乌塔》的读后感(精选17篇)

篇1:《乌塔》的读后感

读完乌塔这篇文章后,我触感很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有自立意识,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乌塔是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读小学五年级,她为了暑假去欧洲旅游,准备了三年时间,查找了很多资料,了解了很多情况,为了挣到旅游费,每个周末,一做完作业,就去餐馆打工。她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觉得乌塔太了不起了,要换成我的话,根本不敢一个人出远门,别说欧洲,就是杭州,我也不敢去,假如去了,也许我会迷路,找不到地方,也许我会被坏蛋拐走,也许……我每次放假回楚门奶奶家,都是姑姑把我送到车站,把我托付给车上的叔叔,然后,奶奶在楚门车站接我。我胆小如鼠,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如果一个人在家,我会吓得魂飞魄散。

我觉得乌塔特聪明,她每到一个国家,就立刻查找警察的电话号码,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求救。我远远不如她,根本想不出这么好的办法。因为我习惯于依赖父母,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候,还要父母帮我整理书包,经常丢三落四,把钢笔或者课堂作业本弄丢了……

我和乌塔相比,真是自叹不如,我决定要向乌塔学习,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篇2:《乌塔》的读后感

我认为,课文内的小女孩――乌塔,是一个有胆量,有恒心的14岁女孩。她敢自己一个人游遍欧洲;边旅游边自己挣游费。而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还要父母接送,真的是很惭愧呀。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打算尝试自己坐一次公交车,任务是:去同学家。妈妈对我说:“坐507就可以了,自己认真看好站牌哦!再见了!”我等了一会儿,507就到了。我坐在车上发了呆,“文华市场站到了!”我突然回过了神。晚上,爸爸和妈妈来接我了,我的同学说:“怎么样,体验了一下一个人坐公交车,好玩吗?”我开心地对她说:“真有趣,下回我还会来你家的!嘻嘻!”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

卡罗菲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老职员的眼睛。尽管他当时非常害怕, 但还是在同学的鼓励下, 来到受伤者家中, 勇敢地承认了错误。他强忍眼泪, 把最心爱的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送给了老人, 作为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出人意料, 老人康复后, 又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 还送给他三张更加珍贵的邮票。

是啊, 这就是爱!如果没有同学的耐心开导和鼓励, 卡罗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的, 那就将有无辜的人当替罪羊。正是同学的关爱使卡罗菲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卡罗菲也以爱心和诚意得到了老人的谅解。老人不但归还邮票而且又赠送邮票, 这难道不是更伟大的爱吗?故事充满了爱, 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发展、升华……

于是, 我想到了自己, 想到了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继续传递吗?现在的我们,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 还学到了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忽视了身边的爱而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自己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 即使别人来借, 也编出充分的理由不借;爸爸妈妈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 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 呕心沥血, 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反观这一切, 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没有爱, 而是我们心中没有爱。故此, 无论世界有多美好, 我们仍然感觉苍白。所以当“吾日三省吾身”, 从我做起, 去爱爸爸妈妈、老师同学, 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去关心身边的事物, 去拥抱美好的一切。让我们像故事中的人学习, 学会爱, 敞开心扉去爱。让爱在你、我、他之间传递延伸, 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指导教师:刘富红)

篇4:乌塔卡的肩膀

曾经见过那些常年挑担子上山的脚夫,每當他们一边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累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把担子一扭,换到另一边的肩膀上。这样,算是一种平衡,也可以让自己获得局部短暂的歇息。要不然,再好的膀子也得压成一边倒。

可乌塔卡的肩上不是一副担子,而是两副——一个是这个尼日利亚人以350万欧元加盟国安,是北京国安队史上最贵的外援;另一个则是北京国安俱乐部以及国安队的球迷时他抱有的巨大期待。一副担子就够瞧的了,如今这两副担子压在乌塔卡的双肩上,着实不轻省,他几乎不可能有挑夫一样歇息的空闲。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住这两副担子的平衡,而保持这平衡的重要砝码便是他要开始为国安队不停地进球。

两个赛季的中超征战,乌塔卡的实力有目共睹,不然国安不会花如此高的价格引进他。倒是希望所有支持国安队的人们要给尼日利亚人一点时间,毕竟他要和一支新的球队开始磨合,还要面临竞争上岗,因为饱受球迷诟病的格隆最近有着神发挥,屡屡进球。乌塔卡什么时候能够斩获他在国安队的处子球,恐怕我们都要有点耐心。

好在,我们从乌塔卡的脸上,看到了这种担当的勇气。

篇5:四年级学生读《乌塔》的读后感

乌塔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线路和日程。而我呢,做事太欠计划性。我喜欢看书,但经常把看书放到做作业的前面,因此导致我很晚才能睡觉。我一天别说写份日程了,就连起码的规划都没有,整天都急急忙忙的,像赶飞机似的。

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她旅行用的所有的钱都是她自己挣的。为了挣取旅游的费用,每个周末去餐馆和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耍挣钱。而我呢,洗碗有时都把碗摔得稀烂,更别说去餐馆挣钱了。离开了妈妈,脏衣服没人洗,臭袜子堆得跟小山一样高,并且臭气熏天。

乌塔旅行前阅读了大量跟这次旅行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而我呢,每次都是跟着爸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本没好好阅读要去地方的书籍和资料就直接去了,结果跟没去一个样。

为什么我跟乌塔的差距那么大呢?仔细想来,还是爸妈对我太过溺爱。平日,我想自己削个水果,爸妈怕我划到手帮我削了,类似的事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到了温室的花朵,虽然得到了温暖,但没经历风雨的洗礼,生命力并不顽强。

学了《乌塔》之后,我决定要像乌塔一样,做一个自强自力的人。我向爸妈推荐《乌塔》这篇课文,并告诉他们我的想法。首先,学习自理能力。从小事做起,每天自己整理书包、房间,自己独立上下学;再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洗碗筷,打扫房间,洗自己的袜子和衣服。其次,学习做事规划性。先制定并执行简单的日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不再整天风风火火的;再制定并执行周计划,安排好锻炼、阅读、社会实践时间;最后跟爸妈一起制定年度计划,利用寒暑假回老家探访亲友,有准备的出去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爸妈很支持的我想法,并欣慰地说我长大了。于是,我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独自过马路、第一次自己洗袜子、第一次卖报纸……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爸妈也越来越欣慰。

篇6:四年级学生读《乌塔》的读后感

文章如下:

我们读了《乌塔》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惊奇,一个14岁的小女孩,竟然去了欧洲多个国家,这个小女孩就是乌塔。

我可真惊讶,14岁就去了那么多个国家,可我只去过广州。就是去公园,外公也紧紧地跟住我,不让我走远,不让我跑动,不让我离开他的视线半步,还紧紧抓住我的手,就像我是温室里的一朵花,被土地包围着,不能离开。我觉得就算是我有钱,也没有胆量去外面玩。和乌塔比起来,真让我感到惭愧呀!

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能让外公不要总是看着我,既然到了公园,就应该让我好好地跑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流一流汗才可以;要是出去玩,也不要像牵着小狗的鼻子一样领着我,只要让我按时回来就行了!只有这样,我才会长大。

这篇写得是不错嘿,有理有据,有思想有感悟,有对比有比喻。

呵呵,这作文还真是源于生活。我从来都主张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从她幼儿园开始,就有了星星表,规定自己穿衣吃饭,干什么活都可以奖励“星星”。可我爸一到我家就搞“破坏”,现在孩子都这么大了,他还伸手给她打红领巾,还振振有词:“她还小,打得慢!”

我让女儿下楼买些蔬菜,水果,小零食,我让她自己花钱,计算,讨价还价。下楼前,我千叮咛万嘱咐,让她过马路一定要走斑马线,并且过之前一定要前后左右看清楚有没有车,再过;碰到陌生人搭话,甭理他。虽然她一出门我就开始担心,一直到她回来我才放心。但孩子迟早总是要“离窝”的,还是早点教会她“怎么飞”吧。有次这事被我爸知道了,大骂我一顿:“被车子撞了怎么办?被人拐走了怎么办?”

有时候过度的爱也是一种负担。

另外要说一句,我带她去过杭州上海扬州嘉兴宜兴泉州厦门青岛海口三亚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坐邮轮还去过韩国日本,这个小没良心的,就记了个广州,哼!

篇7:四年级学生读《乌塔》的读后感

在我们周围,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可是家中的小皇帝,不要说一个人出远门了,就连逛街散步都是爸你妈妈拉着手的。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还不敢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呢,不要说自己洗衣做饭了。有些同学的爷爷奶奶傍晚来接时还帮助他们扫地呢!

我也已经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了,比乌塔只小了3岁,可上学、放学的十分钟路程都是爸爸妈妈接送的。今年暑假结束开学时,妈妈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让我一个人试着走回家,也好不容易说服了爸爸。可杭州的阿姨回来听说此事,一个劲地反对,当然不要说是爷爷奶奶了,我们都是瞒着他们的。所以没办法,到今天也还是爸爸妈妈送我上学、接我回家。

昨天,我终于有了一次自己回家的机会了。下午,我在秀洲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完了剑桥英语兴趣班。放学了,可没找到来接我的妈妈,就紧张起来了,不停地往马路上张望着。过了一会儿,一同上课的同学都走光了,可妈妈还没来。我想,我带着钥匙和门牌,不如自己走回家吧。于是,我一个人开始往回走。

走在马路上,我的心缰碧,这可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走马路呀。要穿中山路了,我等到了绿灯,又看看左右没有车子开过来,我就赶紧从人行横道上跑了过去。真好,所有的车子都停着,似乎在让着我,给我这个第一次一个人过马路的小女孩壮胆。穿过了中山路,这下可安全多了,我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家。

篇8:《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摘录: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 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 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 教学工厂也好, 学校试验园地也好, 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每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但是, 随着学校教育的年复一年, 学生心里的那点好奇没了, 探索的热情没了, 代之的是茫然、空洞和厌倦。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可是多么遗憾, 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 因此, 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确, 一个学生, 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 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 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那么, 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 才能给学生带来思考。教师要在思考中表现自己, 用思考来指挥学生, 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想说的欲望。至于说得精彩不精彩, 有没有实际意义, 那又得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继续思考、补充、完善, 如此循循善诱, 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终究会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此外, 学会思考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 教师应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 比如中学的语文阅读, 就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深刻内涵的词句, 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及有特殊形式的段落等的理解与把握, 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自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这样写到:“教师应点燃学生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当学生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 而是作为劳动者, 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 产生独立的思考。”

摘录: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 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 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 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 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展和好奇的需要, 只有这样, 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 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 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 因为, 说实在的, 思考习惯的形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课外阅读,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学生还应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 广采博览, 从不同途径有效地吸取各种有益的成份, 才能真正培养出自己较高的思维能力。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所以,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突破课本框框, 走出狭隘的课堂, 开辟课外这片新天地, 只有这样, 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而真正的阅读是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由于文本、作者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 有的与读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 所以, 阅读前教师应提供背景介绍、主要观点介绍等, 让学生尽量与作者拉近距离,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另外, 由于时代不同, 观点不同, 作者的观点未必一定全面、科学、正确, 要让学生有大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不必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可以按背景材料去推理, 也可以按新视觉、新角度、新观点去解读文本,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成果。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伟大!”

篇9:由《乌塔》一课所想到的

那天,我要讲授的《乌塔》一课是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即,乌塔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强具体表现在哪里?上课时,我说谁愿意把你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平时爱发言的七八个同学们交流起来,有的说,乌塔年龄和我们相仿,她热爱生活,胆识过人,勇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真让人敬仰。也有人说我很羡慕乌塔,她有理解和支持她的开明的父母……”听了他们的议论,我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交流中。我说乌塔的自主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令我敬佩,至今我还不敢独自游欧洲呢!同学们,你们和乌塔相比怎样?为什么她能独自游欧洲,你们到现在书包还让爸爸背?到目前为止,你们独自最远到过哪里?独自做过哪些事?正是这几句不经意的话,全班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张某同学说,我独自哪儿也没去过,上公园有爸爸妈妈领,上学有爷爷、奶奶接送,就是在楼下玩,他们也不放心。牛某同学说:“我独自做过最大的事,就是在楼下的小卖部里打酱油,我也想向乌塔那样,可我们没有那样的环境呀,爸爸妈妈不让呀!”何某同学说:“我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多次要求父母同意我独自上学、放学,可爸爸、妈妈就是不答应。他们说现在社会多乱呀,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多猖狂啊,你一个小孩怎么对付得了他们?”我说:“哪有那么多的犯罪分子?”他却说:“电视上、报纸上不是天天报道吗?万一遇上了怎么办?听父母这样说,我也不反对他们接送了。”姚某同学说:“乌塔之所以有那样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我认为是他们国家的大环境和教育共同发挥的作用。德国人普遍自信、执著,她们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而且亲朋好友也会全力以赴支持。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国民素质也不高,小孩独自出门风险很大,要么受到不公正待遇,要么遇到坏人被拐卖,有哪个父母能放心地让孩子独自出远门呢?再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没给我们留太多的成长空间。每天上学既要完成学校作业,又要完成家长布置的练琴的作业。老师,我们哪有按自己体验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呀。老师,我们能力不强,不能全怪我们,你们大人也得反省反省。”柴某同学说:“老师您的孩子十一、二岁时,让她独自出过远门吗?”她的一句话问得我瞠目结舌,一时语塞答不上来。“因为我的孩子上高中了也没让她动手洗过自己的衣服,她的独立能力一点也不强。正因为如此,我才强烈希望你们努力向乌塔学习,好好地锻炼自己。”“同学们,听你们刚才的讨论,我感觉你们认为乌塔这样的人在你们中间不可能产生,是吗?”“老师放心,我们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他们七嘴八舌地又谈论起来……

这是一节有趣的课,这节课上他们思绪飞扬,话如泉涌,让我深感意外。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苦思冥想认为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找准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交点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时,我紧紧围绕这一意图不断地寻找突破口。最后,我决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交流阅读感受上,从学生的交流中随机寻找突破口。正如我预料的那样,突破口被找到了,那就是:“乌塔为什么能那么自立自强独自游欧洲,你们却不能?”因此,而引发了学生心灵深处话语洪流的喷发。

二、做到了平等与学生对话,真诚与学生沟通

整个授课过程我始终面带微笑,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放下了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打消了顾虑,畅所欲言。试想,当学生谈到他羡慕乌塔,因为乌塔有开明的父母,有自由的社会生长环境时,我反问他,你的父母难道不开明吗?你们生长的环境不好吗?他还能兴致勃勃地谈他的感受吗?一定不能。所以,他们童真流露,是因为我做到了平等、真诚地与他们对话沟通。

三、解开了束缚他们的绳索

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上,我给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让他们入情入境,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有缺憾的观点,我也不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进行巧妙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不足,加以修正。

四、我选对了角色,当好了配角

平时上课,我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把学生当成了台下的观众。上课时只顾兴致勃勃地完成角色任务,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根本不顾学生的反应和感受,很难与全班学生产生共鸣。通过这一课我明白了,教师要当好配角,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才是明智之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说,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改则殆。做教师的就得在不断思考中成长。

篇10:初中乌塔的读后感优秀作文

《乌塔》这篇文章主要写得是:作者在罗马结识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女孩,乌塔。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

读了《乌塔》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乌塔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德国女孩,在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陪伴下,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多么不可思议啊!如果换做我,我不哭就怪了,在一个陌生的坏境下,在陌生的人海中,乌塔能从容不迫地旅游,真令人佩服。然而乌塔自己赚钱,读有关要去那些国家的书籍,更令我赞叹不已,谁能知道区区一个十四岁的女孩竟用自己的双手来策划这次旅游呢?!和乌塔比起来,她太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乌塔阅读有关书籍,了解那里的情况,省得在陌生的城市里,茫茫的人海中,不知所措,这不都是乌塔的可贵的品质吗?还有乌塔那大方的胸怀,不是比我们强一百倍、一千倍……家长总是一遍遍地叮嘱,别跟陌生人说话,别随便拿或者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但乌塔却热情、直率的性格使我感动。

在我眼中,乌塔也是个很有逐渐的孩子,一直坚持:从书上和电视上认识的世界总不完美,只有亲眼见到才是最美的。她的话似乎让我受到启发: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主见。平常,我可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读了这篇文章,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像乌塔一样有主见的孩子。

篇11:乌塔读后感

《乌塔》这篇文章写了乌塔是一个自立自强有独立生活能力、热爱生活的人,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乌塔的精神品质,引起了我无数的联想。

乌塔与我年龄差不多,但她却和我不一样,我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我,乌塔也是家里的宝贝,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很爱她,但是她要旅游,只是他自己一个人,而我旅游,一定要叫上爸爸妈妈一起去。乌塔她一个暑假已经去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英国,他还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弗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而且乌塔的报酬也是不问大人所取得,而是自己努力的挣报酬,自己查找警察局得电话,自己收拾东西,还要自己设计好旅游路线和日程,而我和乌塔不一样,什么也要依靠大人,我这样做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此乌塔就是我最好的榜样。

篇12:《乌塔》读后感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

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做,而文中的乌塔却大不一样。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儿乌塔,自己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乌塔为计划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来准备,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还要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报平安。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自己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乌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强,是因为她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

课文中还提到乌塔的旅费全部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可我们却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没有攒钱,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

乌塔曾经说过“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写完作业后,能看一会儿电视,读一会儿课外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同学都是把笔一挥,直接就出去玩了。而从来不会想到去亲身体验一番。光从一些课外读物和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过亲身体验完美的,而且亲身经历总比听说到的记忆要深刻,所以,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乌塔》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乌塔》。故事主要讲一个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读完后,我受益匪浅,不由地在心中佩服乌塔!

我敬佩乌塔单独一个人游历欧洲的胆量。这对于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我今年11岁,别说游欧洲,就是一个人游我所在的城市——青田,我都未曾有过,甚至连我过马路,妈妈都不放心,总是左叮咛右嘱咐。

我敬佩乌塔的细心。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处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有困难时可以请求帮助。她还给家人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以免父母担心。可见乌塔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周密的安排,这一点我更是逊色了,我做事常常没有计划,而且粗心大意。

我还敬佩乌塔的自立。她不向父母要钱,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发广告单,假期还要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可是想想我们呢?平时家务都很少做,更别说打工挣钱了。

勇敢坚强的乌塔,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乌塔》想到的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四年级三班任韵语

指导老师刘纯洁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令我最难忘的是乌塔独自一人到国外去旅游。

她十四岁就能利用暑假到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家旅游,最后还想继续挣钱到中国呢。想想自己吧,我现在已经9岁了,可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大人一步。

有一次,我很想和同学到利川旅游,但是爸爸妈妈说:“你去利川多危险呀!万一迷路了或遇到坏人,那我们就没有孩子了,那可不行!”外婆外公说:“如果你不见了,那就没人给我们捶背了,没人跟我们说话了,没人给我们快乐了,那我们可不同意!”我不满地说:“如果你们老是不放心我,那长大以后怎么办呢?”可无论我怎么说他们就是不同意,当然我也没能去利川游玩,多可惜呀!我多么希望能像一只小鹰在天空中飞翔,不要像一只风筝一样总是被他们拽在手里。

哎!这也不全怪家长,我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很差。比如我吃饭的时候就要家长不停地催促才吃得快;每次都要家长提醒才知道戴好红领巾。天冷了我不知道加衣服,天热了不知道减衣服„„再看看乌塔吧,她为了这次旅行在家里就已经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就会问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可以请求帮助;她还知道给家里打电话或寄一张明信片报告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也能像乌塔一样的话,爸爸妈妈一定会对我放心,一定会让我独自一人外出。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乌塔自己打工挣旅游费。她到餐馆和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而我最多是在家里帚帚地板,连洗碗都怕把碗摔碎了。

我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像她那样独立生活。

《乌塔》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叫《乌塔》的文章,它向我们讲叙了一个勇敢的德国小姑娘在暑假独自旅游欧洲的经过。读完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姑娘,一个人独自在欧洲各地旅游,她有主见而不盲干,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还懂得自我保护。真是令人佩服!

乌塔只有十四岁,父母就放手让他独自游欧洲,这不仅是因为乌塔有着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国外与国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外国家长给予孩子的是信任、关怀、鼓励,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是会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他们信任孩子,但不过分宠爱孩子,所以孩子们更不会辜负他们。有时,孩子遇到了困难,父母不会伸手帮他们一下,为的就是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心,让他们懂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

而中国的家长给予孩子的,是过多的疼爱,甚至溺爱,把孩子呵护得像小皇帝似的,使孩子们像温室里的花朵,其结果是让孩子时时事事都依赖父母。父母们整天把孩子埋葬在书山题海之中,一心希望他们学业有成。孩子们只是认识到了书本那小小的天空,如果不让他们出去闯闯,是无法认识到大千世界的奇妙的,无法领悟人生的真正含义。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生一世,如果某一天父母不在的话,那他们该怎样养活自己呢?有些大学生上大学时,生活竟不能自理,还需要父母跟去照顾饮食起居。那么培养这种无法自理、自主、自强的大学生有什么用呢。

篇13:《乌塔》的读后感

林华民老师的《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让我的这个暑假从生活的迷茫中找到了坚定的自己, 也在教学的困惑和管理的阴霾中找到了一线阳光。读完这本书, 内心汹涌的是阵阵莫名的感动。感动于林老师对一线教师的细腻理解, 毫不保留的教学箴言, 那些熟悉亲切的教学生活, 更感动于他对学生的一份大爱情怀。

我是一名感性的语文老师,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 除了教书, 我更注重的是育人。所以, 阅读这本书, 给我感悟最深的是林华民老师在“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一章中谈到的“教师的第一角色”的问题。他说教师的第一角色是“骗子”, 最优秀的教师就是最高明的“骗子”, 其高明之处在于把孩子“骗”出自信, “骗”向成功。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能够引导教师把原本普通的孩子“骗”成特别优秀的人, 武钟英能够从教查四角号码字典开始逐渐救活钱梦龙……这些无不说明同一个教育原 理———最优秀的教师就是最优秀的“骗子”。

我理解的“骗”字能够达到的境界之一是用我们独特的爱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欣赏自己。

一、从生活的真实里去爱, 会让对自己失望的学生变得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曾尝试着用爱心把一个走入人生边缘的孩子“骗”回了课堂, 这次救赎让我感喟不已。他是一个矮小、敏感又胆小的男孩, 父母离异, 继母对他比较苛刻, 造成了他对周围人的抵触和不信任。我和他的深入接触是从他不写作业和可怜的考试分数开始的。他告诉我, 作业他不会, 课堂上听不懂, 尤其是他总是感觉同学和老师瞧不起他, 他很想躲开, 找一个全新的世界寻求理解, 寻求尊严。我当时挺震惊, 我没有想到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个悲伤的孩子, 对于自己曾经对他的忽略我进行了反思, 对于自己曾经只关注他的学习的片面管理我痛定思痛, 心有余悸的同时也庆幸自己还有机会来弥补曾经铸成的大错。

之后, 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深谈, 向他表达了我对他的歉意: “首先我对自己之前对你的忽略感到抱歉, 老师没想到你心里会这么苦, 你愿意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帮助你吗?”他有些惊慌又略显不知所措, 小声说: “愿意。”我看出他是有上进之心的, 就又趁热打铁表达了对他的欣赏: “你能及时地原谅别人的错误, 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胸怀的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了, 你给了他们极大的理解, 勇敢地承受了这份压力, 说明你是一个坚强的男生。这样的孩子我不相信你的学习会差下去。以后, 我会找几名同学来帮助你, 既负责课堂上听不懂的知识, 也负责作业中不会做的题目, 我相信, 凭借你的能力, 你应该能很快跟上来。同时, 我们班上的所有的老师同学都是你的亲人, 希望你不要抛下我们, 有什么话和我们多说一说。”

没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鼓励让这个孩子潸然泪下, 也许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感, 他向我深深鞠了一躬, 低垂着眼睛, 啜泣着告诉我: “老师, 我会努力去做的, 谢谢您! ”

我知道这不是一次口头的承诺, 而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行动工程, 我需要调动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给这个孩子生存的勇气、生活的希望。我说到了, 也做到了, 投入地做了, 没有遗憾。现在, 他已经能够在大学的课堂上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初中的生活, 没有胆怯, 没有自卑, 更没有遗憾, 我欣慰于此。

二、从课堂体验上去爱, 会让没有信心的学生学出信心来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每位学生创造机会, 给学生提供一次课堂上成功的体验, 也能让学生找回自信, 甚至可能换来学生一生命运的改变。

上一届初一我接手了一个女孩, 她长得娇小可爱, 但是活泼好动, 课堂上总是动来动去, 摇头晃脑, 眼神飘忽不定, 神情也总是心不在焉, 似乎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 她在课堂上也几乎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后来, 我听她同桌说她从小练过舞蹈, 而且跳得很好。我就在闲暇时找她聊了一次, 让她帮我一个忙, 准备一段舞蹈, 作为我上作文课的素材。我的亲切托付使她有些受宠若惊, 之后欣然答应。那节课是《观舞记》延伸的练笔课, 我决定通过渗透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先是进行了理论总结, 然后让她给大家呈现舞蹈, 其他学生进行摹写。就在舞蹈开始的时候, 全班同学都呆住了, 谁都没想到, 大家眼中的好动女孩竟然能够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了她, 我从她有些发红的脸上看到了她内心的喜悦。此后, 她特别喜欢上语文课, 而且成绩也不断上升。我也在她的改变中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深意。

在以后的语文课上, 我特别关注这个女孩, 给她创造在课堂上成功回答问题的机会, 即使是之前的刻意准备也好。久而久之, 我刻意的课堂设计,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的课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生活中, 我不遗余力地陪伴学生走出情感的阴霾; 课堂上, 我不动声色地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信心, 这些都已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教学享受,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了“教书育人”的甘醴。

我理解的“骗”字的境界之二是用我们独特的耐心培养师生间的感情, 让学生喜欢老师。

林华民老师说: “让学生喜欢教师, 从而喜欢上教师的课, 甚至为教师而学, 这是教师最低层次又是最不容易实现的教学追求。”

一、用真心收获真情

我的学生家长经常跟我说: “王老师, 我的孩子只有在你的课堂才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 因为他喜欢上你的课。”其实我平时对学生的原则性比较强, 有时候也很担心他们会因此而疏远我, 但是每一次我给他们指出错误之后, 都要回以一个鼓励的眼神, 报以一个亲切的微笑, 以朋友的方式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苦心, 直至让他们心服口服。蹲下身来与学生讲话,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身旁, 走进学生心中, 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 我常常拍肩膀、摸脑袋来告诉他们作业的优秀之处, 课堂表现令人满意的地方。通过师生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课间个别谈心、课堂关注性提问、作业的激励性评语、通过学生家长转达老师对他们子女的期待等多种方法, 不断加深师生的情感。

“亲其师, 信其道”, 恩威并施让我们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所以即使我刚刚在课下批评了他们, 课堂上的他们依旧积极参与, 兴致不减。因为他们要用行动来回馈一个对自己有真爱的恩师。可见,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留在记忆深处的, 可能不是教师所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 而是教师的形象。

二、用知识武装真情

为了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我经常在语文课前为学生讲述历史、民间故事和最新社会时事, 结合自己的特长,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把家乡历史、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等引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 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也为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为了讲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我查阅了很多关于端午风俗的资料, 甚至关于“咸鸭蛋”的知识也作了一个系统的趣味讲解, 当时学生们都听呆了, 他们觉得自己枉为浙江人, 竟然要我这个道地的北方老师来告知关于南方风俗的种种。为了刺激他们, 也为了给他们希望, 我直言不讳地讲述了自己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并且告诉他们: 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事如所愿, 效果很理想, 他们跃跃欲试, 决定赶赴书海, 让我拭目以待。之后, 约定的课内外知识的阅读比拼开始了, 那一年, 那一届, 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 并有了一本万利的收获。总而言之, 把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所, 变成师生情感交融、知识交汇的地方, 这就是成功教学之道、高效教学的秘诀。

很多老师感慨说我的学生很听我的话, 也许他们会以为是我的原则性震慑了孩子们, 可是只有我知道我是在用一颗最贴近的心感染他们。回顾教学生活的一幕幕, 我对学生有发自肺腑的表扬, 耐心的表扬, 不动声色的表扬, 当然也有言不由衷的表扬, 不经意间诠释了一门“骗”的艺术, 而它带给孩子们的是铭刻于心的自信、勇敢、乐观、向上, 我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篇14:《乌塔》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这篇课文。讲了乌塔14岁便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她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程,在这段期间里,她分发广告单、帮别人看护孩子,挣了不少钱,她还在家里设计了旅行路线和日程,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她去旅游的时候:每到一处,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已便有什么危险能请求警察的帮助。读到这里,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乌塔,佩服她的独立,羡慕她的勇敢和空间。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也是一个挺独立的女孩,但跟乌塔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有一次,爸妈要回老家,妈妈问我要不要同去?可我说:“在家谁给我煮饭啊!要饿独自的!于是我便跟着爸妈回老家了。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乌塔说的一句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单独出门?我纳闷,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可以那么独立,自由,空间大。而中国的孩子却要依赖在父母身边,凡事都由父母来做主?为什么外国的父母就那么放心自己的孩子?而中国的父母却那么担心自己的孩子呢?我想不透!也许是中国的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才使得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越来越胆小。

中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而外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来自大自然、书本和生活。我想对中国的父母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让我们去飞翔吧!

《乌塔》读后感

《乌塔》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她很自然地问答道。”使我感到她很可爱,善于交朋友,很热情,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中国小孩恰恰相反,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父母提醒才不好意思地打招呼,让人觉得中国小孩很不礼貌。我还感受到乌塔的独立性很强,居然敢独自一人游欧洲,并把这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件事,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我独自一人下太白岩时,爸爸总是不放心,在小路旁看了又看,并且让哥哥在山下接我。哎,不就是下个太白岩嘛!爸爸就那么放心不下,假如我也去游历欧洲,那爸爸妈妈不知有多担心。然而外国的父母总是把锻炼儿女的独立性放在第一位,给他们学习独立生活的机会,真令人羡慕。

我还从“她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个周末去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读出了乌塔很细心,也很了不起。说她细心,是因为乌塔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看了许多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细节都想得很周到。说她了不起,是因为她自已挣钱游欧洲,想想看游历欧洲需要那么多钱,她却要自己辛辛苦苦地挣,真是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儿!

篇15:《乌塔》读后感

乌塔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所以她的爸爸妈妈敢让她自己一个人旅游。然而我们的父母亲呢?抱在怀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且我们没有独立性,有的甚至不会整理书包,什么事都让爸爸妈妈帮忙做。我们小孩是一群渴望自由的鸟儿!如果家长都放心让我们去干什么,都不帮我们,我们没了依靠,什么都没人帮忙做,就会学这学那,就会有很强的独力性,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了。现在大多家长都这样:让自己的儿女做功课,自己则在那里干家务活儿,如果孩子做完功课觉得无聊,想帮家长做点什么家务,家长会拒绝,叫他(她)去看书,所以这样大家都变成了“书呆子”。

乌塔的独立能力不知道是我们的多少倍。她一个人游欧洲需要查阅许多国家的资料,还要查许多风景名胜的图片及资料,这样可以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因为自己没有导游。但还有个致命的问题:语言。所以她准备这次旅游用了整整3年时间,如果换作是我们,早就累趴下了。

所以我们很小就要学会独立生活,不然以后去高中大学上怎么办?还要会理财赚钱,乌塔旅游的钱可不是家人寄来的,是自己打工挣来的。

篇16:《 乌塔》读后感

课文讲了一位14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去欧洲旅行.在罗马的一个青年旅馆里认识了一位中国女孩汪晓洁.乌塔说:“她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她为了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3年的时间,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而且还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我从这里面看出了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的一个活泼孩子,因为她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欧洲上一一个多大的地方,如果她没有自理能力,一直依赖着父母,她不可能独自游历欧洲,如果她不勇敢,她也不会独自游历欧洲,因为在欧洲有几十个国家,几十个地区,如果她先我们中国的孩子一样,连见了一只老鼠或一个颠子都怕.那在欧洲要碰见多少事情,那她要如何解决?

汪晓洁一时语塞,对乌塔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小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她们,不会让她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说:“我在家里也是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很爱我,可我们兴趣不同,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是后单独出去玩.”

从乌塔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中过的孩子却少锻炼,中,德两过的孩子在家同是宝贝,确为什么在中国的家庭里孩子不能一个人出远门,在外国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就允许孩子们这样吗?不是的.在中过家庭的孩子不要说是去外国旅游,叫他们在国内旅游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孩子缺少锻炼;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有的人有依赖心,根本旧年没法离开父母.而外国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他门勇敢,坚强,有锻炼,所以他们敢一个人出门,而且父母不会很担心.读了《乌塔》这一课,使我懂得了要学会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要勇敢,要坚强的道理。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读完后,我感触很深,乌塔是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竟能用自己的钱游遍欧洲,而且还是一个人,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多强 ,现在,各个家庭的家长都十分并心自己的子女们,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所以不让他们做这做那,不让他们出门,生怕在外面受到一点伤害,这样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暴燥,从而他们独单,不能融入社会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天下所有父母心,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啊!未来是我们的,父母们,请放开对我们的束缚,让我们经受风雨的磨练,在这大千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光从电视和书本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当然从书本和电视中认识世界是不完美,我们要走出我们自己的世界,来亲自体验。但是我还要像乌塔那样,独立、自主、有主见,这样对我自己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什么呢?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

有益的知识。

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做,而文中的乌塔却大不一样。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儿乌塔,自己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情。乌塔为计划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来准备,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局的电话号码,还要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报平安。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自己

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乌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强,是因为她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

课文中还提到乌塔的旅费全部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没有拿家里一

分钱。可我们却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没有攒钱,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

乌塔曾经说过“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写完作业后,能

看一会儿电视,读一会儿课外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同学都是把笔一挥,直接就出去玩了。而从来不会想到去亲身体验一番。光从一些课外读物和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过亲身体验完美的,而且亲身经历总比听说到的记忆要深刻,所以,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乌塔》读后感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乌塔,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如果不是你亲眼所见,你相信她一个人独

自游了很多国家吗?这对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事。

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因为父母“爱”孩子。为什么爱要加双引

号呢?因为在中国,父母的这种爱不叫真正的爱,叫错误的爱。在中国,这种爱叫做“溺爱”。过分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的思想,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笼中的小鸟,什么事都要父母安排好。

为什么中国父母会这样爱孩子呢?那是来源于中国父母的担心。在他们眼

里,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永远都是一个懵懂的孩子,怕孩子饿肚子,怕孩子受伤。什么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使孩子的人生道路平平坦坦。其实父母不知道,孩子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成长。

乌塔也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啊,为什么她的父母就这么放心地让乌塔自己一个人去游世界各地呢?这就是西方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方法的不同。乌塔的父母也爱孩子,但他们爱得正确。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在社会上走走,让孩子熟悉将来发展的地方,让孩子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成为风雨中的胸鹰!而在中国,你看到的却相反,父母却说:“孩子还太小啊。”是啊,孩子就是小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啊,等到长大了就已经太晚了。想真正爱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吧。父母们,张开你们那双手,让孩子们去自由自在地飞翔,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人生的道路吧!

——读《乌塔》有感

读了《乌塔》这篇文章,我对这个14岁的小女孩——乌塔的自理能力所敬

佩。

这篇文章讲的是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由欧洲的故事,表他了这

个小女孩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写出了这个小女孩为此次旅行所做的周到考虑,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乌塔这样做很好,可以锻炼自己的自主生活能力,她一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而且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而且阅读了很多国家的书籍,为这次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争旅费,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她做的这几点,使我感到了无比的敬佩。

就在今年夏天,在学校门口有一个卖冰欺凌的人,我又没钱,只好看着别人

吃,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要了一元钱买冰欺凌,而我却没有想乌塔那样,自己挣钱。

在中国,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

他们,一般不放心他们一个人出门。就像我上次那样,本来说好要跟同学一起去大润发玩,可妈妈却不放心我,所以没去,他们回来后告诉我,他们玩的可开心了!中午吃的肯德基,又买这个又买哪个,我羡慕死死他们了!妈妈真是把我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啊!

我们应该像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要向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从不盲目,胆大

心细,会待人接物。并不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向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能力。

篇17:第六讲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1. 研读原文。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认真研读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 确立感想点。感想点既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一出戏剧,内容有繁有简,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想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其中我们受启发最大、感触最深的那一点( 或几点 ),就可以被确立为“感想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感想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或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等。

3. 写好读文概述与发感想。读文概述是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主要内容的交代;发感想的目的是明确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想。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感”由何而发。认清读文概述与发感想的关系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紧密结合。读,是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和“读”互相作用,不可脱节。读后感要把“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自然巧妙地组织起来,防止读后感变成原文摘录或原文缩写 ( 节选 ),也不要把读后感一分为二,前半篇写内容摘要,后半篇写毫不相关的感想、议论。

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读”为辅“,感”为主,“感”是重点。读后感的重点不是对原文的介绍,而是写出读后的感想。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上一篇:客服工作日志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发言稿与幼儿园升旗仪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