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2024-05-05

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精选6篇)

篇1: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每一个生命都是天地之灵魂,万物之精华。而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安全就是它的生命,安全就是它的灵魂。

人们常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因为这责任扛的是每位职工的生命安全,扛的是每个家庭的幸福,扛的是企业的兴旺发达,扛的是国富民强。然而又有多少人会把这份责任牢记心间,而将它化作遏制事故发生的原动力呢?记得制造车间的领导曾经给我们上的那堂安全教育课,是让我们每位职工了解我们企业历年来发生的事故,以警示我们。

“安全祸患常积于忽微”。责任就是安全的保证,不要小瞧任何细微的疏忽,因为它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以宝贵生命作为代价。在工作的每时每刻,安全隐患随时都像凶残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盯着我们脆弱的生命、麻痹的神经。只要一个不留神,它就会如下山猛虎一般扑面而来,给人们造成空前的伤害与损失。因此我们在生产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充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细节抓起,有句谚语;一根再细的头发也有它的影子;一个再小的事故,也有它的苗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时间流逝,麻木的我们一边震撼于悲痛,另一边却又制造着新的悲痛,从历年我公司共发生的各类轻伤事故中,事故是一面镜子,教训是一盏明灯。难道我们就不能仔细想想,我们不也在铺天盖地的安全大检查,可是事故为什么总是频频发生?是安全隐患未排除?是安全措施不到位?还是出事者本人自身侥幸麻痹?试想哪一起事故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安全意识的缺乏,对家庭对企业不负责任而酿成的啊!如果我们每个安全责任人

都能够树立“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的思想,100%严格按规办事做到防护到位,不漏过一个护具;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细节;措施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许许多多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安全就是责任,责任来源于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安全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是一张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网。“安全”这两个字不仅仅是高悬于各个工作现场的警示语,更应该是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的信念,更应该被大家用行动去书写。企业把安全作为一种责任的同时,也把安全责任的落实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做为主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不要以为只要不牵涉自己,安全工作都是领导、安全员的事,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当厂房内的机器设备、易燃易爆物品堆放不规范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当身边的人违反操作规程时,我们不能不理不睬,当发现微小的事故隐患时,我们更不应该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亲爱的同事们:生命之歌因安全而激越,生命之树因安全而常青,生命之光因安全而璀璨,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安全理念,肩负起自己那份应有的安全责任,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安全处宣

篇2: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是什么,责是责任,一颗充满热情的责任心。

最美教师--张丽莉,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张丽莉奋不顾身救起学生,危机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盆骨粉碎性骨折,以致生命垂危。

张丽莉老师的事迹真正感动着我们,我们从内心深处敬佩她的行为。为了保护学生,牺牲自己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呀!张老师的瞬间,表现出中国人的美——善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她值得我们叫好,学习。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就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要向张丽莉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

对于责任这个词而言,我们都忽略了它。或许有人认为,捡起面前的纸屑,拾起身边的杂物,扶正歪了的树苗„„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举手之劳,如果大家都自觉的去做,就表示我们有了责任心,也就有了人生道德路上的无价之宝。

篇3: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关键词:表现,善良,爱,审美经验

韩国电视连续剧《爱在何方》 (又名“天可怜见”) 围绕李姓、金姓、姜姓三家人展开, 以职场工作、家庭生活为切入点, 通过特色鲜明的人物、清晰的线索, 让观众在悲喜中充分感悟到爱、真、善等人性之美。

一、《爱在何方》的表现艺术

表现即内在情感的外部呈现。人类的表现活动是极为复杂的, 它有形形色色的种类和方式。韩剧《爱在何方》2011年8月份央视电视剧频道海外剧场首播, 2013年12月还进行了重播。该剧没有十分耀眼的明星, 却以清新的风格给每一位看过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剧《爱在何方》讲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 没有大起大落, 剧中角色的言行举止, 更像隔壁邻居的生活。整部作品仍然是以日常生活的平淡状态显现出来的, 营造美轮美奂的氛围——平淡、温暖、爱, 愉悦观众视听觉, 心里也感到温暖。韩国家庭剧《看了又看》《爱在何方》等, 作品大都有意过滤了社会历史背景, 将镜头对准家庭, 浓墨重彩展示家庭剧的特质, 更容易超越时间, 关注一些更为永恒的东西, 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作品以家写家, 温情看世界, 超越现实。

韩剧《爱在何方》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有独特之处。作品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李子京是一位开朗、乐观、温柔、善良的女孩, 未曾见过亲生父母, 养父过早去世, 她不得不大学辍学担起生活的重担。性格坚强甚至于倔强, 但又异常脆弱和敏感。渴望得到爱情, 为了得到爱情勇敢地接近自己爱的人。但当爱情来临时, 她表现踌躇。与具王慕有点小隔膜, 关系未明时, 表现异常冷漠 (表面) , 但内心火热, 一旦决定嫁给具王慕就不顾其他任何阻挠, 敢于承担一切磨难。剧中通过多个他们约会的经典桥段和婚后相处中的点点滴滴, 把具王慕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相当丰满:善良、正直、孝顺、幽默、心胸宽广、感情专一、帅气性感, 可以说具王慕是一个内心有爱、气场强大的人, 满足人们对男人所有的幻想。经典桥段:给心爱的人蒙上纱巾, 在她耳旁插上一朵含苞待放的粉色玫瑰;为博爱人开心一笑, 偷穿妹妹的超短裙搞怪;偷偷拿走主管的便当送给子京享用;穿坏了女友的高跟鞋, 就背着她走回家;在海边把女友扛在肩上开心地笑;求婚时涂着口红唱着从帮佣那里学来的歌……诸多的浪漫场景都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爱在何方》艺术表现引发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 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决定一件审美对象 (作品) 是否深切感人, 能否获得深刻的审美经验, 还要看审美主体内心深处有没有与作品的表现性质相对应的感情体验。一件作品的表现性质是审美对象的最深层的东西。

一部影视作品、一首音乐曲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数年, 能够受到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欣赏, 共同获得美的感受, 形成审美共识。在影响审美共识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共识也许是最重要的, 它影响着人们的情感、道德、认知结构等, 而这些又恰恰是在审美实践中无法绕开和回避的基本因素。韩剧《爱在何方》大篇幅描写李子京和具王慕的善良:继母 (金培德) 知道子京与清和交往时大打出手, 恶语相向, 但继母生病和索要生活费时子京还是出钱照顾继母。具王慕知道岳母拿录音 (子京身世) 威逼索要爷爷留给他的房子时, 为了子京的幸福还是把房子给了继母, 这些我们为之动容。

诚如荣格所说, 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体验都会在人们的心理深处形成一种积淀,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 都会伴随着人的成长而日益丰富, 并逐渐融入到人的记忆结构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结构和价值取向。在人类心理积淀的平台上, 最伟大、最具永恒魅力和能量是爱, 从单一的两性之爱到人性之爱, 从家庭之爱延伸到社会、民族乃至国家之爱, 正是这种爱的共性, 使得爱的主题在影视作品中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永具磁力。《爱在何方》通过艺术家出色的表演将爱情、亲情、友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让观者在悲喜中反复解读, 引发心灵深处的震撼。

亲情、爱情是《爱在何方》最大的亮点, 除了子京和英善的母女深情这条主线外, 最大看点是具王慕与子京的温馨浪漫、坚贞不渝的爱情。时尚的服饰、精致的生活、异国婚丧嫁娶的新奇之感, 一系列激烈的冲突、演员出色的表演、富有哲理的台词、喜剧元素融入都为本剧增色不少。因此, 真正的审美经验是既符合人的知觉规律, 又符合社会价值的, 积淀着特色时代社会之情感, 这种社会情感向人传达着某种适合主体所在时代主流的社会内容, 或它所在阶级的愿望、理想和思想情趣。

参考文献

[1]彭玲.影视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让微笑之花在每个人心中绽放

早上好!

新学期来,我们的学校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一楼中厅一进门,抬头就能看见一块醒目的展示牌,上面有一位笑容可鞠的老师,几个有着花朵般灿烂微笑的孩子,还有一行大大的彩色的字:“今天你微笑了吗?”中间竖排着三列小字:一个微笑是自己的,两个微笑是我们的,三个微笑是大家的,N个微笑是所有人的。同学们,看到这个展示牌,你是不是也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呢?记得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写过一首歌叫《今天你笑了没有》,流行歌手汤潮也有一首歌叫《微笑的力量》,就连孩子们最喜欢的《迪伽奥特曼》的主题曲中也有一句歌词是“微笑面对危险,奇迹一定会出现”,微笑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众多的人们对它赞赏有加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而微笑是笑容中最动人的面部表情,真诚的微笑犹如夏日酷暑中的一缕清风,如冬日严寒中的一轮暖阳,它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基石。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首先能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心境。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一个人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其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再次,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所以,微笑是社会生活中最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她来源于心地的善良、宽容和无私,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最具修养和内涵。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更要牢记:给自己、给他人以微笑。课堂上老师的微笑是一座桥,它给胆怯者以力量,它给失败者以温暖;它在学生失落时带来自信,它在学生脆弱时给予坚强;学生的微笑是一针强心剂,它给老师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告诉老师“我喜欢听你的课,你讲得真好”;和同学闹别扭了,不好意思当面向她道歉,在她能看到的时候,对她微微一笑,意思是“过去的事别往心里去,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相信会“一笑泯恩仇”;回到家,给妈妈一个甜甜的微笑,妈妈工作一天的疲惫一定会烟消云散。所以,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灿烂的微笑如久逢干渴的甘泉,如雨后天边的一弯彩虹,释放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对对手,微笑是大度;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微笑是宽容;对陌生人,微笑是交流;对朋友,微笑是友谊;对亲人,微笑是挚爱……一路挂着微笑走下去,心情,会因微笑而快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以微笑,也会得到别人善意的笑容。让我们在微笑中鼓励自己,在微笑中理解他人,在微笑中融洽关系,在微笑中构建和谐校园。有人说:“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就让我们共勉:让微笑之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常开不败。

(请作者与编辑部联系)

篇5:安全责任在每个人心中

近日,有事前往儋州小住,忽然想起千年以前的苏东坡,也来过这里,不禁有所感慨。苏东坡的行迹大都在儋州中和镇,据说那里有东坡书院,我是没有瞻仰过,因为那里早就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赏玩了,去凑热闹有啥意思?我是决意不会去的,即使我对苏东坡从心里充满敬佩之意。



儋耳,是海南古名,后儋耳又指儋州,今儋州市。据《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据说,海南古代先民,长着垂肩的大耳,故有此名。而苏东坡的同乡郭沫若则考证说: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对此,我不以为然;不过,大耳之说,在我看来,也不尽恰当,只是说大耳环垂肩,如大耳状而已。如今在海南黎族聚居之地,还偶见此打扮的黎族妇女,可作为旁证。



在漫长的历史中,海南都是一个蛮荒之地。据我考证,自古以来,海南都不被统治者或者侵略者看好,在海南周边地区,都先后沦为殖民地,如越南、雷州半岛、广州、香港、澳门等,唯独海南没有,可见,海南的蛮荒是古有其名的,而被当成流放贬谪官员之地。因此,自古以来,有不少达官大臣,都曾被贬谪到这里。最有名的是宋朝宰相李刚等五公,海南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建有五公祠。但我觉得,在海南人民心目中,最值得纪念的还是苏东坡。是他第一次在海南蛮荒之地,留下了人文印迹,为海南人文教化之风盛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苏东坡在海南也留下不少诗文,对海南倾注了许多真情实感,就算时至今日,他在海南贬居时写的作品,读来也很是感人。他有诗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甚至说自己本是海南人,寄居在蜀国而已。不过,依我之见,这也不全是苏东坡的真实感受,多少带有自嘲、自慰的意思在里面。



因为从他留下的诗文可以看出,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东坡,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他所居住的官舍,只是几间茅屋而已,而且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更让他苦闷的是,被贬到这种蛮荒之地,更使他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正是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纵有补天之才,奈何被弃之不用?



而在物质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匮乏,难得肉食。这位美食家,在这里却常常是饥肠辘辘的: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士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他自述,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为了填饱肚子,连酒器都贱卖了,其窘境可想而知。联想到他对海南的盛赞,就有点心不由衷了。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豁达和乐观,清贫的生活,并不能使他的乐观折倒。有诗云: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观其酒后醉态可掬,其乐悠悠,何困顿之有乎?



而最能表现苏东坡在海南心境的,当属他的小品文《在儋耳书》,文曰: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

此文虽然信手写来,但意蕴深刻,表现苏东坡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旧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自我安慰。记述他刚到海南的时候,看到身置孤岛,天海茫茫,但转念一想,谁不在孤岛中?连九州也在瀛海之间。文中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以蚂蚁为例,覆盆于地,蚁在水中,一旦水涸,便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何患之有呢?



因此,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皇上的赦免,可以踏上归途,离开这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岛;他的孤岛情结,终有解开的那一天。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生叹。这也是苏东坡豁达超脱人生观的一贯体现,即使被贬到海南这样的地方,也还是保持这样的心态,实在难得。而此文乃苏东坡晚年小品文的代表作,言简意深,内涵丰厚;让人读来感慨良深,有绕梁之音。



苏东坡把自己在海南的寄居之所桄榔庵,命名为载酒堂,可见在海南谪居生活虽然困顿,但也少不了饮酒作乐。依我看,海南黎民百姓们的乐天风气,一点也不比苏东坡逊色,因为在这里生活的先民,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着,炼就了他们乐天的性情。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在烈日下返归,突遇倾盆大雨,他躲进浓荫匝地的大树下,刚好一个老婆婆也在躲雨,说:大人,人生不过一场春梦吧。苏东坡遇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心情明显喜悦起来。他揶揄地称老婆婆为春梦婆,并把她引为知己。



以此观之,苏东坡被贬海南,实在是海南人的荣幸;而海南以宽大胸怀容留和宽慰苏东坡,则是苏东坡不幸中的万幸。苏东坡在海南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孤岛,但是,如何坚信可以走出孤岛,则是生活的人们必须具有的良好心态。正如苏东坡在《在儋耳书》所述,蝼蚁都可以做到,何况我们人乎?



篇6: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城

——读《边城》有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城。

翠翠的城,处处是淳厚的风味人情,是一座质朴沉默的城。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日日年年的循环,应了那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能见那天上的白云悠闲安适地飘着,山间的溪水清澈婉转地流着。翠翠,那个“像个观音的样子”的女孩,就像这座城,一样的质朴、婉约,却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不论内心怎样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是沉默。

看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将息时死去,泊在崖下的渡船顺水飘去,大老淹死,白塔业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年轻的二老离去。我的心头涌起无名的悲哀。

那茶峒还在,只是茶峒里的故人走了;那茶峒里的白塔还立着,只是那重修的已不再是心中的白塔了,白塔下也再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了;那茶峒的水还绿着,只是渡口的船漂走了,摆渡的人已经变了;那茶峒里也许还有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只是已经不是翠翠了。就算翠翠梦里的人有朝一日回来,也会发出“乡音不改鬓毛衰”的感叹吧。

我总是在想:如果没有那一夜的风雨,生活又将怎样?或许翠翠的生活仍是那么平静,那城还是质朴着,沉默着。又或许老船夫仍在摆着那船,而翠翠已经嫁给了喜爱的人。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我想老船夫真的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他的生命也像渡船一样消失在了滚滚的人烟中。而这城,却不会因此而停,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老船夫死了,翠翠继承了祖父遗志,成了这城的摆渡人。

那美丽的茶峒风景仍是那么动人,青山秀水,静静的水面被船桨激起道道或深或浅的波纹,湖底依然清澈透明得可见游鱼,山间依旧有绿得逼你的眼的细竹。但那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的情景却不再见了。只有那重建的白塔沉淀了这里的恢弘与沧桑,在那一摊废墟中诉说着这里的凄凉与悲哀。

翠翠的城还在,但她心中的城——去哪儿了?

又记起了那句话:到了冬天,那个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上一篇:四年级教师读书计划下一篇:少女情怀总是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