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2024-04-19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精选6篇)

篇1: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级(四年级)本科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伦理学、医学法律、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等。在开班仪式结束后随即对参加开班仪式的所有学生采用实名制进行调查,填完之后立即收回问卷。

1.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将问卷结果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用Excel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在数据录入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准备双录入实时校验功能,以保证数据录入中的质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一位数据统计员重复两次核查分析结果,出现差异及时进行核对解决。

2调查结果

总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其中有一份问卷最后三个客观题没有填写,认为无效,故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2%。填写问卷的46名同学中,男生6名(13.04%),女生40名(86.96%),平均年龄21.66±0.98(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6名(78.26%),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10名(21.74%)。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仅有6.52%(3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38名,82,61%)的学生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少是阻碍提高临床技能的主要障碍,接近一半(21名,45.65%)的学生能够顺利的与老师交流沟通,但是仅有10.87%(5名)的同学认为能够顺利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仅有4.26%(2名)和2.17%(1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和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41名,89.13%)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超过一半(26名,56.52%)的.学生认为目前医生的医德医风整体较好。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技,而且要求医生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即丰富的人文、法律、伦理等方面的素养和沟通能力等。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学生的知识面窄,不论是交流和沟通能力还是伦理道德、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都亟待加强和提高。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多重原因,不论从学生自身还是到目前的整个医学教育模式,都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医学生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只注重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了职业素质对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课程讲授方式落后,导致无法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本次调查的学生中4.26%的学生经常了解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有研究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作用不大[5],造成这种情况的与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有关。其次,相比较其他的专业的学生,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多,从基础医学课程一直到临床医学课程都要学习,所有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与自己学习有关的事情,而不了解其他知识。法制教育是医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顺利发展的必要,也是缓解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必要手段。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17%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21.74%的学生从来没有了解过医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目前医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在中国的医学院校,医学法律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很少有专业的研究医学法律方面的老师,这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基于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对以后的培训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课程设置模式,提高人文素质和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3)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发挥课外活动、临床实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4)制定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标准和评价体系。综上所述,参加本次培训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并且要加大对目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共同促进我国医学生和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

篇2: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3: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1 综合素质的培养

1.1 以“德育”为主线,引导学生走成才之路

作为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兴衰,因此,必须加强和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医学研究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整个人类及未来对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1]。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期间,既要严格要求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又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保证学生培养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把研究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尺度,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重视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实施教育。根据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1.2 以“智育”为重点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它学科有很大不同。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准备好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知识,奠定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文化基础。事实上,医学知识仅占人类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人类文化整体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只能从某一个方面从事某种具体工作,当然,如果没有对人类文化从整体上的了解,改善医学研究生的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结构就成了无源之水[2]。作为21世纪的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结构要合理,而且还必须具备对各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能力[3]。研究生通过某些课程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沟通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2 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院是培养临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加强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4]。但要培养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还得从健全培养制度入手。导师和科室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各个专科轮转的时间。要从基本功的训练开始,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医嘱及病历书写、病程记录,导师和各科代教教师均应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对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生应亲身参与诊疗过程,结合导师查房讲解,对这些疾病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以后遇到此类病人,能做到独立进行初步的处理。另外,实习医院或科室必须针对研究生定期讲课,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以便研究生更好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生需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经过临床实践来积累知识。对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术后监护、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尤其合并症、并发症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对于疾病成功治愈尤显重要,我们特别强调研究生重症监护能力的培养,重症监护室应成为临床思维能力锻炼的前沿阵地。要求研究生在重症监护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勤思考、多总结,让研究生讲出思维过程和诊治的整体方案。同时还要重视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应变能力,特别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 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目的,也是素质培养的重点,应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为今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5]。研究生具有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信息,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他们所开展的课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探索性、创新性,绝大部分是本专业前沿性的课题。事实上,研究生群体作为一支十分活跃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医院医、教、研工作,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医院已完成或在研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中无不凝聚着研究生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许多导师强调把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和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联系在一起,并要求他们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的创新性,既保证了学位课题的完成,又为科室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使科室的科研方向进一步明确和稳定,促进医院或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临床实习与查阅文献的时间分配上,学校和培养基地医院结合,要求学生把握好尺度,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住院医师,不能整日为书写大量的医疗文书而占用大部分时间,忽略对前沿课题文献的查询。同时强调研究生不能只重视查询文献,而忽略临床技能的培养。尽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技能,重科研、轻临床,高学位、低工作能力的弊端。通过教育使研究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只有将两者合理的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临床研究生,才能在攻读研究生阶段不仅掌握一般医学科学知识,而且成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短程更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只有做到系统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培养过程相结合,培养的学生才能是思维活跃、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合格实用型人才。

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定位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上,要正确处理好研究生教育中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关系,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把研究生培养成合格、实用、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文,莫雪安.浅析医学研究生的素质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9):30.

[2]杨晓玲.推进医学研究生素质的几点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2):225.

[3]杨成兰.自然辩证法教改与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J].作家,2007(11):204.

[4]富秀玉.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素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5):544.

篇4: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00-02

研究医学本科生需要培养和提升的素质与能力,对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和医学生的自我成才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参考价值。那么,现代医学本科生应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医学发展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详细的论述与说明。

1.医学生要具备健康素质

对于现代医学生来说,健康素质是成就学业、成功事业、快乐生活的基础。

医学生健康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健康。前两个比较好理解,第三个社会健康指的是从社会角度衡量,主要涉及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调查表明[1],很大比例的学生有肝炎、营养不良、运动损伤、眼部疾病、皮肤病等疾患,而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在医学生中普遍存在,比如自卑、失恋、患病、受挫等。而造成医学生健康素质危机的主要因素有:(1)自身因素 主要指医学生缺乏体育锻炼。(2)学校环境 某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很多课外活动的开展收到了限制。(3)家庭环境 现今的医学生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调查表明[2],多数独生子女对体力劳动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独生子女被溺爱又表现出某种专制,在学业上家长对孩子非理性地过高期望与施加过大的压力,都不利于医学生健康发展。(4)社会环境 包括就业压力、网络成瘾、人际关系问题都是造成医学生健康素质危机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健康素质刻不容缓,由于医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里,所以主要从自身努力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来提高医学生的健康素质:(1)医学生的健康自助途径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主动维护心理健康、善于利用闲暇时间自我调节,这些途径都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健康素质。(2)学校健康互助途径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健康行为的积极引导、健康服务的提供以及健康环境的营造。

2.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社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对现代医学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代医学生在接受知识、设立目标和学习交流能力方面总体上不断提高,但由于对医学高等教育期望值过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在灌输式教育方式下习惯于浅层学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现代医学生缺乏学习策略、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现代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设定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 (2)增强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能力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医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与有自制力、善于学习的同学交往和形成学习团队,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小氛围,在这个情境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交流,使学习上的自我监控有一定的他律的压力,有利于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3)学习方法的创新 尤其要注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学习方法的创新,如广泛读书以提高人文素养,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

3.医学生要注意开发自己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作为关系人的素质和修养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深层次的核心能力。但目前医学生养成的被动的、机械的、应试的学习方式,必然严重影响他们的批判性精神和思辨能力。那如何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医学生呢?(1)厚实的知识积累是拥有思辨能力的基本前提 知识积累能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开思维空间,放任思维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创新。(2)具备批判性思维是拥有思辨能力的重要表现 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特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兴趣、自信、不迷信权威、开放的心理、探究和反思。(3)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具体培养途径包括养成开放性思维、加强哲学的学习以及加强实践体验,培养感性思维能力。(4)增强表达能力 把思想表达清楚,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4.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醫学生综合素质的体验,也是医学生日后进行医患沟通的基础。沟通能力强的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很容易成为学生干部,成为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而沟通能力差的医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那怎么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呢?具体途径如下:(1)修炼沟通意识和性情 (2)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3)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4)掌握非言语的沟通技巧 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主要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5)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网络沟通有时可以转化为现实沟通,但不能把它直接等同于现实沟通,更不能过多地沉溺于网络而减少现实沟通。

5.医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医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那怎样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创新知识的积累 创新知识的积累,既需要科技知识,也需要人文知识,因此,医学生在学校里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修炼内功才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2)创新心理的调适 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活动,创新过程中容易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医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提升意志力;锻炼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和自信心;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等。(3)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包括:善于捕捉问题、培养批判精神、激发创新动机和培养创新兴趣等。(4)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 主要指医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5)创新技巧的训练 常见的创新技巧主要包括设问检查型技法、列举分析型技法、组合创新型技法、逆向思维型技法和联想列比型技法等[3]。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医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以上各方面的能力,以期达到一名优秀医生的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董垌希. 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关颖. 独生子女劳动意识和习惯调查报告[J]. 中国德育. 2013(01).

篇5: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一、课程安排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当中就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同时也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习课,它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科学研究总是将目光投向新问题与新领域,或是在追求新发展、新理论和新创造中不断进步。因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需促使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并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继之加以培养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

二、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并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以往的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依据实验指导按“方”抓“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辅助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很强,按部就班、不求甚解的依实验流程去做,并且学生往往会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的发挥相当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尝试从传统的生物学试验转向分子生物技术实验,从验证性的单个试验转向以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由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多层次实验内容所组成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为手段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4]。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某类疾病相关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将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该实验几乎涵盖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质粒DNA的转化与制备、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等。整个实验内容比较完整,前后衔接恰当,从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条块分割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了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对该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是环环相扣的,各部分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关联。由于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往往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满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试验转化为设计创造型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并学习课题设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逐步地理解所从事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与设想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而是能够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立体化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奥秘,阐述人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因而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采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在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而具体,从而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教学过程中无法安排的经典操作或前沿技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样,通过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验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互动。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意境,帮助学生得到示范性的知识。

3.启发式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因此在此间隙之中,教师可对学生前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开展引导性的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做PCR实验后,学生所得到的目的基因条带可能具有非特异性,其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回答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思考,再从实验整体操作过程考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引物设计、退火温度选择、样品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这一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同时在此时期,学生还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反应条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的方式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有些是异想天开、并不可行的。但这种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既有实验手段的深入探讨,敢于挑战权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们新颖的思维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也有很强的冲击与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摆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从更多、更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三、实验报告以拓展创新能力为方向

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对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报告中我们不强调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学生实验结果的唯一标准性。而是要注重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讨论并分析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学会并掌握主动、独立、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注重创新能力为导向

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只允许我们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真正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则很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易造成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以主观题为主,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并且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只有通过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才能解答考题;实验考核占总评分的30%,通过平时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总结分析来考察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延伸知识,将学生从繁重的背记知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时间,以便去思考实验设计、整理思路并拓宽思维;需要综合思考的考题也能够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6: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语言研究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球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就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的`语言教育来看,汉语教育和语言理论教育的质量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本土语言资源优势,通过高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实施本科生语言研究素质培养模式,是提高汉语教育和语言理论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 者:周芸 ZHOU Y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222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2(10)分类号:H192关键词:语言教育 教育质量 语言资源 语言研究素质

上一篇:执业医师试题库下一篇:《茅以升的少年壮志》记叙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