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历史教学

2024-05-17

微课程历史教学(精选10篇)

篇1:微课程历史教学

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微课程的演绎,提高了学习效率,唤醒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历史课变得生意盎然,充满生命。

一、微课演绎,将晦涩的知识生动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生动、短小精悍的微课,围绕重难点设计,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象征》一课中,由于书上没有地图,学生对于故宫的布局难以形成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就无从体会故宫设计布局中体现的大一统气派。于是,我制作了微课———故宫游览。微课中,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进行介绍,通过教师的头像带领学生逐步游览。首先展示故宫全局图,从午门进入,镜头拉近,教师的头像沿着中轴线经太和门进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继续走,进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通过神武门离开故宫。进入每一个宫殿后都由地图切换成相应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看故宫内部设计的细节,讲述每一个宫殿的用处和建筑的风格等情况。通过游览,学生们发现故宫布局“匀称而明朗”,每一个建筑细节都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们好像身临其境的来到了故宫参观,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游览后的体会。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注意到了故宫设计的细节,感受到故宫布局中处处彰显的大一统气派,本课的难点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顺利的突破。

二、微课演绎,将教学内容情境化,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利用主题突出的微课,将学生的参与与知识点串联,创设完整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合作学习。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中推恩令这一内容,我展示了一段微课程。首先出示汉初诸侯王实力膨胀的视频资料,这段视频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材料编成简单的剧本后录制的。视频中,吴王刘濞势力庞大想要篡夺皇位,汉景帝削藩招致七国之乱。教师询问,为什么汉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要先从当时实行的社会制度开始讲起。展示不同时期的地图,带领学生回忆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加郡县,让学生理解诸侯权力膨胀的根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汉初地图中诸侯王的土地和郡县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经过推恩令,诸侯王的领土由整化零,后又通过酎金夺爵,诸侯王土地色块颜色逐步向郡县色块的颜色转变。通过颜色的转变,学生们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推恩令的内容。看后设问:接下来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你会对这项新的制度作何评论呢?展示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想说„„如果你是被削的诸侯王你想说„„如果你是新封的诸侯子弟,你想说„„”课上通过体验历史角色深入理解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一卒,就将诸侯国势力削弱,并让新得到分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的大一统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不断交汇与完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微课演绎,将专题复习形象化,唤醒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学生在复习时记忆起来相对困难。而微课,通过图片、文字、解说等整合出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就将空洞的历史知识变成得声有色、有血有肉。学生则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更为直观的记忆了相应的内容。如初三日本史专题复习中,我根据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了日本史三个展厅的参观。第一展厅摆脱民族危机篇,展示“明治维新”相关内容和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展厅中日关系篇,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到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从抗日名将讲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后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烘托和图片资料的演绎中,为中国近代的遭遇悲愤,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心。第三展厅日美关系篇,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矛盾,都曾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中先后加入协约国中。矛盾则从美国侵日引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不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九国公约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将美日之间的关系按合作与矛盾两条线索归纳,学生对两国举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通过“闻其声、临其境”的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专题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四、微课演绎,将学习时间个性化,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观看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自己学习,跟上课程进度的步伐,将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学会,也对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如历史公元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础理论知识,自成系统,而部分同学学习起来稍有难度。于是,我便将公元纪年问题整理成专题形式,分别从公元纪年的基本概念、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时间差的计算三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在基本概念里,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元纪年,并展示年代尺。引导学生观察年代尺和数学的数轴,询问学生,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进而讲述,年代尺比数轴少了0到1这一段,为接下来的计算埋下伏笔。在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问题中,以公元1990年如何转换成20世纪90年代为例,教会大家转换的简便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转换的公式。在时间差的计算中,再次利用年代尺,分清计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将两数绝对值相减即可。另一种是跨公元前后的计算,将两数绝对值相加再减1。讲解后展示相应的习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出示计算过程及答案。课后我将此视频放在班级电脑中,大家纷纷拷贝回家,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深化等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2:微课程历史教学

一、微课程含义

“微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而他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微型课程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易于开发的特征。本文所讲的“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时间一般在5—10分钟内。微课程主要由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及微反思组成。

二、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微课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程的内容更精简,主题更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2.使用方便。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片段为核心,整合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3.传播多样。由于微课程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也因为操作简单、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易于通过网上视频、手机、微博讨论传播。

三、微课程的制作方法

1.脚本开发。脚本开发包括主题选定、方案设计、素材准备等环节。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则上,一个微课程只关注一个知识点,内容一般是学习的重难点。选定主题后,还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史料。

2.视频录制。根据教学方法,微课程类型可分为讲授类、演示类、讨论类、实验类、练习类等等。一个微课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程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组合。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微课程的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教学反思。学生使用后,教师要及时通过不同形式了解情况,结合教学实际,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四、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历史课程资源。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更多的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在模块主题这面旗帜下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在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习主题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合乎历史学科思维逻辑的内容体系的分析与重组。设计中还要注重把握教学结构,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段史实、分析一个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之必须符合科学的教学认识过程。

2.注重细节的研磨。要注意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是历史现象的阐释,都要不断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微问题”。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的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有效传递信息。我们在录制视频时,要准确使用历史学科术语讲解分析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合理使用承接、过渡,特别是那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语言。这样,学生在学习微课程视频时才会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篇3:微课程历史教学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笔者对微课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深的感触。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运用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视频导入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一般运用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来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堂课要讲什么。例如人教版必修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就是让学生学习我国民主道路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这一课是讲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教师首先会展示一个时间轴出来,将记录1911年至1912年初的相关资料与时间轴联系到一起,并节选播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映的《辛亥革命》电影片段;本课件以如下事件为时间轴而展开教学。时间轴一:选取电影《血染黄花岗》精彩片段,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前往美国,为革命募捐。时间轴二:电影《武昌城首义》讲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时间轴三:对于第三章的内容,可以选择性跳过,或者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轴四:《创建共和制》为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讲解。利用以上微课程视频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通过电影可以将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时间线。而学生更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来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从而对知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微课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师在制作微课程课件时,其实已经用自己对于历史思考的逻辑去编辑课程内容,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自身的历史思维逻辑。想要学生学好历史,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历史思考的方法,学生才能在解题中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变成解题答案。面对高中历史考试,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思维逻辑给学生学习,学生也拿不到高分。

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微课让学生领悟历史。比如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完课本知识以后,可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问题展示方法是利用微课程将吴淞铁路以及唐胥铁路的路线、周边景象等展示出来,并将史书上的相关记载附在一边,然后让学生思考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困境。学生即可按照直观的文字、图像进行深入的思考,感受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之艰,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三、微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意义

目前教师使用的课件不完全是自己制作的,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课件共享和交流。每一个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其实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就造成课件的内容表现与重点会有所差异,教师通过共享、查阅别的同行制作的课件时会受到教育,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应当将微课程与课堂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心理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任务开展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课程主题及其整体框架。比如,教师在录制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知识的微课时,应当自己先搞清楚并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讲解。其次,微课程应当在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分析、调整所需讲授的课程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微课程是非常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微课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用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历史事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好地学习历史。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了新媒体与教学融合的新趋势。新媒体微课程是科技与时代共同发展的产物,将课程内容与知识点浓缩成用新媒体播放展示的微课程教材,非常适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

篇4:微课程历史教学

一、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和教材的整合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对高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就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微课程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创新,也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在利用微课程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将其和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程,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如果下一节课想利用微课程对学生进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课题的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围绕这一课题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框架有一个具体的把握,然后再使用微课程相关软件对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重组加工,之后才能将其制作出相应的教学微课程。总而言之,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这样才能实现微课程的价值。

二、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细节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内容更多也较为难懂,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理解,使其在理解上不出现误差。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一个较为具体的细分,也就是先确定教学大主题,然后再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将其划分为一个个的小主题,从而就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微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師首先可以确定大主题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辛亥革命”,小主题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辛亥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等。这样,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微问题的过程,就能加深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一课程的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课程,从而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三、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互动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互动性,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历史教学更加感兴趣,从而实现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而要想达到互动性这一目的,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一些例子来实现。例如,在分析我国中央和西藏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几个例子,以此来当作微课程教学的素材。例如,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1950年,西藏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西藏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西藏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胡锦涛讲话内容来对中央和西藏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概述,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印象。

篇5:微课程历史教学

【摘要】微课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它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且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从微课可以营造学习氛围、可以创新学习模式、可以提升复习效率三个方面阐述了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利用微视频教学,线上线下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在简短的教学视频里,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材料融合为一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高中历史涵盖的内容广,时间跨越度大,在考点方面还要与同时间类似的事件做对比,单纯地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而微课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的条件。

1.微课可以营造学习氛围

微课采取的是微视频教学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学习,在简短的微视频中要求把教学重点、难点都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从直接的传授者转变为辅助者。微课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教师在制作微课内容时要把握教学节奏。例如在教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线长、范围广,学生不易掌握这部分内容的时间线。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制作一个简洁短小的时间线视频动画,讲述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从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武王伐纣后创立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原因与影响,汉朝至元朝君主专制如何演进,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段时间线上的历史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和家长像赶鸭子上架一样逼着学生学习,微课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懂历史、学会历史。同时,微课营造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

2.微课可以创新学习模式

微课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历史作为客观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学科,它所要掌握的内容十分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靠板书让学生学习历史会感觉枯燥、乏味,微课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插入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时可以利用微课的特点,将“百家争鸣”时文化盛放的状态利用图片或者纪录片片段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进步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微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历史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百家争鸣”这一思想解放阶段正体现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创新、改变。同时微课还可以突出重点、难点,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发生时常有许多历史人物的出现,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发生时,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与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等。人物越多,需要梳理的知识点越多,为了能够正确地区分每一个人物,教师可通过微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图,创新学习模式,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模式养成一种习惯。同时微课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在何处,对症下药,让学生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再一次学习和巩固。比如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中提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正式诞生前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英国、法国与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了斗争失败,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章节的内容十分重要但又有些晦涩难懂,因为涉及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能给学生讲解一遍这些思想诞生对于当时社会环境和当下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而微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针对这一章节进行重复多次的学习,直至彻底理解并且掌握为止。总之,微课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有着强大的助力。

3.微课可以提升复习效率

篇6:微课程历史教学

学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1、解决了预习新知难的问题。

微课是教师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出来的,它承载的是精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到网上,同学们在家利用电脑、平板或智能手机观看微课提前学习。在这样流动的课堂中,教师巧设疑问,进行引导和点拨,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使学生预先了解知识内容与线索,分清知识重、难点,同时也预先理解了部分知识,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听课的质量,特别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达到了笨鸟先飞的效果。

2、加强了复习拓展。

篇7: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比喻句,了解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掌握识别比喻句的方法,会正确识别比喻句。

3、了解写比喻句要注意的问题。能试着写出一些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什么是比喻句,了解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难点:正确识别比喻句。

三、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游戏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要好好的学一学比喻句了。

2、了解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比喻句在一年级儿歌《小小的船》中出现过,在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十一课积累过,在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中又特别提出了。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请看一组例子:

(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2)茫茫的草原仿佛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上面这些就是典型的比喻句,这些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小船”,把“草原”比作“地毯”。通过打比方,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句子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呢?

从这些例句中,我们看到,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如同、仿佛、宛如……

比喻句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本体的特点,增强语句的感染力,能起到修饰语句的作用。

3、学会判别比喻句的方法

我们如何来判别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常用的方法是“三看一比”法,一看句中有没有本体,二看句中有没有比喻词,三看句中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请看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这个句子中本体是荷叶,比喻词是像,喻体是大圆盘。再把本意和喻体作比较,荷叶和大圆盘本质不同。通过“三看一比”法,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

再来看两个句子:

(1)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2)老师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

用“三看一比”法,我们就知道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句。

4、写比喻句要注意:

(1)感情鲜明。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小英雄雨来》)这个比喻句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为同类事物。如“小明长得像爸爸。”这样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这种比喻不恰当。

(4)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有创新。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了解了写比喻句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你掌握了吗?

5、练习巩固

(1)读一读,再写几个比喻句。

①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②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③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④ 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的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2)判断下面的句子中哪一个属于比喻句。

① 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

② 教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③ 他走路的样子很像他爸爸。

④ 一阵风吹来,树上的梨儿像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6、结束

篇8:微课程历史教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为何要运用“微课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何要运用“微课程”呢?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现今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尽管新课程实施以来, 很多老师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历史课堂从形式到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过于追求合作探究的形式, 而忽视其实质;片面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较普遍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 学生往往为学习而学习, 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往往较为低下。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历史课堂教学, 引入一些有益于历史教学的新元素。

2、

微课程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程是一种简单易学而又为大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它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与优势:

(1) 主题明确:微课程主要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某个单一知识点。微课程的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此知识点而展开, 因此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2) 内容精简:与传统课堂相比, 微课程无疑更加精简。微课程的“微”主要体现为学习时间短, 教学内容精, 课程容量小。一节“微课程”视频时长一般在五分钟左右, 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 这既方便学习者在线学习, 也方便将其下载保存, 从而使学习更具灵活性和高效性。所以说微课程是课堂的精彩瞬间, 是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

(3) 、微课程顺应了时代需要在信息化高度发达,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高度普及的今天, 微课程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微学习”的需求, 顺应了移动学习时代知识传播的需要。

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程, 能有效推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如何制作历史“微课程”

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 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 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 所以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 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此外, 一节历史微课程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如何, 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在处理历史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清楚如何来处理这个知识点, 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 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一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从微课程时长来看, 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 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 微课程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

制作微课程的时候, 还要注意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与把握。如制作微课程中所运用材料的内容、文字、图片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准确无误。在对微课程进行讲解时, 要声音响亮, 抑扬顿挫, 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详略得当。制作ppt时要尽量做到简洁大方。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因此, 微课程虽“微”, 制作微课程时也要力求完整, 除了微视频外, 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配套资源: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等, 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程”, 能有效推动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注重教师完整、准确、有效地传授知识,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 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久而久之也容易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更有甚者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而微课程的合理运用能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推动历史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 不失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 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程主题明确、内容精简、动态生成等特点来改进教学, 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时,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诸如“代议制”、“责任内阁”、“英国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等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 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 仅靠教师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如能合理运用微课程, 将有益于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核心概念等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微课程, 并配套微教案、微练习、拓展性历史知识等相关的学习资料, 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也可以将其放到学校网络平台或者班级教室里的电脑上, 方便学生学习或下载, 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深化等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而且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等特点, 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 从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然而, 在微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微课程的运用与教师教学的有机结合, 不能以微课程来代替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也应避免过多、过频繁地使用微课程, 因为这容易导致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只是在看热闹, 也不利于学生对整堂课形成完整而严密的知识体系。微课程教学的效果是否理想, 首先在于知识点的选择和处理。要慎重选择知识点, 并结合学情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 从而使学生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正确定位, 不能被微课程占据课堂。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领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升学习效率。最后, 要引导学生及时梳理和总结, 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提炼和升华。

微课程是一种对教师“教”和学生“学”有效补充的新型教育资源, 为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微课程的合理运用, 有助于教师更快捷、高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改进我们高中历史教学, 不断提升历史教师教学水平。微课程教学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取得更大的学习效率。因此, 微课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把微课程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推广。

当然, “微课程”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对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这将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但毋庸置疑的是, 微课程的运用一定能为改进高中历史教学和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及素养打开一扇新门。

参考文献

[1]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2]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篇9:微课程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程;设计策略

G633.51

高中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考完试之后很容易忘记。微课程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在2008年美国提出的,它是以构建主义学习论为基本原理,以在线学习或者线下学习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1]。微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微课程具有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和便于开发的的特点。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利用视频或者音频来展开教学,时间一般在5分钟到10分钟内,主要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優势在于重点明确,将复杂的、枯燥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变得简单化;内容精简,传统的课堂需要40分钟才能讲完一个知识点,而微课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学生能够在线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在课外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微课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当今教学需求,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能够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2]。

二、微课程的设计策略

要将微课程运用好,高中历史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应结合教学的内容,加入趣味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知识。以下是笔者对于微课程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切勿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对历史这个学科的特点有很好的把握,对重难点知识要重视。教师应该明白哪些知识是可以一笔带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具体讲解的。而对于一些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内容,不能用来制作微课程。微课程的内容常见的包括概念的讲述、课题的引入和练习巩固等,不管是哪一种,都要紧紧围绕模块主题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将微课程和现实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好主题的知识框架,根据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对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3]。比如在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战争史实时,就可以制作成微课程,而如“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类具有争议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交流互动,而不列入微课程的设计。

(二)注重细节的反思和研磨

在高中历史微课程的设计中,除了利用微课件、微视频和微教案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微问题,以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讲解的层面向历史阐述和反思层面延伸,在教材知识中提炼出微问题,从宏观的角度上细分,对主题重点进行划分,将主题细分为各个小专题,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4]。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简化,向学生传递有效的历史知识信息。在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要做好知识间的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反思。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时,可以将这个大专题划分为几个小专题来学习,注重细节的反思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研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三)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

教师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避免一股脑地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要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这就需要完善教学硬件的设施,以为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工具,保证微课程的顺利开展。微课程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的反应,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比较,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事件分阶段列出来,并采取图片、视频和文字的方式自己制作微课程课件,在课堂上再开展互动交流,探讨学生自制的课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微课的特点在于主题突出、使用便捷、传播方式多样,是针对某一重点知识或者教学主题而开展的互动教学,微课的形式一般是以视频短片为主,内容简单且具体,所用的时间较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的兴致较高。高中历史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又复杂,大多数学生学得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深,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设计微课程,以明确主题,通过精简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玲.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读与写,2015(09):361.

[2]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2015(02):121-122.

[3]秦林.浅谈高中历史微课程[J].中学政史地,2016(03):29-30.

篇10:微课程学习教学反思

李玉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上一篇:钣金工艺年终总结下一篇:元旦跨年简短走心文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