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质学基础课件

2024-05-02

2地质学基础课件(通用6篇)

篇1:2地质学基础课件

地质学基础实习指导

实习二火成岩的认识

一、目的要求:

了解火成岩的一般特征,认识几种常见的火成岩,学习肉眼鉴定火成岩的方法。

二、肉眼鉴定火成岩的方法

肉眼鉴定火成岩的主要依据是组成岩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等特征。一般可遵循下列步骤来观察鉴定。

1、野外肉眼鉴定火成岩,首先应根据野外产状及岩石的结构区分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2、其次观察岩石总体颜色。一般颜色较浅者为酸性或中性岩类,颜色较深者为基性或超基性岩类。当观察岩石的颜色时,注意是指它总体的颜色,这可从较远的距离来观察。描述时,对新鲜面颜色与风化面颜色要分别描述。

3、观察岩石中主要的物质成分。这主要用学过的肉眼鉴定矿物的知识来认真观察鉴定。常借助于放大镜。鉴定矿物时,应抓住各种矿物最主要的特点,如利用颜色的深浅,可把所见岩石中的矿物分开深浅两类,然后再利用其他特点进一步区分。如石英呈粒状(他形),具脂肪光泽,无解理据此可与板柱状,玻璃光泽有两组解理的长石相区别;正长石和斜长石又可根据它们的各自的双晶和参考颜色相区别。角闪石常为长柱状。横断面呈菱形,有两组斜交的解理,辉石常短柱或粒状,呈短柱状者其横断面近于方形,两组解理近于直交。

4、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岩石中矿物成分不完全明显,呈细粒、隐晶质、玻璃质结构的岩石,应特别注意有无斑晶,斑晶的矿物成分,基质的颜色和构造特征,区分显晶质、隐晶质和玻璃质。再根据斑晶成分和基质特征确定是浅成岩或喷出岩,定出岩石类型和名称

三、思考题

花岗岩与闪长岩在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有何不同?

四、岩石的描述

自选3种实习时见到的火成岩标本进行系统描述。

篇2:2地质学基础课件

一、名词解释:

1、前期固结压力?

2、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3、粒度分析

4、滑坡

5、地基附加应力

6、崩塌

7、地基变形允许值

8、压缩模量

9、稠度

10.压缩系数

二、简答题

1.随着压力增加,压缩曲线逐渐变缓的原因是什么?

2.岩石与土相比工程地质性质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3.累计曲线的形态表明了什么?如何在累计曲线上确定某一粒组的百分含量?

4.为什么震级是有限的?

5.什么是土的压缩性?土产生压缩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述题

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篇3:2地质学基础课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 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 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 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 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 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 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 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 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 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 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 《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 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 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 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 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 上手快, 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但是, 在高职实际教学中, 《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 学科理论介绍多, 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 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 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 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 但由于专业性较强, 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 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 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 高职教师参与很少, 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 质量不高, 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 《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 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 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 因此,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 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 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 课程缺少吸引力, 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 学得快, 忘得快, 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 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 到2010年, 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 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 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 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 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 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 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 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 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 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 先讲清基本理论, 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 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 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 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 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 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 恰逢降雨, 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 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 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 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 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 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 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 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 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 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 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 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 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 因此, 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 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 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 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 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流网时, 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 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 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 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 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 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 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实施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 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 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 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应开发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 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 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 上手快, 技能强”。因此, 必须开发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有影响力的实际案例,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教学的针对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一方面, 要为后继课程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 课程本身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必须结合实际生产, 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如此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体现出课程自身的特点, 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大纯, 张人权, 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2]张人权.关于水文地质学的一些思考[J].地质科技情报, 2002, 21 (1) :1-6.

篇4:2地质学基础课件

【关键词】职业院校 地质学基础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改革

《地质学基础》是职业院校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石油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矿山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地质学基础》应作为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有所争论,最终根据《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确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大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要做好一件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石油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矿山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地质教育,应该面向矿产地质与勘查、地质与勘查、石油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抓好它们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岩石课上,先讲清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资料查阅,可以辅导同学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来辨别其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地点的地质资料。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地质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三、《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等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地质录像片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就日常所见所闻的地质现象进行图文描述和原理剖析,学以致用,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应增加《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职业院校是不够的,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带进课堂,将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应开发适合职业院校使用的《地质学基础》教材。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因此,必须开发适合职业院校使用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为后续课程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课程本身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实际生产,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如此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篇5:地质学基础(共)

一.名词解释

1.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3.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风化作用受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4.承压水——处于地下水面以下,储存于任意两个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饱和水。5.间冰期——介于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时期。

6.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两翼地层较年轻的褶皱。7.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8.变质作用——当岩石形成以后由于环境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改变,在不发生整体熔融和溶解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的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9.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且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这些平面称为解理面。

10.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11.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至上地幔上部的圈层(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12.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13.海进——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14.荒漠化——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荒漠环境向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延伸或侵入的过程。

15.侵蚀基准面——具有某一特定高程,控制某一河段或全河的纵向侵蚀过程的水平面。河流下切到该水平面以后将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下切到该平面以下。

16.重力异常——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17.潮汐——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或涨落现象。

18.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岩石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

19.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

20.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二.填空题

1.地球外部圈层分为 大气圈、水圈 和 生物圈。

2.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要的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第四纪冰期。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岩石成分、岩石结构构造 等。

4.根据板块边界,可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5.中心式喷发按照喷发的激烈程度又可分为: 宁静式、爆烈式 和 中间过渡式 三种。6.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海浪、潮汐、洋流 和 浊流 等。

7.沉积岩按成因及结构可以分为 陆源碎屑岩、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其它内源岩。

8.海底表面形态分为:

大陆边缘、洋盆

、洋脊。

9.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 莫霍面。10.按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湖泊可以分为: 外流湖、内陆湖、。

11.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将其划分为 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 和 流动作用 四种类型。

12.风化壳具有垂直分带性,自下而上,大致可以分为 基岩、残积层、粘土层、红土层。

13.我国有三大主要成煤时期,它们分别是: 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

14.成岩作用主要包括 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四种方式。15.地层与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分为: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16.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三种类型。

三.单项选择

1.下列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D)。

A.滑石 B.方解石 C.长石 D.石英 2.沉积岩中最特征、最基本的沉积构造是(A)。

A.层理 B.层面 C.结核 D.化石 3.滑坡属于重力地质作用中的(C)。

A.崩塌作用 B.潜移作用 C.滑动作用 D.流动作用

4.由于昼夜、季节温差变化,岩石反复遭受膨胀和收缩发生的风化作用是(A)。

A.剥离作用 B.潮解作用 C.卸载作用 D.冰劈作用 5.在岩浆岩的分类中,玄武岩属于(B)。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6.寒武纪是(A)。

A.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B.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C.元古代的第一个纪 D.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7.冲积物的特征不包括(D)。

A.良好的分选性 B.较高的磨圆度 C.清晰地层理 D.较差的磨圆度

8.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育一古风化壳,且下面一套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面一套地层无变形,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应是(A)。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

9.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称为外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下列选项中属于内能的是(D)。

A.太阳辐射能

B.日月引力能 C.生物能 D.结晶能与化学能

10.(B)是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A.包气带水

B.潜水 C.承压水 D.毛细水 11.按照解理发育的程度,石英属于(D)。

A.极完全解理 B.完全解理 C.不完全解理 D.极不完全解理 12.T1所表示的年代地层单位为(D)。

A.晚三叠世 B.早二叠世 C.晚二叠世 D.早三叠世

13.在下列由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地貌形态中,较易形成河流冲积物二元结构的是(C)。A.边滩 B.心滩 C.河漫滩 D.三角洲 14.羊背石是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产物(D)。

A.风化作用 B.河流侧蚀作用 C.海水的剥蚀作用 D.冰川刨蚀作用 15.岩层的产状一般记录为(C)。

A.倾向∠走向 B.走向∠倾角 C.倾向∠倾角 D.倾角∠倾向 16.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C)。

A.动力变质作用 B.混合岩化作用 C.接触变质作用 D.区域变质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述风积物的特点。

答:风成沙的分选性较好,沙粒均匀,圆度和球度较高,表面常有一些相互撞击而形成的麻坑,常堆积成沙丘和沙垅等地形,沙层常形成高角度的斜交层理,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风积物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沉积物。

2.简述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

答;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3.在野外条件下,如何识别断层?

答:1)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断层面和断层带是断层存在的直接证据,可通过断层面(带)上遗留的断层擦痕、断层滑面(镜面)、阶步、断层构造岩、构造透镜体等痕迹来判别断层的存在和确定断层的性质。

2)岩层上的标志。断层活动常常导致岩错断、造成岩层的不连续、重复或缺失、加厚或变薄、岩层产状的变化等。因此,可通过这些现象来判别断层的存在和确定断层的性质。

3)断层两侧伴生的构造标志。如断层伴生的褶皱、节理等构造,亦可作为断层存在的证据,并可以此判别断层的力学性质和两盘的移动方向。

4)其它间接标志。由于断层活动改变了近地表岩层的状况,从而影响了断层所在区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因此可利用这些特征间接判断断层的存在。如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脉的错开或中断、断层谷、断陷湖、断层泉、火山分布和植被分带等均是类别断层存在的间接证据。

4.变质岩的主要显著特征是什么?特有矿物是?

答:变质岩最主要的特征是:1)岩石重结晶明显;2)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构造。

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有: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六.论述题

1.试述节理的分类和研究节理的意义。

答:节理的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可分为非构造节理(主要是指岩石在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原生节理)和构造结理(指在构造运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于岩石中的节理)。

2)按节理与其所在岩层或其它构造的几何关系:(1)按其与所在岩层的产状关系,节理可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和斜向节理;(2)按节理的走向与所在褶曲枢纽的关系,节理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3)按节理的力学成因: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研究节理的意义:

研究节理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研究节理的分布、性质和组合情况,有助于推断区域性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其次,研究节理有很大实际意义。有些节理,主要是张节理常提供岩浆活动侵入的通道,并控制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富含张节理的岩石,对于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有密切关系,有时构成地下水的含水层。此外,节理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空间产出状态、力学性质、闭合程度等严格控制了岩体的结构、力学性质和岩石质量等级,不但是影响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区域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深刻的影响。2.试述滨海的环境分带及沉积特征。

篇6:地质学基础习题

一.名词解释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地温梯度;重力异常;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岩石;矿物;晶质体;非晶体、古登堡面;莫霍面;克拉克值;风化壳;岩石圈;

岩浆;花岗岩;喷出岩;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风化作用;变质作用;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大理岩;千枚岩;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壳运动;板块;喷出作用、熔岩、火山灰、火山弹、绳状熔岩、火山口、玄武岩、流纹岩、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侵入作用、浅成侵入、深成侵入、结晶分异作用、岩脉、岩床、岩盆、岩盖、岩株、岩基、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片麻构造;气孔构造;

地震;震源;震中;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震中距、等震线、震级、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烈度;

新构造运动;岩层走向;岩层倾向;产状;褶皱;轴面;节理;张节理;剪节理;断层;向斜;背斜;地堑;地垒;叠瓦式断层;阶梯状断层;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直立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倾伏褶曲、线状褶曲、地形倒置、单面山、猪背脊、桌子山、断层面、断层盘、正断层、逆断层、深断裂、断层擦痕、断层镜面、断层角砾岩、断层三角面;

磨拉石建造;沉积相;大陆漂移、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洋脊、裂谷、火山弧、海沟、俯冲作用、海底平顶山、离散边界、敛合边界、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缝合线;

矿床;矿体;矿石;脉石;矿石品位;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岩层;地层;叠层石;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标准化石;生物层序律、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世、宇、界、系、统、群、组、段。二.选择题

1、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________。

A、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2、金刚石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

A、5 B、7 C、8 D、10

3、下列哪一类岩石不属于动力变质岩________。

A、片岩 B、断层角砾岩 C、糜棱岩 D、碎裂岩

4、橄榄岩属于_________。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5、莫霍面之上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6、下列哪一类矿物是粘土矿物_________。

A、高岭石 B、方解石 C、石榴子石 D、黄铁矿

7、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A、5 B、6 C、7 D、8

8、下列哪一种是单元素矿物____________。

A、石英 B、斜长石 C、黑云母 D、金刚石

9、细晶岩脉属于__________。

A、深成岩 B、浅成岩 C、沉积岩 D、次火山岩

10、金刚石可产于哪类岩石_______。

11、下列矿物组合中,四种矿物都是硅酸盐的是_________。A.石英、橄榄石、石膏、钾长石 B.萤石、滑石、白云母、斜长石

C.钾长石、滑石、红柱石、石榴子石 D.辉石、方解石、角闪石、黄铁矿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5、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A.断口 B.节理 C.片理 D.解理

6、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8、黄铁矿属于()

A.氧化物矿物 B.卤化物矿物 C.含氧盐矿物 D.硫化物矿物

9、打击试验以下各组矿物时,均出现三组完全解理的是()A.黄铁矿、钾长石、磷灰石 B.方解石、磁铁矿、黄铁矿

C.白云石、方解石、方铅矿 D.萤石、磁铁矿、白云石

10、黄矿铁条痕的颜色是()

A.灰黑色 B.桔黄色 C.金黄色 D.绿黑色

11、岩石或矿物在大气中受到了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做()

A.剥蚀作用;B.风蚀作用;C.堆积作用;D.风化作用

16、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18、在下列岩石中,属于区域变质岩的是()A.碎裂岩;B.角岩;C.云英岩;D.片麻岩

19、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20、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

A.碎裂变形;B.混合岩化;C.气—液热变质; D.区域变质

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7、界、系、统、阶是__________。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中生代裸子植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哪一种植物化石不属于裸子植物_____。A、大羽羊齿 B、苏铁 C、松柏 D、银杏 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22、寒武纪是()

A.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B.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C.元古代的第一个纪 D.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25、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26、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27、在岩石地层单位中()

A.“代”是最大的单位 B.“界”中最大的单位 C.“组”是最大的单位 D.“群”是最大的单位 20、恐龙的全部灭绝发生于哪个时代____________。

A、奥陶纪 B、第三纪 C、白垩纪 D、寒武纪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

A、霍尔;B.魏格纳;C.郝屯;D.莱伊尔

2、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3、震级大小主要取决于()

A.地震释放的能量 B.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4、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育一古风化壳,且下面一套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面一套地层无变形,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应是()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

5、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6、在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断层两盘相对应的同一层面,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距离称为()A.地层断距 B.斜断距 C.地层落差 D.铅直断距

7、两条大致平行、倾向相向的正断层组合称为()

A.阶梯状断层;B.地堑;C.地垒;D.叠瓦状断层

8、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面的产状应该是()A.与上覆及下伏地层都平行 B.与上覆及下伏地层都不平行

C.与上覆地层基本平行,与下伏地层不平行

D.与上覆地层不平行,与下伏地层基本平行

9、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10、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11、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12、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平卧褶皱

13、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在较老岩块出露于较年轻岩块之上,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1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三、填空题

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生代从早到晚有___________,它们的代号分别为___________。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___________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___________态。

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6.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七大板块。

9、摩氏硬度计将矿物硬度分为___________个等级,其中石英的硬度为___________,钾长石的硬度为___________。

10、按化学成分可将矿物划分为五大类,其中石榴子石属于___________矿物,刚玉属于___________矿物,萤石属于___________矿物。

11、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12、在矿物的摩氏硬度计中,硬度等级为3,5,7的矿物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3、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侵入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大类。

15、辉长岩属于岩浆岩的___________性岩类,这种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7、鲍文反应序列中最先结晶的矿物是___________,最后结晶出的矿物是___________。

18、与玄武岩成分相当的侵入岩是___________。

19、成岩作用包括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___作用。

25、沉积岩的主要胶结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火山碎屑物按粒径大小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8、变质作用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混合岩化五种基本类型。

29、中生代从早到晚有___________,它们的代号分别为___________。

30、在晚泥盆世沉积的地层称为___________,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___________。

31、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2、晚古生代从老到新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纪。

33、显生宙由老到新可分为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代和___________代。

35、按照地震的成因不同,将地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诱发地震等。

36、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中的脆性岩石发生___________时产生的,地震能量是以___________的方式传播的。度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强度常用 表示。

37、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

38、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9、节理按节理面走向与所在褶皱枢纽之间的关系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0、褶皱要素一般包括___________、翼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轴面和轴线等。

41、按照褶皱轴面与两翼岩层产状的不同关系,褶皱形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平卧褶皱四种常见类型。

42、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板块活动的力学性质,板块边界接触类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

1968年勒皮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六大板块。

4、风化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5、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6、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中的脆性岩石发生___________时产生的,地震能量是以___________的方式传播的。度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强度常用___________表示。

2、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___________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___________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___________,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___________。也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___________的变化,而沉积___________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

四、问答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5.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6.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7、矿物的概念是什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什么?

8、什么叫做类质同像,与同质多像的区别是什么?

9、如何用肉眼鉴别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这三种矿物?

10、矿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些大类?

11、简述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

12、简述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

13、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并说明什么是暗色矿物,什么是浅色矿物。

14、什么是岩石的结构?火成岩的常见结构有哪些?

15、什么是岩石的构造?火成岩的常见构造有哪些?

16、简述岩浆岩分类方案及各代表性岩石类型。

17、简述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18、简述沉积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19、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特点。20、简述变质岩概念及其类型。

21、比较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22、简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4、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5、岩层的产状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26、什么是轴面,并简述褶皱要素。

27、向斜和背斜的本质区别在于?

28、什么是逆断层,并简述逆断层的主要组合形式。

29、在野外工作中,判断断层是否存在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30、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31、板块构造的主要内容?

32、试述威尔逊旋回的基本内容?

33、板块边界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征如何?

34、简述矿产的主要分类。

35、岩浆作用矿床主要划分为哪些成矿阶段?

36、何谓相对年代,它是怎样确定的?

37、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有何不同?

38、解释群、段、组。

39、地质年代表?(制表或文字均可)40、简述海底扩张的证据?

41、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42、简述沉积岩的分类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43、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和主要思想理论及其主要贡献。

44、阐述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和主要的思想理论。

45、简述沉积岩的分类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46、简述鲍温反应系列及共生组合规律?

二、画图题(剖面或平面图)

逆断层;地堑;平移断层;海退层位;角度不整合;构造盆地;正断层;地垒;转换断层;海侵层位;平行不整合;穹隆构造;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三、分析资料题

上一篇:南郑县学校(幼儿园)聘用保安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合同书下一篇:户口本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