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类运动教学反思

2024-05-03

球类运动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球类运动教学反思

中班体育教案《球类运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球类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激发幼儿对球类运动的兴趣,通过说说、议议等活动,对各种常见的球类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引导幼儿学习运动员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体育《球类运动》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思路】

球类运动以其种类繁多,灵活简便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通过电视,图片,报纸,传媒等多种途径,对各种球类运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本活动,就是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通过家园互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足够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探索欲望,并将常识、语言、品德意志内容等整合在一起,使他们对球类运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活动要求】

1.通过说说、议议等活动,对各种常见的球类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2.知道球类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激发幼儿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3.初步引导幼儿学习运动员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5.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活动准备】

1、家园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种类不同的球若干,如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篮球、足球、保龄球、羽毛球等。

2、师生共同收集的球类运动图片资料,版面.3、球类运动VCD,磁带,4、事先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球类运动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球类

1、(进行曲)师与幼儿手持球入场

2、引导幼儿从同伴那里认识自己不知道的球

3、说说同伴带的球

4、引导幼儿说说不同球之间的区别

二、观看球类运动VCD,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运动方式

1、观看VCD2、互相说说看到了哪些球类运动?模仿运动员的动作

3、引导幼儿尝试模仿运动员的动作,让幼儿猜猜是什么运动?

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乒乓球最厉害,经常得到世界冠军等)

4、延伸:你还知道其它的球吗?

三、游戏:配配对

引导幼儿分组看球找图片,并贴在版面上

四、我做宣传员。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本文扩展阅读: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一套规则,又有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没有不运动的物件,也没有能离开物件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能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

篇2:球类运动教学反思

1、运动和静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感性认识较丰富,往往认为很简单而不被重视,因此本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再运用物理概念“再认”常见现象,以便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和概括能力。

2、因本节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生活现象较多,现在大多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播放幻灯片,忽视教材的作用。本节教学设计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复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从丰富纷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图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听课效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动画、视频、学生探究活动等,加强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3、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不少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些困难,如对于运动现象,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问题多在关键的时候提出,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等都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思维的好办法。

4、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视频,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本节利用“列车动与不动”,“乘客动与不动”视频,让学生观察、讨论,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篇3:“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 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 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 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 学生有感性认识, 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 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 表面化的, 缺乏理性认识, 因此,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 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分析物理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据,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引导, 讨论, 合作研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屏幕展示故事:很久以前,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座在庙前的台阶上, 望着“春风拂柳”,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您说, 风吹树动, 是风动呢, 还是树动?”老和尚闭目答道:“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树动, 而是你的心在动。”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立刻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学生既好奇又迷惑之际, 教师解释:老和尚的说法自有他的道理, 他是从哲学角度理解的, 而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科学和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的描述。

(设计说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 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和谐、欢快的气氛。)

二、新授知识

让学生举例什么是运动 (如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地面上奔驰的汽车、海洋中航行的轮船, 地面上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都在运动) , 这些运动实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并作思考。

师:我们说它们都在运动, 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就是通常所说的运动。

有动就有静。地面上的楼房、树木、山岭我们通常说是静止的,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 它们也随着一起做机械运动。恒星在运动, 宇宙在运动, 可以说世间万物无一例外地在运动, 运动是普遍的。

(通过讲解, 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绝对性。)

创设练习巩固新知:

下列物体那些在做机械运动?

雪花飞舞苹果腐烂麦浪滚滚铁生锈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 互动交流, 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概念, 从而切入本节课的重点。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是容易的事。)

三、激情延伸

展示课件: (世界杯比赛)

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归纳、总结运动物体的特点, 静止物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其实, 我们在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 已经按习惯将自身或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 并认为标准是不动的。如果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的位置变了,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标准是运动的, 如果位置没变,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标准是静止的, 物理学中把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应用与拓展:

课堂小组活动 (二人同向, 同速齐步走;二人同向变速齐步走) 。

学生讨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指出所选的参照物。师生共同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研究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结论也不一样,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设计说明:由大屏幕展示到小组探究, 实现了问题由难到易, 由抽象到直观的过程,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在学习方式上由小组交流到小组探究合作, 既增强了课题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练习, 理论应用:

课本上放一把尺子, 在桌面上推动。1.选桌面作参照物, 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选课本作参照物, 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选尺子作参照物, 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师生共同总结:1.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是任意的。2.参照物不选研究对象本身。3.通常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 就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楼房、树、山岭等) 为参照物。

教师讲解:在运行的火车上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常以车厢为参照物。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早已把地面作为“自然参照物”, 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这就是所说的“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运动、地面上奔驰的汽车在运动、行走的人在动、流的水在动;而楼房、树木、山岭是静止的”。

四、运动与静止的判定练习

(练习要有递进,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

学法指导:通过练习, 要把握判定的原则。不妨选定参照物后, 你站在参照物的上面去观察你所研究的物体, 相对位置变化了就是运动, 相对位置没变就是静止。

1. 飞行员抓子弹。

学生答题后可以得出:同向同速运动的物体间相对静止。

2.“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江中游以什么为参照物, 两岸走又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互为参照物的运动物体, 运动方向相反。)

3.“东方红, 太阳升”中的太阳升以什么为参照物?

由此可以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的。

4. 解释小和尚提出的问题。

(可以选择树上的某一点作为参照物。)

5. 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是如何拍出的。

(观众把流动的背景作为参照物, 就感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6. 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

甲中飞行员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中飞行员看到甲向下动, 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 甲直升机向______运动, 乙直升机向______运动。______运动得快?

五、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并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遨游自然科学的广阔天空。

六、作业

学生收集体现相对运动知识的歌词, 诗句。

反思:

篇4:“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圆周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和平抛运动,在这之后我们将要学习万有引力和航天等方面的知识。

从内容特点和作用上来看:这节课包括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内容。它既是学习曲线运动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打下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周围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和体验,但是对于如何描述圆周运动以及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

结合本节课学情、学生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框架下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进而学会描述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方法;掌握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自行车转动的实验现象,而后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描述圆周运动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转动现象中大小齿轮以及后轮的运动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使学生懂得认识事物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物体运动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实用性。

依据上述三个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确定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时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而难点在于如何去推导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从教师这一方来说,我将通过直观演示自行车转动的实验,提出问题,辅助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产生新知,最后再通过复习总结的形式实现知识的探究式学习。

而作为学生一方,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最后思考等方式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实验器材方面,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我的教学过程计划这样安排: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结论;教师总结,明确概念;知识拓展,活学活用;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提问前面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回忆并巩固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的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呈现与圆周运动相关的图片来引入圆周运动。

接下来,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传动机构示意图中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部分的转动,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分析讨论。如果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产生不同的描述后,我将再次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助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向线速度、角速度的方向发展。研究大齿轮与小齿轮之间的运动关系,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可以归纳出线速度的相关知识。同样的,研究小齿轮与车轮之间的运动关系,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也可以归纳出角速度的相关知识。

再次回到自行车传动机构示意图的演示实验,我将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半径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归纳填空,初步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让学生对探求知识的活动进行总结。在解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问题之后,引领学生探索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的特点,并引出匀速圆周运动中周期的知识。而后再经过我的数学推导,给出明确的数学关系表达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到的概念、关系等等。

第四步,知识拓展,活学活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到太阳系中,学生通过给定的各大行星的运转周期和与太阳的距离,经过计算回答问题,实现知识的拓展运用。

教学过程进行最后一步:布置作业,巩固深化。针对这一环节,用两道题的形式使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重点,让学生加深对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匀速”的特点的理解,明确角速度与线速度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学生真正地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到此,我所设计的五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对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必定令人滿意。

最后,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条理清晰、重点明确,板书设计时我力求做到直观、简单、明了、全面。

篇5:《图形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篇6: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篇7: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篇8:体育运动学校英语教学的反思

1 当今体育运动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学习兴趣能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体育运动生热衷于运动,学习兴趣缺失,没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在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学校提升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是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当前很多体育运动学校仍以教师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氛围不浓厚,学生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习主导者与学习监督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学需要尊重个体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环境中不断得到提升。如适当参加一些英语竞赛,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度。

(2)师生关系不融洽

教师是引导者与传播者。在传统意义上,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无法从心灵深处影响、感化学生,无法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自由、民主且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但很多教师不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和谐的关系,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因此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师要努力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良好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形成兴趣。

2 体育运动学校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兴趣,就很难有较大的提升。体育运动专业学生专注于体育运动,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单词时,教师可通过制作一些图片,让学生产生一些直观上的认识。例如学习一些常见的水果单词时,教师就可事先准备一些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前提,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意识。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与看法给予较为积极性的评价,让学生具有学习热度,努力让学生信任自己、喜欢自己,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此外,为了保证良好的课堂学习质量,教师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有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语言传达的亲切自然,营造良好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3)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办法必须要多样灵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性。教学方法的制定必须要灵活多样,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运动、娱乐中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创新应用中自觉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也逐步应用现代化技术成果。教师运用电子设备,提升学生兴趣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播放英语电影、设计英语对话环境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多样化的教学办法,对于学生学习热情度的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在体育运动学校,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学习的特点考虑,分析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体育运动与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涌.浅谈体校英语教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张爱军.浅析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现代教育教研,2011(9).

篇9:对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反思

关键词: 运动损伤;训练;恢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5-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 任务是增强学生掌握技术 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体育课损伤率却有上升趋势。在体育课或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体育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安排,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慢性损伤在学生中出现的现象亦不少。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 ,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损伤率升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

1.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2.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專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3.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早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2.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 2 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3.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减少损伤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1.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4.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学生方面。

1.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3.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

三、小结

总之,教育、体育、卫生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教育,进行医务监督,在思想上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体育教师要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运动比赛规则分析讲解,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与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注意场地器械的防护安全,定期进行场地、器械设备维修,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聂伯荣《如何有效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C]

[2]ANTHONY 《运动医学》 [M]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03-01出版

[3]《1年5000例青少年运动损伤 伤害干预队进校》[J]2007.6.11

篇10: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知识点多,难度大,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上本节课时对我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正确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让我获得了成功。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形成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参考了几个优秀的教案,结合我的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从中整理了一些切合自己的东西。整个一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覆盖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上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我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地球仪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以上几点来衡量,我认为我的课主要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内容的取舍,把握住了难度和深度,做到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将地球仪这一重要教具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从我的演示中自己探究出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从微观角度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

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与其他老师交流和询问学生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我的课的不足之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这一点也是我上课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一点出现的太唐突,此处课本上有个活动没有利用好,应当给学生作出相应的更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二、本节课的容量太大,由于没有及时和老教师沟通导致本节课讲的东西过多,在我下节课提问中发现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所以,我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应该怎么讲应该讲多少。

三、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我留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并且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做练习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导致检查结果不是很理想。

篇11:跳绳运动教学反思

一、以绳练跳

通过“以绳练跳”,使学生掌握多种样式的跳绳方法。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弹跳力,灵敏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向前、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腿,并腿和交换肢跳以及双摆跳,双人跳等。跳长绳的原地开始的单脚交换跳、并却跳、斜面或正面跑入的鱼贯跳以及穿梭交叉跳,集体跑“8”字跳等,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多的跳式,不必受跳绳教材排列系统的限制。

二、以绳做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在徒手操作的基础上,根据绳子的特点编排绳操,在缺少体操棒的学校,还可以绳代替棍棒操,学生掌握绳做操,手中有物,兴趣较高。其绳操不公具有同徒手操同样的价值,而且对矫正身体姿势,培养灵敏度,准确性和平衡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以绳代杆

在进行跳高教学或弹跳练习时,也可以将长绳或对接短绳的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的“绳杆”既直又较为安全,易于携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减轻初学者在练习时因害怕“横杆”而引起的心理负担。

四、以绳代线

体育课经常要画线,有时可“以绳代线”,因为绳子既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比如放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起掷线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长绳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适当使用“以绳代线”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以绳代球和以绳代棒

进行投掷教学时,教师可教学生将绳子绕成“球”状或折叠绕成“棒”形成“锤”形,以作为轻物代替垒球、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器材,进行投掷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肩上曲肘和转体挥臂以及原地推抛等投掷方法。

六、以绳开展游戏和以绳比赛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和比赛,既少用器材,又能使学生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了采用教材外,还可以自编一些“以绳开展的游戏”和“以绳比赛”的教材,如利用跳绳在地上摆形进行游戏和比赛的有“青蛙过河”、“跑蛇形”和“跳房子”等。利用跳绳用踩、夹抛、捆绑进行游戏和比赛有有“踩龙尾”“大抛绳”和“二人三足”。

篇12: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

一、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没有问题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问题才能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领进知识的海洋。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为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标本、挂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通过面对面地接触兔的骨骼标本,能更具体、更清楚的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学生对关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我利用卫星播放屈肘、伸肘的动作视频,让学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我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巡视,了解个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以代表发言的形式把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是合作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自身心理素质

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外来的听课领导和教师,我的情绪很紧张,因情绪紧张就出现了失误之处。语言组织出现词不达意的错误,这也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

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合作活动表现不够积极踊跃,给人的感觉好似在走秀。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就影响到课堂气氛。

三、问题顺序

课堂中,教学程序较流畅,但在每个程序实施中提出的问题顺序有些不妥,有的问题还被遗漏了。如书中四个讨论问题本应穿插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而我是讲完之后一一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就没做到层层深入。

四、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没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对问题的探究就缺少深度,致使学生的讨论活动不热烈。 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篇13:球类运动教学反思

【案例一】早上的集体游戏项目之一是占圈拍球, 呼啦圈放在地上, 幼儿站在圈内进行定点拍球。很多幼儿拍球速度快而且数量多, 但我发现妞妞每次练习时都很犹豫, 用生怯的眼神看着我。当我发现她的胆怯进行指导之后, 她仍紧紧地抓着衣服, 站在原地。我请旁边的小朋友出来给她做了示范, 到最后她模仿式地拍了一下, 我鼓励她继续尝试练习。

【分析】内向胆小的妞妞也想与同伴玩耍, 只是显得过于被动。这个运动项目对于她来说是既新奇却害怕尝试的, 她一方面可能是不希望教师看到她表现不好的样子, 另方面有可能是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对于个别胆小的弱势儿童, 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怀与帮助, 也让她的小同伴们伸出援助之手, 互助互乐。虽然现在孩子的能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全班的总体水平, 但和她自己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进步是很大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她自己也有了配合教师、努力进步的意识, 这是最令人鼓舞的。

【案例二】我组织孩子们玩“背靠背夹篮球过障碍”的游戏, 要求孩子两两组合, 两个孩子要用背夹住篮球走过障碍物最后到达终点, 但游戏过程中不能用手去碰篮球, 也不能让篮球掉到地上去, 否则返回起点重新来过。游戏快开始了时, 轩轩走到我的身边:“教师, 我没有小伙伴。”轩轩平时爱捣乱, 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于是, 我对他说:“我跟你一组吧, 我也没有搭档呢!”他开心地笑了。由于身高问题, 在带领轩轩经过障碍物时, 我只能蹲着和他一起过障碍, 因为事先没有约定好, 一不小心就把篮球给弄掉了, 多次练习都失败了。情急之下, 我偷偷地用手护住篮球不让篮球掉到地上, 好不容易完成了一轮游戏。接下来一轮游戏开始了, 轩轩对我说:“教师, 我可以稍微踮起点脚, 你就不用蹲那么低了, 我们横着慢慢地走。”这一次我们很快的到达了终点。轩轩开心地活蹦乱跳了起来。

【分析】这次游戏过程让我有所感慨:没想到平时不受同伴欢迎的轩轩在游戏中积极主动, 还愿意动脑筋, 根本不像平时那个爱捣蛋的轩轩。可能是在平日里我们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不够, 周围的人对他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尊重。我想, 教师应该为这样的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 鼓励同伴与他们主动交往, 也许他们就会减少做一些引人注意的麻烦事, 反而能展示自己的潜能, 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活动时我们应该同时注意:

一、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前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球类游戏活动中, 应简化规则, 突出球类活动的游戏性, 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通过游戏愉悦身心, 在娱乐中创造,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注重角色效应、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和评价

在球类活动中, 教师角色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 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其自身, 先要掌握一些球类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 结合幼儿球类游戏的开展, 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师不仅可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幼儿一起游戏, 还可以做一个操作指导者, 指导幼儿正确的行为、合理的讨论, 从而使互动活跃起来, 使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饱满。

三、注重设计适合年龄段幼儿的球类活动, 体现个体差异性

幼儿年龄不同, 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组织球类活动时我们要设计符合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 有效开展球类活动。如:3~4岁的孩子学习双手拍球、单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拍球、蹲拍球、跪拍球、上下举球、抡球, 四个方向拍球、双手转球等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4~5岁的孩子学习加入踏点步拍球、后撤步拍球、交换位置、边走边拍球等有一定技巧的动作, 5~6岁的孩子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 已经能熟练地掌握拍球技巧, 这样, 就要加有难度的动作了, 如跨下运球、拍一个球转个圈接着拍、拍双球、传球、夹球跳、拍球钻洞等。针对这些情况, 小班幼儿我们要开展情境化球类活动, 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如制作卡通形象的布球使其乐意尝试多种滚球、抛接球动作。中大班的孩子则在小班幼儿的基础上技能要求要大一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玩球游戏、比赛。特别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竞技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提高孩子的球类技能水平。

四、注重循序渐进, 有效组织

球类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游戏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一小班年龄阶段的球类活动组织为例:

1. 初级阶段

创设情境, 练习滚球、抱球跑等动作, 激发幼儿对球类的活动的兴趣, 开展如:追小球、和小球宝宝做朋友等活动。

2. 中级阶段:各种玩球动作练习

(1) 练习抛接球的动作———创设情境, 在尝试中不断增加难度, 让幼儿在游戏中抛接纸球, 抛接彩带球, 抛接更小的球如海洋球、乒乓球等。

(2) 练习投篮进筐的动作———如教师手臂做篮筐, 幼儿投篮;两两相对, 一人手臂做篮筐, 一人投篮;设置一定距离, 投篮入篮筐。

(3) 练习使用辅助器械玩球的动作———如提供旧报纸搓卷成的纸棒、羽毛球球拍等器械开展赶小猪的游戏活动;收集可乐罐、饮料瓶, 开展保龄球活动等。

3. 高级阶段:拍球动作的练习

(1) 从简单的动作练起:让幼儿拍一下球将球接住的方式练习, 打好基础。

(2) 通过教师的正确讲解、演示并用图展示玩球的正确方法和姿势。

(3) 充分利用幼儿间的榜样作用,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就请家长在家里帮助练习。

(5) 编玩球歌。如拍球歌:“小球跳、跳、跳, 拍球姿势最重要, 双脚分开一脚半, 上身前倾腿微屈, 手拍球, 腕用力, 拍得重跳得高, 拍得轻跳得低, 眼睛看球上下跳, 嘴里数着1、2、3。”

篇14:球类运动教学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 田径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46-02

一、大学体育田径运动现状

第一,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弱。身体素质直接决定了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再加上当下大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所占课时逐年减少,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得到的锻炼机会与锻炼时间也不断减少,学生没有机会养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田径能力弱的学生更是产生了懒惰心理,认为只在需要在考试前拼命跑一段时间,考试过了就再也不会主动去提高自己的田径能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田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田径运动过程中技能的掌握。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所有的大学体育运动项目中,田径运动得到的学生支持率最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乏味。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第一印象来自于所任教的教师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田径运动长期呆板、僵化、枯燥的教学方式自然会让学生退避三舍。

第二,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个人要求也非常低。很多大学生公开表示自己对田径运动的成绩不在意。在学生眼里,田径是一项对个人毅力要求非常高的体育项目,要想获得好的田径能力,需要克服相当大的困难,还要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得以提高。再加上大学生田径运动中的训练时间与训练条件都很难满足,这进一步提高了田径运动的难度,自然没有大学生愿意做这样一件“自找苦吃”又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太多帮助的事。基于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田径运动的意义,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感受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当然,在硬件条件上,田径运动的场地,相关运动设施的使用都要尽量人性化、便捷化,以方便大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锻炼。

第三,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主要以自愿为原则进行构建,越多学生支持开设的课程就越占主体地位。但高校对于学生体育运动的偏好过于关注,这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偏食”现象。当今的高校选课机制虽然能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业,但却让那些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成效的课程慢慢边缘化。其中,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学生选得多的大部分都是跆拳道、瑜伽、篮球、网球、羽毛球等,此类课程趣味性相对较强,观赏性与表演性更强,学生自然爱选。所以,相比之下,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枯燥,难度又大,学生自然不爱选。但从长远来看,田径运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止一点。田径运动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心血管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的精神,能培养出学生坚毅的品格。因此,当下的高校选课机制,一味助长了学生的偏见,弱化了国家对于学生田径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田径运动教师方面

在田径运动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构成了整个教学的框架。田径教师的体育素养决定了田径教学中示范运动的规范性,而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田径运动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越高,越能给学生带来正确而充满美感的示范。基于此,田径运动的教师不仅要通过不懈的锻炼与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在教学中穿插田径运动方面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田径运动知识。田径运动的技能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田径锻炼习惯更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先打好学生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明白田径运动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详略得当,以学生的眼光去讲课,让学生能在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田径锻炼。当然,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田径运动的训练不能求快,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情况,配备合适的器械,让学生稳中求升,保证安全训练。

(二)田径运动教学方面

田径运动的理论教学在于让学生明白田径运动的意义,明白田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情况与相应的处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田径运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结合起来,教师应在讲解田径运动的基本技巧之后,把田径运动中的安全事项与问题进行全面解说,保证学生能妥善处理自己在田径运动中遇到的心理与生理问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在于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训练。通过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田径运动实践中去。分组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安排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成果验收,并及时发现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三)田径运动考评方面

现在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田径理论成绩考核,平时的田径成绩汇总,田径技术评定与达标评定四种。学生对这四方面构成的田径考评体系普遍存在不满心理,因为这样的传统考评体系过于“一刀切”。每个学生所拥有的身体素质与基础都是不一样的,考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最初接触田径运动时的体能情况与田径训练后的体能情况之间的对比上。但在当下田径运动考评体系中,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众所周知,仅从身高一项来说,腿长且肌肉发达的学生天生就在田径运动中占优势,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可能哪怕再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状态,更别说学生个体差异产生的影响了。所以这样的田径运动考评机制只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是田径运动这材料。只有淡化此类传统田径运动考评中的评优功能,突出田径运动考评的导向性,以激励为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如对于本身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要想达到考评标准本来就存在难度,但与原先的状态相比,只要学生进步大,就应该得高分,就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死掐一个标准不放,让学生彻底丧失对田径运动的信心。要知道,一切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们做更好的自己。田径运动考评更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上,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享受运动的乐趣,并能在长期的田径运动锻炼中收获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坚持不懈的运动品质。

(四)田径运动课程方面

大学生体育中跳高、跳远、短跑、跨栏、标枪、铅球等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育技巧要求高,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各有千秋,所以在课时方面的需求很大。但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田径课时的数量却在不断下调。从最初的348个课时(按1980年标准),到108个课时(按2006年标准)。课时的减少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田径锻炼机会,更没有机会培养学生田径技能,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压力增大。

(五)其他方面

田径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其项目特点决定了训练时对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田径的运动场地不仅要处于室外,而且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如跳高、短跑、铅球、跳远、跨栏、标枪等项目,训练时场地一定要空旷以保障学生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大风、下雨、下雪、大雾天气是不可能进行田径运动的。但就目前的状况,虽然高校都会配备田径棚以供学生训练,但大部分场所地都已经被球类活动、舞蹈、武术,甚至健美操所挤占,在安全的前提下,田径课程的有效开展难度很大。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了田径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可以说,这些外在因素让大学生田径运动变得“虚有其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可知,高校一方面要重新认识田径运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在课时安排与场地设施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田径运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情况进行科学教学。考虑到学生田径锻炼能力普遍偏低,在进行教学时,应循序渐进的让学生适应训练的强度。同时,在田径运动的考评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自觉锻炼,重视学生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上,考虑到田径课程受到场地与天气影响较大,应协调好各类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田径运动的正常安全进行,让田径运动真正成为让大学生受益一生的体育项目。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萍.浅析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2013(8).

[2] 闵桓.试析大学田径课运动水平和提高策略[J].高中生学习,2013(12).

[3] 赵振义.关于田径教学在大学体育课中被边缘化的思考[J].体育博览,2011(16).

上一篇:寒流来了作文450字下一篇:盆景、花卉、园艺、园林、植物王国花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