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流年心情散文

2024-04-21

共赏流年心情散文(精选4篇)

篇1:共赏流年心情散文

共赏流年心情散文

今天是个好天气。

我临窗而坐,阳光暖暖的,丝丝渗入我心里。桌上一杯桂圆茶,也是阳光的颜色,淡淡一如心底的澄明。

在这个可以听得见时光脚步声的时刻,我知道,你同我一样这么静静地坐着,听一点一滴的阳光从身边淌过,汇成一首幸福的歌。

经历了多的故事,便渐渐忘了是怎样一个开始。唯记得,当初,你的一声丫头,叫我不知所措地温暖了好久。也许你不曾记起,你怎样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带给了我怎样不经意的惊喜,像是班得瑞的月光,凝成我独家的记忆。

我一直觉得,一个看了几张美图就激动着要写文的人,一定是用心在生活,用爱在唱歌,用嫣然巧笑播撒着快乐,用澹澹眼波点染着岁月的长河。

你狠狠幸福,拽拽地爱,你一腔柔情飘渺了桑田沧海。那清雅满城的`一树花开,似是今生只为你而等待。那又如何,乌镇已经是你一个人的了,你又让云南也住进了心里,然后,自己一个人安静地揣着这些小幸福,轻叹一声日月悠长,山河无恙,看轻绵的岁月滑落了忧伤,再兀自拾起那些被人遗落的幸福牌时光。

这便是你了么,薇薇,你只在爱里醉,百转千回,此生不悔。你沿着那些从未走过的路,不问归途,不问翩飞的烟霞醉染了一帘薄暮。你回眸让人沉醉的淡淡一笑,便黯淡了尘世的风雨飘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水墨间徜徉,我远道而来的沧桑,就这样迷路在你字里行间的清香,一任我的心啊,在塞外迎着风飞扬。 你说,芙蕖花只在六月开。我笑,那种叫什么薇的小花,不是天天都开在每个人的心海?

你说,烟花那么远,尘世这么暖。我说,任他流年把美景暗偷换,我只愿今生与你,与你们共相伴。挑一个明明艳艳的晴天,共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我隔着阳光与你相望,便又仿佛看见了你。你正轻倚在心安的故乡,梦里,自在飞花轻扬……

篇2:共赏流年心情散文

流年不响,渐进且过的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在我还没为它的到来写好陈词之前,无声地离开,那么快,使我都误以为这一年都没有开始过,甚至以为它没存在过。细细回想,对于每一年的时光,都在无形摧残,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只是觉得它的路过,总使我有那么些悲哀。

不知道自己的世界里哪个声音最动听:每天,起床的闹铃可以放任它响好几遍都不去关掉,以此恶作剧地把别人吵醒,在舍友睡眠不足的抱怨声中收拾东西然后去上课;楼上的装修声响了三个学期了,却一天都没停过,楼下的我们总有错觉这栋楼要被拆掉;走廊里的广播午休时响起,还伴着后台人员没准备好的.说稿念错台词,还不如楼下的大爷天天清晨唱着山歌,还有昼夜不停的车声喧嚣;一直以学霸模式自居的民国小姑娘天天放着轻音乐,伴着写不完的卷子循环,偶尔,乏了的指尖也跟着节奏跳跃,竟没觉得烦;隔壁的汉服控姑娘,天天举着摆设的油纸伞无数摆拍,然后嫌无聊却不知道该怎么充实自己空闲的时间……

带着些细节精彩的生活里,也免不了枯燥无味。甘于平淡无奇或者极力忍耐,我都不想,结果是免不了意志消沉,终日只空口说着梦想,何曾认真想过理想规划呢?连笔下的墨水都那么小气地使坏,那些听过的抄在本子上的励志句也随着时间过去而忘了个彻底,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找不到了。

每一天的新时候,都在督促自己成为一个熟知的女孩,不任性,懂大方,不倦地学习,汲取书籍知识,翻过每一页书,记下每一章的页码。遇上每一件事无论褒贬,都不会冲动也不会自傲。从依赖父母到叛逆青春再到成长懂事,从天真懵懂到真正心动,从慢熟到谈一个稳稳的恋爱,我想我是走过了和她们一样的花季,走在在安静的时光长河里,定格了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至始至终地甘愿做一个心性单一的姑娘,并且一定义为“好”。

可是又似乎有什么地方走错了。

更多时候沉浸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除去必要交流,竟开始害怕接触,将很多小秘密关在心底,直到它们一起凌乱了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了,又将新的放进去,如此重复。那些不会出声的小词句,无形中成了心理慰藉的唯一途径,看到某句话和自己似曾相识,以为说的就是自己。

固执地将自己的标签定格在“清欢”上,却放错了地方。本该认真生活的好模样,状态却比上了年纪的人还要憔悴,而后习惯性地笨拙装扮不属于自己年纪的深沉;才瞧见了一角的人情世故就以为自己已经看懂了这个世界,殊不知窗外还有一扇大门没有打开。

篇3:共赏流年心情散文

一.作家雅俗共赏的创作态度

余秋雨的散文不是茶余饭后的絮絮叨叨, 他并不刻意迎合读者, 不是为了娱乐大众。他注重对文化遗迹的深入探访, 常常“背负着生命的困惑, 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 (《山居笔记》新版自序) 他对历史作出理性的思考, 拷问着人类的灵魂和良知, 触动人生的终极关怀, 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跨度和强健的生命张力。他是用生命体验在写作, 用做学问的态度在写散文, 以至作者说:“能不能允许我不把这些东西称作散文?”无疑, 余秋雨散文的主旨归属于高雅的“知识精英文化”。

但余秋雨并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仅被当作“小众”的精英文化供学者来研究, 他要努力面向大众。在《山居笔记》的“自序”中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 不在立论之勇, 不在跋涉之苦, 也不在考证之烦, 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 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 用体温焐化坚冰, 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 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可见,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非常重视读者体验的, 是坚持大众化的。在给青年的回信中, 他阐述了对世俗社会的尊重态度:“世俗社会就像大海, 有污浊、有杂质、有凶险, 但正是它的容量, 它的运动状态, 使它产生巨大的能量, 给地球上的生命以多方面的关顾。” (《霜冷长河》) 他认为可能存在这样一条定律:“任何傲视众生的人都谈不上魅力, 魅力在于交流, 在于发射, 在于广泛地被接受。”

二.雅俗互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

长期以来, 雅与俗总是对立多于统一, 余秋雨努力进入雅俗文化的中间地带, 探测一个当代文化人能锲入世俗生活的程度。比如他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文化界一想到学问, 便立即产生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围, 几乎不会想到诸如电视文化这样的领域呢?” (《霜冷长河》) 他以一个高雅文人的身份, 以平和的态度悦纳大众, 也寻求被大众接受。这一文化上的建构理想具体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手法上。

首先是化雅为俗。余秋雨将文化中历来为大众所崇尚甚至仰视, 比较陌生, 曲高和寡的那部分文化资源世俗化, 使他们从神殿走向世俗, 从虚幻走向真实。比如苏轼, 提起这个名字, 凡有点读书经历的人, 几乎无人不知, 一个大文豪, 著名词人, 这是一个在大众心目中千百年来仅供瞻仰、高不可攀的文学奇才, 至于这个人物身上具有的文化深意, 大众并无思考兴趣。但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 余秋雨让读者看到了别样的苏东坡, 让这个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苏轼走下文学的神殿, 把他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文章也写他的文学才能, 但更多的是写他的人生遭际, 他遭到陷害前后的潇洒与慌乱, 被刑讯逼供时的哀号与招认, 贬官之后的成长与成熟。这种平民化的叙述视角接了地气, 聚了人气, 也让读者在为历史人物命运多舛长吁短叹的时候, 有了一些思考, 体会到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限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化雅为俗的例子还有《霜冷长河》中举李清照为例来谈“名誉”问题的一篇散文, 作者没有去分析这位中国第一女诗人的诗词作品, 而是写她国破家亡、婚姻变故中遭遇到的名誉问题。大众的世俗生活中可以没有诗词, 但绕不开家庭的不幸、婚姻的烦恼, 也不能无视名誉, “婚姻”、“家庭”、“名誉”这几个关键词为雅俗间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使得千千万万读者心中一直供奉着的无限优雅的才女李清照走进了剪不断, 理还乱的世俗生活, 就像身边的你、我、她。

其次是化俗成雅。余秋雨不仅主动锲入世俗生活, 他还以学者的眼光、作家的敏锐和丰厚的学养来品评、提炼世俗生活, 将之上升为一种文化高度。这一方面以《上海人》最具代表性。提起上海人, 读者立刻想到了“阿拉、阿拉”的上海话, 想起了上海人精明、骄傲、排外、时髦、吝啬……, 没有比这个群体更世俗的了, “上海人”这个话题本身也够俗的了。但余秋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这个世俗群体中看到了“文化”, 从“俗”中读出了“雅”。作者通过对上海人的内心规范的观照, 对上海文明的心理品性作了全方位的开掘, 同时也对上海正统人格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看完这些分析, 大多数作为“外地人”的读者, 从开始的怒气冲冲, 到后来心平气和, 从对“上海人”情绪化的负面评价, 到后来的理性认识, 对“上海人”也多了理解、接纳与包容。“骄傲”的上海人也会更冷静。作者不仅为“上海人”正了名, 也提升了读者的认识水平,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 来源于生活, 又点化了生活, 从读者的认识感性到理性, 从琐碎走向宏大。余秋雨的这类作品基本上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 以文化理性, 从世俗文化生活中归纳出一些本质的文化意义, 从“俗”中萃取出“雅”。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立意高远, 但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习惯与接受层次, 而尽量从普通的世俗生活出发, 在生活的原生态中去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大众去认识自身、社会及文明。“文化的发展是双向的:除了从俗到雅的升华和提高外, 还有由雅化俗的通俗化的普及的趋势。惟其如此, 才能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 为民众所接受, 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只有在互动中, 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才造就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效验。

再次是情景再现。余秋雨散文往往取材于历史, 历史呈现的方式是静态的、固化的, 教科书式的历史书写方式在读者心中缺乏鲜活感。余秋雨善于把这些“风干”的历史还原为生动的场景。有研究者认为这得益于余秋雨长期研究戏剧, 使得其散文也具有了剧场化的审美效果。在《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中, 作者写了敦煌石窟这一民族瑰宝造破坏的历史悲剧, 其中记载王道士向外国殖民者斯坦因、伯希和出卖文物的事, 作者是这样写的:

“一箱子, 又一箱子。一大车, 又一大车。都装好了, 扎紧了, 吁———, 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 因为老爷早就说过, 没有运费。好吧, 那就运到伦敦, 运到巴黎, 运到彼得堡, 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 深深鞠躬, 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 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 这是平常化缘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 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 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 两道深深的车辙。”

在这段文字中, 王道士当时是否“频频点头”已无关紧要, 作者的合理想象恰到好处得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使每个有良知的读者为民族瑰宝的流失而深深痛惜, 对王道士的愚昧无知无不切齿愤恨。这种“再现”的方式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作者通过氛围渲染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达到“再现”的效果。

除此之外, 这些散文中常常伴随着作者个人感悟的抒发, 这也增加了读者的体验。还以《道士塔》为例, 作者设想自己面对运走文物的车队, 对当时政府保护文物不力而倍感无奈:“被我拦住的车队, 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 那里也难,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 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丰富的自我体验让冷冰冰的的历史知识和学术研究有了温度、有了感情。

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复活”了历史中的那些人和事, 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并最终形成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笔者认为, “情景再现”的叙述方式甚至对后来颇受欢迎的“通俗讲史”、“百家讲坛”模式的诞生亦有启发意义。

三.读者深度的文化需求与时代契机

思考余秋雨文化散文广泛传播的原因, 不能不考虑接受者这一因素。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文学方面, 作为传统通俗文学作品代表的武侠、言情小说继续拥有大批读者, 此外, 人们对新的文学题材和样式有所期盼。其中有一个较大的读者群体, 他们得益于良好的时代环境, 物质上有了保障, 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 在文学阅读上不满足于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 他们不是专家学者, 但在文学阅读上已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就满足了这些普通知识阶层对历史文化的思考需求。所以, 读者文化修养和精神需求日趋提高是其广泛传播的一大原因。

余秋雨散文首先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这也契合了当时读者的需求。我们简单梳理一下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几次大的起落。“五四”以后, 新文化运动再次激发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好奇, 文体实验竞相展开, 传统文化受到批判。抗日战争时期, 民族情绪高昂, “五四”以来的“世界文化”的观念被削弱, 中国传统文化重受重视, 作家们不再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观念, 而是从民族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文革”时期, 传统文化受到猛烈批判,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 让中国人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 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降到低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之后, 人们对它的认识态度是过山车式的, 评价处于或“是”或“非”的两极。而鲁迅提出的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又是粗线条式的, 读者无法用它来评判具体的文化现象。此时, 出现的余秋雨散文填补了这种空白, 满足了人们需要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文中对历史文化不同以往的判断让读者耳目一新;他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 而是以学者的理性和平和, 凭借严格的考证让读者口服心服。也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契合了读者特定的阅读需求。

四.雅俗融合, 文学大众化的发展趋向

“中国的古代文学从民间创作逐步地演化为文人创作, 即由俗到雅, 其演变轨迹是相当明显的。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由俗到雅的流变不同, 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发展趋向于互为影响的雅俗合流。”[2]90年代以后, 中国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既深刻地反映了生活, 也有很强的可读性。这就是雅俗文学合流的结果。雅、俗文学作为文学的两种表现形态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两者间交融与互动使得这两类文学的美学界限越来越模糊, 原有的通俗文学和雅文学的划分标准就越来越失去了合理性甚至必要性。

在当今时代, 创作主体的文化观念日趋成熟, 读者群体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文学从精英走向大众, 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 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 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也是余秋雨散文雅俗共赏审美效应形成的文化环境。

摘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独树一帜, 其广泛的接受性至今仍值得研究。雅俗共赏审美效应的成因涉及创作者、接受者、文化环境几方面的因素。作为学界精英的余秋雨创作散文时很好地遵循了平民视角, 重视读者体验, 以化雅为俗、化俗成雅、情景再现等手法, 拉近了普通读者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而读者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 文化消费层次的逐步升级, 也为高雅文学大众化提供了土壤。

关键词:成因,创作态度,创作手法,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牛爱忠, 方国根.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篇4:奇文共赏美酒同酣散文

对联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艺术殿堂也大放异彩。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酒联,顾名思义,是关于酒的对联,酒文化的精髓。酒入对联,联溢酒香,芬芳醉人,溢彩流光,令人赏心悦目,读来荡气回肠。

酒美在于香。赞酒香的对联有很多,如“酒香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也甜”;“三杯入腹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也有赞酒有劲儿的,如“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酒的度数不低,或许还有些上头。更有甚者,不喝也醉,如“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未免太夸张了吧。

酒店有联,联多言酒。成都一酒家有联云:“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两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一壶酒来。”道出了酒于人生的乐趣。又如“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酒几杯各西东”。也有以戏谑的语气招徕顾客的,如“做些鱼翅燕窝美酒,欢迎各位老爷太太;留点残羹冷饭剩汤,养活我们大人娃娃”,没钱人也能开得起酒店,又如此可怜兮兮。

日常生活中,酒联也可以说无处不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均有酒联,如“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朵迎新春”;“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酒果乐中秋”。婚联也多言酒,如“花开连理描新样;酒饮交杯醉太平”;“斗酒宴嘉宾,杀鸡烹羊配知己;香车迎淑女,悬灯结彩话良缘”。祝寿也有酒联,首推梁启超贺康有为七十岁寿联:“述先辈之立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致欢欣于春酒,亲授业者盖三千焉”。挽联中也有酒,陈毅逝世时,张伯驹的一副挽联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其联云:“仗剑丛云,做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抗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林则徐的父亲有一副自题酒联,其联云:“粗茶淡饭些许酒,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恬淡自适之中蕴含着伟大抱负。曾国藩也有一副自题酒联,云:“酿五百斗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制千丈大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与上一联异曲同工。

名胜配名联,其中酒联也不少。岳阳楼一酒联云:“呼来风月,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浪登此楼”,楼与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卢生殿联云:“修到神仙,看三醉归来,也要几杯绿酒;托生人世,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消极的思想往往表现为积极的生活,参透人生,以酒悟理。香港三一园有副酒联:“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偶曾尝试;一得闲,便醉花醉诗醉酒,聊共神游”。醉花与醉诗,醉为借用,但醉酒不好。

酒为何物?酒联云:“酒能弄性仙家饮之;酒也乱性佛家戒之”。也有劝人戒酒向善的,如“酒常知节狂言少;心不能清乱梦多”;“交不可滥,谨防良莠难辨;酒勿过量,慎止乐极生悲”;“书未成名,叹尔今生空伏案;酒能丧命,劝君来世莫贪杯”。均为警人警世之语,不论如何,是好是坏,关键还是在于人,在于人的把握。

上一篇:“云岭楷模”张桂梅专场发布会有感下一篇:人大代表五年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