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中学习

2024-05-12

诚信中学习(精选8篇)

篇1:诚信中学习

诚信中学习

什么叫做诚信呢?诚信是信用,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的意思。总结起来的意思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用,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诚信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社会之中,诚信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只有拥有诚信,赢得信用,人生才可能最终走向成功。从古到今,人们都是很重视诚信原则的,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诚信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吗?没有了诚信的世界犹如没有光明与黑夜,那样的一个人类家园,我真的不敢想象呀。记得孔子先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不守信用,不知道怎么生存。是呀!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信用都没有,还谈什么呢?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得了大事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记得小时候,有件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天我正在做作业,妈妈走到我身边,突然问我:“女儿,这铅笔你哪来的啊,我前几天不是刚买过给你吗?”我一时答不上来,支吾了好久:“那„„那铅笔„„不小心拿错同桌吧!”“明天拿去还同学。”妈妈坚定的说着。第二天,妈妈的话早被我抛在九霄云外了。又过了几天,妈妈又一如既往的为我检查作业,无意间又看到了那只铅笔,那张刚刚还愉悦的脸一下子就黑了下来,问道:“笔怎么还在你这儿的啊?”“我忘了。”“忘了?你这和偷有什么区别呢?虽然你是不小心拿的,可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没有还给别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个不诚实的孩子,而且,你答应妈妈说第二天还的,没有还给同学就是个不讲诚信的孩子„„”听着妈妈的话。我的脸不由自主的红了起来,心里想着妈妈说的一字一句,确实,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和偷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天,我重新买了支新的铅笔还给了同桌,同桌也没有生气,原谅了我,并且还对我说她还以为我也有这种铅笔,说我是个诚实的朋友„„我听了也很高心,是啊,多亏了妈妈,我用自己的诚信换来了朋友的那份珍贵的友谊。诚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他人、守信用,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可以说就是骗子,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不管我们在哪里,都要具备诚信。

古有邵雍的“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之说,而我也一直以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做到以诚信为本,并且是从每一件小事情做起。而诚信也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也希望这诚信之花能够开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篇2:诚信中学习

有一天中午放学,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去。突然,我看见路边挤满了很多人,不知在干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正在卖铁板烧。这老板一边卖,一边烧,忙得不可开交。我想:铁板烧我没吃过,现在吃一串试试看吧!瞧,他们买得那么多,肯定好吃!于是,我挤进人群里,掏出一元钱,对老板说:“给我一串铁板烧。”过了一会儿,铁板烧好了,老板一手给我一串铁板烧,一手找我四元钱。我从人群中挤出来,嘴里嘀咕:这老板真笨,不但让我白吃一串铁板烧,还倒贴四元钱。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我急切地炫耀,把刚才事情的来龙去脉细细地给父亲讲了一遍。本想父亲应该会很开心,然而他却以严肃的目光看着我:“这很值得高兴吗?人家整天忙得满头大汗,做点小生意容易吗?赶快把钱还给人家吧!”听了爸爸的话,我意识到自己错了,简直不能面对自己。我不禁自责起来,因为一点小便宜就把自己的良心整没了,我真是太没出息。

我怀着歉疚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出了家门,来到铁板烧老板面前。我向他说明了情况,并且把钱归还给他。老板说:“谢谢你,小伙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如果现在的大人和小孩都能像你一样,有着一颗诚实善良的心,那世界上充满多少爱。来,这一串铁板烧是我请你吃的,别客气。”我连忙摆摆手:“不用了,不用了。”回家的路上,我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从生活中学习诚信,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是没有了做人之本。让我们用自己的手,将人生这部大书写好,让我们以诚信作催化剂作五线谱做调色板,使我们生活的酒更醇,生活的歌更好,生活的画更美。

刘文博,老城初中八年级在读学生。一个见了老师就问好的男生,一个幽默有趣的男孩,一个敢做敢当的男人。

作者|刘文博

篇3:诚信中学习

讲到建构理论, 我们不能不提及皮亚杰。对于数学概念的获得, 皮亚杰说过:“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

中学生写作议论文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多, 诸如论点不明确, 内容不充实、材料不典型、思路不明晰、观点材料分离, 语言平瘪等。为此, 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训练。

一、注重积累, 蓄源头活水

1. 内容积累:积累思想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形成人格的重要方面, 拥有美好的人性, 积极的生活态度, 才能在议论文写作中思想深邃, 内容丰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凡生活的事、物、景中, 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纯正情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粹营养, 有意识地接触和理解多元文化, 辨识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例如印发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 并有针对性

念, 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 在相当程度上, 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儿童并不是学会算术, 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 数理逻辑知识的起源既非存在于物体本身也非存在于主体, 而是存在于两者复杂的交互作用。逻辑结构只有通过自动调节的内部的平衡化才能达到, 而不是外部强化的结果。在阐述如何让儿童学习数学这一问题时, 皮亚杰提出, 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 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

这个环境既包括各种学习的材料、工具、空间和时间, 还包括幼儿之间适当的交流与合作。

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不仅反映在我们提出的“通过儿童自身的感知、操作等活动获得一些粗浅的数概念”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上, 也体现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教师预设的数学活动走向与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相结合的变化上, 更体现在教师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认识已从原来的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如何为儿童创设数学活动环境, 提供操作材料来启迪儿童的数思维。

当“操作”在儿童数学学习中的意义越来越“深入人心”, 数学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由儿童的感知经验入手, 通过操作、发现等活动, 经过经验的积累, 伴随着成熟并最终抽象成数概念的活动模式时, 许多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疑问, 如:教师为儿童提供和准备的操作材料对儿童是否有意义?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否会限制儿童的数学学习?儿童是否以同样的带有普遍性的方式来建构数理逻辑知识?儿童是否能把当前的学习与日常社会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并转化为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疑问得到了持皮亚杰建构主义立场, 但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的学者的充分重视。在他们看来, 皮亚杰虽然已经认识到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指出了儿童发展中社会影响的作用, 但他并没有明确地说明认知发展的社会机制。事实上, 儿童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以一种个体孤立的方式和状态存在的, 如果我们把儿童置于社会情景之中, 儿童发生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来自儿童直接社会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才是儿童重新发明算术的背景。儿童头脑中的数概念既不是来自书本, 也不是来自教师的解释, 而是来自儿童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时的思维。由此, 把活动内容和教育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经验之中的“社会情景中学习”这一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得到广泛

地和学生一起咏诵、咀嚼, 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内化为学

生自己的思想及文化积淀, 学生便能在写作中平处见奇, 点石

成金。

积累语言和表达技巧。针对写作中存在的语言干瘪贫乏现象, 引导注重语言表达技巧, 例如:表达观点多采用表明鲜明立场的肯定句。在论据运用中注意语言的高度概括性, 在分析论证中注意选用多种句式形式, 如假设的句子, 设问、反问的句子, 排比的句子等, 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2. 采用多种方法, 将积累活动搞活并使之持久

名著与时文结合, 教材中素材与课外文章相结合, 小组共同研究和个人学习结合, 课前五分钟讲解和课下搜集结合, 如

运用。

所谓“社会情境中学习”是强调在儿童社会交往的背景中, 为儿童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使儿童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建等重新建构或修正其数概念的活动形式。它是数学生活化、解题化的一种写照。对于新的数学教育,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五个基本目标:一是儿童应该变成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二是儿童能够用数学交流, 三是儿童应学会数学推理, 四是应该看重数学的价值, 五是儿童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不难看出, 这些目标的焦点正是解决问题, 而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一个过程。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儿童有意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正是儿童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知识是通过社会情境中的交流而形成的, 具有社会性。实际上, 儿童日常生活的情境蕴涵了认知图式的基本加工过程, 并且也为儿童形成正确的图式提供了条件。如对于“三角形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封闭图形”这一抽象概念, 我们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多种三角形的“变式”来帮助儿童理解。

2.让每一个儿童用同一种方式学习并非民主, 儿童的“出轨”行为并非是对成人期望的“背叛”。我们可以发现, 儿童的学习实际上是依照一种线性进化的模式发展的, 儿童超乎成人预想的行为经常能够引发他们在原有的问题情境中增添新的问题。因而, 把现实环境视为创造新平衡必要的动力, 能够促使儿童的表达方式更加开放, 从而增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3. 社会情境中的交往与合作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数学活动中儿童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是十分重要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把儿童置于社会情境之中, 可以增加他们发生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当儿童与他人合作、交流时, 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进行比较、协调和分享。

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境中学习”, 绝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替代, 而是更进一步的整合。对于教师而言, 其地位和作用不仅没有被否定, 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承认。只是其教师角色的承担方式和定位已不同于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篇4:从经验中学习

摆在丁一面前的是一个带着诱惑的难题:他是北京一家IT企业的老总,自己公司目前的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拥有核心技术,但面临着客户群单一、自有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他的朋友是广州一家IT贸易公司的老板,年销售额近8000万元,代理国外知名品牌,客户群宽泛,资本雄厚,但无核心技术,利润率低。丁一想要将两家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咨询公司分析了两家公司的特点:两家公司都是老板单一持股、股本构成简单,但由于都是行内人,又非常在意朋友的面子,于是,为他设计的方案是成立50对50股权的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名义同时对两家公司持股。

不过事情会这么简单吗?正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MBA的丁一把自己的难题发在黄铁鹰老师发起创办的找同行网(www.zhaotonghang.com)上求助,这个网站号称“用同行的实战经验解决商业难题”。

这个网站没有让他失望,很快他就收到几位亲自操刀过企业并购的同行给出的若干条具有操作性的“经验之谈”。例如,一位同行专家指出,在董事会上双方出现不同意见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放弃,直到双方一致同意才可以决定,因为任何公司少做几样事情一般不会死掉,如果一方一定去做另外一方不同意的事情,这个公司的合作就死掉了;另外,男人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事业,一个是老婆。这两个事如果搅到一起,没好!因此双方的太太都必须完全离开公司,不得参与任何公司的经营和决策,也不能担任董事,甚至明确太太们不能议论公司的事情。否则,合作一定无法长久。

这些真刀实枪的建议让丁一豁然开朗,这些操作性的原则正是企业合作成败的关键,而这些建议恐怕无论是咨询公司,还是MBA教材都无法提供的,它们只能出自被火烫过手的人。

找同行网的缘起

给出上述建议的是黄粤宁,他自己的公司便是两个民营企业50对50股份合资而来。这些建议来自他这些年的切身感受。由于他在啤酒饮料设备制造行业的资深背景,被找同行网邀请成为行业专家。目前找同行网的专家团队已经有46位成员,有505篇当事人写的管理困惑、2066篇来自同行的点评。这些真实案例和同行点评的数量还在互动讨论中不断生长。

这个有趣的帮助解决商业难题的网站是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下属专项基金找同行管理研究基金创办,是非营利组织,起源于几位商学院老师的案例教学尝试。黄铁鹰便是其中之一。

黄铁鹰曾任香港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和深圳万科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主持过13个公司的收购和整合。2001年他弃商从教,应邀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至今已10年。

回想起当初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黄铁鹰觉得“当时自己上课还是个门外汉”,不过亲身经历过商场历练,他深知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的背后,有太多复杂、偶然、甚至当事人都不完全清楚的原因。为了把案例讲清楚,他把包括万科王石在内的案例当事人在第一个学期请到北大光华同他一起讲,来帮助尽量还原现场细节。这在当时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追捧,还有人把课堂录像偷出售卖。为此,黄铁鹰同盗版者打了两年的官司。

黄铁鹰坚信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他给自己的“中国MBA实战案例研讨”课定下一个规则:只讲自己开发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的则是真正花功夫去做调查研究,例如海底捞的案例就花了8个月时间。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他的课从2007年以来一直被学生评为最受MBA喜欢的课程之一。

不仅如此,由于黄铁鹰是商学院少有的实战派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向他请教如何解决他们遇到的管理难题。刚开始,他试图提供自己的建议,但很快发现,对绝大多数同学们的难题,他无能为力,因为隔行如隔山。

黄铁鹰说:“作为一个教管理的老师,回答不了学生们的管理问题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好在,听他课的同学多,一百多个学生中总有几个同行。当有同行同学参与讨论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当这些同行同学讨论起管理问题来,语速快,术语多,不用做任何行业背景的铺垫,直捣龙门。这时其他同学都插不上嘴了。课后,同行同学们还相约继续探讨。

黄铁鹰认识到,同行的意见比管理专家们管用。于是,他开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真实的管理难题,让大家讨论和出主意。结果他的课往往要拖堂,因为同学们不愿意下课。

为什么不把这种解决实际难题的课堂讨论延续下去?他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几位老师的支持,还吸引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多位商学院老师的认同,于是他们一起创建了“找同行”网站。目前这个网站以开放注册、自由讨论、志愿者提供运营服务的方式运行。人们可以通过行业、管理问题两个维度找到自己的同行。

圈子交流的力量

其实,管理者都会认识到同行交流的作用,只不过他们的日常交流一般限于三五知己,没有上升到较大的规模,也往往缺乏一套科学的范式来引导和提升。

前段时间,一位苦恼的民营企业董事长找到五五私人董事会的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佳砚,诉说自己的弟弟当了总经理之后,尽管业务进展顺利,但两人之间却开始经常闹别扭。刘佳砚以“董事长如何与总经理处理好关系”为题,召集十几位民营企业家聚成一个“私人董事会”来一起讨论这位董事长遇到的难题。在其他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提供了建议之后,困扰这位董事长的问题解决了。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管理难题,但是如果缺乏信任,他们不会轻易地拿出来让外人评论。信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到2009年,加入五五私人董事会的会员还只有100人左右。到2011年,在口碑效应的作用下,会员增长到200人,但这个圈子还是显得有些神秘和低调。这些几千万到几亿元规模不等的企业的董事长或CEO已经是一群熟络的朋友,他们每月聚在一起探讨一两个共同关心的议题,会议仅限会员参加,讨论的内容也高度保密。不过,这些会议虽然叫“董事会”,但有着一般的董事会缺乏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

私人董事会的运作方式来自美国。1957年,美国割草机公司总裁罗伯特·努尔斯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创办了第一个总裁圆桌。50多年间,这种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成熟且深受企业人士欢迎的专业服务,遍布美、欧、澳等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家们通过私人董事会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从其他企业家身上学到实战的经验和智慧,降低自己的决策压力和风险,并且可以捕捉到企业发展中的新机会和资源。

美国的私人董事会一般采用8~16位成员组成的小组形式,每个月进行一次讨论,但和“找同行”这种开放式论坛网站不同的是,其成员必须是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家。每个私人董事会都分别配有“私人董事会主持人”和“私人董事会秘书”。“主持人”负责帮助老总梳理和聚焦需要讨论的议题,增强会议的价值;“秘书”负责小组成员的联络。五五私人董事会在使用议题制发展了一年之后,也沿用了小组方式,每组配有主持人。

为了优化组织氛围,五五私人董事会的会员固定为一年期限,每年进行微调,保持30%~40%的更新率,这样让会员既稳定又有新鲜感。他们还适应国情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造,比如国人喜欢的边吃边聊,增加了跨小组交流的总裁论坛活动,还有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合作、投融资等服务项目,以及高尔夫球会的联谊服务,未来还会提供团队建设等增值服务。

反思MBA教育

这种同行实战经验的力量给企业人士的学习和思维带来哪些启示?

说到企业人士的学习,大家首先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当仁不让的商学院和MBA教育。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商学院向学生们提供的主要是一种“让非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的能力,MBA们在毕业时掌握了很多概念和分析框架,但实战能力却未必有多大的提升。

实际上,从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学院曾经非常注重实践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商学院几乎不自主开展什么研究,而主要着眼于寻找最佳管理实践,再传授给学生。但在二战后,受智库兰德公司的影响,很多商业学者觉得只有经得起科学证明的知识才站得住脚。同时福特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商业教育必须更具学术性。此后商学院才开始偏重理论知识。过于着重科学和学术严谨性的结果是,一些最初被奉为神明的经验知识,现在不能进入管理教育的范畴。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曾在《管理者而非MBA》一书中对MBA教育进行了批判。明茨伯格本人教过15年MBA课程,但自己却没有MBA学位。他认为:“MBA是因为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 他认为工商管理教育歪曲了管理实践,而且在这个严肃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培养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让管理实践脱离了正轨,让社会机能失调,他呼吁对管理教育以及我们看待这种教育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明茨伯格认定教室和课堂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这一点可以从CEO失败的原因得到验证,“他们都按照一个公式来运营公司,丝毫不顾及人的因素和行业的动态发展”。明茨伯格认为这是因为MBA教学过分注重B(business function)而轻视A(practice of administering)的恶果。

实际上,课堂上的确难以复制出真实的管理事例,再多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只是帮助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了做决策时要自信、敢于拍板,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一堂完美的商学院课程,也许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预留根据每个学员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的空间。而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经验,围绕着最为熟知的领域展开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定期去学校上课,让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交叉进行,这样二者可以有效地相互激发,相辅相成。但在实际上,商学院很难做到这一点。

黄铁鹰曾在2006年《IT经理世界》杂志主办的“解读大师”论坛上与明茨伯格进行过面对面的讨论,当时他还没有完全理解明茨伯格对MBA的批判,在寻找到找同行网站的模式后再回头看,终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明茨伯格的观点。他说:“我很幸运,我有16年管理企业的经历,又有10年商学院教学的经历。这个组合让我对管理教育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最终变成了找同行网。可幸的是有几位老师和几位80后的电脑大牛,认同了找同行网的理念,他们愿意同我一起做一场试验!“

篇5:诚信中学习

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红岩二中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发现当地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一点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见解。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经,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中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地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中学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因为农村的大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便开了,也只是课表上有,除此之外,音乐学科没有系统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作用。还有农村家长、学校和一些教师也对音乐课有偏见,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学音乐那是不务正业,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学校对音乐成绩比较漠视,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其次,中学课业负担重,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40分钟)

课时不够,初三下学期就不开音乐课,文化科占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因此,教学任务就仅限于一周短短40分钟。教材又没有新颖性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和活力,都是一个模式。即:“师生问好—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歌—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音乐课的“美”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这种学生基础本来就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农村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全面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教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促进美育的发展,是广大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者值得商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参与情感体验 孕育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

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感染听众、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家乡》、《真心英雄》、《同桌的你》、《童年》等歌曲来演唱,引导他们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聆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音乐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为孕育音乐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现实生活 诱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

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看来我们需要另眼相看“对牛弹琴”了。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

秋月》、《军港之夜》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3.丰富教学手段 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也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使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4.运用学科综合 稳定兴趣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教学时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以稳定学生学习

音乐的兴趣。

4.1将音乐学科的不同内容综合。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欣赏结合、音乐理论与欣赏结合,还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互相渗透,加深理解。

4.2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4.3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相综合。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音乐与语文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它们综合起来,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文化素质。

第四、营造音乐氛围 发展兴趣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教师还可利

篇6:从提问中学习

在小班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发现了一些有效提问的特质,同时也力求避免在活动中设计不恰当的提问,使教师课堂提问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更好地达成目标。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开放性提问

学前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富有想象,不受拘束,他们往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创造,从而转化为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十分完整,但思维却十分活跃。根据这一特点,老师更加应该注意引导,设计开放性的提问,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方向想象答案的多样性,从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比如李雪飞老师执教的美术活动《下雨了》,老师提问:“雨点会落在哪里呢?”又如徐亚娟老师执教的活动《在哪里》,老师提问:“布茨会躲到哪里去呢?”虽然这些问题都不是活动中的关键性提问,但是同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孩子充分思考、提供想象的机会;迁移生活经验大胆表达与表现;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

二、直接具体的提问

既然我们提到了开放性提问的重要作用,许多老师会想,是不是每次提问设计就应该范围广阔些,让孩子充分想象,不要约束他们的想法呢?其实,一个活动中有开放性提问,旨在调动全体幼儿的思维,必然也需要有一些直接具体的提问。特别是小班年龄的幼儿,并不适合过于开放和宽泛的提问,因为极有可能造成小班幼儿思维上的混淆。

比如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一开始,老师问道:“今天我是谁啊?你们是谁啊?”孩子们回答“你是猫妈妈,我是猫宝宝”老师继续问到:“谁来躲,谁来找?”“我们躲,妈妈来找”。从老师的提问和孩子的回应来看,这样的提问方式最大程度的达成了理解歌曲内容的目标,简单明了的提问,使活动开始部分紧凑,环节处理上详略得当。同时,活动中的幼儿能够明确角色意识。所以说具体直接的提问小班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情景性提问

小班幼儿喜欢情境体验较强的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提问设计上,我们也可以遵循这一特点,将提问设计得富有情景、童趣些,让孩子带着角色身份思考问题,带着角色意识行动,这样能够进一步发现活动的趣味性,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避免枯燥的提问导致孩子失去活动的兴趣。

比如徐亚娟老师执教的活动《在哪里》,老师一直以捉迷藏的游戏方式引发幼儿在情景中演唱歌曲。“我们怎么把布茨找出来呢,唱着歌试试看好吗?”,又如:“大老虎在睡觉,我们应该怎么走过去呢?”孩子们回答:“嘘,轻轻的绕过去,不要把它吵醒。”孩子在情景中理解:边唱边走的时候要小心些。情景性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孩子有兴趣地、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层层递进的提问

在提问设计时,我们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的特点,层层递进的提问是一个个相扣又不断深入的,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预设的递进性提问能够不断推动幼儿的探索和思考,提高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的地进行提问在对孩子回应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既符合幼儿当前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幼儿的思维带来挑战。

比如在《找小猫》的音乐活动中,教师与设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你听到歌曲里猫妈妈和小猫在玩什么游戏?(捉迷藏)你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玩过)是怎么玩的?(一个人躲起来,一个人去找)今天歌曲里的游戏是谁在躲,谁在藏?(猫宝宝躲,猫妈妈来找)。教师通过层层深入、递进的问题将歌曲的情节通过回忆以往的游戏经验再现和解决了,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理解了歌曲表达的内容。

五、启发性的提问

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启发幼儿再次探究的兴趣,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同时,在幼儿学习遇到问题时能够帮助、启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比如美术活动《下雨了》“雨点像珍珠一样连成了长长的线,像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思考,并且形象的理解雨点落下来的形象。

六、积极有效的追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活动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人措手不及。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无法回应,便干脆当没听见,也有的模糊两可,让孩子一头雾水。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应该在提问设计时就预设好孩子的“百种语言”。在活动现场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发现孩子的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有效的追问,能够帮助他一步步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模棱两可的答案变得清晰明了。

如在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中,老师在给孩子听歌曲后提问:“你们听到猫妈妈和猫宝宝在做什么游戏呢?”很多孩子由于被幻灯片干扰,没有听清楚歌词。于是老师唱了一遍歌曲中的重点歌词:“找个地方躲躲好,是什么歌词呢?”此时在老师的支持引导下,孩子们一下把握了重点,知道了游戏的名称:捉迷藏。

在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在执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或是无效的提问,在学习活动中应该避免的提问有:

一、重复的提问

在学习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重复而简单的提问,因为重复的语言无法激发孩 子积极的回应和活动的兴趣,反而会让幼儿觉得无趣。

比如在王露霞老师执教的活动《找小猫》中,老师引导幼儿在四次游戏中模仿小猫的可爱动作,在几次游戏时教师的提问都是“你还会做哪些小猫可爱的动作?”这样的重复提问问没有层次性和重点,会给孩子带来听觉疲劳,从而削减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建议老师在活动提问设计时可以多样化一些,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充分挖掘问题的有效性和最大价值。

二、宽泛的提问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直观地感受,对于提问同样如此,开放的提问能够调动孩子的思维,但是过于开放,甚至是宽泛的提问往往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在音乐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后,提问:你听了刚才的歌曲后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过于宽泛,孩子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却没有准确表达音乐特性的能力。

三、不符合年龄特点的提问

在小班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的反应与老师的提问目的背道而驰。仔细分析,其实是老师的问题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孩子理解的范围。所以在小班学习活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从而引发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互动。

篇7:衡中学习心得

衡中学习,感受颇深,归来反思,触之深者有四。

一、要注重课堂效益,精讲多练,高效利用课堂每一分钟。通过几节课堂展示,可以看出衡水中学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水过地皮湿,而是在研究学情基础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抓手,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准发力,对那些学生掌握不够好的重要考点不惜时间讲细讲深讲透,不留知识空白。同时,拓展补充教材中涉及甚少的重要知识点,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视野广阔了,应对高考就会得心应手。

二、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师生的精气神,激发师生的正能量。衡水中学活动育人搞得轰轰烈烈,衡水湖八十公里远足,所有高一学生都参加,规模浩大的成人礼仪式,每天早晨和大课间的全校跑操,教师节文艺汇演,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各种社团活动等等,无疑都强调尝试和体验,都是为了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幸福感的得力措施,把师生内在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其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三、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让师生受到教育和激励。衡水中学校园文化的基调是“卓越”,遍布校园和教学楼内的各式大条幅标语,各种对师生表彰奖励的宣传栏,都起到了振奋人心的强大作用。教师办公室里的“野心狠心真心”,高三教室里的“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给我印象深刻;每层教学楼上的校长寄语:“目标临近,拼的是顽强和坚持;两强相遇,靠的是勇气和自信;关键时刻,比的是冷静和淡定”,启人思考。至于跑操时,每个方队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更是融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篇8:在快乐中学习

多年来, 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我觉得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主要是感性、直观、形象。在学习活动中, 表现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 喜欢动手、动口和模仿。因此, 重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与科学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 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创设愉快活泼的教学情境, 诱发和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发展智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应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建立明确的理念

栩栩如生和色彩鲜明的各种教具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使之经历联想、回忆、识别和比较的认识过程以及喜爱、欢欣、活跃的情感过程。教师在这两个过程展开的同时, 应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学习情绪,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推进和深化活动。如讲“连减”时, 我在一张纸上画了8颗红星贴在教学绒布上, 面对同学们几十双猜测和关注的眼神, 我用剪刀将8颗红星连续剪了两次:第一次剪下3颗红星, 第二次剪下1颗红星, 引导儿童仔细观察, 思考我动作中的含义, 并提出问题:“还剩下几颗红星?如何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教师剪红星的过程?”通过演示、提问, 学生立刻明白了问题的实质, 直接得出了答案, 写出了“8-3-1=4”的连减算式。我进一步讲解从一个数中减去一个数, 再减去一个数的计算就叫“连减”, 使学生掌握了“连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 情绪性强, 凡是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故事、人物或表演, 他们都能主动地去认识和接受。我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唤起儿童的学习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了教学环境与氛围, 使静态教材体现动态功能。再以“连减”课为例, 我在讲解算理时, 选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猴子跳树”。在教学中, 用贴绒在黑板上出示一株挂满桃子的大树, 树上有9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故事讲完, 提问学生:谁能复述故事内容, 并且用一道连减算式表示小猴子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孩子们纷纷举手, 我让一个孩子上台演示小猴子的活动过程, 板书计算方法, 讲解算式表示的意义。由他们动手操作, 黑板上绒布的画面活动起来。大家看到小猴子“跳下”“又跳下”的连减两次动作, 算式“9-3-2=5”便跃然而出, 对“连减”的认识和理解再次得到加深, 即使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接受教学内容。

三、寓教于乐, 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

对于低年级儿童,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动口、动脑, 边玩边学, 是正确连接学前教育和小学一年级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乘法概念比较抽象, 尤其是乘法口诀, 要求学生背熟记牢, 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解决得好, 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备课时, 我设计了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火柴棍;课堂上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好一个三角形, 然后根据摆出的图形提问:“几根火柴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根。”我便因势利导地讲解:一个三角形用3根火柴, 即“一三得三”。接着又让学生继续摆出两个、三个、四个三角形, 学生从摆在自己面前的图形上直观地看到两个三角形要用6根火柴, 也就是“二三得六”;三个三角形要用9根火柴, 也就是“三三得九”。接着, 领着大家齐声读口诀, 把抽象的数学理念在愉快的气氛中具体化、形象化。

四、开展角色游戏, 启迪儿童的聪明才智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雨点儿》教学设计下一篇:励志名言短句激励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