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2024-04-22

《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共8篇)

篇1:《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由 Tripleh 于 星期四, 01/02/2014-14:00 发表

更多 0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观点业一:乘用车市场仍将以10%左右的年均速度再增长十年

从我们的实证分析结论来看,每个国家汽车市场的发展都有两个比较快速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千个人5辆车发展到一千个人20辆车,这是速度最快的时期,大致的持续时间在5年,年均增长速度在30%,日本这个时期是60—64年,5年年均增长35.8%,韩国是81—85年均25%,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时期是2001—2008年,我们的实际增长速度是30.4%,但是我们考虑到2002年我们国家加入WTO,我们的汽车需求出现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导致井喷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入WTO以后,我们的关税有一个大幅度下降,导致进口车的价格有很大幅度下降,同时倒逼国产车几个也出现下降,这就使得以前具备一定购买能力而买不起车的人在02、03年出现一个增长,所以02、03年我们的速度非常高,剔除这个因素我们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在25%左右,时间比较长,速度相对低了一点。第二个时期一般是从一千人20辆车发展到一千个人130辆车,这个国外的概念是一百个家庭50辆汽车,有一千个家庭,以四口之家居多的话折成250个家庭,前一半的家庭有车,这都是快速增长,在后一半的家庭普及汽车的时候速度降低了,年均速度在1%—2%左右,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平均的时间在十年,年均增长速度在20%,日本用了八年的时间,年均增长速度是22%,韩国年均速度是20%,我们国家的第二个快速期将要持续15—16年时间,年均速度在13—15%。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发展的阶段的长短略有差别,速度也有差别?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收入的分布,从耐用品的普及来看,我们做了大量耐用品的普及情况,它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收入的分布越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耐用品的普及就越快,往往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原因也很好解释,其实就是大家的收入差不多,你这个家庭买得起汽车,到你周边的家庭买得起汽车,由于收入的差距比较小,所以时间就比较短,收入差距的国家汽车的普及就分梯次,我们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重点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客观上代表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的公平性有差异。我们国家01—08年我们第一个高速增长期的时候,我们汽车市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01—08年汽车增长速度非常快09年到现在快五年时间了,这五年汽车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部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内蒙,这些地方汽车增长速度非常快,我们在座很多是汽车经销商的老总,我们能感觉到再过几年就是西部的地级市要开始发展,所以我们这几个地方很像日本,东部一个八年,中部一个八年,西部一个八年,但不是割裂的,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中部开始,中部到一定阶段西部开始,可能是延续两个八年。从09年算起年均13—15%,由于我们国家09—10年,国家对汽车工业采取了一个刺激政策,1.6升以下小排量车减半征税,这就导致这两年乘用车翻一番还多一点,从11年开始,到后面的时间速度就会比较低一点。我们去年讲在10—12%之间,去年我更倾向于年均速度在12%,现在新的形势要出现,我们倾向于10%。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一百人一年买五辆车,美国最高一百个人大概6辆,一亿人就是500万辆,美国就是1500万辆,他接近1800,日本稍微低一点,一百人也是5辆车,发达国家基本上如此,我们将来如果按照这个最饱和点来测算,14亿人口,如果一百个人买5辆,我们的峰值点应该在7000万,我们打一个折在3000—4000万辆,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观点二:2014点乘用车市场增长速度略高于长期潜在增长速度。每一年的汽车发展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根据我们讲的规律值,长期潜在速度是多少,是以30%为轴线上下波动,现在的增长率降到10%了,是在10%的上下波动。均值刚刚我们也讲过,大概在10%左右,前几年高一点,第二个因素取决于经济。明年到底是多少的速度增长?我觉得关键取决于政策和环境,我们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7.6%,车市到了接近16%的速度,为什么比这高了这么多?今年的高主要是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GDP的7.6%拉动今年车市的增长速度大概在10%左右,按7.6乘1.5是11.4%,但是我觉得拉不了这么高,今年的速度再往下滑,导致今年一些豪华车、超豪华车,C级以上、B级以上的商务车都出现下降,大概在10%左右,那5个百分点是什么因素拉动的?明年是不是存在?这三个因素拉动超过10%以上,那五个点拉起来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第一是潜在购买者对限购产生一种恐慌性的购买,我们今年跟踪到全国有8个城市在研究或者传言对汽车要采取类似于北京、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限购政策,这些城市一有传言以后,这些地区汽车销量增长速度就明显有一个增长,这八个城市我们跟踪下来只有重庆的作用没有这么明显,其他城市都很明显。第一个青岛,去年的销量速度是7%,今年1—8月份21%,天去年10%,今年30%,武汉去年10%,今年33%,成都去年6%,今年21%,也新当好,杭州去年是8%,今年24%,我们跟踪的八个城市是这么一个情况,8个限购传闻城市的限购恐慌性影响对全国销量的拉动有1.5%。第二个因素是09、10年刺激政策带来的井喷式增长,这些需求今年陆陆续续进入到换车高峰,08年我们全国汽车销售量是570,09年增加三百多万辆,10年达到1187万,增长了37.4%,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实际的需求从第三年开始就开车换车,第四年换车就很多,第五年就是高峰,换车高峰对今年也是一个刺激,另一个是八项规定,以前乘车习惯了没有车了,就买车。

观点三:如果没有强力的政策调整,豪华车的市场空间将依然广阔

主要发达国家豪华车占最体市场销量的份额,德国是29%、英国23.6%,我们的豪华车未来依然要看好,第一个原因是购买力的因素。第二个是消费偏好的因素,我们现在中国人太重面子,重面子导致一个结果,统一阶层要开同样级别的车,这是一个这就导致我们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一个大的追求,另外我们国家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的富人大概是属于显富接阶层,富人有两种,一个是贵富,靠内在来显,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是显富阶层,显富阶层要用外在的东西告诉世人你富了,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豪华车有一个强烈的追求。第三因素是我们一个新的人群在产生,随着豪华车比例的提高,大家对豪华车不再那么看高了,觉得是一个正常的车,现在有购买力不买的人,比如说国家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他们想买不敢买。

篇2:《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报告简介

2013年是中国乳业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转折年,以传统散养加快淘汰以及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为特点,整个行业加快了由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向集约式质量效益型的过渡,由超常规无序发展向平稳有序发展的过渡。11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也会对中国乳业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带来重大影响。总体来说,中国乳业面临的挑战加剧,同时机遇并存。

从挑战来看,主要表现在:(1)2013年,中国CPI指数持续攀升,物价全面上涨,与上游奶牛养殖业相关的奶牛饲草料价格、燃料动力成本、人工成本等全面上涨,致使原奶的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同期原料奶的收购价格虽然也上涨,但由于成本和费用的上涨快于价格的上涨,加之牛肉价格快速上涨,导致越来越多的散户(包括部分小型规模养殖)杀牛卖肉,出现非正常性奶牛淘汰,被迫退出奶牛养殖业。同期,规模养殖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显著优于散户,规模养殖业在奶源生产中的比例加快提升。(2)从性价比来看,由于饲料结构不合理,单产相对较低,牧场投入品成本过高,中国已成为全球原料奶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过高的原料奶价格,不仅削弱了中国乳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中国乳品出口回升步履维艰,也给国内乳品加工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迫使乳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以维持和提高毛利率水平。(3)受奶源主产区奶牛非正常淘汰的影响,国内奶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原料奶收购价格不断攀升,许多乳品企业被迫调整产品结构,减少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中低端产品生产,更多生产高价奶制品,而过高的乳品价格抑制了乳品消费。(4)2013年中国乳制品进口,特别是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进口再创新高,乳制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市场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上半年新西兰的严重旱情导致原料奶产量下降及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同时欧洲、北美和拉美国家原料奶价格的上涨推动乳制品价格上涨,致使中国乳品进口价格同比显著上涨,加大了以进口品为原料的国内乳制品加工成本。另外,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了中国从新西兰的乳品进口。(5)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其他相关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信心,消费者尚未从事件的心理阴霾中走出来。

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1)国内乳品消费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居民人均乳类消费大致30千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居民乳品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的增长不相符,同时,通过最近二十年的市场培育,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渐认识乳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但乳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过高的价格影响了居民的乳品消费。(2)2013年,中国政府空前加大了对行业的扶持与规范力度。除了既有的扶持政策之外,又正在出台针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包括税收优惠、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以及落实土地政策等方面。同时,乳品加工的“准入门槛”再次提高,加工市场秩序逐步得

到净化,乳品市场竞争也趋向规范有序,乳制品加工业的利润空间有所提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3)国内奶源的短缺和乳品消费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行业内外及国内外资本的垂青,国际上许多乳业巨头,希望能在新一轮的国内乳业扩张过程中分享“蛋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乳业的产业升级。(4)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总体上较上有所好转,尽管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危机程度有所缓解,尽管不同的经济体差异较大。全球乳制品需求依然旺盛,特别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主的新兴经济体需求依然强劲,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乳制品生产与供给总体上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增强。(5)乳业发达经济体目前面临的艰难局势给中国乳业带来了机遇,特别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机遇。

从2014年的市场前景来看,从国内来看,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拉开了序幕,将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及行业监管带来重要影响:(1)中国的人口政策将进行调整,允许“单独二胎”,2014年新生儿的数量将增长,虽然增幅尚难准确定量,该政策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无疑是利好;(2)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包括乳制品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望得到空前的重视和解决,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消费信心有望得到提振; 3)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中央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等,在此大背景下,原有的中国乳业监管及相关政策预计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中国原料乳及乳制品行业与市场有望进一步规范有序。从全球来看,欧美经济有望在调整中有所增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局部地区的紧张与冲突趋于缓解,都利于抑制能源产品及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主要经济体原料乳及乳制品生产预计继续小幅增长,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预计会趋于稳定。总之,2014年,中国乳品市场供求矛盾依然存在,原料奶价格因为奶源供给不足预计会继续上扬,乳制品行业集中度会有所提高,乳品进口仍然维持较大规模,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乳酪、乳清蛋白类的进口增幅较大,其他品类的进口增幅预计较2013年有所下降,行业总体走向规范。

本报告全景式阐述了中国乳业2013年的现状,包括原料乳及乳制品的生产,乳品消费,乳品贸易,原料乳及乳品的价格走势,中国乳业行业运行情况,中国乳品市场竞争态势,重点乳品企业的经营业绩、投资情况,世界乳品市场走势,主要乳品生产国和贸易国的生产、消费、贸易状况,世界乳品市场环境对中国乳业的影响,并对2014年中国乳业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

本报告是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研究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艾格农业乳业研究小组的资深乳业分析师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协会的“思想库”成员,与相关政府部门及协会保

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与全国重点乳品企业、关联产业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资源优势为本报告的撰写提供了特别珍贵的专业支持,也保证了本报告中引用的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BOABC相信本报告是国内外投资公司、乳品企业、乳品配料供应商、相关设备供应商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团体重要的参考资料。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1.1 相关政策、标准及规划概述 1.2 政策

1.2.1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57号)1.2.2国家质检总局

《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2号)

关于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的公告(质检总局令2013年第53号)

关于公布《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实施目录》(质检总局第145号令)的公告(质检总局令2013年第62号)

1.2.3 卫生计生委(卫生部)

关于印发《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卫应急发(2013)2号)《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2〕131号)

1.2.4 食药监管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监管工作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一(2013)121号 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

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母乳代用品宣传和销售行为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一(2013)214号

1.2.5财政部/海关总署

《2013乳品进口暂定税率》

1.2.6 工信部

《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 《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

1.2.7农业部

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3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 农业部、财政部《2013年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 农业部和财政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农业部和财政部《关于2013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

1.3 规划

1.3.1《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 1.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

1.4 标准

1.4.1《出口乳与乳制品中非蛋白氮含量的测定》标准(SN/T3382-2012)1.4.2《食品营养强化剂食用标准》(GB14880-201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路1号 金泰大厦 908室

篇3:中国农业入世五年:回顾与展望

一、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

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多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认真履行承诺, 充分行使权利, 在国际农业体系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入世五年来, 农业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部分农产品的大量进口抢占我国快速增长的农产品市场, 外资进入我国农业产业压缩了国内企业生存空间, 可见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为此, 笔者从正反两方面入手, 对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力求全面、客观认识入世五年来对我国农业产生影响。

(一) 入世五年来对我国农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农业体系中的地位

五年来, 我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谈判, 在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贸易以及新加坡议题的谈判中均提出了自己的立场或者提案。尤其是在2004年8月, 在我国的积极协调下, 发展中成员最终和发达成员就农业问题框架协议承诺达成协议, 确定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日期, 在初期把所有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削减20%, 并承诺对最不发达成员和新成员的待遇做出相应的灵活安排。五年中, 我国多次接受WTO贸易政策过渡期审议, 获得WTO成员较好的评价;同时也参与了对其他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 就其他成员贸易政策与WTO规则一致性问题进行提问。另外, 我国积极与申请加入WTO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双边谈判, 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已经逐渐适应WTO成员角色的转变, 正在全面、积极、建设性地参与WTO各项经贸事务和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 成为WTO规则的切实维护者, 树立了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形象, 在国际农业体系中地位不断提升。

2. 推动了农村改革步伐和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

从应对入世以及农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出发,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大目标, 五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强农政策。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把“三农”工作放置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了“多予、少取”力度, 国家出台了“四取消” (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和四补贴 (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实施了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 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体系。建立了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 形成了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 完善了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 强化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 这些机制建设, 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形成了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步伐, 在农村土地、金融和农业保险等各项制度及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上迈出了新步伐。

3. 加快了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

五年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63亿美元, 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 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我国农产品出口多元化的格局也基本形成, 除了传统的日本、东盟等市场外, 还开拓了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 年均增长14.5%,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进口结构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日趋吻合, 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和棉花等资源密集型产品, 农产品进口额由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86.5亿美元, 年均增长19.2%。与此同时, 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农业增加值的份额 (即农业对外依存度) 由1992年的15.8%上升到2005年的20%, 其中进口依存度由5%升至10.2%, 出口依存度由10.8%下降至9.8%。农业对外依存度的日益提高, 反映出的正是我国农业在世界贸易体系中融入程度的加深。

4.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入世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增加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也增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农业部在充分考虑国内外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市场差异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产品和产业的比较优势, 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提出了发挥优势、合理布局、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深入实施, 种植业优势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 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集中度达到97.5%;长江流域油菜和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甘蔗优势产业带集中度分别达到85%和89.2%;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集中度达到87.8%, 尤其是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已跃居全国首位, 产量接近世界的10%;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初具规模。生猪、肉牛、奶业、禽蛋等畜产品产业带和渔业优势品种产业带都已基本形成。

(二) 正确认识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所受的冲击

1. 国外农产品抢占了我国快速增长的农产品市场, 剥夺了我国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

由于缺乏有效的贸易保护和调控措施, 我国脆弱的小农经济正遭受到国际高补贴农业的巨大冲击。在宏观上, 冲击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农民分享经济增长机会的剥夺。近年来,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10%以上, 创造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但这一新增的市场并未转化为农民的增收机会, 而是被国外农产品所占领, 为发达国家农民所分享。在产业上, 冲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市场的挤占, 抑制了我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2005年, 我国大豆、棉花国内总消费量分别达4397.7万吨、834.6万吨, 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1489.9万吨、301.6万吨, 但同期净进口分别增加了1249.9万吨、259.4万吨, 消费增量的84%、86%被进口大豆、棉花所占领。国内新增的市场机会并未转化为我国农民增收的机会, 而是被国外农民, 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民所分享。据预测, 未来10年内, 除大米外, 我国的粮棉油糖大宗作物都将受到进口的冲击。

另一方面, 对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的抢占, 挤压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如:前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号称"软黄金"的细羊毛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但由于近年放开了羊毛市场, 国内细羊毛绝大部分已被进口产品所替代。又如:西部地区奶牛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有效渠道, 但因受进口奶粉的冲击, 许多奶农被迫倾倒鲜奶或宰杀奶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幼稚产业的发展因缺乏有效保护而胎死腹中;农民在结构调整中所付出的成本也没得到应有回报。目前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 (如高档牛肉和水果等) 大多已被国外产品所占领, 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预留的空间很小。

2. 农产品趋势价格受到明显抑制和打压

加入WTO以来, 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接轨, 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向越来越突出,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从直接影响看, 大量低价农产品进口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产业发展, 使这些产品价格未能随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在相当程度上侵蚀了支农惠农政策效果。以大豆为例, 入世前三年, 国内消费量由2002年的2782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798万吨, 增加1016万吨, 但其对国内大豆生产和价格的拉动作用几乎被进口完全抵消。尽管我国实施了大豆振兴行动计划, 国内生产量由2002年1650万吨提高到2004年的1789万吨, 仅增加130万吨;在生产成本有所增加的同时, 国内价格保持基本不变, 豆农实际收入和趋势收益则下降。因此, 入世前三年农业平稳过渡, 但并不说明对农业没有产生影响。随着大豆需求增长趋于稳定以及外商投资与贸易的进一步结合, 进口大豆对生产和价格的打压作用日趋明显。2005年和2006年大豆进口分别为2659万吨和2800万吨, 进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凸显。2005年全国大豆种植效益比上年下降, 亩均纯收益只有194元, 比上年减少15.3%, 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145万吨。2006年大豆市场价格比上年下跌5.1%, 种植收益进一步下降, 1~4月豆农手中积压近500万吨大豆未能出售。大豆生产继续缩减, 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760万亩, 产量减少130万吨。

从间接影响看, 加入WTO后人民币向自由兑换方向迈进, 汇率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进出口带来影响。从长远看,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 将使我国贸易盈余迅速增加, 由此可能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 将导致进口农业生产资料及技术产品价格下降, 降低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但同时又会引起进口农产品价格下降, 转移和吸引更多的国内需求, 由此给国内农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3. 外资抢滩我国农业产业压缩我国企业生存空间

贸易自由化失控不仅使我国部分初级农产品市场失守, 也逐渐使我国农业资本市场失守, 最终失去了部分产品从初级产品到农产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国外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农业, 利用我国的土地、人力资源, 加上他们的管理、技术优势, 在国内生产加工农产品, 将农业的竞争引向了“家门口”。如:近年来进口大豆已超过了国产大豆, 我国已失去了大豆初级产品的市场主导权;而截止2006年4月底, 全国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中, 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 年加工能力为5100万吨, 占国内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 我国又进一步失去了食用油脂加工业的主导权。原产于我国的大豆, 由于3%的低进口关税, 其整条产业链已完全被外资所控制。

外资对传统产业控制后, 对我国吸纳劳动能力强的民间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存在明显的资本替代劳动力、现代产业组织排斥劳动力的现象。统计数据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 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 我国GDP增长很快, 但GDP每增长1%所带动的就业, 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约240万人, 下降到现在的70万人左右。

4. 加大了政府对农业保护和宏观调控的难度

入世后, 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空间却受到限制。按照WTO贸易规则的要求, 国家内部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 (贴息) 、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补贴以及有失公正的动植物检疫措施等等, 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我国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促乡”的发展阶段, 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却遇到了WTO贸易规则的种种限制。也就是说, 我们将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以前那样对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护, 而只能在WTO框架内, 利用有限的空间扶持本国农业的发展。

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农业进入深度开放阶段, 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相关产业所受到的外部冲击也会向农业领域转移。同时国外农产品市场高保护、高扭曲的局面将难以根本改变, 运用非关税手段控制进口的趋势日益强化,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环境依然严峻。由于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科技、组织等根本性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农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 农产品市场开放趋势难以逆转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 我国农产品、投入品及服务市场全面放开, 农产品开放程度将达到入世承诺的最高水平。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削减到2005年的15.3%, 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准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各种壁垒也已经基本消除。自2004年起, 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 农产品国营贸易比例逐渐缩小, 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5年取消。中国自加入WTO之日起, 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 并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限制在8.5%, 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已经走在了所有WTO成员的前列, 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同时, 我国面临进一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农业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根本目标是实质性提高市场准入, 削减并逐步取消所有形式出口补贴, 大幅度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2004年8月达成的谈判框架协议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改革方向, 明确要求各成员国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关税制度极其透明, 实施税率和约束税率一致, 进一步实质性削减关税对我国农业发展相当不利。发达国家又时刻对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抱有巨大希望, 我国面临新一轮市场开放压力。

(二)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全面提升

过渡期结束后, 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一些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 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 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增大。从2005年开始, 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 占商品量的15%。按我国粮食口径, 将配额折成原粮, 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 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另外, 长远来看, 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入世五年来, 大豆进口增长较快, 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 配额使用率较高, 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尤其是2004年, 我国农产品进口达280.3亿美元, 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 (46.4亿美元) , 2005年逆差12亿美元, 2006年前三季度逆差25亿美元。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 今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 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 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三) 发达国家高额农业支持和补贴及部分高关税在过渡期结束后仍将长期扭曲市场

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发达国家的农业国内支持和补贴额历来很高, 同时对部分农产品维持高进口关税率, 如世贸组织2005年1月发表的日本贸易政策审查报告批评日本2004年农产品进口关税仍保持17.7%的高税率;日本农业产值仅占日本GDP的1.0%, 但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却高达1.4%。或许多哈谈判结果将要求各国削减补贴和降低进口关税, 但由于欧美日等国的农业补贴基数大、调整期限长, 类似数字仍将较高, 而且他们会转换补贴方式, 所以过渡期结束后发达国家的农业国内支持和补贴及某些高关税仍将长期扭曲国际农产品市场, 导致国内外农业主体间不公平竞争, 使我国农业主体居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四) 各国运用非关税手段控制农产品进口呈迅速增长趋势

目前各国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 (TBT) 和动植物检疫措施 (SPS) 、环境和社会标准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非关税手段控制国外农产品进口, 进行农业贸易保护的现象呈多增长趋势, 其数量越来越多, 标准越来越高, 程序越来越繁杂, 对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入世以来, 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不断花样翻新, 种类增加, 标准提高, 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中日大葱事件、欧盟及日本对我国畜禽产品多次封关、菠菜出口风波、日本“肯定列表”等, 国外设障一直不断。五年来, 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11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救济调查15起, 涉案金额约5亿美元, 占同期总案件数和总涉案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和6%。目前, 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 进而又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过渡期结束后, 各国为保护国内农业, 将主要依靠非关税壁垒, 并将把这种壁垒越“垒”越“高”, 越“垒”越“宽”,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五) 农产品贸易摩擦加剧

1996~200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90.2%, 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增长较快的国家 (地区) 之一。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带来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某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差距显现化, 容易引起西方国家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二是当农产品出口数量超过进口国的接受能力, 就会直接影响进口国农民的经济利益, 导致农民及其组织的反对。近几年, 我国与一些国家不但发生过农产品贸易摩擦, 而且还频繁地发生过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等贸易摩擦。如果我国不尽快地将农产品数量扩张型转变为农产品质量升级型发展模式, 面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将会出现上升趋势。

三、几点建议

有效应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减轻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关键在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建立健全农业增长支持保障体系, 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涉及体制、机制、投入、政策等宏观和微观各个方面。针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增长支持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权利, 用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获得的黄箱及绿箱补贴空间,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投入与责任相对称的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将各项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以直接补贴为基础, 建立农民收入补偿制度;在现有的直接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稳定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 应充分利用WTO中黄箱政策的空间, 在目前稻谷最低收购价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稻谷、小麦、玉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建立完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对农业灾害救济的资金投入,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完善农业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启动奶牛保险、渔船保险试点, 实施政策性养殖基地保险和主要农作物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制度, 继续增加对大豆、稻谷、小麦、玉米的良种推广补贴的规模, 并适当扩大良种补贴的品种覆盖面;完善良种补贴办法, 实现补贴发放与优良品种采用的结合。建立起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和产业损害调查程序, 并建立起产业损害转移支付机制, 防止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农产品倾销, 维护成员应有的权利, 抵御外来农产品的冲击, 维护我国农业和农村长期繁荣稳定的局面, 保护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

(二)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 采取综合措施, 增强农业自身素质, 巩固和改善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 切实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我国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以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部级定点市场建设, 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市场经营领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培育优势和支柱产业,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 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投入,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强化政府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以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地位,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的建设。

(三) 深入研究规则, 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对外, 要深入研究WTO基本原则和TBT、SPS协定的具体规定, 从保护目的是否合理、保护水平是否适度、保护程序是否透明、保护措施是否符合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等各个方面认真研究, 积极应对。对内, 要围绕国际先进标准改进产品, 尽快实现与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对接。同时, 还要加快建立符合世界规范的、我国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有效应对国外对我产品设置各种歧视性技术规定。

(四) 积极参与WTO谈判, 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

篇4:《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 国际市场;咖啡;行情

国际咖啡价格自2011年4月涨至231.24美分/磅之历史高位之后,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引起商品市场整体下滑以及2010/2011-2011/2012年度咖啡产量持续增长的拖累,出现长达2年半的下跌,直至2013年12月底,咖啡价格已跌至100美分/磅的水平。

然而,这一趋势在2013/2014年度发生逆转。以2013年9月开始的这一年度中,咖啡价格先是延续下跌,然后自12月逐渐反弹,在2014年2-5月则出现跳涨,ICO综合价格在6个月期间迅速从100美分/磅涨至180美分/磅;5月之后,进入剧烈波动期间,但直至9月,ICO综合价格仍保持在160美分/磅的水平。

2013/2014咖啡年度前几个月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商品市场整体回暖。咖啡价格与全球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商品市场走势保持了较高的一致。从2013/2014咖啡年度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在美国、日本经济走势稳定的带动下,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同时,较为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对油价以及基本金属价格形成支撑,而农产品价格则受到美国等主产国罕见寒冷冬季天气提振。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IMF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基本保持稳定,而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上涨达6%。

原因之二是全球咖啡消费量出现明显增长。2013年,全球咖啡消费量达到1.458亿袋,增幅为2.7%;而2013/2014年度咖啡产量预计仅为1.457亿袋,消费已对供给产生压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从而促进了整体消费;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兴消费国以及咖啡出口国消费大增。2010-2013年,这2类市场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7%和3.1%,为同期世界消费量年均2.1%的增速作出了贡献。

原因之三是市场对供给明显忧虑。一方面,2013年在中美洲爆发并持续发生的咖啡叶锈病使国际咖啡组织数次调低2013/2014年度咖啡产量,另一方面,进入2014年以来,巴西发生历史罕见的糟糕天气,先是1月份出现自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接着爆发持续干旱,1和2月是自1950年以来降雨量最低的月份。2014年前3个季度主产地降水量仅为历史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咖啡产量出现自1977年以来的首次连续2年下降。巴西咖啡出口量也出现持续下降。

而到了2014年5月之后,咖啡价格止步不前。原因之一同样是全球经济自5月起表现略弱,国际商品市场整体表现不佳,10月IMF能源产品及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与4月相比下跌均接近10%,其中,除有色金属产品受供应忧虑提振而略有上涨之外,能源产品价格系因供应宽松打压,农产品则是因为全球收成前景良好拖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第二季度开始咖啡价格上涨趋势受到抑制。

基本面对价格尚未形成明显指引,其波动主要受投机因素影响。前期咖啡进口国库存大幅增多,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2014年3-6月,库存由1 850万袋增长至2 180万袋,增幅高达18%。2013/2014年度咖啡出口国产量预计为1.452亿袋,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而2013年全球咖啡需求量为1.45亿袋,供需相对平衡。2013/2014年度出口较2012/2013年度下跌1.5%。

二大咖啡品种之间价格走势有明显差异。小粒种咖啡前期下跌过多,加之巴西干旱天气主要对这一品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其价格波动相对明显。到2014年9月,哥伦比亚淡口味小粒种(Colombian Milds)、其它淡口味小粒种(Other Milds)以及巴西自然干燥小粒种(Brazilian and Other Naturals)价格分别比2013年11月上涨60%、66%和73%,而中粒种咖啡涨幅仅为26%。

关于未来行情走势,主要关注点在巴西的产量。巴西作物预报局(CONAB)在最近一次对2014/2015年度咖啡产量预报中略微上调产量至4 514万袋,系2011/2012年度以来之最低。其中,小粒种咖啡产量被下调至3 211万袋,中粒种咖啡被上调为1 303万袋的历史高位。考虑到咖啡消费量仍在持续增长,除非全球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变化或者主产国天气发生突然变化,咖啡价格总体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此外,尽管偏好中粒种咖啡的新兴消费国以及出口国消费增长持续,但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咖啡种植者增加了中粒种咖啡的种植比重,因此短期来看,产量的增多可能削弱消费增长的影响。

篇5:《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吸引了全球汽车制造商的眼球并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之前的关注焦点在新车销售上,但最近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发展也引发了商家的兴趣。L.E.K.(艾意凯)咨询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项目,旨在帮助汽车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以成功捕捉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机会。相对而言,国内汽车售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呈现出中国市场独有的几个特点。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战略机遇。

蛋糕有多大?

新车销量大幅增长导致中国的汽车库存,尤其是旧型车辆库存,急剧膨胀

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以年增长率约20 %的速度扩张,预计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将继续维持。但是一些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因每月车牌配额限制而不计入此列。

新车销量持续上扬带来的显著副效应是:中国的汽车库存量急剧增长。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目激增,而每年新车销量大涨也增加了汽车的累计库存。

在中国车辆的平均保修期通常是3年。据L.E.K.咨询估计,到2017年,汽车的平均保修期将会由3年提高到4.5年,届时汽车零部件及售后服务的消费将达到最高峰。而同期“超过保修期”的汽车数量将是目前的近三倍,这必将进一步拉动对售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汽车售后市场急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基于L.E.K.咨询的市场经验,新车销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对汽车零部件和售后服务的需求大增。目前汽车售后市场的规模已经显现爆发式增长,从2008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40亿美元。随着中国汽车数量的增长和车龄老化,预计这一趋势必将持续下去。

组装/磨损维修和小型维修是维修服务市场(按价值计算)的两个最大组成部分,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们将继续保持这一市场主导地位。

解构汽车售后市场渠道 汽车售后市场的结构是什么?

设计制定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制胜战略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准确识别价值链、关键利益相关者和供应商接近顾客的最佳途径。基于产品类型和制造商背景不同,以及区域市场和各城市发展水平各异,这些策略在根本上都应有所差别。

目前在中国市场,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主要是由三类公司主导:国际OE(原始设备)供应商,国内OE供应商,以及专门的售后市场供应商。分销和服务通常是由OES(原始设备供应商)网络或IAM(独立售后市场)网络来完成。

相对而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规模发展是近期才出现的,连锁服务和维修站还没有广泛建立起来。传统意义上来说,大部分的服务主要通过汽车OEM厂商控制的4S店来完成。就独立渠道而言,售后市场供应商大多是一些小型区域性公司,这些分销商通过为独立维修店的开展销售。独立渠道的分销较为复杂,可能存在好几级经销商。一些分销商也有自己的零售网点和维修店,这使整个分销渠道体系变得更为复杂。

另外还有一种新兴的直销渠道,目前规模仍较小 ─ 配件供应商开设自有和自主品牌店,或者直接在网络上供应产品。Bosch(博世)和Continental(德国大陆集团)就是这一模式的标杆,许多企业正在考虑研究是否要采用这一模式,以及如何开展实施。这一新兴直销模式的发展令人兴奋,因为这些渠道在其他市场并不常见,在中国市场却十分见效,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消费者通常对品牌和价格较为敏感,他们迫切地需要验证所购买的零部件是否是正品。除了开辟有利可图的新收入来源,这种直销渠道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制造商品牌,这反过来又巩固了其核心业务的发展。

开发直销渠道的战略途径也并非没有挑战,产品布局、商店经济学(store economics)和操作问题都需要在实施前仔细评估。

汽车售后行业将如何发展? 设计和制定汽车售后供应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成功发展战略,首要是充分理解中国汽车售后的市场动态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L.E.K.咨询进一步为企业分析行业架构并甄别出最具吸引力的增长机会。那么,首要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售后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如何?

目前,我们预计连锁维修店在未来几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4S店在中国仍占据最大的渠道份额。包括自有/自主品牌门店及网络营销在内的直销渠道尽管规模较小也有望实现强劲增长。

除了渠道组合的变化,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行业整合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在过去十年间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指令,旨在减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数目,并将其作为增加企业规模和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第11个五年计划在呼吁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量的同时要求提升供应商的竞争实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规划亦鼓励在该领域实施并购活动。每一年,我们看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生成百上千的境内交易,这些都表明政府的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的雄心壮志已经初现雏形。

客户细分和客户行为

为了制定成功策略,了解客户需求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L.E.K.咨询最近开展了一

项产品开发和消费者调查方案,帮助我们的客户更清晰地了解中国车主的汽车配件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

车主们都去哪里寻求售后服务?

目前,大多数车主使用4S店来满足他们的售后市场需求。而购买私家车(相对公司、政府车辆而言)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非4S服务中心。这些消费者往往对价格更为敏感,可能具备更多汽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OES网络(即4S店)即便是在私人汽车维修市场仍占主导地位,增长率估计为70%。

根据所需产品/服务的不同,服务中心的选择有何差异?

消费行为的差异取决于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或产品。当车主需要重大机械维修或涉及安全问题的服务,他们更倾向于使用4S中心。然而,其他因素包括价格、便利性、产品的供货能力或技术专长也影响或决定着服务中心的选择。

消费者对汽车零部件品牌选择的驱动因素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偏爱OEM零部件,约70 %的消费者会选择4S中心作为他们的首选。消费者选择非OEM零部件的倾向存在地区性差异。4S汽车零部件的实际销售额和预计需求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愿意使用其他品牌的产品,另外,假冒伪劣配件在市场上横行也是一大因素。

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策略?

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市场的动态性意味着有多个关键因素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得成功。消费者可能对价格非常敏感,并通常具有较低的品牌意识。举例来说,宝马车主为节省几元油费货比三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讨价还价是中国消费者的通病,车主也不例外。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正确地定位企业,并相应地调整产品、价格和渠道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另外,中国零配件供应链长而复杂,通常涉及许多层面的分销商。市场进入策略和供应链资产的设计和管理将决定行业的成败。

设计一个成功的售后市场战略

L.E.K.咨询设计了以下的战略模块来审查、整合协同和举荐战略措施,我们利用这一战略模块为我们的中国客户成功制定了制胜战略。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启动激活这些策略,确保企业能达到预期目标并实现切实的成果。

通常在第一阶段,我们帮助客户清晰洞察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机会,包括需求/供给驱动因素,以及企业个单项产品的市场地位。我们会以各层级城市划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渠道动态,了解不同供货渠道的经济性差异。我们会评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确定公司为实现制胜战略需要打造的关键成功因素和能力。基于市场、顾客、竞争对手和行业数据的实际情况,我们进一步定义客户价值定位和企业战略目标,从而与客户内部团队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建立商业案例和具体战略举措。这通常是一个反复的过程,L.E.K.咨询需要与客户团队一起工作,“共同打造”出实现公司中国雄心的战略。

篇6:《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内容提示:国产抛光垫和抛光液主要应用在低端市场,高端应用仍被外资所垄断(蓝宝石和芯片用全部依赖进口)。

目前的抛光工艺及抛光液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和蓝宝石加工两大领域。智研咨询研究部统计资料表明,集成电路抛光耗材市场容量约为15亿美元,预计未来行业增速10%以上;蓝宝石抛光耗材市场容量约为30亿元人民币,受益于LED、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蓝宝石行业年需求增速高达30%。

篇7:《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内容提示: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

从电视剧行业市场规模来看,智研咨询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2013年中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20%。但目前电视剧内容制作市场依然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TOP10占据市场整体的47.7%。

电视剧供给仍处于过剩状态,精品剧较为稀缺。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规模及风险相对可控,大量资本进入电视剧制作。从2013年数据来看,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数量已超过6300家,较2012年提升近20%,整体已较2008年实现翻倍。但其中具备甲级资格的机构数量仅在130家左右,占比尚刚过2%,表明大部分机构的制作能力不足。

另外,每年我国经备案的电视剧已超过1000部和3.5万集,但经批准发行的数量却增速放缓,接近500部和1.8万集,其中大约20%难以实现销售,大约20%只能在非黄金时段或地方频道播出,只有不到50%的剧集可进入全国卫视的黄金时段,而精品剧每年规模大约1000-2000集,占黄金时段的比例仅为

10%-20%,体现出一定的稀缺性。2014年一季度,取得发行许可证电视剧部数/集数同比继续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市场内部的调整进一步升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4月15日下发通知《总局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通知规定: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总局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

篇8:《2013-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回顾2013, 信息技术的课堂就在这样的寂静、沉稳、期待中渡过。历经新课程十年的跋涉, 大家都在总结与反思。没有以往对某个概念词汇的大鸣大放, 也没有对哪个模式方法的群情激昂。展望2014, 信息技术课堂正在孕育更多的生机。高中课标或将修订, 义务教育课标制定或将纳入规划。各地的改革日益冷静深刻, 如随着高考的改革, 在某些地方信息技术课悄然消失了它曾经浮华的身影;跟随各种大赛的步伐, 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也理性地向技术纵深发展。这一切, 都是一种安静的回归, 积蓄着更丰厚的力量。不过作为一个小学科, 信息技术课堂却又会再承受一种重生的煎熬, 犹如逆水之舟。

●2013回想

关键词1:内容自我

2013年, 国家对高中新课程实施成效进行了调研与总结, 标准的修订成为新的动议;义务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正在积极调研与酝酿。正处于缓冲地带的信息技术课堂, 在安静地行走, 因为大家还没有太多的方向感, 于是更多地在关注自我。

自我的课堂, 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的深度思维;也看到了自主的精神意识。例如, 借助一些教学积件进行详细的技术教学与训练;借助一些微课程进行课堂的反思与共享等。在自我的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技术更加多样化, 如图像处理不再局限于使用Photoshop, 可牛、秀秀也同样有可爱之处;动漫的制作也不再限于Flash, Scratch、Algodoo等的应用也为动漫的呈现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关键词2:模式多元

2013年, 在沉静中沉淀, 不跟风、不求同, 自然而自发地做着各种风格的课堂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信息世界是多元的, 技术本身也是多元的, 所以整齐划一的模式对它并不适合, 通过不断的实践, 我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有的多元课堂是面向精英教育的高端的课堂, 如于教育改革大浪中仍然扁舟拼搏的信息学奥赛教学, 虽然受众不多, 但是其未来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仍然在历行着高端人才从小受的教育必须也是高端的远大理想。有的多元课堂是面向大众教育的启蒙的课堂, 如把国外的教育元素引入课堂, 颠倒课堂、可汗学院、网络公开课, 且不说概念是否只是翻新, 但多元的精神着实让我们震撼了。信息技术教育站在时代的前沿就需要多一些新潮的元素, 这样的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3:思维深刻

回顾2013,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概念非计算思维莫属, 它已经大有冲击信息素养之势。虽然这一概念走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步伐还很轻微, 但可以预见的是它的冲击力一定不可小觑。对于任何美好的事物, 只有耐心地深入去了解并呵护它健康的成长, 才能使它灼灼生辉。同样, 对于计算思维, 但愿不要再出现像对任务驱动之类概念词汇一样的疯狂泛用、滥用, 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本真。

翻看最早的“计算机文化”定义, 我们看到它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信息文化, 其实已经是早期计算思维的文化基础。计算机科学专业领域的人士一定清楚算法思想与数学模型的关系, 它自然也是计算思维的思想基础。计算思维, 它在课堂上如何落实, 是教一种体现计算思维的软件应用解决生活问题, 还是使用一种体现计算思维的软件去创新发现新的世界, 或者真的要把思维与计算机合二为一去实现再创造, 很多人都已经在尝试了。我们的课堂也已经在慢慢涉及, 但还都很慎重。

●2014期望

关键词1:统一意志

课程的标准, 是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教育规划设计, 它是统一教育方向与未来发展的主体, 更是一个课程法定地位的标志。虽然, 课标不应是一种必须让众人屈就的标尺, 但应是基本达成的目标。个人的课堂可以是自由的、个性的, 但是所有人的课堂却应有统一的大方向。不然, 这个课堂仍然没有归属感, 没有责任感。

也许不久的将来, 义务教育课标或将出台, 高中课标将会修订, 课堂新一轮的发展将会在课标规范下成就信息技术教育新的梦想。各学段内容的再次界定, 会让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发生改变;课程内容选修的方式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存活方式;课堂教学的意义会有重新的评价方式。

统一意志的基本优点是法定课堂在存在形式与实施方向上, 给了我们课堂教学一种量衡法则。统一意志, 能够明确课标的出台, 教材的审定, 以及各种课堂模式的倡导等, 是课堂教学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2:地方空间

自然教育、人本教育的思想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发是要面对实际, 结合现实, 付于实践。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永远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统一地解决这种矛盾对立会困难重重, 虽然能够越来越好, 但不可能彻底根治。其实, 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其他课程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课程标准对地方空间的存留策略, 将决定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程度。高中课标在必修、选修方式的变革, 原本也是为了调节不均衡做出的策略, 但是统一化执行失去了课堂效力。可是, 如果彻底改成选修呢?十几年前其实也遭遇过如此境地, 有条件的学校就开课没条件的就不考虑, 但那时的教育思维与现在不同, 毕竟计算机还不普及, 选修是一种荣耀。现在如果再彻底选修, 那将是都“不修”。

课堂需要统一意志来保护生命, 又需要地方空间来保存生机, 未来它面对的选择还很被动。地方空间发挥的标的, 更多在于地方教材的建设, 地方课堂评价的设计等区域性措施。

关键词3:逆水行舟

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这些基于上层建筑的研究没有定论之前, 信息技术一线的课堂仍然在逆水行舟。功利化的教育现状在彻底改变之前, 课堂的内动力主要还是来源于政策, 其次来源于自身。

我们来年的课堂不能等靠要, 基于实践进行深化探索, 成就富有更多个性化的课堂是必然的趋势。比如, 有的课堂倾向于等级考试的教学, 虽然创新性和思维尝试不足, 但技术规范性和扎实度很有成效。有的课堂倾向于校本课程的教学, 虽然标准化可能存在问题, 但是内容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反而得到了补充。

逆水行舟的特点是不进则退。所以, 我们一滴一点去进步, 在行程中体验辛苦的同时收获经验, 以各种各样的实力迎接峰回路转。

上一篇:象棋简报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小记者》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