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2024-05-13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通用10篇)

篇1: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1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改变积累形式,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知识的增长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因此语文学习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淀,这种过程积累显得尤为重要。积累就是将摘抄内容熟练背诵,牢记不忘,久而久之,无形中你身体里储存的“粮食”就多了。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背诵展示活动。每天背诵的内容不同,总结为“一段二句三词一整篇”,一段即周一背一段优美段落、诗词;二句即周二被两个名言警句、歇后语或俗语等;三词即周三、周四背三个积累好词,说意思并造句;一整篇即背一篇精美文章。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背诵量,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或多或少的积累背优美段落,不断巩固背熟练,力争篇篇课文有背诵,记忆内容要熟练。通过最大限度的记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通过两周一次的“背诵大展示”活动,让学生默写强化,从中尽情享受识记的乐趣。

3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3.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

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需要不断地探索。

篇2: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对“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改思想的学习后,我深切感受到高效课堂的优势所在,而我的课堂还与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差距。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语文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语文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究竟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发我诸多思考。高效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们都有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望,我们都想看到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想看到他们获得新知的欣喜,听到他们“整齐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才华横溢”。这正是新课程所期待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二、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教学环节。

三、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语文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相反的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学校的课改正在蒸蒸日上,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高效是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必须精心打造出一个优质高效的课堂。

篇3: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一、每日课前安排学生口语表达

不论年级高低、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同, 在课前安排学生轮流进行 口语表达 , 放宽、放低 要求 , 先给予学 生勇气与 胆量, 让他们敢于面对全体学生与老师进行表达。教师在学生口语表达时应注重设计与要求, 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展示自己的风采,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口语表达, 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就行。学生在习惯了口语表达这一日常教学要求后, 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如规定表达内容的大致方向与时间等, 但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进行。在学生表达后,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学习不好学生的内心想法也是值得称赞的,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这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而有的教师的做法却不值得提倡, 因为在他们面前学生身上到处是缺点, 时刻需要批评教育, 不能说他们的做法一无是处, 毕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是教师的责任, 但人无完人,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需要鼓励激发, 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进, 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工具书字典、词典的使用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工具书的使用, 在小学, 字典、词典的使用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要求学生的书桌上必需准备好这两样工具, 低年级可先准备字典, 再按照大纲逐步提高要求。但要保证工具书的使用率与适用性, 随着电脑的普及, 小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使用电脑, 在网上解决学习问题, 但在学校等学习环境中, 最重要的工具仍然是字典与词典, 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与能力, 让学生与字典、词典成为朋友, 从而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成长进步。使用工具书只是一种学习方法, 最主要的是因为工具书里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 工具书对学生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 要让学生爱上工具书, 喜欢学习里面的知识内容。

三、课外阅读

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 从而积累丰富的词汇、语言, 陶冶情操, 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能够学习到在校园、课堂学不到的课外知识, 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领悟作者的高尚情感, 并将情感内化, 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突进, 必须改变教学思想, 放弃繁琐分析。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也就是说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 学生用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读课外读物, 将学到的语言运用到日常言语交际中, 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此持之以恒, 学生便能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成为真正的读者。

四、规范小学生写字, 重在日常教学

现今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太低, 信手乱涂, 字迹难看, 使人难以辨认。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汉字, 从而实现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教学目标呢? 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 经过我多年的教学观察, 我清楚地发现只有教师书写规范了, 学生模仿其书写才可能规范, 学生才有更多机会把字写好。教师除了要写一手好字外, 还得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纠正学生的书写, 当发现学生书写有点滴进步时, 教师要不吝惜多使用激励语言, 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哪个地方继续加强会更好、更完美。学生在得到教师肯定后, 会有成功的喜悦, 这将是他们写好汉字的动力。教师不断地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讲解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性, 规范书写可使人举止洒脱, 提高素质修养, 堂堂正正做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笔正须心正, 书写与德育, 书艺与人品”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多看好的书法, 多想多练, 俗话说:“字的一半是看会的。”留心观察字形, 可留下深刻印象。多看, 字在大脑中会形成形象布局, 在具体写字时就能安排好字的结构, 当然这要与多想、多练结合起来, 才能逐步得心应手。常言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多练是写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在平时写作业等任何时候都注意自己的书写, 持之以恒地练习, 才能出真功夫, 要随时随地地练, 但要遵循“动笔就不苟、逢字必规范、专心致志、落笔成字”的写字原则, 切忌不专。

篇4: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2-01

语文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不少老师都在苦苦探索着如何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健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基础。因而,能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不可能自然生成。而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促进者,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学生乐学、易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化自主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或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动活泼,不好的教师将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任务,加强常规训练。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课堂就成一盘散沙,自主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只有这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才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学习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方式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和迁移。教师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思维方式,才使学生真正善于学习、自主学习。

五、培养良好自主学习品格,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逐渐推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成为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自主学习是新世纪教育的显著特征。对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只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自主学习也是人终身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掌握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这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篇5: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得体会

刘淑波

自从咱们学校提出这个主题教研,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我认为应该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大胆质疑,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善于质疑。这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加思索地接受知识的 “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 稚、古怪的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宽容,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要允许学生出错、争辩,而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对那些钻研课文,质疑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肯定,借此带动其他同学去研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二、引导点拨,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学会质疑,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要正确引导。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

1、可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青蛙写诗》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读完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提出这些问题:“我想知道青蛙在诗里会说些什么呢?”“青蛙写诗的时候都谁帮了它的忙?都做了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后,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易于突破了。

2、可针对课文“矛盾”处进行质疑。例如,《猴子捞月亮》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月亮没有掉到井里,猴子们为什么去捞月亮呢? 从而让学生明白遇事多动脑筋,勤思考,不要盲目做事,否则会做出傻事来的道理。

3、可针对学生“似懂非懂”处进行质疑。学生往往对问题的理解、层次比较浅,还没深究,就一瞥而过。尤其是对那些含义较深刻的语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似懂非懂。例如,《冬冬写字》一文中可提问: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是什么?冬冬最后写好字的原因是什么?

三、运用方法,积极解疑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

2、集合疑问,合作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再引导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点拨,自主解疑。

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篇6:二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体会

王家坝小学杨红

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预习习惯,倾听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等等,经过三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课前的准备:

1、多数同学课前准备好了学习用品。

2、在专管纪律的同学的监督下,部分同学能够较快的安静下来。

3、课前预习由于检查力度较大,偶尔抽查时,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做完,甚至有个别同学没做。

2、倾听习惯:要求同学在发言,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要眼看书,耳朵注意听。但是仍有大部分同学在别人发言或朗读时喜欢专拈别人的错,忙着举手,对别人后面的发言的内容就不知道了,这样不利于纪律的管理和相互的学习。

3、完成作业:课堂作业多数同学能够自觉完成,少部分同学需要在组长的监督下完成。

篇7:语文学科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

陈梅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全新的知识经济大门正向我们敞开,面对这一形势,对创新学习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便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美国、日本等科技领先的国家对此尤为重视,他们把培养创新能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科技要立足世界,必须造就众多的创造性人才,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要承担这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责无旁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叶先生的语意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基础。因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的内在条件的综合,创新学习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审视传统的教学观,语文教育受困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窠臼,采用的是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为应试而教,由教定学,严重局限了学生视野,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了语文学习缺乏个性。扼杀了学生原本浓厚的创新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成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主体学习思想的解放,主体学习能力的发展及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主体性的体现便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必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以确立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启发研究、主动探索为方法,以超越现有知识,培养独创精神为特征,充分以个性的方式思考、实践和感悟,形成掌握知识技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及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南杨路小学低、中、高五个班为重点实验班(约260人),带动面上(全校各班)实验。

四、实施途径及策略。

1、构建“发探式”课堂教学模式。

“发探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是 “自学、发现——提问、发散——引导、点拨——领悟、评价——迁移、运用”的主要活动过程。

●自学、发现: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即:一勾画。

先默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难懂的句子,通过查找、比较、讨论扫除障碍;二读通。学生在自读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通过自学解答有关问题;三现疑。探寻文中的疑难点,力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克服教多、学少的弊端,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求得知”。

●提问、发散:在自学、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提高问题的鉴赏力。三现疑。①发散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可能答案,而不是仅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②急骤联想法:引导学生由一事物(如一个词、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名称、一件东西等)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鼓励学生自由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遥远联想等,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及广阔性。

●引导、点拨:针对学生在提问、发散中出现的一系列疑问或疑点,教师帮助梳理、感知,相应作个别或集体的启发、点拨,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多渠道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做法是:①延迟评价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思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求学生暂时不予以任何评价,以免阻塞思路。②集体讨论法: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既互相启发,又互相修正。集思广益,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③激疑存疑法:激发学生对看似明明白白的事物产生疑问,从而拓宽和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发现隐含于该事物中的新关系,教师可有意识地不予回答,这样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大脑进行思维碰撞、琢磨、推敲,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创新学习能力。

●领悟、评价:这是继“引导、点拨”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目的是对发散探索的结果作一番分析、比较、评价,最终作出最佳选择,找到最满意的答案,并领悟其中的内涵、规律。教师则充分运用评价激励作用,启发学生补充完善,再激创意,以优化发展探索的结果,提高创新学习的效率。

●迁移、运用: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创新想象、联想,根据练习题要求,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从而在实际运用中训练创新能力。而教师要设计一些激发创新思维的题型,如:多角度练习;类比性练习;扩展性练习;反意性练习;择优性练习;概括性练习等。通过训练,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创设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

(1)、采用自由阅读与定向阅读相结合阅读活动。自由阅读的时间、阅读内容和阅读材料不作任何限制,由学生自由选择。把在阅读中认为有价值的或感兴趣的收集、整理在“采蜜本”上。这种阅读方式自由度高,灵活性强,自主性

强。定向阅读则由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年级段阅读要求规定阅读内容。如:中外名著、英雄故事、历史故事、古诗词、科幻、童话等。定向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通过人质俱佳、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名作的阅读和内化,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是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做读书卡片,每学期10张。写点评,学生认为好的文章、篇段,根据自己的欣赏、分析、理解,写出感想和收获。办小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工明确。每月要求高质量完成一张小报。有的学生把读书所得统统收集在“采蜜本”里,有的则自编成杂志┅┅为了使学生对在读书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班每两周上一节语文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一是展示小报、卡片、采蜜本、自编的杂志等;二是谈读书的感悟、收获;三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谈感受。读书交流活动,给予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经常性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如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古诗词擂台赛等。结合学校的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当好参谋。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大自然中去学语文,长见识。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调查采访,了解实情;踏足远邻,磨炼意志;利用好现代化媒体,拓展学习渠道,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增见识,长才干。

3、开展多通道的写作训练。

开展多通道的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参与习作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自由度,放飞心灵,展示个性。

(1)、与生活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把一天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选取最有价值的写下来。它没有文体的束缚,没有文题的限制,没有字数的要求,不必顾忌中心是否明确,也不必担心作文成绩的优劣,任由学生舒展个性写“我心”、表“我意”。教师则大胆鼓励学生的真实作文、真情随笔,学生就自然会乐意地写,反映出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成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现实与想象结合。小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也充满了追求。这是他们自由心灵的重要空间。①、引导学生写理想。儿童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事业,无疑会有很多的企盼和遐想。这些企盼和遐想虽然是朦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都会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锐意进取的动力。因此,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理想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能写出比现实更美好更有趣的憧憬。如:《我做了一个梦》一文,有的梦见自己成了一名指挥员,正在战场上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斗;有的梦见自己飞往宇宙,与外星人交了朋友;有的梦见自己与哈佛大学的教授一起正在研究恐龙化石„„奇思妙想,不仅可以弘扬人格力量,发展个性品质,而且有益于促进他们去认识人生,准备将来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②、教师出一些能开启学生个体心灵的题目:《20年后的我》、《我是„„》、《„„奇遇记》等,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能用火热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富有个性的构思,来表达对未来的向往。③、启发学生写奇想。想象本质上是现实的,但在形式上往往是浪漫的。大自然的山呀、水呀、星星、月亮、周围世界的一切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丰富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和它们一起飞,与它们一起唱,从而激起写作的欲望。这样,不少学生就写出了题材广泛、别出新裁的童话故事,如:《我去太空做客》、《星星来到我家》等,习作想象大胆,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童心与童趣。我们已成功地编印了《幻想星空》一书,这是放飞学生个性的真实体验。

(3)、图文结合。一幅图画,一个情境,可让学生多角度地命题,多角度地写作。可以是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写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写出不同个性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并配上一段文字。也可以根据作文内容剪贴画面。这样的作文图文并茂,既美观、实在,又能激发兴趣。在作文过程中,既提高了绘画、作文等方面的兴趣和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的学生极富创造潜能,他们往往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耳目一新的欣喜。

(4)、课内外结合。学习语文知识与写作紧密相连,如学习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编写维护纪律、文明、卫生、公物等方面的警示语。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点燃了小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它们”;“桌子正在流泪,因为你在它身上刻下了伤痕”;“千万别说脏话,小鸟在监督我们” „„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学生的大脑中迸发而出,既落实了语文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着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家乡——嘉兴的特产介绍给“客户”。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将“五芳斋粽子”、“南湖菱”、“文虎酱鸭”等多种特产描绘得栩栩如生,可爱极了。这样的训练既发展了个性,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5)、校内外结合。学生是社会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要借助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

生积极参与。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给社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讲自编的故事、童话。了解周围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的特点,了解各种职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好思想,采访少儿周末读书社的王奶奶,写出了反映王奶奶人老志不老,尽心尽职,关心下一代的好思想、好品质的文章。针对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源,引导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上述种种做法,其着力点是让作文拥抱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6)、与各项活动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习作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使之得到第一手的感性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印象深刻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如新年伊始,让学生“制贺卡——写诗句”;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让学生“编小报、做书签--写科技小论文、读后感”;班干部竞选,让学生写自荐书并上台演讲;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结合形势,开展对新闻热点、焦点的讨论,但课前必须让学生准备好发言稿,通过唇枪舌战有理有据的辩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动手本领、认知水平、高效的记忆力、高度的注意力、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真可谓一举多得。

(7)、探究与习作相结合。在课题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在探究、实验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东西,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探究性主题作文”的实践证明,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培养了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也从学生作文中看到了“鲜活”,看到了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思索,看到了“童言稚语”,萌发了创新的幼芽。如五3班王悦同学通过观察春节期间气候的变化,发现气温偏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询问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收集了历年来春节期间的气候变化资料,写出了《观察春节期间的气象变化》一文,获得了区小学生小论文比赛二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二年的实施,取得了初步而可喜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1、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

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自觉自主地向课外延伸拓展。二年来,他们的阅读量、写作量均高于其它班。据初步统计,阅读量每人平均约15万字,写周记、随笔每人在2万字以上。做卡片、办小报每人约50张。自编书每人约四本。众多的语文学习途径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综合性独创的实践力。

2、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以及自主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不再象以往那样等待教师的答案,而是创造性地探索学习,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同学、和任课老师、甚至听课教师交流。有的还会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辩,以达成共识。

3、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8: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一、由关键词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材中众多优美的课文, 是作者独具匠心用一个个词汇表达出来的精品。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教学非常重要, 况且部分关键字词就是文章的缩影。因此,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阅读。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一:

师:刚才, 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认得非常准确。谁来说说“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

生: (生涩地回答) 就是照着样子去做。

生: (得意洋洋地宣读预习结果) 按图索骥就是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特别准确, 预习得不错。你能说说“图”在本课是指什么?“骥”又指什么?课文中的“按图索骥”讲的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吗?

(这位学生哑口无言, 其余多数学生低下头, 在书中寻找着答案。大约3 分钟时间, 学生在匆匆读书。)

生:我找到了, “图”就是妈妈为儿子去看病画的示意图。“骥”指的是儿子独自去看病。

生:课文讲的是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去医院看病的事。

生:《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生病了, 先向妈妈求援, 妈妈为他准备了一张看病示意图, 儿子按图索骥, 独自看病并顺利归来的事。

师:课文中单单说了儿子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你们能体会到她在这件事中的感情变化吗?

生:当儿子求援时, 妈妈很矛盾;当儿子出门后, 她不断自责, 很担心;儿子回来后, 她内心才平静下来。

生:知道儿子生病后, 妈妈面对是否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这个问题时, 开始是矛盾的, 儿子出门后内心变得忐忑不安, 儿子回来后则感到欣慰, 因为她的勇气又回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是真正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心里。现在, 谁能有感情地把 《学会看病》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儿子生病了, 很无助地向妈妈求援, 妈妈怀着矛盾的心理, 为儿子画了一张去医院看病的路线示意图, 并喋喋不休地要求儿子按图索骥去看病。当儿子迈出家门的时候, 妈妈心中忐忑不安, 担心和焦虑折磨着妈妈。当儿子看病归来骄傲地讲述看病经过时, 妈妈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悄然落地。 (学生鼓掌)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词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但更多的理解开始是模糊的、抽象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抽象为具体,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字词的水平, 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内涵。文中的“按图索骥”就是妈妈引导儿子学会独立这一过程的缩影, “忐忑不安”和“喋喋不休”是整个事件中妈妈神态和心理的缩影。所以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词语, 通过三次追问, 引导学生由字词的简单理解, 逐步扩展到文本的阅读理解, 既触摸到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思, 又触摸到课文的脉络和情感。

二、在辩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 应用的能力才是最终的追求。帮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让大家都能看到、感受到, 这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教师要抓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 结合阅读教学的需求, 为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 鼓励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在争辩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学会看病》教学片段二:

师:做一件事情, 没有十全十美的。对待同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狠心”的母亲, 有的人却极力否定。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服人的句子, 准备好发言内容后举手。

生:我不赞同母亲的做法, 老师不是一直让我们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干某些事情吗?她这样做很危险。

生:我不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 因为就像这位母亲写的, “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她自己知道对孩子有点冷漠, 但这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独自面对生活。这是关心和爱护。

生:课文中的母亲承认自己是“狠心”的, 从“我咬着牙说, 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她是“太狠心”。妈妈的某些内心想法我是赞同的, 如“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这才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与其在家中忐忑不安, 不如陪儿子一起去看病。

生:我反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文中写道:“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 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 我知道他在发烧。”通过“摸”这个动作, 我知道妈妈已经诊断过了, 因为后面提到妈妈就是一名医生, 况且孩子都比大人高, 应该得到锻炼。

生:“你到街上去打车, 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 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 先到分诊台, 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 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从妈妈这部分喋喋不休的语言中可以看出, 她对儿子多么关心, 我们怎么能说她是“狠心”的呢?文章中还写道“:孩子, 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聊胜于无。”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 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 作为父母, 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 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这是父母的责任。

在理解本文的情感价值时, 笔者利用语言精心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辩论的话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和说, 深化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 体会到母爱的广袤, 从而变教师的串讲为学生探索性的辩论, 将文章的语言内化成学生的语言, 充分落实阅读教学中读和说的训练目标。这样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领会到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与“不愿意”穿插描写达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篇9: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兴趣培养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021-02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说容易是因为毕竟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物质文化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语文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尽量拉近学生与课本所描述的生活场景。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

四、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篇10: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级明德小学

张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就体现了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变革单

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自主学习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的研究者因其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而理解各异。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专家齐莫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习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由以上的说法可以归纳出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自觉、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获得经验,综合应用语文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胜利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实现自身 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世纪。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有创造发明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品质,也有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去自主解决问题。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自主自强的客观需要。

二、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社也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不只是语文,其它任何学科都不能局限于课堂。因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而语文更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科目,所以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开始入手,重点落在课堂教学,课后要扩展延伸、实践和运用。

(一)课前帮助学生对功课进行适当和必要的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可见,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一步,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认读新课的生字、词,观察生字、词的结构,找出尽可能多的形近字进行对比区分。利用字词典工具弄懂生字、词的意思,找出字词所在的课文句子综合理解字词的使用,自己在用生字、词造句写话。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步,略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理解和体会。2 找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句段作好标记,等待上课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第三步,思考文章后面的习题,记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步,对于文中记述的年代久远的事实,科学性很强的道理,与自身生活经历太远的材料,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或向父母等渠道搜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学习经验少,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做到会读、会认,能顺利朗读课文即可。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无论教育怎样改革,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比较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学生获取知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因而,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共同特点就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权威的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提供示范,或指点阅读材料,或引导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足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语文课堂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设计导入新课,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丑小鸭要离家出走?在离家出走的日子里丑小鸭经历了些什么事?后来丑小鸭变成了什么?”

2、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让他们掌握学 3习语文的方法。③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的一面,有时候是在没有他人指导或帮助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他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都有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希望能有效的实现和完成。小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策略。在感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图像、操作或借助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感知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感知学习。在理解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理解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巩固阶段,教师抓紧时机有浅入深,循循善诱,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给学生做。在运用阶段,体现出由简单向复杂运用过渡。比如一些课文的好句式,即时让学生自己来模仿一两句。

3、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质疑是源于学生能够自我尝试,自己发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机会。以《丰碑》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进行质疑:“丰碑”原来指的是什么?在课文中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质疑以释疑为主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质疑的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的质疑的同学固然要表扬,但对于质量不高的质疑提出者也同样要给以肯定,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质疑都是各具其特点的。

4、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在课堂大胆发言的不多,特别是 4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变得更加沉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交流形式单一,简单的师生对话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理应是学生主控课堂。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来处理他们学习的心得收获以及疑难问题。语文课堂则更是学生表演的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例如上《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旁观学生的表演,然后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给以客观的评价和真诚的建议,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故事背后的大道理。

5、突破学科界限,多领域焊接。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学习《蛇和庄稼》,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来分享他们从其他学科了解到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学习《太阳》一课时,学生既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太阳的了解,也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语文除了与其他学科有联系,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这样说:语文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教学生口语交际时,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生活。

6、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评价体系,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需要保持兴趣和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激励,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⑤评价是为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运用评价是要注意,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立足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多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不断取得成功的希望和喜悦。其次,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评价。教师要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重要学会倾听、比较和鉴别,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第三,应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努力不是单一的,努力的方向也多样的,取得的成功度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有目的的进行评价。

(三)课后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延伸拓展。语文课后学习主要是指课外的学习。既然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 5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读、多写、多说。现在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网络信息传递快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上一篇:安全教育日阜寨初中举行紧急疏散演练下一篇:住宅小区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