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2024-04-10

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通用9篇)

篇1: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当然所有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有一流学科建设的。

篇2:听写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课堂的应用

听写, 顾名思义就是边听边写。在英语语言教学中, 它对英语学习者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很高, 能综合反映学生语音、词汇、语法、逻辑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早在20世纪初, 听写就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和测试手段。到20世纪70年代时, 以英国的John Oll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用大量的试验和数据分析, 证明了听写是一种检测外语水平的有效手段。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部分也将听写做为必考题型。因此, 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课堂中,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英语教师将听写引入课堂已经很有必要。

Stephen D.Krashen (1985) 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中指出,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的输入是第一性的, 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这种输入必须是“可理解性输入”, 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不易过于复杂。非英语专业大学课堂上, 听写可以是单词和短语听写、句子听写、短文听写、听写填空、语法听写。长期练习对学生的听力的提高时显而易见的, 并且还能很大程度地共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以短文听写为例, 教师选择的材料就是跟学生英语水平相当。在短文听写中, 学生首先要试图听懂、理解材料, 这是语言输入过程;然后经过大脑短期记忆, 加工提取并写出信息, 完成语言输出过程。这和Merill Swain (1995) 提出的输出假说 (the Output Hypothesis) 是一致的。Swain指出, 输出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流利度, 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点的敏感, 帮助学习者反思, 控制并内化语言。总之, 当输入和输出形成有用的互动机制后。二语习得将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 这样才能促进语言习得。

听而写之, 结合了“听”这一过程的听觉输入和“写”这一过程的视觉输入, 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语音、词汇、词块、语篇等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2 听写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根据听写的内容和方式, 听写可分为单词和短语听写、句子听写、短文听写、听写填空、语法听写五种类型。

2.1 单词和短语听写

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大多课时少, 加之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少, 原本在中学阶段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也会日益下降。因此, 当大学英语课学完一个单元或者模块之后, 教师很有必要用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本单元或本模块的听写。以听写单词为例, 尤其是听写动词和形容词时, 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这个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和拼写相近的词, 这样的方法很能帮助学生联想记忆, 夯实英语基础。

2.2 句子听写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模块之后, 教师可以在要求背诵的段落里摘取一些句子进行听写, 但是一定要在学生们还没背诵之前进行, 这样听写的句子不会太简单也不会太难。可以分为两种方法进行。 (1) 为学生播放三遍录音:第一遍听句子, 第二遍边听边快速写句子, 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句子。这种方法跟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的短文听写中听写三个长句子是一致的。学生们要么逐字逐句地写下这个句子, 要么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成相似意思的句子。 (2) 也可以是教师给出句子的中文意思, 学生翻译出对应的英文句子并写下来。因为是刚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们对这些句子还有印象, 也因此降低了难度。但是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发现:某个单词不会写了, 句子结构不会安排了;听起来很熟悉的句子, 一旦提笔写, 问题诸多。于是, 教师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上准确无误的句子结构来分析自己的错误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最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段落。这两种方法的句子听写都能去掉学生的浮躁心理, 促使他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英语单词拼写和英语语法知识, 从而会花更多的时间精读大学英语课本, 努力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3 短文听写

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的短文可以在120词左右, 生词量不宜超过三个。全文共播放四遍:第一遍为正常语速, 学生应抓住全文大意不要急着写;第二、三遍朗读是根据意群停顿, 停顿时大约为15秒。学生应准确写出所听内容;第四遍语速与第一遍相同, 学生边听边校对。全文听完后, 给学生两分钟的复查时间。这种方法其实也是我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中听力部分必考的类型, 属于传统的听写方法。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短文, 帮助学生提高瞬间记忆力、快速做笔记的能力和英语听力。

2.4 听写填空

2.4.1 短文的听写填空

这是最为常见的听写填空类型, 正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部分的最后一个题型, 也叫复合式听写。一篇短文听写的填空处可以是单词, 可以是短语, 也可以是句子。但是在一篇短文里面, 空白句子的听写不宜超过三句。一般选择2 5 0词左右的的短文, 朗读三遍。第一遍是正常语速全文朗读, 没有停顿, 要求听懂全文内容。第二遍在每个空格后略有停顿, 考生填入所缺内容。第三遍没有停顿, 供考生核对。

2.4.2 歌词的听写填空

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 教师准备好一首发音清楚的英文歌曲和歌词文本, 这个文本上应有单词填空或短语填空或句子填空的任务。播放歌曲两遍之后, 学生应该边听边把空白处填上, 努力使得这一歌词文本完整准确。最后一遍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完整地听整首歌曲。播放次数可以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甚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 师生们不妨一起学唱这首英语歌曲。 (3) 电影台词的听写填空。由于电影中的人物说话速度一般都较快,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来说。很难完全听懂一个场景里每个人物说话的内容, 所以电影台词的听写填空空白处可以限定为单词和短语, 不需要写句子, 使得给出的台词内容完整, 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场景的故事情节。相应的电影也推荐学生观看, 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 后两者不失为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方法。

2.5 语法听写

又名整体听写, 它借用了传统听写的方法, 但在听写过程及活动目的上都与传统听写有所区别。传统听写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复制原文, 语言的准确性在首位。而在语法听写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听意义、记笔记, 然后小组成员汇集笔记内容, 并用恰当的语言形式重建短文, 再现短文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语法听写是一种有控制的摹仿写作, 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运用, 既注重输出语言的准确性, 又注重其流利程度。实施步骤为:首先, 教师解释即将听写短文中的生词, 组织整个班级讨论听力材料的主题、题材、写作目的、或语言特征, 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的心理图示。然后, 第一遍以正常语速播放, 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同样以正常语速播放, 学生记笔记;紧接着, 学生以每个小组2到4人把记录下来的语言片段组合成完整的文章, 要兼顾文章的意义和形式, 逻辑连贯、语法正确并且符合原文的体裁。重建的短文应尽量接近原文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最后全体学生集中起来分析并纠正各小组重建的短文中的错误。语法听写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交流、课堂输入和输出的质和量。双向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的控制引导学生就目标知识进行沟通、协商。这种协商帮助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输入, 有利于习得语言。和其他类型的听写一样, 语法听写的实施过程中,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练习。

3 结论

从整体上看, 当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课时有限, 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多,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要想提高听力, 除了教师要向学生们强调多听多说、听说结合之外, 听写是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文中探讨的几种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课堂中的听写方法, 如能坚持,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琼.语法听写, 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0 (1) .

[2]鲍冬娇.英语语法听写活动的“知、情、义”功能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2, 26 (4) .

篇3: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关键词】精读 英语教学 非英语专业 实践需求 应用能力

一、引文

当今社会,英语的使用范围越发广泛,如,国际会议,商业谈判,旅游,日常交流等等,因此,学习英语是时代所趋,英语教学更不应该再将应试作为其唯一目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是课程设置上面,通常学校为非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为最为基础的教程,考试重点也落脚在字词等较为古板的考察上面,非英语学生在口语,写作及听力上面的培养较为薄弱。其次是兴趣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大多停留在应试阶段,没有本能的认识到英语学习所带来的益处,课下接触英语的时间很少。最后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认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英语接触不多,所以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是存在重大的误区的,那么如何摒除学生的错误认识,以及针对学生的需求与实践进行教学成为本题研究的重点。

二、以《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为例探究精读教学中的重点

本套书共六册,专供大学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及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使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读课程作为集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为一体的课程,其重要性也越发突出。

1.理解能力。精读教材每一册都有相应的词汇量要求,学生必须在充分掌握重点词的意思之后,才能理解句篇章。例如,“I moved in for the kill.”(《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2“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para 19),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由于对“move”的用法不熟,导致理解错误,“move in for sth.”应当翻译为“to become active in doing sth.”。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培养学生paraphrase的能力,以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精读课文中的句子,比如这一句就可以paraphrase为“I began to prepare to kill, destroy or defeat my enemy.”,这样一来翻译起来就不会太为死板,二来笔者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精读文章时候,由于课下用在文章复习和巩固的时间较少,对文章的遗忘率很高,paraphrase可以有效的唤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之后在写作中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2.赏析能力。杨立民先生在编者说明中提到,精读教材在内容上面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在选材上,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各种热点,力求通过这些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然而,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首先他们的精力有限,在学习其专业课之余并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查阅这些繁琐的背景知识,其二有部分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是很薄弱的,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大家团队合作查阅答案,例如,我们在学习精读第二册6单元“The Man in the Water”的时候,笔者利用warm up的时间了一个问题,“What is the image of hero or heroin in your mind? Can u describe the heroes or heroines that have ever existed in your life?”,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不能用英文回答的可以用中文代替,并且提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人物,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设置奖励,每组互评,最终选出一组回答最让大家感兴趣的答案,为这组同学加分,那么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兴趣便是日常接触到的电影电视,再加上加分的政策,课堂变得非常活跃。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The Man in the Water”的时候就能清晰的把握住主题,并且会有兴趣去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翁的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有效地让学生在兴趣中去赏析每篇文章。

3.应用能力。笔者曾经做过调查,以一个三本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为参照,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精读教材缺乏兴趣,他们认为精读课文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太大的帮助,精读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学分和毕业。笔者在教学的时候,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授新闻专业学生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其专业的需求,让学生认知到精读的学习对其专业能力是有所帮助的,例如,我们在学习“Quick Fix Society”(精读第二册5单元)的时候,笔者让每组学生做一个英文采访,必须用到拍摄,后期剪辑和编辑,就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每组采访5个同学,最后每组形成一个summary,以assignment的形式交上来,那么笔者会就教授的5个班选出最好的三个作品,进行作品呈现。由此,学生的心理得到好的满足,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感知此篇文章的社会能力,在口语能力的提升上也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杨立民,徐克容.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熊坚.实践性英语教学法在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内肛科技,2009.

篇4: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英语的五种技能———听、说、读、写、译当中, 如果把听和读看成是语言的输入, 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 那么翻译就是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一种双向活动。翻译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体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听、说、读、写、译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听和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是语言习得的主要源泉, 说和写是语言输出和语言交际的主要手段, 翻译是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译”可被理解为“听说读写译”的中心环节, 它是信息收集、加工、转化、输出, 最终形成概念和认识的枢纽, 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 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输出加强和巩固已习得的语言知识, 同时可以刺激和引导更多的语言输入, 提高学习和输入的主动性。由此可见, 语言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不可忽视。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 英语的实用性和交际能力要求在我国日益突出,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的翻译人才有限, 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大学英语缺乏对公外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因此, 将翻译教学贯穿到大学英语中, 培养公外学生的翻译能力成为解决我国翻译人才匮乏的一个有力渠道。

2005年2月,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做出了重大改革, 翻译题型的改革很大, 其命题形式变革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常用句子、短语或习惯用语的汉译英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自2013年12月的考试起,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进行再一次的改革和局部调整。调整后, 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与考研题相同的整段翻译, 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翻译部分的分值提升15分。翻译难度有所提升,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这一改革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促进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状

我长期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线, 对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深刻的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听和读的能力相比较说、写、译的能力要强一些, 换句话说, 学生的语言输入能力强于输出能力。在学完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 我对期中考试中学生汉译英部分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学生翻译题部分平均分只有6.126分, 及格率仅有17.2%, 是所有题型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远远不能达到新大纲所提出的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英语教育政策的导向影响。自2005年2月四六级改革以来, 四六级考试中虽然加强了翻译能力的考核, 但是翻译部分只占整个试卷比重的百分之五, 比例非常小。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 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翻译”的教学, 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年轻教师更是着重构建全英文的交际教学环境, 抛弃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这种教学环境直接导致了非英语大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的严重后果。第二, 学生翻译技巧的普遍缺乏和翻译练习的不足。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很少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也很少布置翻译的相关练习作业。翻译理论的讲述和翻译策略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复的翻译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翻译技巧, 提高翻译能力。第三, 西方文化知识贫乏。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 更涉及两种文化。它不仅是中西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换, 更是两种思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将大量的心思用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虽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明显不足, 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影响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013年12月的新四级考试增加了翻译题型的比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 必将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教师有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一) 从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抓起, 循序渐进。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并不少于英语专业的学生, 可是仍然对翻译无从下手, 其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缺乏基本的翻译技巧,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传授翻译方法和技巧。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本文章的学习中, 精心挑选一些疑难冗长、结构复杂的句子, 适当有效地传授一些基本翻译理论和技巧。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安排时间集中进行翻译理论的专块讲解和练习, 系统地讲授翻译理论知识, 如:省略、增添、重复、选择词义、引申词义、词性转译、颠倒、句型的变换、肯定与否定、分与合, 还有正反译法、分译法、增词法、各种从句的移植与替换、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向学生讲解技巧并训练, 可以使学生对翻译形成初步的认识, 打下翻译的基础, 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增强自信心。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 教师可以推荐课外书目, 同时也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翻译的课外练习, 要求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翻译练习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 可以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形式包括学生的自我练习、小组练习、合作学习、任务学习等。简而言之, 翻译是一种实践,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 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实践, 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 还要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 在中国, 白色代表死亡;在西方, 白色则代表纯洁。“black sheep”不是黑羊, 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因此,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相关内容, 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等。教师通过讲授中西方的文化, 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 使用正确的语言, 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以及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行,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在翻译教学上改变以往忽略翻译的教学现象, 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努力, 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最终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 2003 (1) .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刘戈.解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 (3) .

[4]孟继有.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 1995.

[5]吴伟雄.实用英语翻译技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篇5: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一、 顺应探究心理,打开知情窗口

“九一八事变”,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遥远的,但它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个“疤痕”,是学生急于洞察的一个知情窗口;同时,这也是学好本篇课文必备的历史知识和必要情感铺垫。我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运用多种形式,沟通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链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音乐课上,教唱“九一八事变”歌曲——《在松花江上》,感受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课余时间,阅读“九一八事变”相关资料,拓展历史知识背景;班队活动,寻访“九一八事变”的知情老人,观看相关访谈记录片,聆听长辈们的深情诉说。

学生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笔写,相互交流,多渠道获取,多角度感受。他们,有的制作表格,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及日军罪恶史实,分项逐一填写,张贴于《班级墙报栏》;有的将“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梳理、整合、归纳,编写成200来字的《词条》,收入《习作小练笔》;还有的自拟心得文题:“我忘不了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嫁祸于人的卑劣伎俩”,“借口,遮不住卑鄙目的”,“记住,沈阳曾经发生的事情”,“切记3000万父老沦为亡国奴的日子”,“莫忘祖国母亲身上的疤痕”。学生言出于心,在班级汇报会上慷慨陈词各抒情怀。

二、 紧扣探究要点,建构互动平台

“重点”与“非重点”并非一成不变。既然老师认为的“非重点”内容,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那么,老师就应转换思考角度,调整教学策略,为他们打开探究通道。课上,我以学生提出的“‘九一八事变’与‘卢沟桥事变’有什么关系?”为线索,以课本为载体,建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阅读探究平台。首先,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两者互为映衬,比照阅读:两次事变都发生在同一个特定的时段——夜晚;两次事变日军都采用同一种卑劣伎俩——诬陷;两次事变日军都采用同一种野蛮手段——武装入侵。学生从中感悟到两次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所找的碴儿虽然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罪恶目的——侵占我国领土。接着,研读课本中“九一八事变后”至“卢沟桥事变”前的一段文字,从日军“侵占”“蚕食”“控制”等所作、所为,领悟到“卢沟桥事变”不是孤立的、偶发的,而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继续,是日军“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的野心大暴露。继而,研读“咽喉要道”一词,就词语的本意、喻意及言外之意,展开阅读联想,引导学生从日军蚕食“华北”——控制北平“东、北、西”——意夺北平西南“卢沟桥”,复原历史时空,运用图解、演示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地理位置表述“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

三、 开掘生成资源,引领自主探究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此类突发性的重大事件,通常都称之为“事变”。文中也有两处关于“卢沟桥事变”之说,而“课题为什么用《卢沟桥烽火》”这一问题,是学生阅读思辨的火花闪现,是可贵的生成资源,也是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提升阅读品质的极好机会。

第一,基础训练入手。回到问题的起点,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对“事变”与“烽火”的词义作仔细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同时,弄清“烽火”一词的古代原意及今之喻含。

第二,尝试置换辨析。将“烽火”一词放在“九一八事变”与“卢沟桥事变”的词条中尝试置换;联系前者事变过程,说说以“烽火”置换“事变”恰当否?

第三,揣摩布局谋篇:1. 研读课文的四处时间表述,即:课文开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妄图”;课文第二自然段“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的“偷袭”;课文第七自然段“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共产党“通电全国”;文章结尾处,“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从时间的发展,揣摩写作思路,感受抗日“烽火”的点燃过程。2. 环顾全文,扣题研讨:课文为什么以“‘九一八’事变后”开篇,这样安排有何作用?3. 交流阅读感受:有人说“《卢沟桥烽火》为题更加切合本文的内容,能更好地表达历史的真实”,谈谈你对这方面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所谓“教学重点”,实质上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发展的生成之“点”。学生各有个性特点,各有发展趋向,各有情趣爱好,从全班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重点”与“非重点”的互补互化,科学整合教学内容,顺应动态发展,开掘教学资源创生成点,有所取、有所舍、有所变通,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创造性劳动的着力点所在。

篇6: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本文从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及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三个方面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了研究。

一、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笔者所教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班级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财务管理专科,物流管理专科,市场营销专科,教材为《实用英语》。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像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有系统的英美社会文化与文学课程,对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就显得非常有限。文化层面知识的不足很容易导致学生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想法。在学习策略上的表现是学生课下采用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对单词的掌握倾向于对单词表无联系地死记硬背;所问的问题多集中在语法层面上而且对语法的掌握上有着明显的畏难心理。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他们往往过于关注难词和高难语法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简单语言的运用。他们容易把其英语能力上的问题简单化为词汇不够和语法不熟,对语篇的重视程度不够。显然,这种与文化的“绝缘”状态是不利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其语言能力的。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言,“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1]

首先,文化导入有利于纠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看法。把英语学习仅仅定义为一种语言技能的掌握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学生应把英语学习与如何做人和看世界联系起来。唯有如此,语言对他们来说才是活的,不可或缺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喜欢上英语学习。许国璋先生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1]。而国外学者Kramsch在谈到语言教学时也指出,“在实践中,教师教的是语言和文化,或者说,语言中的文化,而不是作为文化的语言”[4]。

其次,文化导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教学改革的精神。刘润清在提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指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生的策略,忽视学生的心理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正受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挑战。外语教学界推崇的交际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强调任何语言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5]。文化导入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和外国语言文化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在人与人之间,在本国文化与别国文化之间体验智慧、情感、文化,使学生在用语言交际的同时意识到其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存在,发现生活意义与自我身份,提高自我民族意识。

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过程与途径

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应了解一般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和自我的文化。其次,学生要加强文化语境的体验。教师要通过设计不同的文化语境让学生体验他国文化中的行事方式和表达方式,理解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信念。最后,学生要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不同的文化,获得对自我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中有“Back to Nature”一课,其实“回归自然”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从浅层看,这是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如课文提到的内容。从深层看,“回归自然”是中西方的一个文化主题,如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又如法国启蒙时代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呼唤,再如美国爱默生作为超验主义代表对自然对人心灵的积极作用的推崇等。再深入一点,这是个人类关于生存的理解的问题。

在导入问题的设计上, 除了课文中两个浅层性的问题:“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和“Which do you like better?City life or country life?Why?”之外, 完全可以再加两个更有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back to nature’in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Is there anything similar to‘back to nature’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还可加一个反思性的问题:“Whatkind of theory about‘back to nature’do you tend to agree?Why?”这些问题的添加和讨论并非没有必要。因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 还包含有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心性的培养。外语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对同一问题看得更广, 更深一点, 对其所学和人类的命运更关注一点, 就会少一点彷徨, 多一分责任感。

除了从导入问题着手之外,多媒体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导入方式。“多媒体在创设社会文化情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能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多媒体还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对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帮助尤其显著”[6]。如果精读课的内容是有关社会节日和婚姻的,从西方经典电影中节选相关内容插入讲述,会显得更有力度。例如,精读老师在谈论感恩节相关内容时可插播华盛顿·欧文的经典名著《睡谷传奇》的动画电影,这是美国儿童感恩节必看的动画电影之一,既加深了学生对感恩节的了解又给学生提供了美国文学经典的外延信息,可谓一箭双雕。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不应仅拘泥于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在此之外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高一虹在谈到其英语教学时说:“教学的内容、对象和主体都是‘人’;‘人’即‘书’。如果教师能充分实践这种‘全人’的教学理念,学习就不仅是始于书本、止于试卷的文字,也不是简单的工具性策略和技能,而开始变为思维与情感的一部分,流淌在血液里的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7]说到底,所有大学教学在最高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大学课堂远不是为时下的商业文化生产“配件”的地方。在大学里,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包含了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对优秀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探讨如能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对“拜金主义”会多一分抵抗力,也会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文化导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文化导入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文化导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及文化导入对大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三个方面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对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2][3]孙有中, 金利民, 徐立新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132, 87, 87.

[4]陆晓红.基于文化理解的大学英语教育[J].语文学刊, 2008:10.

[5]刘润清.刘润清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93, 194.

[6]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74.

篇7:非省会城市中的省级师范大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文科考生来说,师范类院校一向是高考志愿表上的必点菜。无论是立志为师的同学还是平行志愿中以师范院校保底的同学,但凡有可能被师范院校录取的,就必须在填报志愿前对各级师范类院校做足功课。虽相较综合類院校的分数低一些,但不同等级的师范院校,在录取分数上的差别也会令考生一不小心就走错路。以下两表分别选取了两类不同等级的师范大学进行对比:

表1中的批拔高度,是指高校分数线超出当地批次分数线的分值,表中前两所重点师范与后两所省级师范相较,批拔高度分数差在20~30分之间;而表2中的前两所重点师范与后两所省级师范相较,平均录取分数差之大更令人吃驚。而专家们的另一项调查结果还显示,即使同为省级师范,地处省会城市的院校又要比非省会城市的院校热几分。此种大环境下的志愿填报,无疑更加考验考生的智商和判断力。根据两表中的分数对比情况,分数档级符合省级师范大学的同学,将眼光更加深入地投向非省会城市的省级师范大学,将会增加报考成功几率。

非省会城市的省级师范院校,在国内共有七所,分别位于安徽、河南、山西、辽宁、吉林、广西、浙江七省,随着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的不断发展,她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到的特色,本期专题将带你到这些鲜为人关注的师范院校一览风采。

篇8: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

舞蹈作为一门“动”的艺术, 运用肢体语言直接、细腻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舞蹈艺术教育是通过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而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如何全面提高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 是每位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研究的课题。针对目前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 首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 其次, 结合舞蹈艺术教育的特点, 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 以学生的鉴赏、体验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完成舞蹈艺术功能的实现。

一、强化舞蹈形体训练,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 具有稳定性, 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 舞蹈是唯一对人体的动作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众所周知, 舞蹈形体训练可以使学生身体变得挺拔, 克服弯腰驼背及站、立、行中所存在的不良习惯。普通高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 缺乏舞蹈基础, 他们往往具有理解能力强、学习愿望强烈、但身体的柔韧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较差的特点, 所以要尽可能的避免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笔者所开设的《舞蹈塑形与健身》课, 是利用芭蕾、古典舞身韵训练的要求, 来规范学生的动作, 通过体能、节奏、呼吸、韵律、美感训练等练习, 使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动作, 对自己气质和行为语言的要求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为了增强学生动作的整齐、协调和默契程度, 考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或节奏来做动作, 反复训练学生的舞蹈节奏感;利用规定所做动作的点位方向、角度和间隔距离, 来规范学生的整齐程度;鼓励学生在做动作时要跟随音乐将感情融入动作和表情当中, 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 从而使自信心大大增强。广泛开设舞蹈形体训练课, 在学生参与、领略到舞蹈艺术美的同时, 也使他们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 缓解自身专业学习的压力, 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开发大学生的舞蹈艺术感觉

在教学中, 笔者也尝试运用动作模仿、以情带舞的方法, 从审美感知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舞蹈训练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 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如在音乐的带动下, 试图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话, 引导学生去熟悉周围的一切, 像触摸桌椅、别人的身体、地面等, 使其在头脑中显示一幅动作图, 经过肢体语言得以展示。动作并没有好坏之分, 而是要使学生在动作当中挖掘自己的肢体语言, 使自己的舞蹈价值得做几拍动作,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 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 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动作的体验, 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 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会发现自身舞蹈动作的创作, 同样可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从而会有超乎想象的效果。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才能, 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这种创造性的发挥, 是需要在舞蹈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完成的。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取决于他对高雅艺术的充分理解, 并通过自身形体语言, 描述自己对作品情节、人物情绪的了解。

三、通过情感体验活动, 切身感受舞蹈艺术的内在魅力

舞蹈艺术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激发和宣泄人的情绪, 通过赏析一些具有浓烈情感、有一定意味的舞蹈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做出审美判断。舞蹈鉴赏课堂上可适当地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 让学生“动”起来, 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 如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托掌”, 及蒙族舞蹈的“硬腕”等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入自己对动作的感受, 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 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 产生一种“内模仿”,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 当这种情绪转化为有意识的情感体验, 就会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运用舞蹈深厚的底蕴, 提高大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

舞蹈艺术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每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 都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的堆积, 而是在反映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内涵, 展示艺术美的魅力。舞蹈史学家、人类学家及各类学者, 几乎都声称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 一切语言之母。通过追溯远古岩石壁画中的舞蹈印记, 经历代代相传至今形成的风格各异的中国古典舞蹈、汉族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 让学生熟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至于不同国家的舞蹈, 从这些舞蹈中见证艺术发展的历史。另外, 对舞蹈理论的学习, 同样也是对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笔者深深意识到舞蹈鉴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对于我校经贸外语学院的学生来讲, 舞蹈鉴赏更是必不可少的, 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 对他们了解外国文化, 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 对于开拓视野, 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 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 使他们能够加深对艺术的认识, 对其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会有很大帮助。

对中外经典舞蹈作品的讲解, 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 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当学生会对一个作品如何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 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 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篇9: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的尝试

摘要:本文从大学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要求着手,分析了目前影响大学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的目的。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大学生 听力教学 影响因素 提高措施

一、引言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已越来越重要。对听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一般性题材讲座和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了将近十年的英语,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一定量的词汇,具备了初步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他们的听力与要求明显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影响大学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因素

当前影响大学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构成要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1)语音方面

例如发音不准,这样肯定会影响学生辨音能力的培养:不知道如何连读与不清楚哪里该强读和弱读;分不清单词或句子的重音。

(2)词汇方面

很多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记英语单词,但是能活用的单词非常少,所以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单词上,从而影响了对整个句子乃至全文的理解。因此,学生词汇量不足,会对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

(3)语法知识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语法,认为语法学习太枯燥无味,学英语只要记住单词就可以了。这样即使学生把听力材料中所有的单词都听懂了,但如果没有牢固掌握语法知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

2.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英语听力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欧美人撰写的,如果学生不了解或平常不积累有关他们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那么肯定会影响听力效果。

3.心理障碍对听力的影响

听力理解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没有受过专门的听力训练,而在大学期间专门开设听力课,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产生焦虑感等。以上状况必然会导致听力效果不佳,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果还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畏惧感,甚至对听力学习失去兴趣。

三、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措施

1.狠抓语言的基本功

语言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听力困难的首要因素。听力是听和理解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听力的提高并非是听的能力的提高,它其实代表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语音关。语音是听力的基础,发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听力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其次是巩固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听力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语法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巩固有关知识;最后要扩大词汇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当然,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自学。例如旺旺英语学习网,笔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它里面有语音的学习(纯正的英美发音),有词汇的学习(可以进行自我测试),且语法知识较为全面。

2.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紧张焦虑的心理是听力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营造愉悦的听力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克服焦虑恐惧的情绪。例如在课前可以播放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yesterday once more、country road等),在课堂最后半小时或20分钟左右播放一些简短的幽默故事或笑话视频。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疲劳,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当然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及时肯定也不能少,这样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助记能力

首先,由于听力内容中有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所以学习者要在短时间内能将其区分开来;其次,在听力的过程中要速记数字、关键词和专有名词。根据记忆规律,人类速记的东西是容易遗忘的,所以在听力养成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当把听到的重要信息用笔速记下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助记能力。

4.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背景知识对学生的听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要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多读一些科普文章,多读报纸,多看新闻,或多看一些有关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文章;②多看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多接触英美人士,与他们交流,用心体会中外文化差异;③在平常的听力练习中,针对某些陌生的领域,教师可以在听力训练之前讲解一些背景知识;④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对不了解的背景知识,可以在听之前查阅相关资料。

5.把听力教学贯穿于综合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综合英语课,教师总是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其重点和难点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短语、句型或语法知识。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占据重要位置,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所以这样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的有点难度。随着近年来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是语言的使用者和实践者。要做到这点,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必须实行一定的革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尽量用简单、地道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解The New Music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新音乐的来源,即它主要是基于已有的三种英语:blues, rocknroll, folk music.

(2)让学生在课堂用英语进行讨论。在教师讲解完背景知识之后,由于每个学生对音乐都多少有一点了解,所以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例如,他们可以对pop. music、 classic music以及 folk music 进行一定的讨论。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可以高歌一曲,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听说机会,而且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6.多看经典的英文影片

在我国,很多学生的英语听力都比较差,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当中有很多学生能听懂国内人读的英语,但一听到外国人说英语,就觉得和自己学的英语完全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习惯英、美语调,不熟悉连读、弱读、意群、不完全爆破、停顿、句子重音和升降调等语言现象。而经典的英文影片主要取材于生活,它能以生动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而且能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去,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地捕捉到语言信息,获取语言知识。这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听力压力,还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先红.影响听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及其应对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温红霞等.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及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8,(12).

[3]猛红桃.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及提高听力的策略[J].高教论坛,2004,(6).

[4]杨贝艺.外国影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谈.2006,(7).

上一篇: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下一篇:昭君的选择·高考优秀作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