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自传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2024-05-16

本人自传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共8篇)

篇1:本人自传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1、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手球运动员身体训练的目的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 根据手球运动项目特点和比赛的要求, 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 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在手球运动中, 有奔跑、跳跃、投掷、鱼跃倒地、滚翻、劈跨、扑挡等多种基本技术动作, 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身体素质水平, 因此, 应首先抓好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的全面训练, 其中耐力和力量是一般身体素质训练的重点。

2、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手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 必须具有良好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速度耐力;以及身体力量、投掷力和良好的弹跳力;大幅度、激烈运动时的柔韧;掌握与运用高难技术的灵敏;长时间激烈对抗比赛的耐力等素质。为提高手球运动成绩, 运动员必须在全面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突出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手球运动专项素质要以力量为重点, 促进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2.1、力量

手球运动对抗很激烈, 又是用手射门的球类项目, 所以要有很好的基础力量, 全身包括上肢、下肢、躯干, 尤其腿部爆发力强, 弹跳好, 臂力好, 射门力量大, 球速快。力量与爆发力是以提高爆发力为中心, 发展四肢、腰、背、腹的力量。特别强化下肢的爆发力、弹跳力, 上肢的投掷力, 身体对抗力量的训练。速度耐力———以速度为中心, 提高起动、加速、变向、往返冲刺的移动能力。 灵敏与柔韧———以提高灵敏性为 中心 , 发展肩、肘 、腕和髋、膝 关节的柔 韧性, 同时加强反应、视野的训练, 为高难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创造条件。由于地域、人种的不同, 其素质表现也不相同。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的球员在速度、速度耐力、灵活性方面领先, 而欧洲诸国球员的力量显得突出。因此, 欧洲手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把协调性训练放在首位, 其次是速度、速度耐力, 第三是快速的爆发力。另外, 由于手球比赛对抗很激烈, 身体接触频繁, 甚至有推、拉、抱现象, 提高躯干力量更显重要。如发展腰腹肌、背肌、腹直肌、髂腰肌、腹内外斜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大收肌等力量, 使身体强壮, 力量大, 提高躯干的对抗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身体在空中的平衡能力, 和自我保护能力, 包括落地后自我缓冲保护等。

力量的训练方法很多, 有徒手的, 有器械的, 有负重的, 但要注意顺序渐进, 从小到大, 从易到难。青少年尽量以徒手、轻重量、快速率的练习为主, 不能太重, 因青少年正在长身体。少儿不允许做负重练习。同时还要注意先练大肌肉群, 后练小肌肉群力量。最后要做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 包括短距离快速度的冲突奔跑和肌肉放松等。不能急于求成。

2.2、球场速度

球场速度与田径速度有所不同。田径场速度主要是直线和弧线, 而球场速度的最大特点是不规则跑, 如起动跑、急停、变向、变速、直线、弧线、曲线、向前、向侧、向后和后退跑等, 所以跑的用力点不同。田径是前脚掌蹬地用力, 而球场速度是用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 同时两膝稍内扣, 这样便于急停起动变向、折返跑等。所以, 球场速度主要练不规则跑。球场上有时只差零点几秒球就丢掉了, 有时只快这么零点几秒就抢到球, 所以起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急停、变向好, 就能及时甩掉防守队员的盯防, 抢到有利的进攻或防守的位置。提高球场速度还须多练一些大强度短距离的10米、20米、30米折返跑和变向跑, 因为手球场是宽20米、长40米的场地。短距离的折返跑或叫往返跑是手球比赛中最常用的方法。场高水平的手球比赛一般需要60个到70个来回的快速奔跑, 有时一次快攻队员在场上往返跑三至四次。所以, 现在训练中我们常跑30米×6, 或20米×6等快速多次重复折返跑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奔跑能力。因此手球运动员腿部的爆发力要很好, 蹬地很有力才能获得较好的球场速度, 尤其是初速度。球场速度除了有不规则跑之外, 还要强调速度、耐力。因为不规则跑多数是20-40米之内, 突然起动1-3米就要见效果。7人制手球全攻全守, 攻防转换快而又频繁, 攻防都在快速中进行, 所以速度耐力显得很重要, 快速耐力不好、跑不动就跟不上了。

2.3、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反应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是手球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手球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全面, 技术性要求也比较高, 有很多空中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所以手球运动员要灵活, 反应要敏捷、快速, 协调性、柔韧性要好才不易受伤, 特别是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 关节的十 字韧带、侧付韧带等易受伤。尤其如鱼跃倒地、侧身倒地、高空快板等高难度的射门动作, 都需要反应快速、灵敏, 协调好, 还要做一些滚翻协调等动作。手球运动员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有助于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技战术能力和水平, 防止不必要的受伤, 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

手球专项素质训练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选择练习, 一般把专项素质分为六类:跑跳滑步类, 传球射门类, 倒地类, 对抗类, 协调类, 守门员类。采用: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来进行身体训练。

(1)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 (组) 练习后, 严格控制间歇时间, 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在形式上类似重复训练法, 两者都是在经过一定间歇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但间歇训练法每次重复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要在机体还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 而重复训练法则要在间歇时间里机体得以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下一次练习。间歇训练法的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应使运动员的机体未达到完全恢复为准, 以心率评定, 因此, 这种训练方法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较强烈, 对增大心脏容积、提高心脏功能有较大的作用。间歇训练法每次练习的时间不长, 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可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 一般可有两种形式, 即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和小强度间歇训练法, 也称强化间歇训练法和非强化间歇训练法。每次练习的时间较大强度间歇训练法稍长一些, 这种方法, 主要有利于发展速度耐力和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供能能力。

(2)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负荷数据的情况下, 按照一定的要求, 反复地练习同一动作的方法。重复训练法在两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 并无严格规定, 但是, 原则上应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够得到基本恢复。构成重复训练法的因素有: 重复练习的距离、时间、次数、强度和间歇时间等。重复训练法每次练习的动作结构和负荷数据不变; 每次练习的强度较大, 可用极限或次极限强度;间歇时间要充分, 使机体得到基本恢复。重复训练法主要应用于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项目训练, 以及身体训练、技术和战术训练。

(3) 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 是根据运动生理学原则, 有目的地选用几个主要练习手段, 在一定时间内, 按既定的负荷与练习程序循环地进行练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对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及专项身体素质皆有较好效果。循环训练法主要用于身体训练, 但也可用于技术和战术训练。循环训练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训练法, 是其它训练方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形式。循环训练法的构成因素主要有: 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每次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次数。循环训练法的特点在于站的多少及每站的练习内容、运动负荷都可根据训练目的和对象的水平灵活掌握。因此, 合理地运用此法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 巩固和提高技术、战术;提高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加大训练的密度;做到区别对待;克服局部负担过重, 延缓疲劳产生。

3、结语

身体素质训练枯燥、单调, 训练前必须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提高兴奋性,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训练后要放松, 恢复到训练前的状态, 以免产生疲劳。遵循超负荷训练、系统训练、个别对待训练、全面训练等原则。身体训练必须结合实战训练, 根据手球项目、各位置以及运动员个人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各种与实战相近的手段进行训练, 以适应手球比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镜绣, 王家正.我国手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测验与评价[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 1986, 2.

[1]王芝青.室内手球训练 (西德) [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 1982, 2.

篇2:本人自传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31-01

1 薪酬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1 制定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

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再次,要在制定制度上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1.2 采取灵活的薪酬发放形式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可以考虑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案:对岗位的风险责任比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上山型”岗位。如公司高管、负责生产的副总以上干部等,可以实行年薪制,将薪酬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票价值等风险因素结合起来,以风险报酬为主,做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对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与风险责任并重的“平路型”一般岗位,可采用岗位工资制为主,兼顾企业总体绩效的分配政策;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独立于管理体系的专业技术体系,为他们提供可以不通过行政职务晋升,就可实现薪酬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专用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对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工人,可以采取谈判(协议)工资制;对营销人员,可实行销售业绩提成工资制,业绩超出规定标准的,给予业务人员岗位工资以外的一定比例的业绩提成奖;对操作岗位员工,推行以计件工资制为主要分配手段的分配政策。

1.3 让员工参与薪酬设计

企业可以建立薪酬制订团队,对于成员的选择要注意不同部门,不同的背景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层级人员的比例。用保密的方式让员工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然后将员工对于各种意见用图表结合数据的方式连接起来,找出那些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如果是刚性障碍就调整工资结构,如果是柔性障碍(人为因素的考评不公正等)就完善其他的配套制度,并通过沟通和调查确定员工能够认同的合理工资的内容构成。结合外部市场的研究,制定员工可以接受的在企业内的绝对工资数,这一工资数和同类企业员工工资相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建立起一种基于大多数员工满意又能保证企业利益的双赢的薪酬制度。

1.4 边缘薪酬激励设计

核心薪酬是我们常说的货币薪酬,边缘薪酬则包括各种非货币薪酬,如补充保险、晋升机会、组织认同、带薪假期、工作多样化、免费定期体检等,边缘薪酬往往包含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意蕴。有的企业别出心裁,为员工庆祝生日、安排与高管共进晚餐、提供机会与偶像亲密接触、组织单身派对等,这些做法温暖人心,热情洋溢、人情味十足,令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加。

2 薪酬管理中应把握的相互关系

2.1 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手段,鼓励员工积极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只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2 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在探索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薪酬管理与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环节,尤其是“用”的环节,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企业直觉地将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交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这种作法在实践中会造成很多问题,使薪酬管理流于形式,还可能会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产生很多矛盾。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的管理者将薪酬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薪酬评价仅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绩效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个重要构成要素。

2.3 薪酬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薪酬管理体系中考核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员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并纳入到绩效沟通的过程中保证员工充分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在沟通中就已经感受到绩效管理不是与自己作对,而是齐心协力提高工作业绩,从而减少了员工的戒备心理。同时,员工在沟通中已经明确其绩效目标,并认可了考核办法,因此考核只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考核结果也不会出乎意料,使得考核过程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4 薪酬管理与激励体系相结合

薪酬管理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如建立完善企业员工个人发展有效途径、员工职位提升,以及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在海尔,通过考评将员工划分为优秀、合格及试用三类,并将三类员工的比例保持在4:5:1,试用期的员工必须设法提高绩效,否则就会被淘汰。这些作法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在企业内部的反映,管理者必须正视绩效不良员工的管理问题,使绩效管理制度真正地运作起来。

2.5 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一个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一定要将定量的考核与定性的评价有机的结合。因为通过薪酬设计,将所有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量化,以此减少管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达到薪酬发放的公正和公平。例如对于一些依靠知识、经验及技能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性的评价可能比定量的考核更重要。

2.6 薪酬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

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薪酬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运作流程及市场的数据并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快速的流动,才能使薪酬的分配得以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的工作业绩,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反馈才能促进薪酬分配的科学合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以此推进企业科学高效的发展。

3 结论

篇3:家庭建档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建档,问题

家庭档案是一个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归属个人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家庭建档在我国已经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编辑族谱———家谱,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档案———谱牒档案。但在我国正式推广建立家庭档案,却是近十几年的事,家庭档案管理理论尚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本人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深知家庭档案记载的信息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也是我们正在为后人积累着的宝贵历史财富,保留着真切的家庭发展足迹,它即将去佐证历史和规划未来。作者将为此对家庭建档及应注意问题方面谈谈一己之见。

一、档案主管部门要鼓励家庭建档,增强全民建档意识

家庭档案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而且家庭档案是社会公共档案资源的必要补充。档案管理部门要提倡、引导和推广家庭建档,但不应像对待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那样进行检查监督。家庭建档不仅是家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家庭档案不能只靠家庭自发地进行,档案主管部门应引导家庭建档。法国一位档案学专家认为,历史是不能只根据官方文件来写的,必须用个人档案来补充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科学粮仓的档案馆。由此可见,引导家庭建档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又由于家庭档案主要产生于家庭生活中,具有私有性特点,它不属于国家档案全宗,按照现行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强制对其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和检查,只能以服务为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档案部门要鼓励家庭建档,增强全民建档意识,使家庭建档健康发展。

二、家庭档案形成的途径

1.在家庭生活、理财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家庭生活中购置使用的电器设备说明书及保修单、维修记录;在理财过程中形成的银行存单、存折、信用卡、股票、基金等各类投资交易证件、工资条、水电暖支出及维修记录等;家庭中的固定资产凭证,如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房屋出租出售合同等;家庭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合同、协议、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记录等文件材料。

2.家庭成员成长经历过程中产生。家庭成员的出生证、疫苗接种证、幼儿时期的成长记录等内容;学生时期各个学期成绩单,入团、入党申请等以及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爱情婚姻方面的交往书信、结婚证、准育证、准生证等;在职工作时期从事公务活动中撰写的公开发表的稿件、各种荣誉证书、主持或承办的重大活动记录和撰写的重要文件复本,参与的集体活动的照片、科研成果、录音录像材料等;离退休时期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家庭成员出生证明、死亡证明及追悼会悼词;医疗保健方面的体检表、住院病历、化验单、CT、核磁及各种检查记录结果、医疗诊断证明等;娱乐等方面产生的材料都应作为家庭档案的一部分归档保存。

3.家庭血脉代传的原始文献及实物。原始文献如家谱、家族史、家族大事记等;祖辈相传的实物如画像、字画、古董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档案的主要内容。

三、家庭档案的收集策略

在家庭档案收集中,不必强调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肩负什么历史使命。《档案法》定义收集的档案指的是国有档案,其中个人形成的档案在国家收集时也必须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特别是名人或对国家有重大影响人物的档案。而家庭建档的目的主要是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有利于科学的管理和家庭和睦气氛的营造,为个人和家庭保存备查。大多数家庭形成的档案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保存价值。所以说,家庭档案不必要必须强调它的社会价值,只要个人认为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都可以归档保存。家庭档案是家庭活动历史的原始记录,区别于家庭图书和家庭收藏,家庭图书和收藏不应列入家庭档案管理的范围。家庭图书和家庭收藏是家庭成员有意识地购买、收集和保存的,不是家庭成员形成的原始记录,如果把二者作为家庭档案的一部分,势必会造成家庭档案管理的重点偏移、范围不清,给家庭档案的建立工作增大难度。当然,家庭成员自己撰写并出版的图书及手稿毫无疑问地应归入家庭档案范畴。家庭档案收集时要注重“以我为主”的原则,即以家庭成员产生及参与各项活动所形成的资料都作为收集、保存的重点范围。

四、家庭档案的分类

(1)按家庭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八大类。一是家庭历史类;二是成员成长类;三是工作活动类;四是先进表彰荣誉类;五是经济活动类;六是家庭理财类;七是身体健康类;八是综合类。(2)按家庭档案的形式可分为十一类,即证书类、信函类、手稿类、票据类、字画类、病历类、照片类、磁带类、录像带类、光盘类、综合类。(3)按家庭成员可分为父母、子女以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是说家庭中有多少成员就分为多少类。

一般情况,家庭档案大致可分为宝宝康乐档案、学生时代档案、恋爱婚姻档案、工作成果档案、当家理财档案、医疗保健档案等等,每大类下再分设小类。由于每个人生活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所以每个家庭形成的档案数量有多有少,形式千差万别,分类方案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家庭可以根据本家庭所收集档案的特点,选用适合本家庭的分类方法进行归档。分类方法一旦确定后不可随意更改。每一个家庭可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多则分、少则和,设定切实可行的分类方案。

五、家庭档案的排列和编目

1. 在排列中包括档案盒内档案材料的排列和家庭档案盒的排列。盒内档案材料的排列可以按时间、事件、责任者或重要程度顺序排列。不同类别、不同载体的档案不能排列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按照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每盒中的家庭档案件号也应按每个类目内档案材料的排列顺序,从“l”开始编制流水号。在标号时注意给每件档案材料编制件号,来固定每件档案材料的位置,便于日后的查找和利用。家庭档案盒盒号的编制,按照档案盒的容量依照同一类目中的文件排列顺序装满再装下一盒。家庭档案数量较多的档案盒也随之增加,排列时按照相应的类目从“l”开始编流水号。也就是在每个类目中的盒号和件号分别从“l”开始编制流水号。

2.档案的编目。为了便于查找每份文件所处的位置对家庭档案进行编目,主要包括编制卷内目录、案卷脊背的填写两项内容。家庭档案卷内目录的内容包括件号、责任者、题名、日期、页数、备注,家庭档案卷内目录按照盒内档案材料排列顺序逐件编制。家庭档案脊背填写内容包括类别名称、年度、起止件号、盒号。在填写目录时,可用具有耐久字迹的碳素笔或蓝黑墨水直接填写,也可用电脑把相关内容打印到可粘贴在脊背的纸张上。家庭档案盒的选择可到当地档案部门购买具有防虫、纸张纤维长等特殊性能的装具,也可灵活选择以规范适用、保护安全的装具,从而达到有序保存的目的。

六、家庭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家庭档案的保存地点不绝对是在家庭。虽然家庭档案的保存地点在家庭是普遍的,但特殊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家庭档案,如名人档案可以捐赠或寄存到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严禁卖给或赠送给外国人。普通家庭如愿意,也可将家庭档案寄存到当地档案馆,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寄存和代为保管档案是档案馆的职能,但对保密性强的家庭档案,档案馆应该单独保管,并保证其安全。档案馆在保管方面对温湿度、防盗等“八防”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合理、科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在家庭存放的档案要注重科学保管。不同的制作材料选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和减少人为或自然损毁。纸质类的文件材料,按照相应的类目装入盒或袋中并编制件号和检索目录,便于快速查找方便利用。声像档案的保管比较严格,比如照片、底片、光盘最好到当地档案部门购买专用的装具,便于记载时代背景及人物等内容;录音带、录像带应竖放并卷绕平整松紧适当,以免挤压造成片与片间的粘连,同时也要注意定期检查并对磁性载体每满两年,光盘每满四年转存一次,对于珍贵的进行备份,远离磁性物质、强热源及有害气体等。实物档案如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奖牌等的保管要做好防虫、防锈、定期除尘、避免褪色。

为了更好地保管和利用,制定家庭档案的管理制度,在家庭中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成员负责家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家庭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相关的档案知识,掌握必要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技能。家庭档案管理人员要采取随时收集的形式确保资料齐全,定期分类整理家庭档案,并及时向家庭成员通报家庭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情况。对利用后的家庭档案及时放归原处,防止损害或丢失。对保密、珍贵的家庭档案应严格限制利用。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家庭档案,不得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严格按照档案法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篇4:缓刑的适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缓刑适用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72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缓刑是一种刑罚制度,而不是一种刑罚,是指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有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对一些特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了法定的条件之后,可以在一定的期间内不予关押暂其缓刑罚的执行。这一制度体现了人道化、合理化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二、缓刑适用的条件

适用缓刑的条件有两个,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第一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特定的犯罪分子。这些人所犯罪行比较轻,如果犯罪较重,判处的刑罚在四年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或者是累犯的,都不能适用缓刑。第二,所犯罪行情节较轻并有悔改表现,不关押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对于具体案件中的具体犯罪分子是否可以适用缓刑的关键是看适用缓刑的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有不予关押不会危害社会的,才能适用缓刑。如果犯罪分子有可能危害社会,即使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这符合罪刑相适应、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精神。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以及其他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判断,一般来说,犯罪情节较轻,犯罪分子的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对其适用缓刑后放到社会上,再进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对于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犯罪分子,就可以对其判处缓刑。

三、缓刑适用的范围

缓刑应适用于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较轻的犯罪。在其适用范围上应严格控制。一是罪行较轻的未成年犯罪。二是罪行较轻的初犯、偶犯。三是过失犯罪。四是共同犯罪的从犯、胁从犯。五是未遂犯、中止犯。六是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构成的犯罪。七是自首、自首且立功的罪犯。八是自诉案件的犯罪分子。

四、缓刑适用的考察

可分为犯罪前的考察、实施犯罪过程中的考察、犯罪后的考察和执行缓刑期间的考察。一是犯罪前的考察。主要包括犯罪主体的年龄、性别、婚姻、家庭、职业、道德、文化程度、有无前科和劣迹行为,是否构成累犯等等。二是犯罪中的考察。主要包括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情节是否严重、恶劣,犯罪对象、造成的后果、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的大小等等。三是犯罪后的考察。主要包括有无投案自首情节,是否认罪, 是否积极退脏、返赃,是否主动包赔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等。四是执行缓刑期间的考察。要按照《刑法》第75条的规定来考察。对缓刑犯定期回访,建立档案,定期与缓刑犯所在单位、基层派出所、居委会建立联系,把他们的社会交往、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及对自身行为的思想认识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档案里,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做好帮教工作。对不服监管、再次犯罪、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员,将依照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撤销缓刑,收监严惩。

五、缓刑适用的利弊

篇5:生态灌区建设及应注意问题的研究

据有效统计, 我国截至2010年已经建成大型灌区402处、中型灌区5 200多处、小型灌区1 000多万处, 以全国耕地40%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已成为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存环境的民生水利工程。

毋庸置疑, 灌区建设是我国当代农业的中坚力量。所以,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灌区建设, 怎样实现灌区建设的生态化, 以及实现生态灌区建设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一、生态灌区建设的定义及实现条件

灌区建设, 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观点来说便是与体制、制度改革相结合, 在技术上与管理上改进与提高灌溉系统的过程;其目标是改进对劳动力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改进对农民的配水服务。其实简单来说, 就是实现灌区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 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 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对水、环境还是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技术力量, 都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调配。生态灌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种植过程, 还是结合管理优化和资源优化的综合管理生产过程, 需要不断进行环境改善、技术更新和资源优化。可以说当代生态农业灌区建设是一个在较好的环境下,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益的综合化农业生产过程。

生态灌区建设涵盖了生产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分配的管理工作, 要实现灌区建设的最优化必须要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现代生态灌区建设同时也是一种节水型的农业生产形式, 所以必须在保证节水的基础上实现灌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 生态灌区建设的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良的建设环境是先决条件, 安全的保障设施系统是必要条件, 而一套符合国情并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前提条件, 拥有现代化技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建设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环境设施属于硬件条件, 而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系统是软件条件, 两者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生态灌区建设的必要条件。

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是保障灌区文山灌排系统和水源供应的基本前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建设的先决条件, 只有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条件下, 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和环境的优化效应。而科学先进的安全保障体系也是生态灌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随着灌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因素的变化, 随时对灌区的自然灾害进行防范, 将灌区的损失降到最小, 有效地保护灌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在管理方面, 不仅仅是需要进行灌区队伍建设, 对于灌区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进行有效的防范, 能够保护并且有效改善灌区的生态系统, 拥有领先的水污染防治水平, 能及时进行灌溉水资源的灌排, 保护湿地, 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 防治水土流失。同时, 科学有组织的队伍管理建设也是必要的, 行之有效的决策程序建立在一支高效、优质的团队基础上, 在进行管理时, 必须做到生态、科学、统一、平衡等几个基本条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一个科学灌排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

二、生态灌区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灌区是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形成的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是实现农业、水系统、林草三者生态系统平衡和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实现农业的生态平衡, 需要深入了解农业的生产环境、农作物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要素构成。在掌握环境以及农作物本身的规律特征之后, 利用其生长规律进行外部条件改善, 优化生长条件, 提高产品的质量, 并且进行各个系统的结构改善, 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实现优质的生态服务功能。

实现水系统的生态平衡, 是在灌区建设中实现灌区排水和灌水的有效结合, 合理的地利用周边河流、沼泽、湿地等水系统构成要素, 并使其积极地承担排沙蓄水、灌溉的功能, 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和水系统的合理性。

实现林草系统的生态平衡, 是调节灌区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灌区的气候因素决定着灌区农业生产的优劣, 而林草系统主要承担着含蓄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主要责任, 是保证灌区建设景观价值和土壤价值的重要条件, 因此, 在生态灌区建设中务必要保证这种由乔、灌、草构成的林草生态系统的完善。

要在保护以上三个系统的平衡统一的基础上, 实现灌区建设的生态化、科学化、高效化。因此, 有研究者表明, 生态灌区建设实际上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指导下, 以维持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为目的, 通过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灌区生态环境建设基准及监测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措施, 形成的生产力高、灌区功能健全、水资源配置合理、生物多样性高而单位水量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的节水型灌区, 是现代化灌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不同的研究者对生态灌区建设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不管如何定义, 生态灌区建设的本质都是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因此, 必须要坚持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 生态灌区的理论基础。

生态灌区建设要实现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的和谐统一, 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实现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理论能够为灌区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对灌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对灌区生态经济活动的目标、实施方案、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在维持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平衡的基础上, 在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生态型灌区的可持续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的, 应该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灌区建设, 实际上是加强了灌区建设的生产能力和自净能力, 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灌区的技术支撑。

总体来说, 生态灌区建设的技术主要包括灌区资源的利用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三个方面。而灌区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田间节水技术的利用、再生水和多水联合的灌溉技术;管理技术则主要包括对水资源的污染处理技术和对环境破坏的防治技术等;生态恢复技术则主要是在实现灌区农业建设之后, 对于破坏生态平衡的生产进行最高效率的恢复, 修复生态循环链, 实现自然的统一平衡。

三、生态灌区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 水资源锐减, 灌溉水利用校率不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很大一部分都要依赖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但是目前, 生态灌区建设中出现的水资源利用率低问题比较突出, 水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一半, 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总面积的2.6%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据对2006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我国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大约为0.4~0.5, 远低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仅1 kg/m3, 与发达国家2.0~3.0 kg/m3的水平有很大差距。

2. 土质下降, 生产效率不高。

灌区建设由于不科学的灌溉、利用水资源, 破坏土壤结构, 使得各种各样的土壤问题频发。例如我国内蒙古的河套灌区和新疆的喀什灌区等, 都有明显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67万hm2。每年因环境污染损失粮食1 200万t, 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失达150亿元。

3. 水土污染严重, 灌区自净能力减退。

氮、磷超标是水污染的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灌区大量的污水处理不当, 大量的废水进入地表, 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氮、磷超标。据资料显示:黄河流经河套灌区后水中离子总量、总氮分别增加了25.5%和40%。渭河每年从点污染源接纳的氨氮约156.6~203.3 t, 从宝鸡峡和交口灌区接纳的氨氮6 076 t。

4. 生物多样性破坏, 生态链失衡。

由于灌区加强防洪功能和灌溉系统建设, 需要利用混凝土等硬质化材料进行系统建设, 长年累月, 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出现了灌区硬质化现象, 因此灌区的可利用面积减少,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系、土壤和生物之间的联系性分离, 生态恢复功能减弱, 使得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四、生态灌区建设中的技术管理问题

1. 灌区污染严重, 需要加强排污自净能力。

由于灌区复杂庞大的生产系统, 污水废水的排放量大, 大量的氮、磷物质进入地表, 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农药喷洒也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生态灌区建设中, 必须要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 加强灌区的自身净污能力, 建立农田生态体统, 继续构建有效的氮、磷元素转移模拟模型, 揭示农田生态系统中降雨/灌溉—土壤水分运动—污染物淋溶损失的特征机理, 分析灌溉模式、田间水分和养分资源管理措施。同时, 必要的节水灌溉系统和养分管理技术也不可或缺, 在提高污染处理系统的性能时, 需要加强基础技能强化, 对水系统、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管理, 利用科学生态的手段进行有机分析, 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

2. 管理系统成本过高, 需要开发新型、高效、低廉的现代化处理技术。

现代生态灌区建设建立在高技术、高设备、高投入的基础上, 不管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开发新型、高效并且实惠的现代化技术迫在眉睫, 特别是针对污水处理技术和系统。在灌区要实现节水生产, 除了要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也可以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率, 循环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地探索污水处理技术, 探索氧化沟、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和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或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同时, 要对生活用水和小规模的禽养殖场废水进行规模化处理, 实现系统运行的方式。要普及管理和处理技术的应用, 加强系统建设, 相对减少生产的成本投入, 真正地实现低成本、高收入的高效绿色生产模式。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需要提升监测管理方法。

根据灌区建设的生态经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要实现灌区生产的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持, 立足长期的发展机制, 实现科学化生产。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包括对破坏前的生态有效监控和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首先, 需要建立必要的生态灌区评价指标, 综合生态学和环境理论等多种理论和灌区水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制订一定的综合评价标准, 建立适当的污染分析模型, 实现灌区污染的统一控制和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 形成灌区生态安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 探讨灌区浅层地下水临界控制水位及适宜的节水强度。其次, 建立必要的灌溉系统监控系统, 进行总体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的建设, 对地下水位的特征、水环境、土壤墒情等多种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价, 进行灌区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健康诊断, 建立先进、合理的预警机制。

五、结论

篇6:课堂讨论的形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式对比性的文章。

2、补充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统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

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

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讨论的优势所在。

全班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与师生讨论

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围。

二、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

首先是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关键的一点是问题要有价值,不能复杂化,更不能庸俗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良好讨论习惯的养成

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

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应深入到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学生。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3、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地把握各种意见,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

篇7:果树修剪技术要领及应注意的问题

1.1 提高果树的生长质量

通过定期的修剪, 小树苗可以迅速扩展树冠和增加枝量,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光能就会获得良好树体结构。通过修剪还可使果树发育正常, 保持良好树体。如果生长和结果关系平衡, 就会实现高产, 还可能延长盛产期。通过修剪, 还可以使年老的树能够茁壮成长, 保持产量。再就是提高果树的光合作用, 如:选用适宜树形, 适当减少枝干的数量, 降低树的高度和厚度, 这样可有效改善光照条件。再进行合理的施肥, 提高光合效率, 延长光合时间, 这就有利于果树的成花和结果。

1.2 改善光合作用

正确运用修剪技术, 可以有效改善光照条件, 这能明显提高树冠的营养。通过修剪, 改善光照条件以后, 激素的输送速度会加快, 还能提高酶的活性, 提高果树的代谢能力。

1.3 保持生长一致

通过修剪可以调节每株果树的长势, 让果树生长发育整齐能保持一致, 让每个小树苗都可以发挥它们的生长机能、生产潜力, 使枝条生长分布合理, 树枝生长健壮, 从而提高果子的品质和产量。

2 果树修剪的原则

2.1 因树修剪、随枝作形

给果树整形, 要根据树形的要求和不同单株的情况分别加以修剪, 根据枝条的长势, 诱导枝条的成形。

2.2 统筹兼顾、长短结合

果树修剪需要将树木和果子都照顾到, 整形需要一点一点做, 不能太急于求成, 做好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小树苗时要做好整形, 盛果期要关注生长和结果, 加强营养, 改善果实的品质。

2.3 以轻为主、轻重结合

修剪小树苗时需要做到减轻修剪量, 因为过多的修剪量反而会对果树的整体产生抑制的作用。多留枝有利于扩大树冠, 可以早日结果、早日收获。

3 果树修剪的技术要领

3.1 主要修剪技术

3.1.1 主要技术。

休眠期修剪的主要技术方法有短截、回缩、长放、疏枝。生长期修剪的技术方法有抹芽、刻芽、除萌、摘心、拿枝、拉枝、扭梢、圈枝、别枝、疏除等。

3.1.2 修剪方法及作用。

(1) 短截:增加分枝, 缩短枝轴, 改变枝梢的角度和方向, 增强顶端优势, 控制树冠和树梢。 (2) 回缩:促进与削弱生长作用。 (3) 疏剪:减少分枝, 削弱母枝。 (4) 长放:增加枝量, 有利母枝加粗生长。 (5) 拉枝:削弱顶端优势, 开张骨干枝角度, 充分利用空间, 改善光照, 缓和生长。 (6) 刻伤和环刻:在芽上或芽下横割枝条皮层深达木质部的方法, 能提高萌芽, 缓和树势增加枝量, 抑制营养生, 促进高花芽分化, 提高坐果率。 (7) 除萌和疏梢:选优去劣, 除密留稀, 节约养分, 改善光照, 提高留用枝质量。 (8) 摘心和剪梢:梢弱顶端优势, 促进花芽形成, 提高坐果率, 促进枝芽充实。 (9) 扭梢:梢弱生长促进花芽形成。 (10) 拿枝:消弱生长。

4 修剪顺序

修剪顺序:一知二看三剪四检查。就是修剪者必须要掌握的修剪技术及其他要求, 在修剪前对果树仔细观察, 判断出果树的基本生长状况, 再根据其表现出的树势, 对修剪反应的敏感性等情况, 决定采用何种修剪方法, 做到因树修剪, 合理修剪。修剪时由上而下, 由外而里, 由粗剪到细剪, 由疏剪入手, 把密生枝、重叠枝、背上枝、病虫枝等不需要的枝条剪去, 再对留下的枝条短剪, 剪口芽留在期望长出枝条的方向;需回缩时, 应先剪大枝, 再修剪中枝, 再次修小枝。修剪完毕后, 应检查修剪是否合理, 有无漏剪和错剪以便修正和重剪。

5 修剪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判断整体。在动手修剪之前, 要先绕树仔细观察树冠四周、上下、内外枝条长相, 看清树势强弱, 枝条稀密, 花芽多少, 决定修剪方案, 再剪除枝条。 (2) 短截时注意枝位, 剪口芽方向;注意剪口角度, 短截枝条时, 剪口一般垂直于枝条, 不要斜剪。 (3) 蔬枝时注意伤口位置, 剪口上方的枝条被削弱, 剪口下方的枝条被加强, 应充分考虑疏剪伤口对枝条整体生长势的影响。不留残桩, 锯除大枝。 (4) 大伤口要涂抹伤口保护剂, 避免病菌感染;上树时要穿软底鞋, 不要穿硬底鞋, 穿紧身衣服, 树下不要站人。 (5) 修剪过带病毒的树枝, 在再次修剪时应对修剪工具消毒。 (6) 清洁田园, 在果园全部修剪完成后理修剪废弃物, 特别是带病毒的枯枝, 应及时清落叶以及烂果, 要及时焚烧深埋。

摘要:通过对果树修剪的目的意义、修剪原则和修剪技术要领及修剪顺序及修剪时应注意的问题的论述, 以期为果农果树修剪提供依据。

关键词:掌握,果树修剪,果农,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俊.果树修剪的意义、原则与技术要领[J].养殖技术顾问, 2012 (1)

[2] 石山.宴现山川秀美[J].生态农业研究, 2000 (7)

篇8:谈英语阅读的提高及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阅读主要有精读和泛读,对于精读,我们要仔仔细细、逐字逐句地去读,要对生词、词组、句型做笔记,并努力回忆文章里的关键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也就是“what/ where/ who”。这样就可以大概了解文章,进而很好地理解文章。

相比精读,泛读没有那么严格,但它要求我们要有抓住关键词、主题句和中心大意的能力。

了解了精读与泛读,我们再来谈谈阅读速度的问题。提高阅读速度有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先从头到尾不间断地通读课文以抓住课文大意,不要在单个词或句子上浪费时间,遇到不懂的词或句子时先跳过去,有时候读到下文时这些不懂的词或句子自会理解。

2.要有时间性,也就是阅读时要计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大大地提高阅读的速度。

3.要有重点地去圈点,这样我们再回头时,可以有重点去依据,而不是盲目地乱找。

4.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就是先看后面的问题,再去读文章,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从而提高我们阅读的效率。

在运用以上方法的同时,我们需要扩大词汇量和知识视野,比如多看报纸,听广播、英文歌曲等。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也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可见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多数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

1.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满堂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2.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语法和讲授,把所有的课文都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并分析其语法。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使学生没有阅读的意识和兴趣,所以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3.教师缺乏对英语阅读的研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体现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一套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阅读数量不够。教师没有合理有效地安排阅读课的教学,致使阅读材料单一,效果缓慢。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语篇教学法,让学生先粗读课文,利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以点带面,深化阅读。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多媒体等,增强学生的兴趣。

3.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科学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4.合理安排英语阅读教学课程,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作为我国主干教学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英语阅读作为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英语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上一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加强教师责任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