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案

2024-05-09

认识千克教案(精选6篇)

篇1:认识千克教案

课题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称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逐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千克

1、感知物体的轻重。

出示一袋红枣和一袋膨化食品,提问:你见过这两袋食品吗?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追问:这两袋食品,看起来一样大,你是怎么知道它们谁重谁轻的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相机明确:掂一掂、称一称。提问: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单一些?

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两袋食品,并说一说哪一袋重,哪一袋轻。

2、认识常见的称。谈话:刚才有同学还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轻、哪袋重,还能知道每一袋食品究竟有多重。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学生交流的同时,出示相应的秤的实物或图片,并追问:你是在哪里看到这种秤的?它通常用来称什么?

如果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秤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以补充说明。

3、认识千克。

提问:称这两袋食品各有多重,我们该用什么秤呢?

出示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并指着秤面上的“kg”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合“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追问:除了这里标注的“kg”,你在秤面上还看到了什么? 演示称一袋红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物品放上托盘之前和之后,秤面上的指针是怎么变化的,并思考从这种变化中能知道什么。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让学生再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一袋红枣,体会1千克有多重。提问:你还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的刻度吗?

追问:如果在盘秤的托盘上放上2袋红枣,指针会指向几?是几千克?如果放上4袋或5袋红枣呢?

4、指导完成“试一试”。(1)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大米,并在袋子里轮流用手拎一拎。

(2)提出要求:如果在袋子中装入1千克鸡蛋,猜一猜,大约要多少个?动手试一试。

验证:把你装好的鸡蛋放在盘秤上称一称,看看是不是正好1千克。如果不是,可适当进行调整。

交流: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1千克的鸡蛋有多少个?现在你对1千克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应用拓展,丰富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提问:从它们的包装上,你能看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追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作具体介绍)

设疑: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如果把这袋大米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5千克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2题中的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介绍:这里标注的载重多少千克,通常叫做载重量。汽车、轮船、飞机等都有载重量的规定。只有所装载的人或货物重量在规定的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

启发:想一想,以一袋5千克的大米做标准,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5000千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四幅图中的秤面,说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是怎样看出来的。

让学生根据题中已经知道的每种蔬菜的千克数,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生活中,我们需要称一些物品有多少千克时,常常不能得到整千克的结果,比如这里称一个西瓜和三个菠萝各重几千克时就是这样的。(出示题中的两幅图)提问:它们大约各重几千克呢?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交流小结:称出的结果不是整千克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千克,接近几千克就是大约几千克。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知道什么,再各自列示解答。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实践活动

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提醒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并可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

篇2:认识千克教案

亢西小学

王雪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逐步培养对物体轻重的判断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中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会看秤面读数,了解常用的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一袋红枣、一袋膨化食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背人跑的比赛,你愿意背小胖,还是愿意背小瘦?大家为什么都想背小瘦呢?

二、新课教学

1、感知物体的轻重。

老师这里还有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膨化食品)你们猜猜哪一袋重?追问:这两袋食品看起来一样大,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相机明确:掂一掂,称一称。提问: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

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两袋食品,并说一说哪一袋重,哪一袋轻。

2、认识千克。

谈话:刚才有同学还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轻,哪袋重,还能知道每袋食品究竟有多重。

出示“你知道吗?”,带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提问:称这两袋食品有多重,我们该用什么秤呢?

出示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并指着秤面上的“kg”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追问:除了这里标注的“kg”,你在秤面上还看到了什么?

演示称一袋红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物品放上托盘之前和之后,秤面上的指针是怎样变化的,并思考从这种变化中能知道什么。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袋红枣中1千克。让学生再轮流掂一掂这袋红枣,体会1千克有多重。提问:你还能在秤面上2千克、3千克和5千克的刻度吗?

追问:如果在盘秤的托盘上放2袋红枣,指针会指向几?是几千克?如果放上4袋或5袋红枣呢?

3、操作感知

(1)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大米,并装在袋子里轮流用手拎一拎。教师提示学生在增添大米时要少量多次的加,否则容易超过1千克。(2)估计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小组合作称一称,再用手掂一掂。

4、知道完成“试一试”。

把你的书包放在盘秤上称一称,看看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不到2千克,就要再放进一些物品,如果超过2千克,就要拿出一些物品,使它的质量最接近2千克。

三、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提问:从它们的包装上,你能看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追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不包括包装袋的重量)

这袋盐水鸭的净含量是1kg,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1kg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2题中的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介绍:这里标注的载重多少千克,通常叫做载重量。汽车、轮船、飞机等都有载重量的规定。只有所装载的人或货物重量在规定的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三幅图中的秤面,说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是怎样看出来的。谈话:有时候,我们称出的物品不是整千克数,比如这里称西瓜的重量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千克,接近几千克就是大约几千克。

四、作业布置(实践大行动)

1、到商店里看一看,那些物品重1千克。

2、“想想做做”第4题。

选几种水果或蔬菜,先估计1千克各有多少个,再称一称、数一数,把结果填在表里。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千克(kg)1千克=1kg

篇3:认识千克教案

一、“信息窗”呈现的情境信息及编者的编写意图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的情境,借助蜂鸟、小狗、袋鼠、蓝鲸这四种动物的质量信息,引出质量的三个单位:克、千克、吨.为叙述方便,先把其中的四句文字信息(图略)进行标号呈现于下.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

(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

(3)“最大的袋鼠大约重90千克.”

(4)“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1吨.”

由此可见,“信息窗”呈现的是百科知识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动物世界的一扇窗户.编者的编写意图应该是通过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并将数学知识与生物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进而达成教学目的;同时,借助学生查阅资料的背景,渗透学习方法.不再赘述.

二、对“信息窗”中情境信息的几点思考

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好的,对达成教学目的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信息窗”中信息的语言表述欠严谨

最大与最小这两个词存在歧义.最大、最小是指动物的体型(体积),还是质量或年龄?若抛开此问题不谈,按编者的思路最大、最小指质量.若说文字信息(1)还比较严谨的话(说的是蜂鸟孵出时的质量),而文字信息(2)和(3)严谨性就有点欠缺,是刚出生的小狗和袋鼠,还是成年的或几岁的?不明确这个前提便不具有可比性.诚然,这些信息的表述出自科普读物,但在比较严谨的数学课本中出现有点欠妥.

(二)“信息窗”中的信息欠科学

就是按编者的意图,动物的最大、最小是指质量,文字信息(1)(2)(3)也不科学.其实编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将教材第一版“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改为了第二版的“最大的袋鼠大约重90千克”.这样改后科学性也有问题,因可能有更大的袋鼠还没被人们发现呢!再如,即使文字信息(2)中最小的狗是指成年狗,1千克也不是最小的.据2015年9月12日中新网报道,波多黎各的吉娃娃蜜莉(Milly)狗4岁半,身长只有9.65厘米,体重170克,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上最小的狗.更何况刚出生的小狗还可能不倒170克呢,也可能有更小的狗没被发现.同样道理,蜂鸟也不一定是最小的鸟.

(三)最大最小的表述限制了学生创新发现的空间

编者的编写意图应该有通过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开阔其视野的目的.但最大最小的表述,封堵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关上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大门.因为有了最大和最小,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索更大的和更小的动物的想法与动力,限制了创新发现的空间,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信息窗”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可能偏离方向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动物趣闻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却未必集中在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上,有可能集中在“这些可爱的动物到底长成什么样”等问题上,从而在大脑中展开想象,思维飞向了课堂之外,要拉回到课堂上学习质量的单位可能兴趣全无,进而干扰了听课和对质量单位的探索.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窗”呈现的大量信息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再者,“信息窗”下面的卡通问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问的宽泛性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偏离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而转向非数学的思考.因此,这样的设计很有可能实现不了编者的编写意图.

(五)“信息窗”中的信息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关于质量单位的认识,课程标准提出了“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教学目标;青岛版教师教学用书也提出了“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的教学目标.可见都注重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也就是先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而这就需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观察、抚摸、掂掂或称称等操作活动.而“信息窗”呈现的四种动物,除去狗,其他三种恐怕大多数人没见过,尤其是蜂鸟和蓝鲸,别说是学生,就是编者、老师等成人又有几人见过?学生既不能看,又不能摸,也不能掂一掂、称一称,何来感受,又怎么感知质量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青岛版教材情境创设之后的设计,借助口香糖、砝码、2分的硬币、花生仁等实物,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操作活动感受1克与1千克,进而借助具体的1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大米重100千克,100袋大米重1000千克,通过有层次的数学推理过程,使学生建立起不易直接感知的“吨”这个单位.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体现了编者匠心独运的设计.

三、关于“克、千克、吨的认识”情境创设之建议

由于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故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建立在他们对质量观念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因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买过东西,起码也跟随家长买过东西,有时买东西需要上称称重量,这些学生是见过的,也就是说学生具有质量的相关感性认识和经验.笔者认为,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需精心设计其中的语言信息和问题.限于篇幅,笔者简单谈一下设计建议.

创设一个超市买卖东西的情境,至少要呈现两类商品(多点也可)且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给出一类个数、形状与单位质量价格相同,但质量(用克或千克明确标注)与体积大小不同,标有不同售价的两种商品,并提出售价为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原因.

〔这是考虑到学生还没建立起质量观念,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生活中以个数多少论价高低的习惯缺乏科学性,进而主动纠正之而设计;仍留有用比较大小(体积)的习惯进行判断的空间,目的是为下面的第二做铺垫.〕

第二,给出另一类形状与单位质量价格相同,质量(明确用克或千克标注)也相同,但体积大小不同,标有相同售价的两种商品,并提出售价为什么相同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原因.

〔这是针对第一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纠正生活中以大小(体积)论价高低的习惯而设计.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第一、第二中两类商品中标注的其他信息(质量),认识到有些商品售价的高低需要以重(质)量来确定,认识到学习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其探索欲望.〕

第三,商品最好售价比较低,且便于携带.这样,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买来进行操作比较,并亲自掂一掂,称一称,形成对克和千克的感知.

篇4: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千克

【片段一】

认识千克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准备1千克的物品。有容易数的物品:果冻、苹果、土豆、橘子、洋葱、本子等。难数物品:大豆、玉米、枣子、大米等。不可数的物品:水、洗衣粉、牛奶、盐等。

课上,学生在用手掂1千克的物品时,要求学生闭上嘴巴,用心感受,记住1千克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掂一袋500克的盐,思考:与先前掂的1千克的物品比较,感觉轻还是重?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没有1千克重,再请他把两袋盐合在一起掂,与1千克比,怎么样?学生感觉有1千克重的。再用秤称一称,确实有1千克。再掂掂,记住这感觉。

请学生上来掂班级的一套《补充习题》,比1千克重,拿掉多余的《补充习题》至10本,大约有1千克重。

点评: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把动态感知与静心体悟相结合,促使概念由外在的具体可感知物象,逐步过渡到学生头脑中内在的概念表象,这其实也是一个逐步抽象、概括和凝练的过程。

【片段二】

请学生说说自己带的1千克物品。

学生1:我带的苹果大约有4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2:我带的果冻大约有17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3:我带的土豆大约5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4:我带的饮料大约2瓶就有1千克了。

学生5:我带的这么多水大约就有1千克了。(放在橙汁瓶里)

学生6:我带这么多米大约就有1千克了。(放在方便袋里)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所带的玉米、枣子、洗衣粉、牛奶等。

多方位地让学生感受1千克物品有多重。

师:刚才我们知道4个这么大的苹果大约是1千克,那么这样大的鸡蛋1千克会有几个呢?

学生1:5个

学生2:10个

学生3:50个

学生4:16个

师生一起来称一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结果大约是17个。

师:谁估计的最接近?请他说说是怎么估计的?

生:4个这么大的苹果大约是1千克,这一个苹果大约有4个鸡蛋这么重,16个鸡蛋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他估的方法了吗?对,用他的这种方法估计的话,就不会有50个,5个这样的答案了!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0本《补充习题》大约有1千克重,你能估计,全班的《补充习题》大约有多重吗?

生:大约是4千克。

师:请你说说方法?

生:10本《补充习题》大约有1千克重,我们班有45个学生,就有45本《补充习题》,大约有4个10本,所以大约是4千克。

点评: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操作前估计、操作中调整、操作后对比和反思,在反复调整放入过程中建立概念。经常这样的强化,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

【片段三】

师:请看这个橙汁瓶里的水是1千克,你能估计我们喝的纯净水一大桶有多重吗?

生:4千克,10千克,6千克,20千克,100千克,50千克……(瞎估计)

师:答案太多了,有的同学开始瞎猜了,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我们把1千克的水倒入脸盆,看有多深?你能估计一脸盆水有多重吗?

生:4千克,6千克,8千克……

师:我们请估计6千克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千克的水就那么深,脸盆大约有6个那么深,估计大约是6千克。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数学,用这种方法估计得很准确。如果现在请你估计这桶纯净水有多重?

生:10千克,20千克,15千克,18千克……(估计得比较在谱)

师:请估计18千克的学生说估计的方法。

生:一脸盆水大约是6千克,这桶纯净水大概有3个这么多,估计是18千克。

师:我们为什么这次就这么容易估计了,因为我们1千克水和一桶水相差太大了,以1千克水做标准的时候难估计,如果把这个标准换成1脸盆水,就好估计多了。所以我们再估计的时候可要找对标准哦!

师:你能估计我的体重吗?

生:无从下手。

师:提示,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

生:知道。

师:请同学们与自己最好的朋友抱一抱,你可以抱起他来吗?感觉怎样?

生:相互抱抱。

生1:我可以抱起来我最好的朋友,他很轻。

生2:我抱不动他,他太重了。

……

师:请个抱得最认真的同学上来,抱一抱老师,抱完后,请你估计老师大约有多重?

生:差点抱起老师。估计老师大概50千克,因为我的同桌有25千克,抱起来不太重。抱老师用了很大的劲,差点抱起来,我估计有50千克。

师:你今天学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在估计的时候还可以像他这样拎、抱、掂。

你可以估计了吗?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是25千克,老师的体重大概是我的两倍,约是50千克。

生2:我是50千克,老师大概和我差不多,也是50千克。

生3:我是38千克,老师比我重一些,大概是50千克。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作标准,估计得很准确。

点评:用数学的思维来学习千克的知识,在不断的对比、反思、辨析中尽可能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概念表象由模糊状态进入到清晰化状态。在用1千克作标准来估计物体的重量有困难的话,我们得改变标准。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事物找准合适的估计标准。这也是本节课需要学生认识的知识点。1千克水的概念和18千克水的概念相差太大,在学生的脑海里很难形成这种联系,中间用一脸盆水作为跳板,以一脸盆水为标准来估计一桶水的话,就简单多了。用这种方法,通过以自己的体重作为标准估计老师的体重,也就容易估计了,以此来鼓励学生主动选择自己熟悉的物体作参照物估计身边物体的重量。在填合适的单位中,如,一头猪100(千克),一筐水果50(千克),一头牛400(千克)这样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千克是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特别是质量等相对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通过反复的比较促进概念的建立,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反思辨析,主动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为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篇5:《认识千克》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例1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初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千克 1.感知物体的轻重。

出示一袋红枣和一袋膨化食品,提问:你见过这两种食品吗?这两袋食品,哪袋重一些?追问:这两袋食品,看起来差不多大,你是怎样知道它们哪袋重、哪袋轻的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相机明确:掂一掂、称一称。提问: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

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两袋食品,并说一说哪一袋重,哪一袋轻。2.认识常见的秤。

谈话:刚才有同学还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轻、哪袋重,还能知道每一袋食品究竟有多重。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学生交流的同时,出示第30页“你知道吗”中秤的实物或图片,并追问:你是在哪里见过这种秤的?它通常用来称什么?

如果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秤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补充说明。3.认识千克。

提问:称这两袋食品各有多重,我们该用什么秤呢?

出示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并指着秤面上的“kg”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1 / 4

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追问:除了这里标注的“kg”,你在秤面上还看到了什么? 明确:秤面上标有刻度,有些刻度旁边还标有相应的数。

演示称一袋红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物品放上托盘之前和之后,秤面上指针所在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并思考从这种变化中能知道什么。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让学生再轮流用手掂一掂这袋红枣,体会1千克有多重。

提问:你还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的刻度吗? 追问:如果在盘秤的托盘上放2袋这样的红枣,指针会指向几?是几千克?如果放4袋或5袋红枣呢?

4.活动中加深体验。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先称出1千克大米,再把称出的大米装在袋子里,大家轮流拎一拎。学生活动后,提问:你感觉1千克重不重?你能说出一种比1千克重的物品吗?比1千克轻的物品呢?估计一下,1本数学书是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学生交流后提出要求:选几本数学书放在秤上称一称,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5.指导完成“试一试”。

提出要求:把你的书包拎一拎,估计大约重几千克。进一步要求:称一称你的书包,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学生交流后引导:如果要使你的书包的重接近2千克,可以怎样做? 再次要求:小组合作,想办法使每个书包的重都是大约2千克。

【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由比较两袋食品的轻重,引出“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比较方法,再由“称一称”引出对常见的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的认识,既合乎情理,又能有效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秤时,相机要求学生说说“它通常用来称什么”,不仅能使他们对相关秤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能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区分物体轻重的经验。在认识1千克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秤面上指针位置的变化,让他们明白确认1千克物品的过程,初步学会

/ 4

盘秤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感知1千克和几千克的实际轻重,帮助他们逐步形成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二、应用拓展,丰富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提问:从它们的包装上,你能看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追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作具体介绍)设疑: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如果把这袋大米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5千克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介绍:这里标注的载重多少千克,通常叫作载重量。汽车、轮船、飞机以及一些运输工具都有载重量的规定,装载的人或货物的质量在规定的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

启发:想一想,以1袋5千克的大米作标准,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2000千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三幅图中的秤面,说说每种瓜各重几千克,是怎样看出来的。提问:一个西瓜的质量为什么要说成“大约4千克”?用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出几千克的物品?用称南瓜的盘秤呢?

小结:生活中,称一些物品有多少千克时,常常不能得到整千克的结果。称出的结果不是整千克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千克,接近几千克就是大约几千克。

【设计说明:练习注意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积累判断轻重的经验,体会“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对“净含量”的讨论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有效激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几千克”物品轻重的体验。对“大约几千克”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描述物体轻重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为开展进一步的估计活动奠定基础。此外,上述练习过程中还注意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例如,认识“净含量”之后,追问:如果把这袋大米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5千克呢?解答第2题之后,引导

/ 4

学生推算多少袋5千克的大米重1000(2000)千克。这些追加的问题和要求,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延伸,认识得以进一步明确,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课外实践活动

课后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要提醒学生认真作好记录,并可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

篇6: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3)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自主练习P6—

1、2

2、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教学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构想: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教与学的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上一篇:非正常情况下行车办法下一篇:学校宿舍安全漫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