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2024-04-16

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共2篇)

篇1: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走过世纪,走过世界,走过家园——低吟浅唱余光中

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对于余光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也来自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摘自《余光中精选集》之序

五四运动激昂壮烈的旋律刚停弥耳,在高举自由民主打气的黄色大地上诞生了一颗世纪精灵。传统与现代交锋的烈火依然雄浑,东方与西方仍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论,交融的壮阔,酝酿了一坛坛美酒、一颗颗不安分的魂灵。他,余光中,就出生在那个不安分的彼时彼地。

多湖多雨多燕子和多风筝江南水乡总是让人心生幻想,在水样温柔的母亲臂弯中,一株幽雅纷披的兰草在孕育,山的清灵水的柔婉夜的温蔼是源源不断的胎盘供给,多么想世界就这么柔美,日子就这么安魂,淡淡的歌唱,度过此生。然而,这世界终究不是江南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就是这么静悄悄地走了,又气势汹汹地来了——这火的猛烈,逼近大江南北,蹄破你我家园。

所以,人生注定不能很太平。就像这日寇的铁蹄一样,总是要在他国土地上作践不休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强大。就这样,静谧的童年幻想被踏破被宣告提前终结。于是,只能逃离,带着仅有的一碰即碎的水样梦想满足饥渴的灵魂。南京,这生我但不能养我的母亲,我走了;咿呀魂曲啁啾不休的江南水乡,我走了,带着在你阡陌留下的足迹,在你湖泊咽下的淡水,在你天空沐浴的月光,我走了,只能走了。

走过烟雨朦胧的江南,走过烟雾缭绕的巴山,走过烟火弥漫的山城,走过响彻天地的涛声,走过风口浪尖的峡湾,走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走过烽烟似火,走过枪林弹雨,走过孤魂野地,走过快要停息的脉搏,走过濒临窒息的呼吸,走过······于是,走到了遥远的只能对望的天和地,下面,有我静静守候着、祈祷着的灵魂与呐喊:我要回家!那生我养我的旧土地——温柔乡,蜀山蜀水,石板路,木架床,淳朴乡邻,青山绿水,还有那曾安顿我收留我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无时不刻被提起的灵魂的每一寸方田地每一掬清泉水每一缕让我死过去又活过来的暖暖空气。我走过了你们,我怀念着你们,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在近水近亲却不能归的孤岛,在跨越世纪的此时此地。走过的最感亲切,但我却不能回不能归。

于是,我只能大声呼喊,一堆堆雪白的宣纸,笔尖上最绚烂的舞步,仿佛一辈子都不能停止也不愿停止这声嘶力竭的呐喊——啊!大陆啊,我的母亲,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扬子江畔的高歌行吟,船夫无拘无束地紧握母亲的手,在碧波荡漾的水上摇篮中日复一日地生活,还骄傲地向世人宣告“一辈子在水上流浪,我的家最是宽广”。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着,通过大气的传声筒,听船夫唱着——“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是啊!船夫总是在离母亲太阳最近的地方,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无声的呐喊,何时能归?

我总自比为一个诗人,一个像诗仙李白一样的诗人,踏遍铁鞋狂歌醉饮的疯子诗人。“莎士比亚说诗人和疯子/都不属红尘十丈的人间/诗人隐居在疯子的隔壁/疯子却闯进诗人的花园。”(《人》)难道这就是我不能归乡的原因么?如果诗人注定流浪,那么就让我再最后见见母亲慈祥的面孔吧。

相见不得,继续流浪,越洋跨海,大洋彼岸的景色很美,但无奈我是“一棵乡土观念很重的双叶科的被子植物,且有一定的花季。”(《呼吸的需要》)“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棵拒绝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我之固体化》)别人都说我一个固执的中国人,我说我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五陵少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还有那曾奋力攀爬过的“大武山”——唤你的名字/故土/以日日潮起与潮落/以年年/除夕的鞭炮,端午的鼓···高粱是忧郁的特效药/安慰愁肠,断不了愁根/一条运河贯穿四肢和百骸/唱起/熊熊的赞美诗,赞美燧人氏···清明的雨帽,中秋的胡琴/我的乡思与韩愈很亲近/我的魂魄与苏轼等远。(《大武山》)

归不去的灵魂只能游荡,只能贴着地面将思乡的呓语通过大洋波涛振动的频率传送到祖**亲的怀中。暖暖温室裹不住飘雪的季节,阳光普照的大地抚慰不了抽搐的躯体,特别在这个种子深埋土里暗暗蠕动的日子,我愈发想回到“旧土地”——回到那温馨闲逸的少年时代,回到饶具田园风味的乡居生活,回到那可以自由歌颂的母亲河旁,回到可以采桑可以捉蜻蜓的多湖多螃蟹的唐诗的江南,回到那春意盎然垂柳飘飘梅花漫漫的家乡的泥土地……这里的春天或者所谓春天“也不过是就在电话亭的那边/厦门街的那边有一些蠢蠢的记忆的那边/航空信就从那里开始/眼睛就从那里忍受/邮戳邮戳邮戳/各种文字的打击”,或者所谓春天,“最后也不过就是这样子:一些受伤的记忆/一些欲望和灰尘/一股开胃的葱味从那边的厨房/然后是淡淡的油墨从一份晚报/报导郊区的花讯”。(《或者所谓春天》)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窗外蒸腾的雾气迷糊了我的双眼。我问楼上的灯,窗外的树,巷口的车,远方的路,上游的桥,小时的伞,湿了的鞋,乱叫的蛙,四周的雾,灯下的人……雨还是不停,从来时落到现在,从菲菲落到了澎湃,从檐漏落到了江海,从大洋的天空落到了黄色土地,我想,比黯黯阴云更远的,是春回大地树梢上呢喃的燕子,是朦胧窗后的那双眼睛。

燕子啊!她看到了我被模糊的眼睛,衔着一株青黄的叶,在窗外逡巡徘徊,仿佛听到了我低垂的呐喊——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回家,回家!我和燕子四目对望,她在外头,我在里头;我和大洋彼岸的母亲对望,她在东方,我在西方;我和滚滚长江对望,她在奔流,我在静止。疯狂的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手舞足蹈唱着生命最后的赞歌,我想人终有一死,我却只能做一叶轻轻的鸿毛了,哪怕将泰山移过来,我也只是鸿毛。比空气还轻的,可能连鸿毛也不是吧?

于是我想到了老庄,在其妻死之时鼓盆而歌,好不快活自在。那么我死时会是怎样的境况呢?是震天动地的吹笙唢呐?是亲人们的嚎啕大哭?是灵柩前堆满的华丽祭品?是浩浩荡荡送我西归的队伍?……一切的一切,我不得而知,因为我还在这他国异乡苟活着,还剩这最后一口残喘,为了生命将止的赞歌。

于是,我想到了死,真真切切地想到了——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好一支安魂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唱着,手舞足蹈地唱着,嚎啕大哭地唱着,撕心裂肺地唱着……唱着唱着,窗棂一角一颗垂悬而下的泪珠,是燕子嘴中青黄草的最后一滴体液,燕子告诉我说:我带你回家吧,我带你回家吧!我是多么想家啊!我是多么想跟你回家啊!但我知道不可能,至少此时此刻,不可能。于是我说:谢谢你,你走吧!窗户上的八爪印愈发深刻了,仿佛要把这玻璃都要刺破似的。真心的谢谢你,燕子,要不你回家带些母亲的东西给我吧。于是有了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芬 是乡土的芬芬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

当然,最后我没有死,我来到了

21世纪,走过黑暗走过光明走过痛苦走过快乐走过世纪走过世界我回到了家园。我喝到了长江水,得到了海棠红,看到了雪花白,闻到了腊梅香,心想原来归家的路并不长。

此刻,坐在淡淡幽幽的西湖水旁,听燕子呢喃细语,看细雨拍打着水花,垂柳在扶风中你依我侬,耳边仿佛又想起了激昂壮烈的旋律,那是五四的号角?细目望去,原来是放学归家的小精灵们的歌唱。

我想,是时候重走一遍家园路了。

篇2: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1874-1963) 在美国诗坛占据重要地位, 所创造的诗作得到人民的喜爱,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被广泛传颂。他在1874年3月26日出生于圣弗郎西斯科, 也就是今天的旧金山, 他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 在十一岁时失去父亲, 此后与母亲一直在新英格兰生活, 与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从16岁开始涉猎诗歌, 经过勤奋的创作, 在20岁时发表了人生中第一首诗作, 此后文思如泉涌, 在短暂的一生中陆续创作了十多本诗集。弗罗斯特经历可以用“苦难人生”四个字来形容, 幼年丧父, 中年丧妻, 老年丧子, 惨痛的经历一次次向他袭来, 但是却没有使他倒下。在成名之初他被多所大学所聘用, 外出演讲授课成为家常便饭, 在1895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此后大约两年的时间主要精力用在管理私立学校上, 这段时期虽然不断向刊物投稿, 但是却很难得到认可。追溯他的第一首诗作《我的蝴蝶:一首哀歌》是在1894年在《独立》周刊上发布, 这对于他来说很有纪念意义。

诗人在晚年仍然没有放弃创作, 被称为没有官方桂冠的诗人, 美国参议院对他表达出敬意,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约翰·肯尼迪的就职仪式上所朗诵的诗作《全才》是他的精心之作。

弗罗斯特所处的时代非常微妙, 在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交替的时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被称之为“交替性的诗人”, 在诗坛中占据重要地位, 与托马斯齐名, 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一生笔耕不缀, 撰写了大量优秀作品, 他的著名诗集有《山间》 (1916) 、《新罕布什尔》 (1923) 、《西去的溪流》 (1928) 、《又一片牧场》 (1936) 、《林间空地》 (1962年) 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1945年) 、《慈悲的假面具》 (1947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晚年时期仍然进行创作, 在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 此后仍然不断的有新作面世, 直到1963年1月29日, 诗人在波士顿去世, 伟大的、创作的一生宣告结束。

二、弗罗斯特诗歌的总体特色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人民的骄傲, 被称自然诗人, 他的作品之所以得到民众的喜爱, 在于作品本身所散发出的独特的、浓郁的艺术魅力, 后人总结他的作品特点是“以快乐为始, 以智慧为终”, 认为他的作品是从传统作品走出来的创新, 在语言运用上有自己的特征, 虽然简洁朴实, 但却别具深意。

喜欢他的诗作的读者非常广泛, 来自于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社会阶层, 对于诗歌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欣赏, 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从创作方式上看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对诗歌形式的试验和改革是二十世纪的诗人热衷的, 但是他却与之背道而驰, 强调用“旧形式表达来传递新内容”, 这种改革和创新是从诗歌内涵入手的。他对于十九世纪的浪漫诗人华兹华斯比较推崇, 认为在抒发感情时, 使用的语言要朴实和生活化, 把日常生活真实的展现出来,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他的作品与显得舒缓平和,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矫揉造作、缠绵悲婉的风格相悖离。他在创作时采用的语言通俗易懂, 所遵循的韵律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把生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于其中, 把新英格兰地区宁静的生活展现出来,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把自然界的事物展现出来, 把民众的举止行为刻画的栩栩如生, 把乡村道德风尚描绘出来。诗人在对大自然进行描写时, 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 他的作品最大特色是超越了个人外观的局限, 突破人类内心世界、大自然、宇宙等关系, 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对对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表现出来。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 虽然有一定的篇幅描写恐惧等情绪, 在他的作品中以冬雪冰霜等景象来代表孤独、绝望以及死亡, 把内心世界真实的展现出来, 但总体仍然乐观向上。

从作品的形式上看, 符合传统诗歌的特点, 但又与浪漫派和惟美派有较大的区别, 没有过度渲染外在美, 而是着重于对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 把当地的风俗人情真实的表现出来, 以此为切入点逐渐深入拓展, 最后进入到哲理的境界。

从格律的角度来研究弗罗斯的作品, 发现诗人对传统的无韵体和四行体比较偏爱, 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 时常押韵, 把握节奏, 展现个人特色。弗洛斯特的所有作品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从自然的角度把平常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表现出来, 把普遍真理反映出来, 其内涵丰富, 寓意深邃,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诠释。弗罗斯特在其生命里程中创造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对于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艺术创作的特点在于立足于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 表面的简单却把深刻的内涵展现出来, 这是他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他的作品往往使人从平淡之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使读者在无限的想象中理解生活。他在创作中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把所要表面的内涵以及情绪表现出来, 尤其是展现孤独、恐惧等情感时极富感染力, 把人与人、与自然、与动物以及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中的矛盾表现出来。

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情感意境

弗罗斯特的诗作没有华丽的词藻, 展现出朴素的情感, 行文舒缓自如, 摆脱音节格律的局限性, 在平淡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他的作品之所以得到认可, 在于所表现出的精神魅力, 表面看起来诗歌平淡冷静, 但是内在精神力量却是无穷的, 常常以几句平常的语言却能够把读者引向深邃的境界, 看似平淡随意的语言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展现出来, 即使时光流逝, 这种精神魅力将永存。下面就根据他的几首短诗作为文本进行探讨。

(一) 雪夜林边逗留

此作品一经面世即引起强大反响, 其韵律优美, 文字平缓但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在诗作中, 诗人在宁静的雪夜中经过一片树林, 其景美好令人沉醉, 但是诗人只能稍为驻足却又不得不离去, 还要继续走下去才能够安眠。从诗作的表面感受到的美好景色与情怀, 到挖掘内涵, 把诗人要把自己人生所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后才能安息的思想表现出来。

在这部诗作中隐藏着一个矛盾, 美景与盟约只能取其一, 雪夜中的旅者, 林子与村子仿佛在呼唤, 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旅者的内心是矛盾的, 既想进入其中, 但又不得不离开, 对于这部作品中的情景描写不必过多关注, 但是在作品的后续所展现的情趣和哲理, 以及魅力等必须要细细品味, “我”独自驻足于林边, 从内心是被吸引的, 但是我的身体却不能服从心灵的召唤, 因为我还要承担着很多的责任, 我要走的路仍然遥远, 一句“路迢途远岂敢酣眠”把旅人的心境描绘出来。这首诗的基础在于雪夜树林的寂静, 以及人物思想的动荡, 大家可以试想, 雪夜单骑赏雪这种意境本来就是难得, 加之舒缓的语言, 使这部诗作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在作品中“马”承担着提醒的作用, 被拟人化, 告诫作者要去完成自己的诺言。“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参照物, 通过马可以看到诗人的“本我”, 把诗人当时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来, 从中体现诗作带给人的思索与内涵。诗人心绪波动, 以景寓情, 而马与诗人心神相交, 景色相融, 宁静美好的树木充满神秘感, 对诗人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但是在矛盾纠结中, 诗人选择了理智的离开, 因为要遵守“诺言”, 即责任。正是因为责任促使诗人“在睡觉之前还要赶路”, 这里“睡觉”是暗喻, 把诗人的坚定的内心展现出来。

(二) 《荒野》 (Desert Places)

这部诗作同样离不开大自然的景色, 树林、雪、夜, 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几大元素融合起来, 作者于深夜之中独自一人, 孤寂寥落, 感染力极强。

《荒野》这部作品是传统的格律诗, 在诗的前三节中着重渲染悲剧性的失落感, 引起读者共鸣, 在第四行里却笔锋突变, 在主题的转换中把情节推向高潮, 夜行人的情绪由悲伤寂寥逐渐恢复, 摆脱黑夜的困扰回归到正常状态。夜雪无声飘落, 渲染出一种凝重的气氛, 这部作品是弗罗斯特所有诗作中最具情绪容纳性的, 展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以及与众不同的美学才华, 突破自然诗的局限性, 使其层次和境界得到提升, 诗人自己在人生的苦旅中成为审美专家。美学理论的真谛在于,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发现。美分为多种, 孤寂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 更具感染力, 如果没有较高的艺术境界, 将无法体现到孤寂所产生的美。

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孤独中, 而是超越和升华了孤独, 他将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冷静的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由此可知弗罗斯特的作品具有深邃性, 他不但了解自然, 同时更加了解生存的社会, 通过平和的语言, 运用比喻和象征等创作手法, 把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使诗歌的内涵与哲理更加深刻。

(三) 《修墙》

弗罗斯特作品以朴实见长, 风格细致含蕴, 引人深思, 他的另一部作品《修墙》别具寓意, 在人生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墙,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这些墙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弗罗斯特的诗之所以带给人不同一般的感受, 在于作品深受“开始于快乐, 结束于智慧”这种美学理念的影响, 在诗歌中所描写的墙, 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墙并不相同, 这种墙并非存在于现实之中, 而是扎根于人的精神世界里。“墙”象征着人们在沟通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 同时还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猜疑和冷漠等复杂的情感, 也可以代表人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关系。这首诗名为“修墙”, 但实际却是“拆墙”, 既解除心灵的羁绊, 人与人之间不要受到无形或有形“墙”阻隔而产生距离, 提倡拆除心灵之墙, 彼此坦诚相见, 和谐相处, 表达出作者美好的愿望, 作者希望构建一种和睦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 同时也是国与国之间的。然而诗人感到, 生活中这堵墙是无时无刻地存在的, 它让人感觉孤独和寒冷, 它阻碍了心灵的进一步接近。但是人们还为什么要修这堵墙呢!?出于自我保护, 害怕受到伤害, 那么越是这样就越应该拆掉这堵墙。

结合美国二十世纪诗歌的发展情况看, 弗罗斯特的态度中有较多的悲观成份, 批判家们指出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阴暗”的暗示, 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弗罗斯特是悲观主义者, 认为世界是阴暗的, 正处于衰退之中。但是人类说到底是一种群居的动物高等动物, 人们需要友情的滋润也需要社会的关怀, 人生需要异性的伴侣, 亲情的安慰。但是, 这一切跟私有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本质的矛盾, 私有制就像笼子一样把人们分隔开来, 不论人类怎样需要取暖, 终究不能毫无顾忌的在一起。无论是财产还是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 有自己的天下, 这就是人类永恒的孤独之源。而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和那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能力之间, 必然是一个苦难的深渊, 如果不能乐观的超越, 无穷无尽的烦恼就会追随而来。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隐喻和象征的元素, 运用这种手法把三方面的主题更好的展现开来, 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自然对人生所的启迪。在弗罗斯的诗作中所出现的忧愁和悲伤情绪感染力很强, 这是基于他对大自然的了解, 掌握大自然兴衰的规律, 弗罗斯诗作中所呈现大自然的真实状态, 其内涵深刻, 寓意深远, 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同时也体现出矛盾与纠结的情怀。

柏拉图认为好的诗歌不要看是否能带人以美的感受, 这是最表层的, 而是要把人类的智慧、责任、求索等精神表现出来, 弗罗斯特的作品与柏拉图的观念不谋而合, 从其诗作中可以感受到探索和求知, 感受到矛盾与和谐共存, 可以体会到对人生迷茫和疑虑、希冀等复杂的情愫, 它让我们看到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寥, 对于这种在现阶段难以摆脱的现实, 他明智地选择了超越, 方法就是在寒冬发现温暖在, 衰败中发现生机, 在苦难中发现光辉。在不断的超越中实现人生的升华。

本文分析了弗罗斯特的几首短诗的情感意境。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弗罗斯特把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创作出影响深远的大量作品, 尤其是他的一些短诗, 借景抒情, 脍炙人口, 意境深远, 情感丰富,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尤其是面对孤独和困难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体现了超越自我的人生升华。这是他的许多短诗的特点之一, 也是其成功之处。通过分析诗人的作品, 对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

摘要:弗罗斯特的诗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有着广泛的读者, 他的诗歌内容打动人心, 紧扣现代人的心弦, 让丰富的哲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为人所接受和产生共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萧瑟和孤独的意象上闪亮的人性的光辉, 这与他个人的经历和他的世界观密不可分。这种在人生的苦旅中坚韧奋进的精神既具有审美意义, 也具有人生的启示。本文首先介绍了弗罗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 然后分析了他的几首短诗其中的意境, 体味其所表现的人生况味。结论是现代社会过于物化的生活令人们产生了很多的孤独和疲惫, 弗罗斯特面对这种孤独和疲惫选择了积极地接受和超越。

关键词:弗罗斯特,短诗,意境,超越

参考文献

[1]肇庆学院外语系夏笑娟.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多层结构解释.

[2]彭予, 马丽娅.弗罗斯特: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J].

[3]刘爱英.罗伯特·弗罗斯特:“游戏中的诗歌与人生”[J].

[4]西高月荣.借景抒情感悟人生——罗伯特·弗罗斯特哲理诗意蕴新探[J].

[5]张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J].

[6]郭心民.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哲学隐意[J].

上一篇:职业介绍医生下一篇:给创业者的10条财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