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2024-05-16

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精选8篇)

篇1: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也是运用金融手段缓解“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建立有效农户信用评估体系有利于拓展农民融资渠道,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本文提炼出有益于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深入剖析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现状,提出了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的改进构想。一方面,设计适用于平罗县农户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具;另一方面,提出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健全担保体系、建立征信数据库、注重农民信用意识培养等建议措施,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评估;农村个人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8)-0062-04

“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我国农村特有的圈层文化,使得农户信用模式呈现出小范围的守信和大范围的失信的双重特征,信用体系的缺失成为约束农村资金来源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适应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信用现状的信用制度,以发挥金融对于农村三农产业的促进作用。

一、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现状

(一)信用体系模式。采用“政府领导、市场参与、人行推动、各方支持”的工作模式,以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银发〔2014〕37号)精神为指引,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并逐级签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书,建设全县“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县、乡、村全方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络。

(二)制度建设。依托农村地区政府、金融、农村经济组织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如社保、土地权、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制定并完善《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平罗县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方案》、《平罗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办法》、《平罗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

(三)“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2009年,当地人民银行自主研发了石嘴山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平罗县委社工部,政府?r改办、社保局、医保中心、劳动就业局、工商以及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并顺利采集城乡居民信用信息,初步建成“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基本完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工作。自2015年7月末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试点上线运行以来,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查询量达1.4万笔,其中达成信贷交易及中间业务占查询量的50%以上。

(四)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在全县143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征信宣传网络工作站”,推出了“诚信之星”、“先锋之星”、“致富之星”、“成长之星”等先进的农户信用评价称号,2010-2015年间共评定4个信用示范乡(镇),42个信用示范村、2620个信用示范户、104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对示范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双优”政策,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审贷效率,针对示范户的信用评级结果和资金需求,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信贷模式,加大支持力度。

二、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机制不完善。一是现有信息采集机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采集仍处于原始阶段,更新数据完全靠政府牵头,部分单位不愿意将信息免费共享,缺乏数据更新意愿,严重影响了信用报告的数据质量。二是现有信息采集机制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信息采集时需经历5个步骤,每次均需政府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采集流程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仅仅开展了“信用村、信用乡、信用户”的评定,并且在“三信”评定时,评定主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评定大多是银行工作人员自行拟定相关调查资料,下发给农户填写,完成后由农商行进行整理评估,农户所填资料的真实性不能保障,评定基础范围窄,评定结果不能有效反映真实信用状况。

(三)失信奖惩机制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法》中对规定银行等商业机构在与储户产生业务来往后,有义务和责任为储户保密。在保障储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贷款主体维护信用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个人信用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加之农户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对失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有限,违约现象经常出现,但现行体系欠缺对失信的有效管理。

(四)信用数据应用范围狭窄。在当前体系中,农户信用记录远远没有实现其该有的价值,仅仅应用在信贷方面,与人们生活没有产生较大的关联性,还不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特别是农村信用数据,公信力、知名度、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用数据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想

(一)征信系统指标设计。信用报告的核心服务对象是授信方,因此,信用报告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服务授信方,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农户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精简、汇总、整理等,形成信用报告。选择指标时应遵循重要性、可持续性原则,便于采集更新,容易测算。本文拟采用“5C”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的指标。

“5C”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环境(Condition):主要包含了农户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受教育程度、家庭所住地、身份证号、家庭成员等;农户的思想道德和品质(Character):即能够直接或间接体现农户的还款意愿的指标,如不良贷款记录、是否为信用户、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处罚信息等;农户拥有的资产(Capital):农户当前所拥有的财产情况,比如住房情况、土地、外债等等;农户所具备的能力(Capacity):即指农户赚钱的能力,具体可以分为收入、工作性质、所处行业的稳定性等等;农户可选择的担保方式(Collateral):对于农户来说,可以用作担保的东西可以是汽车和住房等等,也可以是农户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但是必须保证这些资产具有比较明晰的产权,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担保,或是由承担连带责任的第三方人提供担保。

(二)构建农户信用评估体系。农户信用评价体系需选取最能体现农户资信情况的指标,要考虑该农户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偿还债务,还要充分考虑其担保能力。个人财产状况,包括个人债务、收入来源等指标作为影响个人信用等级的“强需求信息”,与个人信用关联度最高,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工作信息是“中级需求信息”,与之对应的个人基本信息则为“弱需求信息”。按照需求等级,对选择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拟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法,对指标进行细化。具体指标及赋分情况如表(表1):

将等级设置成五级(A、B、C、D、E),评分大于等于80分时为A级,评分大于等于65且小于80分为B级,评分大于等于50且小于65分为C级,评分大于等于30且小于50分为D级,评分小于30分为E级。

对农户信用评级采用惩罚式信用调整,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在原评定信用等级基础上下调一级:一是在金融机构出现一年以上贷款本息逾期;二是在金融机构出现为他人保证担保不良记录;三是涉及重大诉讼事项,且诉讼金额超?^家庭净资产的50%;四是经认定的其他下调的情形。

依据上述的评分标准,对农户信用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按照得分情况对应评定为五级信用,A级为优秀,B级为一般,C级为合格,D级为较差,E级为极差,金融机构可以将信用评级作为考核借款人资格的重要参考,为不同等级的农户给予相对应的授信额度。一般来说,将综合信用评级时分数超过的60分的农户认为有诚心意识的农户,具有相当程度的偿债能力和意愿,金融机构可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考虑满足农户的正常贷款需求。

(三)评估体系验证分析。为验证对于平罗县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想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指标评价和信用评级能否如实体现出农户的真实信用水平,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是否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本文从26万平罗城乡居民中随机抽取了300户农户,并从中筛选出50户农户,将相关指标带入构建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中,农业户口12人,非农业户口38人;男31人,女19人;30岁以下8人,30岁至40岁13人,40岁至60岁22人,60岁以上7人。考虑到测算验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首先选择信贷和家庭信息完整的农户,从整体采集样本来看,家庭财产和家庭年收入较高,2016年石嘴山市农民年收入人均1.2万元,采集样本略高于石嘴山市农民年均收入,家庭财产也较为富足。抽样农户分布情况见图1。

将上述农户各类信息带入“农户信用评价指标表”中进行测算,结果为:最高农户得分83分,最低56分,50户农户平均信用得分65.9分,按照上节界定的级别标准,不存在信用调整情况,50户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1人、B级33人、C级16人,较为符合抽样农户信用情况。考虑到信息变化及生命周期,应每年对各指标和指标的赋分情况进行调整。因为评估标准的统一,可以依据此评估对农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比较,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依据。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打分情况,对各指标进行调整。

四、完善平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可以借鉴英国和日本的做法,通过与有关部门签署协议的方式采集更新信息如在英国,征信机构与公司注册署、登记委托公司、破产管理署以及英国皇家邮政等部门合作,实现了公司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记录、破产信息、邮政地址及地址更新信息的批量获取和按月更新。在日本,政府与征信业层次了合作关系,政府利用征信机构的相关服务同时免费对外公布信息。建议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与各信息源单位签订信息采集合同,约定数据更新的范围、频率和质量,当地人民银行作为信息汇总平台,为信息使用单位提供分析和预警。

(二)建立失信奖惩机制。应继续改进信用户的评定标准和流程,将“三信”评定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综合考核范围。根据信用评价等级对农户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对信用评价为优秀、良好的农户提供优惠、便捷的金融服务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利率优惠,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并按农户家庭年收入和资产状况予以授信处理,通过授信模式限定授信额度,对于额度内的申请施行提供“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和一次核定”的一站式信贷。同时,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关于信用信息保护和失信行为公开互相制约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卜旭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程杨春.江苏省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刘小芳.BZ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想与路径选择[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

[4]王晓明.征信体系构建制度选择与发展路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2-31。

[5]叶维武.金融深化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6]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二元结构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1,(2):3-7。

篇2: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一、农村信用体系的涵义

随后人类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学科的不同,赋予了信用多种多样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信用做出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贷双方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而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即为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笔者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大体是指金融机构,借贷者以及农村基层政府三者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金融环境,其中农村中小企业为主要借贷者。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城镇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显然有许多更不完善的地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体系的建设缺少法律的保障和制约

主要集中体现在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低两个方面,我国不仅缺少关于农村信用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失信行为的详细惩罚措施,而且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不仅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滋长了一些个人和企业的恶意失信,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

(二)缺少信用综合管理机构和信用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是在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等方面难度较大。这是由于目前农民的经营形式多,许多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最终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且信息多变而且真伪较难辨别。

(三)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虽然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多样,类型更为丰富,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只设有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金融机构来作为信用中介。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中介机构的自身信用就较差,经常提供虚假错位信息和不真实的评估审计等等,往往会误导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加大信贷风险。

(四)农户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根据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大多数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一些农户缺乏基本金融常识。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仅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户对于网上、电话、手机银行等存在了解,但大部分都未操作过;约一半的农民不会使用ATM机;72%左右的农民不知道信用卡的功能,甚至有一部分农户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更别提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信贷款种类和政策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农民自身根本没有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五)农村金融信息提供服务滞后

农村现有的信息提供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但是仍然无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配置不完善,信息网络化进程较慢。笔者在进行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不会去当地金融机构或者上网主动了解金融知识,而金融机构也很少有主动为农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完善其建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为农村信用体系提供直接依据的法律法规基础,而征信立法可以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农户、乡镇企业,政府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为信用参与者提供透明、统一、稳定的指导标准,保障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信息整体质量

以人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金融信贷信息、税务、司法判决、交通、电信、水电费等一切与企业及个人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构建起涵盖农牧户全部信息的共享系统。把征集范围扩展到每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使每个公民都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并且农户信用档案要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符合农户特点的评价体系

农户信用评价就是在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之上,运用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加入专家分析判断,提炼信用评价标准,以简明的符号或分值标识农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农户信用评价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农村信贷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其的全面推广,才能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在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篇3: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农村金融信贷服务, 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农村社会信用氛围, 有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促进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 而且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现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信用历史文化, 而由于基本的信用制度保障长期缺乏, 使得在现代的中国城乡, 社会信用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可忽略构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所以,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信用知识, 普及征信教育, 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思想观, 从而建立基本的农村信用体系, 对于树立健康的思想风气, 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升现代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

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升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 相关单位应向广大农民传播积极的信用文化, 使之形成强烈的诚信意识, 培养“有借有还”的契约式信用行为, 这对于加快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3、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形式之一, 农村商品的流转、资金的流通都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持。如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信用缺失、随意拖欠贷款、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这些问题, 就会使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民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所以,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支撑。

二、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为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为加速提高征信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采取了多项举措以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 因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2007年底, 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已经覆盖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 为1, 331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5.9亿自然人建立起了信用档案。其中,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覆盖全国各级农村信用社, 大部分农信社也实现了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

据有关资料显示, 自该数据库正式运行以来, 我国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2012年末,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共计62.99万亿元, 同比增长15%, 全年增加8.2万亿元。其中, 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约17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1.8%, 高出其他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5%, 连续三年涉农信贷投放增量高于上年。主要金融机构以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4.54万亿元, 同比增长19.7%, 全年增加2.39万亿元, 同比多增1, 48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3.62万亿元, 同比增长15.9%, 全年增加4, 999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73万亿元, 同比增长11.6%, 全年增加3, 103亿元, 同比多增648亿元。截止到2012年9月末, 全国已经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计858家, 其中村镇银行799家, 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减少至1, 686个。并且, 我国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12年末, 中央财政已经累计向全国2, 249家农村金融机构拨付补贴资金, 共计36.21亿元, 从而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 调动了金融机构到偏远地区设立网点、拓展服务的积极性。另外,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1亿元, 带动参保农户7.6亿户, 提供风险保障2.7万亿元, 撬动比例超过70倍, 为及时恢复我国农业再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不言而喻, 该数据库通过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为其防范信用风险、加大农业信贷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信息制度, 其难点和重点集中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 收集农民个人非银行类的信用信息难度较大, 而已收集的信用信息入库情况以及信用信息共享情况也不容乐观。并且,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状况呈显著差异, 而以此引起的农村地区信用信息匮乏又会影响到金融经济资源在农村的配置情况, 这已成为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严重阻碍。当前,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农村信用体系基础薄弱。

有少数的农户、个体户以及乡镇企业, 在获得贷款后便采取不办理现金入户手续或不与行社往来等手段, 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而且, 自20世纪以来, 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制度不规范, 一些逃贷、骗贷主体并未得到应有惩罚, 这导致在农村中存在着“逃贷、骗贷是本事, 贷款不还是能力”的不良风气;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通常设定为, “顾客是上帝”和“利润最大化”等等, 而要求客户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可能会失去存款来源, 所以信用信息采集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信贷支农的主体为农村信用社, 而2006年才形成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联网,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村信用社存在信贷关系的农户, 其信贷数据的更新与报送存在着较长的时滞问题, 一些历史数据因数据项不全不能登录征信系统。所以, 农户与乡镇企业的信用信息还无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全面采集与全面查询。许多农民认为自己不涉及贷款, 征信工作与自己无关, 而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所以使得支农信贷资金的投放效率大幅降低。

3、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成本高、风险大。

目前, 农户贷款机制相对落后, 而农户小额信贷“额小面大”, 因此只能通过信贷员进行逐户调查、逐笔审核来搜集相关信息, 造成信用信息采集效率低、成本高, 农户贷款满意指数降低, 信贷潜在风险上升;随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信贷需求多样化以及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农户联保贷款已不能满足要求;乡镇企业若需要抵押贷款, 却由于小企业符合相应条件的抵押物普遍缺乏, 加之抵押登记的中介费高, 抵贷资产处置费高、变现差而面临推广困难的难题。

三、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1、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 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

首先要加快农信社并网步伐, 建立健全农户的信贷档案, 积极配合非银行机构的信息采集工作;其次要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制度, 不断完善农村投融资信用保障机制;再次要加强与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扩充《信用报告》使用范围, 逐步使《信用报告》成为农民的“信用身份证”。

2、加快信用立法, 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信用立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明确央行的征信管理主体地位, 向征信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信息、消除信息壁垒是有关部门应履行的义务。而工商、税务、人事、统计等部门所储存的大量信用信息都未公开, 使得征信系统所需的非银行信息搜集面临阻碍, 从而现有的信用信息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二是要设置开放各类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和权限, 使得信用信息数据可以正常使用。例如,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系统, 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 缺乏其他相应信用信息的披露办法, 信用权利界定模糊, 导致信用信息难以公开使用。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首先要通过财政投资、企业入股等多种方式,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供社会保障机制, 切实解决县域内农户以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 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创建农村信用体系, 建设文明守信的和谐新农村, 对于实现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加快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征信管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飞, 张秀平.征信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华北金融, 2007.5.

[2]张智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篇4: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的个人信用问题也逐渐增加。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更为科学、高效和专业地进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近些年来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个人信用体系;问题;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2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现今人们不仅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去思考、理解信用,更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评估信用,认为信用是货币与资本的等同物,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信用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杠杆作用,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也在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在看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强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当前我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信用缺失现象的存在不仅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目标不相匹配,而且也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大力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制度,以此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保障。

1 个人信用体系的概述

1.1 信用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用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伦理道德上看,信用指的是某人信守诺言,这是一种良好道德行为的体现。从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指的是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债权人的借出以收取利息收益为前提,债务人的借入以按时还本付息为义务。从法律意义上看,信用指的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是受到法律约束的行为,双方当事人按照先前所订立的“契约”规定享有某些权利和肩负某些义务[1]。

1.2 个人信用体系的含义

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精确记录不同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记录查询系统,该系统不仅覆盖了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历史记录,也涵盖消费者的家庭收入总额、家庭资产总量等相关信息,同时也会记录消费者产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到的相应处罚[2]。

2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度存在一定差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公民信用观念的逐步提升,加之国家相关部门对此的重视,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监管机构方面,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相关方相互协调配合,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2月在上海建立联合征信试验点,这是央行首次推出建立地方联合征信的相关政策,该政策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大门[3]。同年7月,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该公司通过开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首次实现了以银行为主体的多部门联合征信。200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该征信系统记录了我国大约6亿人的个人信用信息。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方位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信贷征信的重点地位。在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人民银行职能的相关文件,文件指出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对信贷征信业的有效管理。

在法律建设方面,我国现有的各类与征信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尽快进行《征信管理条例》的修订并制定《信息披露条例》,力求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的运营并强化对征信系统的管理[4]。2007年,我国政府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我国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步骤。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该条例明文规定了征信机构资质、征信业务规则、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流程、监督管理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堪称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信用数据方面,我国在个人信用数据的采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类信用数据的收集整合已初具规模。为了加快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共享,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小组”,该举措迈出了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整合的第一步。2006年,全国统一个人数据库正式开通运行。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该数据库中已有近8亿自然人的相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数据,而在这些存在信用记录的自然人中,有过信用贷款的比例约占30%[5]。

3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3.1 个人信用数据征集成本过高

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该体系能否较好地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零碎信息进行归纳集中并及时更新[6]。而在实践过程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较为分散且开放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信用数据征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和更新频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也会导致个人信用数据利用率的下降。

3.2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天生存在着分散、零乱的特征,因此个人信用信息在共享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性与局限性等问题,因此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加之不同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屏蔽信用信息的行为,因此个人信用信息不仅在不同部门间呈现相互割裂、共享不足的现象,而且在部门与地方间也难以实现有效共享[7]。在这种情况下,信用中介机构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个人信用信息并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这种个人信用信息分散的状态不仅加大了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本,也严重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效率的发挥。

3.3 个人信用奖励惩罚机制缺失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信用意识的增强并非完全同步,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方也可能出现某些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8]。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概念弱化和信用贷款违约的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的个人贷款违约率大约为2%;而在2005年之后,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增长,个人贷款违约率也随着呈现逐步攀升态势,2009年个人贷款违约率达到了7.9%,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8.2%。由于目前我国尚且缺乏相关的个人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这在导致对守信者的相关补偿无法到位的同时,也弱化了对于失信者的相应惩罚。长此以往就会让守信者产生守信回报不足,失信者形成失信成本低廉的错觉,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4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中介机构是否足够强大是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个人信用中介服务结构都处于业务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些信用中介机构大都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加之社会上人们的信用意识也相对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程度较低,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9]。而且,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大都采用小众化经营和分散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便于不同信用中介公司自身进行灵活管理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模化运行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5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可以从法律层面推进和保障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但近些年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始终忽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现阶段市场上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失严重。截至2013年,全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深圳和上海市颁布了关于个人征信与信用评级的相关法规,其他省市在个人信用相关政策的出台上几近空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法律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空缺,而这种空缺的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征信过程中个人及其家庭收入不透明现象的出现,也可能会引发相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10]。因此,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不仅影响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信与可靠性,而且也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降低信用数据征集成本,提高信用数据更新频率

个人信用数据的征集与更新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能否及时、完整和全面地收集信用数据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整体建设进程。因此,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关联方的整合,通过对不同关联方的整合来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征集效率。就具体而言,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关联方中国人民银行、工商管理部门和司法监督部门应该通力配合,共同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规范个人信用行业,这样在增强了信用数据征集相关方开放性的同时也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了信用数据的更新频率,可以避免因为信用数据的更新时滞而造成的相关损失。

4.2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用信息使用效率

个人信用信息是不同机构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拥有一个高效、科学和专业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不同机构间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于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通过征信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供求双方的中介组织来增强信用信息的共享力度,提高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3 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建立个人信用奖惩机制

无论是从道德层面或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最终都是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而我们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如果缺失个人信用,就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进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个人信用环境,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来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来增加人们的信用意识。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出对失信人员的多部门联合制裁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由政府、相关金融机构与社会机构共同做出市场化的奖惩承诺,对信用度较高的人给予相关的优惠和便利,使其感受到守信所带来的好处与便利;而对失信者给与道德与经济方面的惩罚,使其付出相应代价,以提高其失信成本。

4.4 培育专业信用中介机构,扶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信用中介信用职能的发挥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说信用中介机构职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专业化、市场化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信用中介机构大都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因此,政府应该着力扶持和培育具有权威性、导向性为特征的信用中介机构,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此外,在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信用中介的管理,正确引导、扶持信用中介机构朝着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5 健全个人信用法律法规,降低信用评估相关风险

法律作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大保障,当前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对于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政府应该重视法律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可以围绕相关信用秩序,研究并制定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个人征信管理方法来解决征信过程中出现的征信方式不规范、征信范围不具体和个人隐私保密不严格等问题;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颁布明确信用主体角色与收入水平的法律文件来增加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降低相关的法律与道德风险,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2.

[2]许华荣.论中国个人信用的缺失现状及完善路径[J].科学理论,2010(21):189-190.

[3]李贞彩.个人信用体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145-147.

[4]杨晖.中国特色征信体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132-134.

[5]张晶,刘艳红.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87-88.

[6]赵志星.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102-103.

[7]白云.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的法律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1):12-13.

[8]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55-260.

[9]何建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J].消费经济,2004(3):49-52.

[10]张风云.构建个人信用制度 打造社会信用基石[J].生产力研究,2007(1):49-52.

篇5: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5年底.全国130756万人口中,乡村人口为7447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7.01%。在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解决好农村问题,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农业农村贷款难,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信用秩序混乱、诚信缺失等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不仅降低了经济金融活动的效率,破坏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而且削弱了农民参与经济金融活动的信心,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紧迫问题。

关键字:农村信用体系农村贷款征信体系信用立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小额信贷手续繁杂、贷款时间过长的难题,为农民提供轻松便捷的贷款环境,也培养推动了农民信用文化建设。但由于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征信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征信体系的不完善,相关支持法律的不完善乃至缺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难以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加之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导致农村信贷资金严重外流,农民贷款难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渐提高,传统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淡化,信用体系缺失,信用环境“污染”,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信贷发展概况,农村正规信用供给不足

1,农村信贷资金不足。

首先,农村住户分散,且往往贷款金额小,金融机构不易管理,贷款成本过高;再加上中国小农经济绝大部分尚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因此贷款风险较高。第二,随着金融机构的商

业化运作,资金更愿意投向利润率较高的产业,而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难以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故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愿向广大农村发放。第三,农村信贷资金严重外流,农村金融市场“抽水机”多,“输血机”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而广大农户,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在申请贷款时往往面临无物抵押、无人担保、没有完整可查的信用记录的困境,所以按常规申请贷款发展生产格外困难。

2,农民贷款难,积极性不高。据300余份农村信用项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得出:46.8%的农户表示自己一定要找熟人才能贷到所需款项,只有26%的农户认为可以通过正常手段获得贷款.有70.8%的农户都有贷款未成的经历,还有62.4%的农户认为在农忙需要钱时不一定能贷到款,30.4%的农户认为贷不到,只有7.2%的农户认为可以在农忙需要钱时贷到款。此外,农户有资金需求时,一般首选的是民间借贷。

首先,农民申请贷款,从申请、批准到最后取得贷款,手续繁杂.办理一/

4笔贷款花费的时间较长.有时还会因没有熟人等原因遭到拒绝。第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在农民对信用社在贷款方面最大期望调查中,依次排在前五位的是:l、希望贷款利率低一些;

2、贷款期限长—些;3,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实施力度;

4、切实解决急需资金农户的实际困难,真正体现”为农服务”的方针;

5、提高贷款透明度。第三、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放款积极性。现在农村信用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贷款收回与信贷员个人工资奖金福利挂钩,贷款收回率达不到要求的,按比例扣发工资、奖金,使得信贷员对信用放款持谨慎态度。

4,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首先,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观念淡薄。其次,长期以来银行、信用社对农村中小企业形成的歧视。导致农村中小企业通过银行、农村信用社间接融资困难,融资量也较少;农村中小企业有很多走的是直接融资的道路.其自身不足使其较少采用股票和债券的方式,更多的采用集资与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

二、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村信用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机制,缺乏相关法律的保障。对于失信行为的追究及惩治、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最终要靠法律的威慑力,这对于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亦是如此。失信行为的惩治无法可依,执法不力,表现为执法效率不高,执行中存在徇私等现象。有的乡镇企业逃避债务,又得不到相应的制裁和处罚,这又加剧了乡镇企业不讲信用的道德风险。此外,也没有良好的激励制度,使得广大农村人员的信用积极性不高。

2,征信体系建设滞后。首先,缺少完整的农户征信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对广大农户征信状况实施及时、有效地记载和跟踪,无法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口径的采集、统一指标的评级以及统一变化的监测。第二,各方难形成合力,尤其是政府职能的履行不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农村征信的大部分任务,相应地也投入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在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其征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农村信用社陷入了征与不征、多征与少征一个样的尴尬境地。第三,农村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信息共享难,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财政、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类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信息不够对称;各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司法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充分。第四,农村信用信息分散,采集质量不高,农户信用信息征集难。目前,“三农”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活动范围广阔,因而产生的各类信用信息分散,全面采集非常困难。现在的信用评定,只能采集到反映在银行、村委、村民方面的部分信用信息,而对分散于公安、工商、税务、通信、水电、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等方面的非银行信息则难以采集。所采集到的信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定性信息,评定依据不够准确可靠。加之信用档案管理分散、不规范,导致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数量不充足,质量普遍不高。且很多农民及农村企业领导人受思维、水平、素质、条件的限制,还脱离不了小农经济、传统经济的俗套,对市场经济中征信的本质特征和要求的认识、认知还处于浅表层,使农村征信业缺乏农村征信客体的支撑。

3,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村担保体系的缺失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第一,农民信用担保组织发展很不充分.目前,农民自发成立的信用担保组织还处在—个探索发展的阶段,农村中成立的数量较少,作用不是很强.第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少,规模太小,注册资金都比较少,工作人员也比较少,提供的担保数额少,期限短、担保能力较弱。第三,农村信用担保事业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已成为制约农村担保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4,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信用评定作用有限,正向激励效果不佳,信用评定权威性不高。信用评级主要是为信贷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我国农村地区信用评级体系很不完善:第一,农村信用评级机构太过单一.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家在搞信用评级工作,其自评自用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公众认可度偏低,信用评级的权威性受到挑战,造成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评级事业的发展。第二,信用评级标准不规范,农村信用评级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评级标准,评级由评审小组根据参评农户的家庭收入、家庭负债、生产经营、贷款归还等情况综合评定,人为因素比较重;农村中小企业的评级指标体系也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第三,信用评级人才相对缺乏.信用评级是对农户现有信用状况的评价、对未来信用状况的预期,涉及法律、金融、会计、统计等各种知识.现在农村信用社的评级人才素质普遍较差,缺乏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完善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用立法、执法。尽快明确信息征集主体.规范信息征集及使用行为和范围,为信息征集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合理条款.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实现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近些年我们应该首先出台修改一些法律,如《征信数据采集和保护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村征信管理条例》、《储蓄存款管理条例》等。通过对农村信用体系立法,为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使其有法可依,同时达到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违约责任追究,提高其违约成本,维护经济行为主体正当合法权益。

2、建立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体系和方法。人民银行要积极推进信贷征信市场建设,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善乡镇企业信用征信系统,推进农村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公安、法院、工商、税务等各部门也要在本职范围内探索建立相关征信与评价体系。要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横向联网,建立起一个能够对企业、农户各方面进行完整记录并提供查询服务的信用数据库。加快配套机制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及时、准确、齐全,提高信用信息采集质量,加快档案电子化进程。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要“随农而定”,使其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能够相匹配。继续做好“信用户”评定和“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不断完善联户联保制度,积极推进农户信用等级制度建设,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把农村信用建设纳入整个社会信用平台。

3,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农业担保机制。成立农民信用担组织,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成立农村中小企业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信用担保宣传。通过财政投资、企业人股等多种方式,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供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户及农

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此外,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提供风险防范能力

4,完善农村诚信宣传教育体系,加大信用宣传教育力度。从本质上提高人的诚信意识、道德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在政府的组织下,利用一切媒介进行诚信知识的宣传。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信用氛围,使广大农户认识到讲信用受益。失信就要受到损失;在农村中小企业内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伦理道德素养。

5,明确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合力。政府要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农村信用体系的发展的模式、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起草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征信体系、促成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培养信用管理人才、做好信用知识的宣传等等。同时,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更加重视政府自身信用的建设,尤其是要搞好农村基层政府的信用建设。搞好农村基层政府信用建设,可以建立起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有助于政府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全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社会资源,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海嘉,张照涓,对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探索:模式与制度,西南金融,2006(12)

[2] 胡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 白鹏飞,农村信用体系微观建构,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白鹏飞,农村信用体系的脆弱性与制度约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

[5] 赵明扬,李书敬,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亟待改进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

[6] 倪添杰,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标框架初探,金融与经济2009(8)

[7] 王巍,河南农村信用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28(7)

[8] 姜涛,对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9] 吴强,关于长岛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征信,2010,28(1)

[10] 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析——以固原市为例,征信,2010,28(3)

[11] 郝春业,对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征信,2010,28(4)

篇6: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等难点堵点问题,**市以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引,通过经济为杠杆、党建为引领,带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以激发群众共谋善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达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有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乡村善治共富。

一、构建“五位一体”网络化指标体系。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为农户、行政村、乡(镇)三个层级设置指标体系。从家庭收入、家庭资产、就业创业等方面构建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指标,全面激发农户通过诚信勤劳争取高分的积极性,引导农户积累信用、增强发展实力;从爱党爱国爱家乡、热心村级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标,引导乡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维护风清气正乡村政治生态;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等方面构建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引导农户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遵守意识形态的相关规定;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方面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指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群众形成和谐团结、互信互助互爱的乡村生态;从家园干净整洁、爱护公共资源等方面构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指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意识,引导村民爱护资源环境,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目前,全市11个县(区)均已完成“五位一体”农村信用指标体系设置,并在xxx县完成整县推广,其他9个县(区)已分别完成1个乡(镇)的试点。截至2022年5月,全市已采集农户信用指标信息数77.65万户,占应采集数的88.15%;已采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指标信息数4721家,占应采集数的69.9%;全市系统录入农户数共52.7万户,占全市56.5%。

二、树立“信用为本”鲜明时代导向。

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指导下成立信用评级小组,制定《农户信用等级测评表》,配置了经济指标占比50%,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分别占比10%、10%、20%、10%的指标权重结构,开展信用等级评价。根据农户实际,评出信用分数和信用等级,将各县(区)所有农户信用分为B级和1A~5A级六个等级。B级农户只评级不授信,1A级及以上为信用户,存在重大负面信息记录的直接列为“失信农户”,3年内不能评为“信用户”。以信用户为基础单元,全村信用户达到70%以上、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且全村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的行政村,可评定为信用村;以此类推评定信用乡(镇)。每村每年评选“十佳信用户”,发放“信用牌”,营造讲信用、守信用的“比赶争超”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户评级9.3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31家,已授信农户2.3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3家;授信总金额13.64亿元。

三、建立“配套集成”现代化治理机制。

根据信用评级和授信情况,把道德与经济、精神与物质、人品与产品“藕联”,推动“信用+N”配套集成。如“信用+金融”,信用户可免抵押、免担保获得金融机构5-30万不等小额贷款,且一次授信、随时用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高效快捷、利率合理,满足农户融资需求,形成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信用+数字乡村”,将“信用建设”“金融服务”“电商服务”相结合,信用农户可获得更多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可优先通过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展示和交易特色农产品。如“信用+人才培养”,在村“两委”干部选拔、党员发展、公务员招录、教师招聘等组织人事方面成为重要衡量指标。如“信用+服务保障”,4A级以上信用户凭信用二维码,可享受县内公共交通乘车费、景区景点门票等优惠;涉农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扶持、医疗服务等生产生活保障方面,给予信用等级高的主体优先支持。截至2022年5月,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金额12.03亿元。

篇7: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特色

我社总结历年信用工程的开展情况,确定了我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农户为依托,以村级信用评定小组评定为途径,信用社与村委紧密结合,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工作重点和特色为: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

二、辖内农户信用建设情况

我社辖内共有村19个,农户6325户,已建立信用档案数845户,已评定信用农户数824户,对于已建立信用档案579位农户发放贷款,2012年累计贷款发放额9021万元,现存余额7784万元。

三、农村征信宣传和教育情况

为了让辖区内农户更好的了解我信用社金融产品、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评定流程、个人征信的重要性,我社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地对外宣传,例如:利用农村“大集”的时候,向农户散发宣传材料,详细耐心的向农户讲解;在村委宣传栏上张贴宣传材料,通过村委干部进行宣传动员。通过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户了解了我农村信用社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为信用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工作成效

通过每年的信用工程建设,截止到2012年底,我社共评定信用社村18个,分别是:牛山口村、栗杭村、李家泉村、范家庄村、艾娃村、下梨园村、杏园村、安家林村、黄山头村、西城村、水牛埠村、上峪村、藕池村、沙岭村、大津口村、上梨园村、东城村、下峪村。

五、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分析

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在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使很多本来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了信用体系之中,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

究其原因,在信用评定的过程中,村委作为农户的直接领导者,在信用评定的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村委成员会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我们的信用体系当中来。

六、2013年主要工作打算

在新的一年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将借鉴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吸取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继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评定信用户、信用村

2、甄选优秀信用户,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建立典型,推广

经验和做法。

3、改变单一“信用社+村委”模式,吸取更多、更广泛的人

进入信用评定小组,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病。

4、严把准入关,防止不符合信用条件的客户进入信用体系

之中。

大津口信用社

篇8: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举措, 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制度等方面的约束, 致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 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1 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乏力

1.1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难题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难题, 其中主要的是资金难题, 资金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瓶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目标都离不开资金投入。过去, 农村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二次改水、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 除了财政投放外, 主要靠“村提留、乡统筹”的资金。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保障镇村组织正常运转已是举步维艰, 投资农村公益事业更是捉襟见肘, 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负担虽已大大减轻, 但毕竟积累有限, 很难拿出大量的建设资金。

1.2 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有限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样庞大的资金投入, 除了来自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积累以外, 农村金融发挥功能责无旁贷, 但是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功能有限。首先, 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状况严重。总体上来讲, 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均处于存贷差状态, 存贷差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在更大的程度上只能说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功能更多的表现为动员储蓄而不是配置农村资金, 农村金融机构导致了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其次, 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 从1999年开始, 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3.1万多家, 目前仍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在产权明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制约了它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再次, 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受限, 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 容易引发债务纠纷、扰乱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宏观调控等。因此, 货币当局对非正规金融机构持严厉管制态度, 致使农村民间金融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 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1.3 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1)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方面:

作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主力军的农信社, 一方面, 由于改革向商业化的进一步深化, 农信社的商业性、趋利性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 由于其本身产权不清晰等原因, 因此农信社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中不太可能有所作为。

(2) 农村经济主体方面:

主观上, 我国农村地区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客观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至2008年12月31日, 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22542万, 这些人工作地点不稳定, 为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带来较大困难。农户作为农村合作互助性担保机构主体, 在此机构的建设中, 一方面, 信誉程度好的农户不愿意和信誉程度差的农户提供相互担保, 信誉程度差的农户相互联合因还贷能力差又难于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信誉程度好的农户相互联合的意愿又不强烈。另一方面, 农户之间经济实力的强弱不一, 很难联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3) 政府方面:

一、缺乏针对整个担保行业的管理制度。各部门政策都是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立法层次低, 法律效力不足。由于担保机构的类型很多, 业务范围也很广, 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的情况下, 担保行业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的局面。另外, 担保机构设立过多过滥, 许多不具备代偿能力的机构进入市场, 难以取得银行等债权人的认可, 开展担保业务较难, 同时也不利于风险防范和控制。二、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投入不足。政府在再担保机构的建设方面仍然处于缺失地位,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征信体系, 信用信息涵盖面狭窄, 信用信息采集、披露等活动不规范, 没有建立专门的征信机构, 缺乏统一的政府行业监督管理部门, 社会信用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中介服务极不规范, 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等。

2 构建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2.1.1 组织架构

设立中央、县、乡三级组织机构, 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中央一级负责资金预算、划拨, 县、乡一级负责具体业务操作。为避免各个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可以依托于发改委, 独立于当地各权利部门, 只专业进行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工作。并且, 在县一级的机构中, 可以考虑从当地引入有声望的社会人士进入决策层, 以夸大决策的民主性。

2.1.2 资金来源及补偿

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出资:在经济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出资可适当多于中央政府;在经济较落后地区, 中央政府应承担大部分出资义务, 另外可以引入部分民间资本, 这样可以减少中央财政的出资压力。由中央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成立担保基金, 用于补偿在担保过程中出现的担保金损失, 以避免担保机构的资金枯竭。

2.1.3 业务范围和管理运作

这一担保体系应对农村经济主体发展“新农村建设”直接相关的融资项目提供担保和再担保, 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风险, 以增强其办理农村信贷的意愿。在担保工作进行的同时, 应逐步开展征信体系的建设工作, 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等制度。机构内部管理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以降低寻租的可能性。建立和完善对内部管理人员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2.1.4 监督机制

由于此担保体系的政策性特点, 因此对其的外部性监管尤为重要。建议在各级审计部门内设立一个专门的担保监管机构, 其人员配备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财政、审计、金融等) , 其职能应主要审核包括担保机构的政策功能是否异化、担保对象与条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运作是否规范、资金来源与运用及收费是否合理、风险防范是否到位等农村合作互助性信用担保体系。

(1) 组织架构。

由若干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组建的互助性组织。现有的联保农户可向合作性担保机构组织转变。

(2) 资金来源及补偿。

资金主要来源于组织成员的入股, 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出资但不干预其自主经营。由于此类担保体系立足于本地本乡, 因此在农民自主经营的条件下, 出现担保金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担保机构本身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微利来弥补这部分损失。

(3) 业务范围及管理运作。

主要服务对象为会员, 不以盈利为目的, 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对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带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一担保体系除了为互助合作组织成员和建设新农村直接相关的融资项目提供担保服务, 其还兼有培育农村信用意识的正的外部效应。

(4) 监督机制。

一方面, 以其监事会、行业协会的监管为主;另一方面政府外部监管部门应给予指导和帮助以防范其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

3 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

3.1 组织架构

以市场化手段组建股份制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产权明晰, 职责分明, 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活动提供担保服务, 弥补农村政策性、合作互助性担保未能涉及的经济领域。

3.2 资金来源及补偿

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 以盈利为目标, 因此以担保公司的自身盈余来实现自我补偿以及吸收外部资本。

3.3 业务范围及管理运作

政府可以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以间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内部管理以公司化运作。

3.4 监督机制

应根据各地实情, 严控担保杠杆系数扩大化, 政府外部监管部门也应提供指导和帮助以防范其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血液透析室工作手册下一篇:国际商务谈判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