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

2024-05-05

《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精选8篇)

篇1:《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周要说的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未来简史》一书,这本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和激发想象。去年时候我看了这位作者的《人类简史》一书,看了两遍,很有意思,观点独到,论述鲜明,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但是知识非常渊博,并带有人文关怀来看人类的历史。他的这本新书一知道是他写的我就肯定会看,更不用说话题还是我喜欢的科幻、未来。

本书虽然叫做未来简史,不过却有大段的篇幅在谈历史,它的英文名为“神人”,副标题才是未来简史,简单说本书的内容应该是追溯人类的历史来探究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书名也可以概括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只有挑启发我,我认为有趣的地方来写了,毕竟我选择写读书报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回溯我看的书,把书中的观点和知识结构和我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拼接、缝补起来。

首先,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这种看待历史的角度很有趣。作者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为什么是智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呢?为什么是人类能拥有这么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对整个生态发挥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众多人类种群中是我们现代智人脱颖而出,而不是我们其他的人属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类种属。这个问题一种困扰着我,也是我当初选择人类学的好奇点之一。不要说什么人类更聪明、人类有意识之类的原因,为什么其他动物发展的途径不是朝着智力更高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们智人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等人类脑容量更大胜出的还是我们,凭什么说其他动物就没有意识。大部分时候我都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人类称霸地球的原因很多,其中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是我现在很信服的观点,他在《人类简史》中也有提到,这本书也更加详尽阐释了,智人获胜的原因在于比其他物种能够更大规模和灵活的合作。我们智人的亲戚其他那些被我们消灭的人类物种或许比我们聪明,但是他们组织不了大规模的合作,超150人的群体就是上限了,而我们人类在很早时候就能凭借想象的祖先、图腾、神灵等组织起大规模陌生人的合作,现在我们这个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为什么是我们智人而不是其他人类呢?可能就是因为大约7万年前的以此基因突变我们拥有了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凭着这样那样虚构的故事组织起大规模的陌生人合作,这可以叫认知革命。但是受限于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组织的人力不算太多,但是到了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加上文字的发明,人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能凭借文字传播和记录虚构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文字也能组织更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人类可以说已经称霸地球了,但是人类的力量有限,公元500年和公元前500年人类的生产能力差别能有多大呢。这时候人类相信未来是停滞不前的,过去或许还比现在好,人类是某个神灵或某个宇宙计划的一部分。直到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开始,科学和人文主义才开始真正赐予人力量,这个时候人类逐渐相信要或许知识应该去做实验、积累数据,探索世界的规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知识保存在某些神圣的经典当中,只要再三研读这些前人纂写的经典就可以获得所有的知识了。人文主义把人从某个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中拉扯下来,声称上帝已死,人类才是所有意义的来源和中心,人真正为万物立法,而科学也真正给予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纵观世界来看,人类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推动下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比以往的力量大得多。在以前,饥荒、战争和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现在据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自杀的人数比因战争暴力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人类对待饥荒和瘟疫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以为是来自神的惩罚,我们人类无力改变,现在如果出了饥荒和瘟疫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是有能力解决的,这只是技术问题。

人类从科学那里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世界,相信经济增长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在现代世界人类和科学的交易可以概括为“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在前现代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相信人类是生活在某个神明的指导之下,相信人类是某个宇宙大戏的重要一部分,从而赋予我们生活、生命以某个伟大的意义。但是科学带来的确实发现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盲目的实体,没有意义,人类的存在也没有意义,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某个神明或是某个伟大的宇宙计划之下。但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崩溃,因为取代以前宗教的是现在的人文主义宗教,相信人就是一切意义的本源,生活的意义应该从你的内心去探寻,你觉得有意义的就是有意义的。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类努力用科学的力量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人文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是进化人文主义,认为有些人的体验就是比某些人的体验更有价值,我们应该更推崇优秀的人、超人,代表国家是法西斯的德国,二是社会人文主义,相信应该用尊重和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和体验,比如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三是自由人文主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体验,相信每个人的生命和体验都是有价值的。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现在世界上主流的还是自由人文主义。但是自由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也越来暴露其弊端,逐渐要被其他主义所取代。

如果说过去我们智人的目标是消灭战争、饥饿和瘟疫,那么在科学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强的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我们智人呈现出三种未来发展趋势:追求幸福、探求长生和进化成神,不是说我们以前没有这些追求,而是这三种追求将为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并且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当饥饿、健康等问题解决后经济需要新的增长极,现代性绝不会说:“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吃饱了,也很健康了,停下来休息休息吧。”这场现代化的进程在短时间内都是看不到停止的,我们很可能已经停不下来,需要一直发展科技、追求经济增长。吃饱了后我们想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健康长寿了我们还不够,我们想要长生不老,这是阻挡不了资本朝这些方向流动的。而在新兴科技的帮助下那些本来是帮助弱势群体来生活更好的科技也会变成有钱人用来进行进化升级的科技,能够治疗记忆力下降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增加普通人的记忆力,用来修改致病基因的技术也能让普通人的后代做相关的变得更聪明、更漂亮的修改,特别是在最新生物和基因以及互联网的技术下,人类升级的趋势非常之明显,用来帮助残疾人用意识操控的假肢也能让普通人多一条腿来执行任务。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还发现连人类的欲望也可以改变,人类的意识情绪也能影响。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原来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有价值和平等的自由人文主义就会受到挑战,挑战之一来自科技人文主义,相信可以用科技、激素等手段改变人类,比如未来的生化人、改造人,以及在各种能力上超越普通人的神人,神人可不仅是能力。神人和普通人不仅在能力上有所不同,他们的体验更是千差万别,我们普通人能想象自己能记得从出身到现在的所有事情的全部记忆吗?或者能看到超过我们现在光谱的东西,听到超过现在赫兹的声音,拥有几十双腿几十双眼睛的体验吗。那时候再谈人人平等的自由人文主义肯定没有生物基础,大部分人将变成无用的人。挑战之二来自数据主义,在未来可能计算机和可穿戴式设备时刻监视我们,获取更多的关于我们的各种信息,我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分析之下,它们可能会变得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如去做基因测试,比如看看你的人工智能怎么说,你可不一定记得这么多年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数据主义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相信所有数据应该分享、传播、分析,数据本身就想要获得自由,没有分享到网络的体验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主义越来越统合各个学科,它也会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摘抄文中的一段原文:“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说,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

特别是最后两个要取代自由人文主义的趋势概括的非常精炼,现在都看得到,把各种东西都接入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便利。书中描述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性很大地满足了我这个科幻爱好者对近未来的各种想象。

【《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相关文章:

1.未来简史读后感

2.《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

3.未来简史读后感三篇

4.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

5.《未来简史》之数据主义读后感

6.未来简史读后感900字

7.未来的人类初中作文

8.人类必将选择的未来作文

9.畅想人类未来小学作文

篇2:《未来简史》读后感:人类未来发展趋势谈

两本书风格一致,大量的事实作者信手拈来,像一个精妙的大厨在用萝卜雕花,在雕刻过程中你压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但当剥开剃下的果肉,一朵洁白的芍药就呈现在你的面前,完美。作者这两本书其实是在回答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武林外传的粉们,这时候是不是特有感觉要请出吕秀才)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讲的是为什么智人(HomoSapiens)这个物种这么牛逼的在短短七万年里蹿升到食物链的最顶端,横行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灭掉一切逃跑不够快的其他物种,还可以扔个火箭上月球,没事的时候解码一下人体基因排序。

其实在这本书之前,人类学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已经把人类从哪里来研究的很透彻了。我们现在所有的人种都是当年东非草原上一只智人种群的后代,而且因为环境变化的原因,一度这个智人种群变得非常少,几乎到了要灭绝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人类,不管是什么种族,来自哪块大陆,我们的区别仅仅是肤浅,像皮肤一样的浅。

这种智人种群在十万年前,也曾经努力越过沙哈拉沙漠,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在十万年前的那一次尝试中我们的智人祖先就如同中国国家男足一样的不幸,侥幸走出去,但再也没回来。

在那个时代,地球上还有很多种的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就比我们更粗大,脑容量也更大,更适应欧洲严酷的冬日。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剩下的智人在非洲继续修炼了三万年后,突然之间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万年中开始飞速变强。在短短的三万年里,智人把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送进了博物馆,更不要说什么剑齿虎猛犸象之类的动物。

人类简史其实就是在讲的这个任督二脉,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这个任督二脉就是认知能力(cognitiveability)。这个词好像也不太好理解,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人类突然之间会八卦了。

八卦就是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把红的说成紫的,把张三家丢了一条鱼说成张三家丢了一头鲸鱼。这个八卦能力就是我们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已知生物的东西,也是为什么我们能送火箭上天的最根本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八卦是要靠想象力的,八卦是在讲一个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在跟两个世界打交道,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想象中的世界。能把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传递给其他人的能力叫做“忽悠”,一个能够持续给别人灌输想象世界的人被称为“大忽悠”。不过讲真,这种忽悠能力是太重要了,因为它使得人类大规模协作变为现实。

高级哺乳动物之间也存在协作,但这种协作都是建立在个体之间的亲密接触之上。但个体之间的亲密接触十分有限,最多一天不能跟超过十个以上的个体亲密接触,否者就到达了生理极限。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任何动物种群最多也就几十个个体,再多了就管不过来要分群了。但人类可以依靠忽悠能力,轻松组织几十万人的军队,建立几万人的公司。这种大兵团有组织作战,在面对我们的尼安德特大表哥只有几十人的群落时,简直就是压倒性优势。所以我们再谈诸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故事的时候,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智人的想象能力还使得我们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人类最早的一件艺术品就是出土于德国的一个四万年前的狮头人身像,这种混合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最早只存在于四万年前某个智人的想象世界里。

作者没有回答为什么智人会出现这种认知能力,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了因为这种认知能力的出现,在纵向历史中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是怎么被改变的。如果我们用非对称动态大规模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来表示的话,这种改变就是改变了偏微分方程的递归因子。用人话说,这就是说我们知识积累的速度在变高,我们用人类有意识选择替代了自然界无目的选择,时间的钟表一下子开始飞速旋转,快到被上帝拿去当风扇用了。

说到上帝这个神,这就是作者在第二本书中要跟我们聊的东西了。

《未来简史》

我们人类是在一个不断加速列车道中行驶的,中间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文字的出现,工业革命,科学的出现。每一次革命都完全改变了代际更迭速度,每一次革命都是给人类发展换一种快车。这个非常颠覆经济学关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定律,以及物理学中的熵增原理。

关于上帝这个神,作者认为这是农业革命的产物。在采集时代,我们人对自然界存在敬畏之心的,给森林,湖泊,鸟兽都赋予了人性,所以在那个时代人和自然界是直接沟通的,不需要通过神。

在农业革命以后,我们周围的世界就被划分成我们驯服的物种和大自然的原生生物两个世界。我们驯服的物种是没有生命的,因为我们可以任意操纵他们,对于其他的生灵,现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代理人,那就是上帝。我们需要通过上帝跟这些原生生灵打交道。

但在工业时代,特别是科学出现后,人们对于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对世界的操控能力也越强,也越不需要上帝这个代理人。

在未来简史中,作者提到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旧约创世纪里的伊甸园,是一个亚当夏娃,蛇和上帝的故事。另外一个神话是牛顿的果园,是一个人和一个苹果的故事,没有上帝的角色。因为人已经有了更大的能力,所以我们代替了神。

这就是时间简史要给我们讲的故事,一本后现代的圣经,讲述人变成神的故事。

宗教起源于苦难。长久以来,伴随人类的苦难有三个,战争,饥饿与饥荒。在新世纪,这三个苦难居然已经渐渐都不再是事。人类抱着no zuo no die的态度,抱着没有苦难制造苦难也要上的精神,想起了佛教里的极乐与永生。因为医学,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精神麻醉剂的发展,极乐与永生似乎也要成为可能了。如果我们允许一批人先极乐永生起来,那这批人就是脱胎换骨的一个新物种,可以被称为超人。在若干年后,这些超人的后代看一般人类,就会像现在的人类看当年的表兄弟尼安德特人。

说到这里,也想讲讲为什么要分享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变化”的万年级的尺度。在电影《大腕》里,关之琳问葛优什么是佛。葛优拿石头子往前砸,说你能看这么远,我能看那么远,佛能看那~~~~~~么远。看的远,能够帮助我们对当下有更好的位置感。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mutation),改变才是常态。说点近的,中国改革开放也就三十几年的事情,但这三十几年对中国人已是沧海桑田。我小时候偶然得到了一件海瀛薇的T-Shirt,上面写着“信息高速公路”。当时有一个朋友指着这件T-Shirt说,这就是未来。但当时我们实在是连电脑都没碰过的。

在未来简史中,作者提到了两个会改变人类进程的革命性的东西。一个是生物科技,一个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种,这将不仅仅是对生物进化进行选择,而是有选择性的在进化。人工智能是两部分,智能(intelligence)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人工智能在当下主要还是在扩张智能部分,是在用没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来取代或者补充人类有意识的智能。这两个领域的革命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两种科技都会制造强烈的阶层分化。有一群人会利用生物科技让自己变得更快更强,并monetize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人类在二十世纪所创造的民主自由的社会可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在现代公民社会,人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所以健全的医疗和教育体制是为了最大化社会的财富产出。但是,现在想五秒钟,如果机器可以代替人成为财富产出的源泉,公民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的发展曲线,还会像之前的几万年里那样呈现一个持续加速增长的exponential曲线的形状吗,战争饥荒与瘟疫是真的一劳永逸被解决了吗?

未来简史这本书收官于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人类过去几万年的发展史是一个如何处理数据的过程。人类走出非洲后,一开始是没有数据交换的。大航海时代之后,人类有了像蜘蛛丝一样的微弱数据交换,现在是钢筋混凝土似的纵横交错的数据交换。

在独裁者时代,社会是一个中央处理器,在民主时代,社会是无数个分布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和分布处理器,孰优孰劣其实并没有定论。随着信息流通成本的下降,分布处理器的优势开始显现,资本主义的公民社会开始繁荣。但是当信息流通成本进一步下降,中央处理器会拿到上手。在一个由人工智能运转,机器和机器之间没有隔肚皮的世界里,中央处理器会达到更高的最优。

未来已来,已经有人开始为它写史了。亲爱的朋友,您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者: 侯子

篇3:浅谈未来林业的发展趋势

1 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是未来林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韩丽晶在“从国际林联第23 届世界大会看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中指出[1]:走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是未来林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什么是可持续林业?王凤江[2]援引了美国Boyle的定义, Boyle指出可持续林业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森林经营。可持续林业, 即要求森林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它不仅包括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再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 物种的生物的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还包括持久地保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从而不断优化林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布局, 不断增加林业投资, 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此外, 森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持续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持续, 还应包括维持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由此可见, 可持续林业的发展涉及到诸如林业和气候变化、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2 生态林业将成为林业发展与追求的主要目标

习近平主席在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 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 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王培孝[3]撰文指出:在全球人口压力继续增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 林业作为一个兼有物质生产功能和公益环境功能双重性的行业, 任何林业建设必须考虑到生态效益。同时, 由于林业的多功能性, 林业建设的效益必须被多方面、多行业立体发挥出来, 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方需求。生态林业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提出的对于生态林业的标准和范围,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 但生态林业的内涵应当与“森林可持续发展”、“林业分工论”以及“多效益综合经营论”的综合要求协调一致。生态林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任何一项林业建设都必须追求的根本目标。正是生态林业的提出和不断完善, 林业的生态效益、整体综合效益才能显示出来,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将被大大提高。但是在林业内部也必然要摆好不同主导经营方向和林业建设间的关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有不同侧重。

3 森林文态保护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关键

张颖指出[4]森林文态保护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关键。无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 森林文态保护十分必要。森林文态保护和发展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森林成为文态保护的重点。按照文态保护的涵义, 城市的发展除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特色、街道文化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外, 还应从绿色文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城市森林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的文态保护和发展中, 主要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第一, 城市森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 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等, 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往往离不开大量的古树名木,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历史的沧桑, 也蕴含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涵义, 传颂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故事。第二,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是反映城市特色最直接的要素。城市森林则是灵性的载体, 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良好的城市森林, 是城市的生命线, 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 也为城市文化增色不少。第三, 城市森林是绿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 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宣扬。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

4 结语

林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居住环境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但我们的林业发展仍存在诸如补偿机制尚不完善、涉及林业的法制不健全、林业市场发育滞后等诸多问题。为此, 要以长远的目标来看待要看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探索出最合适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式, 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

摘要: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 简要阐述了未来林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韩丽晶, 曹玉昆.从国际林联第23届世界大会看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林业经济, 2010 (12) :121-123.

[2]王凤江.浅论未来林业发展之路[J].北方经贸, 1999 (2) :110-111.

[3]王培孝, 何正伦.二十一世纪林业发展趋势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 1999 (1) :63-66.

篇4: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

“将无同”这三个字,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活跃的魏晋时期,约为公元220年至420年。当时流行的学术思潮是玄学。学者们围绕“名教”和“自然”的主题,展开激烈的论辩。看法虽然不同,但双方的风度很好。他们不轻视对手,只论理,而不在意对手地位的尊卑。

“竹林七贤”是当时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群体,诗人阮籍和音乐家嵇康是“七贤”的领袖。他们的立场倾向于与“名教”对立的“自然”方面,狂简任达和思想自由,是他们追寻的目标。王戒是“七贤”最小的成员,比他大二十岁的阮籍,本来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友善,后来接触到王戎,相见大乐,此后便只愿意和这个年仅十五岁的“阿戒谈”,置王浑于一旁而不顾。

清谈者的姿容仪态也很讲究,最尊崇有范儿的是王戎的从弟王衍,据說他清谈的时候,“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手里拿的麈尾以玉为柄,因皮肤白皙,手和麈尾的玉柄浑然无有分别。另一位清谈名家乐广,以渊默简要著称。王衍和乐广,极尽当时名士风流之盛,成为魏正始时期的清谈领袖。

清谈在哲学层面发生的争论,是关于宇宙世界的“有”和“无”的问题。中国古代两位天才的思想家王弼与何晏,就活跃于此历史时刻。关于“有”和“无”的争论,参与的人比较少,“名教”与“自然”的争论牵连面广,参与的人多,持续的时间相当之长。“名教”关乎政治伦理秩序,“自然”关乎个体生命的自由。王弼的观点主要见于他的《老子注》一书,何晏则注《论语》,两人都从儒家和道家的最高经典追溯自己思想的源头。哲学论争和“名教”与“自然”的争论互为表里,包括高人、雅士、名流在内的魏晋知识分子群体,鲜有置身于这一时代主题之外者。

但到了下一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晋书》记载,阮籍的从侄孙阮瞻,一次拜见当时已经位至“三公”的王戎。王戎问这位年轻人:“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瞻回答說:“将无同。”当时圈内人士称阮瞻的回答为“三语掾”。“将无”是不含实义的语助词,“将无同”就是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同”。前辈们争论不休的“名教”与“自然”问题,到下一代人那里,已超越对立,摆脱执着,变成无须争论不必争论的问题了。

《世說新语》的类似记载,是王衍和阮籍的侄儿阮修的互相对问。诚如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說:“答者之为阮瞻或阮修皆不关重要,其重要者只是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敦相同之說一点,盖此为当时清谈主旨所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页203)《晋书》记载,王戎听了阮瞻的回答,“谘嗟良久”,最后表示认同。当年持论甚坚的清谈领袖,在时代前行的年轻人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破除“迷执”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惊心动魄或者惊天动地的争执和论争,到后来都因趋同而化解或由于折中而和合。人类的思维之路所以无限曲折,是由于人们有“执”:执于“一”,而不知有“二”,执于此,而不及于彼:执其始,而不知所终,未能做到孔子說的“扣其两端”。《华严经》上說:“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說,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智慧德相”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迷执”,不能够实现“证得”。“证得”就是“证悟”,亦即思想的“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得“觉悟”。

文化自觉

如何开启人类的“觉悟”?我国已故的老一辈文化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诉诸理性良知,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论說,即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优长之处,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他者的长处。所以需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也就是尊重差别,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美美与共”,指人类的文化最终会走向融合。这是费先生的关于“文化自觉”的理论,对陷入“迷执”的今天的人们而言,无疑是“润物细无声”的春日喜雨。

我国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他在早年的著作《谈艺录》中,也說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的意思,东方和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人群,彼此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已故的哈佛大学中国学学者史华慈教授,提倡“跨文化沟通”,甚至提出语言对于思维并不具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的作用。所以有时尽管语言不通,也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甚至还可以发生爱情。人类的“同”其实远远多于大于“不同”。

强调人类的“不同”,是因为“有执”,包括“我执”和“法执”,还由于“理障”。各种预设的“论理体系”,有时会成为隔断人类正常交往与交流的围墙。过多的强调人类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易经》,其“系辞”写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个意思是說,人类的不同在于方法和途径,也就是“化迹”的不同,最终的结点总是要走在一起。《易经》“睽”卦的“象辞”也說:“君子以同而异。”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同。与其标立彼此之“异”,不如首先认同求同。这一道理,《易经》的“序”卦,有更为直接的论证:“与人同者,物必归焉。”亦即要达至众望所归,得到他人的认同,自己必须首先“与人同”。

不同也可以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不同也可以达成“和”的泰局。

“仇必和而解”

对这个问题阐释得最深刻的是中国宋代的思想家张载。他在自己的代表著作《正蒙》中,用四句话表达了他对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这四句话是——

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我把这四句话,称作张载的“哲学四句教”。因为他还有另外的“四句教”,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住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的是宋儒的群体政治理想。

张载的“哲学四句教”意在說明:宇宙万物,山川河流,微尘草芥,个体生命,这一个个有形的物体,都可叫做“象”。“象”不重复,人有人象,物有物象。同为人,象也不同。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有对”,就是指“象”的不同和不同的“象”,它们各自所处的位置。“象”不是静止的,它运行流动,无往不在,无处不在。不同的“象”,流动的方向不必相同,因此象与象之间“反其为”的情形时时会出现。第三句“有反斯有仇”,不必理解为仇敌的仇。这个字的古写,作“雠”,校雠的雠,两只短尾巴鸟,唧唧咋咋地争短论长。不是~个吃掉另一个,而是互相校正,你校正我,我校正你,存异求同,和合共生,乐莫大焉。

关键是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简单地說,宇宙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对待、流行、校正、和解而已。对待与流行的结果,不是吃掉、消灭,而是通过校正,达至和解、共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笑泯恩仇”。这是中国大作家鲁迅一首诗里的话,最能得张载义理的真传。

结语

张载哲学启示我们,世界各文明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不必然发展为冲突。人来的未来,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个人无法赞同前些年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他把西方文明跟伊斯兰文明跟儒教文明,视为不可调和的“冲突体”。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只看到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纠结,没有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化解”;只看到了“文明的冲突”,没有看到文明的融合。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体国家”,需要通过交流与对话达成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冲突是人类文明的“反动”,是礼仪文化的“弃物”。所以孔子說:“礼之用,和为贵。”“和”才能成礼。冲突是愚蠢的失礼行为,为人类文明所不取。人类如果因文化的差異与“不同”而出现偶然的对立,彼此当事方应该采取“和而解”的态度,而不是走向“仇而亡”。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也是人类本性和人类理性所应该指向的目标。

篇5: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到底会怎样?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但无论是谁,那些科幻小说电影关于未来的描述大多都是以人类为中心作前提的。然而《未来简史》却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人类,顿时社会上一片哗然,各位大咖纷纷议论起人工智能,仿佛人类末日已经来临一般。

本书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前面两章回顾了人类社会的过去跟现在,这部分在《人类简史》已经论述过了,重点是第三部分的对未来的展望。作者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将逐渐退出舞台。人类并不比其他动物神圣高贵,最终将跟曾经统治过地球一段时间的霸主——恐龙一样销声匿迹。不同的是恐龙的退场是由于气候环境的突变,最终无法适应气候条件而灭绝。而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以后,人类并不会消失,那么人类会以什么形式继续生存呢?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人类将会分成几个层级,最高层级的人类统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统治下层人类。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最终将统治所有人类。到那时候人类就跟现在的野兽一般,地球霸主的宝座又一次易位,人类降格,跟野兽无异。尽管有大部分人宣称人类比野兽高贵多了,我们有思想,能创造各种新事物。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表明,思想只是算法的一种表现。而且现在的人工智能创造的音乐比音乐家更动听。人类标榜的高贵土崩瓦解,最后的一根稻草已经不复存在,人类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承认自己与野兽无异。这现实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这就是现实。在人工智能升级取代人类之前,我们需要仔细想想未来到底还能干啥了。

篇6:《未来简史》读后感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篇7:《未来简史》读后感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根本不用吃饭,一滴营养液就够维持生命所需)。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钢铁侠般,随意飞来飞去)。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套比防弹衣还坚韧,还能自动调节温度,不怕冷热)”,目测这些科技发展也能做到。于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这个物种,最终将被科技杀死。科技杀死的,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数据。如书所言,“数据对人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我们的主观需求”,人文主义悲哀地没落、隐退了。

这个观点不是最近出现的,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从宗教中心到人类中心再到结构中心的转化。宗教时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艺复兴,理性的人类崛起,人以自己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种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现代的结构主义,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进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类K将被淘汰。

大约尤瓦尔也和老子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所以才在人类简史里描绘了一副狩猎采集时期的美好画卷。不过在现代世界生活的芸芸众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为现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贝爷那种大概有百分之五,毕竟他还带刀和火石。尤瓦尔大概想重新呼唤起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更久更快乐更富有,我们从国家、宗教、货币这些虚构的东西里是无法找到真实的。大约只有放下那个看着听着思维着的人,我们才能照见偶然的真实吧。

篇8:谈未来住宅厨卫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由于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中炒、炸等操作产生大量的油烟,对厨房以其他房间都形成一定程度的油烟污染,以前的厨房设计对此基本未作特殊考虑。而很多居民自发采取的一种对策是,将厨房阳台封闭改建为热炒间,部分住宅将原厨房加入餐桌改为餐厅。在我们进行的全国入户调研中表明,中国的住户把厨房阳台封闭后改成热炒间的比例很高,如大连地区甚至达到90%.

由于厨房阳台在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上下水、煤气管线等问题,给住户改造带来极大困难。并且由于厨房阳台空间狭窄,难以组织合理的操作动线,造成使用不便。北方地区还因阳台没有足够的保温和采暖措施使烹饪作业条件很差。此外摈弃原烟道将抽油烟机直接对窗外排烟的方式,虽有排烟效率高的优点,却产生倒灌,影响立面、污染上层住户。

2. 厨卫管线布置缺乏协调

目前国家在厨卫管线布局接口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造成各工种各自为政,各种管道的配置任意性过大,各专业过分强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服从使用功能,考虑放置设备及装修的要求。特别是煤气管任意穿行厨房,造成厨房布置橱柜困难。

3. 小面积住宅卫生间比例偏大

目前中国的卫生间设计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增加卫生间个数的倾向,如两室两厅的户型中,就有2卫(主卧卫和共用卫)甚至3卫(主卧卫、共用卫、工人间卫生间),特别是北京这类的设计很多。而在我们入户调研中感到住户更需要的是储藏间。

4.卫生间干湿不分,设计不细

目前中国大部分住宅的卫生间中便器和淋浴器共处一室,造成淋浴后便器及地面全被打湿,带来很多不便。而随着住区集中管道供热水及热水器的普及,每天洗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使这一问题更具有普遍性。

5.没有考虑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这种趋势,需要住宅设计积极加以应对,使住宅更加能够适合老年人的使用要求,而厨房和卫生间则是首当其冲的关键部位。但就现状而言,住宅的设计还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要,特别是厨卫空间从老年人使用的角度看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地面存在高差,不利于老年人安全行走和轮椅进出;2、地面材料过于光滑;3、厨房的设备和布局不能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4、卫生间中缺少必要的扶手;5、洗浴设备不能满足老年人安全使用的需要等等。

那么中国住宅厨卫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1.双厨将成为主流

在近一两年的新项目中,双厨的设计开始出现,发展商及建筑师将住户改造的意愿纳入设计中,一些项目将此称为中西厨房。中厨即为油烟大的热炒间,可用门隔开并对外有窗,西厨则是制作冷餐,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操作的场所。

2.卫生间需要干湿分离和弹性分隔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入浴行为的日常化,将浴室作为湿空间单独分离出来将变得十分必要,卫生间干湿分离、小间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另一种可能的趋势是,卫生间以轻质材料分隔使卫生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弹性增加成为可能。如将紧邻卫生间的部分空间在必要时方便地改为卫生间。此外,空间的弹性分隔也是为新功能的增加预作准备的需要。

3. 厨卫的整合设计将受到重视

住宅厨卫是住宅中科技含量最高、涉及面广、需要各工种配合、综合设计的部位,所谓整合设计就是从整体出、全面考虑,注重长久的综合效益。

因此,厨卫设计中各种管线必须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协调,统一施工,不得以各自的特殊性破坏整体布局。管线应集中、隐蔽,设立集中管井、管道夹墙或管道间,使压力管线尽可能集中布局,并且方便检修、更换、计量。暖气布置应考虑不妨碍厨具和洁具的布置为主,此外在厨房中应注意避免切断流线,在卫生间中应尽量放在不妨碍行动的位置以避免造成烫伤。便器的排水口距墙的距离必须标准化,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适应性,方便设计、施工及住户选用。

4. 设置设备层以适应厨卫的更新和灵活布置

今后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将越来越坚固,而内部户型隔墙划分和设备更新越来越频繁。占建筑费用1/3以上的结构部分如因不能适应改变而被摧毁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5. 重视厨卫的通用设计

这里所说的通用设计,指的是在考虑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别人群使用的同时,也适合或不妨碍正常人群的使用。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是典型的需要通用设计的空间。

6. 追求人性化设计

上一篇:文化馆费用预算下一篇:青年党员干部建设和谐油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