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2024-04-12

村民受灾情况报告(通用8篇)

篇1: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按照市区一体委《关于组织专班到企业防汛救灾的通知》要求,光电信息招商分局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斌同志组织召开局成员单位防汛工作专题会议,安排专班专人,深入到服务项目实地查看灾情,调查摸底受灾情况,与企业负责人研究防汛救灾措施,指导企业搞好生产自救。现将主要受灾企业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贵族真空产业园

贵族真空产业园位于武汉经开区黄冈产业园内,占地面积150亩,有生产车间建筑面积30000万余平方米,生活区10000平方米。

截至7月6日,公司已停产7天,园内过水面积达到120余亩,生产区域XX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一)直接经济损失:

1、设备损失:真空机组一台,总价值400余万元,因地下设备部分被浸泡在水中,电路板和精密电机全部报废,初步预计损失在80万元左右。机床、加工中心、注塑机、电动轨道门、道闸30余台套,初步预计损失在40万元左右。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左右。

2、原材料损失:储能材料18吨,因全部浸水报废,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3、货物损失:各种警用水壶、真空杯瓶壶10万余只,因泡在水中,包装全部报废,产品需重新翻修,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损失:园区鱼池、绿化因水灾损毁,预计损失在10万元左右。

(二)间接经济损失:

考虑带灾后设备检修,预计停产时间将长达30余天,减少订单量1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在400余万元左右。

二、光谷联合项目

1、已建成的基础承台部分泡水,施工无法进行;

2、已建成的桩基础泡水,对基础的稳固性有较大影响;

3、园区内部道路基础已开挖,积水深度2米;

4、在建基础钢筋浇筑受阻。

三、碧桂园

靠近白潭湖边的部分建设工地地下室被淹,施工单位工棚一楼进水,正在加紧抽排。

四、科峰传动

企业道路堵塞,厂区内积水严重,造成部分设备受损。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截止当前近一月余,县境内已持续发生29天降雨天气过程,其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大,为我县近二十年所罕见。主要河流所在区域平均降雨量,几乎达我县常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300毫米)。特别是6月22日以来,县内主要河流水位暴涨,大渡河洪水水位多次超警戒水位,其中最高一次水位达米,流量4180立方米?秒,超过警戒水位米,超出保证水位米。相应的洪涝、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冰雹、雷击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升级,农业、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领域受灾尤为严重。为应对多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县、乡、村三级联动,处于高度警戒和备战状态,军、警、民密切配合,深入受灾地段抢险救灾。据统计,灾害造成受伤3人,其中:重伤1人,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受灾情况

(一)水利工程遭受严重破坏。一是受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10公里堤防被毁。二是供水设施损毁严重。供给全县及周边居民用水的第一、第二自来水厂输水管道、应急管道损坏6500余米,第一自来水厂取水口被泥石流冲毁,城区已停水达10天。三是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千米水渠、27口蓄水池被毁,乡、村21900人口安全饮水出现困难。

(二)电力、通信设备不同程度受损。因灾造成全县电力供给严重不足。电站进水口受损、渠道淤塞、变电设备及输电线路破坏,其中,公理输电线路受损,已多次出现全县停电状况。公里通讯线路及设施受损,通讯信号时断时续。通讯线路及设施受损严重,一度出现全县通信中断,部分乡成为通信盲区。

(三)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威胁。800余户2521间房屋受损,其中一户农房倒塌;全县受灾人口7800户25209人,紧急疏散转移安置2967人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疏散转移人员安置困难。

(四)工矿企业损失惨重。在建工矿因灾停产,设施设备冲毁、受损。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领导高度重视。一是灾害发生后,县委杜德清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坐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安排布署抢险救灾工作。召开防汛应急会商会议三次,将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县级领导分片区、包流域、包联系点乡镇;乡镇领导包辖区,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隐患点监测;分片蹲点,突出关键部位,找准薄弱环节,深入一线指导查灾核灾、抢险救灾工作;三是电力供应作为抢险自救的重要保障,县委要求各供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全力对供电设施设备进行维护抢修,同时紧急组织安排100余名民兵参与电力设施抢险工作;四是要求由县级领导带队再度深入各联系点,对灾害隐患点逐一排查,对受到塌方、岩崩威胁的群众要求必须强制撤离,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转移安置等工作;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全县紧急投入应急经费300余万元,调集县级综合应急抢险队伍150人,出动大型机具180余台次、应急供水车辆210余台次,架设自来水应急管道3000米,发放救灾帐篷130顶、彩条布70件,调用编织袋5000余根,储备“三石”1万余方、“三袋”3万余条。

及时启动预案。启动了县、乡、村三级防汛及地灾应急预案,根据预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县交通局、公路局、国资公司大型机具随时待命,并将机具所处地段随时报应急办,便于应急办就近、统一调配;全面调动当地企业参与抢险救灾的积极性,协调抢险机具,便于应急时能随时调配;通讯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随时对线路进行检修,力保通讯畅通;组织县林业局、市政管理局、消防队共计5台供水车定点、定时为居民、学校、医院、监狱供水,用应急管道将县城上方白呷山山泉,引到城区,极大缓解了用水困难;县发改、水电开发指挥部办公室、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做好电力应急准备工作,便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气象、水文等部门做好天气、雨量、水位等各项数据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县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做好物资应急的储备,配合以便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及时得到救助。

全民参与自救。此次灾害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灾害程度深,全县各乡村均有不同程度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后,全县广大公职人员树立“一盘棋”思想,高度戒备,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各乡(镇)党委组织当地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乡村党员干部、民兵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到监测巡查、道路抢通、河道梳理、排危加固等各个领域,力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严格值班制度。实行纵横交叉无缝值班。县防汛指挥部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防汛办将轮值(每10天一轮)带班县级领导、值班部门领导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利用平台及时发送到各乡镇、部门一把手,在应急期间,按照防汛指挥部统筹安排,涉及到的值班人员统一到指挥部值班;整合水务、国土等部门相关技术力量,相互联动、汛期合署办公,24小时值班值守;防汛期间,乡镇、部门一把手一律不准请假,确保在岗,落实好24小时带班、值班人员,并保证值班人员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4小时通讯畅通,做好防汛防灾应急准备工作;纪委、监察局加大值班巡查力度。

三、存在的困难

由于我县近期灾频、灾重,抢险救灾难度极大,加之降雨仍在持续,灾害可能进一步加剧,防灾抢险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大型机械紧缺。目前已调集县级部门和相关企业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具20余台,但由于点多面广,难以保证道路保通、河道疏浚等抢险工作需要。

二是救灾物资紧缺。因全县灾多面广、灾害发生集中、防治难度大,现有救灾物资和县级财力难以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急需调集补充。

三是居民安置压力大。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场地有限,次生灾害发生几率高、面宽量大,防治难度大。

四是重建任务繁重。由于灾害涉及14乡1镇181个行政村,受灾影响面大、程度深、人口多,各类基础设施受损尤其严重,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受灾群众情绪稳定,受灾乡镇正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县广大公职人员树立“一盘棋”思想,高度戒备;各乡(镇)党委组织当地群众积极生产自救,并全力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篇2: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尊敬的招商局领导:

2012年7月17日,无情的暴风雨引起的洪灾,摧毁了我家里无数物资。霎时间,只见家里东西往上漂浮。许多物品随洪水漂走。见此情况,我忙叫村里表兄把牛拉走,剩下一头怀胎3个多月的母猪和两头架子猪只能眼真真看着被淹没,还有十几只鸡也被冲走。然后我赶忙关门,全家只能在床上过夜,家人连吃的都没有,只能饿着肚子坐到第二天,正准备为父亲逝世百日烧包日子也没有得到尽孝。

在次日6点20分时须,水已经淹平了家里的床铺,我看见情况越来越严重,赶忙打电话给村支书申请救助,虽然村领导离我家不到一里路,可想到怕进水救不了烈火,我赶紧把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女儿、姐姐及妻子一一背着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那时门外的水位已淹到我的肚脐。到了9点许,村副主任到家对面的邻居家门前照了张相就走了,吕支书几次赶到我家询问观察灾情。

到了19日下午,我们给父亲烧百日包回来在邻居家准备吃饭时,村吕支书带领县招商局两位领导,冒着大雨,绕着危险的山路徒步到我家查看受灾情况,可由于水位还深,(连供饭都是在水里了,那是心理的感受是多么的凄凉)无法看到家里的情况。只能在安全处查看。领导的安慰,领导的关心,令我及家人感动不已。真是灾难无情人有情啊!

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导致家里淹了四天五夜水才小消退平家里,家里的浮泥有5厘米左右,外面院坝都还有30厘米左右的水位,也打乱了家里的正常生活。但毕竟还是要生活,我就和家人及叫来两个亲戚帮忙把家里清理。

忙了一整天算是清理了,可看到家里的损失,自己觉得太心寒。家里受灾严重。其中:

电器:一台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台冰柜、一台平车机、一台饮水机、两台洗衣机、粉碎机一台,电转两套、电磁炉两台、电饭煲两台、报废,预计造成经济损12000元左右。

牲口;母猪一头、鸡十几只无法挽回,架子猪两头受损。预计造成经济损6000元左右。

家具铺盖;沙发四个,茶几一个、电视柜一个、大组合柜一套,席梦思一张,小床四张,被柜两个,橱柜一套,棉被17床。毛毯39床等发霉腐烂,预计造成经济损18000元左右。

粮食;菜籽4300斤左右,谷子7000斤左右,玉米1500斤左右,豆芽黄豆两百斤等,预计造成经济损失9000元左右。

其它;80多个平方的0代天麻繁殖培育种种植绝收,造成经济损13000元左右,1400多个平方的地膜白菜种植绝收,造成经济损6000元左右,两套老木栅子发霉腐烂造成经济损5000元左右,四包尿素,一包复合肥融化,造成经济损610元左右,水稻受灾面积2.6亩,预计减产4成,预计造成经济损失1000元左右。玉米受灾面积6亩,预计减产8成,预计造成经济损失2600元左右,其他粮食预计造成经济损失500

元左右。

以上灾情;已造成经济损失七万余元。

此次受灾我家在猫营镇最为严重,物资损失较多较大,由于地质环境因素,排水沟出现严重性人为破坏,每年的水灾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房屋安全结构受到严重性的损伤,墙面出现裂缝漏水,屋面出现炸裂漏水,瓦房木梁断裂几根,墙面出现偏移。需要重新维修,我无力及时解决。特写此报告,希望上级领导伸出援助之手,解决我的燃眉之急、救于为难之中。我及家人将感激不尽。

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土村湾字组村民

周付文

篇3: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特大、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害。那么, 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有没有受到损害?受到多大损害?

我们以两次成为重灾县的宝兴县为对象, 对地震重灾区 (县、市) 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受灾受损情况进行了专题专项调研。

一、宝兴县基础教育基本状况

宝兴县现有高级中学1所, 教学班级12个, 学生545人, 专任教师40人;有初级中学4所, 教学班级49个, 学生1 814人, 专任教师191人;有小学12所, 教学班级109个, 学生3 051人, 专任教师338人;有小学教学点21所, 教学班级46个, 学生267人, 专任教师91人。全县总计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38所, 教学班级216个, 学生5 677人, 专任教师660人。

二、调研范围、对象

调研了宝兴县基础教育各级各类中小学38所, 即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2所和小学教学点21所, 占到全县基础教育学校的100%;实地到校调查了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2所和小学教学点5所, 共计22所, 占到全县基础教育学校的57.89%。

三、调研内容

宝兴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装备建设及其地震受灾受损状况。

四、调研方式

采用了查阅装备档案等文献资料, 学校自查, 到学校实地走访、察看等方式进行调研。

五、调研基本情况

1.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装备建设情况

(1)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前

1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装备建设

a.电子备课室

1所中学、1所小学各组建了1间共2间电子备课室, 装备计算机40台。

b.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5所中学、12所小学、5所教学点计22所中小学组建了23间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装备学生用计算机410台。

2多媒体教学系统

1所中学、1所小学各组建了1间共2间多媒体教室, 装备了2套多媒体教学系统。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2004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 装备、建设了模式一项目学校21所、模式二项目学校18所。

2007年, 装备、建设了模式三项目学校5所。

4教育城域网 (互联网) 接入

具备条件的教育主管部门、15所中小学校共16个单位通过电信宽带接入雅安市教育城域网, 通过雅安市教育城域网接入了互联网。

(2)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2013年4月20日 (芦山地震)

1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装备建设

3所小学接受捐赠组建3间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装备学生计算机70台;

1所中学、1所小学接受港澳援建, 各组建了1间共2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装备学生计算机87台。

2多媒体教学系统

1所学校接受援助, 组建了多媒体教室1间, 装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1套。

3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建设

1所中学、1所小学接受捐赠, 装备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设备23套, 建成了数字化教室23间;

2所小学使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装备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设备28套, 建成了数字化教室28间。

4互联网网络接入

5所学校通过移动等网络宽带接入了互联网。

综上所述, 2013年4月20日即芦山4.20地震前, 宝兴县中小学总计装备计算机607台, 组建计算机网络教室30间;装备多媒体教学系统3套, 组建了多媒体教室3间;装备、建设三种模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学校44所;4所中小学装备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设备51套, 建成了数字化教室51间;教育主管部门、20所中小学校共21个单位通过电信、移动宽带接入了雅安市教育城域网、互联网。

宝兴县作为偏远山区县, 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装备建设离标准、实际需求尚有差距, 但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会议精神与要求, 按照国家、省市部署, 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 努力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装备、建设, 适时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基本与其他区 (县、市) 同步。2008年前, 小学 (含小学教学点) 三年级以上、初级中学一年级、高级中学一年级即按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前, 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2.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受灾受损情况

(1)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教室

现有完好无损的计算机87台、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计算机受损520台, 受损率85.67%;计算机网络教室受损28间, 受损率93.33%。

(2) 多媒体教学系统

现有完好能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1套, 损坏2套, 受损率66.67%。

(3)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

23所远程教育模式二、模式三项目学校资源接收系统受损, 计算机教室也不能正常使用, 受损100%;10所模式一项目学校播放设备损坏, 受损率47.62%。

(4) 互联网络

有18所学校互联网络线路不同程度受损, 受损率85.71%。

(5) 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设备

数字化教室即班班通设备受损28套, 受损率54.90%。

从受损情况看出, 地震重灾区 (县、市) 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不但同样遭受损害, 而且受损情况非常严重。

五、受灾受损原因

地震重灾区 (县、市) 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遭受巨大损失, 特大、强烈地震当然是直接原因, 但以下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 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1.功能用房不稳固、不安全

汶川地震前, 学校用房自20世纪50年代始各年代的都有, 还有个别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 用房老、旧。房屋基本是砖木 (瓦) 、砖混结构, 楼层面为预制板, 结构简单。功能用房又多是其中陈旧、破损房屋修缮、改造而成, 其牢靠、稳固程度与抗震性可想而知!特大、强烈地震来临, 房屋或破损或坍塌, 掉落的瓦砾、砖 (木) 块、泥灰等造成设备设施损坏。这种情形造成的损坏约占50%。

2.抢救、维护不及时

汶川、芦山地震后, 余震不断。尤其在汶川地震时, 房屋严重破漏, 房屋结构又不牢固, 出于人身安全考虑, 不能及时进入功能室抢救、维护设备, 致使设备在地震时、余震中进一步摔落或淋雨、浸湿、受潮而损坏。抢救、维护不及时造成的损坏约占到10%。

3.设备本身质量与安装方式的问题

部分设备放置不稳固, 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设备倒下、掉落而摔坏, 如计算机设备、远程教育播放设备等。地震致使一些设备、系统线路、零件松动、脱落而损坏, 如学校互联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系统、墙面上的“班班通”设备等。室外设备如远程教育接收天线, 由于长期安放在室外, 固定部件经过日晒雨淋而锈蚀;拆除房屋时, 天线一般在屋顶, 又固定在厚重水泥基座上, 不便拆卸、搬迁造成损坏。这样造成的损坏约占10%。

4.没有适宜存放场所

特大、强烈地震, 学校大量用房受损, 绝大多数用房拆除重 (迁) 建或维修加固。学校信息化设备只有拆卸后另找场所放置。由于房屋紧缺, 放置场所不但难寻而且都很狭小、简陋;学校用房重 (迁) 建或维修加固一般需要一至两年时间, 其间, 信息化设备没有良好的存放场所, 也得不到保养、维护, 造成二次损坏。因为没有适宜场所存放设备造成的损坏约占到30%。

5.防 (抗) 震意识淡薄

2008年时, 由于人们都没有经历过地震, 2013年时, 人们也不会料到强烈地震又会发生!特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 使得人们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学校首先顾及的往往是师生安全, 考虑的是上课、师生吃住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用房、粮食、衣被等物品, 对信息化设备设施的防 (抗) 震意识基本没有, 防 (抗) 震意识比较淡薄, 对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救护自然也就比较迟缓。

六、启示

地震及其造成大量损失的原因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从中也可以看出, 即使遭遇特大、强烈地震, 如果有必要的防范措施, 信息化设备设施损失程度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信息化设备设施往往都比较先进、现代, 技术含量高, 是比较贵重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技术装备, 各级各类学校应有抗震救灾意识与必要的抗震救灾措施。

1.制定抗震救灾预案

学校一般都有诸如师生安全、应急避难等的预案, 应在此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完备的抗震救灾预案。这些预案应将信息化设备设施救护作为重要内容包含在其中, 或者制定信息化设备设施专项抗震救灾预案, 这在地震多发、常发区尤为必要、重要。地震一旦发生, 学校按预案组织抗震救灾, 可有效降低信息化设备设施损失。

2.成立组织机构, 组建抗震救灾队伍

在制定预案基础上, 成立信息化设备设施抗震救灾组织机构, 建立必要的制度, 组建抗震救灾队伍, 落实相关人员, 对人员进行适当的分工。一旦地震发生,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学校组织机构随即响应, 相关人员立即行动, 按预案及时投入抗震救灾, 让信息化设备设施遇“震”时有组织、有人员及时救护。

3.注重宣讲教育, 举行救灾演练

地震尤其是特大、强烈地震, 造成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对于地震的发生, 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又难以预测。学校应将相关常识或列入选修课程, 或通过讲座等形式宣讲教育, 让师生对地震及其灾害有一定了解、认识, 增强地震防范意识, 树立科学抗震救灾思想。

学校定期、不定期举行地震应急避险演练, 主要是针对师生人身安危。同时, 也可以举行信息化设备设施抗震救灾应急演练, 让师生知晓当地震发生时如何镇定冷静地按预案有序、有效地救护信息化设备设施。

4.信息化功能用房须坚固牢靠、抗震防灾

因为房屋的因素导致信息化设备设施损坏的比重是很大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 信息化功能用房必须坚固、牢靠, 能够抗震防灾。信息化功能用房要严格按照相关建筑规范建造, 其结构、质量、抗震防灾性能应与学生教室同等标准, 信息化功能用房不能由陈旧、破损房屋修缮、改造而成。

5.设备放置安全稳固, 应有一定防震性

设备安装、放置应安全稳定、规范标准, 易于拆卸、挪动, 同时要养成良好习惯, 随时检查设备的放置是否稳固, 预防突发或意外情况造成摔打、碰撞损坏。

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应有防震性能, 国家可把设备抗震性能作为设计、制造必备性能指标之一。

6.注意及时抢救、维护

地震发生时, 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应及时抢救、维护设备, 避免因为余震或人为因素造成不必要或更大的二次损坏、损失。

7.营建良好的暂存场所

篇4: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一、村民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思路

唐山市村民中心的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是在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一部(标准化村部)两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三栏(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以及参政议事需求为目标,以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抓手,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按照唐山市委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为示范阶段,首先在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中开展试点建设;2008年为村民中心建设推进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2009年,计划建设1500个村民中心,完成总数的90%以上;2010年,建设497个村民中心,实现全市覆盖。

1、建设内容。村民中心建设根据行政村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经济基础不同,实行因村制宜。原则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现有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

村民中心的基本设施包括室外、室内两个部分。室外部分要求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室内部分包括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室和必要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科技服务室、法律咨询室、信息服务室、图书室、村民议事室、新农民夜校或综合服务室以及农村超市或农资服务站等。

2、功能设计。要求村民中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重点开展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科技信息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组织科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三是生产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流通服务:通过建立连锁“农家店”,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五是文体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卫生服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七是法律服务: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和信访服务。八是保障服务:为村民提供婚丧等服务,协办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生活互助。

3、资金渠道。村集体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不足部分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助、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渠道补充,形成“村里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产权归属。村民中心的建设用地、房屋等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运行及修缮等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模式。村民中心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一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管各种服务室的管理运行,兼职管理人员除按国家规定的村干部补助外,无额外补助。目前多数村民中心属于此种管理方式。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管理村民中心。主要由村民中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或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村民中心的各项活动和服务场所的管理,有条件的村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唐山市村民中心建设目前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已建成村民中心1511个。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立足村情,坚持分类指导。村民中心贯彻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本村现有资源,建设用地多为闲置土地或废弃坑塘,也有部分在村部旧址改建或扩建。对村里的各类公共场所和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能集中的场所,调整集中;能改造的设施,不再新建;能使用的器材,不再重复配置;对村里缺乏、村民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完善。对基础薄弱村不要求一步到位,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2、基层为主,多渠道筹资。村集体作为建设筹资的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建设、运行和修缮资金,资金和设施缺口通过帮扶单位和社会捐助予以解决,县乡政府则根据具体建设运行情况给予财政奖励。这种以基层为主的多元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参与中心建设和管理运行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唐山市还加强了对上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根据上级资金的投入方向调整扩展中心功能设置,把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对分散的资金结合在了村民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注重实效,加强中心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唐山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市一级建立了村民中心指导办公室,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村民中心建设和实施各项服务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对应市级机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乡镇一级依托镇农业办成立了专门服务中心,与村民中心直接对接。在建设标准方面,规定每个中心必须达到“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有一个章程、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套动态活动项目、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名骨干、有一批志愿服务者、有一套保障自我运转机制”的“八个一”标准。在制度完善方面,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村民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村民中心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各村民中心建立《村民中心章程》,健全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4、着眼发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村民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改善中心的服务形象,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建农民协会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提高中心的有效需求。如丰润区沙流河镇在各村原有群众组织基础上成立了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服务;而迁安市闫官屯村则根据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引导农户成立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常驻村民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及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棚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三是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中心的服务内容。丰润区沙流河镇与当地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各服务指导中心和村民中心还实现了电脑联网,服务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进行。

村民中心试点建设一年来,在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丰润区沙流河镇为例,村民中心试运行的2006年,各村到镇的成型信访量仅32件,比上年减少了54.2%,零信访村达到了10个;仅今年上半年该镇就通过村民中心发布各类实用信息5000多条。通过村民中心,唐山全市年均培训农民达到150万人次,仅遵化市就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培训400余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中心尚属新兴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遵循,从调研看,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村民中心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有的中心规模过大,不少房屋空置,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有的中心行政办公用房比率过高,对中心的服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有的中心建成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心的服务能力;有的中心设施选址过于分散,无法发挥中心服务村民的集约化优势。

二是以基层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可能会加大基层负担。通过调研了解到,各中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工程队款项的问题。虽然就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一定年限内具备偿还能力,然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筹资能力已大为减弱,建设一旦推开,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存在的。

三是持续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尽管中心建设在与村民需求的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采取的依然是政府单方面推行的方式,村民对决策和建设过程的参与还比较被动。

二、启示与建议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符合国情的基层(村级)公共服务模式,已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唐山村民中心建设就此进行了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如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些探索对于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有益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村民中心事实上已创造了一个平台,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基层组织职能、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渠道等重要功能,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得以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汇。因此,“中心”虽小,但可以透视大问题、总结大经验。

针对唐山等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我们建议就如下方面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正确处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两者的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主要管理运行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村民中心的行政化倾向。

(二)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应合理控制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规模,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中心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益。同时要注意避免中心建设造成基层负担过重,形成新的农村债务风险。

(三)采取综合手段推动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一是扩大村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使村民在中心建设立项、服务确定等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度。二是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行为,并使之成为支持中心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的主要力量。三是在对村民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包,扩大个性化服务的可选范围,提高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四是利用中心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当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与中心的建设发展密切结合。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测评价体系

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组织框架,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健全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对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进一步组织开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试点工作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间差异明显,现有试点还不足以涵盖各种复杂情况。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此进行实践探索,从国家宏观层面支持并推动地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以便摸索与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之路。

篇5:受灾情况报告

一、总体灾情概括

特大的洪涝灾害给我县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水利设施等造成了严重损失,科技受灾也非常严重。同时,我县的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截止目前,全县科技受灾损失4368.96万元,其中农业科技项目损失1768万元,工业科技损失2600.96万元。

二、科技项目受灾情况

此次调查中,我局重点对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科技项目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受灾的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有6个,其中县本级的有4个,经济损失1618万元,分别是回鱼网箱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烟叶高产栽培示范、獭兔高成活率研究、回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省级农业科技项目有2个,经济损失150万元,分别是杨梅优质高产栽培及规模化种植、县富兴果业良种科普基地建设。成灾的原因主要是农作物受淹且引发大面积病害造成减产或绝收,养殖业中养殖设倒塌损毁造成养殖物流失。

三、科技园区受灾情况

我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此次洪涝灾害中,因内涝造成了大部分的良种苗木受淹,受淹面积200多亩,受淹苗木200多万株,虽然展开了积极的自救措施,但受长时间的雨水浸泡,极大地影响了苗木的生产发育,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

四、科技型企业受灾情况

县在此次洪涝灾害中,企业遭受重创,全县园区内企业受灾较重有17家,特别沿岸的企业。其中受灾的科技型企业有4家,经济损失达2600.96万元。分别是驰帮药业有限公司经济损失达2100万元,化公有限公司经济损失186万元,制药有限公司经济损失84.2万元,金属有限公司经济损失230.76万元。

五、科技需求

1、加强白蚁防治服务。

2、加强对回鱼病害的防治服务

篇6:乡镇受灾情况报告

20XX年5月20日下午7时,我镇境内刮起7—8级大风,短时间大风天气给我镇农、林各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就我镇受灾情况予以上报。

据统计,此次大风天气造成我镇南岔村、十工村、六工村、八工村等4个村民小组12户17座塑料大棚棚膜掀起,棚架损坏,受到不同影响的`破坏,经初步统计,受灾面积15.6亩,直接经济损失3.4万元,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镇村、组干部、农技人员进行实地查看,对农户进行指导,对受损棚膜进行修理恢复,力争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篇7:乡镇洪灾受灾情况报告

据统计,全乡受灾人口14696人,紧急疏散转移群众1余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59人。尤其是三角坝村、燕窝村、双山村、转角村和场镇受灾特别严重。持续强降雨引发了道路塌方、桥梁损毁、山洪等自然灾害,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一度中断,房屋倒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受灾严重,渔塘受淹冲毁,水利、电力和广播通信等设施损毁,损失巨大,但本次暴雨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农业受灾情况

据统计,此次暴雨灾害冲毁大量农田,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全乡农作物受灾面积4476.5亩,成灾面积3494亩,绝收面积2332亩,其中:水稻1479亩,玉米2121亩、辣椒 26 亩,莲藕 21 亩,其它农作物641亩,李子基地冲毁5处32亩。这次造成玉米成片绝收的有燕窝村5个社394亩;双山村2个社30亩;转角村3个社130亩,三角坝村1社40亩,3社68亩。共造成农业经济损失517.5万元。

二、房屋受损情况

据统计,暴雨洪水造成大量房屋倒塌,部分房屋严重受损,共造成房屋倒塌 71户268人138 间。其中:全垮户25户91人51间(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户8户,一般户14户);严重受损17户68人37间;一般受损29户109人50间;(其中:低保户8户,优抚对象1户,一般户35户);农村受淹农户135户472人。燕窝村村办公室房屋和设施设备严重损毁,已成危房。共造成农户房屋财产损失513万元。

三、基础设施损毁情况

据统计,全乡有2处山体滑坡(梨子村和老林村);损毁农村公路(包括厂梨路)路基55处2415平方米;路面44处3700平方米;塌方68处3365立方米;桥梁8座210米(其中:厂溪大桥挡墙损毁,拱圈断裂,已成危桥,要求有关部门鉴定);涵洞64道; 堰塘损毁18口,水库损毁1座,水渠冲毁 9605米,渔塘受损4口(燕坝黄乐培农家乐3个鱼池冲毁,家具冲毁,造成经济损失60多万元),电力设施电杆折断31根。由于洪水淹没了厂溪大半个场镇,导致部分天然气管破裂、进水,约2.5千米的输气管道需更换或维修。造成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全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113万元。

四、场镇受灾情况

据统计,场镇进水户628户(其中受灾严重户437户),受灾人口1800多人,大小商铺268家,其中:2个超市,经济损失各10多万元;卫生院冲毁药品和医疗设备,造成经济损失21万余元;厂溪乡中心校冲毁学生食堂设备、粮食和学生学习用品,造成经济损失32万元;庞家坝王小勇废品收购站废品全部冲走,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庞家坝搅拌场损失30多万元。场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0多万元。

篇8:村民受灾情况报告

关键词:迁村并居,村民,社区适应

一、基本概念

“迁村并居”指的是随着城镇化过程中村庄人口的减少, 促使农村居民由原有的零散的自然村向选定的新建的中心行政村集中的过程。它是我国一些地区, 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为了改革落后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 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更好的集约土地发展经济, 而进行的综合改革和探索。

帕森斯曾指出, 适应指社会系统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 可以被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必须对于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二是有“积极的情境改造过程”。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 “社会里每一种有机体总是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 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 适应性总是大致且总处在不断进行的状态中。”

本文中把适应界定为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在“迁村并居”中, 村民脱离了原来熟悉的村庄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后, 生产、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所谓适应状况是指行动者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使之适合于新环境的过程。这种适应既包括现实的客观状况也包括村民主体的主观感受。

二、调研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W市的四个社区, 分别是八台镇八台村丰台社区, 尹集镇张庄村张庄中心社区, 枣林镇枣林村枣园社区以及尚店镇姚营村瑞祥社区。

调研内容包括: (1) 基本信息, 包括迁村并居村民的性别, 年龄, 户口类型, 婚姻状况和在新村的居住年限等。 (2) 经济适应状况, 包括村民从事的职业, 年收入, 对家庭收入的满意度, 生活成本变化情况等。 (3) 生活适应情况, 包括先住房面积, 社区搬迁前后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基础设施建设, 对新社区环境、治安的满意度等。 (4) 人际适应, 包括邻里间的互动, 社区活动的举办参与情况, 搬迁前后人际交往的对比等。 (5) 心理适应, 包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住在新社区的心情, 了解社区信息的渠道等。

研究方法为调查研究中的结构访问法为, 设计调查问卷, 并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 当面作答, 及时回收, 采取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5份, 回收率92.5%。

抽样方案为, 以W市四个社区的全部迁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从居委会要到这些居民的花名册, 以家庭为单位对其进行编号, 从全部家庭中,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个家庭, 然后由这50个家庭的全部成员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三、迁村并居后新社区的基本状况

1. 居民基本信息

本次抽样调查, 男性占56%, 女性占44%, 四个新社区中, 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总人口的71%, 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0.1%。户口类型多为农村户口, 占68%, 在新社区的居住时间不长, 其中居住年限在五年及以下者占96%。

2. 新社区中村民的经济条件普遍偏低

在搬入新社区前, 村民全部拥有土地, 94.5%的村民主要靠种地为生, 年家庭收入在三万元及以下的占62%;搬进新社区后, 21%的村民由于年老, 无技术, 身体差等原因, 在失地后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赋闲在家, 有37%的村民年收入相较于社区搬迁前减少, 80%的村民对在新社区的经济条件不满意, 且该村恩格尔系数普遍较高, 食品支出占总支出超过一半的家庭占总家庭的60%, 不少家庭还在为吃饭发愁。

3. 迁村后的邻里互动少, 社区认同度不高

本次调查的4个社区中, 三个为整村搬迁, 一个为个别搬迁, 整村搬迁的村民也是随机分配居住位置, 并不与原村的老邻居一同居住。在整村搬迁中, 村民普遍反映, 由于新社区住房面积比原来小, 且各自家中整洁干净, 所以邻里间不经常串门, 互动交往频率比原来要少。在问及是否愿意主动向外人介绍本社区时, 31%%的人表示无所谓, 没什么好介绍的, 27%的人则表示不太愿意, 觉得新社区并没有老村舒服, 生活压力大, 住着不太习惯。

四、村民在社区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1. 经济成本方面

经济成本增加, 在撤并前, 全部农民有耕地, 粮食蔬菜可以自给自足, 撤并后, 土地被征用, 买粮买菜都要花钱。政府表示在对农民耕地的补贴方面, 补贴值往往是高于农民原耕地亩产值的, 农民不用种地, 便可拿到比原来多的收益, 进城务工, 但是农民表示虽然钱增多, 但是现在物价上涨过快, 经济负担变大。另外, 虽然政府对新社区住房有补贴和优惠, 新房以成本价出售给农民, 但对农民来说仍然开销过大负担不起, 且新房装修仍要一笔费用, 大多村民买房装修不仅花光了积蓄, 还需向亲戚借钱。

2. 日常生活方面

总体来说, 新社区的卫生环境优于旧村庄。但是新社区绿化往往不如老村, 每到夏天由于没有大树遮蔽, 房子往往暴晒在烈日下, 房顶又薄, 住在顶层的居民反映房屋不适宜居住。房屋之间距离太近, 一家有事经常会影响到邻居。且居民对防盗措施很不满意, 在新社区没有安全感。

3. 社会关系方面

邻里关系网络遭遇破坏。邻里, 在社会学中被称做基本群体, 是指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邻里是联结社区居民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 特别是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所调研的迁村分为“整村搬迁”和“个别搬迁”, 对于前者, 因为仍与原来的邻居住在一起, 大家相处已久, 所以在搬迁后仍然能维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但是对于后者, 单独来到社区或只有少数同村人来到社区, 原先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关系便遭到了破坏, 与周围邻居不熟, 难以建立新的联系,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不适应。

4. 心理的适应方面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看, 搬迁对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破坏、对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搬迁后社区归属感的丧失, 使得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原来建立在情感和信任基础上的支柱受到了很大动摇。在谈到社区归属感问题时, 大多数被访者有明显的怀旧情绪。在新社区来自经济, 就业, 养老方面的压力, 使居民易产生焦虑紧张和压抑的心理, 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忧心忡忡。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和学习还好, 可是老年人相对比较空闲, 在新小区晚年生活单调, 易产生孤独等消极情绪。

五、迁村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途径

1. 加强社区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增强居民社区归宿感

社区教育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满足居民多方面需要等功能和作用。一是加强道德教育, 为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格构建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提供导向, 帮助他们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塑造高尚的人格,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法律规范、制度教育, 培养居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意识。三是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地提高居民的就业技能, 促进居民就业和创业。

2. 重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

村民原来的社会联系由于搬迁或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为了生存与发展, 他们必须重新去适应新环境, 重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融入新社区。构建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元素, 人际关系搞好了, 既能增进邻里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性, 还能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 为人际交往提供机会。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需要街道、社居委等自治团体的共同努力, 如举办丰富多彩的邻里交往活动, 吸引邻里街坊的共同参与, 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有效促进邻里之间的相知相识, 形成富有文化整合氛围的现代化邻里环境。

3. 建立健全保障和支持网络

增加新社区居民的适应能力还需完善搬迁补偿政策, 我国的搬迁补偿一般分搬迁安置房和货币补偿。实际上, 这两种补偿只能部分解决迁村群体的物质需要问题, 但村民在搬迁后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 如生活、就业、教育、心理等。因此仅有以上两种补偿方式是不够的, 需要针对迁村村民的不同困难建立多种补偿和救助方式, 如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心里救助等, 只有实行多元救助, 才能满足村民的多种需要,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上一篇:中餐服务礼仪知识下一篇:2024年度业务学习和考核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