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2024-05-02

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精选6篇)

篇1: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1963年建展厅,历经1991年和2010年两次大的布展改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位于清苑县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新馆已于2010年8月完工,并于9月2日开馆,开馆当天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启新仪式”。

纪念馆布展风格以庄重、朴实、体现特色为重点,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览采用现代设计语言与写实造景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示冉庄地道战的创建、构造特点和战术战法。同时,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并充实了大量的照片、图表、雕塑、绘画创作,利用丰富的陈展手法及互动模拟射击、幻影成像、三维图像、光电感应等高新技术让展览更具参与性。最终使整个陈展达到较高的陈展水准,起到回顾历史、教育今人、纪念先烈、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此外,新馆至遗址地道连通了展厅和村内的地道网,可直接从展厅内进入地道参观,使参观路线更加顺畅。

篇2:冉庄地道战展馆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战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500多件。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都曾在此拍摄。尤其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洋溢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地道战》于2009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内取景拍摄并于近期在全国热播,对于展示清苑形象、提高冉庄知名度,弘扬地道战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60万以上人次。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占参观总量的60%,并先后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全国国防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少工委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篇3:去冉庄玩地道战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灵活巧妙地打击敌人的一种战术,是平原地区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杰出创造,它使无险可守的平原变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成为打击日寇、保存自己的地下堡垒。

地道是抗日的有力工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在华北大地上形成了“抬头见岗楼,到处见狼烟,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

1938年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一边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一边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冬,冉庄建立起党支部,并号召群众联起手来,自发保卫自己的家。冉庄当地的青年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战斗。老百姓和八路军团结一致,那些原本是战士们才能做的事情,比如站岗放哨啦、传递情报啦、毁坏敌人的铁路啦、破坏敌人的电线啦……老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长期的战斗中,冉庄的老百姓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战斗方案,那就是在偏僻、低洼的野外和村里挖地洞。利用地洞来抗日,既能巧妙地保护自己,又能有效地打击敌人,真是一举两得!

刚开始的时候,挖的地洞都只是单口洞,后来慢慢地改成了双口洞、多口洞,再后来又加宽加长,隐蔽的地洞慢慢地被连通,便成了地道。最后,挨家挨户的地道都被打通了,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的地道网!

冉庄地产的特色

先说入口。冉庄地道的入口灵活多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有的入口设在室内墙角。有的则是利用一些能够起到隐蔽作用的物件,比如牲口槽、风箱、锅台、井口作为入口,经过伪装,敌人很难发现。

再说战斗方式。整个冉庄的主要街道和路口都建有塔楼等,既可以当做地道口,也能隐蔽地观察敌情。在这些塔楼等周围设有地雷孔,埋上地雷后,把引线拉到地道里。要是有敌人靠近,肯定来一个杀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地雷加地道联合作战。在沿街和路口的墙角下还设有与地道连通的射击孔,不但能隐蔽枪眼,一旦被敌人发现,撤离也非常方便。射击孔遍布全村的每个角落,一旦有敌人攻入,明枪暗箭齐开,地面地下火力交叉,难怪在抗战的时候让日本鬼子胆战心惊!

再说地道。现在我们到冉庄去,地道是一定要爬的。从用途来说,冉庄地道可以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里面有休息室、厨房、储粮室、指挥部、兵工厂等各类设施,还设有路标和照明灯,地道交叉处有翻板陷阱,敌人万一进入地道,一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风又便于排水、取水。所以,在地道里生活、生产都不是问题。

现在的冉庄地道有一部分是当年修建的,也有一部分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大都高大宽敞,方便游人参观。旧的则低矮很多。由于当年条件的限制,旧的地道大约只有一米多高,不到一米宽,人走在里面直不起身子。

十字街口的古槐

冉庄最著名的标志是十字街口的两棵古槐。古槐上挂了一口钟,是用来传递信号的。据说,当年一个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敲响古钟,告诉大家鬼子来了,结果被残忍地杀害了。如今的古槐已不再枝繁叶茂,只留下干枯的枝干,仿佛战争遗留下的标本。这两棵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据说在拍电影《地道战》之前本来已经死了,但在电影拍摄时却奇迹般地复活了,拍完电影后,它们又突然死去。总之,人们心中的这两棵古槐是有灵性的,它的生死都含有寓意。其实,古槐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当年挖地道时破坏了它们的根系。

篇4:参观冉庄地道战有感

5月民进××市委组织全体会员和积极分子到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深入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学习教育活动。大家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兴高采烈,学习了党的历史,重温了党的光荣传统,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

这是我第一次来冉庄地道战,这次活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正开展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年轻会员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代革命家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年轻会员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体要做到三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学习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规定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始终坚持这条发展道路,是本会长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形成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优势在于: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定团结。

二、始终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学习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自觉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建言献策、分忧解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始终不渝地与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向世人昭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团结起来,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实现共同利益、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和中国更美好的未来,同心同德地共同奋斗。

三、始终坚持弘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这是学习的重点。

学习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阶段的全新事业,我们要将老一代民进领导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参政为民、坚持发挥特色、坚持与时俱进的五项准则,以及民主、团结、创新、奉献四种精神这些宝贵财富继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还要不断从工作和实践中赋予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民进的优良传统得以创新和发展。努力将民进建成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参政党队伍,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篇5:冉庄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是当时看得最多的一部电影,因而戏中每一幕场景及那些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还小,但总想到地道中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种“埋伏下神兵千千万”的氛围。

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百世开利杯”乒乓球赛在河北保定举行,赛事之余,我自费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遗址,实现了我当年的青春梦想。

走进长长的地道里,一股热血在胸中奔腾。这不仅因为在这长长的地道里拍摄过鼓舞一代人成长的《地道战》、《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战斗影片,而是因为这一段历史,是在日军侵入华北之后,我军运用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坚持敌后抗战所谱写的不朽 篇章。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家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冉庄纪念馆馆名,有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的牌匾。1995年1月26日,江泽民同志为基地题写了牌匾。6月,这里被中宣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1950年至今,这里每年都要接待数以万计国内参观者。

地道战遗址,至今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村前那棵老槐树上仍挂着当年老忠叔敲响的大钟;水井地道口、地道内陷井、马槽地道口和碾子、高房工事等,都如当年与日本鬼子斗争时的情形一模一样。整个旧址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万平方米。冉庄地道网除单口洞、双口洞、多口洞之外,还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通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能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井,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地道内的防御设施____翻眼、卡口,是冉庄人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翻眼,不但可以用来防毒气,而且还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来一个打一个。卡口,除用来防御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迅速地将地道隔开。

篇6:游白洋淀、冉庄地道战有感1

我们首先到达白洋淀的文化苑参观了雁翎队纪念馆、小兵张嘎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亲身体验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俗。

雁翎队纪念馆馆名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时亲笔题写,其时吕正操将军已99岁高龄。馆内展示了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端岗楼拔据点、惩处汉奸为民除害、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等18个抗日爱国主题,生动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电影《小兵张嘎》的发行和放映,白洋淀已驰名中外。

小兵张嘎展览馆,展现了以赵波同志为原型,为核心的一系列白洋淀人民抗击日伪的英雄事迹,栩栩如生的塑像仿佛把我们拉回到硝烟弥漫的白洋淀,没有革命先烈抛撒热血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下午,我们来到了冉庄地道战进行参观,通过实物教材和文献记录,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地道战精神:

它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灭绝人性的残酷扫荡,清苑人民没有被强敌屈服,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以无坚不摧的勇气,擦干眼泪,挺直脊梁,前赴后继,英勇抗击,保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它是一种机智灵活、勇于挑战、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敌强我弱又是在开阔平原作战的极为不利形势下,没有盲目应对、固守陈规、更没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握自身优势,由地上转为地下,由明转暗,避实就虚,机动作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体现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它是一种干群一致、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团结精神。坚持依靠和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用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民皆兵、全民参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此次活动使大家对白洋淀人民和冉庄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迹和不屈的精神有了感性认识,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提高了大家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大家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一篇:入司新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区文广局2014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