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监督机制

2024-05-05

协同监督机制(精选8篇)

篇1:协同监督机制

加强协同监督 重在机制建设

加强协同监督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内部管控和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整合企业内部的监督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实现内部监督一体化和监督效能最大化。协同监督涉及多个部门,由于供电企业专业性比较强,职能部门工作性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监督主体不同,要把监督资源整合起来,必须构筑职能责任权力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使协同监督工作更加有效地成为促进企业规则制度落实的抓手,更加有力地推动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营造人人讲监督、事事有监督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创造健康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协同监督必须建立“定职明责”的责任机制

加强协同监督关键在组织领导。必须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要牵头挂帅,承担第一“监督人”的职能;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在抓业务的同时行使监督的责任,做到管事与管人有机结合;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监督组织领导机构成员,不仅要积极参与公司层面的监督管理,而且要加强对所分管部门和业务相关领域的监督管理;基层单位同样应当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同时要建立员工监督的制度和平台。上下衔接、纵横贯通、覆盖全面,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紧密协同、分级落实责任、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监督工作格局。

协同监督重点是部门监督。要“定职明责”,围绕“人、财、物、权、钱、事”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细化部门监督职能;要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重要的部位、每个关键的环节;要明确监督的内容、重点和责任,做到凡事依法合规、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要规范部门监督流程,制定细化监督工作流程图和任务书,把监督工作的重点、难点作为切入点,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和风险管控的方法,运用监督、查处、问责等手段,解决好如何监督的问题;要统一监督的标准,把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作为监督的依据,用执行力、规范性、风险性、公信度作为监督的标准。

协同监督必须健全“履职尽责”的运行机制

加强协同监督,各部门要凸显职能优势、资源优势、业务优势,围绕人财物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认真履行监督职责,行使监督权力。一是做到监督范围全覆盖。各职能部门要把监督工作融入专项行动和具体业务之中。通过专业分工、协同配合、信息互通、相互衔接,形成监督范围全覆盖。二是做到监督对象全方位。供电企业具有点多线长分散的特点,管好事首先要管好人。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全面管理和监督。要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完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诚信体系,规范权力行为、经营行为和廉政行为。要加强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认真查找单位和个人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划分违规风险、违纪风险、违法风险,实行分类监督。三是做到监督实施全过程。要注重细节管理和过程控制,运用ERP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审计检查、民主监督等手段,发现问题,落实整改,纠正偏差,防范风险,把预防有方、监督有效、惩治有力的工作方针贯彻于监督实施的全过程。

协同监督必须完善“失职问责”的考核机制

协同监督不是被动式的监督,而是要求必须具有主动行为。职能部门既要承担监督的责任,也要承担监督不到位的责任。为了增强部门监督的主动性和协同监督的实效性,必须完善“失职问责”的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制定职能部门协同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协同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分析制度、风险管控分析会议制度等,以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促进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二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即协同监督领导机构、绩效管理部门、被监督单位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价衡量监督部门是否责任明确、履职到位,是否能够做到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积极主动帮助被监督对象整改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是否按照监督的程序办事,不越权、不添乱、与被监督单位实现上级监督与自我监督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问责考核体系。把监督与被监督的责任同等化、一体化。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是失职、渎职,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没有履行好监督职能同样是失职、渎职,应负有连带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只有构筑责任明确、权力对等、标准统一的问责考核体系,才能确保协同监督工作有力、有为、有效。

篇2:协同监督机制

会议明确,北京公司将通过“三个专题”,落实“三个健全”,强调“三个突出”,推进“三个强化”,积极构建协同监督机制,力求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专题研究、专题部署、专题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北京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协同监督工作,多次在党政联席会议上专题研究落实方案;先后在公司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公司干部工作会议、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上专题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构建协同监督机制各项工作任务;利用专刊、网络、廉洁文化宣传专栏等多种渠道,通过编发协同监督工作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题解读及宣传工作,提高了各级干部员工对加强协同监督完善惩防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在北京公司上下积极营造了“大监督”的工作氛围。

二是健全机制、健全体系、健全制度,提供组织保障。北京公司结合实际,成立了监督工作委员会,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委员会纳入了公司担负主要生产经营管理职责和日常监督工作职责的16个职能部门,充分整合了内部监督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主体地位,细化了监督职责和主要内容,促进了各职能部门提升监督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全面的协同监督机制,为开展协同监督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突出重点、突出责任、突出实效,务求扎实推进。在北京公司监督工作委员会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北京公司朱长林总经理结合电网发展面临的各种复杂环境和形势,深刻解读了建立协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突出工作重点、突出责任落实、突出工作实效等方面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北京公司党委郭要斌书记重点对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纪委柏磊书记着重对监督工作委员会及联席会议的基本运作模式和内容进行了讲解部署;会议还研究确定了北京公司《协同监督主要事项》,进一步明确了目标、部署了任务、细化了分工、提出了要求,有力保障了协同监督工作的扎实推进。

篇3:协同监督机制

1“数字式”保证协同监督工作有序进行

一个目标。围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健全协同监督机制, 强化监督作用, 构建公司各部门协调配合、信息互通机制, 形成合力, 使监督成为生产安全、营销服务、队伍建设、党风廉政等工作环节中的重要保证措施, 实现农电管理依法合规、员工廉洁从业的目标。

两个融入。将协同监督融入供电所安全稳定大局, 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之中。通过协同监督, 促进农电安全稳定和党风廉政工作水平的提升。在协同监督过程中, 公司各监督委员会高度重视具体监督内容, 如关键岗位人员廉洁从业, 工程物资、废旧物资管理规范, 及员工考勤、考核、考试情况;员工经商办关联企业行为, 员工干私活行为, 公车私用、酒后驾车行为, 违规收费, 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等行为;虚报项目、虚报工程量、违约用电、高价低接、违规增容的情况等。严格按照监督工作制度和监督工作程序,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发放监督整改建议书, 并督促落实整改。

三个结合。立足不同阶段工作实际, 突出协同监督工作特点, 特别是结合廉洁从业和行风建设工作, 结合农电专业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 结合农电管理存在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等, 有效推进协同监督机制建设, 实现常规工作和协同监督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在各供电所协同监督办公室设立读书角, 不断组织开展廉文荐读和廉洁警示教育, 加强行风建设、协同监督及规范化服务手册的学习, 强化全员廉洁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根据供电所专业化管理特点, 制定督促检查计划, 对所长、四员、三班重点岗位人员以及三班组的考勤、考核、考试情况, 有无经商办关联企业和干私活行为, 有无酒后驾车和违规收费行为, 有无违约用电、高价低接、违规增容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促进班组工作秩序的规范化和工作质量的提升。在开展供电所管理存在问题排查整治工作中, 对所务管理、工程材料、备品备件、仓储物资和工器具及农电综合管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 堵塞漏洞、源头防范, 促进民主管理、阳光公开, 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四个环节。一是抓好宣传发动环节。为确保协同监督活动取得实效, 要求各部门、班组和供电所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员工传达上级公司文件精神, 推荐选举, 成立协同监督委员会。二是抓好推进落实环节。建立协同监督月度例会制度, 制定年度、月度工作计划, 包括协同监督具体内容、开展时间、责任单位等。三是抓好巡查和整改环节。实行现场检查与系统及台账相结合, 对协同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研究, 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和结果反馈。四是抓好信息互通环节。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责任部门, 并在月度考核会议上公开分析, 便于统筹安排、落实整改。

2“新业绩”促进农电管理水平提升

该公司在农电系统开展协同监督工作具有形式新、内涵深、效果好、适用性强的特点, 尤其是农电一线工作点多、面广、分散, 各类问题时有发生或隐蔽性较强, 协同监督工作开展促使全员参与, 增强了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群防群控的监督能力。

优质服务新水平。洪泽县地处洪泽湖与白马湖之间, 境内河湖星罗棋布, 湖区用电占有很大比例, 存在客户用电需求高, 服务范围广的现状。为此, 该公司在围绕供电服务标准、制度和要求开展巡查的基础上, 结合省公司开展的“智慧苏电, 幸福民生”优质服务主题活动, 要求各单位、供电所认真开展业务流程梳理规范和营销服务互学互促等活动, 推进营销服务规范化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树立供电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服务品牌。

工作实绩新提升。该公司党委要求协同监督委员会积极寻求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和营销管理等指标最佳结合点, 针对存在的实际困难, 有针对性地协同农电公司制定整改计划、整改内容和具体措施。如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用电信息采集、线损管理、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落实协同监督计划。多次组织协同监督主任、兼职纪检员等深入一线, 详细了解各供电所的供电现状, 针对洪泽湖区滩涂、白马湖区渔民用电客户进户线零乱老化、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 协同制定高低压线路优化整治方案, 现场立项上报, 落实改造方案。

党建工作新改进。该公司以夯实基层党支部管理基础为抓手, 注重把协同监督工作融入和渗透到农电党建工作之中, 按照省公司下发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规范要求, 协同检查党建制度的落实,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检查评价有据可依。同时, 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对“三会一课”、党员发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的监督指导,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增进了解, 自查自改,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全面提升农电党建工作水平。

队伍素质新提高。该公司把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协同监督工作的着力点, 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员工进行政治教育、廉洁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检查监督。要求各部门、供电所协同所务会结合开展“中国梦、国网情”活动, 助推员工的政治水平提高、廉洁意识提高、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 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发展。

篇4:协同监督机制

关键词:协同监督;机制建设;反腐倡廉

一、协同监督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1.协同监督机制是促进干部员工廉洁从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腾飞,但由于各种体制仍处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当中,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和健全,纵观近几年来的新闻,不难发现因贪污而被曝光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的官员不计其数,然而即使有无数鲜明的例子摆在这里,仍有许多官员只身犯险,可见许多人的拒腐防变能力不强,很容易在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终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以为从此可以肆无忌惮,从而放轻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导致自食恶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贪污舞弊等的处罚力度不够,即反腐力度不够,若真的达到了一定强度的惩罚力度,官员应该会感到畏惧而不会选择知法犯法而不是有恃无恐。正如我们深知,协同办公平台提供了包括信息管理与资源共享、辅助领导决策、即时提醒等功能,通过工作流程自动化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化、沟通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在此时,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监管、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监控的协同监督机制,使重要岗位人员的权利得到有效监督,形成“人人主动监督、事事有人监督”的良好氛围,督促广大干部严格自律、自我约束,守得住底线、经得住诱惑,建立一个极具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那么廉政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2.协同监督机制是构建科学的管控与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于加强廉政建设来说,应该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与构建惩防体系有机结合,依靠制度预防腐败,依靠管理消除隐患,加快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协同高效、惩治有力的管控与惩防体系。坚持执行惩防体系内容,则要求我们应防范在先,监督与前,形成一个全民监督,上下各层阶级相互监督,公开化透明化的监督系统,面临贪污舞弊等腐败行为,一旦发现,绝不姑息,不能相互包庇和隐瞒,对相互包庇和隐瞒者,也应处以相应惩罚,只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位,才不会有人冒着违法的风险继续肆无忌惮。

二、协同监督机制建设的典型做法

1.开展廉政风险排查

组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应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盲点”的原则,把廉政风险与具体的职务和岗位紧密联系,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检查范围应深入基层,对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作出纠正,对不合理的问题作出改进或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而这种基于对基层的监督管理,则需要运用到协同监督机制系统。系统主要由事务管理、公文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等子系统构成,提供RTX、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信息传输、消息传递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工作提醒、电子公告等实现纵向贯穿,使相互孤立的系统联结为一体,面向办公人员实现信息的集中发布、资源高度共享的协同工作环境。正因协同监督系统的这一特性,使信息能够高效集中,达到更有效更实时的监督。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干部加强对廉风建设方面的认知,时刻反省自己,加强警觉性,避免因逞一时之快而走错路。

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管控。在实施内部监督时,可以通过对于事务管理子系统的监督,坚持对干部人事、财务资产、营销管理、工程建设等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和重要事项的相关方进行通报的制度,且一般的重要岗位对应的人物具有更多的权利,如果对于廉政风险管控能从重点岗位处得到防控和取得好的效果,必然可以产生一种标榜作用。同时,只有清明的上级才能从源头上作出榜样,抑制不正之风的发展,从而才能带领出风气正派的下级,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2.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抓好教育普及廉政建设知识环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深入树立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自主动参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二是抓好组织协调环节。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机关协调推进,各个部门共同参与配合,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抓好查找环节。突出重要岗位,采取自己查找、群众帮助、领导提示、组织审定的方式,深入查找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和实施细则,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廉政风险清楚、防范措施得力。

三、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以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创新防治腐败工作。面对反腐败情况中错综复杂的突出问题,必须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大胆实践,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方法和制度创新,努力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善于借鉴和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善于借鉴和运用国外在预防腐败方面的有益做法,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降低腐败的发生率为目标,以务实的态度,提出防范腐败风险、解决腐败问题的新办法,不断把防治腐败工作向纵深推进。

结语:着力推进协同监督机制建设,防范廉政风险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内部信息的交流,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是摆在建立更完善优质的协同监督机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借助协同办公软件将有效快捷的提升管理水平。在未来,期待廉政风险防控全面发力,实现最大限度预防腐败的目的,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轩玉兰 王建莲,依托协同监督机制 强化廉政风险防控[J].国家电网论坛2013(11)

[2]宫莉莉,关于协同监督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

篇5:常熟供电公司协同监督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协同监督机制运行,完善“三化三有”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依据《江苏省电力公司协同监督工作规则》及《苏州供电公司协同监督工作规则》,制定本工作规则。

第二条

协同监督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监督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协调监督力量,强化职能部门监督作用,构建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形成合力、监督到位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全面的监督工作机制。

第三条

协同监督坚持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发挥职能部门纵向监督作用的同时,发挥监督工作委员会对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第二章 监督机构

第四条

公司成立监督工作委员会。监督工作委员会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纪委书记担任副主任,公司各职能部门为监督工作委员会成员部门(以下简称“成员部门”),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第五条

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工会办),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部门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第三章 监督职责

第六条

监督工作委员会在本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监督工作的重大问题,定期听取相关监督工作情况报告,提出工作要求,部署监督工作重大任务和专项监督工作,研究监督工作的考核意见等。

第七条

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办等工作。

第八条

成员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和监督职责,是本业务领域的主要监督主体,应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加强纵向监督、过程管控和检查考核,确保企业运营依法合规。

第九条

监察审计、法律等监督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履行再监督职能,加强廉政风险防范。

第四章 监督方式

第十条

监督工作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讨论每半年监督工作存在或发现的问题,研究整改措施和考核意见等。

成员部门在联席会议上汇报本部门半开展监督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对相关业务单位的考核建议、需要监督工作委员会研究解决的事项等。

(一)报告内容

1、半开展监督检查或专项调研情况;

2、半接受上级单位、外部监管机构查处、稽查、调研,或新闻媒体报道等情况;

3、自主开展及接受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

4、对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建议和措施;

5、对下级单位的考核建议;

6、需要相关部门互通的信息或协作的内容;

7、需要监督工作委员会研究解决的事项;

8、上次监督工作委员会会议纪要中明确需本部门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

(二)报告时限

在监督工作委员会会议召开前5天,将本部门监督工作报告报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汇总。

监督工作委员会可以根据情况或工作需要,召开部分和全部成员部门参加的临时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处理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一条

监督工作委员会可以根据情况安排部署一个或多个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

加强成员部门纵向监督作用。成员部门按照监督工作委员会的部署,根据职责分工,创新监督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监督。

成员部门发现可能导致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事件的苗头性问题,填报《协同监督重要信息报告表》(见附件1),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向监督工作委员会报告。必要时填写《协同监督整改意见书》(见附件2),由监督工作委员会签发;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事项,立即向监督工作委员会主任报告;涉嫌违规违纪的,应及时移交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十三条

实行监督工作定期评估通报制度。监督工作委员会每半年对监督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在适当范围内进行通报。

(一)评估方式

1、评估主体:监督工作委员会

2、评估客体:各职能部门半监督工作

3、评估方式:由监督工作委员会成员部门,根据各部门提供的监督工作报告和在监督工作委员会上的发言情况,通过不记名方式,对各部门半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进行评分(见附件

3、附件4),会议结束后一周内将评估表交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进行汇总。

(二)评估内容

1、领导重视情况:部门主要负责人主动研究协同监督情况,参加监督工作委员会会议等情况;

2、报告的全面性:按照季度监督工作情况报告模板(见附件5)要求,内容丰富,能全面反映本部门半监督工作,且重点突出;

3、报告的深刻性:能对半工作进行分析,客观提出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有翔实的预防方案和改进措施,对企业决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协同情况:对于需协同配合的事项,能够积极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形成合力;

5、报告及评估表提交及时性:按时提交监督工作情况报告及评估表(此项由监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分)。

第五章 监督考核

第十四条

监督工作委员负责对成员部门监督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业绩考核等规定提出意见,由业绩考核管理部门按规定给予考核。

第十五条

受到考核处理的部门应根据情况对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

受到考核处理的部门、部门负责人和责任人取消评先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工作规则由监督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篇6:协同监督机制

县级供电公司是为当地生活、生产提供绿色、清洁电能的国有公共服务企业,它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的行为必须符合所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服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服从由国家政治权性质决定了的强制性管理,企业才能安全稳定发展,不会出现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和腐败的现象,所以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监督机制建设。监督机制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首先,对监督机制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它的功能和作用,使这项工作建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自觉运用。其次,要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什么机制,就建立什么机制,要对现实机制的缺陷,进行拾遗补阙,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订的修订,该创新的创新。第三,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从机制的设立和与法律法规的衔接,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握,必须通盘考虑,做到科学合理,运行有序,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一、运用监督机制,保障企业发展。

供电公司掌握国家电能供应的命脉,生产经营中有其独特的权利,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一套严密的监督检查机制,惩防体系、风险防控、红线制度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干部职工依法治企风气,廉洁从业的理念。

该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一是规范和矫正功能。监督的过程就是规范的过程,也是修偏补正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公司纪律规章约束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从业行为合法合规。二是制约和约束的功能。法律法规、纪律规章是干部职工生产经营工作活动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能。

成对干部职工生产经营过程中行使权力实施有效制约的一种机制。所谓制约,一般是对权力而言的,目的是防止权力的失控和滥用。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上级监督、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上级监督主要指省市县各级纪检的监督,监督党的方针政策、反腐败工作落实情况。党内监督主要指党员监督、组织监督、机构监督,监督党员干部遵守党章,执行法律法规,党内反腐败各项规定是否执行到位。社会监督主要指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执法机关监督、国家经济部门监督、社会各界监督,监督行业作风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依规运作,文明服务,客观公正,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群众监督主要指舆论监督、信访监督、举报监督、选举监督、民测监督,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依法依规合法经营,服务社会。

事中监督的制约机制,在整个监督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生产经营过程是权力的运用过程,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腐败现象就可能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和造成重大损失。采用各种方式、渠道加强事中监督是企业党委、纪检的重要工作,是杜绝企业发生腐败现象的有效方法。事后监督的惩戒机制。这是遏制腐败的最后一道“关卡”,它是对生产经营行使权力“负行为”的制裁。惩戒机制的构成要素,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和法律。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一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不可违性,企业干部职工谁触犯法律,谁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谁触犯企业规章制度,谁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惩戒机制惩处违法违纪的行为,有效制止企业生产经营者违规、腐败的发展和蔓延。

二、依靠职能部门,推进协同监督。

几年来,公司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组织布置,干部职工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秉承“干事、干净”廉洁理念,坚持“三严一常”根本措施,完善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但县级供电公司纪检监察人员少,缺乏企业内部管理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深层次廉政风险的管控。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是公司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企业风险管理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全方位监督的创新管理,是完善“三化三有”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举措。协同监督机制,就是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监督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主体作用,实现监督效能最大化,构建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形成合力、监督到位的监督工作机制。各个职能部门监督主体是本业务领域专业管理的要求、规程规定,兼自我监督和业务监督的双重责任,除了本部门内部监督和其他职能部门监督外,重点做好基层本职范围内的业务监督,抓好对下业务指导、监督反馈、决议执行、责任考核等工作的落实。运用“一书两被告”(协同监督整改意见书、协同监督情况报告、协同监督整改报告)载体,努力将系统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监督成为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保证公司党政决策全面贯彻落实、企业运营依法合规、干部员工廉洁从业。

各部门按职能专业分工,突出重点监督项目,达到横向协同、纵向监督,承担监督职责,发挥其监督作用。

办公室:加强决策管理、“八项规定”贯彻执行、法律制度等监督。监督检查公司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工作规则、议事规则等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下基层调查研究、公务接待、车辆使用、职务消费、会议管理、文件简报、厉行节约等是否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监督检查公司依法办事情况,开展法律指导和帮助,重大事项、合同请示法律顾问,达到合法合规。

发建部:工程施工验收决算、前期投资管理分析。监督检查公司工程施工管理情况。有无擅自进行工程变更、违规分包转包、民事及青苗赔偿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监督检查公司工程验收、结算规范情况。工程验收和工程结算是否规范。有无隐瞒不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无以预算代结算、以施工方结算代替甲方结算损害企业利益或牟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有无违规列支验收费用等问题。监督检查公司电网项目决策管理是否规范。有无前期工作计划管理、专题评估委托程序和中介机构资质审查等不合规问题。监督检查公司项目投资决策、计划和审批,其他资本性支出、小型基建、资产零购,投资项目后评价等工作是否规范。监督检查公司统计监督评价工作落实情况。综合计划编制、下达、跟踪分析及调整是否规范。有无经济活动分析及电力市场分析工作不规范问题。

物流中心:采购计划、非标招标、招标纪律监督管理。监督检查公司采购计划落实情况,有无计划外采购。是否执行非标招标管理办法,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规范开展。有无干预招标、接受授意操纵招标、倾向性评标等现象。监督检查公司物资工作人员遵守物资工作纪律情况。有无违反物资从业人员廉洁自律行为准则的行为。有无违反物资从业人员与供应商接触廉洁行为“八不准”规定的问题。

篇7:协同监督机制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第五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4/23/content_64453.htm

■ 从高校内部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

■ 协同创新能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 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

■ 王迎军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最近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学习胡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相关的文件精神,结合华南

理工大学近年来的办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促进协同创新有助于我们全面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办学职能,有助于我们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难题,极大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协同创新机制缺失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高校协同创新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类别,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当前无论哪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其参与主体都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缺失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从高校内部来看,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以课程设置为例,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中心,课程内容按学科的内在逻辑来组织,侧重于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承,课程之间壁垒严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课程数量严重不足,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门类数量偏少,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对各种学科新问题、新方向和学科前沿性动态缺乏足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也使得学生难以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认识和把握重大问题,更谈不上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从大学外部来看,大学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学生除了接受良好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发掘创造潜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环节缺失,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严重脱节。

2、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可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

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外部的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能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合作各方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为支撑,通过立项和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学科前沿课程、专题研讨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新型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过程中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

面向未来,高校可努力探索以下5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新模式: 一是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二是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协同创新。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校所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高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

四是校地(区域)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高校与自身所在区域内的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促进高校学科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可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先进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在工程师跨国企业实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工程教育学科与专业认证、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工程创新人才。

篇8:协同监督机制

截至3月6日,2015年中央首轮巡视组已全部进驻26家央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巡视组将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这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方面的重点专项问题开展监督检查, 监督的重点是企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随着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中石油、中移动、中储粮等大型国企的多名高层管理人员接受调查, 特别是中石油案,牵涉到大批国企高管。这一系列事件表现出中央对国企反腐前所未有的重视, 也暴露了国企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最本质职能是监督, 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缺陷,难以全面解决企业监督问题,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内部审计的全面发展, 通过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同监督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明确自身定位, 清楚未来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频频出现问题的这些央企,其内部监督体系如何;是否建立了协同监督机制,基于协同监督的视角如何优化内部审计流程, 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协同监督机制的构建———理论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求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纵观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演进与变迁,任何一种孤立的监督制度都不能满足全面监督的需要,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为解决当前内部审计监督能力有限,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渠道不畅的问题,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存在问题。治理结构顶层上有监事会,党组织有纪检,行政有监察、审计、法律,职工层面上有职代会(工会),此外还有业务监督、人事监督。监督网络立体多层、纵横交叉。但实际运行中,条块分割、体系脱节, 一方面要求上下对应,一方面资源配置又跟不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监督乏力、监管弱化、监控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监督制约体制不完善,监督权配置不当。因此, 积极整合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监督资源,探索协同监督管理模式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协同监督机制是在既有监督体制的基础上, 继续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监督作用,同时更加突出职能部门在业务管理领域内的监督主体责任。 作为共同承担着企业内部监督职责的部门,由于分工不同,其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不能取代。 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都是通过履行监督职能共同服务于国有企业中心工作。 在协同监督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应当积极发挥重要的监督职能, 联合其他监督力量,切实将权利运行置于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的监督之下,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此外,本文建议国有企业内部应设立“协同监督管理机制”,以健全内部审计工作。 鉴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偶有失控,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的现状,为防范此类丑闻发生, 内部审计部门在对企业执行国家经济决策的履行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正式审计之前,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监督职能部门互相通报前期监督阶段性工作成果, 确定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共同评估下阶段拟开展的监督范围、重点和相关配合事项。

三、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职能部门的具体协同路径

(一)利用内部审计结果 ,提高工作效率 。 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中,尤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最宽、检查频率最高, 两部门的监督检查中时常会有一些重复检查的事项,这不仅增加了监督的成本,也给被检查的子企业、部门等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当监事会履行检查流程时,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二)整合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资源。 部署安排和监督检查的双重职责导致纪检工作不能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协同监督机制下,首先要明确由内部审计负责纪委部署的工作。 内部审计能发现问题,却无权处理问题;纪检监察有权处理问题,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由此需要整合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资源, 适当赋予内部审计处理问题的权利,扭转内部审计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处理问题的尴尬局面。

(三)发挥法律顾问在决策初级阶段法律风险预防作用。 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企业内部信息了解的情况。 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及时通报本部门的内部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以确保决策时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四)工会必须主动参与企业各项事务的管理 。 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国有企业工会职能的转变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要求工会必须主动参与企业各项事务的管理。由于职工群众是企业的劳动者,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参政议政,维护职工权益,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 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 可以通过设立廉洁从业举报箱和纪检监察意见箱,公开举报电话,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工会还可以充当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润滑剂”, 化解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四、内部审计流程优化———基于协同监督视角

目前,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流程从总体来说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运用等五个阶段。 本文重点探究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审计计划编制的影响。 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01号》,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 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 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它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

影响审计计划编制的因素有审计工作目标、审计范围、 审计方向和审计资源,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的、范围、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资源的调配和审计时间的分配、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等。基于协同监督机制的视角, 这些影响因素和内容势必会影响各监督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相比必然会导致审计资源和审计时间的再分配。 制定内部审计计划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工作目标。 内部审计目标的确定需要依据国有企业组织的经营目标。 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界定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按照目标不同将内部审计分为业务审计、 战略审计和风险审计三个层次。其中业务审计旨在提高运营效率,战略审计旨在加强战略管理,风险审计旨在深化风险管理。但共同目标都是提升管理效能,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当然,不同层次的目标所需的监督部门的配合程度不同, 复杂宏观的目标需要所有监督部门的参与,促使各部门凝结共识,形成合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而简单具体的目标则只需内部审计独立完成,减少无效的人力耗费。

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 , 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即增加价值,通过增值服务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毫无疑问,总目标需要所有监督职能部门共同设定,力求实现利用最少的监督资源获得最大的监督效能。 当组织确定总目标之后,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在总目标指导下,各职能部门和个人制定分目标,即分目标的实现要求纪检监察、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分工协作,协同行动,其目的就是体现效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审计范围 。 即审计对象的范围和审计活动的范围 。 参考国际内部审计来看, 内部审计通常可以涉及经营、绩效、合规、质量、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报表等。 除此以外,结合内部审计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可以灵活开展各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的考核、 企业内部目标和计划的分析与考核等各种专项审计。范围之广,基于协同监督的视角势必要求不同的监督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权限, 主要负责其中某一个具体类型的审计业务。

(三)审计方向 。 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以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十一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以评价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

1.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 这是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由于国有企业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其他监督主体对这部分内容的影响已在“审计工作目标”中加以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2.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 、 法规 、 政策 、 计划和合同。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的准绳,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的天职。 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相关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要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了企业总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部门的积极配合, 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 应根据国有企业的业务性质及涉及的专业经济领域咨询法律顾问,来引导、参与、规范企业交易行为,在合同谈判、签订、履约以及纠纷处理等工作环节上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来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 一般说来 , 在内部控制较健全有效的地方,组织风险能得到较好控制; 内部控制较薄弱的地方,组织风险比较严重。 当前,许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都是由内部审计队伍独立完成的, 这种模式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出现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 这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应该更加深入和严格。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反腐倡廉的切入点。但是现阶段纪检监察部门总是不能对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这就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紧密结合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深层次问题,查找风险管理方面的漏洞。 因此,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时,就是要重点关注纪检监察狠抓管理的薄弱环节,围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发现、揭露和解决。

4.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 。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精细化,相关业务活动越来越复杂,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多。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突出重点。 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和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做好年度各审计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审计项目安排的交叉重复或缺失。 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在审计计划中明确指出各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管权责,平衡各部门间的审计任务。

5.职业胜任能力与岗位调整 。 如果相关岗位的人员不胜任其职责或其品质存在问题, 就会给该岗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带来较大风险;另外,重要岗位人员变动通常也会增加风险。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内部审计计划中必须清楚地说明需要向高风险领域具体分配多少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审计时间和预算时间,各监督职能部门如何规划和调配来共同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四)审计资源。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紧张的审计资源,实务人员与理论工作者需要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由于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基于协同监督机制的视角,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整合显得至关重要。

1.整合内部监督资源 。 内部审计应加强横向联合 ,合理利用内部监督体系中有关监督部门的功能、 权威和信息,建立广泛联系,保持较好的协作关系,注重审计计划的沟通、审计过程的合作、审计信息的共享,构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同机制。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与纪委、组织、 监察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专项资金审计方面,与财务、计划及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合作机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与计划、财务、基建等部门联合成立投资体制管理领导小组,提高审计监督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2.整合职能部门资源 。 内部审计应加强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与协作力度,应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从维护秩序向形成合力转变,从以本部门独立开展监督为主向注重和促进职能部门发挥专业管理和监督作用转变,在维护经济秩序的基础上,努力配合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促使各项生产要素形成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合力。

综上所述,在各监督主体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应合理运作多种监督形式,使得内部审计流程更加规范化, 特别是内部审计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化, 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监督的整体效能,杜绝腐败,从严治企。

五、总结

在当前中央对切实落实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的力度与决心下, 客观要求构建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为路径的协同监督机制。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权利运作方式和各自存在的问题, 探究如何科学分配权责才能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相互之间推诿扯皮、浪费审计资源的难题。为协同监督视角下规范内部审计流程,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监督效能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演进与变迁,明确了孤立的稽察特派员制度、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财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均存在监督效能不足等问题,从而引出企业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协同监督作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索协同监督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以节约监督成本,提升监督效力,提高国有资产监督效能,更好地控制和防范风险。

上一篇:郑大远程教育学习的平台下一篇: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管理2011年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