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2024-05-1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通用14篇)

篇1: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

西善桥小学胡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就小学生写作来说,培养其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就有了主动写作的的原动力,就不愁日后写不好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点管见。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

1、要求学生每人准备

一本好词佳句积累本,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诗词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做好摘录,多多益善。

2、在班级里定期进行好词佳句积累本展评活动和好词佳句背诵、运用比赛。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写作能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就是小作家,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

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学生自编作文集,老师帮忙写“序言”

让学生也“著书”“出书”——自写、自编、自行设计作文集。

1、收集学生一个学年的作文,经过反复修改、誊抄后,汇集成册,自己设计封面和内部插图,2、老师帮忙写“序言”。在序言中,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写作上的优点,向同学热情推介他们的作文。

3、将学生中优秀的作文及时推荐给学校校刊、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省市、国家级报刊杂志和网站,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发表。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篇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构思出思路新颖、内容丰富的文章。那么,沉重作文的求异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想得开。就是在某种思路的启发下想开去,达到求J的目的。如写《我的妈妈》,别人写妈妈“胸怀宽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其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孝敬老人等。也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写妈妈的不足:偏爱、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些例子,沉重的思路便打开了。

二、想得活。也就是思路灵活多样,不落窠臼(kējiù)。如写《教师节里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往往只想到为老师打扫办公室、献花、送贺卡等,思路较窄。如何引导学生想得活呢?那就要从新的`角度去选材、构思。比如平时老师访问沉重,如果教师节里有学生去采访老师,倾听老师的心声,写出老师的甘苦,思路不就活了吗?

三、想得奇。也就是思路奇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爸爸爱抽烟,虽然家里整天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但是我从不为这而恼火。”确实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是小作者后文交代:“因为爸爸对工作实在太负责任了,常常到深夜没有休息,需要靠烟来提神。”如此一讲,确实又在情理之中,比平铺直叙,要高明得多。

总之,沉重具备了思维的求异能力,无疑便具备了创造性的“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水平就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3: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一、从表象到本质的挖掘与提升

[片段一]

师: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 (a+b) ×c=a×c+b×c, 从左往右看, 就是用a、b分别乘以c,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这是一个分的过程;而从右往左看, 就是把不同的乘数a、b合到一起, 然后再用它们的和去乘相同的数c, 这又是一个合的过程。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其实, 乘法分配律就是分与合的转化。

[体会]挖掘、提升教材资源的前提是理解教材,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透过外在的表象看清问题的本质, 只有看清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挖掘与提升才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教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摆脱了“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等于将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一概念表象的束缚, 不仅看到了乘法分配律的两面性 (从左往右看, 从右往左看) , 而且还将它具有的两面性用“分”“合”两个字进行高度的概括, 从而准确地剖析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分与合的转化”, 为学生以后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单一到多元的挖掘与提升

[片段二]

师:同学之间相互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学生互相交流)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分配律, 那你还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提示:可以用汉字、图形、字母或者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并展示:

生1: (我+爱) ×学=我×学+爱×学。

生2: (△+□) ×○=△×○+□×○。

生3: (a+b) ×c=a×c+b×c。

师:比较一下, 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4:第三种方法好, 因为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很简洁。

[片段三]

出示:

师:同学们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生1: (a+b) ×c。

生2:a×c+b×c。

联系这个图和算式, 你想到了什么?

生3: (a+b) ×c=a×c+b×c。

生4: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师:对!其实这幅图中就蕴含了乘法分配律, 而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用这幅图来表示。

[体会]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我们的认识与理解才会更全面, 思考才会更有价值。在阐述乘法分配律时, 教者安排了这样的三个阶段:先用语言描述规律, 然后用汉字、图形、字母符号来表示规律 (片段二) , 最后用求长方形面积的图形来表示规律 (片段三) 。不同的是第一阶段是用语言来描述规律, 是较低级的表达层次;第二阶段是用精练、简洁的符号来表示规律, 这是较高级的表达层次;第三阶段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将乘法分配律与图形进行了有机结合, 这是更高级的表达层次。在这里, 教者将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形式从单一提升到了多元, 通过这些多角度的诠释, 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提升了思维的品质。

三、从个体到整体的挖掘与提升

[片段四]

出示:横着看,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 (34+45) +6 34+45+6 ( )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生1:不相等, 因为括号外不是乘号。

生2:相等!

师:为什么相等?

生2:这里虽然没有运用乘法分配律, 但它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所以它们是完全相等的。

师:刚才判断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的依据是加法结合律, 那么到现在为止, 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运算律, 你还记得吗?

生3: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学生每节课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个体的知识, 比较零散, 就像一颗颗珍珠, 而整个知识体系就好比是一串珍珠。当学生对其中的一颗珍珠进行观察、研究, 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若干个“个体”中“跳”出来, 站到整体 (“一串珍珠”) 的高度去欣赏那一颗颗珍珠, 相信学生此时的认识将会更全面、、更更深刻。在这里, 教者在原来练习 (苏苏教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5页“想想想做做做”的第2题) 的基础上增加了““ ( (334+45) +6=34+45+6”, 虽然只有一一道道题目, 但体现了教者的良苦用心心::一一方面, 突出了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征;;另另一方面, 将乘法分配律与其他运运算算律进行了横向的联系与比较, 使学学生生对运算律有了整体性的全面理解, , 从从而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体系系。

四、从内涵到外外延延的挖掘与提升

[片段五]

师:今天我们学学习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生1:……

师:乘法分配律律可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b) ×c=a×c+b××cc, , 如如果把 (a+b) ×c改成 (a-b) ×c, 要使等等式式仍然成立, 那么等号的右边应怎么么改改呢?

生2: (a-b) ×c=a×c-b×c。

师:这种想法对对吗吗?怎样验证?

学生举例验证。。

师:观察一下这这些些等式, 你还有其他想法吗?课后大大家家不妨去思考思考, 想好后可以验证证验验证, 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体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者通过“如果把 (a+b) ×c改成 (ab) ×c, 要使等式仍然成立, 那么等号的右边应怎么改呢?”“这种想法对吗?观察一下这些等式, 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这些问题将教材资源从内涵到外延进行了提升, 相信通过课后的探究, 学生一定会把乘法分配律从“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的类型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的类型, 甚至会联想到“三个数、四个数……”的类型, 从而达到曲终意未尽的效果!

篇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一、让学生勇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求异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一些教师在学生提出困惑时,往往只凭教学经验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把学生当做盛放知识的容器。表面看来,教师“导”得细心,学生“答”得热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似乎得到了发挥。其实,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自己质疑、互助释疑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和公式,再出示算式30×0.4并设疑:“谁能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做出这题?”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在小数乘法运算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题,学生就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可以指名演板,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并让其余的学生思考:“演板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认为应该学习他做题时哪些优点,哪些方面他做得不够?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与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比。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的学习就不是在被动接受,而是在主动探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乐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然而,少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均按同一程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精心设计生动的、有趣的、新鲜的教学流程,让每次课堂教学都能给学生一个全新感受,学生就乐于在探求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师出示的题目,设计一个比赛场,由几个学生当老师,笔者当学生,其余的学生当裁判,当老师的学生可以补充说明,看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说得好。这样,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都会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小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往往是从教师示范开始的。但是,仅有教师示范是不够的。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必要的思维方法,举一反三,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在出示例题“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后,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后,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等3个数量,让学生组成数量关系式: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再让学生根据关系式尝试解答,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上了。接着,可组织学生对列方程解题和用算术解题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的共同基础都是利用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而不同的是前者让已知数与未知数一起参与列式,后者只是让已知数成为构成算出未知数量式子的一部分。通过展示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学生就会发现: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思维进行思考。

四、让学生解决开放性练习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问题、补条件、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等,让学生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设计开放性练习时,应注意分层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起点低了,降低质量,结果会导致难以达标;起点高了,学生无法适应,最终劳而无功。以教学“比例尺”为例,一个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有一幢房子,房前有一条小河,要从房子的A点装一条下水道管子通往河里,需要多少材料?学生要解答这道题,须先量出距离。由于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算出了很多种答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所学的知识,会想到应选择一种最恰当的答案——A点到河边的垂直距离。由于题目设计得“活”,学生必须用求异思维去比较和选择最佳的答案。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小松中心小学)

篇5: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作者]  常进山

[内容]

学生的作文往往有雷同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毛病。从立意到选材,从构思到叙述,均无独到之处。写教师必定是深夜工作、带病教学、儿子有病不去医院;写学生必定是拾金不昧、刻苦解题、浪子回头上大学。这些已成为学生写作文的主要内容和程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缺乏求异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事(物)多写,各有所异。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但是学生不会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事物。根据这种情况,我就训练学生对同一事物从多方面去写。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以竹子为例,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的中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想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名联;由郑板桥的竹子图及图中的题词“高风亮节”,想到做人应有气节;由竹子弯曲又会伸直想到韧性;由竹子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想到挺拔向上;由竹子不落叶想到傲霜斗雪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顽强的生命力等等。这次作文我让学生以《雪花膏随想》为题,写立意不同的文章。有一位同学连写三篇。一篇写雪花膏把孩子们打扮得很漂亮,但有些女孩子一味追求外表美,不注意内心美。一篇写雪花膏美化了人,美化了生活,“我”对生活更热爱了。一篇写雪花膏虽美化了人,但它一生做的都是“面子”活。这种练习效果很明显,学生对事物不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独立的见解。

二、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在生活中某些认识一旦成为模式,就很难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也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比如厂长常常是正义的化身,副厂长总是目光短浅的代表;年轻人是生活的开拓者,而老年人则是生活的绊脚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这样写就不像文章。针对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为此,我要求学生连写两篇逆向思维的作文。一位学生以《“义”勇为》为题,写一位学生为哥们义气而打伤他人的事,指出这种“义”就不可勇为。他的另一篇文章以《不及格者赞》为题。考试不及格为什么还要赞扬呢?其大意是这样的:一些学生考试不及格,但是不在考场作弊,是自己的成绩。他们考试成绩虽然不及格,但得了思想上的满分。而另一些学生考试成绩虽然及格了,但却“抄夹带”,丢了思想分数,所以对不及格者加以赞扬。他的这篇作文分析与认识都颇有见地。

三、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对事物要作分析比较,如同类事物的比较、相近事物的`比较、不同事物的比较等。从写作方面考虑有立意的比较、选材的比较、手法运用的比较等。我告诉同学们,事物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知有异,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写文章,在作文中把事物的异处表现出来。有位学生以《疙瘩柳》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尾处这样写道:“柳树被伤害了,婀娜的它背着个丑陋的疙瘩;人要被伤害了,愉悦的他背着个沉重的思想疙瘩。人啊,请不要伤害柳,更不要伤害人。”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柳树中有两棵有疙瘩,先请教一位老师。他说因为柳树老了。我指着不远处一棵小柳树问他,听说那棵柳树只有五年树龄,怎么也有疙瘩呢?他没有回答出来。后来问生物老师,才知道柳树的疙瘩为伤害所致。”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同于一般,她通过柳树的对比,同中求异,又联想到人,于是写了这篇富有新意的文章。

篇6: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几条途径论文

摘要: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本文从丰富的表象积累、运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形象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形象思维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数学教学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

一、丰富的表象的积累是发展形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是借助表象来进行的,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表象的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没有表象的活动就没有形象的思维。

运用直观教学,促进数学形象思维。直观性教学是指在实物(客观实物)、模型(图片、图形、有关数学实例)及语言(形象化语言、形体语言)等的刺激作用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然后在头脑中建立起与数学形象相联系的感知觉、表象,继而上升为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直观教具如幻灯、投影仪、模型、图表等,对学生建立鲜明、完整、稳定的表象十分重要。数学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逻辑记忆,不重视殉形象记忆。没有形象记忆,则就没有表象的积累,也就没有形象思维。当然,由于感知活动的形象性、具体性,通过无意注意也能记住一些形象,但这是十分不够的。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使他们具有清晰的、牢固的形象记忆。

二、运用想象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方式,它的实质是表象的改造过程。这种对表象的改造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分解和组合,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第二,类比与联想,是形象思维展开的方法;第三,想象,是形象思维创造的方法,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

1分解和组合想象的活动是从表象的分解和组合开始的。如在立体几何中,复杂的`几何图形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从复杂图形看出(分解)基本图形,并且根据已知条件,把其中的一些基本图形重新组合起来,问题就很容易解决。这种从复杂图形分解出基本元素,再重新组合,是形象思维也是抽象思维的方法。

2类比与联想类比是运用事物的相似性通过形象思维比较其同与异,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和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猜想。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性为联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如在讲几何中的多面体时,让学生比较棱锥、圆锥的图形、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通过比较,把图形的相似点、相异点分别找出来。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举一反三。联想是类比的进一步展开,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之分。如下题。

就是一类题目。当我们分别给m、n取一对值时,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题目。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的训练,而且教给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联想。

3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创造的方法,是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形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的过程是表象的改造过程,它综合了分析、组合、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猜想,然后再进行验证,引发想象,突破思维障碍,把结果想出来,使问题等到解决。

三、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得以发展。数学教学中,传统教育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较重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形象思维以知觉、表象为思维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为物质外壳,并在认识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就要根据教学的特点,从研究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理等需要出发,运用演示实验、板书、挂图、模型、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等直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辅之生动的语言和手势,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自制模型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讲立体几何时,让学生自制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台、棱锥等模型。根据模型来观察几何体的差异,让学生体验几何的无穷奥妙,增强学生数学的兴趣。在头脑中产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总结、归纳,自己找规律。

3.发挥CAI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但这些作用始终非常有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用这些媒体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直观背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拓展了直观教学的手段。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加速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手段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可见,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数学教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利用一元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等,借助于多媒体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数学表象。

篇7: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 造能力等几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往往不 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就属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 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篇8: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几个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目前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应当突出以人为本,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物理实验、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更不能“填鸭式”、“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应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再现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总结等过程中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对知识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把握,灵活应用。

二、在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物理知识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当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等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时,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明显体现,便于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如果学生不能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点彼此孤立,就无法形成综合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点形成知识线,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知识网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的重要过程。

三、从物理思想方法上培养综合能力

物理知识能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物理思想方法也能形成结构体系,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的形成比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总结和归纳物理思想方法,进一步形成物理思想方法结构体系。明确普遍方法和特殊方法,知道如何应用并解决问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在相互交叉的知识点上展开,也可以结合思想方法展开。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些思想方法也具有普遍意义,如探究认识规律的普遍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建模方法等;有一些方法是特殊方法,如整体法、隔离法、全程法、分段法、等效法、代替法、比较法、假设法、对称法、图象法、可逆法、近似法、极端法、微分法、模拟法和理想实验法等。

四、在物理实验中培养综合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过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过程,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五、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物理学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最重要的综合课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物理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9: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1-01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发散型、多元性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质上是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实现思维运动的自然升级。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归类多元信息、设置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独特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稳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运动时,需要有一定的诱导力。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成为学生思维启动的重要内驱力。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手段众多,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适当筛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材料,将数理问题形象化,吸引学生的目光,启动学生的思维,对相关数理问题展开多元分析比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个正方形(边长为a+b),让学生仔细看这个图形,并提示道:“这个图形是大正方形,里面还有两个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ab和a2。如果要表示整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一共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呢?同学们可以自行探究,将几种方法都列举出来,咱们到时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探究,都想列举出独特的表示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追求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展开了独特的思维行动,这就是求异思维训练。

二、归类多元信息,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归类多元信息是思维整合重要外化的表现,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数理问题进行多维度探索,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思维联系,形成个性认知。归类各种信息,还可以从个性中寻求共性问题,从共性中体察个性特征,通过类推操作过程,发现新思路、新事物。数理问题呈现不同的解析思路,教师往往是根据教材解决方法进行操作演示,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展示,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固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数理问题展开多元探知,真正实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思维体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的综合运用》时,教师设计训练题目,看谁算得快:①56.52-34.52,②1012-2×101×1+1,③5×552-5×452.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不仅要说出结果,还要说明运用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以及解答问题的依据。学生说答案很顺利,也能够说出运用了什么方法,但在说解答依据时,有些学生出现了为难的情绪。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大多会做不会说,教师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说出解题依据,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需要对思维进行整合梳理,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才能将其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无疑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洗礼历练的机会。

三、设置问题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路线

学生思维的启动需要足够的诱导力,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找到不同的切入口,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探索,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探究。教师通过设疑、设悬提出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难以成功启动,课堂教学则呈现懈怠和停滞。因此,教师要注意整合教材学习资源,找到学生思维生发点,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农户家里养了100只鸡,这些鸡分为黑鸡和白鸡,白鸡是黑鸡的3倍,黑鸡和白鸡分别是多少只呢?学生刚要开始做题时,只见大屏幕出现了新情况:农户说鸡总数不对,有两只白鸡跑出去了,现在抓回来了,一共是102只鸡。这样该如何列方程呢?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题目,都感觉非常新鲜,开始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给学生以真实体验,让画面中的任务干扰题目设置,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带到特定的场合之中,并在分析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很好的锻炼,由此形成的学习认知当然是立体、深刻的。

思维活动是一切能力的驱动结果,只有对事物进行表象、内质分析、归纳、整合、优化、联系等思维活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运动,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0: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数学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切实认识到:学生思维敏捷与否,解题能力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的指点与引导。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自觉养成精思巧想的聪敏品质。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丽到菜场买芹菜,3千克芹菜0.5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芹菜需要多少钱?根据一般的解法,要先求出单价。可是对没有学过分数的学生来说,求单价的准确值是不可能的,这时我从“两个重量(15千克和3千克)之间什么关系?”加以点拨,学生思路茅塞顿开,很快发现15是3的5倍,同时悟出总钱数也是5倍,从而列出算式0.50×(15÷3)。这样有效而灵活地把归一问题转化成倍比问题。又如:一辆货车从甲城到乙城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乙城到甲城需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可以相遇?这道题从表象看,是相遇问题,但用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求解,条件很不全面。这时,我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进行攻克,把它转化成工程问题,相遇时间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8+1/6)。

以上两例说明,当学生的思维钻进死胡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迪学生大胆突破模式,抓住关键另辟溪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新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智力不断地开发,能力逐渐地飞跃,思维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到学解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大部分都能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应用题。例如:王庄原计划20天修一条长500米的水渠,结果头5天完成了5/16,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如果用一般解法,必须先求出还剩多少米和实际每天修多少米,再求出实际需要多少天,然后求提前几天完成。这样繁琐,学生一不小心便会出错。如果把实际完成计划修的水渠的长度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5天所对应的分率是5/16,用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先求出实际用多少天,再求提前几天,列式为20-5÷5/16=4(天)。

篇11:培养小学生论辩能力的几个策略

[摘 要]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论辩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本文通过结合他人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一条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论辩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子。

[关键词]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 ;论辩能力

论辩,即辩论,是指对某一事物或问题,意见不同的双方各自陈述不同的论据进行辩驳争论,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分而言之,论指论述说服;辩指争辩反驳。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培养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才卓越的人才,无疑是教育的一大重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计了三个维度,贯穿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论辩是口语交际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论辩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培养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下文的小学生或学生均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培养论辩能力的几种策略:

一、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搭建学生大胆说话的平台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程序:敢说——乐说——说对——说好。从小学低中年级的“敢说”、“乐说”、“说对”过渡到高年级的“说好”,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当好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安排有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经常让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让他们都能得到尝试,克服怕说的心理,从而“敢说”、“乐说”;借“爱国读书活动”的契机,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说好”。如此循序渐进,通过提高认识,帮助学生克服讲话胆怯的心理障碍,充分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现欲,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自信大方地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教材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1、学习相关课文,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涉及各种各样的论辩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篇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论辩能力的培养。例如,[2](P138)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中刻画了两个小孩敢于质疑争辩的可爱形象,他们能把大教育家孔子问得“不能决也”。不禁使人拍案叫绝——真是后生可畏呀!这个教材能给学生树立了“敢说”的典范。在教学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清原文的意思,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分角色进行扮演、辩论,这不但活跃课堂的气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 的理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辩论训练。再如,第十二册《矛与盾》[2](P125),课文本身就是一个论辩的经典案例。利用该文可培养学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论辩技巧。通过学习,提醒学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前后矛盾,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背道而驰,同时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语言或自相矛盾的语言和行为,驳斥对方的荒谬和诡辩。而第十册《晏子使楚》[2](P79)和第十二册《将相和》[2](P56)则让人体验雄辩语言魅力,从侧面暗示学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论辩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与论辩有关的课文很多,与这些课文相关的论辩案例也很多,身为人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加应用,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不同课文,可培养不同的论辩技巧。

2、通过引入课文作者令人拍案的论辩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第十二册编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2](P91)。当我们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妨以安徒生的卓绝的论辩案例导入新课: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活极为俭朴,经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来走去。

有一天,一个阔佬望着安徒生那顶破旧帽子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呀?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立即回敬说:“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东西呀?能算是脑袋吗?”[3](P108)

整个小学阶段,一共收入近四百名作家的作品(包括“积累.运用”中的文章),其中很多作者都是巧舌如簧的雄辩家,我们可以通过叙述他们引人入胜的论辩案例来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又可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3、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大快人心的论辩案例,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第十一册《狱中联欢》[2](P26)中的江姐,不但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敢于刚言震敌的雄辩家。

长篇纪实小说《红岩》有一则江姐怒斥敌人的故事:

江姐被捕以后,虽经受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特务头子徐鹏飞为达到让江姐招供的目的,不惜采用他审讯女犯人惯用的最下流的手段——当众剥光衣服。江姐非但不被吓唬住,反而义正词严地指责徐鹏飞:“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也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侮辱我,遭受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侮辱了!你不害怕对不起你妈妈、姐妹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来脱吧!”[4](P369)

江姐的这一席话,大义凛然、气贯长虹,威震敌胆,她以浩然正气压倒了敌人的卑劣和嚣张,特务头子徐鹏飞最终不敢再下令剥江姐的衣服。

小学语文涉及的人物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论辩案例不胜枚举,在课堂上引用相关的论辩案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纵横捭阖的论辩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1](P6)要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老师本身要首先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教师的急中生智应付课堂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起到示范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中应用风趣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服,进行教育,其作用则更加不言而喻。

1.放大其害,不辩自明

几个学生写作文时,总是忘记放标点符号,多次提醒,不见成效。于是,老师在讲评作文时候引入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土财主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却喜欢卖弄斯文,附庸风

雅。为求得来年好财运,大年三十,他特地请来当地一位颇有文采的穷秀才替他写副对联,借以装点门面和祈求吉祥。穷秀才恨透了这位平时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土财主,因而决定利用对联捉弄一下他。秀才深思良久,然后挥毫泼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披为: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审视良久,连连夸奖这是一副绝好的对联,重赏了秀才,随即喝令家人赶紧把它贴在大门两侧。正月初一早晨,当财主一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吃新年的第一顿团圆饭时,忽听门外传来一阵阵哄笑声,财主以为过往行人在夸那副对联,便仔细地听:“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听到如此诅咒,财主气得直跺脚,喝令家人立即把那副对联撕毁。[5](P85)

几个忘记放标点符号的学生和全班其他学生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写作文不放标点符号的毛病也逐渐改掉了。

2.诱导迂回,比喻说服

当老师,难免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如果能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方式,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论辩能力。

有一位老师,他的几个学生有点懒,不想学习古诗文,还口口声声说,脑袋已装满现代文,再也装不下古诗文了。老师感到好气、好笑又有点无可奈何,他突然想到《禅之悟》中的一桩佛家公案。在班会课上,他叫那几个“脑袋已装满现代文”的学生用盆去装拳头大的石头,并且要尽量装满。不久,那几个学生抬着满满的一盆石子进来,老师问,装满了没有,学生都说满了。老师拿一把沙子撒在石子上面,问学生既然满了,为什么还能装沙子呢。学生沉默,老师叫他们继续往盆里装沙子,过了一会儿,学生报告说装满了。老师不作声,继而叫学生往盆里注水,学生照办,老师又问他们满了没有,这时,学生脸有愧色。老师再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盐,慢

慢地往盆里撒,已经注满水的盆子,竟然还能再装几把盐。学生目瞪口呆。事实胜于雄辩,自此,学生们再也不敢说“脑袋已满”之类的话。

四、开辟语文大课堂,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论辩能力 1.开办讲座,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失败的实践”。因此,介绍传授演讲辩论理论、知识和技巧很有必要。

老师自身向学生传授介绍演讲辩论知识和技巧。名人名家大多是大忙人,不容易请到。特别是边远的地方,更没有条件观摩名家讲座的。如果要等名人名家来给学生传授演讲辩论理论、知识和技巧,是不现实的。老师应利用适当时间,向学生传授演讲辩论知识,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把握演讲辩论。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辩论或讲座的光盘,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要注意环境与人物的对话描写,品味语言内涵和机敏的思辩等特点。这对于培养学生论辩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2.举办演讲辩论比赛,提高学生实际论辩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掌握理论和技巧是不够的,教师要经常组织进行辩论和演讲比赛。要选好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起辩论热情的、有明显分歧能够形成对立面的辩题,并指导学生查找、阅读资料,做好辩论和演讲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是培养学生论辩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论辩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去实践、体验。仅仅学习论辩理论,一味研究论辩技巧,即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一开口,却语无伦次,吞吞吐吐,木木呐呐,又如何谈得上什么辩论能力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和辩论比赛,如讨论“今年„六一‟怎么过”,辩论“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学生看电视是否可以”等。由于赛前学生准备充分,在论辩场上,我常能见到一方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另一方也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景。双方论辩结束后,我及时总结评比,指出双方论辩的优点及不足之处。经过多次比赛训练,学生的辩论技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开展演讲辩论比赛,老师可以当评委,可以当教练,但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是忠实热情的观众。适时给予掌声鼓励,激起学生表达的信心和欲望,让他们敢于果断地实践。学生只有在辩论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起论辩能力。

五、拓展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课程资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古语云:慧于心而秀于口。为了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要充分拓展课程资源,既要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又要感受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广开思路和言路。要引导学生多读中外名著,背诵优秀诗文,深记格言警句;阅读报刊杂志上富有时代信息的健康作品;利用图书馆(室)、电脑网络等信息渠道扩大知识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积累。这样厚积薄发,在口语交际中就会视角敞亮、滔滔不绝了。

总之,培养学生论辩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是拓宽学生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论辩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宁,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语文学科用文宁创造境界,想象力是腾飞的翅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激活文字,创设意境氛围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宁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宁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宁,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A‘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本质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最深沉的感情。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同时,从这样的温馨画面中,从这段日常生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和妻子的至深之情。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不想破坏原来的环境。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

三、放飞思绪.鼓励个性解读

篇1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在谈及《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时, 我特意问学生:“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 是悲?”有的学生立即回答是“乐观。”问及理由, 说预习提示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又问全词处处写乐观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是, 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倦;‘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则暗示夜已深, 词人未能与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 以致不能入睡, 月能圆而人却不能团圆的悲伤;未句‘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由写离情的遗憾转至“怨恨之情”, 这是悲。除此之外, 则表现词人的乐观情感。”对学生有理有据的论述, 全班学生致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感到欣慰, 在肯定该同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词人属豪放派, 虽政治失意, 与弟多年未见, 面对明月自然有所感触, 但词人却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眼前的景, 以最美好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来表达心声, 传递感情, 可见词人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顺应规律, 从而表达出词人的达观人生, 故全词基调定为乐观, 理据于此。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词人的感情, 又深化了词的主题, 也教育了学生以乐观面对人生, 笑迎人生。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最终有所发现, 敢于对书本, 对教师的问题提出疑问。切忌打消学生积极性, 有疑问, 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才有了“敢于争论”的基础。要做到这点, 就需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活, 创新见解就会涌现。

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求异思维实质就是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可以是正向, 可以是逆向;可以是纵向, 也可以是横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有一种惰性, 既不想思考, 也不会思考, 只习惯于听老师讲, 看书上说, 作简单机械的记忆就可。殊不知学习的过程中“疑问、求异, 创新”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考试或作文中, 学生难有鲜明的个性和主见, 总是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曾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发展其求异思维。

1. 扩展, 通过给文章增加内容进而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 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 更关键的还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例如, 在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想象“后来范进会怎么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想象, 设想出许多结局, 这些结局都是从不同角度想象的, 学生的思维可以向多方面扩散。这种思维发散点是在备课时设计的, 有时根据需要, 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 同样也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缩写, 通过减少文章的内容, 发觉文章情节结构特殊安排的用意, 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为了让学生看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特设置一个全新的课文情节, 即将“我”去买牡蛎见叔叔的情节去掉, 让学生思考效果有何不同。一个小小的缩写, 加深了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解。

篇1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

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从事工作的能力,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适应于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点滴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才让学生喜欢上这一学科,才能潜下心来研究这个学科。很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停留在练打字的层面上,不愿意上计算机课。为了使学生喜欢这一学科,在设计课堂环节的时候,我们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当然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如3G手机、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从而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而转到计算机学习上来;还可从对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还可从计算机的强大的功能介绍出发;等等。通过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對操作计算机有一种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还能学不好吗?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经常性地想办法保持学生这种学习兴趣。

二、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对于某个知识,要求学生反复训练,实际操作,在不断的探索和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时刻记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体。如:在教学生画树的时候,树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学生画,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画的树枝的形状数量基本都差不多,这是美术课临摹的要求。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如果仍是这样做,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会把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扼杀在摇篮里。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完全依赖老师的心理,任何事情都要老师布置了才知道怎样去做,否则就无从下手。计算机课堂中的练习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每个人都有所得的舞台。

我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动画设置时,在课前我做好了个完整的课件,设置了四个春夏秋冬四季的漂亮的美丽的图片,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然后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欣赏图片的变化过程的同时,感受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体会其多变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欲望。面对这样的设计,学生个个情绪饱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试验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

总之,我们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一线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上一篇:大学行政法期末试题下一篇:公司小年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