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撰写一

2024-05-06

案例撰写一(通用8篇)

篇1:案例撰写一

案例一:政治信仰模糊型

【案例描述】

孙杨的困惑

昨天,年级组织开展了政治理论学习讲座,一位名为孙杨的学生在讲座结束之后向辅导员老师写了一份信,信的内容让人深思。原文如下: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很抱歉打扰您了,但我心中的确有一些困惑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昨天我参加了政治理论讲座的学习,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让我对我国政治的重大是非问题进行了一定学习。在听讲座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思想也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但却有三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思考清楚,使我非常困扰。

第一个就是道路的问题。我确实认为,走什么道路不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经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触,尤其是通过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这样的事件,我切实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实力和繁荣富强,也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是好的、正确的。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很雄厚,他们的经验模式对于我们的发展应该也是有益的,但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一定就是不好的呢?有时候同学们也会说起关于政治道路的话题,我挺赞同小A说的:“走社会主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就好比我们是要开宝马还是开奔驰,其实开什么都行,都是往前走!”

第二个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听讲座的时候那位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提出要反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刚开始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后来,我又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东西,我觉得它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等观念并没有什么错啊,也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现在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应该相信的了。

第三个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80后这一代人面临着我们特有的压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甚至还有那飙升的房价,都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不得不更现实一些。对我来说,不太幸福的生活经历让我一直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找不到归属,找不到落点。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的父母双双下岗,家里一下就没有了经济来源,这些年生活得很艰难,现在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谋生,挣着微薄的工资。一直以来学校都教育我们要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但现实却让我顾不上什么“社会主义事业”了,我想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早一点赚钱,让我的父母不再那么操劳。

不知道我的思想是不是“跑偏了”,但确实是我听完报告后的一些真实所想,也是在认真思考之后才写下的,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学生:孙杨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孙杨的这篇学习心得典型地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模糊和迷茫。“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的认同体系。政治信仰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构成。”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政治信仰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人生态度,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重点关注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问题。

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校学生比例为73.5%”②,政治信仰主流上是正确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不完全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理论研究方面,范卉敏等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并存、稳定与躁动同在、失望与失落共处的较为矛盾的思想特点。③李晗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④曹向阳、杨红玲等人对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政治信仰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学生认为“树立政治信仰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⑤由此可见,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案例中这篇学习心得的作者孙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政治价值观念模糊、政治心理不成熟以及多元价值观负面影响等方向,其特殊的生活经历也促成了其问题的发生。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孙杨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模糊。政治价值观是指主体在长期的政治生活、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现象等多具有的意义之相对稳定的认识,它通过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体现出来。”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孙杨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认同,体现在孙杨这类学生身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对“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案例中所反映出的“相信社会主义,但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行”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今,我国社会正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⑦当代大学生成熟的政治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个人至上、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认识慢慢脱离社会实际本身,降低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出现对道路认识不清的问题。

①② 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理论探索》2004年04期。

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http:// ③ 范卉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④ 李晗:《试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⑤ 曹向阳、杨红玲:《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⑥ 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⑦ 刘超武:《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价值观念快速涌入大学校园,对孙杨等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政治信仰方面的冲突和困惑大为增多。有学者指出:“当理论界对转型时期多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想信念存在的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导引的时候,加之部分媒体的自由化倾向和失之偏颇的宣传,大学生自然难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⑧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抛出的“新自由主义论”、“全球民主论”、“第三条道路”、“趋同论”等,对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威胁、挑战,并主要通过文化同化、生活方式同化等方式迷惑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孙杨这类学生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前进性、曲折性认识不清,导致他们出现了政治信仰的空虚和迷茫。

第三,其政治心理不够成熟。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和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也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案例中孙杨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坎坷,他们自身心理压力较大,对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非常敏感,却往往又不能认识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甚至对社会失去信心,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四精神”、抗美援朝时期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坚定信仰比起来,孙杨等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参与机会较少,对政治本身没有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另一方面,大学阶段仍然是其思想、心理的成长发展阶段,使得他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治认知。部分学生理论超前实践,牢骚胜过满意,常常带有挑剔的目光,存在政治理想化心理;部分学生存在政治逆反心理,越是进行某种政治宣传,有的学生越是“不买账”;有的学生认为政治是“假、大、空”的东西,或是认为政治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导致产生政治回避心理等,这都影响了其正确政治信仰的树立。

【解决办法】

江泽民曾指出:“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⑨政治信仰作为一种思维机制和心理状态,其树立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从宏观上来讲,辅导员要注重发掘学生树立政治信仰的需求,构建主体需要机制,引导学生将个人信仰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完善主体内化机制,引导学生把政治信仰转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构建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外化和固化自身的政治信仰。

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大学生与政治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在这双向过程中主客体间发生矛盾、出现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迫切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实践中利用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将政治信仰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针对案例中的孙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第一,通过价值辨析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⑩。政治存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政治的追求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重要维度。⑧⑨ 王桂娥、郭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探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因此,针对孙杨这类学生存在的“政治无用”思想,辅导员应当通过价值辨析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唤醒其对政治的自主需求,可以组织时政论坛,为孙杨这类学生搭建深入研究、探讨他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平台,全面客观地回答孙杨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把当前存在的“应该和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好,通过辨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第二,通过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政治信仰的内化。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弗洛姆曾指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11因此,辅导员应当抓住孙杨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帮助其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让孙杨这类学生切实感受到校园、师长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使政治信仰教育在无声无息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去,促进政治信仰的内化。

第三,引导孙杨在政治参与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政治信仰。当代大学生参与的政治实践活动较少,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靠书本灌输形成的政治信仰显得十分脆弱和不稳定,容易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陷入新的困惑或茫然。一方面,应当注重引导孙杨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包括政治投票、政治选举、加入政党和政治团体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活动在实践中,将政治信仰固化为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年级或班级范围内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发挥孙杨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其真正明确建立共产主义信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就会主动地向身边同学传播,并在集体范围内形成一种很强的政治文化力量,强化学生的政治信仰。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4页。

篇2:案例撰写一

主讲:顾伟清

整理:李振国

杨芳等老师

顾伟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学与管理》等报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案例论文。个人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已于2017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顾伟清老师致力于案例研究,以繁荣案例论文为宗旨,在QQ群上进行了四次教育案例如何撰写的讲座,与大家分享研究经验和成果。现将顾老师的讲座资料整理如下:

一、教育案例有何特点?

第一,教育案例,一线老师比较喜欢阅读。因为案例论文反映了一线老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来自于教育生活实际。由于一线老师看得见,听得到,所以读来格外亲切。

第二,教育案例,一线教师撰写比较得心应手。来自于自己的教育,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容易有感而发,不必胡编乱造。

第三,教育案例,一线教师撰写有一定优势。因为案例来自于校园,教师又在一线,当然比理论研究的专家,在掌握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

二、哪些老师适合撰写?

第一,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发现了好的案例,却由于文字表达基本功不行,写出来结结巴巴,枯燥乏味,肯定不行。只有文字表达能力强,写出的案例生动形象,案例读来津津有味,论文的质量才高。

第二,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老师。因为单有案例生动,还不够的,更重要还会案例剖析。案例透视得好,最重要,这是以理服人的关键。写论文,发牢骚,一点用都没用,靠的是以理服人,让别人看了心服口服。写论文,以权压人,更没有用,读者根本不买账。案例分析,入木三分,透过现象剖析出本质,读来才心服口服。

三、教育案例如何撰写?

一般来说,教育案例论文,从结构上看,分成三大部分:案例、透视和对策。

论文开头部分的案例,要写得赚足眼球。所呈现案例,要求新颖、生动、简洁,有普遍意义。特别注意的是,所写案例要真实,不能为了论文而胡编乱造。编造出来的案例,经过美化包装,迷惑性极大,容易被误导,影响极坏,危害极大。老师们,我们不能这样做,宁愿写了论文被打入冷宫。论文透视部分最重要,是写好案例论文的重中之重。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一针见血,从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因。

透视剖析要以理服人,分析要透彻,事实要充分,推理要合理,有根有据,决不能强词夺理。注意透视时,要针对案例来剖析,不能东扯西拉,做到上下文照应协调。顾老师还认为,议论时还应注意文采,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气势磅礴,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

论文结尾部分的对策,要根据透视剖析得出的道理和教育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地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顾伟清老师的专著《教育案例新透视》为我们如何撰写教育案例提供了范本。有志于案例研究的老师值得用心一读。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东城虎英小学 李振国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杨芳)

附顾老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教育案例,以飨广大读者。

“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 顾伟清

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普通教师若与他们搭班,理应乐在其中,然而与其搭班的教师却感到一阵阵隐痛。

案例:与“名师”搭班的隐痛

王老师师范毕业后,被招聘到某农村中学任教语文。开学初,他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与他搭班的尽是“名师”,有学科带头人,有模范教师……王老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期待着在“名师”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然而,一场由“名师”们导演的“争夺战”,让他大跌眼镜。每次课间休息,教师办公室就会挤满了“补差”的学生,像一串串长龙似的排成几列纵队,等候“名师”们的点拨。王老师去上课,经常有七八张空荡荡的课桌,开讲几分钟后,那些“补差”的学生才姗姗来迟。有时,王老师发现办公室里少了一条“长龙”,铃声响起后,他捧着教材去上课,竟发现“名师”还在教室里谆谆教诲。

无奈之下,王老师向校长汇报,可校长却说:“他们的精神可嘉,其出发点是好的。我也很棘手,要是批评得重,也许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学年考核时,由于“名师”们的“勤勤恳恳”,加上“成绩”显著,他们个个“金榜题名”。

原来,“名师”是这样靠“争分夺秒”打造出来的,从此,王老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透视:学校管理者推波助澜

该校“名师”的做法,既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妨碍了其他教师的正常工作,显然不可取。学校管理者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校以为“名校=升学率”,仅仅把名师当作是提高升学率的筹码。学校把分数视作命根子,总是期望名师能“更上一层楼”,这样无形中给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有些学校不懂得“高原现象”,对名师们的暂时波动常常无端指责。为了“速成”地出成绩,名师们只能无奈地“抢时间”。有些领导看到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但不遏止,反而推波助澜。在这种“校园文化”的诱导下,“争夺战”成为名师们“旱涝保收”的最佳方式。如果能出成绩,就会“名利双收”;如果不能出成绩,也能换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评价。

其次是管理上的偏差。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校长要做的应该是提升管理品位,引导教师向“减负增效”的方向迈进;应该是搭建舞台,发挥好名师的示范、帮教等辐射作用。名师的发展本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有些学校却急功近利,在管理上出现偏差,将名师们全都逼上了“抢时间”这条路上。

再其次是考核上的偏差。有些学校评价教师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信奉“量化”考核,机械地把分数同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评优晋升,更是用分数来“一票否决”,其结果必然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误导教师追逐分数而“抢时间”。为了保持个人优势,极个别“名师”不但没有承担起示范、帮教的职责,反而千方百计地挤垮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策:名师成长需要减压解压

要消解与“名师”搭班的隐痛,就要消除“名师”的急功近利。其实大多数“名师”这样做,也是迫于无奈,只要学校了解他们的苦衷,并为他们解压,就一定能走出时间争夺战的误区。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做好以下对策:

一是更新观念。学校要摒弃分数至上的误区,为名师适度减压。善待“高原现象”,允许名师在探索中波动。疲劳战仅能捞取暂时的分数,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只要学校管理者唾弃了疲劳战,名师们自然也会跟着唾弃。同时,学校管理者要转变思维,鼓励名师钻研业务,引导他们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科学管理。学校管理者要呵护名师的再成长,及时提供“电瓶”,为他们“充电”。学校尤其要营造好氛围,变名师“单飞”为集体“群飞”,实现所有教师的共同成长。当学校管理者开辟了新的战场,并助推名师获得了成功,他们就无须去抢时间。若个别教师仍然急功近利时,学校管理者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责令其改正。

篇3:如何撰写和学习体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科研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那么何谓“教学案例”呢?目前学术界对“案例”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和论述。其中较为典型有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应主题鲜明、突出, 一个案例只有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描述, 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一个案例可能涉及到好几种思想或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 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 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 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是指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片段为主, 从具体的一个教学策略的运用、一个游戏的新编、一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一个教学方法的改变、一个教学机智的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 展现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体现教师的创造力。所以案例一般呈现两种样式:情境型, 即注重运用叙述体故事, 生动描述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的两难困惑和多种选择的利弊, 从中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

因为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尤其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健身性、趣味性和模仿性, 所以本人比较赞同上述第三种观点。但不管是哪种观点, 体育教学案例都不能缺少以下三部分。第一, 主题与背景。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 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是足以引发老师思考讨论的事件, 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所以教学的背景应予以交待, 即学情分析、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不可少, 字数可因内容而定。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 因而要求文字简练;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 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第二, 事件或操作过程。之所以称为“案例”, 那么绝不可能仅仅是教学设计或教案, 当案例反映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时, 案例的主体应该是围绕一个主题, 详细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 所以通常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而且还是一个生动、曲折、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案例反映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时, 案例的主体应详尽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 通常要融实践性、操作性、科学性于一体。第三, 反思或评析。空有形式还不行, 案例的价值往往在于能否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个问题, 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 能否带给读者以启发, 能否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教学的效益。

概括的说, 案例不在长短, 不在标新立异, 重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看是否能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只要是真实的、客观的、典型的、有创意的、有实践操作价值的、有必要形式的 (主题和背景、事件或操作过程、反思或评析) 、符合当前教改实践需要的都是好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 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或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上精彩的点评。

由此可见, 教学案例的到来并非空穴来风, 也非老办法的改头换面。那么它与其它科研形式有何根本区别呢?首先,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叙事研究”的叙事者一般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 教师所叙述的教学事件除了“偶发事件”之外, 更多地属于教师本人有意识地“改变”, 是对改变之后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而“教学案例”的叙事者可以是教师本人, 也可以是他人, 教学事件可以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感悟, 也可以是对他人事件的见解和感想, 同时还必须有教学反思。可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叙事是教学案例撰写的基础, 为撰写案例提供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 本人认为教师要写好教学案例, 首先必须深刻领会案例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其次要牢牢把握案例的三个主要特性。

第一、真实性。案例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感悟和再认识, 而非是虚构的, 事件或方法必须来源于真实的教学世界。主体可以是自己的, 也可以是他人的, 案例的叙述应有感而发, 而非无病呻吟。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所以, 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案例永久的源泉。

第二、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应多角度地呈现问题, 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 选择复杂情境, 揭示人物心理, 把握各种结构要素, 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 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 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

第三、深刻性。好的案例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讨论、分析和反思。面对同一个情境, 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 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自己怎么想的, 怎么教的, 效果如何等, 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备课备两头, 备教材、备学生”, 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篇4:浅谈教师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撰写教学案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撰写教学案例,促使教师对教学理论钻研。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案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撰写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改经验。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写好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证。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篇5:如何撰写案例

一、什么是案例

虽然“案例”一词已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但对于何谓案例、案例的规范格式等,远未达成共识。案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德育案例就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1)从表述上看:论文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是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2)从写作和思维方式上看,论文写作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的写法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的思路,是对准备实施教育教学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重要的区别在于一个在教之前,一个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他们的区别同在于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况的描述,教学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4、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二、案例的主要特征

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好的案例应具有的三个特性:

1、真实性。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这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可以说,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2、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3、有效性

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可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工作和思想方法,帮助别人解除困惑,启发别人和本身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

三、案例的写法

我认为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内容。

2、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3、分析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4、解决问题。包括办法、途径、措施、结果。这部分要求要写的具体、详细、有新意。

5、反思。深入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为什么?以后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四、写案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丰富的素材。

教师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素材,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

2、要有恰当的理论分析。

一个成功的案例,还要求有恰当的理论分析,提高案例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写案例时,老师们可以试试三步曲:第一步,收集、整理实践素材(自己的或他人的);第二步,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反思;第三步,进一步把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写出有质量的案例。

3、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典型事件,揭示人物心理,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在长期的磨炼中去领悟和掌握。

篇6:如何撰写教育案例

一、为什么要讲教育案例的写作? 规范教育案例的写作

进一步拓宽我们的工作思路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你们班级要做哪些工作。(可以是列表的方式)

班主任工作总结 :以教育案例的方式呈现

二、如何写好教育案例 ①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教育的情境故事,它通过相对完整的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哪些转变,从而揭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

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另外,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撰写一个具体的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论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②教育案例的元素。

 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 主题: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写案例时,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要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动笔前就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也就是说你的故事要有悬念,听了原因还要知道结果。

 情节: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案例不应是没有矛盾的白开水。案例总是涉及某种类型的一个问题,你越是能够强化这一点,越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或增加思想冲突,你就越能使读者投身于案例之中,从而开展讨论和交锋。举例。

 点评(反思)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过程和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③写好案例的关键 

情境的选择

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内心的揭示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真实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绝妙之处,好的案例应该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 思考的独到

篇7:幼儿教育案例撰写

今天的绘画内容是“我的好朋友”,孩子们在专心的画着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只有阳阳手拿着蜡笔,皱着小眉头,半天都没有起笔。我走了过去,抚摸着他的头问:“阳阳怎么不画呢?”他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我好奇的问:“阳阳每次都画的很好,今天怎么了?”他低着头,嘴里嘟哝着:“我不会画。”

于是我走到他跟前问:“阳阳的好朋友是谁呀?”阳阳说:“我的好朋友是猴猴。”“那我请他坐你对面,仔细看看他,好不好?”他点点头。我想这回阳阳该画了,可是他看看猴猴,又看看画纸…等到绘画结束,他还是没有画出来。

二、分析

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阳阳在外面参加了绘画班。由于是混班,绘画内容偏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每次都让妈妈帮着画,然后自己涂颜色,造成了遇到困难就依赖别人,自己不愿动手画的原因。

2。阳阳虽然年龄偏小,但他做事认真,是个要求“完美”的孩子。如在进餐环节,他总是注意不让饭粒、菜汤撒到衣服上,衣服总能保持得很干净。在手工制作中,不论是剪,撕还是粘,即使在速度上慢一些,他也要认真细致的完成好。因此,他的要求“完美”给他带来了心理压力,也是他不动笔的原因之一。

3。小班刚开始时,他喜欢涂涂画画,能大胆地作画,兴趣也很浓。在绘画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表现的不够积极,开始不愿意动笔画画了。我分析,阳阳是我班里年龄最小幼儿,随着绘画内容的丰富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影响了他的绘画热情,自信心不足,才表现为不愿动笔了。

三、措施

1.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于是,我便找到阳阳的妈妈进行沟通,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向她介绍在新课改下美术活动的基本思想和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讲解了参加这样的兴趣班会给孩子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家长听了,很认同我的观点。这样的有效沟通,使幼儿在家在园都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2.创设宽松的氛围,给幼儿自由表达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幼儿意愿画是给幼儿应有的自主权,能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心里氛围中作画的一种形式。对于缺乏自信的阳阳来说比较适用,我鼓励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大胆表达,并及时的给予表扬。如:在美工活动中,我有意识的接近他,我问:“阳阳,老师知道你可喜欢画画了,那你最喜欢画什么?”他兴奋地说:“我最喜欢画大轮船了。”“那今天你送老师一艘大轮船好吗?”他高兴的点点头说:“好!”于是拿来蜡笔和纸,认真的画起来。过了一会儿,一艘漂亮的大轮船就画好了。他兴奋地拿给我说:“看,我画的好吗?”我高兴地说:“这艘轮船太漂亮了,我想马上坐上去。”“好!那我带你去好远好远的地方玩。”在活动结束后,我表扬了他,并请他举起画来给大家看,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我看到了阳阳自豪的微笑和他所独有“手舞足蹈”式的表演。

3.赋予爱心,细心观察,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面对幼儿,教师用积极、恰当的语言,肯定并赞美他的良好表现,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建立自信。在每次的绘画活动中,我都关注阳阳的表现,给予他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如在绘画小鸡时,我观察到他又静静地坐着,我走到他身边再次示范讲解给他听,画出基本形,鼓励他学画。画完后我说:“你画的小鸡真可爱,你的小手真能干!”在一次次的鼓励、示范、提示,暗示下,阳阳的小画笔开始忙碌起来。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当听到老师小朋友的赞许声中,阳阳笑了。

篇8:如何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较为流传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是教师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一。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都有大量的“故事”发生, 这些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 如果把他们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的反思,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结论。实践研究表明, 案例研究已成为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本文就从案例研究的五要素方面, 来探讨如何撰写一个完整的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体育案例是对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真实、典型的具有疑难冲突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反思和解读。体育案例来源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 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 具有矛盾冲突的特点。案例通过教育现象反映出来, 在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着教育规律, 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反思, 反映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

案例不同于论文, 论文是为了提出新的观点或成果, 通过周密的论证、充分的证据来佐证论点的成立, 重点在论。案例是通过教育事件的描述, 在剖析矛盾冲突中获得感悟, 重点在述。案例也不同于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是对过去工作全面的一个梳理和了结, 案例是通过对过去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反思。案例也不同于故事, 故事可以杜撰、虚构, 而案例是发生在教学实践中真实的事件。案例不同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的预设, 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了的教育事件的反思。

国内外对教育案例的研究很多, 对教育案例的定义内涵描述也很广泛, 但教育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反思性, 这一点, 目前已成为共识。

二、为何要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1. 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是体育教师成长的捷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 (Posner, 1989) 分析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育思想没有理性的反思是无法形成的, 没有反思的教师是很难成长的。体育教育教学案例是体育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理性反思的有效手段, 是进行教育智慧整合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育案例撰写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育疑虑进行解剖的过程, 描述的是现象, 揭示的是现象后面的规律。体育相对感性, 突显实践, 体育教学活动中教育的元素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学科的特点, 如果不注重理想反思, 体育教学容易形成重“技”而轻“道”的现象, 体育教师容易成为术有专攻的教练员或者运动员, 难于成为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家”。案例从真实、鲜活、生动的教育现象入手, 引导体育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 产生教育智慧, 促进体育教师快速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2. 撰写体育教育案例过程是体育教师立足实践、立足课堂进行校本研究的基础

撰写案例能引导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去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有意识的去观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而改善思维结构, 建构个人知识, 生成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许多教育元素和契机不用心观察很容易“一晃而过”。有问题就有研究的方向,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反思中修正教育理念, 在实践中改变教育行为。案例撰写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 也是一个教育教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个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用一条理性的线穿起教育实践中的每一颗珠子, 形成独特的教育思维, 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3. 体育案例研究是教师教育智慧分享, 教师群体共同成长的最佳平台

“同伴互导”现已成为各国广泛采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案例往往是教师教育实践中最贴近生活、难忘的教育事件, 因此, 最能唤起教师们的共鸣。将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有选择性的价值通过活泼的形式进行交流, 往往教师易于接受, 效果突出。案例是提炼了的故事, 案例分享不同于一般的唠家常, 案例分享是智慧的分享, 也是一个教师心路历程的交流, 它能最大限度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三、如何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体育案例是对真实典型的教育事件的描写和反思性的解读, 体育案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但它也有其相对固定的要素。从案例撰写涉及的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体育教育类、体育教学类、体育训练类、体育法规类, 以及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具有内涵的偶发事件, 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或者是一个冲突事件, 也可以是一个主题式的教学过程, 也可以是一个体育教育法规的思考等。从篇幅上看, 可长可短。

从结构上看, 体育案例和其他的教育教学案例一样没有统一的格式, 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标题、引言、背景、过程描述、反思。

1. 标题

案例是应该有一个标题的, 标题是文章高度的概括, 体现这篇文章的核心, 而不要简单用“案例”两个字来代替, 丢失标题的意义价值。

标题要注意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内容, 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简明扼要、清晰易懂。可以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来做标题, 如反应教育事件的“我厉声批评她后”, 反应教学应变策略的“一堂成功的失败课”。也可以用主题定标题, 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概括出来, 作为标题, 如反应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法规思考的“学生门牙磕掉之后”, 反应训练设计效果的“互动让训练富有活力”, 反映体育教学设计特色的“体育教学中的不协和音”等。

标题要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一个好的标题要充分发挥“标题党”的作用, 让标题充满悬念, 点燃读者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如“那个始终跟随的目光”、“一张旧报纸的妙用”、“那一巴掌打下之后”, 这样的标题往往吸引读者产生强烈阅读下去, 效果突出。

2. 引言

引言就是开场白, 也可以说就是前言, 是案例前面的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案例产生的来龙去脉, 吸引读者对本篇案例产生兴趣, 对案例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引言作为案例的开头, 以简短的篇幅介绍案例背景、缘起, 三言两语不必展开讨论。引言撰写时可开门见山, 不绕圈子, 言简意赅, 突出重点。回顾事件时有重点, 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

3. 背景

案例具有一般性叙事的特征, 它需要清楚的向读者介绍教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等有关情况, 这就是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不必面面俱到, 但要说明教育事件发生的特别原因和条件, 也就是说要围绕案例本身交代清楚相关的时、地、人、事和特定的环境。在读者解读案例时, 往往背景是帮助读者评判案例的重要依据, 所以, 产生教育冲突的直接和间接背景就是影响教育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撰写时要注意有重点, 有选择性的撰写入相关的背景, 同样的教育事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得出的反思性结论是不同的。

4. 事件描述

事件描述要突显真实性、典型性和冲突性 (疑难问题) 。教育案例区别于故事就是因为案例是教育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没有虚构的成分, 而故事可以艺术化的夸张、虚构。案例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真实、有典型意义的事情。案例的选取最好是发生在最近几年的事件, 这样更能引发读者情感激荡。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 案例需要典型性的事件。问题寓于事件之中, 事件承载特定问题, 规律藏于问题之后。在描述事件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一般不要用学生的真实姓名。

案例描述要突出主题, 在作者描写过程中, 态度价值观蕴含在过程中。突出主题就是集中反映作者想要揭示的现象后面的本质, 从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事件描写要注意趣味性, 虽然案例不同于故事, 但是它有故事的一般要素, 在描写案例时要注意语言艺术, 冲突悬念, 引人入胜, 激发读者的兴趣, 让人阅读案例产生一种美的感受。

5. 反思

反思是撰写案例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剖析隐藏于教育事件后面的观念、思想和规律的具体环节, 是教育事件的理性分析、感悟。通过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案例中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解决的途径或方法、改进的意见, 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体育教学实用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陆生宁.浅谈体育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 .

[3]毛振明, 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闫德明, 费伦猛.如何撰写教育案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中文系学生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 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