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9 关于IPO财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2024-05-03

2011-08-29 关于IPO财务处理的若干问题(共7篇)

篇1:2011-08-29 关于IPO财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关于ipo财务会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关于股份支付(一)股份支付的适用条件

以前发行部对一项与股份相关的交易是否属于股份支付不作判断,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作出合理说明。目前发行部已与创业板发行部达成一致意见,《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应该执行。发行部要求,判断是否构成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把握以下两个条件:

1.发行人取得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向员工(包括高管)、特定供应商等低价发行股份以换取服务的,应作为股份支付进行核算。

2.服务有对价。对价即公允价值,这是一个市场价格,总会有波动。如不能估值,应说明理由,但这种情况实际不会发生。要上市了,怎么会不能估值呢?不是有估值报告吗?如不能估值,还有持续盈利能力吗?这会涉及到上市条件问题。

高管间接入股或受让发行人股份,也属于股付支付。如高管设立投资公司,以该公司间接入股,或从发行人大股东受让取得发行人股份。

在执行股份支付准则时,把握股份支付认定从严、排除从宽原则,以下交易可不作为股份支付:

1.基于股东身份取得股份,如向实际控制人增发股份,或对原股东配售股份,有时尽管配售比例不一;

2.对近亲属转让或发行股份,原则上不作股份支付,该交易多为赠与性质。3.高管原持有子公司股权,整改规范后改为持有发行人股份,该交易与获取服务无关,不属于股份支付。

是否属于股份支付,应由发行人和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专业判断。(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同期内有高管和外部投资者入股的,高管取得股份的公允价值不能超过PE的价格,但也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特殊行业也有例外,如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有低于净资产的。PE要有一定的量,金额太小就会没有代表性。没有说要按PE价格作为高管取得股份的公允价格,公允价值是如何在上述上限与下限之间确定的,应 有合理的理由和调整因素,这个要由发行人和会计师专业判断。没有PE的,可以用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评估价值也可以接受。由于高管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能直接流通变现,因此,其公允价值与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会有所不同,可采用估值模型,有时按净资产确认公允价值也可以。

(三)股份支付相关费用的处理

股份支付如存在等待期,可在等待期内分期摊销。如约定高管在取得股份后有一个服务期的,先行权后分期摊销也可以,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服务期满前高管离职的,与股份相关的利益必须流回公司,否则需一次摊销。

发行部不鼓励将股份支付的费用分期摊销。

除另发文规定外,股份支付相关费用可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扣除。(四)其他

1.高管入股距今时间较长(如已间隔一年半以上的),且入股价格不低于入股时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可考虑不作为股份支付处理。

2.已过会企业,对报告期内涉及的高管取得股份的处理原则上不作变动。

二、关于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期间所得税税率确定

目前申报IPO的企业很多都面临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的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四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复审之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其当年企业所得税暂按15%预缴。

对 高新技术企业复核期间按15%还是25%的税率计提企业所得税,应根据重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可能性确定,如重新取得认证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按15% 的税率计提所得税。如果申报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条件已经丧失,此时所得税税率按照25%列示为宜。这需由发行人和会计师根据企业高新技术认定条件 情况判定。

三、关于同一控制下业务合并

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需将实际控制人拥有的与发行人从事的相同业务进行整合,这就可能涉及同一控制下业务合并。一项业务合并如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必须能独立核算,需编制被合并业务的模拟财务报表。如不能独立核算的,不属于业务,可不作追溯调整。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应按账面价值由合并方入账,不得评估调账。需 要注意的是,会计上同一控制的概念与实务中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会计上的控制应符合会计准则关于控制的定义。兄弟姐妹、近亲属可以构成同一实际 控制人,但不是会计上的控制。因此,兄弟姐妹、近亲属之间的业务整合在会计核算上不能作为同一控制下合并处理,但此类整合在计算监管指标时,可视作同一控 制下的业务整合来计算。

四、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补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因经营期限不足10年而需退还 已 享 受 的 企 业 所 得 税 优 惠,该 补 缴 税 款 应 在 补 缴 当 期 一 次 计 入 损 益,并 作 为 非 经 常 性 损 益 处 理。

五、关于改制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缴纳

企 业在改制环节因将净资产折合为股本,个人股东是否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怎么缴纳,可由税务部门决定,目前各地税务部门把握不一。现在也有到发审会前后才缴纳 的。发行部把握的基本要求是,如发生了股份转让交易的,实际控制人必须缴纳,否则应取得税务部门出具的缓缴文件。这涉及到发行条件问题,即发行人的控股股 东合法纳税问题。

六、关于清理不规范出资的会计处理

企 业历史上出资存在不规范,带有瑕疵,规范起见有的采用以现金重新补入。如股东以发行人拥有的无形资产出资,以现金进行重新出资,可对原账务处理进行调整。有的以实物出资,出资时存在不合规的情况,也有的企业股东以与存在不合规出资额等值的现金补入,这有股东捐赠性质,可作为资本公积。怎么对瑕疵出资清理进 行会计处理,不是原则问题。

七、关于新准则首次执行日的处理

新 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发行人可以在三年又一期内的某一时点实际开始实际执行新准则,实际执行当期财务报表中的比较数据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第 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调整。但在编制三年又一期财务报表时,必须假定首次执行日为三年又一期报告期期初,也就是 说,实际执行日之前的财务报表除应对第五至第十九条所述事项进行追溯调整外,还需对其他的会计政策变更事项进行追溯调整。

因此,在企业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如有必要,应建议企业对比较数据根据按新准则重新厘定的会计政策进行全面的追溯调整,以减少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

八、关于分拆上市业绩连续计算

IPO公司主营业务三年内不能有重大变化,因此,企业分拆上市,其业绩不能连续计算。

篇2:2011-08-29 关于IPO财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颁布日期:2011年08月29日 【有效】

执业技术委员会业务指导

第133号(2011年8月29日)

关于IPO财务会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2011年8月22日,证监会发行部审核二处单独召集我所主任会计师以及三位前任发审委委员就IPO相关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了座谈。审核二处全体审核人员一同参加了座谈会,二处负责人对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答复或解释。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归纳如下,供执业人员学习。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所述内容代表了审核二处目前的意见,但由于审核要求在不断变化,不同审核人员把握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执业人员应灵活把握,不可机械地照搬照套。此外,发行部与创业板发行部属于不同部门,对某些事项的处理,两个部门可能存在差异,创业板发行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关于股份支付(一)股份支付的适用条件

以前发行部对一项与股份相关的交易是否属于股份支付不作判断,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作出合理说明。目前发行部已与创业板发行部达成一致意见,《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支付》应该执行。发行部要求,判断是否构成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把握以下两个条件:

1.发行人取得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向员工(包括高管)、特定供应商等低价发行股份以换取服务的,应作为股份支付进行核算。

2.服务有对价。对价即公允价值,这是一个市场价格,总会有波动。如不能估值,应说明理由,但这种情况实际不会发生。要上市了,怎么会不能估值呢?不是有估值报告吗?如不能估值,还有持续盈利能力吗?这会涉及到上市条件问题。

高管间接入股或受让发行人股份,也属于股付支付。如高管设立投资公司,以该公司间接入股,或从发行人大股东受让取得发行人股份。在执行股份支付准则时,把握股份支付认定从严、排除从宽原则,以下交易可不作为股份支付: 1.基于股东身份取得股份,如向实际控制人增发股份,或对原股东配售股份,有时尽管配售比例不一; 2.对近亲属转让或发行股份,原则上不作股份支付,该交易多为赠与性质。

3.高管原持有子公司股权,整改规范后改为持有发行人股份,该交易与获取服务无关,不属于股份支付。是否属于股份支付,应由发行人和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专业判断。(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同期内有高管和外部投资者入股的,高管取得股份的公允价值不能超过PE的价格,但也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特殊行业也有例外,如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有低于净资产的。PE要有一定的量,金额太小就会没有代表性。没有说要按PE价格作为高管取得股份的公允价格,公允价值是如何在上述上限与下限之间确定的,应有合理的理由和调整因素,这个要由发行人和会计师专业判断。

没有PE的,可以用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评估价值也可以接受。

由于高管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能直接流通变现,因此,其公允价值与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会有所不同,可采用估值模型,有时按净资产确认公允价值也可以。

(三)股份支付相关费用的处理

股份支付如存在等待期,可在等待期内分期摊销。如约定高管在取得股份后有一个服务期的,先行权后分期摊销也可以,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服务期满前高管离职的,与股份相关的利益必须流回公司,否则需一次摊销。

发行部不鼓励将股份支付的费用分期摊销。

除另发文规定外,股份支付相关费用可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扣除。(四)其他

1.高管入股距今时间较长(如已间隔一年半以上的),且入股价格不低于入股时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可考虑不作为股份支付处理。

2.已过会企业,对报告期内涉及的高管取得股份的处理原则上不作变动。

二、关于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期间所得税税率确定

目前申报IPO的企业很多都面临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的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四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复审之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其当年企业所得税暂按15%预缴。

对高新技术企业复核期间按15%还是25%的税率计提企业所得税,应根据重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可能性确定,如重新取得认证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按15%的税率计提所得税。如果申报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条件已经丧失,此时所得税税率按照25%列示为宜。这需由发行人和会计师根据企业高新技术认定条件情况判定。

三、关于同一控制下业务合并

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需将实际控制人拥有的与发行人从事的相同业务进行整合,这就可能涉及同一控制下业务合并。一项业务合并如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必须能独立核算,需编制被合并业务的模拟财务报表。如不能独立核算的,不属于业务,可不作追溯调整。

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应按账面价值由合并方入账,不得评估调账。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上同一控制的概念与实务中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会计上的控制应符合会计准则关于控制的定义。兄弟姐妹、近亲属可以构成同一实际控制人,但不是会计上的控制。因此,兄弟姐妹、近亲属之间的业务整合在会计核算上不能作为同一控制下合并处理,但此类整合在计算监管指标时,可视作同一控制下的业务整合来计算。

四、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补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因经营期限不足10年而需退还已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该补缴税款应在补缴当期一次计入损益,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五、关于改制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缴纳

企业在改制环节因将净资产折合为股本,个人股东是否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怎么缴纳,可由税务部门决定,目前各地税务部门把握不一。现在也有到发审会前后才缴纳的。发行部把握的基本要求是,如发生了股份转让交易的,实际控制人必须缴纳,否则应取得税务部门出具的缓缴文件。这涉及到发行条件问题,即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合法纳税问题。

六、关于清理不规范出资的会计处理

企业历史上出资存在不规范,带有瑕疵,规范起见有的采用以现金重新补入。如股东以发行人拥有的无形资产出资,以现金进行重新出资,可对原账务处理进行调整。有的以实物出资,出资时存在不合规的情况,也有的企业股东以与存在不合规出资额等值的现金补入,这有股东捐赠性质,可作为资本公积。怎么对瑕疵出资清理进行会计处理,不是原则问题。

七、关于新准则首次执行日的处理 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发行人可以在三年又一期内的某一时点实际开始实际执行新准则,实际执行当期财务报表中的比较数据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调整。但在编制三年又一期财务报表时,必须假定首次执行日为三年又一期报告期期初,也就是说,实际执行日之前的财务报表除应对第五至第十九条所述事项进行追溯调整外,还需对其他的会计政策变更事项进行追溯调整。

因此,在企业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如有必要,应建议企业对比较数据根据按新准则重新厘定的会计政策进行全面的追溯调整,以减少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此段为编者加入)

八、关于分拆上市业绩连续计算

篇3:浅谈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在目前的学术界中存在四种观点:“财会合一观”、“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会并列观”。持“财会合一观”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回事,两者难分难解,主张统统合并,溶为一体。持“大会计观”的人认为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当然应包括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的财务管理。持“大财务观”的人认为,财务管理的业务环节主要是编制财务计划,组织日常管理(执行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核算,开展财务分析,实行财务检查,会计工作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持“财会并列观”,即“财会平行观”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分别对待。笔者同意并支持“财会并列观”,因为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它从产生开始就是直接筹集、组织、监督、分配资金运动,正确处理或调整资金运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财务的职能不断向投资决策、资本运营、外汇风险防范、国际避税等方面拓展;而会计则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财务与会计的学科区别,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向去区分:

1 会计与财务管理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对象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它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萌芽于原始公社时期,形式主要有结绳计数,凡狩猎、捕鱼、采集、模样、取种,乃至物物之交换,无不加以计量、记录,并以此作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依据。会计产生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计对象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对象只能是生产过程中的实物数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则是再生产中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再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的劳动时间的体现。

财务管理,又称“理财”,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并不是自有人类生产活动就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商品经济初期,理财活动作为企业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由于财权的重要性和早期财务活动的单纯性,理财活动并没有形成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

2 会计与财务管理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职能

2.1 二者的管理方式不同

会计本身并不是一种管理活动,或者说只是广义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职能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基础。如果说会计具有管理的职能,也只能说,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需要得到管理和维护。因此,会计的管理只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特定方面——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直接处理人们之间的货币关系。

2.2 两者的职能不同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基础职能已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也就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在这两个基本职能中,会计的最基本只能是反映。会计除了反映这一最基本的职能以外,还有一个基本职能,这就是监督的职能。监督职能主要是利用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通过使用信息的管理者间接实现的。管理者根据会计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即影响经济活动的命令,这不能认为是会计的职能,而是管理的职能。因此,会计并不对价值运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它不具备作为管理所固有的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特定方向——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直接处理人们之间的货币关系,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能。财务职能问题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近年来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1)本金投入收益论。郭复初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形成此观点,他认为,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和分配,经济组织进行的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成本)三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投入和收益两大方面构成。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2)财权理论。伍中信从现代产权理论入手,从财权角度论述了现代财务的本质。他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

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可形象的比喻为记账与管账的区别。

在实践上,财务与会计是两项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项工作,原因有两个:一是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都是利用货币(价值)形式进行计价、计量和评价;其次,两者都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目前又合署办公,所要达到的总目标都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再次,从两者的工作联系上看密不可分,会计必须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工作是以财务供应资金为前提;而财务进行预测和预算必须依据会计提供的信息与核算资料,日常财务管理的效绩必须依靠会计核算来评价,财务分析必须借助会计核算资料才能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说,财务与会计这两项工作谁也离不开谁,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是历史因素造成的。建国初期,我国的财务与会计是各自分别设立机构,独立工作的。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企业资金供应渠道越来越单一,国有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国家包了下来,财务工作的筹集资金职能不能发挥,因此,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就没有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资的巨大任务,此时财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筹集渠道多样化,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还要面临着对外投资、引进外资、防范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等重大决策性工作。这些财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显得极其重要。如果继续用计划经济的观点看待财务,继续实行一套机构,合署办公,既影响财务职能发挥,也影响会计工作。因此必须清楚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两项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应该分开工作,各司其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有的企业不太明白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与联系,只设立了一个财务处(科)或财会处(科),实际上只起到了核算与反映的职能,即对内能够会计核算,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几乎没有参与企业决策或提供决策报告;只监督了企业资金的体内循环,未能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施加影响,不能完整的反映资金运动;没有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提出效益分析和流动方向,无法对企业决策提供帮助。这样的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财务处(科)和会计处(科),会计处(科)负责并提供对外会计报告,财务处(科)负责管理从资金的筹集到分配的整个资金运动,即使不能成立专门机构,也应设立相应的专业组,以保证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分别得到履行。会计与财务管理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但也不能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宗树,赵洪利.论会计与财务的关系[J].商业经济,2007,(5).

[2]杨松令.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赵丽华.财务与会计分开的必要性[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2).

篇4:关于犹太民族历史问题的通信

克伦普纳先生来信

我是《读书》的美国读者。从它几年前创刊以来,我几乎每期必读,无论文章的内容还是它的知识、政治水平,都使我对它有十分良好的印象。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篇吴泽霖先生的文章,题为《犹太民族历史画卷的一幅重要画面》,我读后深受感动,想说几句话。文章实为同情犹太民族有感而作,作者正确批驳了大量关于犹太人的神话。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却未能驳斥一种最主要的神话,即认为犹太人控制了整个金融界或对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完全是与事实相违背的。根据多种可靠的数字材料,美国主要银行的高级人员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犹太人,银行界和金融界把犹太人排斥在外已成传统。欧洲只有一家主要的犹太银行世家——罗斯查德家族,这是绝无仅有的,它也不能左右欧洲金融界。由于传统的种族歧视,大多数犹太资本家只是经营零售商业和轻工业,在金融力量、政治力量上同真正掌握银行和重工业的非犹太资本家实不可同日而语。上述事实可以从许多资料中查到,譬如伦德堡著的《富人和超级富人》(TheRichandTheSuperRichbyLund-berg),巴尔采尔著的《新教徒的机构》(TheProtestantEstablishmentbyBaltzell)和李伯曼著的《犹太人和左派》(TheJewsandTheLeftbyA.Liebman),甚至在“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League)的出版物中也可以找到。

该文作者正确指出,只有少数犹太人是大资本家,但他却不正确地坚持犹太人对庞大金融界有影响这一要不得的神话。我认为,这种神话最初恐怕是俄国沙皇的秘密警察在所谓《犹太长老备忘录》这个无耻的赝品中提出的,这是世世代代反犹主义者有意无意地乐意使用的一个“材料来源”。我倒是希望《读书》能够比较深入地调查研究,然后,发表纠正这种错误的文章。

实际上,即使在中世纪,最大的放债者也不是犹太人(虽然,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放债者是犹太人,这是由于他们从其它行业中被赶了出来,作者也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而是意大利人(以及其它民族)。——今天西方的语言里,大量金融界基本术语来自意大利语(例如“贴现”一词等等),这是绝非偶然的。现代股票市场和资本主义投机行为的发起人是一个基督教徒,他住在阿姆斯特丹,叫伊萨克·里·麦尔(很多基督徒也给他们的孩子起来自《旧约》中的名字,如“伊萨克”,但是里·麦尔是个十足的基督教名字)。犹太放债人也不象作者说的那样,比基督教放债人更坏。威尼斯商人》毕竟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客观的历史;莎士比亚受了当时种族偏见的影响,正如当时每一个人都受这种影响一样(在他有关英国历史上蔷薇战争的剧本中,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被写成一个粗野的妓女,这当然是大错特错的)。当封建形式的高利贷体系开始被新兴的现代银行资本家所取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犹太放债者都被强大的基督教银行家排挤出去,犹太放债者不能指望与这些基督教银行家们进行竞争。

我还希望你们再写一些有关犹太劳动人民历史的文章。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大批的犹太人成了无产者,而且对欧洲和美国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当时,大多数不在工厂或车间工作的犹太人如果不是失业者(欧洲著名犹太历史学家沙罗·巴伦指出,到十九世纪末,百分之五十的东欧成年犹太人主要靠救济过活),就是穷困的手艺人、小贩、搬工和车夫等等(即使在中世纪,大多数犹太人也是穷困的手艺人和小贩)。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基本意见,我还愿意在此提出一些次要的意见。当作者提到意第绪语的时候,他并没有提及很大一部分非宗教文学、戏剧、民间音乐和艺术是用意第绪语写的,它们是一个完整文化的组成部分。仅仅在美国,六百万犹太人中就有一百五十万人把意第绪语当做第一语言(还有很多人正在把它当成第二语言来学习,我就是其中之一)。意第绪语并不是象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基础是德语方言。现代意第绪语和现代德语在中世纪德语方言中有共同的语祖,“这就正如今人和猩猩被说成来自同一先人类、先猿类的祖先一样”(引自《大学用意第绪语》(CollgeYiddish)一书,尤瑞尔·温瑞克(UrielWeinreid)著。这可能不是最好的类比,可见它的意思是在说明意第绪语为什么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一体的语言,这种观点正是目前几乎全部语言学家所公认的)。当犹太人在十九世纪和后来定居德国,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希伯来语和罗曼语的派生词吸收到自己刚学到的新语言中来。从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以后,犹太语中德语成分的独特性也就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语中的犹太语与非犹太语的区别日趋明显。当为数众多的犹太人向东移居,先在德国本土,后来到斯拉夫国家,意第绪语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与此同时,中世纪的德语方言也逐渐变化成了现代德语。(乐卫译)

吴泽霖教授的复信

拙文中,我没有专论犹太资本家的影响问题,只在两处偶然提及了这一点。犹太人与犹太资产阶级(或犹太巨富、犹太垄断集团)不属于同一概念,这种了解,想必我们是一致的。垄断资本家对金融市场既能控制又有影响,这也是无可置辩的事实。当然,资产阶级中有大有小,也包括有各种民族成分,不同量的投资自然带来不同量的分润。我在第一处,把犹太巨富与其他民族的大资本家列属于同一个垄断资产阶级中。作为一个阶级,不论民族成分在其中所占的百分比有多大差别,其对金融实业的控制和影响是不可分割的,在所拥有的实力和产生的影响总体中,犹太巨富确实分享有他们应有的一份。在这一点上,我想克伦普纳先生不会持有异议。问题是在第二处,那里我提到了“犹太资产阶级垄断巨头对世界金融的操纵”。在今天,不论从民族角度,还是时间角度,如果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提法,也就是说今天犹太大资本家仍然在控制世界金融,我必须承认这是不正确的。

十九世纪迎来了工业革命以及城市的迅速发展。一向对经商富有经验而又掌握一部分流动资金的犹太人,对促进这巨大的时代变化,是作出了贡献,发挥过作用,并产生了不小影响的。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犹太人罗斯查德(Rothschilds)家族曾向包括法国、普鲁士、俄国、巴西和希腊在内的二十个国家提供了四十四次贷款,总额超过了一亿三千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个惊心动魄的数字。此外,在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犹太资本家在诸如银行、进出口贸易和其他有关经济活动中都曾起过神经中枢的作用。象俄国、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中的犹太资本家们几乎一直长期垄断了一部分工商业的活动。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其速度和深度随时随地而有不同。由于各国国内和国际政治的错综复杂的变化,非犹太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宗教、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对立,以及反犹太主义运动的日益猖狂,到二十世纪初,犹太资本家一度拥有的那种势力和影响,在遭受日益严峻的挑战下,虽然没有全部消失,但是已不能与昔日的一度兴旺时期相比了。然而过去犹太资本家操纵企业的形象,不免多少仍然萦绕在大量群众的心头。原因较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犹太人惯于集居城市,与广大非城市居民往来不多。随着城市化的飞跃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扩大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接触和摩擦的机会。而犹太人的工作又大都集中在银行与金融部门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生产和销售领域,以致非犹太人似乎感到随时在遭受犹太资本家的剥削。另一方面又有反犹太主义者的疯狂宣传,一味夸大犹太资产阶级的压榨,蒙蔽群众对具体事实的了解,企图煽起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其实,早在一九三六年,美国的《命运》杂志(Fortune)经过调查,已发现在美国虽确实存在一些犹太巨富,但在财政金融界中,犹太资本家已并不是重要的支柱,而在重工业部门所扮演的,更是次要的角色。这次克伦普纳先生的来信中也据不同来源的可靠统计资料,对美国犹太人的一些情况作了说明。

我认为,今天我们对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是同情的,而对资产阶级,不论属于哪个民族,一般是谴责的,因为剥削是他们的阶级本性,与人民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但对他们的活动的意义,事业的规模,施展的手法以及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等等方面都应有如实的报道和分析。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克伦普纳先生很可能是本着这种精神,认为我对犹太资产阶级巨头对世界金融的操纵这一提法不加揭露和批判,其错误所在,实际上是在以讹传讹,不啻为反犹太主义者张目。这种坦率的意见,是应当诚恳接受的。至于来信中附带建议我们应该多发表一些关于犹太工人阶级的历史,因为自十九世纪末期,大量犹太人沦为无产者,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无论在美国或在欧洲,都作出过超比例的贡献。我们嗣后在这方面确实应多予介绍。

总之,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克伦普纳先生所提出的犹太资本家在财金界的势力和影响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确实值得进一步探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有矛盾,资产阶级之间也有矛盾,不同民族的资产阶级之间,更具有阶级因素和民族因素并存的特点。这些因素的错综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空间和形势都能起促使变化的作用。这是应该进一步探讨的一面。其次,影响与控制,作为概念应如何解释,如何计量,也应有明确的规定。不论是影响还是控制,都有形式的和实质的,表面的和潜在的,稳定的和短暂的区别。我们不但要有确切的数据,还得有深刻的分析。光靠数字有时也是可以迷惑人的。凡此种种都有待于真正能掌握情况的人进一步探讨研究,并将其结果公布于世,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科学、对政治的负责态度。

克伦普纳先生的一个次要意见是关于犹太族的语言问题。对犹太人的语言情况,拙文述及了三种情况:一是至少在今天,犹太人尚没有一种共同语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自己就曾同时会见过一些犹太人,其中有几位彼此间不能通话,靠另一人充当翻译才能交谈。这种情况当然是长期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不存在任何褒贬问题。这一点我想克伦普纳先生是会同意的。

第二,我虽承认有“一大部分人”通用意第绪语,我却没有把它提作为犹太人的“母语”(motherlanguage)。这一点克伦普纳先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今天已有大量的非宗教性的文学、戏剧、民间文艺、美术品都是用意第绪文表达的,它已成为整个犹太文化整体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诚然,意第绪语有它丰富的文化内容,但目前掌握这种语文的人,毕竟是全体犹太人中的少数。据我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分布在西亚、欧洲、美洲、澳洲和南非的犹太人中,能说和至少能听懂意第绪语的人,估计约有一千万至一千二百万,几乎占世界上犹太人总数的四分之三。嗣后由于种种原因,据估计,犹太人中能畅通意第绪语的已减少到二三百万人了。就克伦普纳先生来信中所述,在美国今天的六百万犹太人中,也只有一百五十万人把意第绪语当作“母语”。另外的人,包括克伦普纳先生自己在内,只是把它当作第二语言。这就更证实了意第绪语在今天还不是多数犹太人所操的语言。把一种还没有被本民族大多数人所采用的语言无条件地称作自己的“母语”,至少在目前情况下人们会感到迷惑的。当然,一种母语的承认,不应以人数来作唯一的标准,目前这种数量上的逆转也可能只是暂时的。但语言的兴衰起伏常常是复杂的,意第绪语自不能例外。十九世纪在废教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意第绪语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受到过广大犹太人的欢迎和采用。到二十世纪,随着不同意识形态在犹太人中的出现,他们自己对意第绪语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凡否定天国概念,不信奉犹太教义和不赞成希伯来文的非宗教人士和工人运动者,以及主张政治独立的政党,都拥护意第绪语,把它当作一种能表达民族意识的象征,因而倾向于把它推崇为本民族的“母语”。同时,许多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同化主义者则持不同的意见,有的甚至把它贬称为不值得推广的一种“土语”。至于复国主义者,他们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支持意第绪语。另外还有一批抱着实用主义态度的人,考虑到意第绪语经历过相当长期的应用,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基础和实用功能,认为它比仍富有宗教气息的希伯来文在当今的世俗事务中较为适用,因而主张予以推广。在我看来,犹太人中对自己的语言既抱有如此分歧的态度,再加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后把希伯来语正式规定为国语,我就没有把意第绪语提高到克伦普纳先生来信中所推崇的高度。

语言是人类信息交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犹太民族经历过漫长而惨痛的历史,在今天非常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的复兴过程中,正在摸索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共同语言既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种重要纽带,语言问题在犹太人中势必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希望也相信,意第绪语嗣后在本民族中逐渐统一了认识之后,很可能会作为犹太民族的“母语”而出现。当然这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因为一种语言的兴衰,总得经历一个历史的、复杂的过程,决不是一部分人的呼吁、几次会议或一道命令所能主宰的。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对这个问题真正有发言权的,只能是犹太人自己。

第三,拙文中提到意第绪语的源流时,我只笼统地把它说成是“由一种德语方言组成,用希伯来文字母拼成,字汇中有希伯来文、俄文、波兰文等的一种文字”。一经仔细推敲,这种缺乏时间性和地域性的笼统提法,我也认为是不够妥贴的。尽管意第绪语溯其源流,确是在德国莱茵河流域中古时说南方德语的地区逐步形成的,在当时曾是那里的一种方言。但犹太人后来在漫长岁月的飘流和不断与其它民族的接触或融汇的过程中,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种自己独特的语言。虽然据说现代意第绪语中仍有65.5%的字与德文有关,但有关并不完全等于隶属关系。有关语言之间既有彼此影响的因素,又有彼此独创的因素。现代意第绪语与现代德语纵有大量相同之处,正象意大利文与西班牙文那样,我们亦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作为各自独立发展的一面。所以,关于意第绪语的渊源,我完全同意克伦普纳先生在来信中的提法,即现代意第绪语与现代德语都是来自中古德国的一些方言而后来各自发展的。

写到这里,我想应来一个声明而告结束。《读书》上发表的拙文,不是一篇论述犹太人问题的专文,而是为一般中国读者理解老友潘光旦同志关于开封犹太人的遗著而写的关于犹太人历史背景的简述。我本人不是研究犹太民族的,对这方面的材料掌握很少,深望专家们尤其是犹太学者们有所指正。

篇5:关于肝炎抗原阳性者的问题等

答:肝炎“澳抗”(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乙型肝炎抗原,或HBsAg)阳性者可有多种情况。(1)仅HBsAg阳性而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无肝功能异常,此为肝炎病毒(HBsAg)携带者,也就是“健康带毒者”。一般说来无需进行特别治疗(详见问题2);(2)过去从无肝炎病史,目前有明显乏力、厌食,HBsAg阳性,并有肝功能异常者,此为急性乙型肝炎,应按急性肝炎治疗;(8)过去有肝炎病史,病程超过半年,HBsAg持续阳性,目前没有或有轻度的自觉症状,肝功能检查常有单项SGPT(谷丙转氨酶)波动者,此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可在当地医生指导下,用些细胞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4)HBsAg阳性,并有一定的自觉症状,包括乏力、腹胀、厌食、便溏,多梦、多疑虑、多愁、多汗等,体格检查发现颜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脸、颈、胸部可见到“蜘蛛痣”或有“肝掌”并有肝脏或肝脾肿大,肝功能及免疫学检查均有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应当及时进行以调整体内免疫紊乱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且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5)自觉症状明显,除了上述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一切表现外,肝功能检查尤其表现在血清总蛋白减低、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倒置,甚或出现腹水,此为肝硬化。应按肝硬化进行治疗,也务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2如何使“健康带毒者”不向坏的方面发展?

答:通常所说的“健康带毒者”,就是指的肝炎病毒携带者,他(或她)的血清HBsAg检查结果阳性,但又无任何自觉症状,亦无肝功能异常的人。对于这种人一般不一定要进行治疗,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并不是一种直接杀伤人体细胞的病毒,它必须通过人体的免疫反应才能破坏肝细胞。目前对于HBsAg携带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有几点可供参考。(1)适当注意营养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提高免疫功能;(2)避免饮酒及过度劳累;(3)避免一切精神刺激,保持规律的生活制度;(4)尽可能避免呼吸道、肠道及其他各种感染,防止身体内环境失去平衡;(5)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细胞免疫增强剂。

3HBsAg阳性者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答:可以参加不过分激烈的体育锻炼和不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4HBsAg阳性能遗传给后代吗?

答:目前尚无证据认为HBsAg阳性的父母亲,能将HBsAg遗传给他们的子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HBsAg阳性,同时HBeAg亦阳性的母亲,它所生下的孩子几乎都被感染,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分娩过程中受感染的。目前主张对于这种婴儿,一出生就及时给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逐月再注射一次,直到六个月时;亦可在第四个月开始合并应用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这样可保护90%左右的婴儿不受感染。

5HBsAg阳性的母亲能否喂奶?

答:目前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能否喂奶这个问题,意见尚有分歧。有的认为大量接触病毒是在分娩期,通过乳汁吸进大量的病毒是不可能的。有的地方曾作过调查,即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他(她)们的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没有什么差别,因此,认为可以母乳喂养;但当乳头破裂或乳腺有疖肿时,乳汁极易与血性分泌物相混合,此时应停止喂奶,否则是很危险的。我们认为:HBsAg阳性的母亲,其体液(包括唾液,乳汁、汗水等)中就有可能含有乙型肝炎病毒(当然乳汁中究竟含不含病毒?含病毒多或少?与血清中HBsAg的滴度有关)。婴儿如吸入含有病毒的人奶,尤其在婴儿的口腔粘膜有破损的情况下,病毒就可进入婴儿的血液而造成感染。所以,为了确保婴儿不受感染,尤其是HBsAg高滴度阳性的母亲,最好不要喂奶。

(以上均王兰华答)

6小孩发现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时,怎么办?

答:孩子登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曾患过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二、即将发生急性乙型肝炎。一般在2~4周后,血清转氨酶开始升高,并出现临床症状。

三、若过去并无肝炎病史,经过多次复查和观察,肝功能始终正常和没有肝炎征候,则为“健康带毒者”。

篇6:关于青少年成才问题

青少年的教育,大家都认为是个大问题。有什么办法,能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崇高的理想上来?有什么办法,能使他们选中一条正确的前进之路?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锻炼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们送进学校,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一层层升上去。然而,人们对此不是毫无异议的,许多人都发表过不同的意见,其中包括一些最有成就的科学家。让我们听听爱因斯坦是怎样说的吧!

爱因斯坦认为:不启发学生的兴趣,一味按照既定的计划,强制他们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好的。他回忆自己上学的情形时说:“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整整有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那么,该怎么办呢?他回答说,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天折”(《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八页)。

所谓自由,是指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研究方向。为此,就必须给青少年提供足够多的课外读物。爱因斯坦就因读了伯恩斯坦写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而深受启发,他认为能读到一本好书是一件幸运的事。同样幸运的还有达尔文和爱迪生,他们分别读过《世界奇观》和《法拉第全集》,这对他们选择科研方向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学校教学以外还辅之以充分的课外读物,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思想、提高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这样,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就会象金字塔一样,在宽广的基础上层层上升,而不至于象电线杆那样容易折断或倾倒。

感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有关作者们,给广大青少年送来一份珍贵的礼物——《少年百科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这套书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到八○年上半年已出版四十六种,发行总数在三千万册左右;还有一百余种将陆续编写出版。它相当全面地介绍了文理各学科(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星际航行、地理、生理卫生以及科学史等)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现代成就。全书是一整体,其中包括若干小套丛书,例如《今天的科学》(已出三册)自成一体系。每册皆独立成书,因而可单供阅读,并不相互牵连。每本书篇幅不大,一般在4~8万字之间,但内容却相当充实,甚少虚话连篇、空洞无物之恶风。文字也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且大多附有插图,图文并茂,富于形象。有些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更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把他们逐步引入佳境。无怪乎读者在看了《太阳元素的发现》后说:“这本书我看得非常有兴趣,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看了一个故事,就想看第二个。”看来,《丛书》对青少年已经起到“启发思想、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引起兴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更多的新书问世,必然会越来越大。

编写科普读物时,有两对矛盾必须注意。一是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矛盾,缺乏思想而追求趣味易沦于低级庸俗,反之则必呆板教条。正确的做法是寓思想于趣味之中,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另一对矛盾是科学性与通俗性。科普书当然不能、也不必象教科书那样周密严谨,但在力求通俗的同时,应对科学概念给予正确的解释,至少不能有原则性的错误。《丛书》在处理这些矛盾时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尽量使矛盾的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依存,彼此补充。例如,在《浮力的故事》一书里,通过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曹冲称象以及怀丙、任昭材等人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准确地介绍了比重的概念和浮力定律,同时还结合进行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劳动人民最聪明”等思想教育。

大凡人才的成长,除了需要适当的时机外,本人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远大的理想、正确的道路、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在帮助青少年创造上述四个条件上,《丛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作用,甚至连老师和家长也起不到;因为通过自学和独立思考所得的知识,才是最为珍贵、最难丢失的收获。

在《中国历史故事》和关于中外文学家、科学家的几本书中,人们可以读到“大禹治水”、“王景开渠”、“班超投笔从戎”、“吕蒙发愤攻书”、“霍去病为国忘家”、“司马迁忍辱修史”以及“孙思邈救死扶伤”、“哥白尼坚持真理”、“嵇康不畏强权”、“雨果同情弱者”等等。这许多故事,熔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炉,青少年读后,必将终生难忘。正如有些小读者所反映的:“我们读了《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后,认识到应该学习哥白尼、高斯、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那种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甚至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这些科学家的事迹,鼓励我们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树雄心立壮志,为探索自然界的秘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丛书》还介绍了前人学习和科研的许多方法。五岁的爱迪生,学着母鸡那样蹲在鸡窝里孵小鸡,尽管幼稚得可笑、幼稚得可爱,但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好奇心和实践精神,才使他成为发明之王。爱迪生幼年失学,生活艰苦,卖过报纸,当过报务员,却有那么大的成就,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经验和方法,不是值得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学习条件较差的青少年)很好地学习吗?

这里需要解决一个思想问题:课外阅读会不会影响正课学习?实践证明,在合理安排下,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有位初二同学,起初被抛物线、双曲线搞得晕头转向,不想再学下去。看了《奇妙的曲线》以后,懂得了这些曲线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解析几何的兴趣。又一个例子,高考有一道题是:袁绍、曹操之间进行了一次什么有名的战争?许多同学错答为赤壁之战,但有些看过《中国古代战争故事》的人却答对了:官渡之战。

篇7:2011-08-29 关于IPO财务处理的若干问题

为什么要在现在编写这本书?

大家知道,正象自然科学要研究物质的构造一样,经济科学也必须研究经济的构造,即经济结构。所谓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编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剖我国的经济结构,具体地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是要从理论上开拓研究经济结构问题这个新领域。

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很大,但挫折很多,教训也不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错误,正确地总结了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随后,中央又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并提出贯彻八字方针、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为四化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多年来“左”倾思想的影响,我们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生产关系的革命方面,而忽视生产力和生产力结构问题的研究,更未能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为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迫切需要全面分析我国的生产力以及经济结构问题。《结构》这本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

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是怎么组织的?

这本书能够这样快的完成,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写作前已经占有了丰富的资料和具有了相当的研究基础。

首先,这本书是在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作者都参加经济结构调查研究工作。一九七九年六月,国务院原财政经济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总结三十年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贯彻八字方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召集中央各财经部门和经济研究机构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的负责人会议,布置全国经济问题调查研究工作,决定成立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结构、技术引进、理论与方法四个调查组,分头开展工作。经济结构问题调查组在马洪、孙尚清等同志组织领导下,迅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北京召开各部委的情况交流会和各专题座谈会、调研会五十余次,整理出各种资料和简报五十余万字。随后,又组织四百余名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的同志和二百余名经济理论工作者,按部门组成调查组;同时,集中一百二十多人组成经济结构综合调研直属队,分别到一些省,与当地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一道,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到一九八○年五月,经过十个月的紧张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在这期间,仅直属队即完成调查报告六十四篇,约一百万字。与此同时,各部委、各省的经济结构调研组完成的调研报告,据不完全统计达二百余篇,超过二百万字。这些调查报告和资料,对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和问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剖、分析,并对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出了看法。另外,还有一些经济研究单位和大学,对外国经济结构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近百篇约九十余万字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有助于在研究国内经济结构问题时,进行分析对比。所以,毫不奇怪,在占有这样丰富资料的情况下,就为《结构》一书的迅速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应该指出,这本书的主编和若干作者对经济结构问题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马洪同志一九七九年八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专门做了关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报告,对有关经济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研究的重点、规划,都做了系统的阐述;孙尚清同志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谈谈经济结构问题”的报告,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有关经济结构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今后对经济结构问题研究的设想等进行了分析。此外,他们还发表了若干篇有关经济结构问题的文章。马洪、孙尚清同志首先提出,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领域必须扩大到生产力结构,而且当前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或农轻重结构上。这个见解就打破了多年来人们把经济结构只理解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传统看法,为经济结构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后来,经济结构调查组又在他们的主持下,起草了《关于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的建议》,实际上为后来《结构》一书搭下了骨架。《结构》一书的别的一些作者,也分别对经济结构的理论、农轻重结构问题、积累和消费问题,发表过一批有创见的论文。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就为《结构》一书的诞生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编写内容的需要,组织包括十九个单位的四十九位同志,按照他们的所长,参加写作。这些同志中既有经济部门的实际工作者,也有经济理论研究、教学工作者。先由主编提出书的结构和内容,作者再提出写作提纲,经过反复讨论后开始写作。经过三个月初稿完成,由主编和编辑同志逐章修改定稿,用七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这本书在编写时,编著者力求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理论上有什么新进展?

我们在编写这本书时,所追求的第一个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例如,多年来,一个尖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什么提高较慢呢?由此引出:我国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是什么呢?《结构》一书一开头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成为该书的贯串始终的主线。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书中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特点和原因,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畸形化的过程,强调了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大实践意义。例如,该书第三章指出,三十年来我国农轻重结构出现了两个大的转折。第一个转折出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即从旧中国工农业都很落后的基础转化为生产水平虽然不高、但各部门比较协调的农轻重结构;第二个转折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二十年来,由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形成了一个农轻重之间互不协调的畸形结构。

但是,本书编写者没有停留在这个较为笼统的认识上面,而是更进一步,希望通过第四章至第十二章对各工业部门结构的具体分析,把一般人所谈的重工业发展过分突出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使读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书中指出,做为重工业组成部分的煤炭、石油、电力工业部门,其发展非但不是“过分突出”,相反,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由于能源不足,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考虑到今后十五年内一次能源势必以煤为主,但其增产的困难很多;石油的勘探、开采的难度也在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能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上狠下功夫。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总的来说是发展得过分突出的两大工业部门,但是,其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阻碍其正常发展。例如,钢铁工业两头小(矿山、轧钢能力小)中间大(炼铁、炼钢能力大),各个主要环节发展不平衡,生产布局不合理,铁钢比高、能源消耗高,造成很大的浪费,影响了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结构》一书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若干结构性问题,探求成因,提出改善经济结构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例如,关于我国农业,在该书第五章中指出,今后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还应把我们的眼光移向耕地以外的七分之六的国土,要注意利用占国土三分之一的五十三亿亩草山、草地、草坡来发展畜牧业;要注意利用占国土五分之一约三十亿亩的淡水水面和沿海七百四十万亩可养殖水面,养殖水产品。

其次,我们还力求使这本书做到资料比较丰富、系统,不要空洞无物,而要使读者多少有些新鲜的感觉。尽量用事实说话,肯定经济建设的成就就会实在,讲存在的问题也会比较中肯。

《结构》一书在理论上我们所追求的是:尽量做到全面地剖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全书二十六章逐层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几乎所有方面进行了研究。我们在书中分五个层次展开,想用这办法来避免面面俱到、“开中药铺”,尽量使整个分析生动、具体、深刻一些。这五个层次是这样展开的:第一层对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前言,一、二章);第二层是对农轻重结构,即产业结构的分析(第三章);第三层对各产业部门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四至十五章);第四层,分析了人口、就业、科技、教育、生活消费等产业结构的“外层”关系;第五层,从地区布局、企业规模的角度对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此外,《结构》一书还尽可能对合理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针、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果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当然上面这些还都是编写者主观上所要追求的目标,是否已经完美地完成上述各点,就要由读者来判断了。

上一篇:小纠纷大道理的日记下一篇:在探索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