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2024-05-17

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共10篇)

篇1: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1、小华玩某种游戏,每局可随意玩若干次,每次得分是8、a(自然数)、0这三个自然数中的一个,每局各次得分的总和叫做这一局的总积分。小华曾得到过这样的积分:103,104,105,106,107,108,109,110,又知道他不可能得到83分这个总积分,则a是______。

2、小明的两个衣服口袋中各有13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着1,2,…,13,从这两个口袋中各拿出1张卡片并计算2两卡片上的数的乘积,可以得到许多不相等的乘积。那么,其中能被6整除的乘积共有______个。

3、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从家到学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发10分钟,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这样与平时到达学校的时间一样。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学需要时间多少分钟?

4、大货车和小轿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行驶,大货车先走1.5小时,小轿车出发后4小时后追上了大货车.如果小轿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那么出发后3小时就追上了大货车.问:小轿车实际上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从某长街的西头、乙从该长街的东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钟乙、丙相遇,那麽这条长街的长度是?米.

6、已知甲车速度为每小时90千米,乙车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径C地时乙车比甲车早到10分钟;第二天甲乙分别从B,A两地出发同时返回原来出发地,在途径C地时甲车比乙车早到1个半小时,那么AB距离时多少?

7、甲乙两人在A、B两地间往返散步,甲从A、乙从B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点距B处60米。当乙从A处返回时走了lO米第二次与甲相遇。A、B相距多少米?

8、甲,乙两人在一条长10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后,共相遇多少次?

9、从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6厘米的长方体中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剩下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厘米.

10、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立方体,沿长、宽、高分别切二刀、三刀、四刀后,成为60个小长方体这60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总和是______平方米

11、一千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涂油漆后再分开为原来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至少有一面被油漆涂过的数目是多少个?

12、小强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去,平常只用20分钟。由于途中有2千米正在修路,只好推车步行,步行速度只有骑车的1/3,结果用了36分钟才到学校。小强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

13、请你从01、02、03、…、98、99中选取一些数,使得对于任何由0~9当中的某些数字组成的无穷长的一串数当中,都有某两个相邻的数字,是你所选出的那些数中当中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1)请你说明:11这个数必须选出来;

(2)请你说明:37和73这两个数当中至少要选出一个;

(3)你能选出55个数满足要求吗?

篇2: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3支铅笔和8支圆珠笔的价钱是11.9元,7支铅笔和6支圆珠笔的价钱是11.3元,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的价钱是______元.

2.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

A=9.58761.23456,B=9.58751.23457,则A______B.第______个分数.

3.从1,2,3,4,,这些自然数中,最多可以取______个数,能使这些数中任意两个数的差都不等于8.

4.用1至9这九个数字每个数字各一次,组成三个能被9整除的三位数,要求这三个数的和尽可能大,这三个数分别是______.

5.如图,AD=DE=EC,F是BC中点,G是FC中点,如果三角形ABC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是______平方厘米.

6.某次考试,A、B、C、D、E五人的平均成绩是90分,A、B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6分,C、D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2.5分,A、D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7.5分,且C比D得分少15分,则B的分数是______.

7.某年级学生人数在200至250之间,若列队4人一排余1人,5人一排余3人,6人一排余5人,则这个年级有______名学生.

8.商店用相同的费用购进甲、乙两种不同的糖果.已知甲种糖果每公斤18元,乙种糖果每公斤12元,如果把这两种糖果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糖每公斤的成本是______元.

二、解答题:

1.有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上、左、前三个面中心分别穿一个3厘米见方的孔,直至对面.求穿孔后木块的体积.

2.分母是964的最简真分数共有多少个?

3.一个城市交通道路如图,数字表示各段路的路程(单位:千米),求出图中从A到F的最短路程.

4.两名运动员在长为3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每秒游1米,乙的速度每秒0.6米,他们同时分别从游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10分,如果不计转身时间,那么这段时间内共相遇多少次?

一、填空题:

1.1.8

由3支铅笔+8支圆珠笔=11.9元7支铅笔+ 6支圆珠笔=11.3元

得21支铅笔+ 56支圆珠笔= 83.3元21支铅笔+ 18支圆珠笔=33.9元

(56- 18)支圆珠笔=83.3-33.9

1支圆珠笔= 1.3元

所以1支铅笔= (11.9- 1.38)3=0.5(元)故1支铅笔和1支钢笔的价钱是1.8元.

2.

A=9.58751.23456+0.00011.23456

B=9.58751.23456+9.58750.00001

因为 0.00011.234569.58750.00001所以AB.

将分母相同的分成一组,第1组1个数,第2组3个数,第3组5个数,,从第2组起每一组比前一组多2个数,每一组分子的规律从1开始逐项加1,和倒数第6个分数,在这串数中是

3.1000

每16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多可以取8个数,使得每两个数的差不等于8.

199716=12413

把1至1997的自然数分成每16个连续自然数一组,最后剩13个数为一组,共组成125组.即

1,2,3,4,,16;

17, 18, 19, 20,, 32;

33,34,35,36,,48;

1969,1967,1968,,1984;

1985,1986,,1997.

每一组中取前8个数,共取出8125=1000(个)使得其中任意两个数的差都不等于8.

4.954、873、621

1+ 2+ 3+ + 9= 45= 95,有5个9,由于每个三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不会超过3个9,所以这三个三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数字之和只能分别是9、 18、 18(合起来是5个9).

要使这三个三位数的和尽可能大,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最大三位数是621,另两个数只能由9、8、7、5、4、3组成,显然百位应尽可能大,得到954、873.

所以这三个数分别是954、873、621.

5.14

因为AD= DE= EC,所以

又因为BF=FC,所以

由于FG=GC,所以

S阴影面积=S△ABD+S△DFE+S△GCE

=8+4+2

=14(平方厘米)

6.97

E得分是:90 5-96 2-92.5 2=73(分);

C得分是:(92.52-15)2=85(分);

D得分是:85+15=100(分);

A得分是:97.52-100=95(分);

B得分是:962-95=97(分).

7.233人

被4除余1的自然数有5,9,13,17,21,25, ,其中被5除余3的自然数有13,33,53,73, ,(相邻两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20),其中被6除余5的自然数有53,,且53是被4除余1,被5除余3,被6除余5的最小的一个,又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符合上述条件的任意整数写成60n+53,n是整数,所以这个年级的.人数为:n=3,603+53=233(人)

8.14.4

9、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为了解题方便,假设分别用36元购进甲、乙两种糖果,可购进甲种糖果3618=2公斤,购进乙种糖果3612=3公斤,两种糖果混合后总价是362元,总重量2+3公斤,得到什锦糖的成本是:362(2+3)=14.4(元)

二、解答题:

1.穿孔后木块的体积是784立方厘米.穿一个孔的体积是3310=90立方厘米,穿三个孔时,体积应是:

903-3332=216(立方厘米)

所以穿孔后木块的体积是:

101010-216=784(立方厘米)

2.分母是964的最简真分数有480个.

因为964=22241.所以分母是964的最简真分数中不能有偶数及241的倍数,小于964的偶数有9642-1=481个,是241的倍数有3个,其中482是偶数,分母是964的最简真分数有:

963-481-3+1=480(个)

3.从A到F的最短路程是13千米

从A到F有许多条路,要确定一条最短的路线,可以采用排除的方法,逐步去掉比较长的道路,最后确定一条由A到F的最短路线,根据图中给出的路程的长度,有些明显较长的路可以不去考虑.从A出发到F,有三条路线相对较短,沿AIHGF路线走,它的长度是:

7+1+5+2=15(千米)

沿ABCEF路线走,它的长度是.

5+2+5+2=14(千米)

沿AJKGF路线走,它的长度是:

5+4+2+2=13(千米)

篇3: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1.挖掘教材联系,构建知识的链接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要比小学更复杂、抽象,在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一些自然数的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计算与应用,而初中数学中引入了负数概念,在数的运算时要时刻注意绝对值和运算符号,并且出现了代数式的计算,在图形方面还出现了数与点的结合,这些知识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难短时间内容完成转变。但是中小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小学教材结构和内容,注意深入挖掘其中内在的知识性联系,避免出现因教学内容跨度大而学生跟不上的现象,从而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过渡与有效迁移。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小学阶段的整数、分数或者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可以为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虽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比小学的运算复杂得多,但是中小学数学在思想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小学学习的“算术数”的运算技能对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绝对值以及符号确定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能顺利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师通过挖掘出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充分了解熟悉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中小学数学知识形成网络,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2.转变教学方法,适应教师的教学

中小学数学在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运用讲解示范式、探究式、谈话式等教学方法,讲得比较慢、细和少,课堂容量较小,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基本上消化所学知识。但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难易性和严密性不断增加,教师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重点给学生讲解一些概念、规律性知识,并不是对每个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大量的练习任务需要在课外进行,需要学生对许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学方式的转变往往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这就需要七年级数学教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在授课时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教学法,结合具体实例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这节内容时,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授有理数的减法规则,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本地区今天的天气预报:晴、最高气温5度、最低气温-3度,问学生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学生立刻能够列出算式:5-(-3),但不会计算得数,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数轴为学生直观呈现出今天的温差,学生根据数轴很快算出今天的温差为5+3度,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5-(-3)和5+3两个算式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和讨论,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减号变成了加号、-3变成它的相反数3,由此学生可以总结出有理数的减法规则。教师结合具体实例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不断提升起始年级数学教学效率。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尤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数学学习的转型时期,要明确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努力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完成思维上的转变。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相比更加复杂与抽象,逻辑推理方面的内容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纲自觉预习,全面地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明确学习的疑难问题,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听课,在课后要让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绝对值》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预习提纲:(1)了解绝对值的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2)了解绝对的性质,正确理解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有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3)学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并记录下不理解和模糊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比较具有针对性,学习效果高。其次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进行听课,在听课时要注意细节问题,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听,在听课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只有认真思考,才会更好地学习数学,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尽快融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变原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当前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为小升初数学教学构建一座“桥梁”。

摘要: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材、教法及学法等方面与小学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教师在小升初过程中出现脱节,必然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数学成绩不断下降,失去学习兴趣。七年级作为初中数学的起始阶段,数学教师要努力在中小学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实现完美过渡,从而赢在数学学习的起跑线上。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德向.小升初过程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试题与研究,2015(12)

篇4:小升初:七年级数学如何过渡

[关键词] 小升初;七年级数学;教学过渡

经过六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数学思维,获得了一定的数学能力,完成了数学学习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由于小升初的免试政策,使得进入七年级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较弱,背起定理等朗朗上口,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像蔫了的花儿,无精打采,手足无措. 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较于小学阶段,有着质的飞跃,无论是内容的难度还是广度,都有着跨越性的发展,可以说,这一级“台阶”的坡度可谓是陡然上升. 因此,从小学过渡到七年级的这一阶段尤为关键,教师需从学生的心理引导、知识迁移、方法转变等多维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衔接,让学生平滑地从小学走进初中,迎来数学学习的新挑战.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正是对准“小升初”这一特殊阶段,就七年级数学如何过渡这个课题,分享了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如鱼得水地畅游于初中数学的新海域.

心理引导,尊重学生的成长变化

从小学进入初中,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上了初中之后成绩比小学差了一大截,也有学生反映初中的知识点难掌握,他们不感兴趣甚至不愿学习. 我们长期在岗位实践中发现,初一基本成为学生之间成绩的分水岭,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听课成效也有明显的差距,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发展下去,会让很多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信心进而“破罐子破摔”.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情绪动向,及时做好引导指正. 学科老师应多与班主任、家长交流合作,遵循《七年级数学新课标》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独立克服困难的过程,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是做好小升初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正式开始理论课程之前,我们通常会开设一门导入课,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安排丰富多彩的环节,内容设置贴近生活,与学生的日常息息相关. 尽管这一堂课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数学概念,没有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但它的作用非常关键,不仅能够指引学生前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常进入七年级新学期,我们都会利用它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让他们体会到随着知识的积累,数学带给我们生活更多的便利,也为我们生活带来更多不可思议的创造. 譬如,车票、身份证、商品条形码……这些常见事物上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意义,今后我们会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因此,在这节导入课中,笔者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寻找自己的小组搭档,并开设了“数学新航线”的探究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地图”,以生活为“新大陆”,再次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找生活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笔者将重点放在寻找问题、探寻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不是我们日常所聚焦的解决问题. 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小组成员还细心地翻阅了教材的目录,尝试从书中找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叩响了初中数学的大门,提前了解了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而且在他们的脑海里打了好几个问号. 相信带着这样的求知欲望,他们能够很快融入新生活、新学习.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笔者会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忙疏导,并定期开展班会与数学活动以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机制.

正面迁移,新旧知识相辅相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包括习得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表现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和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当原有知识对新知识产生积极作用时,我们称它为正迁移. 在小升初的过渡阶段,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促进学生发挥知识的正面迁移,用习得的知识或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新知识的摄取.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小学知识直观性和常识性强,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担心学生升入初一后,将这样的定式延续下去,会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度. 因此,他们忽略了正迁移的作用. 然而,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在新课中摸不着头脑,更容易因为畏难情绪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反之,趋利避害,正确运用正迁移作用,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彼此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有求知的渴望.

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课关于“比0小的数”的教学中,我们恰当利用了小学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懂得比0大的数之后认识与之完全相反的“负数”. 在导入新课之前,笔者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全国12月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此时显示出广州17℃、福州15℃、北京0℃、乌鲁木齐-3℃、哈尔滨-13℃……对于经常接触电视与网络的学生而言,对于气温的表示方法他们并不陌生.

师:同学们,这些气温大家平时经常听天气预报员播报,那么每一个温度应该怎么读呢?

生:北京是零摄氏度,乌鲁木齐比零摄氏度还要少三摄氏度.

师:比0还大的数,我们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比如1,100,那么比0小的数有哪些呢?

随后,多媒体开始播放天气预报的语音片段,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到“乌鲁木齐零下三摄氏度”时,马上就有学生举一反三,说出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十三摄氏度.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小学所学的正数归类为“比0大的数”,而后在天气预报的真实情境下又得到“比0 小的数”是负数的概念,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的记忆点很深刻. 可见,在小升初的衔接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迁移作用,充分发挥迁移的“正能量”,让学生们自主发现知识,以“所学”的力量认识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方法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入初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迁移非常关键,而作为教师,更要从思想上做出转变,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让学生做记忆容器、做模仿者,要促进学习方法的更新,做思维的主人,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以小见大,告别小学时的一味“听话”,自己做学习的主宰者.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七年级正式进入几何模块学习的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阅读与思考几何图形. 在小学阶段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因此在这堂课的导入阶段,笔者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他们列举出日常中的立体图形并标注出他们认为的图形名称,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数量竞争. 我们还设立了裁判组,负责判定与计分,全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观察生活. 当学生将他们列举的立体图形集中展示后,我们又一同探讨这些图形的名称与彼此的共同点,还在小组讨论中总结这些图形的特点. 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不干预学生的思考与合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换,能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进入课堂活动中,有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识记,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有着鲜明的思想性,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其逻辑性与抽象性也越来越明显. 而在小升初这一关键阶段,正确的引导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衔接阶段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更加细心,仔细观察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点滴变化,挖掘他们数学学习中的内在潜能;更加耐心,循循善诱地启发并引导,静待他们的思维开花,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更加富有创造力,以充满新意的教学智慧,当好学生的“摆渡人”,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小升初”这个新的数学挑战,踏上新的数学旅程.

篇5:小升初数学练习题参考

(一)典型例题

例1. 有一个窗框长1米60厘米,准备安装7根铁栏杆,栏杆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答:

观察下图不难发现,7根铁栏杆把窗框平均分成8段,我们只要把1米60厘米平均分成8份就可以了。

(1)先求有多少个间隔?

7+1=8(个)

(2)再求栏杆间的距离

1米60厘米=160厘米

160÷8=20(厘米)

答:栏杆的距离是20厘米。

例2. 时钟5点钟敲5下,8秒钟敲完,那么10点钟敲10下,需要多少秒?

分析与解答:

时钟5点钟敲5下,其中有4个间隔,4个间隔用8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求出每一个间隔所用的时间。然后再想,10点钟敲10下,有9个间隔,就可以求出所需要的时间了。

(1)先求5下有几个间隔

5-1=4(个)

(2)再求每一个间隔的时间

8÷4=2(秒)

(3)再求10下有几个间隔

10-1=9(个)

(4)最后求需几秒钟

2×9=18(秒)

综合算式:8÷(5-1)×(10-1)=18(秒)

答:需要18秒钟。

例3. 在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栽树,四个顶点各栽一棵,这样每边都栽有25棵,如果每相邻两棵之间相距2米,这个正方形池塘的周长有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

这道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一种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周长;另一种是先求正方形的边长,再求周长。

解法一:

(1)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

25×4-4=96(棵)

或:(25-1)×4=96(棵)

(2)再求池塘的周长

2×96=192(米)

解法二:

(1)先求池塘的边长

2×(25-1)=48(米)

(2)再求池塘的周长

48×4=192(米)

答:池塘的周长有192米。

例4. 长3米的钢管,从一端开始,先30厘米锯一段,再20厘米锯一段,这样长短交替锯成小段,可锯成30厘米长的有多少段?20厘米长的.有多少段?若每锯一段用8分钟,锯完一段休息2分钟,全部锯完需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

先把3米换算成300厘米,先可以求出把300厘米的长的木棍锯成50厘米的一段,再把每一个50厘米锯成2段,需要6次,共锯11次,休息10次。

3米=300厘米

20+30=50(厘米)

300÷50=6段

6×2-1=11(次)(锯11次,休息10次)

11×8+10×2=108(分钟)

答:锯成30厘米的共6段,锯成20厘米的6段,锯完共需108分钟。

(二)试一试,独立完成

1. 有一个窗框长2米,准备在窗框中间等距离地装9根铁栏杆,相邻的两根铁栏杆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在长90米的跑道两侧插14面彩旗,每相邻两面粉旗之间长多少米?

3. 在小河的一旁,从头到尾要植561棵柳树,已知每隔3米植1棵,那么这条小河长多少米?

4. 在一条长5千米的公路一侧安电线杆,每隔50米安一根,连两端在内一共需装多少根?

(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1. 一条路的一侧有37棵树,两树的间隔是5米,现在路的一侧以6米的距离安装路灯,共需要多少盏灯?

2. 把一根木头锯成10段,每锯一段需用7分钟,需几分钟?

篇6:小升初数学冲刺练习题

【二年级】

课内知识:植树节到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种树,要求大家把6棵树种成3条直线,每条直线上都有3棵树,你知道怎么种才能是老师的要求吗?

课外趣题:有20个小朋友排成一排,第一次从左到右1至3循环报数,第二次从左到右1至4循环报数,请问既报过1又报过4的小朋友都多少人?

【三年级】

课内知识:如果把1到999这些自然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多位数:12345678910111213…996997998999。那么在这个多位数里,从左到右的第个数字是多少?

课外趣题:标有A,B,C,D,E,F,G记号的7盏灯顺次排成一行,每盏灯各安装着一个开关。现在A,C,D,G这4盏灯亮着,其余3盏灯是灭的。小方先拉一下A开关,然后拉B,C,…,直到G的开关各一次,接下去再按从A到G顺序拉动开关,并依此循环下去。他这样拉动了1990次后,亮着的灯是哪几盏?

【四年级】

课内知识:甲、乙、丙三只盘子里分别盛着6个苹果。小明按下面的方法搬动5次:

第1次,把1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2次,把2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3次,甲盘不动,把3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4次,乙盘不动,把4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5次,丙盘不动,把5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最后发现,甲、乙、丙三只盘子里依次盛有4,6,8个苹果。你知道小明是怎样搬动的吗?

课外趣题:小明共有贰分和伍分硬币208枚。小明从中取出两枚硬币放在手中作为标准,剩余硬币两枚一组分成103组,每组得到一个币值和。他发现有67组的币值和比他手中币值和大,有12组的`币值和比他手中币值和小,有24组的币值和与他手中币值和相等,那么208枚硬币的币值总和是多少分?

【五年级】

课内知识:从1、2、3、4、…、19、20这20个自然数中,至少任选几个数,就可以保证其中一定包括两个数,它们的差是12?

课外趣题:123456789101112……484950是一个多位数,从中划去80个数字,使剩下的数字(先后顺序不变)组成最大的多位数,这个最大的多位数是多少?

【二年级】

课内知识:植树节到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种树,要求大家把6棵树种成3条直线,每条直线上都有3棵树,你知道怎么种才能是老师的要求吗?

解答:如图

课外趣题:有20个小朋友排成一排,第一次从左到右1至3循环报数,第二次从左到右1至4循环报数,请问既报过1又报过4的小朋友都多少人?

解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年级】

课内知识:如果把1到999这些自然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多位数:12345678910111213…996997998999。那么在这个多位数里,从左到右的第2000个数字是多少?

解答:一位数1—9共有9个;二位数10—99共有90个,占90×2=180位;一、二位数共占了189 位;2000-9-180=1811,这1811个数字都是三位数的,1811÷3=603……2,说明第2000个数是第604个三位数的第2位,三位数从100开始,第604个应该是603,第二位就是0。因此,从左到右的第2000个数字是0。

课外趣题:标有A,B,C,D,E,F,G记号的7盏灯顺次排成一行,每盏灯各安装着一个开关。现在A,C,D,G这4盏灯亮着,其余3盏灯是灭的。小方先拉一下A开关,然后拉B,C,…,直到G的开关各一次,接下去再按从A到G顺序拉动开关,并依此循环下去。他这样拉动了1990次后,亮着的灯是哪几盏?

解答:如果一个灯的开关被拉了2下,那么,这个灯原来是什么状态,还应该是什么状态,即原来亮着的还亮着,原来不亮的还是不亮。现在共有7盏灯,每个拉2次的话就是14次。也就是说,每拉14下,每个灯都和原来的情况一样。1990÷14=142……2,说明,拉1990次就相当于只拉了2次,那么就应该是A和B各被拉了一下。A原来亮着,现在变灭;B原来不亮,现在变亮。所以,拉1990次后亮着的灯应该有:B、C、D、G。

【四年级】

课内知识:甲、乙、丙三只盘子里分别盛着6个苹果。小明按下面的方法搬动5次:

第1次,把1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2次,把2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3次,甲盘不动,把3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4次,乙盘不动,把4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第5次,丙盘不动,把5个苹果从一只盘子里搬到另一只盘子里去。

最后发现,甲、乙、丙三只盘子里依次盛有4,6,8个苹果。你知道小明是怎样搬动的吗?

解答:利用倒推的思想,第2次结束后,每盘里的苹果数可能为(5,4,9)或(13,4,1)。通过试验可以发现,显然第2次结束后只有(5,4,9)成立,因此搬动过程是唯一的。(6,6,6)→(5,6,7)→(5,4,9)→(5,1,12)→(9,1,8)→(4,6,8)

课外趣题:小明共有贰分和伍分硬币208枚。小明从中取出两枚硬币放在手中作为标准,剩余硬币两枚一组分成103组,每组得到一个币值和。他发现有67组的币值和比他手中币值和大,有12组的币值和比他手中币值和小,有24组的币值和与他手中币值和相等,那么208枚硬币的币值总和是多少分?

解答:67×(5+5)+(24+1)×(2+5)+12×(2+2)=893(分)

【五年级】

课内知识:从1、2、3、4、…、19、20这20个自然数中,至少任选几个数,就可以保证其中一定包括两个数,它们的差是12?

解答:20个自然数中,差是12的有以下8对:

{20,8},{19,7},{18,6},{17,5},{16,4},{15,3},{14,2},{13,1}。

另外还有4个不能配对的数{9},{10},{11},{12},共制成12个抽屉(每个括号看成一个抽屉).只要有两个数取自同一个抽屉,那么它们的差就等于12,根据抽屉原理至少任选13个数,即可办到(取12个数:从12个抽屉中各取一个数(例如取1,2,3,…,12),那么这12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的差必不等于12)。

课外趣题:123456789101112……484950是一个多位数,从中划去80个数字,使剩下的数字(先后顺序不变)组成最大的多位数,这个最大的多位数是多少?

解答:123456789101112……484950,共有数字:9+2×(50-10+1)=91 (个),从中划去80个数字,剩下的数字有:91-80=11(个),组成一个11位数,题目要求这个11位数是最大的,当然要尽量保留数字9。

这个多位数有5个9,若要让5个9连在一起,就不能组成一个11位数,所以最右边的9不能保留。

篇7:小升初数学每日练习题

1.31.719×1.2798的整数部分是()

A.37

B.38

C.39

D.40

2.有一筐苹果,甲乙丙三人分。甲先拿了一半,乙拿了剩余的一般,丙再拿剩下的1/3,筐里还剩14个苹果。问:这一筐苹果有多少个?()

A.56

B.64

C.84

D.90

3.全班同学去公园租了若干条船,如果减少一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9人;如果增加一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问全班有多少人?()

A.18

B.26

C.36

D.46

4.右边黑色部分的面积是

A.50π

B.50(π-2)

C.50(1-π)

D.50(π-1)

5.某企业发奖金是根据利润提成的。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可提成10%;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5%提成。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

A.2

B.2.75

C.3

D.4.5

6.某工厂今年生产了1200台机器,去年比今年少生产1/5,该厂去年的产量为()。

A.960台

B.1000台

C.1500台

D.1440台

7.某商工厂生产了A、B、C三种零件500个,其数量比为1:2:2,分三次验收。第一次验收全部零件的2/5,要求三种零件都要有,且数量的比例保持不变。问第一次验收多少个B种零件?()

A.40

B.60

C.80

D.100

8.将进货单价为90元的某商品按100元一个出售,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如果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会减少10个,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

A.110元/个

B.120元/个

C.130元/个

D.150元/个

9.有一只木桶,上方有两个水管,单独打开第一个,20分钟可装满木桶;单独打开第二个,10分钟可装满木桶。木桶底部有一小孔,水可以从孔中流出,一满桶水用40分钟流完。若同时打开两个水管,水从小孔中也同时流出,经过多长时间木桶才能装满水?()。

A.10分钟

B.9分钟

C.8分钟

D.12分钟

10.在桥上用绳子测量桥的高度,把绳子对折垂到水面时尚余8m,把绳子三折垂到水面尚余2m。求桥高和绳长。()。

A.10m,36m     B.15m,36m

C.15m,30m

D.20m,40m

11.158.93+75.62-11.475的值是()。

A.203.075

B.213.075     C.222.075

D.223.075

1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则这个三角形是()。

A.等腰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13.在上、下行的轨道上,两列火车相对开来。甲列车的车身长235米,车速为25米/秒;乙列车的车身长为215米,车速为20米/秒,则这两列车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所需时间为()。

A.10秒

B.20秒

C.15秒

D.11秒

14.一本书有225页,某人第1天看了全书的1/9,第2天看了剩下的1/2,第3天就该从第()页开始看。

A.100

B.101

C.125

D.126

15.从1到500的所有自然数中,不含有数字4的自然数有多少个?()

A.323

B.324

C.325

D.326

16.如果a比b大25%,则b比a小多少个百分点?()。

A.20

B.25

C.50

D.75

17.如果2斤油可换5斤肉,7斤肉可换12斤鱼,10斤鱼可换21斤豆,那么27斤豆可换()油。

A.3斤

B.4斤

C.5斤

D.6斤

18.方程++…+=2000的解是()。

A.=1

B.=1999

C.=2000

D.=2001

19.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都增加了10%,则新长方形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增加了()。

A.1%

B.20%

C.21%

D.100%

20.每只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这3种小虫共18只,共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其中蝉的数量为()只。

A.5

B.6

C.7

篇8:如何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教学内容

教过初一数学的都知道,许多学生反映初中数学内容抽象、课业多、理论性强,不像小学数学那么“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这让他们陷入困惑中,有可能产生畏惧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引导会导致他们丧失信心,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沦为后进生。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无非是自然数的计算及常见几何图形的实验性探索,几乎都可以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境来演示和模拟,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刚进初一,就开始从自然数拓展到有理数的范畴,从实验图形拓展到理论论证的高度,难免让学生措手不及。所以内容衔接一定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有理数与自然数的衔接

小学数学从1、2、3、4…这样的自然数认识和加减乘除计算开始,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学过程多是放在情境中引导认知。但是初中阶段出现的有理数就超出了现实生活情境所能触及的形象范围,比如,小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3×3=9,但是对于(-3)×(-3)=9就需要抽象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开学之初,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开拓:(1)对比自然数来理解有理数的范畴及概

念,弄清楚负数所表示的作用和意义;(2)要对比理解和强化有理数运算法则,要反复强调定义、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游刃有余。

2.从自然数到“代数式”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运算,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初中阶段会遇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的概念,再深入就是有理式的运算,这是抽象代数的门槛。怎样做好衔接让学生适应呢?教学实践中,“简易方程”单元前面就预设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就是“投石问路”,让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其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需要强调的是关于代数式中的字母a许多学生顺延小学固化思维,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所以,我们让学生明白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就掌握了代数式的内涵。然后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相关联系,构建知识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3.几何由形象到抽象

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多是形象直观的,无非是动手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来进行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归类于实验几何的范畴,比较侧重感性及计算,没有涉及逻辑、论证。初中阶段开始出现平面几何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定理来求证未知关系,不能看着像90度就认为是垂直,不通过量角器測量就得出结论,所以,许多学生岔不开思维。这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衔接。

(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数学潜在的逻辑推理思维,权当是益智题来鼓励大家的探索兴趣。

(2)教学伊始,不要好高骛远,先让学生掌握定理和基本方法,通常我们就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和定义推理进行循规蹈矩的分析,再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路与小学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学方法衔接,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初一知识简单就开快车,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引导。

1.预习

小学数学多是形象、直观的,与生活比较贴近,可能我们不需要预习在课堂上也不会觉得突兀。而初中则不然,所以逻辑推理比较多,课业相应增加,这就要求在授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了解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认知,有效解决问题。

实际操作中,针对初一学生没有良好预习的习惯,我们可以进行事先提示,给学生布置好预习提纲:(1)通过浏览先掌握章节知识概况;(2)深入细读,尝试自主理解概念、定义、法则及公式推理等,完成初步知识形成体验,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融入初中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听课

听课是认知主体,进入到抽象严密论证的初中数学阶段,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动手实践来体会知识生成,而是要在课堂上跟进预习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和“思”:(1)认真听:①要注意“听”细节问题,许多时候我们错就错的细节把握上;②有针对性地听预习中不懂的问题;C听教师讲的注意事项及经典案例。(2)勤思考。没有思考就无法深入理解初中代数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那教学就是隔靴搔痒。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升初数学衔接的几点认识。总之,初一阶段我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认为简单呼啸而过,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保障学生完成形象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衔接,完善学习能力,奠定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久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2(01).

[2]苏嘉玲.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若干特点与对策[J].中学数学,2008(22).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篇9:小升初数学复习测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

(2)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3)水桶的容积大约是12()。

(4)一个西瓜的体积大约是4()。

(5)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6()。

(6)一本数学书的体积约是320()。

2.单位换算

3.05立方米=()立方分米60毫升=()升450立方厘米=()升()立方分米=800毫升710毫升=()升=()立方分米3.7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一种冷藏车的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4米,宽1.7米,高1.8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4.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8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二、应用题

1.学校里养了18只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缸里有红金鱼16条,黄金鱼比红金鱼多8条,黄金鱼有多少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拍球,两次共拍70下,第一次拍30下,第二次拍多少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个小朋友画了20面红旗,画的黄旗和红旗一样多,一共画了多少面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果园有桃树47棵、梨树36棵,梨树比桃树少几棵?又种了8棵梨树,现在梨树比桃树少几棵?

篇10:小升初数学简便计算练习题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小升初数学简便计算练习题。

一、口算。

10-2.65= ?0÷3.8= ?9×0.08=?

24÷0.4= ?67.5+0.25= ?6+14.4= ?

0.77+0.33= 5-1.4-1.6= ?80×0.12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25-997 998+1246 4 +3.2+5 +6.8

12 -(1 +2 ) 400÷125÷8 25×(37×8)

( - )×12 1 ×2 × 34×(2+ )

125×8.8 4.35+4.25+3.65+3.75 3.4×99+3.4

17.15-8.47-1.53 17 -3 -4

÷2 + × 0.125×0.25×32

22.3-2.45-5.3-4.55 ( + + )×72

4.25-3 -(2 -1 ) 187.7×11-187.7

43 × +57.125× -0.5 2.42÷ +4.58× -4÷3

三、解方程或比例。

1。5x-0。8×15=184:35=23:x

四、列式计算。

(1)12乘23的积减去211,差是多少?

上一篇:《心手相牵》启动仪式下一篇: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多项选择题: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