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文赏析

2024-05-15

边城课文赏析(共10篇)

篇1:边城课文赏析

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边城》描写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鉴于此,似乎可以如刘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说:“……在这纯真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吗?”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数论者把它归结于天保泡坏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举动的社会因素──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已把握了悲剧的全部构因,然而仔细一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仅仅抓住了悲剧构因的客观方面,而把主观方面──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相对忽略了。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由于这阴影,他笔下的儿女们终于产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就是“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我们考察沈从文小说的内蕴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为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展现人性的阴暗面与“人与自然契合”的对抗关系,以及在这种对抗中人类所受到的惩罚,启发人们通过对这种惩罚的认识,从而“能够追究这个民族一切症结的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由于历史发生的影响,我们已经受了什么报应,若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为这个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够尽些什么力,且应当如何尽力”。

篇2:边城课文赏析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

翠翠的形象便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据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证,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篇3:对《边城》美的赏析

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

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城边。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样的场景在早年农村居住过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邃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美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章中对边城发大水,人们从容应对的描写,对吊脚楼上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妓女的描写,无不显示了湘西的“田园气息”。这方位于中国大陆西南一隅,有武陵山、雪峰山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封闭区域是沈从文魂之所系的乐土。沈从文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三、人物美尽显质朴善良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份,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篇4:《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篇5:边城课文内容解读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了。奔波于湘、黔、渝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翠,而翠翠的心里只有傩送。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一个富家的千金,并有碾房作陪嫁。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碾房。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不已,外出未归。老船公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老船公。翠翠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篇6:边城中学生课文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中学生课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让我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在那一个世界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可爱,我喜爱里面的一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在作家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也淌开了一副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图画。这幅x景致,不仅仅沉淀了淳朴自然的边城而又弥漫着浓郁的感情诗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远的牧歌飘绕着翠翠朦胧的感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她的触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犹如河水一般清澈纯净。x掌水码头顺顺彼年豆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她,天保明白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主动离开却意外殒命。之后傩送出走离去与爷爷的离世使翠翠的梦击得支离破碎。梦的碎片,翠翠何时能拾起拼合?

边城的美源自于自然的美。她与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一样的魅力,她没有高耸入云的大楼遮住耀眼的太阳,她仅有天空的辽阔;她没有让人喘可是气的压力和痛苦,她仅有让人放下心来的安然和自得;她没有使人烦躁不堪的烟尘和噪音,她仅有清爽的空气和鸟鸣;她没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仅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当我们痛苦不堪、失落惆怅时,也许在辽阔、美丽的边城都能找到回应和解答,总能感到一股强大和解脱,这是心灵宽阔能装满人们各种情绪抱怨的边城所具有的魅力。说实话,读完《边城》谁不被这块神圣的土地所吸引呢?

书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淳朴、勤俭、友善的女孩,从小就有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她的行为与友善使得那里的人都赞叹不已。异常是她那颗单纯的心,就像一块洁白无暇的玉,她似乎看起来没有烦恼,整天都与小黄狗相依为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达自我的爱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里拒绝、脸上害羞。也许她正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吧,总把纯洁的感情掩藏在心底深处。可是在书中她的可爱与无知更使读者深深喜爱着这个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书中的另一条感情线就是翠翠与她爷爷之间浓厚的孙女之情。老人诚恳、淳朴,在自我的女儿与一个军人结为夫妇抛下翠翠和他走后,他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觉得照顾孙女是他该做的。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之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用样显得那么狭窄,空气都能阻挡人心灵的沟通。可在边城里,老人一个一生为人拉船的却能架起一座让整个乡村心灵拉近的桥。它与我们当今社会不一样,它推开了空气,自我建立心中的桥。我感觉当今社会越繁华,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越遥远。而在边城这样朴素的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心距几乎为零,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另一个动点,就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在夜间:傩送在桥的那头唱着山歌,而在桥的这头,美丽善良的翠翠恬静地睡着了。这种感觉很飘渺、很浪漫。其实他们之间有过几次心灵的摩擦,但都是因为双方勇气的渺小给打败了。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但却不敢表示,傩送只懂唱情歌加误会,他们之间的童话爱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赋有魅力。

可是,最终的结尾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说:“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摔破给人看,让人们永远记住它。”也许,《边城》的结尾就是这样,爷爷那么善良、那么淳朴却最终在雨中悲惨死去,并且连自我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傩送那么痴情那么诚恳却也要遭受河水的袭击。而翠翠美丽、善良、纯真、聪明、大方、孝顺却失去亲人的爱与自我渴望的感情,其实,在那里,翠翠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却一向得不到实现,是那一个社会里某些人的写照。

山风,河流,翠竹及繁华的市井码头,白河沿岸静谧悠然的边城,翠翠的梦倾泻在字里行间,点染了x的江清月近,浸润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窦初开后,坚持地追求感情。一场感情的邂逅,改变了诸多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最不懂感情的时候,遇到最美的感情,然后错过。不仅仅是翠翠,现代社会的人也同如此。谁不想拥有完美的感情,可命运的捉弄使两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画中人,她的感情是画中一道风景。或陈韵悠长,或淡然清新。所有心思浮动,沉积画中。

篇7:边城课文赏析

边城柳

 

篇8:课文自主赏析五法例说

一、以题目为眼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提领全文,揭示文章中心;有的暗示写作方法,点出行文线索;有的指出所写人物、地点。题目是我们感知文章、把握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观照文章,并据此对文章做庖丁解牛式的解读和赏析。

1.感知内容。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题中“梦游天姥”点明了诗歌主要内容,“留别”则点明了作诗的目的。我们按图索骥,可以总结出本诗一二两段主要描写诗人梦游天姥的缘由和所见所闻,最后一段则是卒章显志,诗人自明心迹。

2.梳理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有的题目如同风景区的指示牌,指引着游客深入景点观赏风光。紧盯题目,我们可以沿波溯源,披文入情。例如《囚绿记》一文,题目中“囚绿”二字就是文章的核心,它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疑问,帮助我们梳理出文章的思路:⑴为什么→囚绿→怎么样;⑵寻绿→观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如此一番梳理,我们学会了一种开头法———冒头法,理解了作者深沉炽热的感情———对光明的向往。这远比寻章摘句、探赜索隐自然而深入。

二、以体裁为钥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和写作要求,这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不仅可以登堂入室,还可以曲径通幽。例如“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前一句表明了赋的形式特点———重视铺陈和文采,辞藻华丽,形象生动;后一句则指出赋的内容———通过描摹物态来抒写情志。据此特点,我们就很容易看出《阿房宫赋》的前两段是“体物”,在描摹阿房宫的外在规模和内部生活;后两段则议论抒情,借古讽今以“写志”。而其写作特点,就是“铺采摛文”。又如《过秦论》,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判定体裁是史论,其特点是“饰史实以立论”,依此特点,我们看出前文的讲史是为后文的论政作铺垫,而关键就在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以评价为绳

课本选文皆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特别是古典诗文由于流传久远,多有前人的精彩评点。这些点评,往往切中肯綮。以此为绳墨,可以披文入情,品味诗情画意,学习巧思妙想,感受到独特的美学魅力。例如,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极言诗歌结构之严谨,语言之精炼。我们学习《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就可以这两点为突破口。又如《陈情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古文观止》曰:“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今人吕思勉说:“此等为言情文字之式。凡言情文字,能得魏晋人气息最佳,以其毫无伧夫气也。”这些评价一言中的,字字珠玑,我们还能读不懂《陈情表》吗?

四、以文眼为经

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言之有序,情理并茂,而且语言简约而丰腴,言浅而旨远,常“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为文章提炼出精彩的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是经线,贯串着全文;顺着它,就能窥见全文的主旨,带动对全文的理解。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就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学习《故都的秋》,抓住“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就可以批隙导窾,一窥堂奥。

当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文眼”。“文眼”应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清朝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文眼,揭全文之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例如《春夜喜雨》题中之“喜”即诗眼,《阿房宫赋》中文末的议论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即文眼。

五、以关键句为纬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构成,而每一个段落都集中表达一层意思。当我们提纲挈领抓住了段落中的关键句,也就理清了文章层次,把握住了文章内涵。这些关键句常常是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文首句、文尾句或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等。这些句子或总括或承启或点睛,特征鲜明,只要耐心,不仅可以提要,亦可钩玄。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要实现这一理想,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把阅读当作人生的盛宴。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原因之一是学生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兴趣。“以题目为眼”“以体裁为钥”“以评价为绳”“以文眼为经”“以关键句为纬”五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

篇9:从课文中赏析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从诗三百中的《氓》到《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到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再到《红楼梦》中所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些诗文中所塑造的女子形象都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反抗礼教……,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格的独立而努力抗争,她们不幸的人生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欷歔叹息,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在这些女性身上闪耀。

《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谓是贤妻的典范。《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勤劳、善良、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夫妻情深意笃。在焦家,刘兰芝一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称得上焦门有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生的花容月貌,与李甲 “一双俩好”,“久有从良之志”,希望“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可惜抛却了她的一片真心。《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纯真美丽、才情服人的女子,她孤高自许、毫无矫饰、不慕名利、崇尚自然天真、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爱情。有人赞言:“其爱情之诚挚,心底之之诚挚,心底之光明,品行之诚悫,胸怀之浩洁,真正不愧情界中人,抢恨而死,所以可伤(季新.《红楼梦新注》)。这些奇女子, 她们个个纯情至性,让人爱怜,使人尊敬。按理说,她们都应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为什么都遭遇不幸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打入社会的最底层,把“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是封建统治者为奴役妇女制定的道德规范,这些看不見的绳索成了摧残扼杀她们的罪魁祸首 。《氓》中的弃妇,虽生活在上古时代,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破坏性还未形成,然而,在恋爱和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已初见端倪。男子情感的不专一,是当时社会的默许,男权社会已经显现;刘兰芝的不幸,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作祟,婆婆的好恶葬送了焦刘的幸福;杜十娘的不幸在于,没看对人是其不幸之一,但她低贱的 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与官宦子弟间的爱情终是浮云,门第观念是杀死她的最终筹码;林黛玉的不幸,证明了封建社会两情相悦的神话,不可能实现,也证明了女子的才华在当时社会得无用,封建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嫡亲外甥女,也被拒之于封建社会最高法则之外。所以梁祝化蝶的故事,只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氓》中的弃妇也曾后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刘兰芝面对蛮横无理的婆婆,也曾忍辱负重二三年,杜十娘也曾等到最后一刻,觑见李甲面露喜色,才彻底绝望。林黛玉虽自怨自艾,但也希望那个疼她的贾母能成全她和宝玉,而不是利用“偷梁换柱”之计把她赶尽杀绝。倔强和不屈最终成为她们生命的主体,使她们的形象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氓》中的弃妇终于愤而揭露丈夫的虚伪:当初“信誓旦旦”,现在竟然变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示与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毫无乞求与留恋之态。刘兰芝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告别婆婆时的话语,柔中带刚,不卑不亢,从容镇定。“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更是义无反顾地以死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提出了强烈的控 诉,表现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至死不渝的爱情观,杜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她确知李甲把她卖与孙富之后,大骂李甲负心薄幸,“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怒沉百宝,身葬鱼腹。林黛玉明知爱情可能毁灭却执着坚守,虽多愁善感却坚强 不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表现出她不愿受辱被污、不甘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以死捍卫了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爱情的纯洁,以死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指天斥地:“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夭!”窦娥在绝望中愤然抗议,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更是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关汉卿借窦娥之口喊出了对黑暗社会的 控诉,也表现了对封建社会女子的深切同情。 这些柔弱的女子,她们本可以苟且偷生,可她们没有,但她们却奋起反抗,在那个想做稳奴隶而不得的年代,女子 的命运又岂是把握在自己手中?

可我还是想借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千练坚 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为中国女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

篇10:边城(节选)赏析

一、内容概述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积累文学方面的知识。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小说情节。3.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4.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5.分析和鉴赏小说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积累有关文学知识和本篇小说中的相关字词。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情节,把握主题。

3.鉴赏人物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4.鉴赏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整体把握课文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苗族。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前往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在《晨报副刊》登载,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沈从文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他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下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后来,他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沈从文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章。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届文化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十五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2年是沈从文诞辰10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了“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高度评价沈从文是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学史中无可替代的文学巨匠之一。

2.《边城》的故事梗概

在湘西山城的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丧生。弟弟傩送痛苦万分,无心顾及恋情,也乘船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也与世长辞,翠翠则怀着深切的悲痛守在渡口,在劳动中,长年等待着未有归期的情人。

3.节选部分情节思路和内容要点 小说隔行分段,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黄昏时分祖孙二人的对话,表现祖孙之间浓厚的亲情。

第二部分(“老船夫做事累了”——“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老船夫为翠翠的婚事到城里奔波,引起误会。

这一部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翠翠沉浸在对爱情的渴望和美好的憧憬之中;一是老船夫为孙女的婚事到城里奔波,表现老船夫对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一是天保兄弟为成全对方而把爱情深埋心底,表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下河走去了”——结尾),写祖孙二人对歌声的企盼,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忧虑。

4.节选部分故事主题

小说通过对湘西农村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翠翠的动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热烈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人物形象鉴赏

小说中的人物是动人的,是交织着伟大和平凡,美丽和琐碎的普通人,亲切而真实可信。(1)翠翠

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他热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也热爱大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那童贞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恋之情。作者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爱的敏感和少女的羞涩等心理活动,细致地表现了她性格的发展变化。她一反往日的开朗活泼,变得内向含蕴、娴静矜持,善于沉思,耽于幻想,虽然梦中梦醒耳际都飘浮着情人那美妙的歌声,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追求。作者通过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灵的披露,描绘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类感情。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2)天保兄弟

天保兄弟出身富家,但在豁达洒脱、正直平和的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为品格高尚的青年。在他们身上,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彩。他俩毫无按钱财家势挑选爱人的世俗观念,而把爱情全部倾注在穷苦的渡船女翠翠身上。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对方产生矛盾时,虽然也感到气恼、愤慨,但都能竭力克制自己以成人之美。尽管按茶峒的习俗“也不作兴(不可能)有‘情人奉让’”,然而他们却能摆脱个人感情的束缚,为了他人而把自己的爱情深藏。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美,正是山村人民心灵美的生动写照。

(3)老船夫

他对翠翠的关爱无微不至。他希望孙女有个理想的归宿,并为此竭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料事与愿违,他自以为诙谐风趣、机动灵活的谈吐,实际却显得笨拙可笑,造成了一系列的误会,非但没能促成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反而连自己也被误会了,以致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和设想终成泡影。但作为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他对下一辈的深厚的爱,却是感人至深别具特色的。

(三)质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极为普通的自然风光,可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却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淳朴自然的意境,为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个美好的背景。

这里有凭山依水的山城和城边带吊脚楼的房子,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和溪边的白塔、古老的绳渡、陡峭的山崖与溪水两岸宜人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处处显示出“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与精巧处”,使读者不由得为之心驰神往。

(四)作业要求

1.朗读两篇小说,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质量鉴测》两课内容

随堂监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茶峒(chá dòng)尾巴(wþi ba)

烟波(bō)藕(ǒu)断丝连 B.膝(xÿ)盖 湿润(yùn)

吸吮(yǔn)聚(jǜ)精会神 C.嘱咐(zhǔ.fù)奔(bèn)向

打捞(lüo)朴楞楞(lýng lýng)D.凫(fù)水 蛮横(hèng)

吆喝(yüo he)像„„似的(shì de)2.填空题

(1)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________时期,它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杰出小说家。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小说的描写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阅读下面语段,说说老船夫的话有什么含蓄之意。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A项中的“茶”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地名),拼作“chá”;B项中的“润”读作“rùn”,“吮”读作“shǔn”,“聚”读作“jù”(“û”去掉点);D项中的“凫”读作“fú”。

2.(1)“五四” 鲁迅(或周树人)茅盾(或“沈德鸿”,或“沈雁冰”)巴金(或“李尧棠”,或“李芾甘”)老舍(或“舒庆春”)《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等)《农村三部曲》(或《林家铺子》,或《子夜》等)《激流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等)《骆驼祥子》(或《猫城记》等,但不要写剧作)

(2)环境(或典型环境)、人物(或典型形象)、情节(或故事情节)(3)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序幕 尾声

(4)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上一篇:预防冬季传染病班会下一篇:单选判断多选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