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2024-04-28

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共8篇)

篇1: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 ),它的质量(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 (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课堂训练1】

练习1.1m3=_____dm3=______cm3

练习2.1.0×103kg/m3=________g/cm3

参考答案:1.103,106;2.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⑷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活动与探究】

课题:巧测密度。

要求:给你一个玻璃瓶、一架天平(附砝码)、足量的水和待测液体,如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及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实验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篇2: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铝块1 5

铝块2 10

铝块3 10

铝块4 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四、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5、6

板书设计: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篇3:初中物理《密度》一课教学设计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的起始章节,是由四节内容组成的,即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所探究的物质的另一非常重要的特性——密度,因此我认为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本节中学生再次接触利用比值关系来研究物理量,在知识的认知程度上,比前面明显高出一个层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氛围中,使知识步步深化。二是本节密度知识,是在学习物体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其他概念的基础,如:重力、压强、浮力等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本节知识在中学物理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是通过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由密度的应用也体现出生活与物理是密不可分的,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三部分,一是通过学生实际测量,感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是通过分别测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单位;三是通过举例延伸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本章涉及物理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中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和尺度等内容。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2)借助于比较不同物质的物体,他们的物质在内部排列的疏密程度不同,理解密度的概念、物理意义;(3)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从密度表获得与密度有关的信息,并根据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中,以一种物质(如:铝)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问题,在选取另一两种物质(如:铁、铜)为样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放在同一坐标中,利用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画图,分析与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总结归纳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是吉林油田四年制的学生,由于他们学制是四年的,这样势必造成这些孩子对一些感观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有一种求知欲和创新意愿,又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知,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概括,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八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些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通过欧姆定律,I=U/R,推出U=IR及R=U/I,所以对本节由ρ=m/v及v=m/ρ推导容易理解。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因为本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可以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对该年级学生来说,是个较高的要求。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还要经常用到,因此,对密度概念的建立作为本节的重点、难点。本节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探究后的结论,查阅密度表。由于密度概念是在探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因此学生对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的物质特性难于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选用引导发现、实验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想想做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制定计划与实际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问题情景,激情导入

(1)把两个分别装水和酒精的小瓶展示给学生,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辨认出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可从气味区分)

(2)课前教师准备好大小、形状、颜色均相同的两枚戒指,告诉同学一枚是纯金的,一枚是黄铜的,请两位同学上前辨认出哪个是纯金的、哪个是黄铜的,其他同学想办法。(一时没有确定的答案,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本节课学习有关“密度”的知识,找到正确鉴别物质的方法。

2.新课学习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猜想

1)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给学生,问哪个物体的质量大(回答,体积大的),现在大铁块的体积是20cm3,小铁块的体积是10cm3,那么,大铁块的质量与小铁块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2)用两个一次性轻质塑料杯,分别盛好10ml和20ml水,问它们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3)出示体积都是10cm3的铜块、铁块、铝块,问质量是否相等,引导同学们猜想。

(2)设计并进行实验

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

第1、2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30cm3的铁块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第3、4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为10ml、20ml、30ml水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第5、6小组分别用天平测量体积为10cm3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参照课本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并把数据反映在坐标纸上,用描点法画出图象,老师把每小组的结果,投影给全班同学,由同学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也可以说成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这就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

下面用小圆圈表示组成物体的物质,如图体积为1cm3的铜块、铁块、铝块所含的物质的多少。

從图示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物体,他们的物质在内部排列的疏密程度不同:铜的物质排列的最紧密,铝的物质排列的最稀疏,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特性,即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在物理学中用“密度”一词表示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3)由密度概念学生自己推出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质量(m)、体积(v)的符号学生已经知道,这时给出密度的符号ρ及写法、读法。

4)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属于组合单位。在初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并能独立进行推导出Kg/m3与g/cm3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强调计算时单位的统一。

5)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密度表,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密度表查出水的密度并说出ρ=1.0×103kg/m3的物理意义,并记住这一数值,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密度表获得相关信息,说得越多越好。例如: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鉴别课中的两枚戒指);B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相同(如,冰与蜡);C固体、液体密度的数量级与气体密度的数量级不同;D密度单位的写法ρ/(Kg.m-3)与正常的写法不同;E气体密度受温度气压影响。

6)密度的应用。学生自己通过密度公式ρ=m/v,推出m=ρv,v=m/ρ,并进行有关计算,有几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用纸练习,利用实物投影,分别展示几个同学的解题过程,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统一规范解题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7)课后作业:a、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方便的知道一卷细铜线的长;b、猜猜本班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课后实际测量并计算,与猜想的是否相同,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七、设计的总体理念

篇4: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课题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篇5: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黑河二中:韩丙山

一、设计思路: 由浅入深,层层设障,力求让学生在跨越障碍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密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密度测量基本方法的理解,延伸到利用特殊工具来解决测量密度的特殊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验到物理学的奥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难点:利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密度的特殊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鸡蛋和豆浆是我们同学都很喜爱的早餐食品,我们知道鸡蛋放入水中会沉底,那鸡蛋放入盐水中会是什么状态呢?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们只要知道它们的哪个物理量就可以了? ——密度。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密度测量的复习课。

2、授课: 第一环节:用常规方法测量物体密度来复习实验原理ρ=m/v,也就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问题:用天平、量筒、烧杯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

烧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用测量出的物理量表达密度。如果学生有多种测量方法,就请同学分别去分析造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设法进行改进。

方法一:如图

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④表达式ρ=(m2-m1)/V 方法二:如图

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2

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④表达式ρ=(m1

方法三:如图

-m2)/V

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④表达式ρ=(m1

-m2)/V 实验分析:

方法一在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内壁会有少量的盐水残留,使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减少,实验误差较大。

方法二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时有可能超过量筒的量程。方法三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第二环节:开始给学生设障

障碍1:用以下器材测小石块的密度

烧杯

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石块是不规则的固体,不能用量筒直接测量体积。

实验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 ②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记录水的体积V1

③再将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内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④表达式ρ=m/(V1 V2)实验分析:

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

如果先测体积,测量体积后再从量筒取出,石块上面会沾水,这时再测质量,质量就会偏大,再带入公式得到密度,误差也大.障碍2:如何测量密度小于的物体的密度,例如:小蜡块。

烧杯有了上个实验的基础,学生知道石块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这次设置的障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蜡块漂在水面上,不能完全浸没,此时排开水的体积就不等于蜡块的体积。

实验方案 方法一:针压法

①用天平测蜡烛的质量m

②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示数为V

1③将针扎在蜡烛里,压入量筒中,示数为V2

④表达式为P=m/V2-V1

此方法忽略针的体积

方法二:悬锤法 ①天平测蜡烛质量为m

②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蜡烛下拴密度大于 水的重物。

③先让重物没入水中,示数为V1

④再让重物和蜡烛一起没入水中,示数为V2

表达式为P=m/V2-V1 方法三:埋沙法 1.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2.用细线拴好蜡块投入量筒中

3.向量筒中注入细沙并摇平沙面体积V1 4.用细线把蜡块取出再摇平沙面体积V2 5.蜡块密度为P=m/V1-V2

障碍3:用上个实验的器材,如何测量冰糖的密度。

小蜡块

烧有了这两个实验的基础,无论漂浮还是下沉的物体,学生都能够设计实验去测量了,我继续为学生设障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一、二、冰糖直接放入水中会溶解

如果这些器材不能测量还需要什么器材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想到如下几种方法:

一、用白砂糖代替水

白砂糖

白砂糖

二、用饱和糖溶液代替水

冰糖的饱和溶解

三、用面粉或砂子代替水

细沙

四、用糖块不溶的豆油代替水

食用油

学生设计出这几种方案后,老师给出肯定。这几种方案都可行。这时老师再设置一个问题,哪种方案更好呢?让学生去讨论,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把自己设计出的方案与其他组的方案做对比,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有何优点。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比,交流,分析达成共识。设计方案的好坏应考虑:一、二、三、使用的材料可回收而不是废弃 可操作性强,而且简单易行 尽量使误差更小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前两种方案更好。

障碍4:接下来,我再为学生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障碍,测量仪器只有量筒或只有天平或只有弹簧测力计又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呢?当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后,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的。

只有弹簧测力计:

从一道中考题引入比较好:有一个地质队员,在野外发现一种矿石,他想很快知道他的密度是多少?粗略判断它是什么物质,但手边只有弹簧测力计,具体怎么做呢?

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矿石的重量为G1

第二步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矿石的示数为G2

利用差值法求浮力,进一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

本实验的关键是矿石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这样利用公式ρ=m/v就可以求出矿石的密度了。

测量仪器只有量筒

利用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量筒想办法测石块的质量,第一步用小烧杯放入量筒中充当船,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1 第二步将石块放入小烧杯中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2

第三步将石块从小烧杯中拿出放入水中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3

本实验的关键点是漂浮体的质量等于排开水的质量。测量仪器只有天平

在测量工具只有天平的情况下测石块的密度,还是要强调从浮力知识入手 第一步先用天平测烧杯和适量水的质量m1 第二步将石块放入水中测它们的总质量m2 第三步将石块用手拉起悬在水中测这时的质量为m3

篇6:《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

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0.7cm3,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篇7:上海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关键词:密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6-3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物质密度时,因使用的器材不同,所用原理、方法也不同,再加上这部分题目比较灵活,开放性较强,因此,这类问题常作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出现在各种练习卷及物理竞赛中。而学生在掌握这些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梳理,从而可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1 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m/V,只要我们测量出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量出物质的密度了。这种方法是测物质的密度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都会有直接(间接)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例1 如何用天平、水、量筒、细线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或用天平、烧杯、量筒来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分析 从例题要求看,目的是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而测量工具有天平(可用它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水和量筒(可用来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则可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此金属块的密度。

解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量筒中水里并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4)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2 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例2 用U型管、刻度尺、水,测油的密度。

分析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一种原理。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ρ1gh1=ρ2gh2,只需测得液体深度。根据上述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但用其它适当器材也行。

解 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从U型管两边端口分别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为:h1、h2。

(3)计算:ρ水gh1=ρ液gh2,

∴ρ液=ρ水h1/h2。

3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很重要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利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测量物质的密度,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利用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

例3 请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 该题目中不难利用弹簧秤测量出金属块的重力而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没有直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因此难点就在物体的体积。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浮=G-G′,从而通过计算浮力,求得密度。本例的特点就是利用浮力突破物体体积这一难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细线和弹簧秤测出此金属块的重量为G;

(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悬吊在弹簧秤下端(不碰到杯底),测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

(3)根据称重法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浮=G-G′,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于浸没,物体体积V=V排=F浮ρ水g=G-G′ρ水g,

则金属密度:

ρ=mV=GVg=GG-G′ρ水g•g

=GG-G′•ρ水。

3.2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平衡这一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4 给你足够的水及一只量筒,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通常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本题中没有给天平,只给出水和量筒。而由题目中的条件不难想到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难点就在于物体的质量。但是根据题意,联系实际可以知道酒杯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用量筒可以测出酒杯浮在水面排开水的体积,可算出酒杯受到的浮力(即等于酒杯的重力);当酒杯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测出酒杯的体积。

3.3 利用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5 利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和小木棒测一颗花生米的密度。

分析 在本题中提供了一颗花生米,但是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很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它的密度,必须利用条件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测。引导学生思考有盐有水,如果还有鸭蛋,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咸鸭蛋,从而找到方法。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加盐,使花生米悬浮,根据物体悬浮时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再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就可以了。

3.4 “土密度计”法

例6 粗细均匀的小木棒,一些铁丝,刻度尺,足量多的水,烧杯和牛奶,测量牛奶的密度。

分析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小木棒的长为h0。

(2)在均匀小木棒的一端绕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牛奶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露出水面和露出牛奶表面的高度分别是h1、h2。

(4)计算:两次均漂浮,

∴F浮1=G=F浮2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ρ液=h0-h1h0-h2ρ水。

4 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测密度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而它的本质就是等臂杠杆,因此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解决题目中没有天平的密度测量问题。

例7 小明在家中找到了一把均匀直尺、一些细线、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铁块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以及一些水,他想用这些器材测出这一小石块的密度,请帮他想一办法,就用以上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 初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举例应用,所得到的器材都不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器材,而且与物质密度相关联的质量、重量、体积等物理量在这儿也无法测量。分析题目所给器材,其中有一把均匀直尺,那么,我们知道尺的基本作用是测量物体的长度,但题目所要求测量的小石块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看出刻度尺在这儿应有其它用途。下面我们先举一例子说明其基本的原理:一均匀直尺(设每格长为L)支于中点O,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它的左侧悬挂一钩码,右侧悬挂一矿石。这时,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把矿石浸没在水中,为了使直尺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向支点移动了一格。试求此矿石的密度?那么,在这个题目中很明显应用到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主要有两次杠杆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

如图2,在第一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3L=G矿•7L,

则:3G码=7G矿。(1)

如图3:在第二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2L=(G矿-F浮)•7L,

则:2G码=7(G矿-F浮),(2)

由(1)、(2)两式可知:G矿=3F浮。

根据物体重量与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ρ矿石gV矿石=3ρ水gV排,

又由于矿石浸没在水中,则:

V排=V矿石,

可得:

ρ矿石=3ρ水=3×103千克/米3。

由上边的分析当然就知道了本题目中直尺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杠杆来使用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了。

从以上的几个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能比较容易解决物体密度的测量问题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明确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密度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1 学时)【教学手段】分组实验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44.5克,体积为5厘米 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

自学方法:阅读P12-13 信息快递:

(1)量筒是测量 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符号是。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是

(2)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分度值为 mL,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 上,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 相平,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 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

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

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 m2 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

⑤思考:步骤①③ 能颠倒吗?为什么?

2.自学内容二: 阅读P12活动6.5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自学方法:(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a.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c.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表格: 金属螺母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V2/mL 金属螺母的体积V/cm3 金 属螺母的密度/(gcm-3)

(5)表达式:

与密度表对比,这种金属螺母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四)课堂巩固:

1.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未 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表面积

2.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的实

验时,某同学测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测

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请你代他完成数据

记录并计算出密度.石块的质量为 g,石块的体积为 cm3,石块的密度为

kg/m3.3.下面是某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的实验过程:

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人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B.计算石块的密度:

C.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1)请你按正确的操作过程帮他重新排列实验序号。

(2)小石块的体积:v=;

(3)小石块的密度: =。☆4.给你一架天平,一杯盐水,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另给适量的水。则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盐水的质量:①称出 的质量,记为ml;②称出 的质量,记为m2;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2)测量盐水的体积:①在倒入量筒内的质量为m的盐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盐,然后将盐水倒回盐水杯中;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使 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盐水的体积;③称出倒人量筒内的水的质量为m3;④水的体积V水=

(3)则盐水的密度 盐水=。

上一篇:【必备】大海作文下一篇:讲究卫生_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