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2024-04-27

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共8篇)

篇1: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偏远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以习水县天鹅海军希望小学为例 2011年7月18日到2011年8月3日,我们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进行为期半月的支教行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坐落在习水县东皇镇西北十公里左右,地势起伏,地形闭塞,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天鹅海军希望小学有八位民办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的郭老师曾经教过我的社会,郭老师很“凶”,但有很搞笑。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郭老师来学校打印一个镇里各个小学的统考成绩单,我顺便也看了看,其中平均分及格的就只有两科,其他的平均分都是在二十几分到五十几分这个段。这个结果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我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走出来的,家人虽没上什么学,但都希望孩子能多点书。为什么天鹅海军希望小学的成绩会这么低?孩子的任务是学习,但他们为什么分会这么低?种种疑问困扰了我,于是,通过访问校内同学,同时查阅学校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校长和老师,基本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发现近些年农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合理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都需要改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的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地方虽说没有实行严格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提倡无疑给应试教育制度敲了一个警钟。或许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前大不一样的社会。我们也看到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设施的进步,但也不要忽视了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首先,由于中国农村比较贫困比较落后,而如今受教育的开支更是不在话下。用长辈们的话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我们这样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送出来。这是基本上所有农村人心中的想法。避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过同样的生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金钱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所以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因此孩子得以机会更多地放纵自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天鹅海军希望小学是有青岛海军对口支援的学校,在学校的基础设施这块做的比较好,学生有食堂,住宿楼,还有个小图书室。

在这里,我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师资力量的分配,就农村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具体表现是:

一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据调查,城区学校教师有富余,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而农村学校,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师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遍短缺,甚至有些学校因缺教师而不能开课,此外,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这是农村中小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整体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即使是当地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职称提升困难等问题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目前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头等问题。

三是教师编制规定本身不符合实际。教育部原规定以班级定编,2001年改为以学生数额定编,这对调整城市学校布局,减少师资数量有一定的好处,但农村有些地方学生数很少,交通不便,必须设立学校,在这样的学校执行编制规定很困难。用这种方法计算,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班容量小,较少的学生人数决定了教师编制数量也少。因而造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整体上是满编的,甚至是超编的,但在开设科目上又是严重缺编的现象。

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任课老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6.68%和37.31%,而在城市小学、中学则分别达到61.12%和98.39%。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下滑。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因处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对老师没有吸引力,全校核编8名教师,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老龄化严重,这对现代化教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由于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地处偏僻,很多老师来上一段时间的课就走了。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是根本之道。提高农村老师的工资和奖金,同时制定奖励政策,促进师资力量向农村的流动,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户口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

另外,制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向农村流动,提高农村回城老师的待遇,从而提高农村老师的教育水平,也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大学生在农村任教几年,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中可考虑如免除实习期、提前晋级、任教满三年后在报考公务员中给予加分等政策。同时,新任城镇中小学教师也应有一定的农村工作期限。

还有,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教师培训经费使用范围,明确各地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应更偏重于农村教师的培训,使农村教师通过加强培训,尽快提高素质水平,缩小与城市教师现有的差距。

再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吸引老师。财政开支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提供给老师更好的教学设备,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把生师比调低,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在此基础上,重视为各科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历史、美术、音乐等课程由主科老师兼任的情况。只有教师配备齐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通过对天鹅海军希望小学的调查,我对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而对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都是真正的感受,希望能对解决问题有微小的帮助,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关注师资分配问题。

篇2: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于勇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5年。这15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建设日新月异,以前只能在城镇学校看到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也在农村小学安家落户。然而,与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的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却滞后了许多。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出现了功能室闲臵、教学器材无人问津的现象,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村级小学,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已成为农村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每一所偏远农村小学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继续进行的前提。

偏远农村小学要想与城镇小学一样拥有一支力量充足、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近十年来,我校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与大家分享,供交流探讨。

第一方面,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应对策略。

景台镇位于我县最北部,位臵偏远,镇中心区距县城40公里。下辖各村小学校十分分散,赵家、锦山两所学校距镇中心区20公里。多数村小学校交通不便,路难行,遇到雨雪天气,教师上下班只能步行,条件艰苦,为此,一些中青年教师千方百计的要调离我校。2001年到2009年间,我校先后有13名中青年教师调到县城或县周边学校。2009年后分配到我校的特岗教师,有6名又调回县城,有两名分到我校后,没有报到,直接申请辞职。十年间,我校失去20多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留住教师,防止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再流失,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留住教师的身、稳住教师的心。

一、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把教师留在农村,安心工作,首先要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从2009年开始,新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在三年特岗服务期内,我校免费提供宿舍,每人每月发放伙食补助费80元,到村小学工作的,上下班交通费由中心校负责。由于工作需要,家在镇内居住的教师,去往偏远村小学支教的,上下班交通费也由中心校负责,不用个人承担(每年我校支教教师的交通补助费都在万元以上)。长期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中心校积极想办法帮助其解决,为其申请困难职工补助。近两年我校“励耕计划”困难教师人选多数在偏远村小学产生。这些措施,解决了教师生活中的困难,使教师摆脱了生活琐事的纷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二、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其搭建风采展示的平台。

当前,一些青年教师急于脱离农村,主要在思想上认为在农村缺少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发挥特长的空间,担心无出头之日。我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成长工作,注意发现人才,为每位教师争取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国家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规定按照参加活动的行政级别和取得的成绩为其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而且参加活动费用全部报销。在活动中,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满语教师孟祥宇、英语教师郭宏亮,已成为全县满语、英语学科的领军人物。学校现有县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3人。通过参加活动,许多青年教师获得了县、市、省不同级别的各种荣誉,使众多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增强,水平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农村的舞台更宽广,通往成功之路更近更平坦。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教师在乡村扎下根。

为了调动偏远村小学老师工作的积极性,稳定村小学教师队伍,我校在职称评聘、选优评先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凡是支教的教师,每年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在石灰、赵家、锦山三所学校工作满15年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在总赋分成绩中加一分。

以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暖了教师的心,留下了教师的身,扎下了教师的根。我们相信,随着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绩效工资的实施、职称制度的改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农村、扎根农村。

第二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应对策略

我校教师编制数为132人,现实有教师117人,缺编15人。英语专业教师全校只有2人,音乐专业教师全校有1人,美术专业教师全校有4人,体育专业教师全校有3人。现有师资力量完成课程计划的任务非常困难,一线教师周课时量平均在20节以上,个别村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在25节以上,教师业务多,压力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村小学隔年招生(适龄入学人数达不到10人的)、就近合并班级、体育课复式教学、专业教师轮岗制等常规办法,来减轻教师力量不足带来的压力。

针对教师力量不足我校采取的措施还有

1、公开面向社会聘用教师。面向社会招聘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1986年以后参加工作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在这些人中,通过层层考核,择优选用。试用期一个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学校与聘用人员的责任义务。制定聘用人员的考核机制,按考核等次决定下年是否续聘。今年我校聘用了6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2、调整布局,推动规范化进程。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那就只有从改变它的分散性入手,那就是——集中办学,走规范化道路。建设农村规范化学校是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滞后,教师队伍管理诸问题的根本途径。用科学、前瞻的眼光把教育资源集中起来,改善教育环境,把农村小学办大,办强,办规范。调整布局,集中办学,统一办学。那么,教师分散,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工作环境差,职业认同感低等诸问题就如厉刀斩乱麻一样迎刃而解了。目前,我校的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已进入酝酿筹划阶段。根据我镇地域广、人口多的实际,我们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办三所规范化小学,即中心校,石灰小学校,五台子小学校。通过这三所学校的规范化办学,逐步兼并周边的“麻雀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而达到全校规范化办学的目的。如此一来,就能把原来分散的教师集中起来,合理配臵,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在我县是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和筹备阶段,但农村小学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走规范化道路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应对策略。

“师资兴则学校兴”,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要承担起课程改革下的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重大责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农村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校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先进,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引领教师不断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引导教师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意味着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同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

三、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使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1、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开展了《高效课堂模式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现时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四、改革创新校本科研,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的目的,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我校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小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县、市、省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篇3: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一、教学现状

(一) 教学设备方面

教学设备的数量, 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最近几年, 随着教育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尤其是国家实施“农远项目”以来, 偏远农村初中学校也相继配备了电脑以及多媒体教室, 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虽说现在不会出现把掌上计算器当作计算机的情况, 但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较少, 学生人数多, “僧多粥少”的现状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师、生方面

担任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 水平参差不齐。真正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 极少有愿意当教师的, 愿意到偏远农村初中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许多计算机教师都是由数学或是物理教师转岗而来, 他们大多边学边教, 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简单, 模式单一, 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另外, 在偏远农村初中即便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 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大, 至于机房管理以及平常的维护简直就是空谈, 这样就导致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白白浪费。

由于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一门新课程,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农村, 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家长、学校对这门认知工具科目不重视, 导致学生认为学不学这门课无所谓;另一方面, 学生自己的目标不明确, 导致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不够, 三五天的新鲜感一过, 就觉得枯燥乏味而不愿认真练习了。另外, 农村中学计算机数量不多, 课时安排少, 间隔周期长, 这节上的内容等到下节课再提问时学生都忘记了;但也有的学生家有电脑, 在父母的教育下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层次差异明显, 课堂教学难度很大。

二、教学研究

根据学科特点, 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的看法。

(一) 农村初中应该再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学校条件

各校可以采取自筹、集资、贷款的方法购置更多的电脑。一个班学生上课最起码要保证一人一台电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计算机, 再好的教师也教不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我们国家现在是如此的重视教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每一所偏远农村初中都会拥有足够的计算机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 完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

要吸纳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初中来进行锻炼, 进行教学,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结构。农村初中地处偏远地区, 大多没有现代化的电脑网络, 教师无法上网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图书室中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 教师自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 这都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教师需要培训, 教师希望培训, 但校本培训不行, 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根本满足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的培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自行培训, 到书店买一些最新的、适用于教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修自研;二是教师的交流, 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可以的, 亦可旁听其他学校教师的课, 学习一些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三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一些专门的培训, 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三)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初探

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 教师多么优秀, 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只有把学生教好, 我们教师才会感到欣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 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学习优秀经验的前提下, 我拟出几种适合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作探讨。

1.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 发达地区早已开展了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 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 学生刚升入初一时,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把接触过电脑的和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平分在每一组, 让他们互相带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 注重“双基”教学。

双基, 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 就是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农村初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我们应着重抓双基教学, 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讲授基础知识, 认真指导学生基本的上机操作。但现在各校每周一节课40分钟, 复习旧知识, 讲解新知识, 再进行练习, 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上机时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种先进的现代化工具, 都能具有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3.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上好信息技术课。

在偏远农村中学, 学生在初步接触计算机时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 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 使得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 只是关注计算机中的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 我们应该做大量的宣传教育, 从正面引导学生, 让他们知道学好信息技术课, 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 还要正确地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 基本的操作都很不熟练, 更不用说在网上去查找什么信息资料。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 哪怕是简单的操作也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教师应充分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 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当中有的活泼好动, 有的性格内敛;有的聪明好学, 有的稍显愚钝, 作为教师, 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解答他们的疑问, 激起他们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对于反应快又好学的学生, 可给他们多布置一些练习;而反应慢又懒惰的学生, 则应对他们耐心细致地多加指导。照顾大多数, 尽量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 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学期可定期组织几次单科竞赛活动, 成绩好的学生可吸收进入微机小组进行重点培养, 对小组成员定期进行考试并实行优胜劣汰。还可进行同专业、同学年、班与班之间的微机竞赛活动或不同年级的竞赛活动。另外, 还可和其他学校进行微机知识竞赛和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丰富学生的生活。

5.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它同样适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它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隐含教学内容的具体任务, 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一是给学生提出任务;二是让学生分析任务, 寻求解决的方案;三是要学生认真地完成任务;四是教师通过检查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 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很简单, 只要学生能多学多练, 就一定能够学好。

总之, 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和改进,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好与坏关乎偏远农村的经济发展, 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偏远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将会对偏远农村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国家实施“农远项目”以来, 偏远农村的初中也相继配备了电脑以及多媒体教室, 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知识越来越重要。但对于广大农村的初中来说, 它的普及面还不是太广。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是当前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当务之急。

篇4: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学校里,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极其广泛,信息技术知识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是与他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于偏远农村初中而言,情况则不容乐观。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设备方面

教学设备的数量,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国家实施“农远项目”以来,偏远农村初中学校也相继配备了电脑以及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虽说现在不会出现把掌上计算器当作计算机的情况,但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较少,学生人数多,“僧多粥少”的现状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师、生方面

担任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真正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极少有愿意当教师的,愿意到偏远农村初中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许多计算机教师都是由数学或是物理教师转岗而来,他们大多边学边教,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单一,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另外,在偏远农村初中即便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大,至于机房管理以及平常的维护简直就是空谈,这样就导致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白白浪费。

由于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一门新课程,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农村,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家长、学校对这门认知工具科目不重视,导致学生认为学不学这门课无所谓;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不够,三五天的新鲜感一过,就觉得枯燥乏味而不愿认真练习了。另外,农村中学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这节上的内容等到下节课再提问时学生都忘记了;但也有的学生家有电脑,在父母的教育下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很大。

二、教学研究

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农村初中应该再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条件

各校可以采取自筹、集资、贷款的方法购置更多的电脑。一个班学生上课最起码要保证一人一台电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计算机,再好的教师也教不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我们国家现在是如此的重视教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所偏远农村初中都会拥有足够的计算机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完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

要吸纳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初中来进行锻炼,进行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结构。农村初中地处偏远地区,大多没有现代化的电脑网络,教师无法上网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图书室中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教师自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这都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教师需要培训,教师希望培训,但校本培训不行,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根本满足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的培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自行培训,到书店买一些最新的、适用于教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修自研;二是教师的交流,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可以的,亦可旁听其他学校教师的课,学习一些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三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一些专门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三)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初探

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教师多么优秀,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把学生教好,我们教师才会感到欣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学习优秀经验的前提下,我拟出几种适合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作探讨。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了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的和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平分在每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注重“双基”教学。双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就是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农村初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我们应着重抓双基教学,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讲授基础知识,认真指导学生基本的上机操作。但现在各校每周一节课40分钟,复习旧知识,讲解新知识,再进行练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上机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种先进的现代化工具,都能具有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在偏远农村中学,学生在初步接触计算机时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使得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只是关注计算机中的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大量的宣传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好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还要正确地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基本的操作都很不熟练,更不用说在网上去查找什么信息资料。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哪怕是简单的操作也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当中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性格内敛;有的聪明好学,有的稍显愚钝,作为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解答他们的疑问,激起他们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对于反应快又好学的学生,可给他们多布置一些练习;而反应慢又懒惰的学生,则应对他们耐心细致地多加指导。照顾大多数,尽量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学期可定期组织几次单科竞赛活动,成绩好的学生可吸收进入微机小组进行重点培养,对小组成员定期进行考试并实行优胜劣汰。还可进行同专业、同学年、班与班之间的微机竞赛活动或不同年级的竞赛活动。另外,还可和其他学校进行微机知识竞赛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

5.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它同样适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它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隐含教学内容的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包含如下几个步骤,一是给学生提出任务;二是让学生分析任务,寻求解决的方案;三是要学生认真地完成任务;四是教师通过检查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很简单,只要学生能多学多练,就一定能够学好。

篇5: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以新疆农村小学现状为例

张世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困惑,提出如何摆脱这种困惑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有一个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农村 信息 教师 困惑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们新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学校从早忙到晚,但工作得不到认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互联网“中小学信息技术论坛”相关的讨论帖中,一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工作没有成就感,机房、杂务让我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和研究点东西,而且也很难取得什么成绩,自身的发展根本谈不上。交流不畅、缺少学习机会、缺乏提高平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个人主义和无组织化。理论知识匮乏,新概念、新思维频繁出现,不断冲击,又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意识到机遇的同时又倍感力不从心,这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如何摆脱这种困惑,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有以下儿点思考。

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很难想象一个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法的教师会有什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有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树立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可行的规划,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升自己。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向身边的人学习,向优秀的学者、专家、骨干教师学习,吸收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从平时忙碌低效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制定目标规划要详尽,有总的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以一学期或一一学年为期)、中期目标(三到五年的规划期)、长期目标(十年乃至终生的目标)。

二、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储备

虽然总体上来说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起点不高,但是起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

升自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为教好信息技术课打好基础,才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资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并且还要拥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新鲜水。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信息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因此要保持对这门课程的探究精神,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比其他学科开设得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机会比较少,听课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通过网络和学校接收的中央电教馆的远程教育资源相关栏目有时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县上、州上或自治区举办各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赛要积极参与,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路程远、时间不允许、学校经费困难等原因没有去听课,可以通过上网看教学视频的方式,教师有空的时候在网络上重温评比教师精彩的课堂,经过反复琢磨,同样能达到提升自己的效果。

2、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比较小教师也少,一个农村学校也只有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而且大部分还是兼职。因此提升课堂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都依赖别人,而是要主动学习、创造提升自己的机会。其他学科教学相对比较成熟,教师人数相对比较多,实力相对比较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他们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生动,数学教师的课堂缜密、环环相扣„„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课堂又会有不同的特色,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条件。此外,参与其他学科的备课、磨课,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四、业务能力的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仅有技术还是不够的,技术是基础,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1、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培训的优势是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和效率较高,通过培训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较快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

2、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反思其实也是一种创新,是对过去教育教学的扬弃和发展,特别是那些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师生互动教学的经典记录,生生之间互动的精彩对话,这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大作用。反思为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供了依据,为快速接受与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打下基础。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确实,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坚持反思,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参与教育论坛讨论,交流思想,促进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论坛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打破区域和时空的限制,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讨论,及时交流自己关于课堂教学的想法。对自己的教学困惑和教学心得进行讨论,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弥补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研机会不多、交流不畅的不足,是一种较好的提升方式。

4、阅读教育教学经典。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教育学家对话,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阅读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如读夸美纽斯著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于漪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教师更要读一些专业书籍,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些书籍经过内化,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名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

作者简介:

篇6: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中心小学章光望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各项信息化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呈现出诸多发人深省的不协调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作了相应的调查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应用 现状 原因 措施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随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数字化校园工程等一系列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当部分的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水平已和很多城市小学不相上下,甚至某些农村小学由于某些特殊的政策而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它的信息化水平早已超过一般的城市小学。有的农村学校虽然信息化水平不如一般的城市小学,但因为它的学生数不多,其人均占有资源却大大超过城市的一些学校。然而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呈现出诸多发人深省的不协调现象。据笔者几个月来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出现了如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重建设,轻应用

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相当多的农村小学为了提升自己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的重视,所以,很多农村小学都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都极力争取各种由国家投入的信息化改造项目在自己的学校实施。有的学校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各种工程在自己学校早日落实,能早一批就早一批,能早一年就早一年。然而一旦完成,却不重视发挥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作用,有的甚至把他们搁置不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重投入,轻管理

虽然国家实施的各种信息化改造工程项目由政府出资,可是还是有许多配套的设施需要学校和地方投入。我们很多农村小学虽然资金紧张,但大多数学校还是十分重视这些配套资金的投入,他们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甚至不惜动用有限的办公经费,以保证各项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然而,这些设备配置到位后,有的学校却疏于管理。一方面可能学校没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可能没有相应的后续保证资金,所以有有许多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出现故障后,就无人问津了,成了摆设。有少数学校甚至怕使用出现问题,竟然从不启用,以至于有的设备从没用过就没人管了。

三、重检查,轻研究

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各种信息化建设工程,其完工时肯定要对这些惠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这一点毫无疑问,各项目学校也十分重视,丝毫不敢大意,所以他们会汇同各建设单位确保通过各种验收。项目完成后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学校在面对这些检查时,自然万分重视,他们调集学校各路人员,起早贪黑,积极准备。有的甚至不惜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应付,造资料、补记录、拍图片、摄图像„„目的自然是为

1了顺利通过各种检查。而唯独对这些先进的设施怎样维护、怎样使用、怎样发挥它们的作用缺乏研究,又舍不得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管理,致使这些先进的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时,一些学校也只重视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检查,只要教师有记录、有材料,使用次数符合要求就行了。至于是否真的用了,用的效果如何,用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就不管了。因此,有些教师提供假材料也能通过检查,这自然影响了其他教师对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积极性,加剧这些设备的搁置程度。

四、一边滥用,一边搁置

这种看似矛盾但又确实存在的现象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相当重视。例如:要求每位教师在校本研训活动以及各种教学比赛中必须使用多媒体,于是各种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观摩课等公开性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哪怕这节课根本不需要多媒体的支持也要加以运用,否则难以过关或换来好评。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多媒体的身影。于是出现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热热闹闹,而平时教学冷冷清清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热衷于多媒体的使用,所以不管什么内容、不管什么课他都要使用多媒体。于是,上课时,教师的范读、板演用多媒体呈现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被多媒体的演示代替了,甚至一节课下来,不见教师一字板书、学生不曾翻过一页课本,一切都被多媒体取而代之。老师的提问课件呈现,学生的回答课件判断,有时连对学生的评价也交给了课件,仿佛多媒体成了万能的先师,教师只要敲敲键盘就可全部搞定一节课的教学。有的教师不擅长制作课件,便从互联网一下了之,只要是课件上有的,管他是否需要,管他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概照章行事;有的教师干脆根据课件来设计教学,课件上安排了哪些内容,设计了哪些环节,一律照搬,从不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一来,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表面上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课堂变热闹了,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却不见了。

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刚好相反,他们始终相信自己原来的一套,认为原来没有多媒体我照样教学成绩不差,加上对经常更换的教学设备缺乏掌控能力,所以平时的教学还是保持着原先“一支粉笔,一本书”姿态投入教学。尽管他们在所有公开教学活动中也使用多媒体,但其内心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缺乏认同,当然这些教师所在班级的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是极低的,有的几乎等同于搁置。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这些现象呢?在笔者与许多老师的交流探讨中,我们分析出以下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重视不够,管理不力

如果说各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那是不公允的,关键是有些部门和有些学校重视力度不够,面不全。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让我们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让我们对教师和学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积极性。

同样,由于有些农村小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还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后续服务跟不上等原因,致使很多设备在使用上缺乏制度、维护上缺乏人才、资金上严

重不足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各种设施的正常使用。

二、认识不到位,研究不给力

由于不同的学校对自身办学宗旨的认识不一,有些农村小学把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其申请实施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基本动力,所以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这样的设施和条件,够不够吸引更多的生源,至于这些设备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不怎么引起他们的重视,何况他们还有许多其他诸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所以他们对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只有充分应用才能发挥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因而产生上述“重建设,轻应用”“重投入,轻管理”的偏差。

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前些年国家对他们的信息化投入不足,所以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加上这几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年轻的教师加入,原有的教师普遍年龄偏大,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直难以提升,所以在学校一下子发生这样大的改变后,许多教师一时难以适应,而有关部门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学校组织广大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新方法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让广大师生享受到国家带来的信息化改造的成果。事实上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因为上述的原因,他们难以开展这样的研究或难以达到所需的水平。

三、检查走形式,后续跟不上

各级各部门和学校对农村小学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检查应当说是不少的,然而多数这样的检查却只是流于形式的“走走看看”,很难涉及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加上有些部门的领导本来就不怎么内行,所以让一小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产生了应付念头,这样本来是一种监督和促进的检查,就变成了一次次的做秀和表演,根本不能解决农村小学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某些缺陷,所以很多农村小学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之后,新设施新设备的配套和启用出现严重的资金不足现象,甚至有的学校连正常的使用经费都出现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自然存有后顾之忧。正因为这些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后续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所以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学校建设后不敢投入使用或限制使用的现象。

四、培训走过场,设备质量低

当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的一些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由于教师操作不当而造成故障,也有一些设备没用几次就坏了。这当然与某些项目建设单位事后对项目学校教师的培训不足有关,许多培训过于简单,培训的内容也不适合需要,所以,当这样走过场的培训结束后,自然就出现上述操作失当的事,加上维修不及时,有的设备就从此搁置不用了。至于少数设备没用几次就不行了,我们怀疑是质量问题,但因无实据,只做推论。不过它也提醒我们在这样大的改造项目中出现一些腐败现象是有可能的。

如何才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和许多有识之士进行过多次探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投入巨资进行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巨大意义,要本着为民服务、为校分忧的理念,把这项惠民惠教工程做好,要从规划、招标、建设、监督、后续服务等方面全面落实各项改造工作,切莫走过场,更不可把它当作为自己或为部门谋利益的跳板,要努力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实。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工程给学校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要组织全体师生通过学习、研究把这些新设施、新设备用好用足,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强大作用,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和办学水平作贡献。作为教师要恰当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要利用这些先进的设施、设备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尽情享受和放大现代化教育成果,为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管理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管理,把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升级改造有条不紊地的落实到位,做到制度、人员以及资金保障三位一体,努力使这些新设施、新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创新机制,提供保障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以来,老百姓获得了很多实惠,农村小学的办学经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可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机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某些经费保障体制,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就拿这次信息化改造工程来说吧,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农村小学目前实行的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却不能满足学校进行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有的农村小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年在小学生数逐年减少,现有的办学经费难以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的农村小学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为继,这样要启用这些新设施、新设备就有后续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因而造成目前一部分农村小学“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因此,创新机制,特别是义保经费的保证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改造工程没有后顾之忧,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加强研究,改变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种手段,自然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研究它应用于教学各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目前已有很多农村小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其他方面的应用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他们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仔细分析当前多数农村小学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还普遍着眼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还没有把信息技术放在现代化教育的深层面上进行研究。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未来进行谋生手段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灵,如何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等一些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待于广大教师进一步谋划。因此,着眼于学校、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应是今后农村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才能使我们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暂新的高度,才能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大家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篇7:偏远农村小学校长的自述

这个小村西临黄河,滚滚黄河从这里开始进入山东省,斜新庄村也有着“黄河入鲁第一村”的称呼。然而,这里东面仅有一条崎岖的道路通往山东,偏于一隅,交通不便利,人流量少,所以显得闭塞、落后。因为贫穷,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宿舍紧张,没有象样的食堂,教师在危房中做饭。更不用提微机室、多媒体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外地老师不愿来,也留不住,以至于学校教师缺编较多,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这个偏远的小村里,学校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2012年,刘世雷从乡镇中心小学来到辛庄希望小学担任校长。诸多困难摆在面前,这个偏僻的滩区小学如何破茧重生?

扎根黄河边,甘做滩区教育“垫脚石”

“对自己管理的学校都没有信心,那叫别人怎么相信你?”

把自己的儿子从滩外条件较好的学校带到辛庄希望小学,刘世雷的做法让很多人都不理解。

刘世雷到任时,毫不犹豫地把正在读二年级的儿子带到辛庄希望小学就读。相对于辛庄希望小学,儿子正在就读的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要强于辛庄希望小学,身边的亲人朋友就问他不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吗。“对自己管理的学校都没有信心,那叫别人怎么相信你?”刘世雷理直气壮又满怀信心地回答。

刘世雷说,他的“理直气壮、满怀信心”并不盲目。就任校长后,刘世雷就对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了解,辛庄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辛庄的孩子一样的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辛庄学校的教师同样的优秀,并且更有上进心,更有美好的人生追求。对此,他在全乡教师大会上作了客观的情况分析,鼓励全体教师要满怀信心,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大踏步前进。

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本来打算转走的学生留了下来,已经在外面读书的学生也陆续转回来了。

特色办学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校面貌,是摆在刘世雷面前的首要问题。

刘世雷抓住一切机会多安排学校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业务培训学习和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抓住有利条件,多外派教师学习,经常性地开展手拉手活动、送教下乡活动等,争取到了名师的大力帮扶。为了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学校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另外,刘世雷把自己的看家绝技——丰富的电脑应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体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实现无纸化办公,师生参加的电脑教学竞赛曾多次获省市级大奖等。使现代化的以电脑教学为特色的办学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景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世雷的领导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教师业务素质跃居全乡前列,在连续几年的教师教师考评中,学校成绩三分之二的成绩都在前五名。

改善硬件条件

改变学校落后面貌

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刘世雷同样没有忽视,毕竟这也是吸引学生和老师的一大因素。

2012年冬,刘世雷在大众日报上看到中国体彩开展“公益体彩,快乐操场”公益活动,便想到争取中国体彩的支持。在刘世雷和学校老师们的积极争取下,2012年冬,两个栋崭新的篮球架和两个乒乓球案屹立在并不宽敞的教学楼前,2013年春在“第一书记”的资助下为学校铺设水泥篮球场,让乡村的孩子见到篮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器材。为了进一步缓解学校女教师住校安全,刘世雷多方努力,终于在2014年为教师安装防盗窗防盗门等让女教师以校为家,安心教学。

2014年在第一书记的资助下计划在焦元乡辛庄村建立一座公办幼儿园,因焦元乡辛庄村周围被河南包围土地紧张,村民不愿出地皮建院,刘世雷校长多方和村民动员讲解协调,终于焦元乡辛庄幼儿园落成,并于2014年9月开始为辛庄村服务。

2014年在刘世雷校长的多方努力下菏泽新闻广播的“一本书,一份爱一个梦”暨“中山爱心书屋“成立,给学生带来精神食粮和体育用品,同时菏泽新闻广播学校做了广泛的正能量的传播。

留住人心

甘做“男保姆”

地理位置偏远,如何留住老师和学生的心,刘世雷同样做了不少工作。

辛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外地老师较多,每次周末都有刘世雷校长和田老师接送,全校九名教师八名住校,学生130余人,教师以校为家。刘校长鼓励教师每天下午和晚上老师们义务的为学生补课,几年来无怨无悔,学生的成绩上升明显,得到家长高度评价。

水是生命源泉,辛庄村地处黄河边缘,但每逢夏季干旱,学校唯一的一口井就无水可用。为此,刘世雷和学校的田老师亲自改装一眼水锚井,但每逢干旱水仍有异味。村里没有集市买菜和米面粮油不便,刘世雷为老师购置冰箱,为了让几名女教师安心教学刘校长又添置了洗衣机和太阳能等。

2013年学校迎来6位外地女教师,有济南的淄博的。冬天来临,刘校长到黄河边上割蒲草,动手为6位女教师编制蒲草垫御寒。

几年来刘世雷校长挖粪、修电脑、修电锅、垒墙头、缝衣服、理发——一个十足的男保姆。

一点一滴,普普通通,但年轻的刘世雷已微见白发。

篇8:偏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论文

1. 现状

笔者在甘肃省灵台县朝那中心小学对27名数学教师和近200名二至五年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着重了解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兴趣和习惯。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 结果不容乐观, 教学计算题似乎陷入了困境。作者通过调查发现, 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不重视,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通过对二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尽管班级情况、学生情况不同, 但学生对待计算题的兴趣却都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题做错的原因是“粗心”, 因此学生的审题习惯亟待培养。

(2) 口算不过关, 估算异化。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笔算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 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 多练笔算就行了, 由此导致重笔算轻口算, 口算被边缘化的现象较普遍。调查显示:有的教师只是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15%的教师认为估算的作用不大, 于是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 根据精确结果得出估算答案。

(3) 学生长期形成的坏习惯, 导致学生计算能力退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水平满意度一般, 有一半左右的老师认为与以往学生相比现阶段学生计算水平降低了。计算能力的退步,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数学学习的进度。

(4) 做完题没有验算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 不进行验算。有些学生不能灵活运用估算法、简便运算法、重算法等进行验算, 甚至部分学生没有验算意识。

2. 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教师可以以比赛形式让学生相互竞争, 在竞争中提高计算效率。另外,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学习习惯关系密切,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从审题到草稿到验算, 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 如果连审题都不正确, 计算结果就容易出错,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关键。

(2) 加强口算的练习。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 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教学中要进行经常性的口算练习。在口算练习中还要经常变换口算形式, 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长期训练, 坚持不懈。

(3) 重视算理的讲解, 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简便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这样, 学生不仅明白了算理, 还能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加强简便运算的训练, 这也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教师普遍有这样的反映:教材通常是从具体的情境引入问题, 学生刚刚理解算理, 便要马上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从表面上看, 学生计算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实则不然, 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很高, 计算能力较差, 并且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往往难以兼顾问题的解决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两者之间总是会有所偏重。

总之, 现在班级学生数比较多, 有时关注学生的面还不广, 要正确面对学生运算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通过优化课堂计算教学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除了做好以上几项工作以外, 还需要我们发现、研究出更有效的措施。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计算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还需脚踏实地, 继续努力。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 不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比较差, 甚至是六年级的学生, 连最基本的乘法口诀都容易记错,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 笔者在27名数学教师和近200名二至五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实践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偏远农村,计算能力,培养,问卷调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楼金青.浅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的有效性[J].新农村, 2013, (2) .

上一篇:用慢吞吞一词来造句下一篇: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