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2024-05-12

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共14篇)

篇1: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和特点

学习过 程

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 时间 学习要求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1、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照相机的______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_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的。

3、投影仪使用时,物体(投影片)离投影仪比较_____,成的像离镜头比较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的。

4、放大镜是最常用的 光学仪器之一。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的。

5、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任务一:照相机的成像

1、观察课本图3.2-1,理解照相机成像的特点

2、各小组将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在班内交流,并演示效果。

任务二:投影仪的成像

1、观察课本图3.2-4,理解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10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熟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讨论:看课本中图3.2-5,把张投影片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的像是怎样的?

任务三:放大镜

1、适当调整距离,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

任务四:实像和虚像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

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

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任务五:总结完成下表

器材名称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性质(大小、倒正、虚实)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四、体验成功,拓展延伸:

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请问小丽该如何做?

五、知识构建,抽测达标:

1、凸透镜能成像,如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到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在投影中成______、______ 立的_______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滴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子比旁边的字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镜,他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像。

4、下列光学仪器或器具中用到凸透镜的是()

A、潜望镜 B、汽车观后镜

C、太阳灶 D、摄影的镜头 10 通过活动加深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篇2: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篇3: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针对上述实验“异常”现象, 想要解释个中原因, 首先要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 (统称为球面镜) 的成像原理。我们知道, 在球面镜中有四条特殊光线, 即 (1)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球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 (或反向延长后交于凸面镜的虚焦点) ; (2) “过焦点”的光线经球面镜反射后平行于主轴; (3) 过球面中心的光线经球面镜反射后沿原路返回; (4) 从顶点入射的光线与其反射光线关于主轴对称。因此, 可以利用这四条光线中的任意两条来作图, 得到球面镜的成像情况。 (在以下各图中, C为球面镜的球心, F为球面镜的焦点, r为球面半径, f为焦距, u为物距。)

凸面镜成像 (如图2) :物体所成的像始终在镜后焦点内, 为正立缩小的虚像;物体越接近镜面, 像也会越接近镜面, 且越大。

凹面镜成像:由于它的成像情况要比凸面镜复杂得多, 这里按物体到凹面镜的距离由近及远分为五种情况进行画图分析。

第一种情况 (如图3) :当物体位于焦点和镜面之间 (即u<f) 时, 则在镜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二种情况 (如图4) :当物体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处 (即u=f) 时, 物体成像于无穷远处。

第三种情况 (如图5) :当物体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和球心之间 (即f<u<r) 时, 则在球心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四种情况 (如图6) :当物体位于凹面镜的球心处 (即u=r) 时, 则在球心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第五种情况 (如图7) :当物体位于凹面镜的球心之外 (即u>r) 时, 则在球心与焦点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上述球面镜成像规律中, 不难发现:凸面镜的成像规律与凹透镜类似, 凹面镜的成像规律则与凸透镜类似,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球面镜是反射成像, 而透镜则是折射成像。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两个反射面为何会成三个像?当烛焰放在凸透镜前, 人在烛焰的同侧对着凸透镜镜面观察时, 则人在镜面上所看到的像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其中, 凸透镜的前球面 (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成一个正立缩小虚像 (1) (如图8) ;凸透镜的后球面 (相当于一个凹面镜) 成一个倒立实像 (2) , 而实像 (2) (相当于物体) 又经凸透镜的前球面再次成像 (由于物体是倒立的, 所以凸面镜所成的虚像也是倒立的) ,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像 (3) (较像 (2) 要小一些) , 但像 (3) 是一个倒立虚像。当然, 由球面镜成像原理可知:上述这种“一正两倒”的成像情形, 烛焰须位于凸透镜后球面的焦点以外, 如果烛焰位于凸透镜后球面的焦点以内, 则会观察到两个正立的像, 其中一个是放大的虚像 (由后球面形成) , 另一个是缩小的虚像 (由前球面形成) 。

篇4:生活中的透镜

1.完成如图1所示的光路图.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有会聚作用.

【学习目标】(1分钟)

1.知道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照相机、投影仪及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举例说明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导学提纲】(30分钟)

知识点一:照相机(自主钻研3分钟,组内交流2分钟)

请你阅读课本94至95页,“照相机”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照相机由哪几部分组成?试着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2.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薄膜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的特点写下来.

3.关于照相机你还知道些什么?

温馨提示:你还有什么問题请写在纸上.

练一练:(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较远的位置,在胶片上得到、的像;(2)一名摄影师在给我们班同学照完集体照片之后,要给一个同学照一个全身照,摄影师应该(填“靠近”或“远离”)学生,镜头应该(填“伸长”或“缩短”).

知识点二:投影仪(自主研究2分钟,组内交流2分钟)

先观看教师演示,然后结合课本95页,“投影仪”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投影仪有哪几部分组成?试着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2.把你看到的像的特点写下来.

温馨提示: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纸上.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知识点三:放大镜(自主研究1分钟,组内交流1分钟)

先阅读课本95页,“放大镜”部分,然后利用桌上的器材亲自做一下:

1.你看到了放大、正立的像了吗?

2.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温馨提示: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纸上.

做一做: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选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镜.

知识点四:实像和虚像(自主研究3分钟,组内交流2分钟)

请你阅读课本96页,“实像和虚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你怎么理解实像和虚像这两个概念?

2.你如何判断凸透镜成的像到底是实像或虚像?

温馨提示: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纸上.

填一填:照相机和投影仪成的是像,平面镜和放大镜成的是像(选填“实”或“虚”).

【达标测评】(测试时间:6分钟,试题满分:10分)

1.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2(a)所示,会看到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b)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实像.

2.如图3所示,小宇用放大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的是“YS”两个字母正立、放大的像,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3.如图4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选填“正立”或“倒立”)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像(选填“实”或“虚”).

4.下面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

篇5:生活中的透镜物理教案

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镜头的作用相当于那种透镜?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把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间的距离,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像。提问

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

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是什么透镜?

--凸透镜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观察相的大小、正倒。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请同学们用放大悼词樯系淖郑⒏谋浞糯缶档阶值木嗬耄鄄熳值姆糯笄榭觥

--能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在透明的玻璃板和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看课本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篇6: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玻璃对光的 作用而产生的。

5、如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篇7: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一、新课引入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新课讲解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三、本课小结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②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篇8: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透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片2)问你现在最想要的是那种?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篇9:初二物理知识点辅导: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物距uu>2fu=2ff

像距vf2f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放大镜应用照相机

正立放大的虚像

①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②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③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篇10:初二物理单元透镜单元测试题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初二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透镜及其运用,希望大家练习!

1、下列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2、下列关于眼睛和眼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眼睛相当于凹透镜

B.近视看远处的物体清晰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近视眼的折光能力太强

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影”,如“做手影游戏”、“看电影”、“湖中树的.倒影”、“用照相机摄影”等。以上词语中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手影──光的折射

B.倒影──平面镜成像

C.摄影──光的反射

篇11:初二教案透镜4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篇12: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与情价感值态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学难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教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说明: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出示投影5)

师: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篇13: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②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1.2过程与方法 :

①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②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2.2 教学难点 ①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题: 什么叫透镜?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6.2 新知介绍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师】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探究什么是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老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学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学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老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学生:图中甲是凸透镜。

学生: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老师: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板书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侧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老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板书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距,用“F”字母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字母表示。

【实验】如何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师】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实验】探究透镜的作用

【师】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生】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生】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生】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生】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亮点是光会聚的。

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板书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课后小结

课堂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侧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距,用“F”字母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字母表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课后习题

1.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C )

2.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C )

3.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D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 人的眼睛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具有 光线作用.如果远处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面”或“后面”)就会形成近视,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

答案:会聚;前面;凹

作业布置:

篇14:初二物理教案生活中的透镜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我们知道运动会圣火采集是神圣的,下面我们来观看2009

年 8月1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火种在山东泰山之巅采集仪式,同学们和我一起仔细观察圣火采集的方式。

想知道09年全运会圣火采集的奥秘就要认真学习我们今天的这节课-----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2.新授内容:

什么是透镜呢?

透镜: 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树脂等材料)制成的一种光学原件。教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有那些仪器或是物件用到了透镜呢?

活动一:比较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 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拓展探究:(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是这样点燃圣火的呢?)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练习: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七、板书设计:

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透镜两种透镜

上一篇:西餐用餐的十大基本礼仪下一篇: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