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

2024-04-08

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精选4篇)

篇1: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

青田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制度

一、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创建工作力度,保障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制定本通报制度。

二、本制度以平等、公开、及时、真实为原则,增强各创建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推动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通报的内容

(一)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迎验(或复查)情况;

(二)20个乡镇所在地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进度完成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进度完成情况;

(四)县城污水管网改造、温溪江北污水处理厂、船寮中部组团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进度完成情况;

(五)中东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进度完成情况;

(六)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情况;

(七)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生态葬法建设情况;

(八)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林)、水产品基地建设情况;

(九)高市、石门洞、洞背村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及方山乡生态创建与稻田养鱼文化遗产开发完成情况;

(十)县城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建设完成情况;

(十一)生态宣传、信息报送情况;

(十二)各创建单位创建支撑材料包括各项创建指标完成情况的佐证材料报送情况;

(十三)参照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八项基本条件和十一项考核指标中需要通报的其他内容。

四、通报的形式和程序

(一)通过采取召开专门会议和发简报、信息公开栏、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

(二)实行半月通报制度,于每月15日和30日进行通报;

(三)各创建单位认真对照《青田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和责任书的内容,将本乡镇本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安排形成半月专报,从4月份起,每月10日、25日前报省级生态县创建指挥部。

五、通报工作措施

(一)重点工作通报由督查推动组负责组织,综合创建组负责具体承办事项的落实;

(二)各创建单位应积极参与配合工作通报,不得互相推诿,以便按时公示通报内容,确保通报内容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实事求是,依法通报,力求通报内容通俗易懂,统计数据和有关资料真实可靠。

六、责任追究

(一)加强对重点工作通报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对相互推诿、推卸责任导致创建工作漏报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有关单位,依据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和追究纪律责任;

(二)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将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年终考核。

七、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1、青田部门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半月报表、青田乡镇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半月报表

篇2: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

为加快我县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生态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浙江省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及《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结合青田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县“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发展战略,以“美丽县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载体,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强化以园林绿化为重点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努力把青田建设成为具有欧陆风情绿色宜居的省级园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严格按照《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争取每年扩绿递增型发展。到 2017年,建成区绿地率大于30.5 %,绿化覆盖率大于3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 8平方米,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规范、景观保护得力、绿化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的建设格局,力争到 2017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使青田建成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特色的宜居

— — 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青田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管养工作

结合青田县域总体规划,按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充分采用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植物地域性特色,进一步完善《青田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加快做好申报工作。划定城市绿线,实施青田县域范围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根据《青田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县城区域龙须岩、石郭坑、东堡山、塔山公园开发建设和提升建设工作,引导建成区内的山体林地向城市公园过渡,指导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的合理布局,确保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投入,依照法律法规完善规范专业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管养工作。

(二)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1.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每年政府实施园林城市创建系列工程,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完善综合公园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林荫停车场、加快太鹤公园入口绿化建设、塔山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江南大道绿化带侧石改造、城市绿道建设的步伐,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逐年增长,并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到 2017年底使人均公园绿地达— —

8平方米以上,全县绿地率大于30.5%,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市街道绿化按照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新建小区和单位绿地率在30%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2.凸显特色,提升绿化品位。坚持“美丽县城”、“欧陆风情,山水家园”的侨乡特色个性城市绿化理念,完善县城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标志性建筑设计,做好主要景观轴线和节点、地标性建筑、城乡结合部、城区出入口的规划设计,营造具有浓郁侨乡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充分利用我县城在山中,河流穿城而过的特有条件,加快城市滨水景观风貌规划编制工作,注重对城市街景、建筑物、巩固空间等实行艺术化和人性化改造,引导瓯江两岸建筑高度布局,优化建筑外立面和屋顶形式,丰富城市景观层次,塑造优美的天际线。做好城市街景小区绿化小品设计,提高园艺技术,丰富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位。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以“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为载体,重点抓好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为主要通道的绿色廊道,构建集自然生态和侨乡风貌于一体的道路、滨河森林生态廊道。

3.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森林抚育,推进山区林道、生态公益林建设,强化镇村绿化、六边绿化,加强山地植被保育和荒山荒地治理,对“三沿”通过人工造林补植改造等营林措施,进行林分景观改造,到2017年改造景观林15000亩,优化森林景观效果,提高森林生

— — 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以“植树节”等活动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做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捐建、苗木赠送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打造“创园为大家,创园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城镇的创建活动。

(三)加强城市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1.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遵从“重在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设施,景观绿地,使之成为城市的亮点宣扬城市个性。

2.严格保护城市古树名木。进一步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加强对太鹤公园古松树群的保护,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有力措施,严禁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水平,发挥古树名木的良好景观特征及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作用,名树保护率达到95%。开展县树县花评比活动,积极推广本地木本植物,探索应用自衍花草及宿根花卉等绿化,丰富本地被植物品种,本地植物植树在0.7以上。

3.实施城市景观工程。保持“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城市景观格局,充分运用山、水、林、园、城等景观要素,使各片区镶嵌在绿地、森林、河流之间,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 —

中、林在城中,江水相伴、绿带环绕”的山水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夜景亮化规划,进一步丰富城市夜景,打造“侨乡不夜城”。规范实施市区户外广告管理规定,坚决打击非法广告、乱涂乱画小广告。严格按照《青田县户外广告总体规划》要求设置户外广告,规划个街道范围的牌匾、标识及宣传栏设置。积极推进公交先行,优化公交运行格局,开通智能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站点和站牌,形成合理优化的城市公交路线。

(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青田山水等自然资源优势,以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修复和完善由生态屏障区、生态带、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系统串联体系。以县城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加强生态带的保护与建设,推进城市理性拓展。做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并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在抓好环境建设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力度,对城区的各类污染源进行全面整治,整治建筑施工噪音、公共场所和餐馆使用液化气、电能等清洁燃料,减少油烟污染。加强扬尘监管,有效降低空气中悬浮物浓度,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结合“五水共治”行动,深入实施县城河道综合整治,加大截污、活水、修复力度,改善河道水质,构筑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保持大气和水质一级标准。

— —

(五)配套城市基础设施

要把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和承载水平。突出抓好污水管网的改造建设,到 2017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0%以上,并且不低于创建省园设市平均值。不断完善中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建成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以上,且不低于创建省园设市城市平均值。加快推进湖口水厂扩建及改造,实现城市供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到 2017年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大于 99%。继续加强城市管道燃气建设,继续抓好城市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及林荫停车场建设工作,促使城市健康发展配套合理。

(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危旧房、里弄小巷等改造工程,推进城区旧住宅改造,完善基本公共配套设施,切实改善居住环境。以低碳示范社区试点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新建住宅小区低碳设计,大力开展绿色小区创建活动。按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5%的要求,大力推进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00%,且住房保障率大于 80%。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居住小区建设力度,规范小区物业管理。对县城主干街道、背街小巷、出入城通道等的环境卫生进行重点治理,健全卫生保洁制度,保持干净整洁。加快社区配套建设,加大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无障碍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 —

投入,合理规划建成区道路建设工作,推进建成区林荫路建设及改造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创园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在县建设局,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和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创建任务,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纳入到相关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并实行定期督查。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全县统一部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时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的目标任务。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全县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和有关城市绿化的法规政策,使创建工作成为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开展明查暗访,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深入贯彻执行《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认真把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绿化审批关,完善建设项目绿化工程方案审查、过程管理和施工验收制度,加强城市绿化的全程监督指导。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任意侵占绿地、破坏绿化的行为予以依法查处。

— —

(四)依托科技,提高水平。要充分发挥青田县有关学术、科研机构的作用,提高选种育苗、栽培管护的科技含量。要保障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经费,大力维护城市绿化成果。要加强城市绿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城市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任务分解

为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创建工作任务,根据《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浙江省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美丽县城”的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确保我县2017年省级园林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现将青田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责任分工如下,并就做好“创园”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创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各部门必须负起责任,积极落实任务。

(二)对“创园”工作任务要认真落实,为确保各项考核指标达标,各部门要根据分工制订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计划(2014—2017),报送县政府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大对“创园” 工作的投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在 2017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三)在完成“创园”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重视文档资料的收集,按照要求统一交“创园”办公室汇总,以备检查验收。

(四)“创园”工作纳入部门年终考核,政府督办、考核办参— —

篇3: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

1 小乡镇环境规划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乡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针对小乡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乡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1.3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预防为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以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 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1.5 坚持将城乡传统风貌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1.6 坚持小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和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 充分发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 规划目标及时段

2.1 规划时段。

石泉镇环境保护建设起始年为2010年, 规划完成年2014年, 近期2010年, 中期规划时段为2011-2013年, 远期规划时段2014年。

2.2 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5年的时间使被全镇破坏的生态全部得到修复, 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循环, 产业结构合理, 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社会服务和文化、卫生、教育体系及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2.3 分期规划目标。

2009年-2010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种植业为基础,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2013年全镇的生态退化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全面得到恢复和整治, 生活环境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农村多元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14年全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持久良性发展, 以森林和湿地为重点的自然资源明显的恢复和增加, 以生态产业为基础, 镇村企业为龙头, 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文明得到实现,

3 分类规划目标

3.1 经济发展目标

全镇经济生产总值在2009年30278万元的基础上,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46580万元;人均年收入, 2009年全镇农村人口均收入5709元, 到2014年增加到6526元。

3.2 环境建设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镇村生态建设目标。

4 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5 分区规划目标

5.1 小流域生态经济区 (a.改善农田生态环境。b.农村经济多元化) 原则及目标

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石泉镇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坚持强化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 区域布局, 镇与周边农村之间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原则, 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高度来设计规划, 才能形成区域合理有序地镇村整体结构。 (3) 坚持突破石泉镇地域的特色并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重点发挥生态农业, 绿色产业和技术, 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 (4) 坚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以有力于生产、方便生活, 节省土地,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强镇村基础假设, 提高镇村功能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目标:充分利用全镇资源优势, 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绿色生产、特色产业和高附加产业为重点, 扩大城镇规模, 功能区合理布局, 搞好排水乡镇建设, 搞好住宅小区建设, 建成生态园林镇、搞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石泉镇成为镇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生态乡镇。

5.2 与发展村 (个体) 企业的关系

(1) 吸引农村各类人才来我镇工作和安家, 人口的聚集, 相应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 有利于村镇 (个体) 企业的发展。 (2) 村镇建设必然建立工业、市场、生活小区, 各种流动机构营运而生, 使村企业产品销售距离缩短, 流动渠道增多。 (3) 村镇建设涉及交通, 邮电、电力、司法等服务机构, 为村企业发展提供了方便。

5.3 总体布局

根据本区内“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多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在全镇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 结合镇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经济发展, 科学地确定镇村发展方向和规模, 引进资金和人才, 走外引内联之路, 充分发挥镇村的优势, 逐步建立高新技术、森林资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等, 以点带面, 辐射村屯, 形成生态镇村, 带动农业、村企业的发展, 形成群体优势。

a.功能区区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包括居住用地布局) ;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施用地。b.乡镇建设:镇广场;道路建设;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村规划石泉、团结、石华、发展、解放村贫困户房屋改造。新建房屋3450平方米, 总投资280万元, 自筹资金120万元。改善60户贫困户居住条件, 目前正在选址, 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5.4 产业开发

5.4.1 优势特色产业。

(1) 粮食及绿色食品加工业; (2) 利用大鹅基地, 通过招商, 对鹅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到2014年有自己的大鹅加工厂,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5.4.2 特色产品。

(1) 依托环境条件优势, 加大以北药、月见草为代表的作物栽培加工力度; (2) 特产养殖:开发特禽养殖及扩大河蟹、对虾等养殖。

5.5 生态产业总体规划。

A: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B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 (奶黄牛生产基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家禽生产基地建设)

5.6 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

治理工业污染, 除了建立必要的专门处理厂外, 还应要求工业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污染物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 然后对污染进行处理, 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 方可进行排放。严格控制在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区、居住区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工业集中区实行占地60%的内环与外环森林绿化带。

5.7 建设内同及投资。

(1) 水利综合防治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利防洪涝工程) ; (2)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3)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4、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5) 退耕还草规划工程; (6) 畜牧养殖发展项目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带动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此项活动,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 特别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此项工作是推进和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而且推动了全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摘要: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 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发展, 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 真正体现出社会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篇4:青田县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工作通报

1 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龙头。新升本的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模仿知名大学的做法,而应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从课程内部入手,加强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独特实用的精品课程。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安康学院数学始终结合教学课题,注意突出课程内在的建设,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用学术研究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在《常微分方程》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常微分方程的可积性研究》以及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开展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4篇。安康学院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Riccati方程的“不变量”概念,1999年国际常微分方程会议上,受到了西班牙Jaume·Ilibre院士的赞赏,被我国北大著名的微分方程专家张芷芬称为“给百多年的问题增添了生机”。团队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论文获陕西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篇;著作《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数学分析》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教学课题《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安康学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数学分析》和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数学分析》,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论文《关于重要极限limx→0[sinx/x]=1的循环论证及新证法》获安康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中学数学研究》课程建设中,结合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和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及5项安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和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2 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需要课程支撑,但课程建设又需要从教材来体现。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建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材,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2006年来,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2007主编的《微积分》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主编的《高等数学简明教程》被确定为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年来,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邀请参编教材8部,不仅扩大了学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全系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目前,数学系高职比例达66.7%,出版教材达20余部。

3 以科技活动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这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重任所需。当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安康学院数学系在创新教育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1996年以来,学生在校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论文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2项,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篇,获安康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1篇。

4 以区域发展为契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又要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数学作为特殊的应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尤其由过去师范院校整合而成的院校,在数学应用方面就显得非常薄弱,但是数学作为培养人“理性”的重要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所提供的特殊智力支持———“思维方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完美的方法。

安康学院地处山清水秀的陕南,中共陕西省委提出:“陕南(安康)以生态旅游作为突破发展的带动项目”。安康学院数学系根据安康特殊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思维”功能,成功地申报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新思路》《陕西在我国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和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品牌项目研究》《建设陕西旅游强省的研究》,以及安康市软科学项目《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发表旅游方面的研究论文近20篇,成果《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获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安康学院数学系提出的《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正是数学这种独特的思维作用,使我们的数学教授成了安康市政府旅游咨询专家,而且当前正在承担主持完成“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重任。

总之,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将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契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努力把“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成特色更加鲜明和优势更加雄厚的品牌专业。

摘要:从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技活动开展、应用成果4个方面阐述了安康学院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毕业综合实训报告1下一篇:9如何帮助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