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2024-04-30

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精选5篇)

篇1: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阅 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 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片 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 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 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 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 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 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 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 话的不断深入。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可以看出,周老师的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

就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篇2: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周益民执教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师:有不同的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

片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篇3:《半截蜡烛》名师教学实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3、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4、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5、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6、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准备: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篇4: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写写帮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题目叫做?

生:半截蜡烛。

师:这是一个剧本,课前你们读过这个故事了吧,我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故事的前面有一个舞台说明。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师:地点是在?

生: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师:这个故事当中有这些人物,分别是——

生: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师:这些少校、中尉都是军衔。少校相当于一个营长,中尉相当于连长级别。故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始的时候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接下来就写母子三人保护蜡烛。你觉得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精彩一些?

生:保护蜡烛。

师:这节课重点来读这部分课文。

师(响起敲门声):你们听,随着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那么这母子三个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把书拿起来,快速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课文。读完之后我们要补充完成一张情节图。

(PPT出示情节图)

(生默读,教师巡视观察,提醒读完的同学将情节图补充完整。)

师:好,把笔停一下。看看这位同学写的情节图。第一处他写的是“端起”。除了这个端起,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生:端走。

师:可以。后面这个括号,他填的是“夺回”。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被夺回。

师:哪一个更合适?

生:夺回,因为上面一横填的都是敌人怎么做。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读懂了这张图。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回导演,说一说戏。愿意吗?媒体推出“导演说戏”。生:愿意。

师:请你看着这张情节图,向剧组人员简单地介绍一下剧情的发展。自己看着屏幕练一练吧。

师:导演,请问你贵姓。

生:我姓李。

师:哦,李导。我们请李导简单向剧组人员介绍一下剧情。

生:伯诺德夫人先点燃蜡烛,后来德国佬来了,又把蜡烛给吹灭了。但是德国佬说屋子里太黑了,又把蜡烛点燃了。

师:等等,这个蜡烛倒底是谁吹熄的?

生:伯诺德夫人。

师:对,要把“谁把蜡烛怎么样了”交代清楚。你可不能乱导。

生:三个德国军官来检查,嫌屋子里黑,点燃了那支藏有秘密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拿出一盏油灯,她说还是油灯的光亮,就把蜡烛吹熄了。德国军官说多点几支蜡烛也好,这样就

更亮了,于是又点燃藏有秘密的蜡烛。杰克说那么生点火吧,可是柴房里比较黑,想把蜡烛给端走。可是德国军官不让他把蜡烛拿走。最后,杰奎琳对德国军官说,晚上了,天黑,想拿这支蜡烛上楼去睡觉。

师:好,你还把“母子三人分别找了个什么借口把蜡烛怎么样了”都交代清楚了。请问你贵姓。

生:姓陈。

师:跟大导演陈凯歌同姓,了不得。但是我觉得说得太复杂了。能不能说得再简洁一点?生:首先是由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接着伯诺德夫人借口油灯更亮把蜡烛吹熄。可是德国军官又点燃了蜡烛,杰克找了个想到柴房搬柴火的借口想把蜡烛端走,但是被德国军官夺回。最后是杰奎琳借口想上楼睡觉把蜡烛端上楼。

师:既清楚又简洁,还加上了一些恰当的连接词,把情节发展中的几个波折也交待得非常清楚,不错!贵姓啊?

生:我姓胡。

师:你没有胡导,你导得非常好。

师:这个故事的情节就是这样,通过母子三人轮流跟敌人的交锋、冲突,把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听着导演的介绍,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个故事。

生:一波三折。

生:层层推进、有惊无险。

师: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剧本,就是这样,通过对话,一步一步地推进了故事的情节。这是剧本的第一特点。

(师板书:对话、推进情节)

二、演员演戏

演出形

师:导演做得不错。接下来,盛老师要请你做一回演员来演戏,有兴趣吗?生:有!

师:你们说说看,在保护蜡烛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生:杰奎琳。

师:那她就是女一号了,是不是?

师:好,盛老师请你们再一次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杰奎琳的台词画下来。

(生边默读边画台词,师巡视。)

师:说吧,找了哪些?

生:我找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一句。生:“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你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生:还有“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师:盛老师也把它们找出来了,请你们看着这个屏幕练说一下杰奎琳的这两句台词。师:谁挑一句,说给大家听。

生:“司令官先生,天黑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谁友情提醒他一下。

生:应该是天晚了。

师:天黑了,楼上黑,两个黑,听起来好听吗?应该是天晚了。把台词说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

师:听到这儿,谁的眼前出现了杰奎琳的样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挑一个怎样的演员来演杰奎琳?

生:美丽的,可爱的,纯洁的。

师:美丽的人多了,可爱的人多了,纯洁的人也多了。我还不知道该挑谁?我行吗?师:具体一点。

生:她要有宝石般的眼睛。

师:哦,有这样的眼睛好找的。

生:还有笑容要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师:哦,有这样笑容的,也容易辨别。还有补充吗?

生:笑容要很甜美的,眼睛也要很大的。

师:你们这么说有依据吗?

生:括号里面有蓝色的字。

师:你们知道括号里面蓝色的字叫什么吗?我告诉你们——舞台说明。就是提示了说话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等。

师:看来你们在这些舞台说明文字的帮助下,初读对话,已经能够初步地读出杰奎琳的形了。

(师板书:形)

演出神

师:但是真正要把这个人物演好,还必须走进那个人的内心世界。请你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她说的这两句话,你觉得从她的台词当中还能品出什么来?

生:我觉得读着杰奎琳的话,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师:杰奎琳是怎么让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生: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杰奎琳让军官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女儿身上。生:我觉得杰奎琳很想让德国军官早点离开他们的国家。因为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

师:为了勾起他的思乡之情,注意力都转到女儿身上了。

生:杰奎琳为了让德国军官喜欢她,所以称他“司令官先生”。

师:其实,他大不了是一个什么官?

生:一个少校。

师:少校相当于——

生:相当于营长。

师:但是她把他叫成?

生:司令官。

师:哄他开心呢!杰奎琳聪明吗?体会到了这一层,谁再来说一说她的台词。生:“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我想采访一下你这个杰奎琳,你说“和你聊天真有趣”,你觉得真的很有趣吗?生:不有趣。

师:你那么喜欢这个德国军官吗?

生:不喜欢。

师:那你现在真实的情感是什么?

生:厌恶、憎恨。

师:杰奎琳对德国军官厌恶、憎恨能从前面的台词里找到依据吗?

生:我真讨厌德国佬。

师:这句台词在前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她说讨厌,而且还说是德国佬,这个佬就是一种轻蔑。你看“阔佬,乡巴佬”都是很讨厌的。这句台词表达了她真实的情感,这叫——

(师板书:言为心声)

师:但此时此刻,她这种情感能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必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她得——

(师板书:藏)

生(齐):言藏心声。

师:体会到这一层,你再来读杰奎琳的台词。我想这次你们不仅能读出她的形,还能读出她的神来。

(师板书:神)

师:好,这回你们来推荐一个演员来演一演最后精彩的一幕。好,就请这个女孩来。再找一个德国军官给你配戏。找谁?就请你。

师:盛老师来说画外音。你们都做文明观众。

师(配画外音):在保护半截蜡烛的过程当中,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两人接连受挫。这个时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燃越短。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母子两人的心紧张得都提到嗓子眼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杰奎琳打了一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生(打个哈欠):“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师: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生(笑):“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师:杰奎琳的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生(天真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生:“那么晚安,小姑娘。”

生(疲倦地):“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师:演得不错吧。你们看戏很轻松,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杰奎琳就这样端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走上楼梯,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就这样,通过对话,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如此天真可爱,聪明机智的杰奎琳形象,这是剧本的第二个特点,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板书:刻画人物)

三、编剧续戏

师:眼看一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灾难,就这样被杰奎琳巧妙的,轻轻的化解了。此时此刻,心有余悸的一家人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接下来请你来过一过剧作家的瘾,补写几句对话,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写下来。括号里可以写舞台说明,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等。

(生想象写台词)

交流学生写的台词。

生:(伯诺德夫人流着汗)终于把该死的德国佬赶走了。

师:这可是冷汗。我仿佛看到了伯诺德夫人当时的样子了。

生:(伯诺德夫人高兴地说)亲爱的,可真有你的,把危机化解了。

师:一个自豪的母亲形象。

生:(杰奎琳满头是汗地说)刚才可吓死我了,幸亏我聪明。

生:(杰奎琳嘟嘟小嘴)终于把这些德国佬赶走了,真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回来了。师:我特别欣赏你写的嘟嘟小嘴。让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杰奎琳。

生:(杰克松了一口气)杰奎琳你真是太棒了,不然我们都会遇难的。

师:杰克也是心有余悸。

生:(杰奎琳呼了一口气)还好我及时,差点被德国佬发现了。

师:嗯,人家紧张的时候是吸了一口气,你轻松了就呼出一口气。

生:我是写杰克的,他放松了一口气。

师:放松了一口气,我们有点听不懂,应该是?

生:松了一口气。(杰克松了一口气)总算保住了蜡烛里面的秘密。

师:此时此刻,德国佬都走掉了,你们还需要言藏心声吗?

生:不用。

师:所以你们一口一个德国佬,尽情地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了,真是——生:言为心声。

师:刚才,你们通过台词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中的形象是吻合的。你们写得很成功,编剧做得很不错。但原文为什么不写下去了呢?让我们以后去发现。

四、观众评戏

师:盛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做一回观众,来评一评这个戏。你们说,这个戏好看吗?生:好看。

师(PPT出示两个问题):据说有些观众看了这个戏后,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这是第一个疑问。还有一个疑问:剧本的题目是否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更好?针对这样的疑问,你们这些小观众又有怎样的评论呢?任选一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想说说第一个问题。如果不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话,就不能突显出剧本里很危险的情形。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说不能体现剧本的——

生:跌宕起伏。

生:我也选择第一个问题。不这样写不能体现保护蜡烛的困难。

师:这样写才显得杰奎琳伟大。

生:我也想说是第一个问题。不这样的话,不能刻画出杰奎琳的聪明、机智。师:你觉得有比较,才更能刻画出她的聪明机智。

生:如果不这样写,不能体现时间紧迫。

师:难道你们认为所有的功劳都是杰奎琳一个人的吗?

生:因为杰克失败了,所以杰奎琳才想出这样的办法。

生:如果没有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这样做的时候,杰奎琳根本没有时间这样做。师:我同意。

生: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试着一次又一次地打消敌人的顾虑,敌人的顾虑一点点降低,最后到杰奎琳那里终于打消了。

师:一句话,有了前面的铺垫才有了后面的高潮,才能形成故事的一波三折。生:可能伯诺德夫人平时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的。

师:可以这么说,是他们母子三人同心协力保护了蜡烛。同意吗?

生:同意。

师:最后一个问题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可以吗?

生: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用半截蜡烛更能显示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让读者有兴趣。

师:对呀,这蜡烛怎么是半截的呢?引着读者往下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阅读《半截蜡烛》这个剧本,已经基本了解了剧本的一般特点。就像课文的阅读提示中说的那样,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有一种文学形式——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篇5: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周益民,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本堂课是周益民在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的示范课。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2015“阅读改变中国”颁奖典礼由中国教育新闻网、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亲近母语研究院共同主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儿童阅读可以分级吗?

周益民: 同学们,上课!

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三(7)班学生: 起立!老师您好!

周益民: 同学们你们好。各位同学,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说过很多很多的神话故事,老师首先想考考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词语猜神话,我看谁反应快?有一个大鸡蛋被劈开。

学生: 是盘古开天。

周益民: 同意吗?同意的话我们就要鼓掌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我们继续看,天空、黑洞、五色石。

学生: 是女娲补天。周益民: 真棒。下一个:八月十五,仙药,飞翔。

学生: 是嫦娥奔月

周益民: 最后一个小鸟,衔石子,东海。

学生: 是精卫填海。

周益民: 同学们,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从我们的祖先流传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这样的故事就一辈一辈的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耳朵听、嘴巴说,一块来说一个古老的故事!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名字。

学生: 夸父逐日

周益民: 一起说。什么叫逐日呢?刚才这个小女孩读的时候已经把逐日的意思给解释了。

学生: 追逐。

周益民: 追逐什么?就是追逐太阳,逐是追赶的意思,所以《夸父逐日》也经常说成是夸父追日。老师来给各位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讲完请同学来讲这个故事。听仔细了!

周益民: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夸父坐在地上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脑袋就能碰到天上的云彩。夸父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能跨过一座大山。

周益民: 一天早上夸父想去追赶太阳,他跑的可快了,一眨眼就跑出去一千多里,他跑呀跑呀,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红彤彤的太阳就在跟前,他伸出手臂想一把抓住太阳,就在这时候,他觉得喉咙干的直冒烟,于是他俯下身子一口气喝光了黄河里的水,他又转过身去了,一口气喝光了渭河里的水,可是他觉得还不解渴,就转身朝北去找水喝。

周益民: 他走呀走呀,渐渐的他停了下来,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轰隆一声,倒在地上!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倒在地上的夸父已经变成一座大山,在山的南边有一片茂密的桃林,那是他的手杖变成的。树上结了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那是夸父送给像他一样勇敢的后人。

周益民: 故事讲完了,听完这个故事,有没有哪个同学想说点什么?

学生: 如果夸父倒在地上,他应该是平着摔的。

周益民: 因为夸父是巨人,跟平常人不一样。

学生: 可是他又没有站起来。

周益民: 他不站起来坐在地上就像一个大山,所以这才叫神话,很神奇,还有哪个同学想说点什么的?

学生: 我觉得夸父坚持不懈,我们都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周益民: 你真会提炼。刚才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咱们怎么来讲好这个故事呢,讲故事的前提是记住故事,周老师先给各位同学一个小小的建议,我们讲故事先要厘清大结构。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一开始故事介绍了什么,还记得吗?

学生: 介绍夸父是个巨人。

周益民: 对,夸父长的又高又大是个巨人,接下来夸父要干什么。

学生: 他突然有一天想追日了。

周益民: 接下来又讲什么了?他去追太阳,红彤彤的太阳就在眼前。

学生: 他非常的渴,于是喝干了黄河里的水,又喝干了渭河里的水,可是他还是觉得很渴,于是又往北走去找水喝。

周益民: 好,这小姑娘记的真牢。最后讲什么了?

学生: 夸父走了一会太渴了,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座大山。周益民: 对,他的手杖就变成了桃林,刚才我们同学对这个故事记的很牢,这个故事先介绍巨人夸父,追赶太阳,口渴喝水,手杖变成了桃林,这就是故事的大结构,咱们要讲好故事,除了要记住大结构以外,还要说清小细节,一起说。下面老师再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这回我们同学要听清小细节,如果你觉得自己也能讲这个故事,下面就和老师一块轻声来说这个故事。

周益民: 下面哪个同学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小细节?

学生: 我记住了夸父手杖变成的桃林,树上结出的桃子是留给像他一样勇敢的后人的。

周益民: 这个小姑娘记住了这个细节,还真不错,还有哪个同学记住了哪个细节?

学生: 我记住了夸父是极渴的,是一口气就喝光了黄河的水,又喝光了渭河的水。周益民: 夸父真是个巨人。

学生: 我记住了夸父跑的很快,眨眼间就能跑一千多里。

周益民: 对,他是个巨人,真快,脚步真大。

学生: 我记得夸父他的腿很长,然后他一步就能跨过一座大山。

周益民: 又高,又大腿又长。刚才我们的同学记住了很多小细节,这些细节让我们觉得这个故事真神奇,这就是神话的特点,下面周老师要请各位同学,你们来讲这个故事。我有三点提示。

学生: 1,请1号同学组织。2,按12345的顺序,每人讲一部分,注意要说清小细节。3,一名同学讲,三名同学听,同学讲完再补充。

周益民: 看明白了吗?课前我们已经分了一二三四组,现在一二号同学向后转,现在按照12345的顺序来讲,1号同学是临时小组长,请你组织,开始轻轻的讲。

学生: 同学们好,我们小组给大家讲个故事叫《夸父逐日》。

学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夸父坐在地上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脑袋就能碰到天上的云彩。夸父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能跨过一座大山。

学生: 一天早上夸父想去追赶太阳,他跑的可快了,一眨眼就跑出去一千多里,他跑呀跑呀,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红彤彤的太阳就在跟前,他伸出手臂想一把抓住太阳,就在这时候,他觉得喉咙干的直冒烟,于是他俯下身子一口气喝光了黄河里的水,他又转过身去了,一口气喝光了渭河里的水,可是他觉得还不解渴,就转身朝北去找水喝。

学生: 他走呀走呀,渐渐的他停了下来,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轰隆一声,倒在地上!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倒在地上的夸父已经变成一座大山,在山的南边有一片茂密的桃林,那是他的手杖变成的。树上结了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那是夸父送给像他一样勇敢的后人的。

周益民: 小组长,最后你应该问同学们,我们小组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吗?你继续来说。

学生: 同学们,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周益民: 请大家注意他们有没有说清小细节,你们想对某一位同学点评也可以。

学生: 我想点评1号同学,她的小细节说的有点不清楚。应该先说她坐下,再说站起来,再说腿子很长,一跨可以跨过一座大山。

周益民: 我注意到刚才1号同学在说的时候,2号、3号有一点委屈,你们为什么委屈?

学生: 她讲的太多了,我就讲了一点点。

周益民: 你们觉得四名同学哪个同学把细节说清楚了,或者是不够清楚,想补充一点。

学生: 我点评2号,因为1号讲的多了,2号也就稍微往后拖了一点,而且就觉得她还有点不好意思。

周益民: 2号同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1号同学讲的有点拖了,3号同学的内容其实是没有准备的,但是她讲的还是比较流畅,是不是?

学生: 是。

周益民: 你们这边派出一个代表,对刚才同学们对你们的点评作出一点反应,要不要表示感谢。

学生: 谢谢同学们的点评。

周益民: 也谢谢咱们四位同学,掌声欢迎他们回到座位!这个故事非常古老,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在流传,各地的人都在讲着这个古老的故事,他都是用着自己地方的语言来讲,比如说咱们南京的老师讲这个故事是用什么话来讲的?

学生: 南京话。

周益民: 同学们,《夸父逐日》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山海经》的书里,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很多熟悉的神话在这本书里边都有记载,咱们再看看《山海经》里边是怎么说这个神话的。

周益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则短文是在初中语文课文里,你们能读的这么流畅真是不容易,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同学们,可以小声的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周益民: 现在问题来了,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呢?咱们同学来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学生: 因为他觉得很好奇。

学生: 他想跟太阳做个朋友。

学生: 没事做。

学生: 因为他感觉自己很高,就想跟太阳比高。

学生: 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明亮,所以想追赶太阳。

学生: 找对象。

周益民: 我们同学有很多很多离奇的想法,这个太有意思了,我翻遍了书籍,找到了四种说法,但是我觉得这四种说法,比起我们同学刚才那些想法来说黯然失色,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来听一听,我邀请四位同学来介绍这四位说法。

学生: 说法一:有一天夸父忽然发誓他要去追赶太阳,要和太阳赛跑。

学生: 说法二:夸父看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夜里人们什么也看不见,他想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人们白天黑夜都可以看到光明。学生: 说法三:夸父看到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西方落下,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他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他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学生: 说法四: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太阳像个大火球照着大地,烤死了庄稼,河流也慢慢干了,夸父说这太阳太可恶了,我要抓住它,让它听我们人们的指挥。

周益民: 这四种说法,再加上同学我们想的说法,你最喜欢哪种说法,夸父为何逐日?

学生: 我最喜欢第四种说法就是夸父是因为太阳晒死了庄稼,晒死了树木,还有人因为太阳太热了,人们生病了,夸父想让太阳听人们的话,他是为人们着想的。

学生: 我喜欢第二个说法,夸父是想他自己喜欢光明,可能人类也喜欢光明,然后他就想把太阳弄在地上,可以让人们得到光明。

周益民: 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每个人跟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夸父的形象。说到这儿,我想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心里面肯定也有着自己的夸父的想象,闭起眼睛,你的眼前现在是不是也浮现出一个夸父,他长什么样,出现了吗?好,睁开眼,我这儿有几位画家所画的夸父,你看看哪个形象用你所想的最相似,这是古书上所画的夸父。非常遗憾,我们这儿还少一位女性的夸父。我们看到不同的画家心里面有不同夸父的形象,但是不管是什么形象,你们发现没有,都有相似的地方,有共同的地方。学生: 夸父都拿着手杖。

周益民: 对,仗化桃林,离不开手杖。

学生: 他们都在追赶太阳。

周益民: 对,夸父在追,这个追就追了几千年,一直在追。

学生: 夸父都是要快碰到太阳,但是还没有碰到。

周益民: 同学们,夸父在追赶太阳,其实就是在追赶什么?他在追赶太阳就是在追赶......学生: 追赶光明。

周益民: 明亮,光明,意思一样,还有谁?追赶太阳,追赶光明,这是夸父自己内心的......学生: 夸父追赶太阳,就是他内心的梦想,就是在追赶内心的梦想。

周益民: 我们掌声送给她。今天我们说了很多神话,一开始我们就提到,咱们的祖祖辈辈,一辈辈传下来古老的故事,我们回头再来看一看,我们同学一起来读。

学生: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周益民: 开天,填海,补天,奔月,逐日,治水。有什么感觉?

学生: 感觉我们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学生: 谁会信以为真呢?不就几个字么?

周益民: 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可能吗?

学生: 绝对不可能。

周益民: 根本不可能,永远不可能,既然是永远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流传呢?就像刚才同学说的,明明我们不相信,明明不可能的,我们怎么还能一辈辈的流传,我们今天课堂上还要来讲,谁来谈一谈。

学生: 因为这些神话故事都是说的精神。

周益民: 就像我们刚刚说夸父逐日是一个外形上的巨人,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

学生: 我觉得因为有精神是因为越努力工资就越高。

周益民: 你今年多大? 学生: 我今年8岁。

周益民: 我看您像38岁、48岁,思想比我还要成熟。我们同学一起再来读。

学生: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上一篇:西洋杜鹃要如何去养殖下一篇:原则看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