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05-16

在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上的讲话(精选2篇)

篇1:在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镇党委研究,镇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召开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镇基层党建在“结对共建”、“挂钩帮扶”和“以城带乡”等方面形

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依托我镇提出的“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打造三大板块新亮点,构建城乡一体新优势”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强化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理念,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促进我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融合、干部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党建资源的充分共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刚才,同志对“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作了一个初步说明,三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总结了以往工作中在统筹城乡党建方面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基层党组织“结对、帮带”的成功实践夯实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标,探索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模式,全镇划定了22个区域党建组团,初步形成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融合共享,党员活动联合联办的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

1.形成了城乡整合联动的组织设置体系。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我们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建立党组织的模式,逐步推进以功能区、产业链、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党组织,整合区域或行业党建资源,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一是围绕我镇工业集中区区域内同类企业较多的实际,根据企业相邻、产业相近和产品相似等方面的特点,把党组织建到产业链上,成立了&&镇工业集中区党总支。二是依托协会,统筹行业党组织建设。近年来,先后在老年专科医院、&&小学等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支部,不断加强行业社团党组织建设。在我镇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分会建立了党支部,统筹区域内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逐步在农村形成了以党总支(党委)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村级党组织架构。在村建立了春禾农业服务合作社特色产业党支部。四是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及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联席会,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党组织为依托、全体党员为主体的社区党建区域化工作网络。社区、社区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了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建了“1+”模式。以、、、等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带动周边社区和两新组织,建立以骨干企业党组织为龙头的大党建模式。

2.形成了城乡结对共建的互帮互助体系。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联搞”工作思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建立城乡互助共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市镇单位、企业与村结对”、“市镇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实现了城乡之间,市镇单位、社区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共建。一是建立领导干部“五个一”蹲点联系制度,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挂钩26个单位,蹲点了26个企业,挂钩帮扶26个产调大户,帮扶26个贫困户,联系26个党建责任区。二是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帮扶整顿工作,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挂钩帮扶。三是深入开展市镇单位党组织和村、社区、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去年十月,我镇印发了《关于开展“城乡结对手拉手,党建互动促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国税二分局、市地税二分局、&&高级中学等20家市镇单位分别与20家非公企业、20个村、社区党组织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活动。

3.形成了城乡交流互动的干部人才体系。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工作队伍。为加强社区党建,我们选派了20多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为推动非公企业党建,我们从镇机关选派了多名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此外,我们还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已有5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人才踊跃报名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在第一批参考人员中,共有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人,合格总人数居全市名列前茅。

4.形成了城乡一体覆盖的党员服务体系。一是按照阵地资源共享和党群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整合了党组织、工会组织、妇女组织和团组织的党员服务中心、教育活动中心、文化娱乐等场所和设施,实行一室多用、共建共享,实现了党群工作的一体化。全镇建立了76个党员服务中心(站),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了350多名党员参加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二是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镇、村二级的党建信息平台,录入了全镇所

有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信息,并能实时查询党内信息、统计资料和实现网上转接组织关系。我们还依托镇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构建了新平台。三是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在农村和社区以及骨干企业开设了29个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平台。四是扎实开展“党员中心户”活动,共建成“党员中心户”186户,联系3068名党员,成为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人民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二、坚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理念,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努力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我镇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的大背景为依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前一阶段广泛深入地调研,我们决定在全镇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

1.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我镇实际来看,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我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途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差别还明显存在,城乡建设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公共服务还不够均等,城镇居民和农民年均收入还有较大差距等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城乡党建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是在更深层次上破解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城乡党建资源分布还不够均匀,少数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够明显,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作用发挥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三是在更大力度上保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需要。去年以来,镇党委明确提出了“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打造三大板块新亮点,构建城乡一体新优势”的战略目标。为加快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重要保障。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保障作用。

2.从全镇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

关于“小区域、大党建”的概念,刚才陈晓英同志已作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这项工作是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我们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在把握大的原则方向的前提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总体把握以下三点:

(1)把握三项要求。一要划定一个区域。区域是可以划分成若干网格,区域内有多个党组织。二要确定一种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党建领导体系,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②以区域内优秀党组织为核心,通过1+的模式,实现区域内党建的联合或整合;③条件成熟的,可以一步到位,建立区域党组织。三要具备四大要素:①有一支队伍。区域党建负责人、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而且要到位。②有一套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党建管理体系,即:统一规划区域党建工作、统一配置区域党建资源、统一管理区域党建事务、统一组织区域党建服务、统一部署区域党建活动、统一考核区域党建实绩。③有一个阵地。区域内有比较规范的党员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阵地的学习、教育和服务等功能齐全、实用。④有一系列活动载体。根据区域特点和区域内党组织的实际,设计组织区域大党建的主题特色活动,定期开展并建立长效机制。

(2)坚持三大原则。一要注重实效。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要适应基层党群工作差别化需求和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协调党群组织各条线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成果共享,有利于机构人员精简,提高部门运转效能,有利于理顺工作关系,减少“政出多门”的现象,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有利于增强党群组织的工作推力,提升党群工作水平,创出党群工作特色。二要扩大优势。通过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放大区域内优秀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区域内党组织的聚合、联动、集约和规模效应,实现经验互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最终达到亮点更亮、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效果。三要统筹兼顾。在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科学的精神,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长远打算,既要创经验、创特色,又要抓牢基础工作,确保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扎扎实实。

(3)注重三个结合。一要与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结合起来。要以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为契机,调整和整合基层党组织设置,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二要与放大优秀党组织优势结合起来。要结合“小区域、大党建”,进一步加大区域内党建示范点的培育力度,坚持硬件过硬、软件不软,不仅要做到载体创新,而且要确保内涵丰富,为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做好榜样和示范。三要与加强薄弱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对区域内党建基础较差的党组织,或者是党组织还没有完全覆盖的新领域的帮助和带动,通过“小区域、大党建”,实现区域党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握重点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小区域、大党建”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着眼功能发挥,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主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连线、成片、一体化。(1)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域内核心党组织负责人为会议召集人,定期召集区域内党组织会议,研究、部署和落实区域党建工作,加强对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下移基层党建工作重心,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党员中心户”工作,以骨干党员为中心户组织周边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并带动党员发挥作用。(3)主动适应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势,继续做好在产业链条、龙头企业等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以工业集中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等党组织为依托,构建一批片区党组织,探索成立一批“小区域”党委或总支,统筹区域内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内优秀党组织的统领带动作用。(4)主动适应党员就业多元化特点,加大在新社会组织、集贸市场、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的力度,逐步构建起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5)适时在办事处设立党工委,发挥镇办事处对区域内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探索灵活性、多样化的运作模式。(1)优势带动模式。通过发挥优秀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一步畅通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式由单一型、条线型,向复合式、网格化转变。(2)城乡互动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市镇单位、社区等党组织与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进行“1+1”结对共建的形式,促进党建工作由城乡分割,向互学借鉴、互促双赢、互动并进转变。(3)部门联动模式。树立“大党建”意识,所有党群工作部门实行工作联动,通过实施统筹目标考核、统筹阵地资源、统筹人才队伍、统筹党群活动、统筹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党建工作部门资源,运用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力量,完善党群共建机制,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孤军作战,向多方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合力转变。

三、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确保“小区域、大党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保证“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顺利推进,我们已经在镇工业集中区、维达机械有限公司试行了区域党建工作,这2个试点单位在各级各条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点非常成功,对全镇全面推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务必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全镇各级党组织要把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我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大胆实践。各单位要围绕“小区域、大党建”,成立区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域内党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面管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好辖区内各区域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逐步建立有机统一的大党建格局的领导体系。要注重与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群团等部门的配合,协同抓好基层党建。要结合选派党建工作巡视员工作,落实“小区域、大党建”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加强对区域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镇基层党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分工,结合挂钩联系单位和责任区域,积极主动介入“小区域、大党建”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加强责任考核。建立区域性共建领导责任制,把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活动,作为辖区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列入工作实绩考察范围;建立驻区单位参与区域性党建工作责任制,把积极参加共建活动,作为单位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建立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共建内容分解到党群职能部门,形成抓共建人人有责、不抓共建追究责任的良好氛围。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评先创优,推动工作平衡发展。

3.加强经费保障。各单位要通过设立党费专项补助资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等方式,为加快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农村动迁社区党建工作,市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动迁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对农村动迁社区的组织设置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建设都作了明确要求。各村(居)根据会议精神,落实了一些具体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进,动迁社区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党员流动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员管理相对滞后,还是出现了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归属的现象。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各村(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一次自查自纠,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并以推进“小区域、大党建”为契机,以区域性党建带动动迁社区党建,确保不留死角,力争做到“三个全覆盖”:动迁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动迁社区党员组织关系落实全覆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全覆盖。镇党委委组织办将根据情况召开党务分管领导碰头会,听取自查自纠情况。

同志们,“小区域、大党建”是一项新课题。探索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希望各单位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全面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在全镇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2:在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上的讲话

狠抓落实

全力推动农转城工作扎实开展

——在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XXX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XXX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州、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加快推进XXX镇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孔垂柱副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今年2月3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全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州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

进会议,会后,镇委、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我任组长、覃荣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等相关办室、中心和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设在党政办。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直接转发了《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意见》和《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意见》、《办法》及相关部门下发的配套子方案,各项工作在扎实有序开展。

下面,就如何开展好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作出了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需要,是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维护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民进城,不是简单地变更户口登记,此次改革将从户籍上消除城乡居民差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赋予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居民身份,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在社保、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保障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各种平等权益,实现同工同权,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既避免了城市居民群体的分层、分化、对立,又将城乡居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农民进城”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身份和待遇,将给城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一旦获得了城镇居民身份,其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将成倍增加,进而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业、零售业等领域的发展。同时,随着“桥头堡”、“新高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入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城镇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这种拉动力,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利于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增长型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镇仍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

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加之全镇的农村地区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难以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引导农民到城镇规划区集中居住,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等方式,既有利于增加转户农民土地权益收入,还有利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缓解当前城镇用地紧张的矛盾,盘活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既可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又可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改善城乡资源配臵,扩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影响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

按照省委省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我镇的实际,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以促进进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为突破口,以稳定和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为着力点,以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为推手,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改革配套措施,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政策差异,形成科学的人口管理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转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形成城乡区域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标任务是:按照“两步走”推进。第一步是2012年至2015年,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众的落户问题,力争每年实现100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第二步是2016年至2020年,转户进入常态化,力争实现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逐步使新生代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农民工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基本在城镇稳定下来并获得发展,地已用未转非人员的城镇居民身份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到2020年全镇城镇总户籍人口达800多人。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政策要求,引导农民进城来。促进农民进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全面把握省、州、县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引导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和生活,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一是城镇户籍放宽。这次改革按照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县政府所在地、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实行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户籍管理办法、外省籍农村人口落户条件“四个放宽”的政策,让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有户口”,并通过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各种平等权益,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二是城乡待遇同享。简要地说就是“两床被子、十件衣服”,即“兼有两个身份、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兼有两个身份”,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盖上“城乡两床被子”,让农民既能享受农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

公共服务。“享有五项保留”,就是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提供五项保障”,就是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充分享受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五大保障体系,实现保障一步到位和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民转户平稳过渡。三是转变自愿有偿。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直接涉及广大进城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坚持自愿有偿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转户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转户自主、退地自愿、退地有偿,将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保障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同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撂荒复垦的管理,特别是要围绕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确保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四是分类协调推进。牢牢把握居民布局、重点群体、转户进度等关键环节,采取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的“四分办法”,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户口。同时,要简化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办事程序,做到简便易行,提高效率,不要人为地设臵障碍,原则上要实行“一战式”办公,尽量让农民少跑路、少耗时、少折腾,一次性就办完各种手续。

(二)发挥政策效应,确保农民留下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政府

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等相关问题,并且要在一些政策措施方面大胆突破,确保这项改革的惠民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真正使进城农民愿意进来、留得下来。

一是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民进城后要留得住、能发展,关键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保证农民工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待遇,增强进城农民落户城镇的信心。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给予免费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帮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扶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录用转户居民,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着力推进农民工稳定就业。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长效机制,结合进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进城农民劳动技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鼓励符合进城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回乡人员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贷免扶补”政策的扶持,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

二是解决好住房问题。住房是农民进城落户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有安居才能生根、才能乐业。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的投入方式,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中解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

落实好廉租房和公租房先租后售、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购房税费减免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鼓励城镇用人单位利用空臵房、空闲地,改造、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的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要完善对农民工购房、建房的金融信贷服务,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房贷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进城。

三是解决好子女教育问题。子女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是促进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的重要吸引力,也是进城落户农民最为关心的利益诉求。要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快配臵城镇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城镇人口增长和学生数量的需要,今年内启动XXX镇幼儿园建设。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要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有关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对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加全州、县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取,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

四是解决好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医疗和养老保险是直接关系进城落户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农民进城后最担心的实际困难。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有用人单位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

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户农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在农村的,在户籍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户进城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户前已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加快制定不同制度之间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续和有效连接。

五是解决好社会救助问题。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因失业、疾病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符合有关规定的,按照规定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救助。同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按照规定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和医疗困难。

(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变市民。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土地节约、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镇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一是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要加快城镇建设力度,加大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讯以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集镇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吸纳能力。要结合人多耕地少的实际,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要认真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上山”、“园区上山”的总体要求,强化规划管理,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建房方式,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二是做大做强支撑产业。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推进城镇化进城,核心就是要把产业做起来,特别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建设相关产业,通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相关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工业招商引资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兴办加工企业开辟二产就业岗位。加快市场和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物流、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增加三产就业岗位。三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解决进城资金的投入问题,消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除了农民自身投入和政府投入之外,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我们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千方百计筹措和落实资金。统筹城乡搞得好的地方如重庆、成都,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创新,通过农村闲臵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既有效解决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又使农民获得可观收益,促进了农民进城。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可以先选择城郊村或有条件的村进行试点,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形成合力,为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站所)要把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成立领导机构,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城乡统筹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今年我镇要转移100人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镇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围,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会后,镇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将任务分配到各村委会)。同时,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所)要围绕这一目标,对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已在城镇的农村居民的数量,城镇的接纳能力,接纳后配套设施需要建设的情况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承载能力和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规划和区域布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我镇已经转发了县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待各部门的工作子方案下发后,镇人民政府已要立即转发,办公室已将县人民政府编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宣传单发放到各位参会人员的手中,大家要大力宣传,让农民家喻户晓,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这项工作的重大意

义、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步骤,提高群众对这项政策的认知度。镇人民政府将要组织政策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采用现场解读政策、实际算账对比等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引导;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和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农村、深入农户、面对农民开展宣传,营造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借此机会,我再讲两个问题:

第一是森林防火问题。当前,我镇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由于久旱少雨,天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据了解,XXX县将持续出现晴朗天气,目前森林防火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下面,我就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的领导小组已成立,目标责任书已签了,我们的分管领导要认真督促,各村委会、办公室、中心站所的负责人为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各负责人亲自出动,具体工作要责任到人,紧急行动起来,把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落实森林防火的各项措施。第一是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认真宣传,对田湾村委会要进行反复宣传。有条件时开展森林防火知识讲座,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禁止和杜绝烧荒山、烧香点蜡烧纸燃放鞭炮祭祖、烧田埂地坎等野外用火习惯,消除火灾隐患。第二是要坚决管死野外用火行为。各村委会、村小组要组建义务扑火队,深入山区、林区,严格巡查野外用火,做

到见烟就罚,见火就查,违章就罚、犯罪就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制定防火预案。第三是要加强痴呆傻人员的监管。以村为单位,对痴呆傻人员小孩和行动不变老年人进行普查登记,分别落实监护人,签订保证书,实行一对一严格监管,被监管人员引发森林火灾,要追究监管人员的责任。第四是要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督查力度。办公室要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督办,对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特别是野外用火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予以曝光,并追究责任。

三是科学组织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我镇的义务扑火队伍和村委会义务扑火队伍,要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迅速出击,积极组织扑救,因救火之需,森林护火指挥部有权优先使用交通、通讯工具和扑火物资,立足于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的群众要无条件地服从当地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指挥和调遣,不服从指挥者,可以强制执行。要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禁动用残疾、孕妇和学生等人员扑救山火,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第二个抗旱救灾问题。XXX是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多。目前,XXX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面积达8724亩,其中,XXX村委会2710亩,半坡村委会1880亩 金竹棚村委会1030亩,田湾村委会3104亩。豆类小米辣620亩。目前又缺水又无水源的村小组有戈索一、二组,大梁子,多依树,半坡,龙娃,芭蕉棚,布腊,地房,中哈拉、田湾半坡,大坪子,石仁脚,岩龙,达凤一、二组,下酸汤,涉及700多户3100多人饮水问题。当前,正值玉米生长万盛时期,育秧的关键时期,部分水田浇灌面临着水源不足或有水无渠等较多困难和问题,这是我们抗旱工作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各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的麻比大沟将开始维修,石碓窝大沟已基本建设完工,小水窑项目建设在申报中。这两条沟修建完工,将解决了麻比、戈索一、二组,大梁子等部分饮水问题的群众和水田浇灌。我们解决全镇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任务很坚决。因此,我们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查找水源,要把查找水源摆上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加大组织、引导、扶持力度,尽量增加抗旱水源,尽力扩大浇灌面积,为夺取抗旱工作全面胜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党建示范社区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培优补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