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

2024-05-16

思想政治工作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共4篇)

篇1:思想政治工作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

思想政治工作 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 年 1至 9 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通报显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谈话函询 26.7 万件次,去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谈话函询 25.9 万件次,同比增长 3.1%。在问题线索处置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更加注重做细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唤醒党员干部党的观念和纪律规矩意识。

运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有力武器、高质量做好谈话函询工作,是党规党纪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明确要求。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推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经常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开展谈话提醒、约谈函询,促使党员、干部以及监察对象增强党的观念和纪律意识。作为对反映干部一般性问题线索的重要处置方式,将谈话函询上升到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高度,可以使得其运用更加广泛,更有利于保护和挽救党员干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谈话函询是一件政治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要确保谈话函询质量,必须针对不同情形、不同对象,分类施策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比如,在问题核实过程中,谈话函询对象往往会有两种常见心理反应:或是主观认识不到位,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小题大做,小事搞得这么严肃,不积极配合,或者敷衍应付、漠然对待;或是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思想包袱过重。对于这两种情况,必须有针对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即谈话函询既要体现规范、严肃,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前者既要有理论政策教育,也要有针对性的纪律警示教育,让其从思想上正视自身存在问题;对于后者,则要弄清其思想压力来源,是简单的思想问题,还是另有隐情,要引导其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对组织坦诚。

思想政治工作是个精细活儿,既要步步向前,也要审慎稳妥、稳步推进,而方案精确妥当、预案详细充分则是稳步推进的前提。要事先做足功课,尽可能多了解各种背景信息,做到有的放矢。还要根据对方心理和情

绪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切忌问题泛化、随意化,或是缺乏严谨性和掌控力,造成谈话对象心理压力过大,谈话结束还要做好减压工作。同时,还要防止一般性问题扩大化、疑难问题简单化,切实提高灵活应变和解决突发问题能力。

对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坚持实事求是,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要让干部把话讲完,更要引导他们讲出心里话,办案人员要做好思想开解以及心理疏导,让干部明白谈话函询是为了帮助而非单纯惩戒,要帮助其放下顾虑,坦露心迹。若反映的问题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也要核实清楚有关情况,依照政策及时给干部澄清事实,还以清白。

苟有诚信,金石为开。做好谈话函询工作并非易事,要保持足够耐心和韧劲,切莫“一谈了之”“一函了之”。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落到实处,还要高度重视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和案发单位的警示教育,鼓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主动检视自身问题,端正对待问题的态度。

篇2:思想政治工作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本身就是党的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本质就是政治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工作之中。近日,重庆市南岸区纪委监委成立课题组,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意识不强,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片面化问题。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是软指标、虚任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存在疑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空泛务虚,实际作用不好评估,特别在面对思想顽固的审查调查对象时,常常感到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的感化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主观上对该项工作的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二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些纪检监察

干部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组织部门、宣传部门该做的工作,纪检监察工作是查问题、办案子、搞监督,就应该强势严肃,不应该在转化思想上下大功夫。

担当意识不够,存在工作落实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一是走过场。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将思想政治的具体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说说、文件里写写,真正坚持不懈抓落实的不多。如,谈话不愿触及深层次问题,真正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将政策说明、说透的不多。二是没底气。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面接触对象,有的纪检监察干部纪法业务不深不透,自身底气不足,对做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信心。如,有的纪检监察干部面对谈话对象提出的一些具体情况、客观理由时,不敢正面回应,只能泛泛而谈。三是有畏惧。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抹不开情面、拉不下脸面,缺乏斗争精神怕得罪人,不敢正面接触矛盾,谈话草草了事匆匆收场,不管结果不顾效果,只求程序到位不管是否有效。

能力上不会做,存在说教多感化少的简单化问题。一方面,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规定,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一种空泛务虚的印象,易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受纪检监察干部个人政治素养、业务精通程度和工作经验影响较大,因人因事因时采取不同政策策略的效果截然不同。实践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谈话中口大气粗、颐指气使,有的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有的纪法说教多、情理沟通少,这些都是没有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始终的具体表现。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治病救人功效

纪检监察机关无论是履行监督首责,还是开展审查调查,根本目的都是教育党员干部、纯洁党员队伍。在监督执纪和调查处置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感化相关对象,使其端正态度、知错悔错、积极配合。

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要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审视问题,把政治性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一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二是要通过经常性地强调与教育,积极引导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一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

价值和意义,消除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模糊认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三是要营造全面从严治党越往后执纪越严的浓厚氛围,加强问题线索的查处力度和审查调查工作力度,坚持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工作理念,加大对政策法规的准确运用和精准解读。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审查调查全过程。针对谈话对象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心理变化和对不同问题情形的心理需求,精准开展思想政治疏导和引导。一是通过事前谈话交心,将违纪违法事实的前因后果、党纪法规的具体内容讲清楚、说明白,卸下审查调查对象畏纪畏法的思想负担,打消侥幸、对抗、戒备等心理。二是在谈话中,充分尊重和保障审查调查对象辩解和解释的权利,既体现组织权威又释放组织关怀,对生活上和工作上确有顾虑和困难的,要通过适当方式给予减压和解决。三是审查调查结束后,谈话人员要从审查调查对象的角度看问题、讲道理,向其讲明党的纪律要求,说明纪律处分依据,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提升能用会用善用的能力水平。纪检监察干部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掌握这个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教育挽救干部、唤醒

篇3:思想政治工作体会文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谈话函询始终

一、谈心、谈话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谈心、谈话技术就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 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方法, 通过科学的手段运用到谈心教育工作中,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谈心、谈话实际是秉着以人为本互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原则, 充分调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沟通交流和情感共鸣的过程。这种方法虽然在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个别辅导员在思想上不重视, 行动上不规范, 简单敷衍, 一味追求形式, 导致谈心教育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有目的的辅导, 从而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谈心、谈话技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谈心教育构筑了重要的平台。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 他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个性独立标新立异。在这样的心理特点下, 高校辅导员只有学习、借鉴和运用谈心、谈话技术, 才能提高谈心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们的思想心理健康发展。

二、谈心、谈话技术在谈心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要做好谈心教育, 就需要辅导员掌握相关的技术技巧。但是一些辅导员却把谈心看成是一种常规的手段, 采取盲目说教、训导、粗暴武断的方法, 把谈心变成了单纯的训话, 不去听取学生的意见, 不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 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将思想强加给学生, 忽略谈心教育的交互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影响师生情感。

将谈心、谈话技术运用于谈心教育工作中, 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的相关方法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运用到谈心教育中, 在谈心教育中, 辅导员可以借鉴谈心、谈话技术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思政水平。

谈心教育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 积极性调动的阶段, 启发引导阶段, 支持与鼓励阶段, 记录与建议阶段。在本文中, 根据谈心教育的不同阶段, 主要讨论几种常用的谈心、谈话技术。

1、准备材料、掌握情况阶段

一次有效的谈心教育应该是一场有精心准备的沟通活动。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之前, 应该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第一步, 确定谈心的目标,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谈心目标是否出在学习、生活中有无出现问题和困惑, 因为谈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学生的困惑。第二步, 根据了掌握的学生的相关情况, 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根据谈心目标, 搜集所需要的包括学生的性格、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社会关系资料。第三步, 营造谈心环境。辅导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充分尊重学生。一般选在相对安静, 无人打扰的办公室或宿舍。第四步, 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谈话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先要备好有针对性的话题和相关的内容, 选取合适和易于学生接受的提问方式, 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 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 以及最后怎样收场。对这些, 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2、积极性调用阶段

谈心教育应该是“以生为本”、“换位思考”的谈心方式。为了利于谈心的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表达, 消除距离感。应将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融入到与学生的谈话中, 同时要做到四个需要:

一、需要尊重。尊重是老师在价值、尊严、人格方面与求助者平等。尊重意味着信任、礼貌。真诚的教师的尊重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 使其敞开心扉, 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

二、需要热情。热情是表现出接纳学生、平等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通过耐心、热情、周到的态度能使求助者感受到咨询师的关心、温暖、感受到最友好的接待。

三、需要真诚。真诚是指辅导员对学生的态度真诚。真诚可以为谈心教育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真诚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坦诚, 实事求是, 但是不能忘情发泄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需要共情。共情实际上是指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的能力。共情有助于帮助咨询者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 是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手段。

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一种需要的咨询理念, 可以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与潜能开发, 达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辅导员辩证客观的看待学生, 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

3、启发引导阶段

在谈话教育中, 辅导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其中, 如何促成学生的改变, 实现谈心目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启发式引导主要是围绕谈心的主题, 层层铺垫, 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领悟、探讨解决自身的问题。

倾听。倾听技术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 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是师生之间保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倾听,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才能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开展。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技术。恰当的运用提问方式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事情的真相, 使谈心教育更有针对性。其中开放式提问技术就是指提出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 一般为“愿不愿意……”“能不能……”等。它有利于辅导员了解详细的情况。封闭式提问是指咨询师提出的问题带有预设的答案, 不需要展开, 主要是用来澄清事实, 获取重点, 缩小范围。一般为“对不对……”“有没有……”等形式, 使用这两种技术能帮助辅导员更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与感受。

4、支持鼓励阶段

在这一阶段, 一般能达到促进会谈, 促进求助者的表达与探索, 从而使学生对其困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表达与探索。

鼓励技术。鼓励技术是辅导员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鼓励其自行探索和改变。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探索、达到不同的深度。

情感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辅导员把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 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 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 促进沟通的目的。通过这种反应, 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 深刻的认识自己。

具体化技术。具体化技术是学生弄清自己所思所感, 从而促进咨询的顺利进行。多指辅导员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的表述他们的观点, 他们相同的概念, 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

面质技术。面质又称为“质疑”、“对质”, 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促进求助者的探索, 最终实现统一。在现实生活中, 辅导员可以利用面质技术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 面对现实, 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使用面质技术应注意以事实根据为前提, 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感情, 影响谈心效果。

5、记录与建议阶段

完成谈心过后, 要做好谈心记录, 填写谈心记录表。记录必须要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并对其进行评估,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在辅导员能力之外, 应该让学生及求助相关的专业人士。

综上所述, 辅导员要做好谈心、谈话教育, 必须要根据谈心对象的不同特点, 运用不同的谈心、谈话技术提高效果,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 保证广大学生快乐学习, 健康生活。

摘要:谈话、谈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教育作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创新高校辅导员谈心技术工作是辅导员面临的新难题, 也是新时期谈心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需要。高校辅导员作为谈心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设计者, 辅导员应该转变谈心教育理念,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创新谈心教育的方式, 通过学习、借鉴、运用谈心、谈话技术, 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相关学习、生活情况。

关键词:谈心,谈话技术,谈心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浩然.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08 (1) .

[2]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9) .

[3]朱世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

[4]李妩秭, 冯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论高校辅导员的谈心的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篇4:将“读”贯穿阅读教学始终

1“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从教师教学过程看, 虽然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着, 但大多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仍然不够, 对学生读的时间分配仍欠合理, 忽视了学生“读”的能力培养, 更是缺少“读”的引导, 成为束缚“读”的能力培养的瓶颈。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时期, 他们具有半成熟、半懂事的特点, 这种半成人感让他们认知、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重视不够, 不愿读或读的方式方法单一, 最终没有将读落到实处。

2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

要真正发挥“读”的作用得考究“读‘的方式。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 如泛读、浏览、精读、默读、有感情地诵读等。学习的教材不同, 教师的要求不同, 采用读的方式方法不同, 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诵读是最主要的方式,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诵读, 以声传意可以很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 把文中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迁移到学生的身上, 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通过学生的朗读, 教师可以观察到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并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3如何将“读”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改提倡语文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为主, 以读解题、以读质疑、从读中悟、以读释疑、从读中培养语感,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语言发展。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充分利用好“读”, 切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读”贯穿始终。

3.1以读预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才能更好的把握文本, 理解文本。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整体感知课文, 才会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读课文, 边读边勾划生字、新词、难句, 借助字词典扫清课文的障碍, 在头脑里留下大致的印象。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后问题, 边读边思考, 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以便于上课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2以读导入

教学开课时可“以读导入”。通过读经典名言、读优美诗句, 让学生激发兴趣、感悟语言、引发联想、引起思考。如: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 可让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以此导入很能让学生理解了“冬雪之景”, 借以学习新课;又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可以回顾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 等诗词导入新课。

3.3以读质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质疑不但可以很快导入新课进入主题, 更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 学生读完课题后, 问:“你们读完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或者说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是这样问的: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作者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作者难道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程度, 又可以适时地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4以读释疑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 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对于阅读教学的文本, 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通过指导学生读去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非引导学生质疑不可, 而质疑只是手段, 引导学生成功释疑才是目的。

3.5以读积累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积累而教, 更要加强对语文积累的内涵、规律的研究。俗语说“书要读, 牛要放, 猪要涨”。古时候的私塾将“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 一直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都说明了利用“读”对于积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6以读促写

阅读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 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 可以作为练习写作借鉴。阅读和写作是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后学写, 读写结合, 最终实现“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上一篇:中国国家馆讲解词下一篇:五年级英语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