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诗歌鉴赏

2024-05-07

咏史怀古诗诗歌鉴赏(共6篇)

篇1:咏史怀古诗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节、咏史怀古诗鉴赏

例如“怀古”类诗歌的复习情况:

(1)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 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 巷》(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宋,辛弃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唐,杜甫)。

(2)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 些诗歌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3)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共性”一般有以下 三种:a.通过怀古来表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b.通 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之情;c.通 过怀古来警示统治者(或“世人”)要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 “怀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 以后的考试中,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 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就不难把握了。

第二节、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234

4. 用典 5. 化用 6. 寓情于景

七、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 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心

爱心

专心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霜天晓角•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该词为登蛾眉亭远望,因景生情而作。风格豪放,气魄恢宏。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谓凝止、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极”谓极尽、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词人生于宋、金交兵、战火遍地的**年代,身为南宋官员,面对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应是对恢复版图、统一旧时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灭与继续企求。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边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身在南国的词人所听到的“塞笛”,只能是因为日夜将收复失地萦绕心头而形成的一种幻觉,在写作技巧上则是使用了跨越空间、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胆联想,这使豪气之中多少带进了一丝苍凉。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史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将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地。但诗词贵虚不贵实,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异的色彩。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记载,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该篇在写景时,采取张弛、刚柔迭相使用的手法,达到了映衬鲜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与“天际两蛾凝黛”之间反差极大,前者刚劲有力,后者柔闲多姿;同样地,“怒潮

用心

爱心

专心

风正急”与“酒醒闻塞笛”两句,前者如张弓扣弦,后者则安闲舒缓。都显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处,使用了两个问句,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韩秋白)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诗的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字里行间寄寓 的情怀。

②这首诗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寄寓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4.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2:咏史怀古诗诗歌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 对比 借古讽今 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吴钩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1

3、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5、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首联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早上和傍晚。

(3)、“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7、8、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9

10、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以古人自况。

11、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是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中的一个“尚”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说明了人事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这一生活哲理;尾联中的“尚”字,既有对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伤感。

12、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3、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

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李诗的写作角度是讽文帝悼贾生,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诗则是赞文帝褒贾生,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1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上片运用了孙仲谋(孙权)与寄奴(刘裕)的典故。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决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借古讽今,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文末以廉颇字比,用廉颇思赵一事,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1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篇3: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一、借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 彰显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是其咏史怀古作品的代表作品。

其一为: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人借咏江陵古迹以怀庾信, 因作者暮年境况及生活与庾信颇相似, 故而感慨颇深。正如沈德潜所说“此章以庾信自况, 非专咏庾信也。”

其二为: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此诗借对宋玉的悲忧穷蹙寄予深深同情, 并对其文采风流备为推崇, 而对其文章被人曲解颇不平, 借此以表作者的怅惘之情。

二、借史议今, 抒发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感慨

《蜀相》便是典型的一首。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咏史怀古诗是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景中含情, 为下半部分的抒情做好铺垫。前一句的“寻”字, 说明诗人去武侯祠不是寻常的游览名胜古迹, 而是诚心诚意前行拜谒的。次句的“柏森森”一语, 从诗人眼中的景色显示出武侯祠的庄严肃穆和诗人的崇敬之情。颔联运用“自”和“空”这两个虚字, 是有深意的, 诗人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为痛惜, 因而祠中草色再美, 鸟声再动听, 他也无心欣赏, 难以改变现实的无限惆怅心情。后半部分抒情, 颈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追述。追述中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写诸葛亮的死和诗人的感慨。诸葛亮身死五丈原, 而其辅佐蜀主一统天下之志却未能如愿, 这怎么不使后世的英雄为之扼腕叹息, 泪流满面呢? 而在诗人杜甫心中勾起的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 写作此诗时的中原依然战火遍地, 诗人和民众一样流离失所, 有家难归;重振乾坤的英雄何在? 凭吊诸葛丞相, 诗人自然想起的是对当世的担忧, 对英雄救世的渴望。这篇吊古之作, 语言含情, 寄慨颇深, 很好的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堪称杜诗中的精品之作。

三、饱含深情的歌咏诸葛亮的人格和才华, 即抒发了诗人对其仰慕追随之情, 又流露出诗人对其大业未竟的无限惋惜之心

小诗《八阵图》是杜甫咏史怀古诗中抒发此种情感的代表作品。诗曰: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初到夔州时。全诗借咏八阵图遗迹, 抒发对诸葛亮的追怀。前两句从政治到军事极力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军事才能, 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为铺垫。“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二句, 与诗题相合, 写八阵图的遗迹依然存在, 而与之相伴的还有诸葛亮统一大业未竟的遗恨。虽然八阵图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却掩盖不住他事业未竟而终的遗憾。刘备对吴作战, 打破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策略, 遂使统一大业胎死腹中, 进而酿成千古遗恨。这是历史留给诸葛亮难以抹去的遗憾, 也是诗人杜甫对这位英雄无限惋惜的原因所在, 杜甫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咏赞了这位历史上的英雄, 同时又对他的历史遗憾给予了深切同情。其实, 使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赞颂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八阵图》一首诗中, 在《武侯祠》《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蜀相》《古柏行》中都表达了这种深重而感慨的仰慕之情。

四、引古事以讽今, 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王朝的强烈愿望

《述古三首》这组诗是杜甫引古事以讽今的代表诗, 也是诗人用诗表达希望中兴唐王朝愿望的一组专题诗。诗人借对汉代中兴诸臣的追述, 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朝的强烈愿望, 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匡世救民的英雄敬仰和渴望, 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高尚节操, 凸显了诗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伟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纵观文学史上的咏史怀古诗, 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 抒写情怀, 发表议论或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不同, 因而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题材更多地表现为关注民生疾苦, 关注国家兴亡, 借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 强烈而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替君王分忧, 替百姓操劳的高尚情怀和伟大抱负, 那种不计个人得失, 愿为民族兴亡“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精神时时闪现在其所有咏史怀古之作之中。

摘要:杜甫 (712—770) , 唐代伟大诗人, 字子美, 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风貌,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后人称其诗为“史诗”。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艺术风格多样化, 但始终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的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广的影响。有《杜工部集》。

篇4: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本是一大难点,而咏史怀古诗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一首怀古咏史诗,如果学生能够从以上方面出发,就基本知道了这首诗写了什么、為什么写、怎样写的,那么这首诗的鉴赏也就完成了,鉴赏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篇5: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咏史怀古诗该如何解读。

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泊秦淮》《过华清宫》《乌衣巷》《与诸子登岘山》《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真题导航: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③,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②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③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1.这首《荆门道怀古》从题材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南国帝畿本应楼阁玲珑,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首联两句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韵味无穷; ②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以及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麦秀空城”,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而已,而是用“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南朝四代的覆辙。

③抒发了作者被贬的伤感。尾联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余味无穷。

三、链接高考:

师问:这种咏史怀古诗的情感题,我们该如何作答?(插入高考题)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6江苏卷《八声甘州》)

①盛赞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

②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借李广自比,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③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句融情于景,不得重用、抑郁悲凉的情感寓于“斜风细雨”“轻寒”之景中,余味无穷。

总结答题步骤:

①概述情感:如怀古伤今、怀人伤己、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等。

②阐释分析: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典故,逐句分析,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四、课堂反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吊古伤今之情。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

(2)警示当朝统治者: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无法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3)借古讽今,借六朝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喻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不要步六朝的后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咏史怀古诗的特征,以及咏史怀古诗情感题的解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如:题目、作者、朝代、注释等。

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对本诗的尾联加以赏析。(4分)

(解析)本诗的尾联就是“以景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 ;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亦不明言。本诗的尾联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篇6: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

1、咏古迹

2、怀古人

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五、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六、艺术特色

1、借古讽今

2、对比

3、用典

4、化用

5、寓情于景

七、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4、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八、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懂。即写什么?

上一篇:今年我们小升初读书笔记下一篇:常用产品广告语中英翻译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