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演示报告

2024-05-14

物理实验演示报告(共14篇)

篇1:物理实验演示报告

物理演示实验总结

——普氏摆原理及其应用

38074117 王帅

在这一次的物理演示实验中,我们主要观察操作光学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装置,有许多竖起的钢棒,然后正中间还有一个小球,观察的时候还要带上特制的眼镜,经过了解资料和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个装置叫做普氏摆。

192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费驰发现了人眼的一个奇异生理现象,即当一个用绳子悬吊的重摆在一个平面内作往复摆动时,如果用一块茶色镜遮住一个眼睛,我们同时睁眼看到的这个运动摆的轨迹就会从单摆轨迹变为椭圆形轨迹,普氏摆之谜至今没有被完全解开。

实验的具体操作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1.拉开摆球,使其在两排金属杆之间的一个平面内摆动。

2.站在普氏摆正前方位置观察球摆动的轨迹;

3.戴上光衰减镜再观察摆球的轨迹,发现摆球按椭圆轨迹转动;

4.将光衰减镜反转180度,再观察,发现摆球改变了转动方向。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摆球的摆动平面尽量在两排金属杆的中间,避免与金属杆相碰,而且观察时双眼均要睁开。

经过思考并查阅资料,才知道一点其中的道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自独立看景物。两眼有间距,造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很巧妙地将两眼的图像合成,在大脑中产生有空间感的视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所用的光衰减镜引起光强的减弱,使分别进入两只眼睛的物光产生距离感,从而感觉出物体的立体感。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就好似三维立体画一样,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觉,由于人眼的视觉原理,就是说一个眼睛分辨不出物体的远近,才产生了上边所说的现象,这种神奇的现象被普费驰发现了并发明了普氏摆。而在科学发展迅速的今天,普氏摆之谜仍未完全解开,足可以见得科学的无限深奥,只有一双能够发现的眼睛才会发现新的奥秘。普氏摆,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奇妙之处。

篇2:物理实验演示报告

一、辉光球

实验描述:

辉光球是圆形球体,实验室中还有一个为圆盘形状。工作时会发出动感绚烂的五彩辉光,有一种魔幻效果。仔细观察辉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气体,蓝色的一个辉光球尤为明显。当将手指放上去时,手指接触球体的部分会被辉光点亮,同时球中会有一缕气体与碰触的位置连接,十分美丽。另外观察得知,如果用笔、尺子等其他物体接触辉光球,也会出现上述现象,但强度与用手指接触相比小得多。

实验原理:

辉光球的另一个名称是电离子魔幻球,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与电离有关。经查资料得知,稀薄的稀有气体在高频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离作用。而从生活中的霓虹灯得知,稀有气体如果电离,则会发光,具体的颜色与气体种类有关。根据查到的资料了解,在我们的实验室的辉光球中,发出红绿蓝三色辉光的圆盘可能充有He,Ne和Xe,蓝色的辉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触摸辉光球时,由于人体和大地相连,人触摸的位置的电势与大地的电势相等,整个辉光球的电场分布不再均匀,手指碰触的地方有更低的电势,所以会更加明亮,同时,辉光球中央的电极与人手之间的电势差会更大,因而形成的辉光弧线会一直跟随人的手指。

注意事项:

长时间工作的辉光球,玻璃表面会发热,用手指碰触的时候应注意。实验完毕后应关闭辉光球。

二、鱼洗

实验描述:

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

实验原理:

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鱼洗的原理其实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就像用槌敲锣一样,敲击后锣面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敲击频率。)外界能量(双手的摩擦)输入鱼洗时,就会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频率震动。(正如在锣面上敲一下。)

为什么湿润的双手更容易引起鱼洗的振动呢?从实践的角度,可能是因为湿润的双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数,因为摩擦起来更流畅,不会出现干燥双手可能会出现的“阻塞”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猜想,并没有发现资料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注意事项:

清水的注水位置应在鱼洗的二线下

实验完毕后应倒掉水并擦干,防止生锈。

三、离心力演示仪

实验描述:

离心力演示仪是一个圆柱形仪器,中间有一个细柱,细柱穿过一段闭合的硬塑料带上的两个正对小孔。塑料带的一段固定,静止时,系统为一个竖直平面的圆,中间由细柱传过。当摁下仪器上的按钮时,细柱带动塑料带在水平面旋转起来。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可以看到塑料带的自由端延细柱向下运动,整个塑料带变成旋转的椭圆形状。

实验原理:

离心力是一个惯性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绕旋转中心转动的物体有脱离中心延半径方向向外运动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力即称为离心力。当启动仪器时,塑料带各部分均作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临近部分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径向分力提供。每一个塑料小段均收到来自前后两个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带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带的下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提供向心力的径向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对其上半圆部分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塑料带一段固定是这个仪器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塑料带的下半部分的受力结果才能确定,进而上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所受的两个拉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在竖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带被压扁成为旋转的椭圆。

注意事项:

要保持按住按钮一定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使用完毕后要关闭电源,检查塑料带是否归位。

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建议:

物理演示实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实验课,事实上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们科大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物理演示实验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用仪器把物理之美展示出来,让参观者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感觉的物理的神奇。所以我建议这个实验能向更多的人开放,能给更多的同学参观学习的机会。据我所知,除了大物双语班外,似乎没有普通班级整班参观的。而这样的东西无疑应该让更多人享受,以提高大家对物理的兴趣。另一个建议是,关于实验报告可以要求放松一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报告不应该像正式物理实验那样死板,格式化。而更应侧重于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展现学生自己对实验的感受和看法,甚至可以写成记叙文的样子。例如我们的辉光球,其实我在看辉光球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联想到电影《阿凡达》,里面有一个3D虚拟出来的魔幻森林,在哪里当人脚猜在地面上时,在接触位置就会出现亮斑。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要把这样的效果在现实中实现的话,利用辉光球的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认为我们应该多鼓励这样类似的个性化想法。

王征韬

学号:2010023020019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王征韬

篇3:怎样让物理演示实验达到演示目的

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都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目的明确, 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 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 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 使学生思维活跃。但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实验来配合教学, 以便让学生更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 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 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 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 没有目的性, 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及表面现象, 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 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 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教师而言, 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二、要明显直观, 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 仪器的尺寸要大, 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 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实验的精确性虽有所降低, 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来增强现象的明显性, 提高观察效果。

第二, 仪器简单, 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 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 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 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 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演示实验中, 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第三, 要多种感官并用。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 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个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 以强化刺激,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若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 无助于物理教学。因此与其这样浪费时间, 不如不做。

三、要安全可靠, 忌弄虚作假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 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 不仅会耽误时间, 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 它是设计、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 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 成功地进行演示。其次, 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有很大关系。因此, 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 仔细地进行检查, 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 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 估计实验时间, 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 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 切忌手忙脚乱, 应认真思考和分析, 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 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 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 更不能编造数据, 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 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要有启发性, 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变抽象为形象。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 发展能力, 培养兴趣。因此, 在设计演示实验时, 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 首先在于以趣激疑。以生动的演示现象以及出乎学生的意料为突破口, 从而推进思维的展开, 但仍需有教师不断地引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 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 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 草草了事。有的教师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目的, 急急表演, 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篇4:浅谈物理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的安排要紧扣课堂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安排演示实验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环节,通过简短的演示为知识的传授开路,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知识或应用知识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安排演示实验,又有着不同的目的与意义。

1.导课进行的演示。这类演示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如讲《毛细现象》时,做不同粗细的玻璃管内水面升高的不同的演示;讲浸润不浸润时,水银珠在玻璃板呈圆珠状且可滚来滚去。实验虽简单却可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的兴趣,在活跃的氛围中引入课题,打开思路。

2.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演示。这类演示置于新课讲授之中,目的在于借此形成概念,建立规律。它要求条件明确,现象突出,层次分明。对于那些物理规律是通过量的关系反映出来的,则要求各规律能独自改变互不牵制,便于单独研究。

3.深化巩固概念规律及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这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論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物理演示实验的科学性与启发性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对物理学的认识也必须遵从科学性这一原则,它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立足点。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实验原理科学合理,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操作,演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牢记科学性是物理这门学科的要求,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准则。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从而助于学生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或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怎样使实验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上下功夫。启发性首先体现在演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向未知境界不断探索的求知欲。

三、实验效果要明显直观、实验装置要简单可靠

明显直观是指要让课堂里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现象要明晰、易见,能充分说明问题,所以在演示实验时,要尽量采用较大型的仪器,尽可能提高仪器本身的可见度。为此,首先是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要粗。必要时可以通过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方式来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提高仪器的可见度,还可以采用背景衬托法和染色法,来增加对比效果。例如,要观察压强计里的变化,可以将水染红,并在压强计的背后用划横线的白屏来衬托。再次是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如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弹簧秤向重物的体积要较大,浸入水中后浮力才较大,弹簧秤示数才有明显的变化。

演示实验就是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因此,实验过程及结果要直观,而不需要过多的拐弯抹角。例如:非典与压强关系的演示,用抽气法就比用冷凝法更直观。

演示实验要求简单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或推理简单。不仅便于课堂使用,观察明显,更重要的是重点突出,易于抓住实验中的关键点,不易发生混淆、误差等。结构简单在制作中可以节省材料,也易于搬动。演示实验的操作要尽量简化,同一实验,只要能达到同一目的,步骤越少越好。

演示实验的仪器装置在科学、实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单,这样更有利于突出物理原理,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打破对实验活动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必要为追求过分精密而使仪器结构复杂化。例如: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行变的现象,就比用光杠杆系统效果好。但同时要求仪器的结构性能可靠,包括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可靠,即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一定的过载能力,使用中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二是实验现象的再现性好,不会时有时无,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能满足实验要求,绝不会出现与理论相矛盾的结果。

四、演示实验的示范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演示试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教师的操作具有示范性,教师怎么做,学生就怎么跟着学,教师在实验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因此在演示操作过程中,教师在仪器的使用连接操作中要做到准确、敏捷、协调,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放的位置要妥当,既能让学生看的清楚也要便于自己操作。如在连接电路时要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电键要断开,按电路图顺次逐段连接,接完后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方可合上电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另外,在做演示实验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学生不受伤害,要尽量避免使用220伏交流电和其它高压电源,避免接触有毒(如水银)和强腐蚀性(如强酸强碱)物质。仪器教具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较大的承载能力。

五、演示实验要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演示实验教学的重点不仅要讲清概念、传授知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属于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这个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学到发现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物理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立足点之一。

篇5: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无皮鼓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

星期二我们玩无皮鼓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一般的鼓都有鼓皮的,这个没有鼓皮的鼓竟然能够发出平常时击鼓的声音?听老师讲解之后才明白为什么。

原来,该无皮鼓利用了光电原理。

在无皮鼓的鼓壁都装有一组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射的红外光射向对面的鼓壁上的光敏器件上。被照射的光敏器件将会使得光敏器件的开关电路断开,发声电路不工作,没有鼓声发出。当用手作敲鼓动作时遮挡住光束时,光敏器接收不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会驱动相应的录有鼓声的语音集成电路,发出鼓声。

启动这套装置的红色大按钮,在无皮鼓没有皮的那个地方敲了一下,就听见“咚”的一声。我们试着各种击鼓的方式,确实体会到了只有当光敏器件被手挡住了才会发声。有节奏的击鼓,可以奏响美妙的音乐呢!太有趣了!

这就是本次演示实验我了解到的“无皮鼓”!

“无皮鼓”原理的应用:

根据实验课上老师介绍的以及我们在物理课的学期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光电控制器的一些应用。

1、可以采用光电控制器来实现对生产当中的监测与控制。例如,在高速公路的监控工程中可以利用光电控制器对车辆的速度、高度和重量进行监控。

2、光电控制技术还在航空航天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想,在太空中利用光来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以后再多点了解这方面的应用。

篇6: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38074126 邢若瀚

上周我们进行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在众多的实验中,我对鱼洗这个实验特别感兴趣。当自己用手去摩擦鱼洗的时候便激荡起水波,就像武侠小说里发功一样神奇,同时还有嗡嗡的声音,不禁被它深深吸引。

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震卦爻时的古音,而与黄钟之声一致。传说此物曾于古代作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发出轰鸣声,众多鱼洗汇成千军万马之势,传数十里,敌兵闻声却步。鱼洗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制器技术,已达到高超的水平。现在仿古制做的震盆盆内刻有龙形,故亦称龙洗。

鱼洗演示仪是由青铜浇铸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脸盆,盆底有四条“汉鱼”浮雕,鱼嘴处的喷水装饰线从盆底沿盆壁辐射而上,盆壁自然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对铜耳。

向盆内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湿双手来回摩擦铜耳时,可观察到伴随着鱼洗发出的嗡鸣声中有如喷泉般的水珠从四条鱼嘴中喷射而出,摩擦得当能看到较大的波纹。

鱼洗的原理既是手摩擦鱼洗的双耳的时候能产生振动,振动在盆内来回传播互相叠加而形成的水波激荡的现象。

篇7:物理力学实验演示报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并亲自操作了一些实验。

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一个个奇妙的实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

给我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个实验。

一、锥体上滚

在演示实验室,老师首先给我们演示的是锥体上滚实验。

其实验原理是: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其核心在于刚体在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而自由运动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平衡在重力势能极小的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有时候现象和本质完全相反。

二、电磁炮

接着我们又做了电磁炮的实验。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代替火药爆炸力来加速弹丸的电磁发射系统,它主要有电源、高速开关、加速装置和炮弹组成。

根据通电线圈磁场的相互作用原理,加速线圈固定在炮管中,当它通入交变电流时,产生的交变磁场就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加速线圈电流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弹丸加速运动并发射出去。

我们将炮弹放入炮管中距尾部25cm左右,按下启动按钮发射了炮弹。

虽然炮弹的射程很小,但我们都觉得很奇妙,做的很开心。

三、会飞的碗

会飞的碗是用来展示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中的有关伯努利定理的知识。

碗之所以会悬浮在空中,是由于伯努利定理造成的,因为在质量均匀的气流中,其流动速度越大,压力就越小;而其流动的速度越小,其压力越大。

气流冲击着碗,不让它落下。

碗若跳出气流,周围的空气就会把它推回到气流里,因为周围的空气速度小,压力大,而气流里的空气速度大,压力小,压力差使碗可以稳定的悬浮于空中。

我们对这个都很干兴趣,觉得十分有趣,所以我们都做了这个实验。

四、辉光球

随后我们看到的一个球形仪器称为辉光球。

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

它的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

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

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

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五、激光琴

激光琴是演示光电效应的装置。

它是一种没有琴弦的琴,代替琴弦的是激光束,对应着光敏电阻,手指“轻弹”光束。

当用手指遮住光束时,遮断光路,改变了光敏电阻的电阻值,产生跳变的电压信号。

这个电压信号就触发相应的电路开始工作,从而产生一个具有固定频率的电信号。

电信号经过电子合成器处理放大后,由扬声器发出相应音符的声音,就像弹奏不同琴键发出的不同音符的声音一样,十分有趣,引人入胜。

虽然我们都不懂音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演示实验的热情。

我们把手伸到激光束下,遮住光束,然后快速的移动着手指,“悦耳动听”的琴声便萦绕在演示实验室中,我们玩的乐此不疲。

六、静电跳球

静电跳球是通过小球在静电场的作用下上下跳动,演示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

带电荷量为q的小金属球在电场强度为E的电场中受到电场力为F=qE,若电场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在F>mg时,电场力可以克服重力做功使它向上运动。

在实验室的装置是在水平方向设置两个相互平行有一定间距d的导体平板。

在两板之间放入一些用锡箔团成的小球,它们既轻且有导电,把两板与静电起电机的正负极相连,使两极板分别带正、负电荷,这时小球也带有与上下极板同性的电荷。

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小金属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容器内做周而复始的上下运动。

在这短短的一次物理演示实验中,我学到了许多在平时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收获很大。

老师演示的一个个物理实验,奇妙的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可以说这次的演示实验让我对物理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以前我们普遍认为大学物理抽象难懂、深奥复杂、枯燥乏味。

物理演示实验能够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转变为具体、简单的趣味内容,使模糊、枯燥、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生动、津津有味。

另外,物理演示实验能把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看到的和听到的现象,通过实验手段再现出来。

实物演示真实、直观,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激发创造的潜能。

篇8:物理实验演示报告

一、提升演示实验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 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往往渴望从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感知神奇。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优化演示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 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更容易观察, 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对物理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 解释实验结论。

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既能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起示范作用, 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 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准备周密, 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要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表述精准,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

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认为最佳的教学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 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五、善用教学多媒体, 增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 为弥补其不足, 演示完毕后, 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 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 仅是结果, 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 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直观性, 提高了实验效果。有时限于实物投影仪只能投影较小的实物, 而有些实验所用仪器较多, 操作过程复杂, 就要采用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来演示实验进行现场直播, 提高实验可见度, 增强实验效果。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家庭小实验,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这样, 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 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 “自制杠杆研究平衡条件, 用硬币作为钩码”、“自制指南针, 制作磁悬浮小动”、“家庭制‘霜’”, 用凝固的盐水获取低”等实验, 需要的时间较长, 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而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亲自操作,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并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长期如此, 学生便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9: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四要”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演示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46-01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示要目的明确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不断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增大压力,用弹簧秤拉着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示数变大,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进一步探究,在压力不变时,拉着木块在垫有毛巾的木板上匀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大,说明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析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

二、演示要明显直观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在讲解磁感线和电流表或电压表的使用时,可用投影将实验设备放大到银幕上。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再次,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直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作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

三、演示要安全可靠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堂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二是要实事求是。

四、演示要有启发性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度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能力。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三步进行:

1.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

2.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

3.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篇10: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格式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范文网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篇11: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我们这次的演示实验主要是电磁的演示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并亲手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欣赏到了绚丽多彩的电磁世界,也将书本上的不少理论知识或验证或深层及应用了一遍,对知识有了更详细透彻的理解,对电磁的实际应用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收获非常大。

我们做了许多的实验,有脚踏发电机的应用,磁液悬浮的实验,大型静电高压的演示……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辉光球。辉光随手指移动起舞,产生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绚丽多彩光芒四射,甚是好看,好像魔法师的神秘美丽的魔术。更为奇妙是是,辉光会随着声音而变化,好像感知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我们是声音。我顿时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魔球,对它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在老师的讲解下及查看了相关的工作原理,我了解到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它是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不再均匀对称,故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这其实是气体分子的激发、碰撞、电离、复合的物理过程,玻璃球内充有某种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球内电极接高频压电源,手指轻轻触摸玻璃球表面,人体即为另一电极,气体在极间电场中电离、复合、而发生辉光。所以辉光球发光是低压气体(或叫稀疏气体)在高频强电场中的放电现象。

篇12: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力学

这是我上大学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课,记忆深刻。还没上课时,我有些紧张,以为会是有难度的实验,可能还要像高中实验课一样做很多记录和数据计算,没想到一进教室门,看到的是满教室的实验仪器,大家都忍不住东摸西看,小声讨论着各种仪器的实验方法,好像对着各种玩具似的。

老师让大家集中在一起,开始挨个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有验证各种物理定律的实验,有让波可视化的仪器,林林总总,都很有趣。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进门口处的“鱼洗”了。看起来好像从历史博物馆或者古玩店直接拿来的东西,上面满是绿色的铜锈,只有两个把手被磨得发亮。把手放进盆里沾点水,手掌对着把手摩擦,水面就出现了鱼鳞样的波纹,还伴随着震耳的声音,一盘水居然像变戏法一样神奇,据说鱼洗的原理还没有得到科学解释,这更给它添了几分神秘感。物理世界果然令人感到趣味无穷,不像冷冰冰的定律和公式,这些现象让物理灵动起来,这恐怕就是设置物理实验课的原因吧。

另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关于重心的实验。两条斜杆上架着一个扁的杠铃样的重物,由于重心的改变,重物会自动向斜杆的高处滚动,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却是在遵循物理的基本原理。这样的物理现象也出现在生活的很多地方,比如一些坡道明明看起来是斜向下的,车停在上面却会向上自己滑动,其实也和视线的错觉有关。

篇13:小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 要想收到很好的效果, 应该做到下面的几点: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都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观察,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明确目的, 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如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实验前老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 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当烛焰靠近透镜, 使u<f, 移动光屏, 光屏上能成烛焰的像吗?直接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 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 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如果实验前教师不注意引导, , 实验就会被学生当成魔术, 虽然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性很高, 但当问起观察结果时, 却很少有学生能有条理地回答出其中的规律来。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教师要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疑问, 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究事物中得到知识,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时, 教师不只是表演者, 学生也不只是旁观者。如果这样, 演示实验再成功, 实验效果再明显, 由于学生没有直接参与, 其认识也只是昙花一现,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 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后, 学生通过真正动脑、动手、动口, 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篇14:物理演示实验五忌

关键词: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五大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09-001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者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二、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砝码、移动游码必须使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丢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切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桩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两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变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四、忌唱独角戏

不让学生参与配合。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演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再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忌可见度低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下一篇:打折销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