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2024-05-14

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共3篇)

篇1: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贴现利息是持票人以未到期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同意给予现款,但银行要根据贴现率和承兑 汇票的剩余天数,计算并从汇票金额中先行扣收一部分款项,这部分被从承兑汇票金额中扣收的金额就是贴现利息。

实付贴现金额是指汇票金额(即贴现金额)减去应付贴现利息后的净额,即汇票持有人办理贴现后实际得到的款项金额。

按照规定,贴现利息应根据贴现金额、贴现天数(自银行向贴现单位支付贴现票款日起至汇票到期日前一天止的天数)和贴现率计算求得。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1)不带息票据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面值×贴现率×贴现期

2)带息票据的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贴现天数=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实际天数-1

贴现利息公式 用公式表示即为:

贴现利息=贴现金额×贴现天数×日贴现率

日贴现率=月贴现率÷30

实际付款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举例:汇票金额10000元,到期日2006年7月20日,持票人于4月21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年贴现利率3.6%,则贴现利息=10000×90×3.6%/360=90元,银行在贴现当日付给持票人9910元,扣除的90元就是贴现利息。(注意:年利率折算成日利率时一年一般按360天计算,故要除以360)

贴现利率一般要比贷款利率低得多,而且贴现的办理手续比贷款简单,能满足企业资金急需时的融资要求,汇票也具有较高的流通性,银行也比较愿意办理贴现业务。计算天数如下:

一公司于8月15日拿一张银行承兑汇票申请贴现 面值1000000贴现率2.62%,签发于上年的12月30日,到期日为10月29日,贴现息如何计算?

贴现天数,为从贴现日起至到期日的天数,算头不算尾,算尾不算头的,如果是异地的话要再加3天,碰上休假要顺延.16(16-31日)+30(9月)+29(1-29日)=75天

也可17(15-31日)+30(9月)+28(1-28日)=75天

贴现息=75×1000000×(2.62%/360)=5458.33

〔例〕2004年3月23日,企业销售商品收到一张面值为10000元,票面利率为6%,期限为6个月的商业汇票。5月2日,企业将上述票据到银行贴现,银行贴现率为8%。假定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则票据贴现利息计算如下:

票据到期值=10 000 ×(1+6% /2)=10 300(元)

该应收票据到期日为9月23日,其贴现天数应为144天(30 +30 +31 +31+23-1)

票据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103 00 × 8% × 144/360=329.60(元)

篇2: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一、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的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的有关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贴现息应计入“财务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第63号,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另外,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二)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

(三)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基于以上政策法律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计入“财务费用”的贴现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申请票据贴现的持票人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否则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二、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贴现息的的税务处理

在日常的交易往来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销售方把货物卖给采购方,由于采购方资金紧张,会向销售方开具商业或银行承兑汇票,销售方把该汇票向其开户行申请贴现,其中产生的票据贴现息,在采购合同中约定由采购方承担,销售方向银行贴现的票据贴现凭证给予采购方进行做账。这种采购方承担的票据贴现利息能否在采购方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呢?销售方向采购方收取的票据贴现利息在税法上算不算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呢?分析如下: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发票没有开具支付人全称的,不得扣除,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申请退税。”《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若干具体措施的通知》(国税发〔2013〕114号)规定:“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根据这些税法规定,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票据贴现息,虽然获得对方给予的银行票据贴现凭证,但贴现凭证上不是开出商业汇票人的名字而是持票人的名字,是不可以税前扣除的。

例如,甲购买原材料时,以商业汇票支付货款,并在采购合同中约定:“如果对方在汇票到期前到银行贴现,由甲承担票据贴现利息,并由对方把银行贴现息的票据转给甲方作为入账依据。”基于这种商业行为,由于甲企业未取得证明票据贴现息由自己承担的合法票据,而且这种票据贴现利息支出与与甲生产经营无关,故甲承担的这部分贴现息不能在税前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以下简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三)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四)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基于以上政策规定,在销售业务中,销售方收取采购方承担的销售方(持票人)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是一种价外费用,应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依法缴纳增值税,采购方凭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进成本就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案例:

A企业销售100万货物(含税)给B企业,约定以现金支付。B企业因现金短缺,经A企业同意,以5个月后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并以银行存款支付5个月的贴现利息1.5万元(银行同期贴现利率假设为3‰),A企业给B企业开具了1.5万元的收款收据。请分析1.5万元的税务处理。

分析:

A企业给B企业开具1.5万元的收款收据,显然是不可以在B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A企业向B企业收取的利息应视为价外费用,作为销售货款的一部分缴纳增值税。如果货物发票已开具,则应就1.5万元的利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如果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货款按照价税分离的公式计算,即货款=15000÷1.17=12820.51(元),增值税=12820.51×17%=2179.49(元)。B企业必须取得A企业的发票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还可以抵扣进项。

三、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的贴现息的税务处理

向非金融机构贴现票据主要是指票据持有人急需资金时,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往往将票据向企业或中介机构进行贴现的行为。发生向非金融机构贴现票据时,非金融机构收取贴现利息后,往往向支付票据贴现利息的持票人开具收据。作为支付票据贴现利息的持票人能否在税前扣除该贴现利息成本呢?非金融机构贴现票据的行为是否违法行为呢?

《支付结算办法》(银行〔1997〕393号)第六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作为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主体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247号)的规定,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二)未经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

(三)非法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

(四)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其他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因此,向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票据贴现的中介机构,从事票据贴现业务,是一种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所产生的贴息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因此,向中介机构申请票据贴现是没有发票的,平常只开收据,当地税务局不会给申请票据贴现的人开发票。

篇3:浅析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及特点

一、应收票据概念及特点

应收票据是指小企业因采用商业汇票支付方式销售商品、产品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 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 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不同, 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根据面值中是否带息, 分为带息商业汇票 (简称带息票据) 和不带息商业汇票 (简称不带息票据) 。

带息票据是指汇票到期时, 承兑人按票据面额及应计利息之和向收款人付款的商业汇票。在这类商业汇票中, 票面价值为本金, 另外标有票面利率 (一般是年利率) 。则: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票据利息

不带息票据是指票据到期时, 承兑人仅按票据面值向收款人付款的票据。在这一商业汇票中, 票面价值一般为本利和, 即已将票据的利息计人面值, 不另外标有票面利率。则: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

二、应收票据贴现

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 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后转让给银行, 贴给银行一定利息后收取剩余票款的业务活动, 其实质是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信贷形式。企业为了重视应收票据的管理, 期末, 还应将当期已贴现的应收票据在资产负债表上以附注或旁注的方式加以说明, 以揭示可能发生的潜在负债, 特殊需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应收票据贴现时, 用来计算银行贴现利息的利率称为贴现率, 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票据到期值扣除贴现利息后货币收入, 称为贴现收入。其中用到的公式有如下几个:

贴现收入=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贴现期=票据期限一小企业已持有票据期限

在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票据期限。

票据期限有两种表示方式:一是以“天数”表示, 即采用票据签发日与到期日“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的方法, 按照实际天数计算到期日。二是以“月数”表示。在这一方式中, 票据到期日以签发日数月后的对日计算, 而不论各月份实际日历天数多少。如果票据签发日为某月份的最后一天, 其到期日应为若干月后的最后一天。如10月31日签发的、4个月期限的商业汇票, 到期日为下一年2月28日或29日;2月28日签发的、3个月期限的商业汇票, 到期日为5月31日, 依此类推。

2. 贴现期。贴现期是票据期限扣除小企业已持有票据期限。

3. 票据到期值。到期值对不带息票据来讲, 就是面值, 而对带息票据则是面值加上到期利息;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掌握其特点

例1:某小企业因急需资金, 于7月1日将一张6月11日签发、90天期限、票面价值30 000元的不带息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 年贴现率为10%。则:票据到期日为9月9日 (6月份20天, 7月份31天, 8月份31天, 9月份8天) 票据持有天数20天 (6月份20天, 7月份0天)

贴现期=90-20=70 (天) ;到期值=30 000 (元)

贴现利息=30 000×10%×70÷360=583.33 (元) 贴现收入=30 000-583.33=29 416.67 (元)

例2:某小企业于8月16日将一张5月20日签发、4个月期限、票面价值50 000元、票面利率6%的带息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 年贴现率为7%。则:票据到期日为9月20日;贴现期为35天 (8月份15天, 9月份20天)

到期值:50 000× (1+6%×4÷12) =51 000 (元)

贴现利息=51 000x7%x 35÷360=347.08 (元)

贴现收入=51 000-347.08=50 652.92 (元)

小企业应按商业汇票的贴现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按贴现商业汇票的面值, 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对于贴现收入与票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对于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 贴现企业承担着潜在的债务责任, 这种责任在会计上称为或有负债。当出票企业到期无力偿付时, 贴现企业有偿还款项的义务。假定购货单位到期不能偿付, 贴现银行便从贴现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中扣去该票据的终值, 若贴现企业也无偿付能力, 则贴现银行将上述款项视作一项短期贷款, 企业也应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票据贴现有以下四步: (1) 计算贴现期, 它是贴现日与到期日间的时间段, 它可以按日计算, 也可以按月来计算; (2) 计算到期值, 对不带息票据来讲, 到期值就是面值;而对带息票据则是面值加上到期利息就是票据的到期值, 到期值应当准确计算出来; (3) 计算贴现息, 贴现息的计算一律是用到期值与贴现期、贴现率相乘积计算得来, 这里一定要注意是用到期值作为基数来计算的; (4) 计算贴现收入, 贴现收入就是将到期值减去贴现息后的差额。这一部分实际是就是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部分。总的来讲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的关键点是确认贴现期和到期值, 只要大家能够很好地把握1和2两个环节的计算, 就能够容易地计算出贴现息和贴现收入, 会计分录按上述处理进行反映就行了。

摘要:票据贴现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 是融通资金的一种企业行为,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票据的背书转让及贴现行为越来越多, 充分认识和掌握应收票据贴现也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应收票据贴现,贴现利息,到期值

参考文献

[1]李照华:《对商业汇票贴现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探讨》, 《财务与会计》, 2004年第3期

上一篇:小微企业(工商贸)论证意见(对照表)下一篇:家校沟通 合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