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和文化寻根

2024-05-11

姓氏起源和文化寻根(共6篇)

篇1:姓氏起源和文化寻根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引言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1]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与生俱来的姓氏,这个姓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一般的人不会再去选择其他的姓氏来更替自己现有的姓氏。因此,姓氏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属性,正因为这独特的属性,姓氏也因此成为了社会文化中标志人类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的特殊符号,它既是代表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如果通过对某人的姓氏进行分析研究,则可以得知此人的的家族情况以及血缘关系。

河北是文化大省,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姓氏文化便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但是有关河北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本论文从河北姓氏文化的发生变迁着眼,论述河北燕赵之地中华文明发生演变过程中的姓氏文化形态。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2.1 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

研究探索姓氏文化,对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史,知晓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史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对研究姓氏文化进行研究,还会看到姓氏文化对民族意识、民族道德等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也是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这项研究,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进行探讨的一个方面,也是对民族历史进行研究的一个角度,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加深对自身家庭和自身认识的一种情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寻根意识,这种意识很强烈,促使着我们寻源问祖,这是人类的本性的体现。而对姓氏学的研究,正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需要。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基于这种属性我们每个人都归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因此, 这种社会属性,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而姓氏文化正是这样一个文明的载体,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归宿,也正是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民族团结,使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姓氏文化承载的这种寻根意识与精神上的归属感,强有力地推动着海内外华人的2.2 姓氏文化研究的现状

基于姓氏文化如此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于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文人学者对姓氏文化进行了记录、整理和考订。所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的“姓氏学”。姓氏学并不是一门专一的学问,它综合了多方面的文化与历史,对姓氏学进行研究,必定要考虑到它与民族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的密切联系。早在“春秋时, 善论姓氏者, 鲁有众仲, 晋有胥臣, 郑有行人子羽, 皆能探讨本源, 自炎、黄而下, 如指诸掌。”[2]在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姓氏学专著——《世本》15 篇。从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了姓氏学,故而姓氏学专著也从此之后开始多了起来,并不断的进行着深化与补充。比如,在《世本》一书编纂成功之后, 西汉的学者史游就在他所写的《急就章》中专门开辟了“姓名篇”。在东汉时期,《潜夫论》和《风俗通》中也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记载姓氏文化,这两本书分别为王符、应劭所著。在魏晋六朝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盛行, 士大夫们对代表身份象征的门望姓氏极其看重。因此以记载一家一姓历史为根本宗旨的谱牒学就发展起来了。同时,谱牒学的探索研究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姓氏学的发展进程。晋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高达700多卷。当时的中央政府参与了此次姓氏的修纂。在唐代时,唐太宗曾命令学者撰写《大唐氏族志》共有100卷。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学者林实奉宰相李吉甫的命令编修《元和姓纂》共10卷,这是至今为止仍然保存完整的最为古老的一部姓氏学研究著作, 其对后代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宋朝时期,学者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代表了当时姓氏文化研究水平,与此同时,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也是当时姓氏文化研究的极具代表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学者邵惠的《姓解》3卷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2卷。在宋代出现了中国姓氏学史上的通俗读本《百家姓》。这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姓氏文化内涵。在明代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学专著有凌迪知编辑的《古今万姓统谱》104卷, 另外附《万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以及《氏族博考》14卷。还有学者陈士元撰写的《姓》10卷, 其中一共记载了3625个姓。在清朝时期,非常流行考据之学,因此便有学者将考据的方法实施在了姓氏学的研究上,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这使对古代姓氏文化的研究程度更加的深入准确了,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在这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学著作有黄本骥的《姓氏解纷》、张澍的《姓氏寻源》、易本的《姓刊误》和陈廷炜的《姓氏考略》等等。除此之外,清代姓氏学研究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鲜明特点是对少数民族的姓氏的统计与考稽。比如在嵇璜、刘墉等人修撰的《续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志·氏族略》中,一共收录和考究了古代女真、契丹、高丽、蒙古、满等民族的数百个姓氏。这在中华民族的的姓氏学研究史上是空前绝有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现今的中国姓氏学又有了深入的发展。在古代,比较流行对单个姓氏进行研究,因此研究、收录、汇集单个姓氏的姓氏学专著就比较多,有的姓氏学专著也对单个姓氏的起源进行了一番考证。而当代的专家学者们则开始从文化、社会、语言、历史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姓氏起源、姓氏制度进行比较综合的考察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内涵。

2.3 河北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人们对姓氏文化的考察研究主要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就河北这一特定区域的姓氏文化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少系统的专门的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力图在前人学者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以及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以河北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变迁这个角度来探讨河北的姓氏文化问题。

笔者认为河北的姓氏文化研究应当包括对河北姓氏的起源、发展、衍变、使用的过程及现状的研究探索,这些研究与社会文化变化的关系及其中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未来中华姓氏的延续和使用提供指导,并且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对保存和延续地域历史文化提供指导。故而,河北文化较多的体现在了河北姓氏文化上,并且内容多样多彩。

研究河北姓氏文化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是在开拓河北的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河北的社会史研究,并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河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繁荣河北文化,推进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订文化、经济等政策或可行性的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中华姓氏的发展历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3.1 姓与氏的产生

中国姓氏的形成是在5000多年前。在姓氏产生初期,姓和氏的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它们指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

“人”和“生”组成了“姓”字的古形字,字义释为为人所生,因此成了姓。“女”字和“生”字组成的组合字最早出现在秦国的刻石《诅楚文》中,到汉代,学者许慎采用了这一字形,最终定型成为了会意字,意义是指标志此族属来源同一始祖。

姓是源自于母系社会的,图腾是早期的姓的来源。一个原始部落群体是由若干个民族组成,部落内部又独立存在着各个氏族,同时,各个氏族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婚姻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特定标记符号的姓就这样产生了。这时候的姓已经具备了三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区别氏族;第二,区分婚姻;第三,认定财产继承权。

早在甲骨文中氏字就出现了。朱骏声是清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字学家,在他撰写的《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氏”字是象形字,字的意义指的是为木本,即指植物之根,直至今日,现在所指的姓氏的氏就是由当时植物之根这个意义转注过来的。

在原始社会晚期,氏就形成了,其实是姓的分支。但是区别血缘并不是当时氏的主要社会作用。氏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分明地位。从此之后又开始流行以赏赐封赠地来命氏,这是在氏族制度解体、建立阶级社会、国家制度后出现的。姓的起源是比较早的,形成之后也比较稳定;与姓相比,氏的起源则比较晚,并且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姓在商周之前的作用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同姓、异姓、庶姓等说法就源自这里;而氏的作用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而贫贱者只有姓、有名而没有氏。

3.2 氏的发展与氏姓趋同

我国姓氏经历的一次比较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是从西周进入春秋时期。这段时间,妫、姒、子、姬、嬴、几、任、祁、草、董、姜、偃、归、曼、熊、漆等二十几个姓是当时的大姓。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集中出现了一千多个的氏。现存的很多姓是由当时的这些氏演变成的。贵族封地是当时氏的重要来源。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国名很多成了今天的大姓氏。职官是氏发展的第二个来源。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例如太卜是指周朝朝廷专管占卜的官,而卜人是太卜的属员,因此卜就是他们后人的氏。我们所熟知的张、祝、庚、宰等都是以官职或者职务为氏的。居住地是氏的第三个来源,例如丘、乔、百里等氏。除此之外,以祖父、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也是氏的一大来源。它们大多指的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也或者是士大夫等的官员。氏的另一个来源是以技艺为氏,比如匠、陶等。

人们在战国中期,已经不再区别姓和氏了。氏也逐步取代了姓的作用。姓和氏的区别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小了。“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3]姓氏在那时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因此姓已经氏所有姓与氏的统称了。从此之后,“姓氏”一词也就成了偏义词。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绝大多数指是战国前的氏。

3.3 姓氏的收集与编纂

在唐太宗时期,学者高士廉撰写了《氏族志》一书,其中收集纪录了民间的许多姓氏,并向颁布于国民,这使荐举有才之人做官或联合婚姻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流行的《百家姓》在北宋时期编成而成。此书是作为初级课本出现在私塾教育中的。其中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姓。现在,《百家姓》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了。

元代学者马端撰写的的《文献通考》共收录了3736个姓。明代学者吴沈撰写的的《千家姓》共收录了1968个姓。河北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变迁

4.1 河北得姓的优越条件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古时候称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远古文化。从泥河湾遗址发掘出的数万件文物,包括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以及多种石器,可以说这记录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河北省其他地区,也遍布着早期人类的遗址,如邯郸永年石北口遗址是河北中南部地区最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地址之一,这个遗址的发现,除了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更是为研究永年石北口遗址与磁山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依据;除此之外,龙山文化遗址也有在河北出土的,沧州沧县陈圩便出土了一处,由此处的文物考证得知,人类的繁衍生息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会等诸多社会阶段。

在河北境内。由此可知,河北地区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河北地区也是黄帝、炎帝曾经活动的区域。远古先皇尧、舜、禹的足迹也曾踏足这里。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早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在河北大地上繁衍,生息。历史上,中原是华夏各族的发祥地,而古时所称的中原大概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河北西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区域内集中了诸多的华夏姓氏。因此河北得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北人民共同努力,锐意进取,共同开发了河北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携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这优越的历史条件、人文条件,这里成为了华人祖根的重要渊源地之一。中华姓氏史与河北历史是相互辉映的,若把河北历史与中国姓氏史对照研究,就会发现,姓氏的萌芽、产生、普及、定型、都与河北大地紧密相关。

4.2 原始社会时期河北姓氏的发展

中国姓氏正式兴起是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当时河北恰恰是此时期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由张家口北阳原虎头梁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会在那时候已经初步形成,并在河北地区活动。在邢台柏乡县小里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既有多种动物图案,还有人首虫身等图象,氏族图腾很有可能就产生于这些图像之中,这些氏族图腾也有可能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而姓氏起源就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

4.3 炎黄二帝时期河北姓氏的发展

我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公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而许多姓氏的起源与炎、黄二帝有密切关系,河北地区曾是炎、黄二帝的重要活动场所,在河北大地上炎、黄二帝极其后代繁衍生息,众多支脉由此衍生,产生了许多姓氏。

黄帝因为住在姬水边,因而得姓为姬姓。由于当时战争和生存的需要,黄帝部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4],由此可知黄帝曾经到达过今天的河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北张家口宣化、涿鹿地区,并且最后在张家口涿鹿建立都城。据史书记载,黄帝族由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人丁极其兴旺;黄帝的后代在河北地区的不同时代多次占据过统治地位,比如颛顼、尧、舜,以及夏商周的统治者等。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共得姓12个,别为厘、姞、嬛、衣、姬、酉、腾、箴、任、拘、祁等,这12个姓分化成了12个胞族,散居在全国各地,最后发展到了101个属国,由此派生出了510个氏。据史料记载,有198个氏出自于其中的姬姓。

据传说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二十岁便登上了帝位,为古时五帝之一。颛顼在建国初期,便把都城建立在了古城高阳,即今天的河北省高阳县,因此颛顼又被称作高阳氏,古志记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高阳古城从颛顼在此建国至今,已经四千多年,历史上,高阳做过郡国、军镇,、关隘等等,但是高阳作为城市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变,使得高姓在此地得以发展;尧也是黄帝的后代,同为古时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就曾经是唐尧的活动区域。“《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5]很多古代地理志书的记载印证了这一说法,比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等,唐尧的在河北唐县一带的繁衍生息,使很多姓氏得以在此形成或者再次发展,比如帝尧曾经将他的第九个儿子监明封于刘地,也就是今天的保定市唐县,当时盛行依封地为姓,由此可知这应是刘姓最早的祖先的封地;河北邢台清河张氏是中国张氏的望族。张姓起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6]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7]故而,挥很有可能是部分张姓祖先,他们都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当时尹城国的清阳是挥的住所,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这是河北张姓的起源,是当代中国张姓的望族,研究中国张姓必然绕不开对河北张姓的研究。

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是在5500年至4000年前,当时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中国第一帝王黄帝,是轩辕氏帝姬姓。在上古时期,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姓是母系氏族的遗留,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古老的姓都有个女字,氏是在父系氏族占据主导地位的。故而轩辕氏是父系社会的遗存。河北省唐山地区的迁安市,地处燕山余脉,滦河岸边。据专家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考证,当地现有古遗址200余处,显示出至少有18个氏族部落在黄帝时代生活在这里,进行渔猎与农业生产。因此迁安有众多关于轩辕黄帝的文化传说,其中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地名就有20余处。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中国特有的地缘和血缘相互认证的轩坡子村的轩辕嫡系后裔轩辕家族,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黄帝战蚩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这些考古物证完备充分,黄帝文化规划保护详尽周密、措施有力、民间文化传承丰富独特,在2012年12月31日,迁安市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之乡”。由此可见,河北是中国姓氏发展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由上述可知,炎、黄二帝曾在河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活动,以及炎、黄二帝的后代在河北地区的繁衍生息,使得许多支脉产生于河北大地,故而不少姓氏也相应产生,例如上述的刘氏、张氏。

4.4 夏商时期的河北姓氏

夏、商时期,奴隶制得以兴起,并且发展到全盛阶段,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河北地区曾经也是这两个朝代的活动地带。史籍记载了很多关于夏朝的传说,在这之中有不少就提到了今天的河北地区。例如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故事中,治理水患的出发地就是冀州。而在上古时期的冀州主要指的是陕西、山西界河的黄河以东与下游以西的地区,也就是今天今山西和河北地区。史料记载“禹行自冀州始”[8],由此可知当时的冀州是禹的活动地带,这也表明如今的河北当时也是夏朝统治的地区。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9]记载的是关于河北在夏朝时期的部落的有关传说。殷,指的是当时是氏族部落,后来发展为国家的商朝;殷侯子亥、殷侯微分别指的是商汤的七世祖、六世祖;有易和河伯指的是部落。这个传说记载的是殷侯子亥到有易部落贸易,但是有易部落将其杀害,殷侯微在河伯部落的帮助下,讨伐有易,将有易的首领绵臣杀死的故事。上文中的有易,又称有狄,“缗微遵迹,有狄不宁”[10]讲的就是有易部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缗微即上甲微,有狄即有易,说有易“其国当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11]王国维推测有易部落在黄河以北地区,或在易水流域。如今很多学者认为在易水流域。易水分为北易水和南易水之分,都流经现在的河北地区,北易水保定地区,南易水流经现在的永年县境,由此可见,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有易部落应该是在现在的河北境内主要活动的古代部落,而与有易部落发生关系的河伯部落、殷族部落也都活动于或曾经活动于河北境内。

河北部分地区曾经是商属之地,众多氏族部落便散居在这一地带。当时的河北地区是杂居着华夏族和游牧民族,河北地区的商朝属国部落成分复杂,且时而归属商王朝属,又时而脱离商王朝。商朝属国或部落包括河北的滹沱河、易水等流域,尤其是邯郸、邢台等地还属于商朝王畿之地。

当时,商朝处在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已经形成了国家机构,帝王嫡子可以继承王位,部分庶子可以得到分封。分封的爵位有侯、伯、子,而爵国的后裔,有的以国名为氏,有的以地名为氏,形成了许多姓氏。比如祖乙曾经由于河患,将国都迁到了邢,也就是今天的邢台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北姓氏的产生。

4.5 周朝时期的河北姓氏

河北是周王朝时期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中国姓氏是在周朝得到普及的,并且相对定型也是在这一时期。周朝初期共建立71个诸侯国,并且分封了许多有功的异姓臣属,至春秋时期发展到了14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诸侯国就在现在的河北境内。例如邢国是西周建立的一个同姓诸侯国,是由周王室分封给周公四儿子邢靖的,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姜太公的后代曾被封于易州,就是保定的易县,在这里姜氏后代以封邑为氏,故而从此以易为氏,这是河北易氏来源的一种说法,这是在《姓氏考略》中有所记载;汉族赵姓也与周朝分封有关。赵姓来自赢姓,造父是赢姓的具体始祖,是西周时驾驭马车的高手,相传造父曾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平定了徐偃王叛乱,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造父,之后便称之为赵氏。在周朝时,诸多诸侯国的国名,演变成了姓氏。另外,周朝实行分封制是在灭掉商朝众多小国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许多姓氏源自于当时的这些邦国。

4.6 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促进河北姓氏文化的发展

古代某一区域姓氏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政治、经济状况等诸多条件,而河北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河北地处华北地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适宜于农林牧业发展;人口密集,区位独特, 深受京都文化影响,一直处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使得河北文化又是地域文化中风采照人的一朵奇葩。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此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建都。所以,在这里兴起了很多的姓氏,有的是以爵位命氏,有的是以祖字命氏有的是以谥号命氏,有的则是以官职名称来命氏,总之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被天子赐姓的机会就比较多,另外,因为此地人口众多,故而职业类别也会很多,因此以技艺命氏、以居住场所命氏等情况也会很多。

4.7 少数民族改姓也是河北姓氏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河北产生姓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于少数民族入主河北大地后改姓。历史上,由于吸收异域文化,河北文化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在河北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使河北是我国民族大融合之地, 河北文化不断地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它的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冲突与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与特征。因此,河北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缓冲地带,是一种“混合”文化。儒家风骨的中庸仁爱被河北文化吸收,“阴阳合德”的中原文化也被河北文化吸纳,在这样的条件下,河北文化极具特点,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双重特征。河北的姓氏文化就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河北省藁城的校姓就是蒙古族的后裔改姓而来。

综上所述可知,出自河北的众多姓氏,大多在遥远的古代已经形成。这些姓氏的先民们,植根于河北大地上,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河北特色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据资料显示,河北姓氏一共有1100多个。有370个姓氏人口数量达万人,有100个姓氏人口数量达到十万,有11个姓氏人口数量达到百万。超百万人的姓氏分别是:王、张、李、刘、姓、赵、杨、陈、孙、马、郭、高。除此之外,河北省还有一些稀少的姓氏,比如远姓、秘姓、校姓、鲜虞姓等。

5.1 王姓

王姓不仅是河北省第一大姓,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姓。其在河北的渊源也很久远。“田氏齐国灭亡之后,王室裔孙为避祸纷纷改姓,分散各地。汉时,田贺一系迁魏都元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因是从前齐国王室的后裔,时人称之为王家。遂改田为王,称之为王氏,故田贺为元城王氏之开氏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祖,创立新朝的王莽即是田贺(王贺)的曾孙。”[12]除此之外,在隋朝灭陈朝时,琅邪王姓被迁于河北、河东等地区。在明朝时,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太原王氏被迁到了河北等地。于是王姓在河北有了广泛的分布,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逐步成为了河北第一大姓。

5.2 高姓

高姓在百家姓中排名比较靠前,是人中较多的大姓之一,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21%。高姓河北地区有着广泛地分布,在河北,高姓的人口数量超过了百万,人口数量在河北姓氏中位居第12位。高姓最早来源于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的河南,但是兴盛却不是在河南,尤其是在春秋以后,山东的高姓极多。高姓迁入今河北是在战国或者秦国时。在东汉时,高洪作为渤海郡太守定居在了渤海蓨,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京兆高姓又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姓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13]从此之后高姓在河北逐渐兴盛。这就是河北高姓的起源和发展。

5.3 张姓

清河张氏是当今中国张氏的望族,对中国张氏进行研究探讨必然绕不开清河张氏,可见清河张氏的重要性。有史料记载清河张氏出自张良之孙张典,张典曾被封为清河郡公,在邢台清河担任太守。其后张典子孙先后承袭清河郡公。清河张氏开始发展起来。不过这段资料只出现在少数典籍中。另有史籍记载的是张岱是最初迁入清河的张氏,这段历史发生在是东汉末年曹魏时期的。在唐朝时,“唐高宗时考定四海望族,遴选十大望族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其首。此后,清河张氏分迁全国及世界各地,不论建祠或修谱,均称‘清河堂’、‘清河世家’,表示不忘祖根。所以,称‘清河名望’是当之无愧的。”[14]时至今日,清河张氏在河北地区依然兴盛。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结论

姓氏文化研究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涉及到了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对河北姓氏文化的研究,使我们对河北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探索河北姓氏文化的过程中,探寻河北文化的规律性的线索,对明确河北文化的发展方向有重大意义。

对河北姓氏文化的研究探索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经济发展方面,对河北姓氏文化进行研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远在海外的祖籍为河北的华人华侨或远赴外省的河北游子对家乡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他们对祖籍河北的投资、建设,这有利于河北的招商引资,进而促进河北经济的发展;在政治方面,对河北姓氏文化进行整理研究,有利于团结漂泊在外的河北游子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华人华侨及台湾同胞。

勤劳善良的河北人民以其敏锐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创造了河北璀璨光辉的文化,其中通过书籍流传下来很少。而作为社会产物的姓氏文化,必然保留着某一时期的文化现象。这便是研究河北姓氏文化的意义所在。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致谢

我的论文能够顺利通过,都是得益于敬爱的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在选择课题上,还是在论文的资料查阅方面,张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论文行文的过程中,张老师孜孜不倦地帮助我分析思路,引导我开拓视角,并在很多的关键环节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的论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导师张仕英教授。从大一初次接触张老师时,老师身上所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敬业的精神、专业的素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让我享用终身。

大学四年即将逝去,感谢四年来,中文系所有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与关怀。四年里,正是你们的帮助,我才得以顺利的学得知识,完成学业,提升素养,我永生难忘您们的师恩师德;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们,大学四年,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到中文091班,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聚散喜悲,这是我人生中仅有的难忘的青春。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让我有机会得以深造,我会在以后的路上更加努力,回报你们!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参考文献

[1] 王亚明.崔同.孙德中.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N].河南日报.2007-4-18 [2] 邓名士.古今姓氏书辩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 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1975 [5] 范晔.后汉书[M].上海.中华书局.1965.5 [6] 宋祁.欧阳修[M].新唐书.上海.中华书局.2003 [7] 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1975 [9] 方诗铭.王修龄校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 屈原.楚辞·天问[M].长沙.岳麓书院.2011 [11] 王国维.觀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 王泉根.中华王姓的多重.寻根[J].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04期,4-7 [13] 中国地名[J].沈阳.中国地名杂志社.2008年03期,24-27 [14] 张焕书.张姓溯源.寻根[J].大象出版社.2010年01期,111-114

篇2:姓氏起源和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难点: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教学过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伦敦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戏谑:中国奥运有三宝,跳水,体操,乒乓好;韩国奥运有三宝,射箭,姓朴,眼睛小;美国奥运有三宝,篮球,田径,家世好;非洲奥运有三宝,人黑,牙白,巨能跑。说起金姓和朴姓,我们大多会想到他是朝鲜或者韩国人,我们也可以由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猜中他们是什么族。可见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符号,不同姓氏表示不同的民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中国姓氏文化

二、分析姓氏源流

1、张、王、李、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明确:我们书上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三、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

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

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3、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四、文化寻根

1、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

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2、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3、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确读音并了解其渊源。

七、板书设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竹、牛

2、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物:姜、姚、姬

3、其他

二、文化寻根

1、文化

篇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 一人一姓多氏 男称姓女称氏 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

(2)姓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 进行补充:

(一组)氏是如何产生的?

(二组)氏在社会存在中表现为哪些特点?(三组)氏的作用是社么?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加深对“氏”的理解

3、请同学们概括姓、氏有哪些区别?

(二)探究姓氏合一

1、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问题:(1)姓氏合一与什么时期?(2)姓氏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三)梳理姓氏产生的途径

因为姓氏的合一,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大都是过去的“氏”,而他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途径呢?

1、同学们展示自己姓氏的来源

2、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总结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

3、教师梳理:

(四)、寻根问祖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学生自主发言。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讨论后发言(主要是从文化和民族形成的角度)

4、教师总结提升 展示“姓氏树”图片

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

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三、女子称姓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现象。

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一处处供水输电的厂场。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篇4: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优秀教案设计

1.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过程:

一、仔细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

二、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你有兴趣去研究的课题。

三、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同学可自由组合成小组。

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

1.设计研究提纲,确立你所要研究的“点”。

举个例子,假如研究“酒文化寻根”这一课题。

酒文化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酒本身所带有的文化色彩;一是指饮酒(包括用酒)所形成的文化意义。关于酒本身,包括酒的历史研究、酿酒技术以及酒在流传中形成的文化系列,如酒器(酒具)、酒经、酒旗、酒楼(包括酒馆)及酒令、酒筹等。关于饮酒用酒形成的文化意义,包括饮酒的历史源流、饮酒习俗、饮酒方式等相关内容。

一个大课题“酒文化寻根”之下有这么多的分支,当然不可能一一涉及。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开初,就得确立你想要研究的“点”,这些“点”之间,关系应尽量密切,形成论文时,才显得逻辑严密,中心明确。

2.根据确立的“点”,查找资料。

3.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篇5:东姓氏起源、来历

《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

姓氏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前2)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 一带。

姓氏堂号: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姓氏迁徙分布:

篇6:姓氏的定义、起源及分类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唿衍氏,也称唿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名、号为氏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以任所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

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它姓源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着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上一篇:教师经验交流活动方案下一篇:2009年度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