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2024-04-17

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通用9篇)

篇1: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现如今对于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通过幼儿园教学来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并且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所以本文就幼儿园管理上采取的道德领导理论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及对幼儿园未来发展产生何种意

幼儿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教育事业,孩子太小,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怎样的尺度不会伤害到孩子,学习是重要的一点,然后为了能够培养出道德修养高、有主见有责任感的学生,幼儿园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为的也是真正意义上改掉学生们天生带来的坏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系统,让学生们融入进去。

一、幼儿园教学的现状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被家长们宠着爱着,一进入幼儿园,孩子对于幼儿园采取的教学方法不接受,孩子们在家里可谓是要什么给什么,但是到了幼儿园就不被允许了,所以孩子们自我变得蛮横,对于教师的管理也是态度强硬,展现不出任何良好的道德修养,甚至有的孩子还出现打人的情况,完全没有任何组织纪律,何提道德领导理论的培养。

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小,对于其监管不到位就会造成其他孩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例如:对于幼儿园学生引入道德领导理论教学实施中,根据其理论让学生们互相尊重,并且让学生们都知道每一位小朋友的年龄,同龄人以生日月份大小进行排序,利用道德领导理论进行教学,学生们要尊重比自己大的小朋友,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不可以出现骂人及打人的现象,而大一些的小朋友更应该学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不可以欺负他们,由于幼儿园监管的不合理,可能会出现大的孩子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并且进行说教,其他很多小朋友可能会效仿,毕竟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还不能进行良好的控制及把握。

二、道德领导理论对幼儿园管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建立一个道德领导管理系统,让学生们感觉到这个系统的威严,促使学生们畏惧,不敢挑战而改掉自身的坏毛病。例如:某幼儿园对学生们进行道德领导理论的学习,告诫每一位学生要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做到道德领导理论教学中昀重要的一点,学会控制自己,不可以随地扔垃圾,不可以无理由地进行哭闹,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像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做作业,但是这又是每一位小朋友必须做的,所以即使再不愿意也要努力完成,老师可以以颁发小红花的方式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幼儿园的孩子会因为想要得到红花而克制自己,间接地将道德领导理论进行实施,完善学生们的人格。

其次,要家长做到全力配合,学生们在幼儿园的时间有限,要想全方位地进行道德领导理论学习则必须要家长进行配合,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告诫每一位学生不可以随地扔垃圾,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学生们在幼儿园老师的看管下,每一位学生都做得很好,但是到了周末与家长在一起,会有这样的家长,他们在陪孩子出去玩的过程中做出不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吃过的小吃袋当着孩子的面就扔在了路边上,这时孩子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会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不让这么做。有些家长可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这么说很难为情,并且决定不错误诱导学生,主动会去拾起来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应该改正,而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自己则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没事,甚至沉默,孩子们不知道是应该听老师的还是应该听父母的,对于道德领导理论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想实施道德领导理论学习需要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无限配合。

锻炼每一位小朋友的道德领导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自我独立性,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领导能力,例如: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们自我发挥。今天关于道德领导理论的教学设计题目是《假如我是老师》由老师进行提问,学生们进行回答。老师提问:如果你是老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做游戏你会如何安排。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1)我会分组让喜欢在一起玩耍的朋友一组,可以让他们自己玩游戏。(2)我会看着他们,像老师平常看着我们一样。孩子们昀天真烂漫,这样假设的方法让学生们换位思考展现其领导天赋,培养其道德情操,完善学生们的人格,锻炼学生们自我承担的能力。

三、幼儿园管理引入道德领导理论的意义

对于幼儿园的学生们来说,实施道德领导理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性,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加强教育的力度,从小规范学生们的教育,提升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学生们的人格,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对于老师和幼儿园教育系统来说,实施道德领导理论教学是教育的提高与创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们的观念,在重视学生们学习的前提下,以改善学生们的`习惯为基础,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们的后期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凡事都要从小做起,为了能够培养出个性鲜明、道德素养高、领导能力强、独立自主有担当的有为青年,幼儿园积极地实施道德领导理论教学策略,目的就是培养出更优秀的有为青年,如今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相信这一举措会对幼儿园未来的发展前景带来新的迹象。

篇2: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根本宗旨即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理应把人本思维作为首要推动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把人本思维贯穿在幼儿园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幼儿教育中所有参与主体---幼儿、教师、幼儿家长---都感受到人本关怀,共同参与,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一、以幼儿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幼儿园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入园幼儿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更好的为幼儿服务为本,了解幼儿发展需要,尊重幼儿自身特点,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强化细节管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科学发展。

(一)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与幼儿沟通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许多家长及幼儿教师总是忽略对幼儿的尊重问题,往往按照成年人自身的规范许可对幼儿实施“粗糙”的教育。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常常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考量孩子,常常以成年人的是非标准去要求孩子,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是绝不可取的。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观念,把每一个幼儿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这是幼儿教师与幼儿良性互动沟通的前提。

(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活动

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主动去了解幼儿,做到因材施教。幼儿是非常有活力并且充满个性的群体,对于成年人的语言感知力是有年龄差异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对每个幼儿自身年龄特征、身心特征、性格特征做到了如指掌,从幼儿自身出发,做好对幼儿人际关系的处理。在幼儿园课程设置及活动安排等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寓教于乐。比如,多设置能吸引幼儿兴趣的情境,多安排幼儿乐于参与的游戏环节,合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道具等,以此间接推动其思维的形成以及心理的成长。幼儿园的班级装饰、走廊装饰等环境也应依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去创设,避免幼儿教育流于形式。

二、以幼儿教师为中心,创新师资管理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的重要主体,是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幼儿园师资管理中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这方面,幼儿园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参观学习、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去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二)创新考评办法,激发教师潜能

在幼儿园师资管理中不能只侧重于对教师的“管”,更要考虑对教师的“爱”。新时期的幼儿园师资管理,应在如何满足广大教师自身的不同需求、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如何发挥每位教师自身优势上下功夫。

在公办幼儿园中,由于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采取措施尽早解决必定会大大挫伤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园师资管理中必须下大力气创新教师考评办法,多层次多侧面进行教师考评,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一方面激励那些爱岗敬业、务实求新的教师,另一方面也鞭策那些幼教队伍中的落后分子,真正实现“干和不干不一样”。

另外,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案头工作太多会增加其负担,很可能影响她们教育探索的热情,因此幼儿园师资管理方式创新中应该适当减轻幼儿教师的案头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幼儿的日常行为、研究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而设计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教学课程。

三、以幼儿家长为中心,创新家园共育方式

幼教事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就是幼儿家长。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以后的生活如何是每个幼儿家长十分关心的事情。因此在现代幼儿园管理中不能忽视对于幼儿家长的人本关怀。

(一)了解家长实际需求,发挥幼教作用

近年来,幼儿家长越来越关心幼儿在幼儿园吃饭、睡觉、学习、游戏的一切细节,更关注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因此,幼儿园在日常管理中理应把幼儿家长的要求考虑进去,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一方面监督幼儿教师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广大幼儿家长的需求,让家长们随时随地能够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表现。也可以安排幼儿园开放日,让家长们随意参观幼儿园,对幼儿园更加了解。

另外,幼儿家长来自不同行业,上下班时间难免不同,幼儿园在接送幼儿时间的安排上理应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整齐划一,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二)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实现家园共育

近年来,湖南卫视的大型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受观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迎合了观众的口味。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幼儿家长尤其是爸爸们很少有机会跟幼儿一起互动玩耍,即使有闲余时间,许多幼儿家长陪幼儿互动的方式也很单一。考虑到这种实际,幼儿园在日常安排上可以设置亲子活动日,在幼儿园里安排各种活动让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一方面可以弥补家长与幼儿互动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了解,让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真正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篇3:试论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是小面积耕地作业, 即便是相邻的两片土地, 都会因为在种植时间不一致或者耕地地势的高矮差异产生不一样的种植物。不仅如此, 在后期的培育和收割过程中更能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如灌溉、施肥。离水源近一些的就能得到更充沛的营养, 相反, 耕地高一些, 距离水源远一些的可能因为不方便而得不到那么多的灌溉和施肥。所以, 在农田作业的过程中, 最后的收割物总是会显得参差不齐, 这也会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差异。尽管有些地方被大量承包, 但是却因为“短期效应”的影响, 让承包人也不愿意投入资金来改善分割地不同的现状, 仅仅只是在其他农业方面最到了统一。

除了少数地区实施了用小型农机具耕作外, 其它大部分地区都是靠人工种植, 因此并没有实现全面性机械化, 即使政府已经对农民进行了在农业上的经济性补贴, 而使他们自己全身而退, 不再接管农民的产业问题, 从而使整个农田作业机械化不高。比如在生产稻谷作业的过程中, 在水田的翻耕和谷子的收割都用到了机械, 但是水稻插秧却仍然是人工。目前, 全国机械插秧普及率大约28%, 虽然还有待长进, 但是农田作业技术相对以前的技术还是有所提高的。

因为土地养护的不到位和人工培育的不便捷, 使农作物产量会很难提高到国民期待值。农业技术虽然在不断提高, 但是因为物资条件、环境因素、人文素质的影响, 尤其是小农业经济的“瓶颈”效应, 致使大多农田作业还停留在检验期, 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村镇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先见之明, 从选中到培育到收割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士来进行指导, 甚至还会印发传单、广播宣传来对农民进行专业引领, 但是农民的人文素质层次不齐, 领会的能力也各不一样, 特别是农民是经营自己的小块土地, 拥有非常大的自主管理权, 所以他们不太听上级给与的建议而是依靠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来进行管理。有的农民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过多地使用农药和激素肥料造成产品不仅没有提高质量甚至会造成人身的健康威胁。农田专业也因此不能很好地的推广和普及, 不能及时有效地养护农田并限制了农田质量和产量的发展。

农户对农田的管理非常的随意, 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尽管农地主要是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 但是实际选择播种品种的面还是很广的, 比如, 适合旱地的农作物就有芝麻、玉米、黄瓜、花生、辣椒等, 适合水田的农作物有油菜、水稻、经济作物等, 而且大多数都是有季节性差别的。因为农作物是按户分散经营, 各种市场信息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农户, 所以在产销连接不紧密的情况下, 很容易致使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 而被迫使作物的价格下降, 从而让农民的收入降低;而有的农产品却是供不应求, 让极少产出的农作物变得抢手, 虽然产物的稀有会使之价格上涨, 但是产量的稀少并不会给农户带来多大的效益。所以农民应该及时清楚市场的需求再来进行选择性的农作物耕种。

二、农村经济发展远景及其协同发展

在中国, 有一些人在城市商业化的进程中积累了财富, 而仅仅靠收税来限制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依旧难以改变中国贫富差距大的国情。所以, 为了更好平衡中国经济发展, 就应该着重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 首先是政府注资。也就是除了农地以外的股权由政府机构来投资, 资金全部由乡村政府来承担。这种模式就是让政府机构招聘经营管理层来监督资金的运转, 来确保农田会有增值的空间。其次是集体股权。意思就是将全部吸收农民股份, 按照乡村人口的劳动力来折股计算, 每一股的价格可以参考当地的实际经营。这种模式让农民参与其中, 充分的调动了民户参与的积极性, 因为是农民的参与, 所以在所有制的形式和产权的分配上也不会有异议。

另一方面, 可以在小城市中建立农产品加工厂, 让农民作为工人, 将部分农村人口转到中小城镇工作。可以在中小城镇规划房产来解决这部分人的居住问题, 农业人口流动与农民身份的把控一定要井然有序, 农村人口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农村耕种, 一部分人会留在中小镇成为农民技工。他们可以在中小镇和农村交接的地方开发农民产业区, 让一部分农民在专业指导下继续生产农作物, 并将产品加工和产品生产前的一系列操作都与中小镇的工作进行合作, 使得这部分产品的价值增值部分转移到乡镇村民, 促使农产品的接个更接近其价值, 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 有的农村地区将以前分散居住的村民分布整合到一个地方集中居中, 农房的样式统一且格调符合当地村民居住风格, 整齐且宽敞就类似城市里的街道小区, 非常便于管理。当人口转到了集中区域, 对于以前留下的房屋, 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房屋可以进行评估后购入, 购入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修缮和改造, 最终可以建设成“农家乐”或“乡村别墅”。甚至部分改造完成的房屋可以进行出售或出租, 因为乡村更好的空气和开阔的视野, 会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

最后要想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九年义务教育, 虽然由于“收入效应”的影响会致使农村的教育水平始终达不到大中城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薄弱, 致使哪怕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 城市里的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电脑, 甚至说流利的英语, 而农村里的孩子却连电脑长什么样, 英语怎么发音都不知道。因此有良好的经济的发展才会会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才会整体提高村民的人文素质, 同时, 经济条件的好转才会吸引更多的城市教师走向农村, 才会使中国的教育程度得到全面的改善。

要保障农村经济模式更好的开展, 就需要加强和创新产业结构, 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商业化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的技术改进;科技发明不断让更多的新机器用在耕地上, 从而带动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农产业的基础建设;第三产业的配套服务更好的提升了农场环境的服务环境。所谓没有整体的互动就不会有整体的效应, 要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在协同的策略上去实现发展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正兵.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 2013 (19) .

[2]马晨.浅析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安士平.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6 (04) .

[4]刘恒新, 范学民.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未来发展[J].农业机械, 2004 (10) .

[5]徐雪高, 曹慧, 刘宏等.中国油料作物及食用植物油供需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展望, 2012 (11) .

篇4: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一、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课程管理的理论依据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研究影响人的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科学。以人为核心。将对人产生影响的不同层次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加以系统分析和讨论,是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思路。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借鉴以人的发展为研究内容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来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人的发展环境可分为四个层次。据此,我们可以将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因素纳入人类发展生态学关于环境层次的概念体系之中:

1、微观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类型,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对幼儿园课程管理而言,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尤其是现实的班级活动环境之间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园、家庭等都是幼儿发展的直接环境,即微观环境。这种环境对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2、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周边社区、各级主管部门及协作单位,等等。中间系统的状态和质量将影响构成中间系统的直接环境的作用发挥。

3、外系统。是指幼儿、教师或管理者并不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教育或管理活动产生相互的影响,这些环境外系统包括教职员工的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家长所在的单位及其亲属、朋友群体等。

4、宏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表现为所在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思想体系。它无处不在、持久全面地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同时课程管理也会通过各种角色、关系及活动实现社会化的作用。

幼儿园是一个开放的合作系统,一方面在微观系统中,幼儿园内部的成员——管理者、教师、幼儿之间存在着多层关系:另一方面,幼儿园各因素与其他三个系统中的因素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因素间是渐近的双向适应的关系。这样,幼儿园课程管理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应从整个系统出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倡导积极参与、共同决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营造合作、对话、反思的文化,分析这些系统及其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宜的方案,建立和谐的关系,以整合各层次资源关系,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二、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机制

基于对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学习与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管理机制。在纵向上应坚持四个层次的环境并重,重点放在微观层次的建设和优化上。

微观系统包括角色、人际关系和活动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在微观系统中,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这里不仅指园长一人,而是一个管理的团队),首先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课程管理中的角色。幼儿园管理者的角色是多样的。它决定了活动与关系,它也不仅仅存在于微观系统,事实上它总是与更高层次的其他系统的因素与结构相联系的。

1、多样的角色及人际关系

参与者:课程建设是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幼儿园管理者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人人平等、民主决策的课程发展状态下,管理者应从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积极主动地全方位卷入课程建设活动。参与不仅仅有行为的参与,更应该有智慧和真情实感的参与:参与还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要多空间参与,如参与不同班级、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活动,同时处理好繁杂的日常事务,保证一定的参与时间和参与方式的灵活多样。自主的、全方位的参与,能使管理者在活动、表现与体验中发现问题、反思观念、分享经验,从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实现自我提高和共同推进课程建设。

管理者:幼儿园管理者应对课程建设的成果负责,深入思考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兼顾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合理建置幼儿园各级组织系统,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合作,有效整合人、财、物资源,建设学习共同体并关注结果,同时积极回馈和监督课程成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源的配置和系统的协调,作为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同时也要通过勇气、责任、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研究者: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是一位课程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作为研究者就要持续学习,深入保教现场,感受现实中的问题,积极与其他成员合作,探讨课程理念和框架的建立,确定研究的重难点,尝试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如组织一个活动i设计一个方案等,通过合作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汇集课程智慧,与全园教职工共同推进课程的发展,实施课程建设的目标。

倾听者:幼儿园管理者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认真倾听教师、孩子、家长以及社区的声音,以确定服务的内容。倾听教师是关键,这样可以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她们的工作和发展提供资源与平台,在引领与合作中相互促进。另外,倾听孩子也尤为重要,倾听孩子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需要,进而考虑幼儿园可以怎样满足孩子的需要。

2、促进发展的活动及特征

内省的活动:作为管理者应从不同的角色出发,不断地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看待今天的课程建设对管理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思考我做了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怎样使我的管理让教师既满意又有挑战,既觉得有压力又觉得自己有希望?一个管理者内心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内省的活动除了与环境中的人相互作用外,还有与环境中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如观察思考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建设是否与课程建设相一致,还需要做什么调整和改变,谁来改变?怎么改变?内省的活动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的。

持续的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开始课程建设至今已近十年,在这期间经历了园舍重建、异地办园、班子调整、规模扩大等变化。但无论怎样,作为管理者,我们都始终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并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去完成,目标的存在使得课程建设有了持续进行的“劲量”,也使得我们能够抵制“干扰”,将课程建设坚持到底。

合作的活动:多种角色形成多重关系,因而所进行的活动也必然会是合作的活动。合作活动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参与的人员可以有管理者、教师、幼儿、研究人员、资源教师等,多方参与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支持:对研究提出不同的见解:提供新信息和新观点:分享经验与智慧:增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信心,从而使课程建设活动获得专业引领和资源支持。家长、社区人士等人员的参与能带来异质文化的渗透,形成更为团结、开放和积极进取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保持课程研究共同体的活动。

篇5: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其不适应性,文章从财务观念、财务目标、财务内容、财务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 ; 财务管理 ;创新; 观念 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

从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比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更深远、意义更重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迁,可以从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末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从微观环境看,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个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

(一)确立“泛财务资源”观念

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二)建立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

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的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 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建立“人本财务观念”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的价值为工作重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将每个人的价值都能量化以后才可以进行,重要意义也不在于为财务管理工作加了什么新内容,而在于强调各财务管理内容应围绕什么来招徕外来人才,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随着管理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当人力资料可以从价值角度量化以后,人的价值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司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缺失。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仅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问题;其次,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狭隘主义”观点,在资源配置上仅考虑了股东而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以及非人类的资源分享主体的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当企业资源配置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的,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照此目标运行,难免不会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面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泛财务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企业财务的对象是微观资源配置。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如上所述,它在结构上是由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组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 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二)利益相关者——“泛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与工业时代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范围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泛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把利益相关者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其中,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被认为是同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出资人(股东与债权人)、员工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所在社区、特殊利益团体和社会公众等,都被列入第二级。在产权理论的研究中,近年来兴起的“共同所有权论”和“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特指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本”(包括“特型实物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U”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专用性资本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任何控制着这些联合专用性资本中任何一种的一方,必然会要求获得由整个企业所创造财富中的剩余,从而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产权理论实现了从“股东至上逻辑”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转变,既扩大了产权研究的视野,又给我们从更宽广的产权和利益基础上反思传统的财务目标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当人们看到美国IBM公司把其目标定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共同服务时,多少会对流行的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发生动摇。而新的产权理论的基百就是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视,这正是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不过,新的产权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在结构上还是偏窄的,局限在“第一级利益相关者”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来看,“第二级利益相关者”也应当纳入泛财务资源配置的范围。换句话说,企业在配置财务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三)“泛财务资源”配置规则

在“泛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泛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后两者又可统称为生态规则。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些基本的规则,如公平与公正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经济规则;“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资源配置规则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 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内容的创新

资本通常被理解为财务的起点和对象,财务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的生产力问题”。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因此形成于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也是研究财务资本的财务学,其核心问题是解决财务资本的合理筹集与配置。很显然,这种以财务资本为核心的财务学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与拓展。

(一)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

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本。

(二)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

知识经济加剧企业的技术竞争与商品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就属此类。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具体方式有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修改负债条件及债权转股权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具体方式有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承包制、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人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

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四)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如作业成本管理等。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四、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其要点是:(一)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仅有财务利益要求,而且也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是分层管理的。早在1994年,汤谷良博士就从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出发,提出企业财务应当划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财务还是分权治理的,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与财务执行权分而治之,分属于三个彼此相独立的财务治理机构,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迸人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这个做法,8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趋势。如1988年德国I叨家大公司的496名监事中,员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国家虽不要求员工直接进人董事会,但通过劳资纠纷的谈判参与多层次的财务决策已是普遍现象。此外,银企人事结合也已成为西方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198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鉴于银行是我国国有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二)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这与汤谷良博士提出的“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地看,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据美国学者统计,1950年时企业界最高领导层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业公司中,个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现在,除极少数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业的多数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员也几乎全部退出大企业的领导,只有极少数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会中挂个名,并不担任实际职务。

(三)工财务相机治理

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因此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通常也被解释为一种在有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意思是: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也是80年代以来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一1981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干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个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现实性。

(四)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作为财务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应当是知识型的。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来,许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IBM公司有74%,英特尔公司有62%。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产权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另一种让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的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及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未来可预见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扩张;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了应适全球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活动也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篇6: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档案管理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紧密围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进步的, 即向着高度集成化的云计算发展。而云计算本身即与档案信息化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具有极大的利用空间。

一、计算机辅助管理阶段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开始借助计算机这一新生事物对日常档案工作进行辅助管理。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出发点, 即使用管理软件来代替手工管理档案。从一开始, 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 只能实现档案目录级管理。从此以后几乎每一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新技术, 都被用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档案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我国档案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八十年代初仅有个别国家级档案管理部门利用计算机开展档案自动编制目录、自动检索。到八十年代末期, 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档案管理中普及, 全国省级档案管理部门及单位普遍配备了计算机。档案管理单位开始设计各自的档案编制目录软件和检索系统, 并建立了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档案数据库。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就是档案目录的计算机输入、存储、处理、检索、输出, 同时实现了管理自动编制目录和内容检索。

二、计算机单机管理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各个办公单位, 档案管理单位也开始借助计算机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所谓单机管理, 还是同下一阶段的网络管理相对应的概念。这一阶段仍然进行着纸质档案管理的工作, 同时以电子档案管理为辅。

这一时期在计算机中流行的文档软件主要有Microsoft Office和WPS, 利用这些办公软件生成电子文档并打印形成纸质文档, 并同时保存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档案管理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档案信息利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档案管理能够实现快速而灵活的文档检索, 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以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的文件, 检索目标也可以缩小到“文件”这一级, 这将使档案信息利用更加灵活和准确, 实现了档案信息的随时检索和调用,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的同时, 也加快了信息化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一时期电子档案出现了唯一性和原始性问题。众所周知, 纸质档案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形成的, 它客观记录了原始情况, 保留着传递环节的原始记录, 如当事人亲笔记录及签字、各级各部门的审批意见、签字及公章, 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档案。电子档案的记录形式是数字信号, 内容信息与记录载体的关联度几乎没有, 内容信息可以随意复制和传递, 同时还不影响其原貌呈现。也就是说, 电子档案从形式上看, 不具有唯一性和原始性, 也就缺少了应用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外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 承认电子档案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 只要电子档案在形成、传递、存储及管理等方面符合相关管理规定, 其与纸质档案具有同样的应用价值。

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阶段

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指将档案信息先予以数字化, 再经过网络传输到计算机数据库存储系统, 经过分类、整理后, 再通过互联网络传送给查询者, 从而通过网络实现了档案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 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 计算机网络开始了全球化的发展, 档案管理步入了了网络化阶段, 档案管理系统也全面转为网络化管理系统。从一开始的单位局域网管理系统, 发展为后来的互联网协作办公系统。这些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 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目录管理进入到内容管理。这个时期的重点是纸质档案数字化、信息数据库建设等, 即将现有的纸质档案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 并随之建立信息数据库, 将档案数字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

随着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发展, 档案信息的上网管理及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的不安全性是档案管理网络化发展阶段最大的障碍。一般认为, 对于网络系统构成的威胁主要有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及关键信息泄密等。针对这些安全问题, 我国档案管理部门也进行了重点关注,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安全防范措施和技术标准, 这些措施和标准对档案管理网络安全等级进行了划分、测评及档案信息上网前的密级控制, 这些对于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安全性取得了巨大成效。

四、云计算发展阶段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网络即计算机”的网络资源共享思想, 就是说将互联网中众多分散并互联的计算机称为“云”, 对“云”进行组织并实现网络远程计算和远程存储的功能称为云计算。云存储则是在云计算概念下延伸出来的一种新概念, 它是将分散在网络上的各种存储设备整合在一起, 为用户提供海量和安全的网络存储空间。

201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该指南鼓励具备条件的档案馆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同年的全国档案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档案工作要密切跟踪和应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服务于档案信息化工作。这些都说明云计算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云计算技术, 档案管理单位可以将数据库中的电子信息存储在云端空间, 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数据存储空间进行数据管理与维护, 这样可以减少各档案管理单位的数据库维护成本, 也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同时对于电子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当然, 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也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 如云端空间的安全性问题、云端空间的差异性问题和云端空间的技术标准统一性问题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但是不管怎样, 云计算对于档案信息化来说将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是档案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篇7: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4-1

遥感技术为我国解决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提供大量的帮助。下面笔者就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技术中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技术中的发展现状

1.1 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不够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对新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对国土资源管理方面使用遥感技术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虽然现在国内已用“遥感三号”、“遥感四号”等高科技遥感技术对国土进行检测,但是由于这些技术还不够成熟,使得许多的数据还不能被一一地检测出来并进行存储,从而导致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还不够丰富。

1.2 资金短缺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但是由于起步和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致使许多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目前,我国许多自主研发的遥感工具中的卫星分辨率还相对较低,而且成像所需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为了获得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资源、资料和数据,我国就必须从国外进行采购。而目前我国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所使用的许多遥感数据和遥感资料都是从国外购买的,这花费了我国大量的资金,从而导致资金的短缺。

1.3 技术不先进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所需的遥感监测数据必须是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因为,只有这些数据才能够可靠、准确地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土地方面的信息及数据,也才能够满足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日常管理和生产需要。目前,我国对中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和可靠。但是,由于我国在信息提取技术和纹理的自动分类等部分关键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欠缺,因此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的需求,同时,我国的高分辨率遥感技术中的影像信息自动化水平依旧处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改变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

2 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技术中的未来趋势

由于遥感技术所拥有的四大特点:(1)能够较大面积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同步、全面的观测,并且能够不受地形和各种阻碍物影响;(2)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多次的探测,并及时的将信息反馈回来;(3)能够从多方面对同一地区进行探测,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4)高科技的遥感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性价比更高,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遥感技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对国土的利用情况进行检测和调查

基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的基本国情,未来我国必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调查。同时,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土地测量工作面临着众多的挑战。然而,遥感技术的使用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方面的难题,并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真实的信息及数据,这种种优势使遥感技术在国土利用方面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

2.2 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检测和预防

我国是个灾害多发性的国家,而且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令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目前广泛应用的遥感技术能够对已发生过地质灾害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同时,还能够查明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更好地对灾害进行预防打下夯实的基础,使损失减到最小。综上所述,我国必将对其加大投资力度。

2.3 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管理

我国目前资源极度短缺,因此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事情。而遥感技术中的高光谱成像仪能够实现地物空间信息、光谱信息、辐射信息的同步获取,并建立岩石光谱的信息模型,充分利用高光谱的窄段波、高光谱分辨率的优势对矿产资源进行分析和探测,为相关部门的探测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及数据。

3 总结

综上,遥感技术已成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方面不可或缺的探测手段,而且,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及进步,我国未来将能够自主的研发高性能的遥感技术,并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提高,最终给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带来质的飞跃和革命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文卿.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测绘通报,2009(06).

[2]杨承蕊,张和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1).

[3]国土资源部,卫星遥感为国土资源管理助力[A],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

篇8:论视野中幼儿园管理未来的发展及管理创新论文

1.1 依法治医要求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崇尚法治精神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首次指出了“法治”的基本要素:“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树立法律权威是法治主导模式的灵魂。从亚里士多德提出“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到近代历史上的“法律就是国王”、“法律至上”、“法律至尊”等提法[1],都一脉相承地肯定了法律的权威地位。有鉴于此,我国的法治主导模式应强调法律依据问题,强调法律的权威地位,在我国要实现依法治医必须首先保证法律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具有“法律至上”的绝对权威地位。

1.2 依法治医要求树立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

“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信仰、维护“法治”精神,法律才有可能发挥良法的应有作用,否则,只能是一种摆设。从目前的国情来考虑,医务人员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中心任务在于培养医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形成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

当然,重视法治不等于要削弱德治,重视卫生管理法制化不等于要削弱医德医风建设,相反,在卫生事业管理手段上,更应重视道德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法治社会中法律的被服从通常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但大多数社会成员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强制义务而服从法律,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道德习惯而守法的。“有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思想政治素质低,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2]。因此,如若没有社会成员相应的道德素质和意识,法治难以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历久弥坚。法律的服从之于法治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法治社会得以建立并能够良性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有鉴于此,必须在加强卫生法制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德医风建设,相辅相成。

1.3 依法治医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发展法治

当前,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多学科、多系统、经营相对独立的高风险、高竞争性的特殊服务实体,现有的布局、结构、资源利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特别是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结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等既不适应需求的变化,也不适应疾病模式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变化。国外医疗机构发展模式的变迁及我国医疗服务目前显现出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医疗机构目前相对封闭的局面必将被打破,与时俱进,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集团化、产业化、法治化的现代化医疗服务实体势在必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医,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一种创新。

2 依法治医面临的法治环境现状及相应对施

2.1 卫生立法方面,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卫生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卫生立法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全国人大相继通过了9部卫生法律,国务院发布或批准发布了25个卫生行政法规,卫生部制定发布了400多个部门规章,制定了大量的卫生标准、技术规程等。同时我国还参加了有关的国际卫生条约。所有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效力的卫生规范,基本构成了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但是,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在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有些卫生领域还没有法律法规;已有的卫生法规比较分散;有些卫生法规条文需要修改甚至废除;卫生法典亟待制订和颁布;等等。建立健全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任务十分繁重。

卫生立法必须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化,树立正确的卫生立法指导思想。卫生立法工作要同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同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要求相适应,同"以病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宗旨相适应。在具体立法中,要妥善处理好卫生行政部门与管理相对人的关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在拓宽新的卫生立法领域的同时,要加强清理和完善现有卫生法律法规制度和卫生标准工作。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现行管理方式已经落后了。为了适应政府行政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法律、法规和规章应当做相应调整,对于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应当予以废止。

2.2 卫生执法方面,违法行政现象阶段性存在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党领导方式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政府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要把依法行政具体落实到卫生立法、行政执法工作中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当前,卫生行政执法环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2.3 卫生守法方面,公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造成法律部分性“名存实亡”

表面上看,卫生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在手段上是因为法制不健全,其实,在更深层次上,则反映出我国公民在法律的态度上存在突出问题。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健全,公民会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依靠,而在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后,法制教育、法律宣传、学法、用法、守法、依法办事、捍卫法律权威就成为整个社会每个成员的任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透漏出公民在总体上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仅削弱了自身运用法律实行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且还不能理解法治的社会意义,有时甚至出现轻视法律、抵制法律、对抗法律的现象,这与法治社会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

提高法律意识是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要站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高度,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应“因材施教”。在教育内容上,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针对工作分工的不同而相应学习有关的法律规定;在教育对象上,首先应立足于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其次应把重点放在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者、负责人身上;在当前来看,首先要解决行业人员中的法盲问题,其次要突出岗位特点,及时有效地组织员工学习最新的卫生法律法规以应付工作的需要。法制教育应形成制度,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考虑,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出发,既要加强外在的普法力度,也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学法、用法的内在自觉性。

对于医德教育,我国曾颁布实施了《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职业道德规范文件。医德教育应重在形成职业自律和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既要科学地确定教育主体的范围,又要创新各种灵活有效的教育形式。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医德评价体系的完善,特别是要突破医德评价结果与物质利益相矛盾的传统观念。医德教育应注重实效性,强化奖惩竞争机制。

在进行卫生法制教育、医德教育时,应坚决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形式主义倾向。表现为不分对象,不分主次,追求表面声势,偏离客观规律,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其二,重法轻德倾向。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放松公德、职业道德自律,把日常行为的标准定位于法律法规,还美其名曰“依法办事”。这实际上是在割裂道德与法律的辨证关系,其直接后果是造成社会道德标准的沦丧,使法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4 卫生监督方面,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法律权威得不到有效维护

执法监督是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仅仅满足于有法可依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监督,除了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等外部监督外,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和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达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的目的。因此,卫生行政部门既要接受社会监督(外部监督),也要接受机关内部的权力制约(内部监督)。

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各级政府要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改革和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监督体制,调整并充实监督力量,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素质,保证公正。努力改善执法监督条件和技术手段,提高技术仲裁能力”的要求,建议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执法严格、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令第39号),2005年3月3日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社会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的,以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执法能力,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确保完成中央提出的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

加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建议:第一,卫生监督机构作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的行政执行机构,专司执法监督,相对独立。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决策,不承担、不干涉具体管理事务。卫生行政部门部分内设机构的监督执法职能应与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由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卫生法律、法规的执法工作,减少行政管理重复运转环节,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第二,卫生监督机构由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人员依照公务员管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逐步分开,缩小政府决策人员的规模,适当扩大行政执行人员的规模。第三,卫生监督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逐级配套,统一名称,明确职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市(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省级以下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以保证卫生执法工作的统一性,避免权力交叉和地方保护主义。第四,加强信息建设。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建设应当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加强信息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32.

[2]江泽民.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N].人民日报,2002,1996-02-09.

篇9: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

(二)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当前企业管理制度的缺乏及不完善,难以做到环节环环相扣,难以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也难以做到有效洞察,无法提供长远的发展规划,使之无法与企业紧密结合,无法成为企业核心,难以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正经历长久而深刻的变革,要在此种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之路,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只有坚持诚信的理念,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深远发展。

(二)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管理,重视对员工思想政治、业务水平、日常生活、绩效薪酬及培训等方面进行关系和重视。在企业未来发展中,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极力处理好之间的问题纠纷,让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来管理工作,进而发挥他们的能效。管理人才多由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可以高校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意向,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让专业的管理人员既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又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多才而精务的管理人才是今后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向。

(三)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然而当前国内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内化矛盾,以价格战争抢国内市场,最终得不偿失,无利可图。由此可见,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科技、人力,才能加强自主创新,才能赋予企业长久生命力。

三、结语

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嚴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木.浅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2]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

[3]赵忠延.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上一篇:少先队基础知识学习下一篇:小学备课作业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