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2024-04-26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精选7篇)

篇1: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哈佛女孩,这是个多么令人骄傲的称号。只要踏入哈佛那完美殿堂一步,就会在无数个梦里,梦见自己徜徉在哈佛的草坪上„„每个人都有愿望,“哈佛梦”,你有,我有,连那个最贫穷的女孩,她也有。但通过努力,她给自己带来了希望,实现了梦想„„是她,那朵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因为变故,变得支离破碎。父母都是毒虫,妈妈流浪,甚至有点精神分裂;爸爸则寄养在流浪所,毫无生存能力,更谈不上能对这个小女孩负责什么。如此大的变化,如同让这个女孩从温馨的天堂坠落到黑暗的地狱。“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在面对饥饿,寒冷等一系列生活艰辛时,她毅然的迎接挑战,不弃不离,勇往直前。从踏进哈佛那一刻起,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最终她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完了本应该要四年的课程,并得到了哈佛的入学通知书和免费的学费—伦敦时报的奖学金。

这个女孩面对考官时的演讲,是那么的真诚真挚。“我父母亲迫使我向深处看,我最终看到最细小的因素能汇集什么,成功就是这样汇集的。我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因为我知道为什么。我要去承担现实。我不会忘记过去,不过我会更好的让它燃放,可能不得不背负它,不过就是我的经历。”

故事讲的是一个 小女孩生活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里;贫穷算不了什么,但是更苦的是,父母双双吸毒,母亲不仅仅是吸毒,还酗酒,而且还有精神分裂症。而父亲就好象压根不是这个家里的人一样,好象跟她们没有任何关系。尽管这样,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她(他)们。小女孩十多岁了,一个月来三次例假,却从来都不知道要换内裤,直到穿破为止(更不用说是洗澡了)。女孩不知道该怎样去照顾家人,更不知道该怎样照顾好自己。一个月都去不了学校一两次(即使是这样,女孩考试居然能拿到100分,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妈妈染上了可怕的爱滋病,从此就带着她的姐姐搬到

1外公家去住了,妈妈本想带她一起去,但她不肯。因为妈妈曾经对她说过,很早以前,她的外公曾经侵犯过妈妈的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了。所以小女孩始终不肯和妈妈一起去外公家里住。

一天,家里来了几个社会工作者,说她每天都这样不收拾家里,又不去学校是非常不对的,所以强行的将女孩送进了女子收容所。在那里女孩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照顾妈妈。又过了几年女孩15岁了,已经不能再住在收容所里了。而此时爸爸早已经住到收容所去了并且也染上了爱滋病,家里的房子也被政府没收了。女孩实在是没地方可去了,就只好去了学校(因为那是她唯一可以去的地方了)。但是好景不长,女孩为了她的好友,15岁就和好友一起开始了流浪生涯。虽然是在流浪、虽然妈妈从没有尽过自己的职责(但女孩一直记得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爱过她,曾经带着她从山坡上坐在一块硬壳纸上从上面滑下来;这是女孩对于妈妈爱她仅有的一点点回忆)。所以女孩总是放心不下她的妈妈,还是经常回去照顾她。直到有一天,她跑去妈妈常喝酒的那家酒吧去看妈妈。结果,终于传来了那不幸的消息,妈妈走了,永远的离开她了。

又过了几个月,女孩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了,她得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选择了去上学,读高中。那时她已经16岁了,凭着天姿聪颖和凄凉的身世,赢得了上学的机会和老师的青睐。上高中要花费四年的时间,可女孩不想等到21岁才高中毕业,所以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和工作(她在半工半读,因为没有人供养她,只能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以每科平均95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争取到了《纽约时报》提供的免费上哈佛大学的宝贵名额。同时也成为了《纽约时报》的一名工作者,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寓,那年她才18岁!!

当记者问到,她之前在垃圾堆里捡拾食物的时候她现在是怎么看的?她又是怎么做到现在这一切的?如果可以的话,她能够做到和最想做到的事情是什么?她说:“我能怎么看呢,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又怎么能做不到呢?!因为父母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如果可以、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还是希望我的家庭

能够复原!!”即便是有过那种不堪回首的日子,而在她看来也是自然的,因为那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程,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出身和父母,而且到最后她还是希望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

真是太感人肺腑了,多么善良、坚强、勇敢的女孩啊!试问我自己,能够做到这样?我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如果换作我是那种环境下长大的,早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更别提去学习了。比起她来我是何其的幸福啊,可是生活在蜜糖中的我又都做了些什么呢?每天只知道凄凄唉唉,不是坐在家里怨天尤人,就是说这也无聊那也没意思。曾经无数次的梦想着,要是我当初学了这个就好了,要是当初我学了那个就好了,可惜却从来都没有一次去付诸行动的,再者就是半途而废。更不懂得该怎样去善待家人和周围身边的人,只是一味的去索取,而且有时还嫌给得太少了(包括爱)。甚至于有一点点的情绪都要带给自己身边的人,却从来没想过以一颗包容的心来善待每一个人。唉,想想真的是太惭愧了!!

穷则思变,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当一件事情以一种方式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以另一种方法去尝试,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人作为高等动物,为适应环境而特有的能力。

篇2:最贫穷的哈佛女孩观后感

自己本没有看电影的癖好,但好的电影,还是值得人们去花费时间欣赏的。

哈佛学校往往是现代人口中的好大学,必须要有着高等的教育,学历与品德双双具备,甚至还是差那样的一丝半毫。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催人奋进,人穷却志不穷的女孩儿丽兹的故事。

丽兹的人生生涯此起彼伏,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的毒瘾简直是难以自拔。母亲的毒瘾是最严重的,她整日喊叫着自己的痛,却要被痛所痛着。一旦自己的情绪,性格得不到控制的时候,便想到了吸毒,手里没钱还要跟丽兹抢自己零用钱,这些钱,是丽兹上学要用到的,她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痛不欲生,全部给了她,自己却连学也不敢上,只能去低下的学校学习,那里的学生全部都是地痞,有的有烟瘾,有的有暴力倾向。

可是,丽兹从未恨过自己的母亲。她知道,母亲也是有苦衷,母亲也是有自己的需要。丽兹的意志不仅没有消沉,就算是自己连家的温暖都感觉不到,即便是自己连一次三餐,一次温饱,一次安稳的觉也没有的她,仍然是关心母亲,不顾自己的孩子。几年后,母亲因病去世,丽兹走上了风雨哈佛路。丽兹从最小的福利学校开始,次次拿第一,每天学习学到深夜,又到获得了哈佛的一笔奖学金,最终走进了哈佛学校。

其实最深刻的情感在文字中是体会不全面的。读这篇作文的时候,又岂能只看这字里行间?还要看看字幕背后的动画与事例啊。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道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励志,坚强这些表面的意义。每当我看到丽兹为自己的母亲流出眼泪的时候,每当我看到丽兹每晚上在地铁中啃着硬面包,眼泪欲出又止的样子时,这又是何等的母女情深!人生再怎么悲惨,总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着,丽兹也有父母,只不过与我们不同罢了。但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祖国,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是讲真情的。即便意志消沉,亲情永远也不会消沉。

现在,很多人都不讲亲情,甚至为了外人与亲人发生矛盾,发生冲突,断绝关系。不过,只要是人,再怎么矛盾,冲突,断绝,也从不会断开亲情的这道门槛。这又很像昨天看的《封神英雄榜》中的李靖与哪吒,李靖砍过哪吒的头,哪吒得到重生后屡次想手刃父亲李靖,但彼此之间始终还是有真情所在,一家人哪有这么多的仇恨啊。

篇3:最优秀的不是哈佛?

在中国, 军营生活也铸就了一大批商界硬汉, 职场尖兵:军校毕业的柳传志, 当过五年汽车兵的王石, 当年的技术尖刀任正非……

军营经历与职场成功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共同特质?四年的侦察兵生涯让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从不迟到, 重视纪律, 严酷的训练培养了他出色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而军人企业家远较普通人为甚的果敢与魄力, 让柳传志和任正非两人带领联想和华为, 以战场上的无畏精神捍卫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担当起了民族产业复兴的重任。

如果说这些商界精英与当代青年大学生尚有距离, 那我们可以通过身边同学们的切身感受, 来体味他们是“如何为自己的青春做主”的。北大学生高明入伍后仅用一年时间, 掌握了导弹测控专业的五大核心电路图, 学会了五六年兵才能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先后十八次参加各级组织的军事考核和比武, 次次名列前茅, 成长为优秀基层军官。光荣复员回到北大校园后, 以一名“士兵”的高标准严要求, 向人生的下一个目标发起了“突击”;安徽科技学院杨俊森毕业后只身来到绵潭村, 对内开展技术培训, 凝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指导果农改良枇杷树种, 拓展枇杷销售渠道, 对外积极向上争取技术、项目资金, 拓宽枇杷销售市场, 带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 成长为优秀村干部。

件件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 无论是在基层单位、边远地区还是部队, 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 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 是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尽管开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受这场金融危机影响, 前进中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是, 这一方面加大了我们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自省的机会, 能够把眼界放宽一点、心态放平一点, 就可能更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可以发挥的舞台。

篇4:哈佛女孩的牦牛

30岁的乔婉珊美国出生,台湾长大。硕士毕业那年,她本可以像同学一样到华尔街、世界银行等地工作,乔婉珊的选择却让人大吃一惊——到缺水断电的中国青海北部草原去创业!

乔婉珊之所以这样做,源于她的一次大陆之行。2005年,在哈佛大学就读国际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她,带着“用更好的方式解决贫困”的课题,第一次来到中国西北地区,希望运用自己的商业知识,为社会扶贫发展出力。

在青海的一些贫困乡镇,乔婉珊看到不少浑身纯黑或雪白、四肢短而粗健的牦牛,颇感好奇。同行的香港朋友是个背包客,堪称“青藏通”的他向女孩介绍说:“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是我国特有的动物,而且浑身是宝,其粗毛可以做帐篷和绳子,细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酪……”这番介绍让乔婉珊兴趣盎然,接下来,她决定对牦牛这种当地人生活中极为倚重的动物进行重点考察。

通过查阅资料乔婉珊发现,牦牛每年取毛一次,粗毛和绒毛各占一半,牦牛绒既柔软又保暖,是继羊绒之后的又一种高档纺织原料。可令她遗憾的是,当地藏民并不懂得牦牛绒的价值,平时都是粗毛细毛一把抓,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

守着这么珍贵的资源,当地牧民却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乔婉珊当即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毕业之后办一个“社会企业”(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贫穷问题),专门做牦牛绒产品。回到美国后她很快就写出关于牦牛绒的创业计划,并赢得2006年哈佛大学的商业计划奖金1.5万美元。

2006年9月从哈佛毕业后,乔婉珊拿着这笔创业资金,成立了Shokay(取自藏语“牦牛绒”的发音)公司。随后,她开始在青海各个县区转悠,挨家挨户敲门问,您这儿卖牦牛绒吗?由于村落分散广泛,交通又十分不便,女孩没少吃苦。但结果却令乔婉珊尴尬不已,由于她和藏族同胞语言不通,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她在讲什么,生意自然做不成。

后来在当地扶贫组织的帮助下,乔婉珊找到共和县黑马河乡作为试点。当地90%都是藏民,牦牛养殖数量惊人,但由于几乎与外界市场隔绝,牦牛绒只卖出了棉花价!这让她觉得大有可为。

建立友谊好收购

乔婉珊在黑马河乡租下一块空地,开出每公斤50元的高价收购牦牛绒。这比当地人平时卖的十多元一公斤的价格,高出了近五倍!她本以为牧民会趋之若鹜,但第一天没有人出售,第二天依然无人理会。乔婉珊坐不住了,她让翻译卓玛去向当地藏民打听一下,为何遇到如此高价都不卖牦牛绒呢?

当地人反馈的信息令乔婉珊哭笑不得:正因为她这个陌生人收购的价格高得吓人,反而让牧民们怀疑起她的居心来,憨厚淳朴的牧民们怕遇到骗子。在卓玛的宣传下,第三天,才有一个人试探性地拿来一袋牛绒卖。验货后,乔婉珊说:“这些毛太粗糙了,请分梳好了再拿回来吧。”之后,这位藏民又拿着分梳好了的细牛绒过来,双方当即成交!

看到牦牛绒真的卖到50元钱一公斤,牧民们的怀疑渐渐打消,纷纷扛着牛绒来卖。可是当乔婉珊打开大家送来的袋子一看,十分着急和失望。因为呈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团团乱糟糟打了结的牛毛,根本不是纯牛绒。而且里面不乏土、石粒之类的杂质,有的还很湿,产品不达标不说,根本无法按重量收购。

为了收到上等的原材料,乔婉珊特意向畜牧专家讨教了一套用耙子收绒的方法,然后再以开培训班的方式传授给牧民——在牦牛快要脱毛换毛时,用小耙子顺着它的毛往下梳,这样采下的毛绒细软、蓬松,才是乔婉珊眼中的“宝贝”。

学习使用耙子并不复杂,可是乔婉珊没有料到,她前脚刚走,后脚牧民就把耙子给扔掉了,收上来的牦牛绒依然和原来一样。她决定让卓玛去牧民家一探究竟,为什么明明专家说耙子省时又省力,梳掉的牦牛绒还会更细,牧民就是不用呢?

牧民们的回答很坦率:“就像人的头发会打结一样,牛毛也经常大片大片地打结,这种情况下再用耙子硬梳绒毛,牛会很痛,甚至还会流血,我们看着很难过。如果不用那个耙子,用手轻轻抓毛,牛不痛。”原来,牧民天天生活在牦牛旁边,喝的是牦牛奶,烧的是晒干的牦牛粪,帮着驮运行李的也是牦牛,大家早就把牦牛当成了家庭的一分子,不愿意让它受到任何伤害。

听了卓玛的汇报,乔婉珊恍然大悟,并为牧民们的善良深深感动。但同时她也犯了难,不用耙子,手抓下来的“牦牛绒”有绒有毛,有粗有细,而她又不能直接以牛毛充当牛绒,去加工产品。这该怎么办呢?

女孩最终决定,要和牧民建立长期合作,就必须理解和尊重当地人的想法。但是,为了保证牦牛绒的质量,抓下来的绒还需要增加一道分拣的工序。尽管这道工序有些复杂,当地牧民倒是挺乐意做的,筛选毛绒虽然累点,总好过让自家的牦牛受伤害。

乔婉珊以不同的价格,按级别收购牧民们分拣好的牦牛绒,最大差价能达到4倍。一头牛身上抓下的牛毛也就是一两斤,而其中的高品质牛绒只有几百克。尽管如此,由于乔婉珊的收购价格高,当地牧民的收入也提高了30%。

乔婉珊的尊重赢得了牧民们的信任,她和卓玛与当地人还成了好朋友。俩人经常介绍些新鲜好玩的东西给牧民们使用,比如护肤品和面膜。女人天性爱美,贴上面膜的藏族女性立刻跑去照镜子。门外瞧着的其他妇女更是跃跃欲试,忍不住要走进去瞧瞧。用这种方法,乔婉珊和当地牧民打成了一片。

在2006年8月~11月的换毛季节,乔婉珊收购了一吨多的牦牛绒,质量比预期的还好。

牛绒制品遍全球

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设计和开发适用产品摆上了正题。起初为了节省设计费用,乔婉珊请来一位艺术系毕业的美国同学,两个女孩经常翻阅时尚杂志,从中挑选出款式再加以改进。

2007年4月,设计出一些时尚别致的衣服、鞋帽、披肩、配饰后,乔婉珊先后到石家庄找专门梳洗毛绒的厂商,又跑去苏州、内蒙古的纺织厂想尽办法,才将洗净的绒纺织成布……她用“工程艰巨”来形容其中的过程,厂家不是嫌她年轻、瞎折腾,就是嫌牦牛绒量小加工成本高,“费尽口舌换来别人点点头,就让我兴奋好几天!”女孩说。

第一批牦牛绒产品加工出来后,乔婉珊开始频频拿着样品参展。别的厂家到国外参展,都是派多少多少人的团队,而她为了省钱,往往是一个人扛着纸箱去。身体上的劳累打不倒乔婉珊,但在向顾客介绍产品时,她差一点儿就坚持不住了。在展会现场,她反复给人讲解,讲了近半小时,人家还问“你的羊绒很软吗?”乔婉珊顿时觉得特别有挫败感,讲了半天,竟然还没让人家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羊绒还有牦牛绒。她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讲下去。

那段时间,乔婉珊忙于参加世界各地的展会,以展会为突破口,她拿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并通过一年的打拼,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50万。

2009年5月,乔婉珊开始着力打造Shokay的另一大特色——手工编织品。她在上海崇明岛找到50多名处于低收入状态的妇女,建立了一个编织合作社,将牦牛绒毛线制成各种成品。

凭着乔婉珊执著的努力,这家堪称“世界上第一个打造牦牛生活创意品”的公司,渐渐步入正轨,生意越来越好。2009年7月,她先后在上海田子坊和徐家汇开设了两家旗舰店。步入店内,手工的手套、帽子、围巾、配饰,机织的趣味玩具、家居用品等令人目不暇接,Shokay的产品从100元的小饰品到6000元的厚盖毯都有,甚至还为不丹国王定制过一款价值数十万元的礼品挂毯。

2010年初,乔婉珊又在日本东京、德国设立了Shokay专营门店,并逐渐在美、英、法等国的一些机场和繁华地带找到了代销门店,让多个国家的人都能买到来自青藏高原的牦牛绒制品。

2011年,随着产品销量的剧增,与乔婉珊合作的青海牧民已达近5000户,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而且,他们卖牦牛绒的价格比以前提高了几倍。此外,Shokay每收一公斤牦牛绒,就拿出5元拨入牧民的社区发展基金,用来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比如,Shokay公司推行了向贫困户借贷牦牛的政策,协助暂时没有牦牛的牧民一同致富。

到2012年10月,Shokay已经在全球拥有120家直营和代销店铺,成为一家小有名气的时尚公司。在过去的10个月内,销售额突破1000万人民币,纯盈利300万元以上。乔婉珊的目标是要将Shokay打造成世界品牌,并让更多贫困的人因此受益。

篇5:《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陈晓娴

刘亦婷,听起来蛮耳熟,一时半会可能还需要搜索一下记忆库,但只要一提“哈佛女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当年这本书风靡了许久,占据书城一楼展台,让前来为孩子选书的家长趋之若鹜,很多家长无不在效仿哈佛女孩的妈妈,期望自己也能培养出“哈佛女孩”第二。刘亦婷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盲从”和“幻想克隆哈佛女孩”是不现实的,每个孩子特点各异,我们不能照搬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来教育自己孩子,只要我们能理解别人的教育理念就行了。还是根据自己的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孩子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吧。对于孩子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孩子你会感到很开心,和孩子在一起你会感到很快乐,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

篇6:《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主人公刘亦婷是一位18岁的成都女孩,她同时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书中主要讲述了亦婷父母是如何培养亦婷的过程和方法。正因为亦婷的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亦婷无微不至的关心,才使亦婷如此卓越。

亦婷母亲怀孕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好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讲述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亦婷母亲得到这本书时,如获至宝,反复研究,将这本书的精髓贯穿于亦婷教育的整个过程。刘亦婷初临人世时,多灾多难,她的家人一条心带好这个“肉娃娃”。

刘亦婷在人生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她在去美国的时候,跟妈妈说:“我走了,你们有时间就把培养我的过程写成书吧,去帮助那些渴望得到指点的父母和孩子吧。”还有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亦婷说:“我能上哈佛,对父母而言,是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对我而言,只不过是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而已,离‘成功’还远着呢!”我希望我们看过这本书的人也像刘亦婷一样加油,考上名牌大学吧,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篇7:《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妈妈在教育我时,采取刘亦婷妈妈培养她的好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培养了我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我独立完成作业,并规定我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作业完成。从一年级开始,妈妈每天出五十道口算题,让我快速做完。有时还用扑克牌洗乱、掐表,一张张迅速累加牌上的数字。有了这样的训练,所以我的数学在班里非常好。

暑假里,我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刘亦婷的成功更多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看到她的成功,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天才”。

妈妈说,我小时候也很聪明。三岁就会背唐诗、讲故事……妈妈对我说这些,使我高兴了大半天。不久,我便沉思:不努力怎么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呢?我应该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做事有毅力,有耐心,学会尊重别人,同情别人,永不服输,刘亦婷姐姐的优秀品质值得我学习。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应急预案下一篇:商场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