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一生最大的遗憾

2024-05-17

宋庆龄一生最大的遗憾(精选6篇)

篇1:宋庆龄一生最大的遗憾

绝响——永远的邓丽君》(现代出版社出版,姜捷著)的作者遍走台湾、大陆、香港以及日本、美国、泰国、法国等地,采访了当年邓丽君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合作者、歌迷以及受邓丽君捐助的各方人士200多位。在这些人的讲述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惊天”秘密。

原乡人

一九八○年邓丽君唱红了电影《原乡人》的主题曲。说着同样语言、写着同样文字、流着相同血脉的两岸同胞,隔着一片海峡;海棠叶那头,淬炼着华夏文明五千年,舍不了的乡愁、忘不掉的亲情、回不去的家园„„中国大陆,是一九四九年到台湾的游子的原乡,他们被称为“外省人”,之后,无以数计在台湾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生于斯,长于斯,台湾就是他们的原乡。《原乡人》是如此温柔地触动了海峡两岸的爱与痛,既单纯又复杂,既煎熬又充满希望。

父母把流离失所的悲剧故事告诉了儿女,让他们不忘原乡,而眺望着原乡的儿女就在丰沛而真挚的关怀里成长; 这是邓丽君每每唱这首《原乡人》都泫然欲泣的原因。邓妈妈说:“也不懂为什么她从小就关心大陆那边的事儿,老问咱们为什么会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生遗憾„„”

那是我和邓妈妈的第一次访谈,“一生璀璨精彩的邓丽君,可有什么遗憾?”我以为自己问了聪明的问题,可以套出她的辉煌情史,和为什么始终没有结婚之谜等等大家爱谈的话题,完全没有想到,竟是这么“大”的遗憾,邓妈妈蓄满泪水的双眼,全然放空地看着遥远的地方,不知是在思念她再没有回去过的原乡,还是再没有回来过的女儿?我赶忙安慰她:“不遗憾的,邓丽君的歌声回去了,整个大陆都在唱她的歌,不遗憾的!”

邓妈妈的大颗泪水终于蓄不住地滚落下来,幽幽地说:“就是因为大陆同胞这样喜欢她,你不觉得更遗憾吗?”

我的心口重重揪痛了一下!是啊!是啊!如果她能回去,如果她能踏上终生向往的原乡土地,如果她能抱抱她深爱的原乡人,如果她能开口亲自唱给他们听,如果她能握着手,顽皮地用乡音招呼:“哎,老乡!”如果„„如果„„

帖子附图:

猜你喜欢

      彭丽媛外访身后娇小女子抢镜 外媒猜测...【读史142】军委副主席,因何拒“空...普京妻子解释离婚原因:我们几乎见不到...谁被称作“中国政坛最大伯乐”?

揭秘:领导人逝世后的讣告称号有哪些玄...     

【你会怎么写?】 各省份高考【热点回应2】拿数据说话周恩来到底能喝多少酒?(【论见】28美女副县长究竟清新风!彭丽媛花裙草帽

回复

引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914 个阅览者 1 楼: 疯狂赛车 关注 于 2013-06-01 13:5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差一点儿世上就没有邓丽君这个人

从北投搬到内湖,再辗转到虎尾,赵素桂终于和邓枢取得了联系,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撑得下去,职务上的调动使这个家不停东迁西搬。老三长富在宜兰出生不久后,邓枢就调到虎尾大埤乡受训,没多久再调到云林龙岩,流离搬迁的日子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为了替邓丽君寻根,大埤乡公所从户政事务所的存盘中,找出邓家的原始户口资料,证明邓家一九五二年一月从桃园县杨梅镇埔心里,迁入云林县大埤乡南和村一邻二十四户南和路六号,之后再迁往褒忠乡田洋村,因而,邓丽君实际上是在大埤乡出生三个月后,才迁往褒忠乡的。

一九五三年的一月二十九日清晨,也正是那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正洋溢着准备要过农历春节的忙碌氛围,邓丽君选择在这样欢欣的日子来到世间,成为邓家最受欢迎的新成员,即使是物质生活艰苦,对小生命的诞生,大家也都怀抱无限欣喜。

当时,拥挤窄小的农村民宅,只有勉强算是隔开的两房,一间是权充产房的卧室,另一间就是三个儿子同睡的一张木板床。当时的眷村风气的确是邻里之间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分娩时刻一近,助产婆婆、房东太太和眷村妈妈们都从四邻过来帮忙,大冬天里,点煤油炉子烧水,准备卫生用品和婴儿衣物,不久,特别嘹亮的啼声划破破晓的宁静,邻居们兴奋地欢呼着四处报喜:“是个女儿!是个女儿!”三个当哥哥的从呆愣愣地看着大人忙进忙出,到直奔床前“观赏”他们的“新玩具”,知道多了一个妹妹而开心不已。

邓枢得到喜讯不久后,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来,连声说:“女儿好!女儿好!”抱在怀里端详半天,喜形于色。天没大亮,左邻右舍的妈妈们早已围过来看邓家的女儿,两位邻家妈妈在一旁压低了声音争执着,其中一位一直磨到过了中午还不肯回家。

原来,当时的台湾眷村生活相当清苦,邓妈妈怀孕时曾对邻人说,三个儿子都快养不起了,如果孩子生下来就送给这位结婚多年膝下犹虚的邻家妈妈,姊妹俩早就私下口头约定,这位妈妈想要抱走赵素桂这胎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一早又看到刚出生的女娃儿这么可爱,说什么也不愿走,抱持着一丝丝希望,巴望着邓家太太记得曾经允诺过的话,把婴儿送给她。但是,怎么可能呢?

怀胎十月的辛苦,抱在手中的满足,日子再穷、再苦也要咬牙撑下去,何况是盼了许久的女儿,无论如何也舍不得送人。邓妈妈一时为难,不禁放声大哭,哭得想要来抱小孩的邻家妈妈六神无主,口头承诺是相知好姊妹的悄悄话,眼见邓妈妈的又疼又喜,谁也不忍心“硬要”,只好奉上了本来是用来“换孩子”的老母鸡、鸡蛋、面线等礼物,黯然回去。

邓妈妈回想这段往事,不禁感谢苍天,冥冥中给她这个可爱的小天使,也感谢邻居姊妹的贴心体己,如果当时那位妈妈坚持要她履行诺言,将孩子抱走,整个中国近代流行歌坛的历史,可能就不会出现“国际巨星邓丽君”。

回复

引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914 个阅览者

楼: 疯狂赛车

一见你就笑 关注 于 2013-06-01 13:5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延续着六岁起就随李成清老师四处演出的机缘,邓丽君在金陵女中就读的时候,也常参加晚会的演出。那时的歌酬当然已超过她九岁登台第一次所领到的新台币五块钱了,但仍然算是很微薄。不过她并不在意,有舞台可以让自己练歌艺、练胆识,有场地可以唱唱跳跳、磨演技,充实自己的表演内涵,又能够帮忙家中改善环境,那就很够了!她并没有想要期许自己成为靠演艺过生活的大明星。

似乎苍天注定了这条路让她走,天赋的好嗓子是越磨越圆润、越清亮,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她有个人独特品位的台风。在一次晚会演出里,她的歌艺被某歌厅老板看中,和邓妈妈沟通之后,问过她的意愿,就正式展开在歌厅驻唱的生涯,没有多久就一路青云直上,成为几个歌厅争相邀请的歌手,慢慢变成最受欢迎的“娃娃歌后”。

“娃娃歌后”也并不是一鸣惊人就一帆风顺地红起来,在她初试啼声之后,仍然有一段时间是不被重用的过渡期。当时,台湾歌坛正流行的多半属于成熟、娇媚,甚至有些沧桑味儿的路数,然而十五岁的她并不适合这样的演出,却又没有红到可以有人为她量身定做适合的歌曲来唱。除了朗朗上口的老歌之外,她在谨慎选曲中给自己走出一条明确的路子,定位在清纯、活泼、欢乐和健康的形象。

不满十六岁的她当时就有自己的想法,要以轻松活泼、有礼貌和甜美的姿态出现,亲切自然的可爱少女形象成为她的注册商标。上了台,她会和观众先说说话、开开玩笑,要求一些掌声,带动起听歌的气氛,观众喜欢她就是从这样的互动开始的。

月亮代表我的心

满十七岁之后,她立刻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去学开车,这是她第一件自己觉得非常必要学习的大事。因为在交通上她吃过太多苦头,很心疼小时候妈妈带着她去各个夜总会表演,为了省一点车钱而搭公交车、转公交车的苦况。有时碰上刮风、淋雨、人挤人,有时赶不上时间,急得不得了。有一次,邓妈妈还因公交车紧急煞车而摔到前面的挡风玻璃,半边脸都失去知觉麻掉了,邓丽君抱着妈妈直哭,内疚不已。

经济状况好一点后,她们开始改搭出租车。那时她已走红了,几乎每个出租车司机都认得出是她,她也亲切随和地与他们聊聊。虽然很高兴与人多结缘,但也越来越发觉个人隐私的重要,学开车不只是拥有生活必须的一技之长,同时也是希望能多保有一丝隐私权,不再因为缺乏交通工具而处处不方便。

邓丽君开车是高手,明姊回忆她上工的第一天,邓丽君就亲自开车到赤柱街上接她回家。当时她非常受宠若惊,想想看:这么遥不可及、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此刻就坐得这么近,专程为她开车上山!她心中的感动真难以形容,在香港这么小、这么挤的地方,她灵活地左弯右转,自在得不得了,一边开还一边和她闲话家常,她非常佩服。

另一次印象永远忘不了的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国,邓丽君当时已发烧到四十二度,仍然坚持自己开车到医院去,她几乎是趴在方向盘上,凭她高超的驾驶经验赶到了医院,医师紧急救治,状况稳定之后表示,只要再耽误两个钟头就没救了。

那次发高烧,诊断出是急性肾脏炎。她人还在急救时,听到台湾转来的电话,知道父亲邓枢过世的消息,她挣扎着要起来办出院,还吩咐明姊立刻去订机票,准备飞回台湾奔丧。当时医师极力阻止,绝不允许病人私自办出院。

为了这件事,台湾的舆论界议论纷纷,认为“父死不奔丧”是极端不孝的行为,其实,真正在她床边守了她五天五夜的明姊知道实情,她的泪已流干,昏迷中还叫着爸妈,心中的煎熬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当她辗转病榻,思念、痛苦和病魔交相折腾的时候,媒体给她的不是安慰与同情,而是站在揣测的立场指责她大牌、不孝,面对这样的捕风捉影,邓丽君的心痛到极点,但她也没有出面作任何辩解,清者自清,笑谤由人。

领教到她开车技术高明的另一个见证人是林云大师,这位被影艺圈内尊称为二哥的密宗研究专家,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引起不少聆听人潮以及媒体的关注追踪。有一回,林云大师在台大校友会演讲,邓丽君也到场来听她并不了解的“形而上学”,这让他非常感动,因为邓丽君是个忙碌的人,晚上的秀约又多,她能来,想必是排除万难专程来听,而不是捧个人场、应个卯而已!

演讲完毕,林云大师照例被媒体包围,但他当天实在有急事,只好叫了一辆开车技术很棒的出租车开溜。他的座车一开动,后面立即有十几辆采访车穷追不舍,他吩咐司机只要能甩开记者就好,果然开了一阵子之后,司机左绕右转的甩掉了所有的车,但是一不注意开到一个死巷,看看后面还有一辆车,出租车司机当场摇头,一脸不可置信地说,能跟得上他的人,开车技术实在太可怕了!

他们从巷口退出来之后,才发现那辆车竟然是邓丽君开的,她觉得应该尽地主之谊接送他,不该让他坐出租车,又看到前面这辆出租车一路开得那么快,还专挑小路走,觉得很不寻常,怕二哥被挟持或出意外,才紧追在后。见了面问清楚之后,三人都笑翻了,这件事不但看出她的开车技术有多好,而且看出她为人的细心、厚道和义气,让林云大师感念不已!

篇2:宋庆龄一生最大的遗憾

102 下雨了,大家都急着回家,可有一个人却不紧不慢地走着(他没撑雨伞)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赶紧回家,他说了一句话,使那人晕了过去,请问他说 了什么话?

103 老板从来不会烧菜,可他每天都会烧相同的一道菜,请问这是什么菜?

104 读书人最难堪的事是什么?

105 哥哥买了3袋米,弟弟买了2袋米,回家后他们把米放在1只大袋里, 现在他们有几袋米?

106 小明考了100分,为什麽哭了?

107 小王是一名优秀士兵,在站岗值勤时,明明看到有敌人悄悄向他摸过 来,为什么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08 为什么彤彤与壮壮第一次见面就一口咬定壮壮是喝羊奶长大的?

109 有一种东西,上升的时候同时会下降下降的同时会上升,这是什么?

110 做什么事要从头来。

篇3: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带病出席新政协

宋庆龄的荨麻疹来源于家族遗传,宋霭龄和宋美龄也都患有此症。从1927年10月首次发病起,这个顽疾几乎伴随了宋庆龄一生,只要精神压力过大或过于疲劳就会发作。1949年,荨麻疹差点影响到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仅仅10天后,让宋庆龄痛苦万分的荨麻疹发作了,由于没有特效药,宋庆龄只得服用苯纳德雷,这种药的副作用使得宋庆龄整日昏昏欲睡。

几天后,邓颖超、廖梦醒带着毛泽东、周恩来分别写的亲笔信前来拜访,郑重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宋庆龄表示会认真考虑北上一事,但此时自己疾病缠身,乘火车长途旅行有些困难,希望暂缓。另外,她向邓颖超提出希望能到苏联治病,并在那里工作一段时期。宋庆龄的这个想法,其实源于医生“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

对此,中共中央致电中共上海市委和邓颖超,指出,宋庆龄“病体难支”,“长途旅行,可嘱上海铁路管理局备头等卧车直开南京,然后再换卧车,由浦口直开北平,并附餐车,大约3天可达(淮河铁桥已直通) ”“到苏联养病,当于新政协后进行交涉,估计必能办到,病治好后,亦可至东欧新民主国家参观”。

中央细致周到的安排让宋庆龄非常感动,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廖梦醒等人的陪同下乘火车离沪北上。9月21日至30日,宋庆龄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后,宋庆龄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而到苏联治病的计划也就此搁浅了。此后几年,虽然荨麻疹时常发作,但是每周3次的药剂注射使症状稍稍得以缓解。

奇痒难忍,饱受折磨

“文革”开始后,虽然宋庆龄被列为“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的第一位,但是她的亲友纷纷遭到迫害,甚至父母的墓地都遭到破坏。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宋庆龄的荨麻疹再次复发,而且发作的频率也更为频繁。1971年,宋庆龄又遭遇了一次“医疗事故”,使得病症更为严重。

这年1月,宋庆龄高烧不退,一位医生给她开了1天8片的土霉素,却没有注意到,她的病历上早已注明,她对磺胺类药物有过敏反应。在服用了24片土霉素后,宋庆龄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全身发水疱,瘙痒间歇性一天发作两次,头发也开始大把往下掉。

这次严重的过敏反应持续了近三年,那段日子,宋庆龄整日饱受瘙痒的折磨,常常整夜坐着无法入睡。为了止痒,宋庆龄尝试了各种方法:西药、中药、药膏、涂抹桉树油、桉树皮煮水洗澡……然而都不见效。1972年6月,宋庆龄的皮肤已经变得如“砂纸”一般,腿上满是又大又红的水疱。9月,宋庆龄决定抱病参加何香凝的追悼大会并亲自致悼词。在致悼词时,人们发现,宋庆龄的音调都变了,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她正忍受着如万虫噬咬般的奇痒……

进入冬季后,干冷的气候让宋庆龄的荨麻疹更加难熬。无奈之下,宋庆龄听从医生建议,采用新的治疗方法:将药物直接打入静脉以去除她体内的毒素。这种注射每次需要两个半小时,一共需要注射30次,在此过程中,宋庆龄必须纹丝不动地躺着,否则针头一旦滑动,便会造成危险。虽然每次静脉注射的过程很痛苦,但宋庆龄仍咬牙坚持着,因为医生告诉她,这是“治疗皮肤过敏的唯一的基本方法”。然而让宋庆龄没想到的是,在打完了24针静脉点滴之后,荨麻疹只是稍稍得以缓解,没过多久,宋庆龄的身上再次发满了红疱,而且这些水疱竟然有樱桃大小!宋庆龄感到沮丧和绝望,她在信中写道:“如果我是一个不那么坚强的病人,确切地说是牺牲品,也许我早就自杀了。”

为了治好皮肤病,宋庆龄开始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有人向她介绍了一位老中医,据说对治疗皮肤病有丰富的经验,然而“文革”开始后,这位86岁的老中医就不见踪影。几经周折之后,公安部门在乡下的一间泥土屋里找到了他。

老中医为宋庆龄把脉之后,信心满满开出方子,要求宋庆龄每天3次在他配制的药水中洗澡。虽然每次药浴都冻得宋庆龄直打哆嗦,“连脊椎骨都颤抖”,但宋庆龄认为,老中医的“秘方”是有效的。然而一个月后,宋庆龄并未痊愈,荨麻疹反而再次加重,但她并未因此埋怨那位老中医,她告诉友人:“对一个人有用的方子未必适合别的人,因此追寻什么秘方是没有用的!”

1973年5月,为了治愈宋庆龄的皮肤病,国务院选派了几位皮肤科专家赴沪为宋庆龄诊疗,然而效果都不理想。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潮湿多雨的上海不适合皮肤病的恢复,建议宋庆龄离开上海到北方继续治疗。宋庆龄听取了医生的建议,于6月20日返回北京。

宋庆龄到达北京后,每周会有五位大夫为她进行会诊,再由两位医生和一位护士为她进行治疗: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药浴,之后擦上药膏,为了让药膏在身上维持更久一些,还要再贴上一块块纸片。为此,宋庆龄不得不每天换两次衣服。到这一年的8月,折磨了宋庆龄两年又8个月的荨麻疹终于暂时痊愈。

无药可治,想过自杀

1978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月26日至3月5日,宋庆龄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担任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此时宋庆龄已是85岁高龄,繁忙的工作让她倍感压力,就在这次会议后,荨麻疹再次发作。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荨麻疹反复发作,皮肤的瘙痒让宋庆龄夜里睡不着觉,白天浑身难受。有时,宋庆龄也会心情灰暗,她在信中写道:“我还得与荨麻疹或者叫皮炎作斗争,它使我浑身上下都刺痒,甚至晚上也是如此,使我脾气也变得暴躁了。当一个人为疾病所折磨时,活得太长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宋庆龄还是像从前那样乐观、幽默。

1980年12月,荨麻疹再次发作,持续了近3个月仍未消退,宋庆龄在给多位友人的信中提到了这次发病,她写道:“我已患荨麻疹两个月了,它使我不能工作,浑身发痒而看来无药可治。”“自从去年12月以来,我的老毛病荨麻疹一直困扰着我,几乎无药可治。我现在还在吃中药,但是也不能减轻那可怕的刺痒。处在这种痛苦的境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遗憾地告诉你,我还得了支气管炎,也不允许我见朋友,即使像邓大姐这样的老朋友也不能见。”

1981年3月9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拿东西时跌倒,当天下午开始发高烧。五天后,宋庆龄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两个月后,这个疾病夺去了宋庆龄的生命。

篇4:宋庆龄一生没有备齐的嫁妆

隋永清是宋庆龄的警卫员隋学芳的孩子。1957年底,隋永清出生,隋学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宋庆龄,那一年宋庆龄64岁。隋永清回忆道:“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习惯,谁家有孩子了,都会抱给她看一眼。”宋庆龄一生未曾生育,但她非常喜欢孩子。

当隋永清被抱到宋庆龄面前时,她非但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因为认生而大哭大闹,反而是对着宋庆龄笑,正是这一笑,让宋庆龄觉得冥冥中与这孩子有一种亲密的缘分。24年里,隋永清依偎着宋庆龄长大,伴随她走到生命的终点。

与孙中山一起的10年最幸福

有一天,一起吃午饭,隋永清发现宋庆龄格外高兴,宋庆龄问她:“永清,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当时是10月,隋永清回答说:“今天是25。”宋庆龄告诉她,这天是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她特别高兴,完全是一个羞涩的小姑娘,沉浸在对孙先生的爱和回忆之中,说当时两个人能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10月25日结婚,当时宋庆龄22岁,孙中山比宋庆龄年长27岁。

宋庆龄曾说,有一点别人永远比不过她,那就是自己如果有点儿什么病痛,孙先生是医学博士出身,可以随时处理照看。她充满自豪地说:“你看看,你看看我找的男人。”

宋庆龄与孙中山之间,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有平凡温馨的生活和夫妻间的温暖与体贴。她如果要给孙先生记录一些东西,孙先生总要她舒舒服服地坐着,怎么习惯怎么去做。她就懒懒地靠在沙发扶手旁,孙先生口述文件,她就在那儿记录。

宋庆龄告诉隋永清,她和孙先生在一起的10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10年,而且这一生她拥有这样一个男人足矣。在她眼里,孙先生是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很骄傲。

孙先生去世后,宋庆龄的身体条件不允许爬上高高的中山陵,她又不能容忍别人将她抬上去,因为她认为这是对别人身体的凌驾。于是在重要的日子里,她只能在家中孙先生的像前摆上花朵。1975年10月12日,北京香山的红叶遍布山野之时,宋庆龄最后一次拜谒了孙中山在香山碧云寺的衣冠冢。那年,她已经82岁高龄。隋永清回忆说,宋庆龄是坚持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的,自此之后,她再也没能亲自去为孙中山扫墓。

对父母抱愧终生

在文物展上,隋永清展示了宋庆龄的一件嫁妆。那是一件由苏绣高手精心绣制的菊花图案衣料。上面应有99朵菊花加一组由13朵菊花组成的团花,寓意天长地久和大圆满。可是隋永清曾仔细地数过,发现绣好的只有93朵,还差6朵没有绣完,上面已经用粉块画好了图案,绣好了拓片,点好了花样,但就是没有绣完。

这块衣料为什么没有完成?这和众说纷纭的宋庆龄为婚姻出走有关。曾经有一种流传的说法:宋庆龄因与孙中山相恋,被软禁在家中,她瞒着家人跳窗逃走。“这次出逃后来被编成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阳台加梯子’那种场面的浪漫故事”,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由他撰写的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中写了关于出走的细节,“庆龄自己从来没有加以证实过”,又指出,“真正的戏剧价值倒不在于经过的细节”。

1915年6月28日,日本外务省的暗探注意到,孙中山发了一封挂号信给宋庆龄的父亲,即在上海的“查理·宋”。5天之后,他又给同一地址发了一封给宋庆龄的电报。宋庆龄离开东京回上海之前,曾同孙中山商定,要去争取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但爱泼斯坦指出,“这封电报她有没有收到是个疑问,因为这时在宋家内部发生了一场尖锐的冲突,失去了行动自由,她个人的信件也被扣了。”1915年10月初,孙中山又派他信任的秘书朱卓文到上海去把宋庆龄接回日本。朱卓文的女儿慕菲雅(英文名)是宋庆龄儿时的伙伴,或许是通过这层关系,朱卓文与宋庆龄设法取得了联系。关于此后的细节,爱泼斯坦语焉不详,仅仅写道:“她偷偷溜出了屋子,给父母留了一张字条。”并否定了关于从阳台逃走的传言。

宋庆龄告诉隋永清:“外面流传什么我是被家里关起来,从窗户逃走结婚等等都是胡说。我离家时,心情十分矛盾,特别觉得对不起母亲。我与母亲感情很深,从心底里不忍伤母亲的心。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我还恋恋不舍地回身看了一眼,发现母亲房间拉着的窗帘动了一下,我隐约看见母亲正在窗帘后面看着我,吓得我慌忙扭过头走了。我真害怕再多看母亲一眼,就会软下心,迈不动双腿而留下来。”

关于那些宋庆龄成婚细节的“猜测”或“夸大”,隋永清说,宋庆龄对她讲过,她和她的家人“是决定冷静之后再解决的”。但宋庆龄的离家,确实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临走时,她也觉得对于父母是有些愧疚的,她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要给他们鞠一躬,告诉他们:‘对不起,我不孝。’”

宋庆龄给隋永清说这些事的时候,是“眼睛望天,难受的那一种表情”。宋庆龄来到日本和孙中山成婚,这之后她的父母才追到了日本,最终将嫁妆给了他们,也代表了家庭的一种认可和祝福,家族对宋庆龄的选择表示了接受。由于宋庆龄突然结婚,家里准备的嫁妆还未齐备,这块菊花图案的衣料,还是半成品。当时宋庆龄的母亲对她说,今后要请高人把它绣完。

可以政治观点不一致,但亲情不能丢

在与晚年宋庆龄相处的岁月中,隋永清始终感觉,宋庆龄有一种寂寞。宋氏家族是中国现代史上很特殊的一个家族。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骨肉分离的痛苦,宋庆龄尤为如此。

宋庆龄经常独自一人坐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隋永清开始以为她在办公,可只见她低着头,双手放在拉开的抽屉里,摆弄着什么,或者长时间地发呆。永清习惯了只要她不发话,就不去打搅她。

直到有一天,宋庆龄把隋永清叫过去。原来宋庆龄的抽屉里有一本相册。宋庆龄翻着相册,一张一张地向隋永清介绍:“这是我们全家,我的爸爸、妈妈、姐姐、妹妹、3个弟弟。”宋庆龄保留着宋美龄送给她的精美衣物。晚年,当宋庆龄得知宋霭龄去世的消息时,她难过地默默独处很久。

在上海的宋庆龄故居里,餐厅里一直挂着她母亲的油画像,这是她对母亲的一种歉意,也是对家庭的一种怀念。在暮年,宋庆龄坚持自己死后能同父母葬在一起,这也是为了表达她生前在婚姻问题上未能如父母所愿、无法尽孝的遗憾,希望死后永远陪伴父母。

宋庆龄对隋永清说过,她非常不赞同那些一奶同胞之间仅仅因为政见不同就发表声明脱离关系,而那在“文革”时是很常见的。宋庆龄说:“你和家人可以政治观点不一致,但是亲情不能丢。”平日生活中,宋庆龄几乎从不佩戴任何首饰,但她将祖母传下的绿松石戒指、发簪,以及母亲送给她的钻石别针等等都珍藏着。甚至父亲送她的酒,她也一直存留着。直到后来,一部分送给了隋永清。宋庆龄保存这些东西,寄托了对于家族的怀念和祖辈的记忆。宋庆龄毕生热爱家庭氛围,热爱紧密的家庭关系,思念远在他乡也割舍不断的亲人。她曾对隋永清说过:“无论如何,我们的亲情都不会改变。”(摘自《文史参考》)

1. 宋庆龄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嫁给了孙中山

2. 宋氏三姐妹在20世纪20年代的合影。左起: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宋庆龄出席国家重要政治活动

4. 中年时期的宋氏三姐妹

篇5:最大的遗憾

80%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懊悔自己的人际圈太窄。他们有的疲于应付起床、吃饭、上课、睡觉的固定模式;有的沉迷于电脑屏幕……很多同班同学见面后喊不出对方的姓名,大学四年有的同学间都没说过几句话……人际交往能力急速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困难飞速增加。等意识到这一点时,已没有了最好的改正时间。

56%的夫妻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随着时光的流逝,最初幸福而甜蜜的爱情,被婚姻的“酸甜苦辣”漂染得面目全非,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压抑得透不过气。曾经的激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归于平淡,夫妻双方从相互抱怨、指责,到彼此厌倦,甚至反目成仇。等到想要对另一半好好珍惜时,却大多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90%以上的子女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几乎从小到大,他们一直认为父母是铁打的机器人,以为他们只会埋头干活,不会休息,不会埋怨,不会诉苦,不会生病,不会享乐……受了委屈向父母发牢骚,甚至对父母发脾气、甩脸子。等醒悟到“孝敬父母永远不要等”时,父母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58%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太不注意自己的健康。年富力强时,他们认为自己会永远充满活力,甚至百毒不侵,因此全然不将抽烟、酗酒、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不良习惯放在心上,在60岁之前靠透支身体来换取金钱。待到人生暮年(有的甚至才到中年),疾病缠身,又不得不用金钱买健康。后悔没有为健康做好先期投资时,宝贵的青春时光已一去不返。

篇6:爱情长跑的最大遗憾

还是旁人感叹着,说男女主角真是痴情,考验了那么多年,终于结婚了。

可是我看到的却是,真遗憾。哪个男人不爱美女?哪个女人不爱帅哥。容貌,是第一眼打动人心的地方,谁愿意等到它被岁月侵蚀掉,才拥为己有?

一场爱情之所以要长跑,归结起来不过是不够爱或者不敢结婚罢了。这是岁月留下的无奈,揭开来,没有不疼的。

不够爱,又有些爱,这样那样的借口拖延着,以期占着这个,期待遇见更好的,实在没有,再说结婚。

不敢结婚,汪明荃便是这种。她说:“我会害怕如果两个人住在一起怎么样。习惯了享受很大的空间,如果真的一起住,大家就要互相迁就。但是现在是不是还要这么辛苦去迁就另一个人呢,我很犹豫。我和他的个性都很强,他在家里是一家之主,家人对他千依百顺,他负责赚钱养家,妈妈弟弟都很怕他,虽然他在外面很顺从别人,但回到家里就他说了算,我自己也是很自我的人,我一向自己一个人住。”

就为了不想迁就对方,一拖20年吗?她爱罗家英,可是怕承担。

20年的时间,他们在孤独的世界里相互取暖,共同面对癌症,共同经历生死,把婚姻里该经历和不该经历的都经历完了,该承担与不该承担的也承担完了,才想起去拿这张结婚证。结婚证,是一张纸,更是彼此的给予及一场约定。当初的不肯给,直到容颜苍老了,才匆匆交付,婚姻原本值得期待的冒险也没了。过程全部走完,再拿那张结婚证,确实没什么意思。结婚要趁早,来得太晚了,也会失去冒险的快乐。

上一篇:采购及仓储管理制度下一篇:审计鉴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