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2024-05-06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共10篇)

篇1: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想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就要积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使农业经济管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在发展中也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需要激发个体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是以自利行为主导的,通过个人努力来满足个体需求,同时也让社会受益。

这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财富不谋而合,一个社会只有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

从这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从“自利性”假设前提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个体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形势确立农村经济市场经济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占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对指定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手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不但明确了农村经济的市场经济地位,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农村经济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指引,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果满足实际要求,达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制度。

经过了解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行为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还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行为,使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效果。

2.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之后,不但确立了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还实现了农村经济法制度的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所以,我们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促进因素。

三、农业经济管理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

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土地问题、资源问题、环保问题和资金问题成为了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就要正确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问题实现了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的可行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支持,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问题和资源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就要解决这些制约问题。

通过采取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农业经济管理缓解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消除这一矛盾,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成为了必然趋势。

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优势进行分析后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缓解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村经济管理的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并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1.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当中,由于堤防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充分,从而导致在实践当中存在诸多问题。

当下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在党的政策作用之下,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对于内涵性的东西没有充分认识,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导致实效不大。

而且,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当地的地方政府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后续工作实践当中,诸多问题得不到贯彻落实,问题重重。

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在当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农村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国家政府复制,促进发展,旨在缩小城乡差异,但是农村的现状在当下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少,伴随着先进农业工具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也因此,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不断凸显。

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之下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的问题也会逐步出现,因为城市发展当中,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荒”,而农村却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样便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而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便会导致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许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很少又重返家乡进行建设的想法。

其中包括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

再加上青壮年的外出务工,重要的建设力量的缺失,便大大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近年来,在劳务输出地区,出现了诸多的留守村落,当地的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

没有核心的动力发展支持,导致在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当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起来问题重重。

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篇3:农业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 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 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 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 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 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 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 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 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 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 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 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 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 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

2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 内部的关联性很强, 错综复杂。

3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 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2) 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 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 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 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 否则, 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

(2) 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 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 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 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 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 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 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 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 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 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 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 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

然后, 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 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

最后, 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 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 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 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 并提供培训。

(2) 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 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 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 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 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

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 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 一般情况下, 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 因此, 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 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

(2) 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 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 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 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 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

(3) 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要注意到, 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 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 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 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 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 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 科学编制项目进度, 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明, 陈晔, 王晓清.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推进对策.江苏农业学报, 2008, 24 (6) :958~962

篇4: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业管理;创新政策;信息化应用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同时,为了适应目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人们对相关管理做了一定的调整与规划,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而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各国与我国农业的差异,让我国意识到当局的情形之紧迫。所以对农业方面的管理理论还有实践,都有待我国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地研究。使我国农业步入世界的国际化轨道上去。

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在我国,已经从保障性的农业发展跨越到促进性的农业发展,因为在传统的社会中,农业部门不断缩小,并且有关农业的问题日益改变。就像现在,最突出的就是农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尤其是农产品产后阶段,高度重视食品的加工问题,保证食品安全。高质量是当今最为关注的农业产后工作,所以,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已经开始向食品等其他领域扩延。

2.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一些专家分析推测,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用户,也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将保持现状,产业模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经济的大范围环境将会发生明显的突出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需,也为了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体系,对农业产业的研究和一些农业经济策略的提出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所以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创新农业和土地经营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业结构是以小规模的农户为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理位置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制定农业管理政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地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相关法律,可以证实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管理中仍将以土地经营为主。创新我国的农业制度,关键在政府的决策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对农业和土地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农”政策的提出。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内需,同时满足对外应求,这是我国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一定的政策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这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三农”政策的提出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以解决有关农业产业的困难,最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和相关政策的分析

3.1高度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目前的农业局势既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又受到国际化的威胁,在日益复杂化的现实社会中,要想改革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一定要体现我国的特色,认真研究农业知识,科学创新相关理论,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把各个环节的工作细致得做好,合理处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与专业化以及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建立我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和生产经营的组织制度。使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

3.2加强团队合作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提高新的农业增长方式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学科融合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学科渊源而言,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复合、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分支管理学。

4.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已成为农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的农业资源在类型上比较多,且在种植经营中的差异较大,因此,了解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经营管理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农村在经济方面的发展。

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统筹性的管理。其次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资源的整合,加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农业经济信息的标准化,逐步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集成整合平台,实现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重视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培训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农村进行知识信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当然,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做好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结合也尤为重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大力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信息化农业经济,与国际农贸经济接轨,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5.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可以发现,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策略的高质量提出,既是对我国政府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要求。只有从上到下共同团结工作,才能做好这一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互联网建设、信息化基地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5: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现阶段,随着“新常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乡镇发展也步入了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乡镇农业经济从产业布局到发展方式等环节都做了适当调整,整体发展局面有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为我国乡镇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上个世纪的支柱性产业,一直引领着我国经济稳定前行,应该说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初期的繁荣与稳定。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方式在悄然改变,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地方局部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乡镇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概述

(一)环境得到了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乡镇农业经济从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首先,硬环境方面,乡镇农业基础水利设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难题,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乡镇农业抗汛、抗旱能力。其次,在软环境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快速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产结构发生变革

首先,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品种生产,转向特色化、多元化精品生产转变;其次,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及果业生产方面,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极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观念依然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乡镇地区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扶持,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进程;除此之外,农业人员的思想过于保守,缺少创新意识,对新技术存在疑问与排斥,这些都导致了乡镇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二)农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采集数据显示,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地方乡镇农业局专业技术输入不足也导致了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落后。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高质量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镇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农业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党中央有效政策的支持。仅20国家农业扶持与奖励政策就出台了22项(包括以往延续及新出台),例如: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等,这些针对性强、扶持力度大的相应政策由于缺少监督与及时宣传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发展观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首先,从基层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此外,针对一些相对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下大力气组织专家实地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将成果转化落实到位,从认识上彻底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全面提升农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精准扶贫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农业局要本着扶贫帮困的原则,积极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扶持过程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层面,更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以点带面,实现精准扶贫。

(三)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第四篇推进现代化农业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加强基层单位的政策落实与岗位工作监督,不仅是创新乡镇农业的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发展。

四、结束语

篇6: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文章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社会结构,赋予它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从而能够在社会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完成大的战略调整。

【论文关键词】土地轮转、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人口转移

(1)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如何建立农村土地资源的轮转制度

近来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多,多数意见认为土地所有权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我觉得明确土地所有权并容许土地轮转并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是多数农民不知道该如何在商业化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的问题。一旦土地私有化,可以自由买卖,大量手头缺少现金、生活贫困的农民会立即以很低的价格出卖土地,而在出卖土地一段时期之后并不能保障自身生活条件的长久改善,这样农村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我们说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中国国情对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价值的重新认识。

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农村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农业群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没能得到社会的恰当评价。这牵涉到依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而形成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问题解释能力的问题,涉及到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对相同行业在国家中地位的价值判定是否应该依据相同标准的问题,它的解决涉及到是否要依据自身情况而突破传统理论的问题。

我国农业成本的低廉不是开放的国际环境下的成本低廉,而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的二元化结构基础上的农村和城市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过大造成的相对的低廉。这种低廉是与我们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相违背的,也是诸多农业问题的根源,急需改变。

参照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集中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减低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在我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大国土地的集中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措施不得力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如前所述土地所有权的确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土地集中以及农民与土地分离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承认农民对于土地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就可以作为土地论转的基础,依此以农民现实承包土地为基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确认,颁发法律凭证。容许农村现有资金以及城市资金注入成立大型的农业公司,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公司依据法律程序向自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征收土地,采取每年或者每月给与一定现金补助的形式把土地征用款发放给农民,在农民进城时作为基本生活保障。

农民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转让和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对于种植业这样有一定周期性的行业,随时交换土地使用权时不现实的,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如每年可以在一个特定时间段进行轮转,或者采用农业公司留取一定机动土地进行轮转的方式即可。公司在一定时期后对于已经在城镇安居的农民可以采用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得到土地长期使用权,政府和农会共同对此行为进行督管。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公司进行扶持或者补助,以及针对其主体部分对于城镇化的具体措施采取微调以配合整体战略的实施。

采取这种方式的优势是:

a. 实现了土地集中,为现代化农业的实施打下了基础,给中国农业生产力成本的真正降低创造了条件。

b. 避免了土地所有权的争论,土地仍然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不参与对其产业利益的分配,产业利益的分配只在原有使用者和现有使用者之间进行,操作层面仅仅存在土地使用权的转换。

c. 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交易可能带来的农民抛售土地后失去长期保障的现象。土地使用费阶段性发放无论是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还是继续在农村的农民都相当于一种社会保障。当然这种保障是比较低的,仍然需要农民在进入城镇后谋求新的职业。

d. 给农业人口城镇化在农村方面的进行打下了基础,做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为农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

(2)教育改革问题

我们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是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它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在我国现阶段需要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要求可以从直接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层次两方面入手。前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增加企业数量,后者在某个层面可以理解为构建新的就业形式。我们在对人才成长的研究中发现这些能力的产生需要以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基础。针对于此要求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调整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更迅速更清楚的看清所处环境的结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中达到知行统一。那么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体系,增加教育层次,增加教育和社会就业的联系程度。

现有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不是说高学历的人太多了,更多的是大学生本身和家长没有从以往人才培养的意识下走出来并忽略了社会发展现状,从而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过高。本科多了读硕士,硕士多了读博士,似乎高学历成了保障,事实上这种考试和评价制度下很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改变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

a. 在社会舆论方面引导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把大众从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的意识下唤回,而真正认识到教育仅仅是社会成员自身丰富并获得一定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而在人才选拔上丰富各方面人才的选拔评价方法,甚至设立专门的人才评价机构。

b. 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方面增加教学科目设置,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加教育的深度,特别是把教学科目和现在的科学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的前沿相结合。这就为就业层面的丰富打下了基础。同时以学校带动图书馆,带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接纳和承载更丰富层面的供给打下需求的基础。

篇7: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随后其他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明确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解读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农村、农民以及市场建设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都市农业一般是在隙地带或者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成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都市农业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以及科技、资本集约度高。中外都市农业在起因和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和产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我国的都市农业实质上是由学者和政府提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是经济和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都市农业概念是由城郊农业发展而来,它更多地属于经济范畴,行政区属的色彩很重。

2、都市农业的功能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功能一般阐述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向市民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农业教育;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则侧重于对食物安全、维持城市贫民生计、缓解城市环境危机等特殊作用。综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的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及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情况来看,其基本功能可以表述如下:

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

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3、都市农业的分类

根据都市农业产生机制的不同,将都市农业分为原生型都市农业和诱致型都市农业。原生型农业是直接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农业,是受保护的对象,在落后城市是城市贫民借以谋生的自发农业,在现代城市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的自觉农业;诱致型农业首先是半企业行为的现代企业,如城市近郊区的农业园区,随后是扩散型农业,即大城市郊区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根据都市农业的实施情况又分为以下几种模式:成品农业模式(出售产品和加工品为主);生态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

4、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农业土地使用问题

土地使用权的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公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而我国则是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是被垄断的,因而国内外都市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差异。根据阐述,在国外,都市农业可利用的土地一应俱全,从狭小的住宅空间(窗沿、容器、栅栏、屋顶、墙角和围墙上),到公娱用地、公共设施和交通要道两边,再到郊区的公共和私人用地。大部分以生存为目的的都市农业在非私有土地上进行,在公路两旁,河边、铁路两旁的空地,闲置的私人土地和公园等。总的来说,利用这类土地只是暂时性的,使用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观光农业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高,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观光农业在都市农业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是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基本上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其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占领市场。而且体现现代科技的观光农业前期投入成本很高,经营期间还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其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旅游收入有限,收回投资遥遥无期。许多项目要么转产,要么依附于其他产业,其长远发展令人堪忧。

都市农业中的农民问题

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是文化素质问题。都市农业发展中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水平很低,农民集体谈判能力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可以有效地解决郊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5、都市农业的发展措施

篇8: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黑龙江省

1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获得高额的产出,不断地使用高水、高化肥;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灌溉水利用为30%,而化肥的使用量确高居世界榜首,达到了430亿千克。资源的环境友好型与经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我国已把发展循环农业提上日程,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循环型农业体系,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好监管,保证生产过程的清洁,使产业链实现循环发展,最终使循环生产中产生的废料能够合理利用。这些都为黑龙江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现状,笔者发现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可再生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情况形势严峻,土地肥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更要通过走农业循环经济这条道路来调节经济与环境资源这一矛盾,并通过循环农业经济来推动全省农业平稳发展。

1.3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分析,分析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程度和阶段,为研究黑龙江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首先,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点、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要求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粗放经营到集约谋划、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凭借“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来综合利用和开拓资源,这些都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增加农村就业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最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对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改革,深入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旅游农业,体现其整体性特征,促进资源的高效和持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2.1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比其他地区含量高。近50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一直离不开黑土壤的利用,但是在利用黑土壤的同时,人们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自身的肥力下降。自“十二五”以来,作物种植面积、化肥用量都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循环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有关农业部门对农民进行“循环型”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培训,使农民能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利用农业科技对废物进行处理,比如:用有机肥料代替农药化肥,从而降低肥料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

2.2 农业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

2.2.1 各种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农民在收获作物后,各种秸秆还可以回收,可以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料、饲料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在黑龙省秸秆综合利用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秸秆就地还田。黑龙江省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玉米秸秆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玉米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丰富有机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增加黑土肥力,提高土地产量,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秸秆深加工成饲料。大多数农作物秸秆可以直接喂牲畜,也可以通过处理如破碎或微生物发酵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第三,燃烧供热。大多数的黑龙江省农村秸秆用作柴火燃烧,这是一个传统的处理的模式。第四,转化为甲烷。将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液可以养鱼也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沼气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能源的生活。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建设沼气项目,开发利用沼气。用沼气代替煤来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农民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因为沼气是通过作物秸秆和其他废物发酵得到的,价格低于煤气价格。此外,沼气是清洁能源,它通过甲烷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沼气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保护原始生态景观。

2.2.2 家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情况

大量的元素(如氮、磷、钾)和有机质存在于家禽粪便中,这些牲畜粪一般由农民收集后堆积在阳光下暴晒,使其干燥,从而便于存储。粪便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简单,但能最大保留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还能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当前看来,年生产的家禽粪量黑龙江省是比较高的,牲畜粪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将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但随着黑龙江农业的扩张,大量的牲畜粪便等待处理,这种情况将给畜牧业扩张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畜牧业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来源问题,通过创新技术,将废物处理成固体燃料,代替煤,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2.3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2.3.1 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废物多级利用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再回收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作物秸秆材料加工成饲料或沼气,牲畜和家禽的粪便降解成为有机肥料或者沼气,例如,黑龙江双城市杏山,通过使用废物资源转换技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再如,通过让秸秆直接返田,利用土壤昆虫还田等技术手段形成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养分平衡。通过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和二次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户生活提供清洁的能源。

2.3.2 农业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保、节能、节省资源的状态下进行农业生产,有机组合成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公园。由于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有大型畜牧业,农业生态区将与生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聚集,使企业之间的资源回收,或通过科技创新使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生产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清洁、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 阻碍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原因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为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绿色农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能耗降低,农民增收,农业产值稳定增长。但由于黑龙江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农业发展形式还没从根本上转变。

3.1 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循环经济是新生的经济形态,把这种经济形态的思想运用于农业生产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黑龙江虽然也出现了循环农业产业,但大多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撑下完成的,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学习和开展循环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意识障碍使循环农业不能顺利发展。

3.2 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回收可以创造效益,但由于缺乏技术发明及推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很低,如秸秆回收利用率仅为40%,而且大部分的秸秆直接燃烧,导致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自由放养的牲畜的排泄物,农民没有回收,这就会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水的污染。传统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一个封闭的链,缺乏标准化生产,难以适应农业的需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较低。

4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政府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首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和其他途径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把农业循环试点园区成功的例子引入黑龙江省,让农民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实惠。其次,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传播,实现成本的节约,让人们体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从而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

在这个阶段应大力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规范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充分利用垃圾、废气,并加强执法和监督,以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运行。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改善和更新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则,并使其更接近国际惯例,符合现代环保的需要,提高保护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创建一支强大、高素质的生态建设执法队伍,利用法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黑龙江省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以农业生产作为重要支撑的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目标。因此,应立足黑龙江省的基础优势,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4(11).

[3]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

[4]冯志俊.循环经济导论[J].经济研究资料,2005(6).

[5]黑龙江统计局.2012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MJ Dover,LM Talbot.To Feed the Earth:Agro-Ee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Washington,DC:World Resourees Institute,1987.

[7]夏蕾,马友华,栗敬东,等.构建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篇9: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

一、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状况概述

沈阳经济区地处辽宁中部,以平原为主,有部分山区,全区土地总面积7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81%。其中农业用地占有24896万公顷,这占到了该省所有土地面积的5707%;农业耕地占用土地9053万公顷,农用土地占用率为3637%,辽宁省的土地后备资源与耕地面积在全省的占用率均大于12%,并且该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之多。沈阳经济区的地势十分平坦,水源丰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沈阳经济区在林业方面的经营面积多达79万公顷,其中主要以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为主,分别占全部林业总量的543%、725%和8732%,防护林构成了沈阳经济区林业构成的大部分。

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农业名区,沈阳经济区成为当前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出口集散地,并且也出现了诸多知名龙头企业,更创建了数家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正是在诸多大型优秀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从而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如黑龙江垦区当前已有农产品龙头企业近80家,国家级5家,省级的近10家,并且在乳制品、肉类以及油脂等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最终形成了以完达山、北大荒以及九三油脂等知名企业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群。

二、沈阳经济区内部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

沈阳经济区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07年到09年间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主要因素就是当地的重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于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度明显不足,从而不利于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较低,不能够实现企业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无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于此,沈阳经济区应当重点培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引导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或是资产重组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龙头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辐射影响力,力争建立起基础雄厚、科技先进、资金充足、体系完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沈阳经济区内部集群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实际能力明显较弱,同农产品生产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如桓仁地区其农产品生产区位熵位居首位,然而其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区位熵却排到了第九位,正是区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于其整体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因此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为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才与技术两大要素,该要素在后面的产学研联盟中得以细致诠释。沈阳经济区域要想切实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就應当做到坚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以农产品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等科研机构为主力,以中介机构为媒介的产、学、研联盟。

三、促进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相关法律以应对于农户两面性的行为

当前企业同普通农户之间的合作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一纸合约,作为两者相联结的一种纽带,合同对于农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农户的利益体现了出来,然而由于农户的行为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并且大部分的农民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受到利益的驱使就很容易做出一些同合约相悖的行为,履约困难成为企业同农户合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难题。农户不能够按照合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责任,并且作出违约的行为既涉及到经济层面,又同法律层面的问题相关,单纯就法律层面而言,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使农户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合约签订以及履行的过程中切实对于农户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针对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规定企业与农户间的合法权益及义务职责,对于双方在合约制定及履行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考虑在内,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政府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而言,广大农民的个人力量是相当薄弱的,因而农业要想发展,三农问题要想真正得以解决,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对于农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将对于农业市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同时引导社会不同的优势资源流向农业发展领域。当前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中,财政政策、税费以及信贷政策对于农业产业集群作用更为明显。

政府所推行的信贷政策有助于农业整体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有助于实现企业同农户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从而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切实提高。同时,政府的信贷政策能够为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也是我省积极推动农业集群发展的财政保障,所以,我省应当大力倡导那些有助于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信贷政策,协助其制定与实施。

3、实现区域农副产品加工的壮大及产业链条的延长

篇10: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

张伟

摘 要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属于一类实用性方案,尤其在新农村建设政策覆盖落实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迎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理念,但是涉及政府领导的宣传、组织配套工作要给予进一步的调试修缮。笔者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期间的诸多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制定妥善化处理措施,希望为我国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循环农业;农业经济;粮食安全

循环农业经济,就是依照既有生态科学发展理念,配合最新高科技设施和操作手法,进行一切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避免农业生产中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的过度增长结果,至此衍生出集合农业种养、农科技、农供销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1]。想要切实将当中弊端状况处理完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幅度提升既有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推动农业和农民同步增收进程。至于细化的整改方案内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阐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遗留的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透过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我国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数量的70%左右,限于我国农业生产季节、干旱性隐患深入状况,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约含70%需要加以灌溉,因此灌溉用水数量开始提升至农业总体用水数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已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长此以往,涉及地下水资源紧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危机都将接踵而至。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因为农村专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当地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广泛分布,实际利用实效性系数连0.475都不到,整体上几乎包含1/2以上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由此看来,及时布置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合理性节约指标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广大农民的深度瞩目。

1.2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大多数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都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农产品数量和后期经济效益增加结果之上,对于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几乎未曾上心。毕竟化肥、农药等使用便利,因此涉及以往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的模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令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产业滋生分离迹象,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2]。须知,尚未经过调试的畜禽粪便污水内部,保留较多数量的氮、磷物质,至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广泛覆盖;再就是经过养殖场内部氮、硫、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暴增,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严重情况下,更可直接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侵蚀威胁。

1.3 农副产品资源实际应用效率过低

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控制体系的价值地位,标准适应路径便是开展农业产业化改革项目,其作为农业后期产出效益的全新经营控制体制,主张针对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加以系统化整改。但是透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规划状况观察,其仍旧深陷于初步探索阶段之中,包括各类农村住户参与能度过低、产业化组织具体竞争发展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辐射效应无法倾数绽放等,当中最为严峻的便是农业产后副产品应用效率不高问题。

另外,农业耕地面积处于持续缩减之势。结合过往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平均每8 a左右,农业耕地资源就会同步缩减0.083亿hm2,如若随意放纵不管,相信不用超过两年,必然就会冲上警示红线。目前,我国最基础的国情便是过多人口和较少耕地资源的冲突现象,可是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的欠缺,使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延续,包【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括由牲畜完全承担农业生产主要支持动力供应任务,凭借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控制、农业生产时刻抵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蚀危机等。面对此类状况,我国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政策性手段,进行眼前的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数量过少的矛盾协调应对,至于具体的应对模式便是令农业生产借由粗放式快速地朝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过度扭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学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2.1 要求政府及时颁布各项成本、科技支持性政策

第一,想方设法推动循环农业立法控制进度,令一些创新型限制、补偿性法规政策快速覆盖落实。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群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循环农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义务予以清晰化界定,至此构筑起集合农业生态补充和技术补贴功能的指导单元,力求在各项循环农业支持性政策内容控制下,延展出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基层群众行为驱动特性的监管机制[3]。

第二,结合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搭建起农村物业控制法规制度。这样不但能够将农业生产一切基础性设施投资效益提升至极致水准之上,更可以快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执行进程,对于今后农村诸多废弃物处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环保产业化培育等事业,都将释放出较为强劲的支持引导功效。

2.2 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农业经济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全面接受各项技术创新成就的支持。

第一,有机强化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开发力度,使特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顺势上升到全新等级层次。同时,在科技、政府、农户群体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园作为交流枢纽,避免以往高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推广落实中的限制危机,必要时直接在农村周边设置试验和转化基地,为周边农业科研和生产创新成就融合提供第一手指导线索,更加为农业实际增长模式集约型转变奠定基础。

第二,更加清晰透彻地进行农业内部专业化职务设置划分。所谓农业专业化,可以细化出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和设计研究和农业多元化服务等结构单元,如此一来,涉及不同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深度激活,将各自专长发挥到相对应的领域之中,维持现代我国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令以往传统的单位农户小而全耕作模式得以成功替换。

2.3 快速投入合理数量的支持性资金,完善循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并修缮现代循环式农业经济服务控制体系,最基础的保障便是资金,否则预设的经济效益换取指标将难以顺利贯彻。所以,不同层级政府机构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支农资金预算工作,必要情况下直接朝向循环农业适度倾斜。

第一,不同层级政府应该尽快设置循环农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主要用在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应用实力培训和推广事务之上。

第二,金融机构要针对既有金融服务产品加以适度改良,令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得以合理增加;同时,协调掌控税收、贴息、补助等多元化经济杠杆效用,大力支持辅助各类社会资本向农业、农业领域中投入。

第三,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全面融合,更加有效率地构筑起丰富的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当中投资金融、财税等收费政策修改工作,力求令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彰显出独特的发展形态。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完全可以视为日后我国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该类结构进行灵活修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贯彻的必然途径,能够更好地遏制以往农业发展期间生产模式诸多要求的不适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和发展沿用。

参考文献

[1]乔志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浅思[J].东方企业文化,2013,32(19):134-150.【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上一篇:提交安全材料给上级检查下一篇:一年级看图说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