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

2024-05-10

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通用4篇)

篇1: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

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

劳伦斯净水器采集报道:

近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获悉,该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已通过专家评审。成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深层地下水综合质量略好于浅层地下水,污染较轻。从2006年开始,该项目历时5年,被认为是该地区最系统、最全面的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华北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到淮河,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以及山西的局部地区,面积31万平方公里。

在华北平原的各大省份中,“水危机”一直是河北省最为关注的公众议题。数据显示,该省人均水资源30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7,是中国严重资源性缺水省份之一。而河北七成以上的用水来自地下水。

前不久,山东潍坊企业往深层地下排污的消息曝光后,公众对地下水现状极度忧虑。近日,一张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网络上散播后被疯传,该地图罗列的癌症村数量超过200个,江苏盐城、无锡、镇江三地有5个村“榜上有名”。

另据报道,环保部于今年2月下旬至3月,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六省市的环保部门,以地下水水质异常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为重点地点,以废水排放量与理论产生量明显不一致、建有渗坑渗井或旱井的企业为重点目标,全面排查华北地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去向和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在40天中,有出动执法人员超过7.5万人次,检查了涉水排污企业约2.6万家,共发现558件环保违法行为。根据环保部通报,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对424家企业责令限期改正;对88家企业处以罚款,总额达613万余元;另有80家企业的违法问题已经立案,正在履行处罚程序。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察诉讼部部长马勇说,“88家企业罚了600多万,平均到每家企业只有七万左右,但污染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影响要大得多。”污染了地下水,污染物不像地表水可以马上动手清除,恐怕子孙几代人的饮用水都会受到波及。这不是区区几百万可以解决的。

篇2: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

河北平原地下水水化学演化

河北平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河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发生一系列演化.

作 者:陈浩 王贵玲 张薇 范琦 蔺文静 CHEN Hao WANG Gui-ling ZHANG Wei FAN Qi LIN Wen-ji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正定,050803刊 名:地球与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33(z1)分类号:X143关键词:河北平原 地下水开采 补径排条件 水化学演化

篇3:媒体报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

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和水质问题并存。1959年以来浅层地下水疏干体积8622.35×108m3,深层承压水被大量超采,引发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1]和咸水界面下移、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制约着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华北平原总需水量将达到462.48×108m3,水资源紧缺态势和地下水危机情势将更加严峻。

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机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为依托,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2]衰退问题,应用水循环理论[3]与水均衡分析方法,以地下水最大供水能力和可持续利用[4]为目标,通过2006~2010年历时5年的调查、监测和综合研究,在查明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产生的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分布范围、疏干含水层岩性和厚度,地下水人工调蓄潜力、地下水功能划分等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特征及其对策,这必将有利于该地区地下水危机及其可持续利用所面临问题的解决。

1 自然地理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全部平原及河南省、山东省的黄河以北平原,共计21市207县(市),面积139238.45 km2。区内五省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既有高科技企业林立的北京、天津等经济、科技发达的大都市,也包含河北、鲁北地区、豫北地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及地区。

华北平原在地貌上处于太行山山脉以东,燕山山脉以南,地势平坦、广阔,海拔不超过100m,自北、西、南西三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地形坡降由山前1‰~2‰变为东部临海平原的0.1‰~0.2‰。从山麓至渤海海岸,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

华北平原属欧亚大陆东岸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0~15℃,多年平均降水量540~600 mm(1956~2010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00~2000mm。区内水系发育,共有大小河流近60条。现代黄河以北属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海河、滦河、蓟运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随着降水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的拦蓄,大部分河道常年干涸、或仅在汛期短时过流、或成为城市及工业的排污河流。

2 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特征

2.1 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历经50多年的开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已经形成一系列深、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1.1 浅层地下水漏斗

浅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主要有怀柔—顺义漏斗,霸州漏斗、石家庄漏斗、宁晋—柏乡—隆尧漏斗、保定漏斗、高阳—蠡县—清苑漏斗、邯郸漏斗、肥乡漏斗、冠县—莘县漏斗、新乡漏斗、安阳漏斗和濮阳漏斗。近年来由于邯郸市引山区岩溶水作为生活供水水源,开采量减少,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漏斗已不太明显;高阳—蠡县—清苑漏斗受东部的开采影响,漏斗界线已不明显,清苑地下水位下降区并入保定漏斗,高阳和蠡县与肃宁形成新的漏斗;宁晋—柏乡—隆尧漏斗东部新形成了辛集漏斗,二漏斗的边缘线相连。2009年6月统测的地下水漏斗现状及发展状况见表1。现状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总影响面积10857.9km2。

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展的同时,漏斗中心水位持续下降。自1959年以来,全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6.19m,漏斗中心水位最大下降42.5 m。位于山东境内的冠县一漏斗1982年漏斗中心平均水位为32.47m,2010年为11.09m,28年下降了21.38m,平均下降速率0.76m/a(图1)。浅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5],也不利于地下水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1.2 深层地下水漏斗

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多分布在开采量较大的中部、东部平原。自北向南有廊坊漏斗、天津漏斗、沧州漏斗,冀枣衡漏斗、德州漏斗和南部的滨州漏斗。2009年6月统测的深层地下水各降落漏斗现状及发展状况见表2。事实上,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连成一片,形成华北区域大漏斗[6]。华北深层地下水区域漏斗-30m等水位线已将德州漏斗、衡水漏斗、东光漏斗、枣强漏斗、沧州漏斗、文安—大成漏斗、天津漏斗包围其中,-30m等水位线封闭的区域漏斗总面积约26203km2;0m线以内的漏斗总面积为88560 km2,占深层地下水分布面积120535 km2的73.5%。

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展的同时,漏斗中心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全区深层地下水平均水位下降24.51m,漏斗中心水位下降超过或接近100m,如沧州漏斗、天津漏斗、德州漏斗等。德州漏斗中心水位在20世纪60~70年代尚且自流,2010年中心水位埋深达到134.37m,水位标高降为-112.11 m,降深大于134 m(图2)。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取水越来越困难[7]。由于掉泵现象的发生,过去浅层地下水开采使用的离心泵、深井泵逐渐被潜水泵替代,扬程越来越大;深层地下水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如德州深层开采井,过去开采深度300~500 m,目前开采深度一般在600~700 m,局部超过1000m。

2.2 含水层疏干空间持续扩大

地下水大量超采,导致地下水储存资源大幅减少[8],削弱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1959~2009年浅层地下水疏干体积达到8622.35×108m3(图3),其中仅1991~2009年间浅层储存资源减少2667.07×108m3。随着深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深层地下水弹性储水空间不断减少,1959~2009年全区深层水弹性储水空间减少29154.15×108m3。德州漏斗区深层水疏干情势日趋严重(见图4)。

2.3 地质环境危害效应加剧

2.3.1 地面沉降

地下水含水层被疏干,特别是深层水的疏干,必然导致相关的粘性夹层塑性形变[9],造成地面沉降。例如在德州深层水位漏斗区,1989~1991年沉降区面积仅为587 km2,沉降量7~55mm,至2005年,德州城区累计沉降量发展至500~900mm,大于250mm沉降等值线的面积达3113km2。

北京地面沉降发现于上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发生在平原区。目前全市沉降面积1800km2,累计最大沉降量已超过925mm。除东郊老沉降区继续发展外,新沉降区正在形成,主要分布在昌平、顺义、通县、丰台、大兴、延庆等卫星城镇。

天津市区地面沉降发展史可分为4个阶段。1923~1959年地面沉降初步产生,市区主要开采第Ⅱ含水组地下水,地面沉降速率为7.1~12.0 mm/a;1958~1966年地面沉降中心初步形成,地面沉降速率为30~46mm/a,形成了天津北站、河北大街、大直沽、陈塘庄等地面沉降中心;1966~1985年地面沉降急剧发展,已形成的沉降中心进一步发展,连成一片。1985年中心累积沉降量分别为2.39、2.34、2.37和2.25m,年沉降速率平均约100 mm;1986年至今地面沉降治理阶段,充分利用替代水源而减少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基本控制在15 mm/a。

沧州地面沉降始于1970年至1986年累计沉降量744mm,沉降量大于100mm的面积9400 km2,至1990年,沧州市沉降中心(火车站附近)累计沉降量达1131mm。1988~1997年沧州市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为127.8mm/a,至1997年累计沉降量为1961.6mm。2005年由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完成的地面沉降调查,初步查明了在河北平原形成了9个沉降中心:沧州、泊头、任丘、河间、献县、冀枣衡、饶阳、唐海、廊坊,其中最大累计沉降量位于沧州市中心,达2.457m。

2.3.2 咸水入侵

随着深层地下水开采力度逐年增大,地下水头持续下降,在较大水头差的作用下,原有的水力平衡被破坏。深层淡水之上的咸水渗流补给深层淡水,使深层淡水水质恶化,出现咸水界面下移现象。

从深层地下水水质资料分析,咸水体下部第Ⅱ含水层组地下水矿化度有普遍升高的趋势。特别是衡水第Ⅱ含水层组矿化度增加明显(表3),其它地区第Ⅱ含水层组矿化度也有增加趋势。说明了咸水界面下移现象的存在。

2008~2009年,在山东滨州的博兴—高青一带,通过对200余眼深机井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2000年以后施工的机井中,咸淡水界面比20世纪70年代施工的深机井要深10~100m不等,成井深度要深50~100m左右;20~30年间,咸水底界面平均下侵20~30m。

在自然状态下,深层地下淡水与中层地下咸水保持稳定的压力平衡。近30年以来深层淡水顶界面下移和中层咸水界面下侵,表明地下水系统发生着不利于地下水淡水储存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原因与不合理超采地下水密切相关[10]。这不仅是开采数量过度引起,而且还存在开采井补给和局部开采强度过大等方面的问题。

2.3.3 地面塌陷

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主要是岩溶塌陷,大多数分布于唐山市区。据调查,唐山市岩溶塌陷从1920年到2000年80年间共发生上百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塌陷频率增高,1984~1988年更为活跃,比较明显的岩溶塌陷有30多处。在空间上,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范围内的碳酸盐岩类浅埋区及构造断裂附近。据统计,1984~1988年唐山市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最大,也是岩溶塌陷多发时段,这一时空分布特征,说明该区岩溶塌陷的主要是由于市区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改变了原来的水动力条件所致。据2003年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岩溶塌陷易发区第四系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水位标高分别为6m和-30m,水头差较大,极易引发岩溶塌陷。

近年来唐山市区地下水开采量受到控制,岩溶水位有所回升,市区现有的地下水漏斗面积趋于稳定,个别地段岩溶水略有回升,岩溶塌陷的发生率得到缓解。但由于导致岩溶塌陷的一些主要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岩溶塌陷的可能仍然存在。

3 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动因

3.1 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农业生产开始迅猛发展,水资源需求量日渐增加。然而,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还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华北平原遭受连年干旱,在人们对含水层储存能力认识的提高和打井技术的成熟带动下,区内掀起了大打机井的热潮。地下水开发利用由初期供水水源井点状开采,发展至形成供水水源井集中的供水水源地、工业生活自备井和面状分布的农业井、深浅层地下水的大范围、高强度立体开采的格局。井的形式也由机井代替了初期的土井、砖井、压水井等。

华北平原20世纪70年代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156.57×108m3/a,开采强度为11.13×104m3/km2·a,80年代开采量猛增为211.09×108m3/a,开采强度为15×104m3/km2·a,90年代属于微增阶段,2000年以后处于平稳阶段,目前,开采量基本保持在211.98×108m3/a,开采强度为15.06×104m3/km2·a(表4)。

3.2 地下水开采布局不合理

受利用程度、地表水布局、外来水源引用等条件的影响,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差悬殊。山前平原地带,地势较高、基本无可引用的地表水源,引用外来水源如黄河水的条件较差,地下水是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长期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中部平原及近海地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好,资源丰富,但引用地表水源或外来水源的条件较好,开采量较少,水位不断抬高,造成浅层地下水大量蒸发浪费,并诱发土壤次生盐渍化。

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更新速率小,恢复能力很弱,不宜集中大量开采。但深层地下水具有水质良好且不易受污染、单井涌水量大、开采条件好等优点,是大中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的首选水源。衡水、沧州、天津、德州、滨州等大中型城市多年集中“超负荷”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区域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华北平原区域性降落漏斗,并引发地面沉降。

4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农业节水、工业调整开采布局是重要举措

农业是用水大户,约有80%的供水量用于农业灌溉。农业用水过度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变的主导因素之一,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目前,华北平原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不足40%,而采用高节水灌溉手段(管灌、喷灌和滴灌)的灌溉面积仅占25%以下。根据实验数据,渠道衬砌可节水20%,塑料管输水灌溉可节水25%,喷灌可节水30%,滴灌节水率最高,可达50%。若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增加5%,每年的节水量将达3×108m3~5×108m3/a,必将有效缓解地下水资源衰变态势。

全区工业生产总用水量超过30×108m3,而且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因此,调整工业开采强度布局,逐步关闭或兼并部分效益差、耗水多、污染重的企业,可有效缓解深层水超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4.2 实行地下水应急供水机制,确保华北平原水资源供水安全

地下水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特殊地质矿产资源,它可以在含水层中储存、流动、调节,并通过降水等可以获得周期性补给更新。含水层的过滤、防污、储水和恢复功能,使得地下水具有水源清洁、分布广泛、利用方便、水量透支等特点。在地表供水不足、输水不便、受到污染等特殊情况下,紧急高强度抽取更新滞缓的地下水储藏量,启用地下水作为应急供水水源,确保非常时期供水安全。

目前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正常情况下可增加的开采量有限。但地下水具有多年调节的特点,在紧急状况下,可动用部分储存资源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待供水恢复正常时停采,通过长期的补给使动用的储存资源得到补偿。华北平原目前建立的23个应急水源地,总应急供水量为244.5×104m3/d,保证非常时期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

4.3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

重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的优势和功效,它可同时解决地下水调蓄水源、地表水调蓄空间问题,可以降低因蒸发产生的无效耗水,还有利于地下水漏斗区地质环境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修复[11]。平原和盆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腾出了可观的地下调蓄库容,特别是山前冲洪积扇和古河道带分布较厚砂层的地区,更具有较高的调蓄能力。据计算结果,华北平原可调蓄区面积为51783km2,占总面积的37.2%;其中,砂层裸露型调蓄区面积为3584km2;砂层浅埋型调蓄区15877km2;砂层深埋型调蓄区32323km2。现状水位埋深可调蓄量为326.3×108m3,最大可调蓄量为1478.1×108m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布在冲洪积扇中上部和冲积平原,沿线的地下水是工农业的主要开采水源,目前已经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为南水北调水资源调蓄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根据南水北调规划,选取7个有利地带进行外调水调蓄,即:潮白河冲洪积扇,永定河冲洪积扇,唐河、大沙河冲洪积扇,滹沱河冲洪积扇,沙河、洺河冲洪积扇,安阳河冲洪积扇,峪河、黄水河冲洪积扇,合计可调蓄量48.58×108m3。

4.4 加强本地劣质水资源化利用

华北东部平原地下广泛蕴藏着大量的咸水-微咸水资源,厚度从中部平原数十米到东部平原数百米,矿化度1~2g/L的浅层微咸水可开采资源89.83×108m3/a。适当调整用水方式,开发咸水利用方法,加快工农供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加强咸水-微咸水的利用,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河北平原以淡冲咸、咸淡水混合灌溉,利用地下咸水已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不但增加了地下水资源数量,而且使浅层地下咸水位下降,利于除涝治碱,增加降水入渗,加快地下咸水淡化。

工业的发展,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世界海水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为沿海地区海水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英、德、法等欧洲六国1970年就已经利用海水371×108m3,工业用水、电力工业冷却水、化学工业等的部分用水量来源于海水。天津大港电厂年均利用海水近6×108m3,海水利用程度低,区内天津、河北、山东都有较长的海岸线,适合海水利用。因此,今后在制定工业规划时要适当调整工业布局,逐步提高海水的利用水平。

摘要:相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100×108m3/a增至211.98×108m3/a,超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192.31×108m3/a。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体积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致使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不断衰退,并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农业节水、工业调整开采强度布局、建立应急用水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本地劣质水资源化等综合举措,修复和涵养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势在必行。

篇4:一半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

此次最新公布的报告表明,中国地下淡水资源年均约为88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从可利用的角度来看: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00多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2000亿立方米,平原为1500亿立方米。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和组成南北差异明显。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那就是南方的增加、北方的减少,如果从一个地区里面从地理上来看,山区的增多平原量减少,这是在水量上来看,在质量上,第二个方面通过评价发现地下水的质量从区域上来看北方普遍地下水的质量差而南方地下水的质量比较好。”

上一篇:二语七单元反思下一篇:养老保险转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