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2024-04-18

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精选4篇)

篇1: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一直以来在探索读写结合的语文教育课堂,想让孩子们通过每一节课都能学习一点写作的方法,获得一些写作的经验,为此我在不断努力着。

每天要是时间充裕,就会给孩子评讲优秀的日记。通过范读好的日记,引导孩子们学习同班同学的写作方法。一些孩子,总是认为自己不会写日记,心里固化了这种想法,不愿意提笔。而他们中和他们一样成绩很差,却写出了相对优秀的日记,获得了老师课堂范读。这样的激励,对于他们内心该是多大的震动,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有羡慕到付出行动的。

通过课文教学,有意引导孩子们写作。《钓鱼的启示》这课,我以提问孩子题目理解开始,让他们分析题目,找到这篇文章的题眼。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如果让他们写这样一篇文章,自己该怎样写?这篇文章是教我们怎样钓鱼的吗?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学习钓鱼的技能获得启示呢?孩子们开动脑筋,说这篇文章重点是写启示,不是写钓鱼。是通过钓鱼这件事,来写自己受到的做人要内心自我遵守道德从而是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人的启示,靠外在约束的人,永远走不远。

事情的发生是有时间的,所以作者首先为我们交代了时间,而且具体。是十一岁的捕鱼开放日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具体的写法。有同学回答晚上,哪一天的晚上,晚上太多了,让我们难以相信你写的真实。当然作者不是一下子交代清楚时间的的,而是随着文章的展开,逐步给了我们具体的时间。事情的发生总是赖以一定的空间,任何事情不可能存在于虚无的地点。作者交代了是在附近湖中小岛上,当然这个附近肯定是离他家不远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物的活动。作者我为我们交代了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和爸爸。

文章通过对钓鱼过程的描写,突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来表达主题。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是否遵守禁渔的规定。这确实是简单的道德是非问题,能否做到真的很难。需要有高度的道德约束力,一般人的选择肯定是将鲈鱼据为己有。而这位父亲没有同意孩子,而是坚持放回鲈鱼。为孩子上了一堂难忘的道德课,并让孩子终生受益!作者对于父亲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对话的描写,值得大家学习模仿。

探索语文教育学习的路径,让孩子们能快乐中学习语文,不再单调的在背诵识记学习,是我不断的追求。在读写结合中,不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本文作者:殷志斌】

篇2: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还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教师、学生思路之间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因此,我教《钓鱼的启示》时,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从题目中找探究点,问:“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启示!”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请打开书,仔细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打开书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这样,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释疑

篇3: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一、调动积累, 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陌生, 《小猫钓鱼》的故事肯定烂熟于心, 不少人还有自己的钓鱼故事。新课伊始, 可引导说说知道的钓鱼故事, 也可说说自己钓鱼的故事, 并说说故事给人的启示。通过讲故事, 说启示, 构筑起“故事”与“启示”的联系, 为引导走进文本、把握故事、探究启示做好铺垫。一般而言, 学生多会围绕钓鱼本身谈感受, 说体会, 或者是要专心致志, 不三心二意;或者是耐心等待, 不操之过急;或者是享受过程, 无比快乐……无论怎样的故事, 也无论怎样的感受, 都可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二、速读提取, 把握课文精要

学生叙谈故事和体会后, 当即激疑:钓鱼的故事有趣, 钓鱼的体会深刻。可见钓鱼能使我们明白不少道理呢! (板书:钓鱼的启示) 今天, 老师将带大家去感受另一个钓鱼的故事, 看看这个故事会给文中的“我”带来怎样的启示, 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让学生速读课文, 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述的故事, 并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样引导,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有第一步的铺垫, 加之故事的“启示”有中心句点明, 学生一般多会采取“故事+启示”的方法概括: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 由于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便要求“我”把鱼放掉。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为了训练概括能力, 自由概括后, 可让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想:钓鱼过程中, “我”的心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概括显示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接着, 让他们依据心情变化的线索概括内容:一个月夜, “我”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非常得意;由于没有到准许捕捞鲈鱼的时间, 父亲便要“我”放掉鲈鱼。“我”急切地追问原因, 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从这个故事中, “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

三、精读感悟, 显化情理内涵

联系内容理解“启示”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阅读感悟的重点和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中的“简单”与“很难”, 唯有从文中找到注脚,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准确的;唯有从文本中找到场景, 他们对情理的理解才是形象的。而整体理解、深刻感悟的过程, 正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 经历钓鱼的故事, 得到钓鱼的启迪, 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为此, 把握主要内容后, 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此刻, 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粗浅的、零碎的, 但教师可准确把握学情, 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进而抓住“钓鱼”部分, 围绕“难”字引导阅读感悟:

1. 揣摩心理, 显化父亲抉策的“难”。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 也是父亲的切身体会。钓上了鲈鱼后, 父亲和孩子“得意地欣赏着这条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而父亲“看了看手表”, 知道了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后,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见, 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抉策。为此, 可抓住“看了好一会儿”启发思考: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呢?此时此刻, 他可能想什么呢?——联系上文, 揣摩心理:也许在犹豫, 钓到这么大的鲈鱼, 实在难得, 放了真是舍不得;可不放又不行, 毕竟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放掉是规矩, 不放就违规, 怎能不放呢?也许在想办法, 从钓鱼的过程父亲清楚地知道:孩子钓这条鱼费了功夫, 简单地让他放掉肯定不行。作为父亲, 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但应该怎么说, 他才心甘情愿地把鱼放掉呢?

引导揣摩心理, 既要让他们结合故事大胆想象, 又要加以引导, 让他们扣紧文本准确推测。揣摩中, 可相机渗透“子不教, 父之过;严是爱, 松是害”等名言, 让学生用上述名言叙述心中的想法。这样, 带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故事, 走近人物, 能促使学生和父亲思在一起, 想在一处, 学生便会明白:作为父亲, 在如何处理鲈鱼的问题上, 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教育儿子, 也曾细心斟酌过, 从而体会父亲的“难”。

2. 再现情景, 显化孩子放鱼的难。

放鱼对孩子来说, 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点呢?一是朗读中感受。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 先抓住重点词语, 揣摩父亲和孩子的心理, 由“急切”“大声争辩”, 体会孩子的意外和焦急、不满和抗议;由“平静”“不容分辩”, 体会父亲的坚决和果断、沉着和冷静。进而通过朗读表达, 再现情境, 体会情感。二是情境中感受。第8、9两个自然段概括写“我”跟父亲“商量”, 父亲“不容争辩”。“我”是怎么跟父亲“商量”的?父亲“不容争辩”, 会对“我”说什么呢?可让同桌扮演角色, 想象再现父亲和孩子争辩的情境, 进而让学生登台争辩, 共同评议, 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争辩不成, 便“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我”怎么乞求?乞求不成功, 会用怎样的语气对父亲讲? (讨好、撒娇、侥幸……) 面对软磨硬缠的“我”, 父亲可能怎么说?如思路难以拓展, 可提供“没有……当然;没有……必须;没有……难道;不管……都”等句式, 引导想象争辩。此后, 可根据下列“剧本”, 让同桌再次表演, 从而活现现场情境。最后还可来一个师生同台表演:

【剧本】

孩子: (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乞求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不放没有关系的, 好不好啊?

父亲: (摇摇头)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当然要放啦!

孩子: (拉着父亲的手讨好道)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们就不要放吧!好父亲, 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 (严肃地) 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 你钓到鲈鱼, 必须放!

孩子: (心存侥幸) 父亲,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不放不要紧的。下不为例就是了。

父亲: (手一挥)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我们都必须把它放掉!

孩子: (无奈地) 好吧, 我……我……放。

父亲: (高兴地) 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这样凭借语言, 想象情景, 据理力争, 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为了留下鲈鱼, “我”是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为了严守规矩, 父亲是态度坚决, 立场坚定。如此引导, 学生语言理解不仅形象而且深刻, 语言表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情理感悟不仅具体而且形象, 这就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情理感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 升华学生感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叙述了“放鲈鱼”对我人生的引领,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其间空间无限广阔, 可引导想象描述:在人生的旅途上, “我”遇到了哪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面对道德抉择, 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我是怎样让道德难题“由难变易”的?让学生想象描述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生活中的“鱼”可能是途中一个鼓鼓的钱包, 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 客户一次意外的宴请, 顾客一次不菲的回扣……拓展想象后, 可让学生参考下列开头续写:

大鲈鱼放回了水中, 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它一直引领着我在人生旅途中果断地进行道德的抉择。那是大学的一次考试, 这考试决定着奖学金的有与无和多与少, 我碰到了难题, 苦思冥想怎么也解不开。而这时, 同桌悄悄推了我一下, 这不是雪中送炭吗?……

篇4:无人监督考试——《钓鱼的启示》教学随笔

周一我就安排好,由班长发卷,他们自己考试,我去濮阳参加表彰会。我想看看他们真的能否做到,没有老师也能安安静静做到遵守纪律。从昨天下午教师们反应情况看,班里绝对没有异常情况。没有影响到他们上课,她们在以前总会说我们班吵声影响了她们上课。尤其和六年级隔壁,我们的扰乱,薄薄的墙壁,是挡不住三十个孩子的吵闹声。上学期,六年级老师自习课间,多次到我班提醒。没有人的自习课,他们是不安分的,总是大吵大闹。

我一到校,班委也好,同学也好,都会向我抱怨,班里如何乱。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那样的摩擦。这一次他们没有,真的让我有些意外。这可是学校里曾经最乱的班级,男生调皮的多,又占班里的大多数。学校里唯一的男教师我,当然就是他们的班主任啦。与他们摸爬滚打将近一年,感情愈亲愈近。许多孩子都和我如密友一般,走入了他们的心里。我去领奖,也有他们的功劳,因为正是他们的监督,我才不忘初心一路坚持,也正是他们给了我取之不竭的素材。

我专一给他们念了我的你发言稿,他们从没有这这么多人安安静静听过。只有我从孩子们日记里,了解到的做小动作的学生。听完后,他们给我鼓掌。然后他们还给我建议,真的让我感动。我说明天老师去登台发言,心里依然牵挂着你们。就是明天你们要自己上两节自习课,做期中考试卷,要求独立完成,作文四百字,另外要将试卷的课外阅读做为抄写作业补充,保证两节课有事做。用一个孩子的话说,就是让你打发时间用的。不要求必须抄完,做完试卷,也检查不出问题了,就做这个作业。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但还是要安排五个纪律记录员,只记,不管。五人同记一个同学,后天中午放学留校,等家长来接。说到做到,这也是咱们这几天你们看到的,不完成作业的上午放学在校补作业。

也许最近的纪律整顿,见了成效。我问昨天隔壁上课两位老师,她们说没有注意到你们没有老师上课啊。原以为班里有老师在呢?我说昨天上午前两节课,我没有安排老师看课。让他们自己期中考试,她们惊讶不已。他们安安稳稳的做,没有闹,是个奇迹。我问了几个孩子了解情况,他们也说班里很静,大家都在按老师要求做。记录的孩子,也是上了寥寥无几的名单。最终统计,没有一个学生被五人同时记录。从日记中,我也看到这样的反应,教室里静静的,安静地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

看来,真的该相信他们。他们让我安心领奖,也给我了最大的奖赏。原来办事回来,等我的总是要处理问题。这次,没有一点烦心事。昨天下午的考试也按计划进行,因为连续两个晚上准备发言稿,我累得感觉头疼,他们考试,我可以监场得到休息。

信任,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我们互相信任,共同不断成长。

作者:殷志斌

上一篇:好兵帅克800字读后感下一篇:第二周国旗下讲话《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