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体系

2024-05-12

人才体系(精选6篇)

篇1:人才体系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企业发展人为先。在以竞争为主旋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工作是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人才领先推动技术领先,变人才优势为发展优势,为企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为宗旨,贯彻“培养为主、有序引进、以诚待才、激励盘活”的人才建设方针,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人才,人尽其才服务企业的双赢局面。

一、因地造才,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传统上,对人才的认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我公司是人力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工作流程中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必须用创新的观念认识人才。我们认为思想品德好,能在岗位上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可用之人就是企业的人才。这一观念的提出,不仅引导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也使人才的门槛降低到“跳起来就够得着”的高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积极上进、争当人才的热情,以此为基础,公司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用人机制,使一批有学历、有知识、有特长的人才脱颖而出。

1、开展岗位职称评定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人才设计长远职称生涯,是人才建设的重点。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员工每年一次开展职称考核,考核合格者授予中级、高级或特

级服务员职称,每月给予相应职称补贴,特级服务员可以享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待遇。这一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带动了周边员工加强学习,争评职称的工作热情。

2、创新管理人员任职制,让更多人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激励人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要让人才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和其个人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开展管理人员任职制,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陈旧模式,切实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公正的干部任用原则,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加快了人才的晋升和管理人才的交替过程。

3、学习、培训抓住重点,突出亮点。

为切实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打造学习型企业。日常培训坚持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分批、分级培训,培训后的信息反馈更可以使培训的实效有了切实的体现和进一步巩固。学习、培训工作的持久、深入开展,可以为公司切实打造人才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注重引进人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在人才储备上,公司应该在注重内部培养的同时,及时引进高学历、专业性强的技术骨干和人才。通过招聘广泛汲取专业人才等各种渠道,加强充实公司的人才队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二、以诚留才,做好人才安置工作。

留住人才是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人才建设工作的重点。企业煞费苦心培养和引进的人才,因种种原因相继流失,不仅给

企业本身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建立和健全人才安置制度,是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

1、积极倡导企业文化,以环境留人。

公司可以倡导 “以人为本、关爱员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氛围逐步形成。管理的方式也要由粗放型转化为精细型,更注重的是亲善化和人情化管理,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日益提高,凝聚力不断加强。公司内党、青、团各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也可以吸引人才,如运动会、普通话演讲比赛、个人风采展示等都给人才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人才在享受工作快乐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亲情化的人文环境。

2、为人才精心设计职业生涯,以事业留人。

公司在做好人才促进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于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的发展。在人才建设方案中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引进人才外,重点是围绕企业的发展如何为人才设计长远的职业规划,既让人才看到企业的发展远景,也让人才看到个人在企业大舞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把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才感受到这份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3、实行薪酬制度创新,以待遇留人。

人才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薪酬。为让人才充分体会自身的经济价值,公司对薪酬分配制度作了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实际并具有较强激励性的分配制度。对因岗位需要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取消常规的试用期、实习期,直接以高起点、高待遇为人才提供平台,以此来达到提高人才待遇,有效留住人才的目的。

4、加强感情沟通和交流,以情留人。

公司在工作上、待遇上、生活上不断为人才创造物质条件,也在情感上为人才创造精神条件。各部门领导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亲自看望人才,给他们以人情关怀;由公司党总支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人才座谈会,倾听并及时解决人才生活上的困难,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的要求,让人才安心工作;根据人才探亲路途较远等现实问题,制定探亲休假制度,以进一步营造情感留人的温馨氛围。

三、用好人才,努力推进人才强企。

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好人才。公司在人才的使用上,坚持凭工作业绩看人才,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的风气,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素,牢固树立科学用人观,坚持人才创业,人才强企。相信在企业重才爱才体系的催化下,在人才创新创业的促进下,公司将进一步实现人才强企,企、才共赢的和谐发展新局面。

篇2:人才体系

一、人才评价目的

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是对公司人才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准确掌握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为公司人才发展、人才使用、人才储备提供可靠依据,实现人力资源统筹配置、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人才评价范围

公司范围内转正后满半年工龄的在职管理族员工、专业族员工、技术族员工、营销族员工、操作族员工。

三、人才评价周期

每半年开展一次。每年1月份、7月份各组织一次。

四、人才评价原则

4.1 客观、公正原则。4.2 定期化、制度化原则。4.3 可行性、实用性原则。

五、人才评价组织

5.1 资源管理部

5.1.1制订人才评价体系方案;

5.1.2拟订人才评价工作计划、制定评价标准、组织专业测评、审核评价结果; 5.1.3负责人才评价结果的运用(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调配)。5.1.4与部门负责人沟通,保证人才评价工作开展; 5.1.5负责参与人才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5.2用人部门负责人

5.2.1根据评价方案执行本部门人才的评估;

5.2.2提供本部门各岗位的岗位要求,配合建立岗位素质评价模型。

六、岗位评价模型建立

6.1.1 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在公司范围内抽取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调查,调查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价值观的理解及表现的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公司人才的核心素质指标。(如:价值观、个性特质)。通过岗位分析,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提炼出各岗位素质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知识。如完成工作目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本部门相关知识等; 能力。如为实现工作目标应具有的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职业素养。如员工的工作热情、诚信、职业道德等。

6.1.2 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等级可测量性的描述,体现在行为特征和目标完成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6.1.2.1在公司范围内找出被评价岗位在职员工中优秀员工、一般员工、较差员工进行调查、访谈,在评价指标中具有哪些素质特征和行为特征及工作绩效。通过分析,找出胜任素质指标及行为特征并进行描述,为确定评价的标准提供依据。

6.1.2.2 找出行业标杆企业岗位员工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按照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

6.1.2.3 成立专家小组,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修正调整。

岗位评价模型的建立要考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

七、人才评价方法、程序

7.1人才评价实行自我评价、360°反馈、专项测评机制。7.1.1 自我评价。

被评价对象按照《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列项目自我评价,采用填写《自我

鉴定表》的方法进行。

7.1.2 360°反馈。

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位,选择其直接领导、下属,平级其他部门同僚(员工)对

《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中的项目进行评价。

360°反馈采取问卷法进行评价。7.1.3 专项测评。

《岗位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个性特征等项目评价难度较

大,由资源管理部按照不同职位类别进行专项测评。

专业知识采取试题考试方式进行测评。管理能力、个性特征利用专业的测评工

具进行测评。

7.2 评价程序

7.2.1 资源管理部根据人才评价方案确定评价对象。按照职位族类和专业岗位类别,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评价模型,明确评价指标、标准和权重。7.2.2 资源管理部根据评价标准设计《员工自我鉴定表》、,《360°反馈问卷》、专业考试试题和专业测评工具。

7.2.3 资源管理部组织人才评价工作会议、组织评价培训,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明确评价工作时间、注意事项。评价工作培训主要是培训评价人熟悉评价要求、方法等。

7.2.4 资源管理部组织人才评价工作。召开评价会议,向公司负责人、用人部门负责人宣灌评价要求和程序。

7.2.5 用人部门组织被评价对象自我鉴定,完成后统一交资源管理部。7.2.6资源管理部360°反馈评价,做好保密工作和数据统计汇总,汇总后给出初步意见,报部门领导审阅后报资源管理部。

7.2.7 资源管理部专项测评。对管理层、专业族、技术族、营销族和操作族关重岗位实施专业知识考试、管理能力、性格特征专业测评。

7.2.8 人才评价结果输出。资源管理部根据评价结果,按照设置的权重进行统计汇总,最后输出人才评价结果。

八、人才评价结果运用

1.可提拔使用人才

1.1 进入储备人才库。经评价认定为“可提拔使用人才”的人员,由资源管理部将 个人信息加入到储备人才库,并将个人信息和评价结果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1.2 岗位空缺优先使用。当公司内出现岗位空缺时,优先提取储备人才库中的“可 提拔使用人才”信息,进行岗位匹配,经匹配条件符合任职资格的人才,进入任职程序。如组织岗位竞聘等程序。

1.3 设立技术级别发展通道。在管理职位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留住优秀人才,设立 技术级别发展通道。设立与管理职位相应的技术职级,当可提拔使用人才没有管理职位可以匹配任用时,可通过晋升技术职级或等级晋升得到发展。

1.4 晋级提薪。晋升技术等级的人才,在薪资待遇上进行相应提高,提高的标准,参照同等行政岗位的薪资待遇进行调整。

2.有发展潜力人才

2.1 进入人力资源池培养。经评价认定为“有发展潜力人才”的人员,纳入公司 人力资源池,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2.2 组织预提中层干部培养班

2.2.1 培训组织。由资源管理部牵头、各部门配合组织。每次评价结果出来后,开始举办培训班。

2.2.2 培训周期。以半年为周期,每一期培训班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集中理论学习;根据中层干部胜任能力模型要求,确定中层干部

理论培训核心课程,组织为期1周的理论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轮岗锻炼(或互派交流);理论培训结束后,组织轮岗锻炼,每个培

养对象,确立三个以上学习岗位,实行轮岗锻炼,每个岗位锻炼周期为半个月。或在各部门结对子,互派优秀干部任职锻炼,了解不同部门的管理情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阶段总结评定。根据理论学习、轮岗锻炼计划,由个人进行学习总结,再纳入公司下一次人才评价工作中。

2.3 组织预提干部培养班

2.3.1 培训组织。由资源管理部牵头、各部门配合组织。每次评价结果出来后,开始举办培养班。

2.3.2 培养周期。以半年为周期,每一期培训班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理论学习;根据干部胜任能力素质模型要求,确定干部理论培训核心课程,组织为期1周的理论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挂职锻炼;培训结束后,组织挂职锻炼,根据培养方向,将培养对象挂职为拟任职位(不任命)或任命为副职,负责相应工作。挂职锻炼期为三个月。

第三阶段总结评定;根据理论学习、挂职锻炼计划,由个人进行总结,再

纳入公司下一次人才评价工作。

2.4 组织专业能力提高班

2.4.1 培训组织。由资源管理部牵头组织,各部门配合完成。

各部门负责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培训提高工作,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课程等。

2.4.2 培训周期。以半年为周期,每一期培训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理

论学习,第二阶段为在职学习。

3.原岗位留用人才

3.1 结果面谈。管理族岗位的由资源管理部负责与本人进行结果面谈,专业族、营销族、技术族、操作族岗位的由所在部门负责与本人进行结果沟通。

3.2 在职成长计划。通过结果面谈,了解员工本人角色认识、发展规划等,结合 公司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结果面谈负责部门或负责人为员工制定在职成长计划,并指定导师进行辅导。在职成长计划周期为半年,下次人才评价是对在职成长计划结果进行考核。

4.不胜任本职人才

4.1 结果面谈。对评价为“不胜任本职人才”的人员,管理族岗位的由资源管理 部负责与本人进行结果面谈,专业族、营销族、技术族、操作族岗位的由所在部门负责与本人进行结果沟通。通过结果沟通,向本人说明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听取员工本人对评价结果的意见,是否存在异议。如存在异议,将组织进行复核。结果沟通后,结合考核情况、岗位需要、本人态度等因素,对“不胜任本职人才”的人员采取三种处理方式,留岗观察、调岗使用、辞退处理。

4.2 留岗观察。经结果面谈后,“不胜任本职人才”确定为留岗观察,管理族人员。由资源管理部与所在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帮助计划,并指定导师

实施帮助计划。

非管理族人员。由资源管理部与所在部门负责人针对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帮助计划,并指定所在部门负责人为导师,负责进行实施帮助计划。帮助计划周期。管理族2个月,非管理族1个月。帮助期结束后,由帮助计划制定部门(人员)负责结果考核,资源管理部对结果进行复核。考核结果达到本职任职要求时,继续任用,仍然没有改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将作辞退处理。

4.3 调岗使用。经评价,“不胜任本职人才”不适合本职岗位工作,但有其它岗位 适合且空缺时,在结果面谈时与本人沟通,可以作调岗使用,调到新的工作岗位,限定一个月试岗期,通过个试岗期,如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则办理《岗位调动》手续。如仍不能胜任,则作辞退处理。

4.3 辞退处理。经评价,“不胜任本职人才”既不适合继续本职工作,又不适合其 它岗位工作时,通过结果面谈后,做辞退处理。

九、评价公开、公示制度。

1、评价标准、程序公开。人才评价工作开始前,由资源管理部统一下发评价标准和评价组织程序,各单位公布人才评价标准、程序。

篇3:人才体系

一、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力量, 是联系乡村农民和县级政府的中介。在工业化进程中, 乡镇庞大的人口数量, 在总人口数中占很大比例, 提高该部分人群的素质, 从中培养一批人才或人力资源队伍作为储备力量, 对国家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纲要》提出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三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要求。农村实用人才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 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 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关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纲要》要求“以现代化通讯手段和教育培训机构,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那么以当地学校培养为主的就学人口就成为了人力资源的输出和基础, 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的投入。第二, 《纲要》要求“以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 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 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因此以吸引优秀乡镇企业扎根本土, 为当地保留企业中的人力资源 (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 尤为重要。同时,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平台, 优先为乡镇教育中培养的就业人口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问题。第三, 《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 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表彰激励和宣传, 提其社会地位。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乡镇政府机构为主的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机构和乡镇企业, 从而为学校毕业的学生和乡镇企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云南乡镇劳动就业人口条件分析

2008年末云南省总人口共4543万人, 位居全国的第13位, 其中城镇人口1499.2万人, 占总人口的33%。总就业人口共2638.37万人, 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 其中乡村就业人口2112.74万人, 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 占总就业人口的80%以上。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一种越用越多的资源, 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资源。如图1所示, 云南乡镇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中就业人口的85.7%以上, 说明大多数乡镇劳动力还是以从事农林牧副为主;第三产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 但基本持平, 说明工业化进程慢, 第三产业带动二三产发展不明显;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虽逐年增加, 但比例较少, 只占到18%左右。因此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发展, 以优秀人才带动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以乡镇人力资源企业 (行业) 存量为例, 在不考虑人口流动的情况下, 探讨如何从教育输出、乡镇企业、乡镇公务员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 人才体系构建基础和现状

1.普九教育和“特岗计划”不断推进, 丰富了人才储备。乡镇响应国家政策, 全方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为改善农村落后的观念和文化氛围创造了契机, 为就学人口提供了汲取知识的机会。希望小学的建立也为乡镇培养着人才, 职业教育面向了更广阔的人群, 使过了适龄阶段的劳动力人口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实际务农相结合, 从而掌握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其次, 国家推行“特岗教师计划”为乡镇地区, 特别是边远乡村输送了年轻大学生到农村支教, 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提升农村教学队伍的师资素质。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了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目前还有一部分在岗的代课老师, 也为教育事业, 鞠躬尽瘁, 做着应有的贡献, 为乡镇那些因交通、学费、家庭因素等不能外出读书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学习机会。

2.乡镇企业对乡镇建设功不可没。云南省乡镇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一至四季度分别为128.3、122.4、121.4、77.5, 四个季度平均指数为112.4, 平均只低于省属国家重点企业20.9个指数。2008年云南省乡镇企业景气指数, 分别为120.4、103.6、112.8、94.8, 虽然低于省属国家企业33.2个指数, 但成绩明显。其次,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愿意回乡投资, 为家乡做出贡献。乡镇企业的逐步发展为乡镇留住了优秀的乡镇企业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等, 成为乡镇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逐渐寻找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通过横向发展扩大了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 同时就近吸收了农闲时过剩的劳动力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部分压力, 增加了企业中的员工性, 提供了乡镇学校毕业生留在家乡发展的机会。

3.乡镇公务员为乡镇企业发展、教育机构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力量。乡镇公务员在为乡镇服务过程中建立广大农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 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下, 公务员队伍更好地领导当地人民发展经济, 脱贫致富。2007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计划录用与报考人数比例为1:13, 2008年这一比例为1:19.4, 2009年达到1:21.4, 2009年云南省公招录公务员7179名, 乡镇级单位占2420名, 比例在不断扩大, 人力资源储备也不断增加;目前云南省乡镇政府人员构成, 级别以副科级和一般公务员为主, 知识结构以大专居多。公务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毕业分配或当地公务员招考, 他们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在区域内相对较高[2]。

(二) 人才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一是普九推行过程中, 依旧没有改变实行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在事实上造成的城乡教育差别。众所周知城市的学校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的限制, 农村、城市各自招生, 加上高额的借读费阻碍了农村学生去城市就学, 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乡镇学校教师待遇问题。大多数乡镇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城里上学也是因为城里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比乡镇的好, 但由于乡镇报酬低, 教学环境条件差, 有些边远地区交通不便, 没有相应的培养经费下拨, 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微乎其微, 发展机会较小让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同时, 特岗教师任期满三年后的去留问题, 代课老师因为不在编制内和清退问题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也严重影响着人力资源的输入。三是从2008年云南省乡镇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来看, 小学文化居多占一半左右, 初中文化占四分之一, 高中只占很少部分, 大专及以上就更少了, 随学历的升高而逐步减少。表现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别都占到了总数的40%, 文盲率较高, 扫盲任务艰巨, 高学历文化层次较少,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总数的2%。

2.乡镇企业转型问题。从投资环境来讲, 乡镇企业自身规模有局限, 吸收劳动力方面力量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我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2亿至1.6亿之间, 数量十分巨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 因规模问题不能很好的分担劳动力转移;从内部来讲, 乡镇企业一般经营项目单一, 或者对农业技术要求较高, 掌握管理技术的高级管理人员需求配置较少, 又因经济环境、资源、交通等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 留不住优秀人才, 也会动摇员工的积极性。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 掌握技术才是硬道理。过去劳动力人口所掌握的技能已经不被先进技术淘汰,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作支撑, 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管理。

3.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问题。第一, 地县级机关单位到乡镇抽调人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公务人员在政府职能转变后常会有难以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新政策甚至难以胜任工作的情况。第二, 乡镇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可直接用于指导农村发展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乡镇政府工作直接面对农村, 直接管理经营好本地的农林牧渔, 也就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重点。新近的乡镇公务员多以理论性为主, 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的技能, 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资。第三, 大学生村官队伍经验不足。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工作, 改变了乡镇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但由于大学生村官缺乏经验, 所学习知识与农村实际联系不密切, 对艰苦环境适应性较差等, 对于乡镇实际的用人需求仍有一段距离。

三、农村实用人才对构建乡镇人才体系的要求

(一) 加大教育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

1.就学人口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 提升文化氛围。对家里有适龄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 给他们传达党对乡镇教育的政策和提供的良好条件, 让学成归来的毕业学生给家长们做报告, 展示学有所成;推进希望小学建设, 保障每个个体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搞好素质教育, 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 并完成义务教育年限, 保证人力资源输出。同时, 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让就学人口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全方位发展。逐步改善乡镇就学人口接受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对优秀的学生、乡镇状元等, 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有力支持农村发展, 为乡镇输出人才。

2.乡镇人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只有培育好一代新农民, 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农业中专学历教育,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是农民增强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在乡镇推行职高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树立终生教育观念。通过开展中专学历教育, 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加, 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使群众远离等不良行为。让专业课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指导, 把农业技术送到农家门口, 切实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人才, 使农业科技和信息即时传播到农民手中,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水平[3]。

3.教育经费保障和教师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稳定现有教师队伍。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 以推进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组织城市名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进行教学示范, 特岗教师解决了农村教师缺编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在但实施期间也要注意特岗教师三年聘期结表后的去留问题[4];对农村代课教师不能“一刀切”地清退, 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 而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 使其尽量满足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对于经过自学或经过继续教育的代课教师, 达到教育教学水平可以考虑入编[5]。对不适于继续担任教师的代课教师, 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以便安享晚年。

(二) 扶持优秀民营企业,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1.用企业文化建设吸引基层员工, 树立共同价值观。企业共同价值观可以促进公司内部顺利的沟通, 一个优秀乡镇企业,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共识、共事, 并使公司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用共同价值观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 弥补环境和发展的不足。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 并根据价值观的要求行动, 那么在具体事物操作上就能做到员工满意、企业赢利, 从而留住人才。

2.用内部激励机制留住管理人员。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 企业要用先进的管理环境来吸引管理人员, 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 帮助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其次, 乡镇企业在建立薪酬制度时, 其薪酬水平要与城市的大企业具有竞争性。最后, 乡镇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争取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景广阔, 才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而就能留住企业员工。

3.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30多年,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乡镇企业应带头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特别是涉及政府管理不了的领域, 由企业出面干预。企业家应致力于努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努力提升业绩, 做大做强。

(三) 加强公务员胜任力建设, 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

1.引入公务员胜任力评价。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直接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 各地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 指标难以统一、量化。因此开展公务员胜任力评价, 通过胜任力评价为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路径[6]。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是乡镇公务员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胜任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于美国。目前, 国外关于胜任力模型其评价研究已经较系统, 从模型构建的内涵到建立评价体系的方法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把胜任力管理这一思想体系引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 可以丰富这一理论研究成果, 拓宽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思路[2]。

2.加强乡镇公务员的能力建设。乡镇政府是我国级别最小的政府部门, 岗位构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副科级、一般公务员。乡镇公务员大多处理农民、农村事务。提高乡镇公务员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努力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思想素质, 让乡镇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提高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 强化乡镇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3.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大学生村官制度开始实施后,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老龄化等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为乡镇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鼓励并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长久性, 支持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为全县每村配备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官, 并从经济、职称评定、个人待遇方面优先考虑到农村任教的就业学生;开展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 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等结合农业实际更好的发挥自身所长;通过专家专讲授交予大学生村官实战经验、农业技术等, 培养他们对乡镇的感情、工作的热情, 让其更快适应和融入环境。

摘要:乡镇是最难吸引人才集聚之地, 文章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为出发点, 提出以教育机构的师生资源、乡镇企业员工及优秀企业家、乡镇政府公务员为支撑的乡镇人才体系构建, 整合人才资源,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2010, (6) :14-15.

[2]云南师范大学课题组.新农村建设中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研究.[R].2011.7.

[3]兰新林.创新农业教育模式向下延伸到乡村办学[J].教育研究.2009, (9) :3.

[4]张雷.论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诱因及破解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 (1) :24.

[5]周晔.继续教育研究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2009, (9) :7-9.

篇4:人才体系

[形势:]网络招聘陷入诚信危机

2011年1月以来,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均有报道称,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求职者对网络招聘颇有怨言并加以排斥。据《长江晚报》报道,在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举办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调查发现,超过七成大学生更青睐于传统的现场招聘模式,对网络招聘模式不太“感冒”。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最近对部分求职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各种信息渠道中,现场招聘更被求职者所青睐,一半被调查者主要通过现场招聘来获取招聘信息,相当于网上求职、熟人介绍等凭借其他途径求职的人数的总和。

为获得第一手新鲜资料,了解本地网络招聘诚信状况,我们自2001年6月以来分别针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随机开展网络求职、招聘诚信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用人单位对网络求职者失信行为表示不满,其中15.4%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不满;而100%的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表示不满,其中28.6%的求职者表示非常不满。同时,与网络招聘的招聘效果、操作使用以及安全性的满意度相比,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诚信行为的满意度最低;同样,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网络招聘诚信行为的满意度也是最低的。此外,根据《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求分析报告》,自2011年春季以来,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人才供应大幅下滑,三季度出现环比下降3.68%的局面,较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下滑34.02%。由此可见,网络招聘陷入诚信危机已成事实。

[意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我们应负之责、当务之急

(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讲政治的需要

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诚信和公信力的问题。他指出,今天的中国进步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公信力差。并强调,构建诚信体系,首先政府要起示范作用。因此,政府所属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理应高举诚信建设的大旗,大力推进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为推进国家和民族诚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创事业的需要

维护人才市场高效、优质、低成本运作是我们开创事业的根本价值所在,而这恰恰需要建立在市场各方主体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特别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网络招聘平台和技术,一旦因为我们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无所作为,导致网络招聘模式被人们日渐排斥、否定,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事业在倒退。而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能极大地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人才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是促发展的需要

对于人才供求双方而言,大家恪守诚信,最终实现的必定是双赢。只有诚信交流,才能保证双方真正拥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条件,这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顺利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能够恪守诚信的用人单位,比那些弄虚作假的用人单位具有更强的人才吸引力、更低的人员流动率,具备更强的人力资源获取能力,并且管理成本更低。

对中介机构而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获取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互动交流的情况,真正深入、准确地把握多项人才供求信息,更有效地观察、分析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趋势及其存在问题,从而更好、更快、更多地推出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切实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现状:]网络招聘诚信体系建设落后,信用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经过调查,国内网络招聘三大巨头——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和中华英才网至今尚未建立诚信评价机制。据报道,2011年初,安徽招聘网以求职者为主体,全新推出以评论功能为支撑的诚信评价平台,让求职者对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可直接对企业发表意见和建议,给他人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据称,这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首创。然而,安徽招聘网的评论功能至少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体系不健全。只有求职者评价用人单位的功能,没有用人单位评价求职者的功能。二是评价效用低。评论主题过于分散,大量评论文字只不过是求职者向用人单位打招呼的信息,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用人单位的诚信状况。这也意味着我们国内在网络招聘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还很落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所有求职者均认为造成用人单位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信用评价机制,69.2%的用人单位也持这个看法。在加强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方面,85.6%的求职者建议建立用人单位信用计分评价制度;而76.9%的用人单位也建议建立求职者信用计分评价制度。

[构想:]确定原则、方法、评价要素、关键技术是有效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的重点

(一)原则:掌握原则方法明晰信用评价思路

针对性原则。务必针对人才供求双方所关注的与其利益需求紧密相关的信用评价要素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信息能有效地回答客户的疑问。

简单性原则。评价行为本身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因此,客户参与的“规定评价动作”务必要简明直观、操作简单。

导向性原则。大力倡导公平、公正、冷静、理智地对待评价过程及其结果,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和监控评价者要围绕信用评价要素来对受评方予以评价。

能证实原则。在易于引起争议的的评价结果中,应考虑给予双方举证的机会和空间。

可追溯原则。评价行为要建立在人才供求双方发生实际交易、接触的基础上,评价记录及原始交易记录应有关联,并可追溯查实。

(二)问题:基于现实需求调查信用评价焦点

根据面向求职者的调查,网络招聘单位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在广告、读档、面试和用工等四个环节。其中读档问题最为严重,所有求职者均表示对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处理求职简历并予以答复深怀不满。其次,用人单位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也很严重,57.1%的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存在信息失实行为很多,42.9%的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信息失实行为。而在面试和用工两个环节均有71.4%的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28.6%的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很少存在失信行为。

在广告环节,求职者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发生在单位信息虚假、岗位信息虚假、招聘信息虚假等三个方面。其中岗位信息虚假问题最为严重,所有求职者都认为岗位信息虚假的现象出现较多,其中14.3%的求职者认为最常出现。单位信息虚假问题也较明显,85.7%的求职者认为单位信息失实情况出现较多。招聘信息虚假问题倒不很突出,只有28.6%的求职者认为出现较多,57.1%的求职者有所发现,而14.3%的求职者认为很少出现。

在读档环节,求职者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发生在处理效率和结果反馈两个方面。所有求职者均认为用人单位在及时处理求职信息和反馈处理结果上不够负责任。

在面试环节,求职者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发生在面试沟通不坦诚、结果回复不及时等两个方面。其中沟通不坦诚的问题特别突出,所有求职者都认为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出现较多,甚至有14.3%的求职者认为该现象极为常见。在结果回复不及时方面,14.3%的求职者认为发现较多,71.4%的求职者偶尔发现。

在用工环节,求职者普遍认为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发生在工作报酬失信方面。71.4%的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较多地出现没有按照招聘承诺支付工作报酬的现象,更有28.6%的求职者认为此种现象极为常见。

根据面向用人单位的调查,求职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在简历、面试和就职等三个环节。其中面试环节的问题最为严重,76.9%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在面试环节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15.4%用人单位认为该行为很多。此外,简历问题也很严重,84.6%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在简历信息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造假行为,7.7%用人单位认为该现象很多。而在就职问题上,69.2%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在就职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失信行为,7.7%用人单位认为该现象出现较多。

在简历环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求职者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假学历、假鉴证和假经验(业绩)等三种现象。其中,假经验(业绩)的问题较为突出,约30.8%的用人单位认为出现较多,还有46.2%的用人单位平常也有所发现。其次,15.4%的用人单位认为假鉴证,即求职者出具假的资格证书的现象较多,还有61.5%的用人单位平常也有所发现。再次,7.7%的用人单位认为假学历的现象较多,还有69.2%的用人单位平常也有所发现。

在面试环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求职者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联系不上、无故缺席和沟通不诚等三个方面。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求职者无故缺席面试,23.1%的用人单位反映求职者经常无故缺席面试,53.8%的用人单位反映求职者缺席的事情发生很多。“联系不上”的问题也存在不少,23.1%的用人单位说联系不上求职者的现象出现很多,更有7.7%的用人单位认为经常出现,另有23.1%的用人单位也表示时有发现。“沟通不诚”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30.8%的用人单位表示发现较多,46.2%的用人单位表示时有发现。

在就职环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求职者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延误到岗、轻易跳槽和擅自离职等三个方面。其中,轻易跳槽的问题最为严重,53.8%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轻易跳槽是最常出现的情况,23.1%的用人单位认为是较多出现,还有15.4%的用人单位也表示有所发现。其次是擅自离职问题,15.4%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擅自离职是最常出现的情况,38.5%的用人单位认为是较多出现,还有30.8%的用人单位也认为有所发现。再次,是延误到岗问题,23.1%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者延误到岗的现象出现较多,还有53.8%的用人单位也表示有所发现。

(三)架构:综合提炼要素构成信用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调查事实,可以归纳出人才供求双方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用人单位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广告信息、简历筛选、面试洽谈、用工报酬等四个指标。其中“简历筛选”这项指标现阶段是否需要,可结合市场惯例和我们的技术进步情况再决定为佳。

2、求职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评价项目主要包括简历信息、面试洽谈、就职工作等三个指标。

更细的指标类别仅作为提示之用,以符合简单性原则。至于每个评价指标如何设置分级、怎么统筹计分,具体可参照淘宝网较为成熟的计分机制。

(四)技术:应用快照技术确保信用评价可靠

当前,开发一套信用评价系统,在程序技术上是不难实现的,在此不多加探讨。但如何落实信用评价可证实和可追溯性,确保信用评价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信用评价的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信用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就必须对网络招聘平台上的各种交易、交互行为进行影像备份,这就需要依靠快照技术。快照技术一般被定义为一组文件或目录或者是卷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的副本,它能捕获到一些特定数据在特定时间点上的映像。目前,常规人才网站对这方面的技术准备还不充分,经验几乎空白,因此应把快照技术的应用当作解决这个课题的技术重点。

篇5:人才工作体系建设经验材料

管理者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夯实基础强化职能

积极构建四级人才工作体系

中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

2008年以来,石家庄市着眼于有效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及不能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等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夯实了“党管人才”工作基础。目前,全市23个县(市)区,222个乡镇(街道),4454个行政村和社区全部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大幅度拓展了人才工作服务领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一、完善服务体系,实现人才工作全覆盖

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急需人才支撑和保障,但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多年来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一方面,导致市县两级缺乏对乡村人才需求信息的了解,乡村两级的人才需求情况也不能及时全面的反馈到上级,从而使市县两级在制定基层人才工作政策和规划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居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各类人才也因为没有人才服务机构而不能充分发挥

1自己的才能。因此,急需在乡村两级建立人才工作专门服务机构。2008年初,我市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提出了建立四级人才工作网络体系的新思路,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建立人才工作网络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建立人才工作网络体系的原则、目标、措施、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本着“成网连片,上下贯通”的原则,坚持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机构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普遍设立人才工作领导管理服务机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负责全市人才工作规划、指导、协调、决策,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地人才资源开发、整合、培训、服务,推进人才工作健康开展;乡镇(街道)人才工作室,负责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分类建档,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及培训实用人才;村(社区)成立人才工作站,具体组织各类实用人才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及时反映各类人才的意见建议。同时,在市、县两级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设立固定办公场所,具体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人员全覆盖。市、县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专人负责人才网络体系建设工作。乡镇(街道)安排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兼任人才工作室主任,村(社区)委会副职兼人才工作站长,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工作助手。人才工作联系点专设人才工作联络员。通过抓好人员覆盖,全市基本达到了哪里有行政机构,哪里就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三是职能全覆盖。以服务三农、基层为重点,市县两级重点抓决策指导和资金保障,乡镇(街道)人才工作室工作重点是调查统计、汇总人才资源分布状况,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类人才供求信息及培训实用人才,帮助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选派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村(社区)人才工作站根据本村(社区)人才需求情况制定需求规划,统计村(社区)人才资源基本情况,协助乡镇(街道)人才工作室开展各类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基层实用人才了解技术信息、解决技术难题和实际困难,组建村(社区)专业协会,组织农村、基层实用人才开展各项服务活动。200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四级人才网络体系建设资金95万余元,培训技术骨干5200名,建各类专业协会530个。

二、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网络体系作用

一是发挥网络体系支撑平台作用,实现全市人才资源共享。目前,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均建立了实用型人才信息库,共掌握不同层次人才16.5万人。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特点对各类人才分类建档,共归纳了特色种养、机械制造、医疗卫生、家政装修、食品加工、销售业务、电脑培训、社区文化、法律服务等十多个行业,农村基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都能够通过信息库及时得到服务支持。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各地争相引进人才,盘活用活人才,使人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坚持“用人才培育人才”,先后举办多种类型的实用人才培训班240期,为农村、基层培育了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取得了“培训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村”的良好效果。同时,元氏、鹿泉等县市立足本地乡土人才信息库,积极筛选

年纪轻、素质高、技术好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吸收加入党组织,优先推荐、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网络体系桥梁纽带作用,开辟人才服务基层通道。各级人才工作机构按照“自下而上收集问题”、“自上而下解决困难”的思路,通过人才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随时帮助解决。基层不能解决的,逐级咨询,逐级解惑,直至邀请专家实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些农业大县还依靠网络体系的便捷作用建立了科技110农民服务热线,及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高邑县、赵县依托科技110农民服务热线,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活动,先后建成节水农业万亩示范区,发展精品梨园1000多亩。长安区与市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成专家组对重点农户进行走访和入户指导,目前当地花卉、食用仙人掌、速生杨、错季桃特色种植业和奶牛、金鱼特色养殖业已颇具规模,大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县人才工作机构定期组织各行业专家开展了“为农服务,促民增收”、“百名专家扶百村”、“医学大蓬车进驻三年大变样工地”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下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是发挥网络体系帮扶助推作用,搭建人才创业发展平台。全市四级人才工作机构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鼓励和支持优秀实用人才带头领办、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项目,先后争取扶持资金6400多万元,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0个,兴建龙头企业15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5个,带动农户21.5万多户。井陉县投入帮扶资金150多万元,资助

大青山、汪里等9个村、12名科技带头人建立野生连翘人工抚育基地10000亩,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连翘生产基地。同时,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充分发挥网络体系作用便捷、沟通便利优势,积极协调各方,打造各类引才平台。今年,晋州市谋划建设并成功获批了“河北省海外留学人员晋州市创业园”和“石家庄海外高层次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上,创业园一次就与3位海归博士达成总投资1.7亿元的三个高科技项目协议,拉开了晋州市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三、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建设水平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发挥作用情况列入各县(市)区人才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年初,各级人才工作机构逐级鉴定责任目标书,对本承办的任务目标进行承诺。另外,对专家人才提出工作要求,利用网络体系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对完成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表彰,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的,取消荣誉称号。通过建立这项机制,增强了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和各类专家人才参与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的责任感。二是建立互赢机制。利用人才工作网络体系为专家和农村、基层搭建平台,在全市开展“百名专家扶百村”活动,根据帮扶村生产发展实际确定所需专家类型,由市确定专家进行技术帮扶。坚持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采取效益提成、技术入股、服务项目承包以及一次性咨询服务付费等形式开展服务活动。确保专家在为农村、基层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取得服务效益。三是建立人才选育机制。要求各县(市)区利用人才

篇6:人才体系

“现代组织要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配置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他的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等”(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可见,企业要取得卓越绩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保证其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企业战略规划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各项要求,做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委直属企业上海建工全资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目前拥有职工2400人,年施工产值近60亿。近年来,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对项目人才要求,公司加强了对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逐步完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

在人员数量方面:一是近年来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增多、项目体量加大,管理能级提高,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公司管理部门人员新老交替和人员提升后,表现为项目部各岗位人员数量出现缺口;二是承接项目数量增多,也使项目施工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是新承接项目对技术管理要求提高,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二是新引进的大批员工,短期内无法完全适应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项目工期都比较紧,要求项目人员业务技能最好短期内快速提升。

(二)建筑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已无法适应形势要求

建筑安装行业从业特点是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依赖于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项目人才培养传统的做法就是师徒带教和岗位实践,在传统方式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通过4、5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独挡一面,而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工作,则要求新上岗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最好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三)属地化员工的培养要求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

随着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外地市场不断拓展,如何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加快属地化员工的培养,也对公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速度和效率的要求。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项目人才队伍是公司各类人才的来源;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为公司输送各类人才,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并且,只有加速项目人才培养速度,才能尽快满足不断新开工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渠道和方式,也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散、工期紧张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面临集中培训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加快项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实施。

二、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实施

公司认为,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各类岗位管理技能要求,以及据此形成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包括项目人员的学习培训方式、培养渠道等实施办法,同时,项目人员的薪酬、职级晋升等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引导员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并最终体现在个人业绩、项目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围绕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公司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之前,公司就开始加强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探索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人员的基础教育培训。通过明确项目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要求,形成项目部人员岗位职务说明书,同时针对岗位职务说明书,展开项目部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提升业务技能,主要以结合工程实际为主,集中上课培训指导,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

2.项目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安装行业涉及技术面广大,新招聘应届生没有完全对口专业,新员工培养主要是师徒带教和参加岗位取证培训。对老员工则采取技能考评来鉴定他们的业务水平,公司每年举办专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并对成绩合格的人员通过专家组综合评定,通过考评结合实现员工的职级晋升。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公司通过制订《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施工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材料、安全人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等制度,把项目主要岗位人员技能与职级晋升和薪酬体系联系在一起。

上述工作对项目部主要岗位人员提高工作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完善内容

公司“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系列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各类人才最好能够批量、快速成材,以满足新开工项目的需要;二是施工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的存在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培训方式;三是越来越多的市外项目,要求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管理问题;四是如何快速、系统地提高异地项目人员技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五是企业项目人员应逐步具备完成规范化、标准化产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上述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使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提到了公司工作日程上。经过多方研究讨论,公司认为,只有通过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培训教材、开创新的学习培训方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系统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

(1)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从2006年8月开始,公司组织管道、电气、通风、设备、焊接五个专业的技术专家,历时一年多,完成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教材编写。这使五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学习培训过程中有了参考资料和教材,极大地方便了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工作。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2008年初,公司成立项目管理知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开始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培训教材编写,共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济师、项目工程师、材料员、安全员、成本员、机具员、资料员九个管理岗位的项目管理知识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基本完成九大项目管理岗位的培训教材编写。包括之前完成的各专业施工技术知识培训教材,形成了包括十大岗位在内的,共计400万字的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了公司特有的项目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的知识库。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一是作为各类岗位培训教材,对公司项目部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公司OA系统的知识管理,供公司两级管理部门人员查阅学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人才培养内容的体系框架和依据,不仅可以作为项目人员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员工平时工作要求和程序的指南与参考资料,也可为公司项目施工产出统一的产品作标准。

2.项目人才培养途径与学习培训方式的完善

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的建立,开创了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新途径。2006年初,公司召开施工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研讨会,公司领导在分析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目前形势下,就如

何提高施工员的技能,并解决工学矛盾,提出建立公司的网上课堂。2007年9月,经过多方努力,公司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开通,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网上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公司教育培训的方式。

在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运行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公司开始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建设,9月份正式开通,使公司所有项目管理人员都能通过学习网进行在线学习培训。新版的公司学习培训网除扩大学习对象范围,更增加管理功能:一是员工学习培训的自我管理功能,如了解本人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等,有利于员工对自己参加所有学习培训过程和结果的掌握;二是增加了培训部门的管理功能、如对员工的班级、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的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历史学员、历史成绩的管理功能等,有利于培训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培训过程和结果。

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开通,拓展了网上在线学习培训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异地培训的困难。目前,公司计有1000多名项目人员参加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学习与培训。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知识体系完成与网上课堂开通后,公司出台《施工技术人员网上培训管理办法》,使广大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与岗位等级考评、薪酬待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完成和企业培训学习网开通后,公司出台了《项目管理人员在线培训实施办法》,把学习培训的人员对象扩大到项目部所有人员,明确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是项目人员必须掌握的工作内容,要求项目人员必须参加网上本岗位的学习和考试,并作为员工岗位等级晋升与岗位变动的首要条件。

至此,在项目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公司把员工的技能考评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级提升相联系,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4.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形成与实施成效

经过连续几年努力,公司基本形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柜架。包括项目管理十大岗位知识体系、项目人才培养途径培训方式、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如下图。

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形成,使公司的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据可依,可以按部就班的实施项目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项目部人员除参加岗位证书的取证培训,还可以随时参加公司网上课堂的系统学习。公司则每年都开展制订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培训培养项目、组织考评晋升等。

从2007年开始,公司共组织完成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计算机等级考试445人次,晋升等级84人。一级施工员评定人数45人,高级项目经理评定11人,一级安全员等级评定21人,一级材料员等级评定15人,实现了项目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提升与薪酬、职级晋升相结合,提高了项目人才培养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意义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成和培训实施制度的建立,是项目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项目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使项目人员管理技能在短期内得以快速提升成为可能;人才培养体系机制的完善,则能激发项目人员的学习培训和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并且,完善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在做好高素质的项目人才队伍培养的同时,也为企业两级管理部门提供了储备干部,保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加强。

上一篇:我的爸爸作文400字下一篇:微信文章—法律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