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2024-04-21

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共6篇)

篇1: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佛教思想研究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佛、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神话故事,无论男女老少都广为喜欢。其实,《西游记》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现象中虚构一些神的化身,将大家带领到如今我们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和平、平等、人们安居乐业,甚为人们所憧憬。殊不知这就是佛的世界,佛的最高境界。《西游记》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宣扬和佛教的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来完成对于佛教的说教,可谓是吴承恩的高境界了。

(1)《西游记》中的赎罪意识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方能成大事也。佛教宣扬的是赎罪,人最重要的不是保证不犯错,而是知道犯错后知道赎罪,《西游记》里面到处都充满了赎罪的意识。

先说主要人物唐僧吧,唐僧原本是西天如来手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因当年不好好听佛祖说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贬到下界东土转生。佛教所谓的“罪”其实就是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通过赎罪来减少罪孽。这样说,师父唐僧犯有前科,属于没有做好本分工作,也就属于“戴罪立功”之身了。

大徒弟孙悟空,五百年前闯龙宫,闹天宫,大战幽冥,且一笔勾销了生死簿,“搅得周天寒彻”;又因不满天庭所赐卑微官职,回花果山扯起一杆大旗,自封“齐天大圣”;后因扰乱天庭,大败天兵,玉帝只好请西天佛祖如来收妖,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西游记》前七回都是描述了孙悟空的狂妄,对于一切规律凭人为而肆意破坏。这种罪恶则需要更多的“赎罪”,且不说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单单是去西天取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这一路上的考验则是“赎罪”的化身,否则以孙悟空的身手,一个跟斗就能到达西天,还需要一步一步走去吗?

二徒弟猪八戒,原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好色成性,酒后失态戏弄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大锤,贬下凡界,不巧错投母猪之胎,变成这般模样,在福陵山云栈洞占山为王,残害生灵。在遇到唐僧前,猪八戒一切都是罪孽,好色且荼毒生灵,这就造成了后来的西天取经赎罪。

三徒弟沙悟净,原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大将,因渎职,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贬在流沙河,吃人无数。属于有过错赎罪之人。

取经队伍中除师徒四人之外,还有一交通工具(脚力),即师父的坐骑,兼驮运行李的白龙马。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也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被玉帝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如此看来,唐僧西天取经所用之人,个个皆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罪人”。唐僧、三个徒弟和白龙马,个个都曾经有作奸犯科之嫌,这一切都是罪恶,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赎罪。且看唐僧一行浩浩荡荡,其实,是“戴罪立功”的`一群“赎罪人”而已。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英雄其实都会犯错,犯错了可以赎罪,通过赎罪可以成就人生价值,这就是佛教的精华。

(2)罪恶源于心中

佛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其实,人的一生当中,罪恶也许是来自一时之贪念。人性本善,一切的纷繁杂事都源于人们的看法而已。

唐僧和三大徒弟,罪孽的产生只是当初的一念之差,一切其实都来源于自己心中的魔鬼,心中的魔鬼消失了,自己也就解脱了。

例如猪八戒,色心起的时候,一切都是罪恶,例如第10回《试禅心八戒撞天婚》由黎山老母、观音、普贤和文殊四位菩萨变的美女对于师徒的引诱,就只有八戒的心魔在主宰,一念之差,差点要堕入轮回。但是当妩媚的“白骨精”的时候,八戒却是毫不犹豫地挥棒相向,尽管美色却是不曾动摇的。所以,这就体现了心魔的存亡其实在于自己的内心。心明如镜,那么一切都不会犯错的了。

例如第13回《宝象国除怪救公主》的黄袍怪,就是因一时贪念,本作为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私自离开天上,成为了黄袍怪在人间为非作歹,最后玉帝把他收到天宫后,罚他去给太上老君烧火炼丹。这就是一时的心魔主宰了人的行动。

还有第20回《金兜洞老君收青牛》的青牛,也是趁主人不在意,下凡成妖,最后太上老君念了个咒语,让妖怪现出原型,让人牵着鼻子走了。这也是因为一时贪念,最后落得的下场。

篇2: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藏传佛教生态保护思想与实践

植根于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态理念.从藏传佛教生态理念中发掘与现代生态学相契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做好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也许会有新的启示.

作 者:桑杰端智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所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分类号:B9关键词:

篇3: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关键词:“意境”说,油画创作,佛教思想文化,相关性

“意境”一词在中国艺术领域被广为应用, 也可称之为“境界”。它的形成与佛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在艺术上, “意境”常被用来描述艺术品所流露出的或蕴藏于其中的一种难以用言辞形容的美妙的审美情趣、情境、境界以及丰富的思想性、精神内涵, 从而给观者一种美好的审美心理状态, 使欣赏者为其所吸引, 反复端详、揣摩, “游刃于象外”而浮想联翩。“意境”说的成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早在先秦经典诸如《老子》、《周易》等学说中就已经蕴藏了一定的“意境”方面的美学韵味, 后与佛家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 最终形成了集多家之所长的比较完善的“意境”说。

1“意境”的含义及“意境说”的形成

中国艺术理论认为自然宇宙变动不穷, 与自然相应的创作也应当如同自然本身那样自由自在、轻松自然。《易经》中的太极图“以相互依存, 相互契合的阴阳黑白两极, 象征流转不息的昼夜交替和天地万物宇宙生命”这里已经有几分美学中的“意”味了;及至老庄, 则将其进一步理解为“道”、“气”之说。“道”要求真正的人, 真正的艺术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心境。庄子喜欢的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风格的美, 而不是矫揉造作, “镂金错条, 巧夺天功的美”, 最后这种美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里的境界其实与“意境”已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些“道”、“气”、“意”等学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艺术理念本身存在一定的相通性, 为艺术理论“意境”说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传入对“意境”说的成熟与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催熟作用。佛经中的“境”及“境界”等词屡次被提及。如“唯识无境”、“无有境界”、“佛境”等等, 虽不论及艺术现象, 但其中充满了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其主体意识性、精神性、知觉性与艺术有着很大的相通性, 如“内识转为外境……本体之识与表象之境”融为一体, 恰似艺术中的“意境”[1]。具体说来, “境指心所变现和认识的对象;心之所游履攀缘者, 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幼履, 谓之色境, 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 谓之法境。境由识变故境识一体, 境中有识, 识现为境, 识境一体标志着主体与客体的融合。”[2]此种富含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随着儒道释等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渗透、融合, 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得以盛行, 使意境说更为成熟了。唐代以后, 美学家们在法相宗“识境”结合的启迪下, 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艺术意境理论, 认为艺术中的境界与法相宗说的识所变现的境一样, 其实也是主体情思派生的表现形态。

2“意境”说的成熟及在油画艺术中的运用

由于内重外轻向心文化的作用, 中国美学认为:诗文书画皆以表现精神为主。同时, 受中国自古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影响, 本土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切忌直露, 主张寄景寓情, 托物申意, 于是艺术中的“景”、“物”等竞相成了“情”、“意”的变相形态。”“境”作为“意”的对应物, 要契合于意, 寓“意”于想决相融的状态。此后许多诸如苏轼、王时贞、袁宏道、王国维等大家均对“意”与“境”有一定说法。如“说与意会”、“神与境合”、“情与境会”、“上焉者意与境浑”等。何景明的《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也提到:“天意, 象应曰合, 意象和曰离。”其意义是说在艺术境界中, 一要“意象具足”, 只有“意”而没有“象”不行, 缺少存在的依据, 只有“象”没有“意”也不行, 过于直白;二要意、象相对应, 如果象不称意、意不逮象, 就不能发挥其审美功能。以上所述表明了艺术理念“意境”说的形成与完善。在此之后又逐渐发展出“意境”虚实论, 以及“取境”、“造境”等论点, 也是对意境说的进一步充实。而佛教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艺术理论“意境”说与佛教思想文化的相通性是不可否认的。中国艺术意境说可以说是集多家思想文化之精华而成, 佛道参杂, 尤其受到佛教的启发。宗白华先生曾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于空, 空不异于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 也是元人的画境。”[4]“因此要领悟事物和世界的真谛, 一定要从色空两方面一起把握才能得到。这也一直是中国艺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走向。书法上要求“笔不周而意已周, ”绘画上要“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5]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空前繁盛, 本土特色愈演愈烈, 靳尚宜老先生曾说:“艺术家的个性必须建立民族的大个性之上。”而“民族大的个性”必然与其独特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相匹配。与中国油画艺术对“形神论”的重视相一致, “意境”说同样被高度重视, 应用到本土油画界, 并得到快速发展。其途径有两个: (1) 大批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画家一开始从事油画艺术时, 其思维方式就已经或多或少的左右其画笔, 自然的重视画面中的“意”与“境”。 (2) 一些以前曾有过较高中国画造诣的画家转行为油画时, 情不自禁地将东西方思想文化相融合, 注重画面中东方文化强烈的写意性、精神性, 把国画的意境与油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 从而使油画本土化历程加快, 也是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弘扬。至今, 仍有大批油画艺术从事者致力于本土文化精神的探索及中西画的结合与互融, 而“意境”说在此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的审美文化心理, 而为广大油画艺术家所认同与发扬, “意境”在油画作品中体现得也就愈加明显了。

总的来说, 当代中国油画家受传统艺术理念———“意境”说的熏陶, 在实践西方油画时, 必然带有中国人独特的眼光与审美情趣。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画家中, 这种影响既发生在推崇现代主义的画家身上, 也发生在坚持写实传统的油画家身上, 他们以不同的方法在各自的创作中融进传统艺术的写意因素。前者以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 后者以西方写实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 最终都达到了良好的画面效果。正如严坚所说:“多民族风格的实质和传统艺术精华的研究, 不论是宏观的气势和微观的精细, 都是对意境的追求和创造。”那些用概括简洁的手段, 浪漫夸张的语言, 写意的笔法造就出特有的“意境”对艺术本质深刻的理解, 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堪称一绝, 这种别具东方特色的民族格调, 也是民族风格的深藏精神。目前, 当代中国油画仍然处于多元化发展格局, 但不论风格、形式怎样变化, 带有东方思想精神的富有“意境”的画面都是画家们都竞相追求的, 而他们取得的成绩也是为人所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2]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81.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泰国民间故事蕴含的佛教思想研究

摘 要:泰国是一个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素有“黄袍佛国”之称,佛教在泰国的信众最多、流传最广、地位最高、影响最深。泰国人民从生到死所经历的婚丧嫁娶、风俗民情等等大小事宜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不必说泰国的文学与泰国佛教的关系。通过对泰国民间故事的解读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众多的佛教思想,可以看出佛教对于泰国人民深刻的影响,已然成为泰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泰国民间故事;佛教;佛教思想

一、佛教与泰国民间故事

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是泰国信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素可泰兰甘亨大帝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被确立为泰国的国教,一直沿袭至今。现今佛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信仰。全国寺庙遍布,佛塔林立,信众无比虔诚,僧侣备受尊敬,佛教发展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泰国宪法明确规定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并且“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是佛教发展的保护者。”泰国人的一生,从出生、成年到婚嫁,直至死亡,乃至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要举行各种佛教礼仪,可以说佛教贯穿于人们的一生。

佛教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泰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对泰国的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素可泰王朝立泰王潜心修行佛法,注重佛教发展。他根据30部佛经编撰而成素可泰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三界经》,他用优美的散文描绘了众生所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宣扬佛教思想。还值得一提的是,经典佛教文学《佛本生故事》,其中讲述的是释加牟尼成佛之前经历的500多次转生,受尽人生之苦跳出轮回成佛的故事。在泰国有《清迈五十本生故事》等等,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泰国人民所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

泰国的民间故事是泰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故事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蕴含深邃哲理,是泰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藏,为枯燥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奔纳诺拓在其著作《民间故事》序言中所说,“民间故事是泰国宝贵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泰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泰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等,值得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世代传承。”由此可见泰国的佛教与泰国的民间文学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泰国700多年的信史中,佛教和民间文学一直交融汇通,让泰国人民在享受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还能深受佛教思想的启迪。此篇文章旨在浅析泰国民间故事里的佛教思想,从而更加了解与我们山水相连的泰国。

二、泰国民间故事所蕴含的佛教思想

1.众生皆苦,唯有修持才能脱离苦海

生老病死乃世间不变定律,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佛教却将其视为人生四苦。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佛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佛教认为一切皆苦,整个人世间就是茫茫苦海。只有通过宗教修持,才能断灭贪欲、激愤和愚痴,从而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泰国是佛教国家,泰国男子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听经诵佛祈祷布施都是泰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他们虔诚信仰佛教,修持佛教的表现。“素宛桑”、 “世外桃源”、 “四棵缅桂”等几篇中都涉及到主人公到寺庙里听人讲经、斋僧、做功德、持戒烧香祈祷及出家修行等的情节,可见泰国人民的虔诚之心已经融汇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泰国佛教徒认为制作佛像将功德无量,因此乐于制作佛像。当有佛寺要制造佛像时大家都会捐物出力,为自己及家人积德,以求福报。泰国民间故事“制作佛像的功德”、 “銮岛玉佛”可以看出无论贫富贵贱,泰国人都喜建造各种佛塔佛像顶礼膜拜,以积德求福。泰国人也认为制造佛像能赎罪、减轻自己的罪孽。“隆塔”一篇在讲述到驾崩的特那王死后无法升入天堂。原因是自己生前捕捉折磨大象,便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建造高大的佛塔以赎罪。“披那恭与披那潘”一片中也讲到,披那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并命人杀死了养育自己的婆婆,当他老年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后经佛陀指示他建造了一座佛塔来减轻自己的罪孽。 “一个小饭盒”一篇中,儿子因误会盛怒之下打死了母亲。寺庙的和尚将他带回寺庙让他诵读佛经7天7夜,为他剃度,让他外出弘扬佛法,后来为母亲修建佛塔以赎罪。

泰国佛教徒严格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醉酒。只有遵守此五戒者,死后方能上天堂。“召熙都”一篇中仙女未经召熙都同意就随意折了他的麦穗,佛祖知道后让仙女偿还自己的孽行,因为偷盗是罪孽。“素温贤”一篇中两个龙女拿了素温贤种植在岛上的作物,龙王让他们用金银珠宝赎罪,不然会罪孽深重。可见偷盗是很严重的罪孽,就算偷盗的物品多么的不足为道也罢。“三个女人”一篇中讲到有一个多嘴婆因为多嘴最终葬身鱼腹的故事,体现了祸从口出的道理,警示世人不妄语的重要性。“四棵缅桂”一篇中出现了杀生是一种罪过的情节。

2.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或称之为“业报”,其核心就是“业”。 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做恶业。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苦果的力量。善业是乐果的因,恶业是苦果的因。因果报应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六道轮回中的六道是指:天、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想要达到涅槃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做善事、守戒律、重修持。泰国谚语“好人魔鬼保护,坏人进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教导人们做善事、种善因。“生死轮回”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因果报应”当中的“业因”,个人今世受的苦是前世造的孽,后世能否得到解脱,在“生死轮回”中得到善报,取决于他今世的“善业”。 “生死轮回”观念积极引导泰国人民从善积德、广结人缘、修持忍度、锻炼毅力。

“金刺鳍鱼”一篇中,萼一生中只做好事,虽然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在天神的庇佑、隐士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小老婆的两个女儿艾和怡最终因为坏事做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其中也不乏生死轮回的思想。萼的母亲卡妮塔生性善良,和丈夫去捕鱼时三番五次请求丈夫放了金刺鳍鱼,后被丈夫打落水中失去生命,卡妮塔转生为一只金刺鳍鱼,陪伴自己的女儿。这件事被小老婆知道后,杀了金刺鳍鱼,卡妮塔又转生为茄子树,被小老婆发现又将其拔除,这一次卡妮塔转生为不可撼动的两棵金菩提树和银菩提树,还为萼达成一段美满姻缘。正因为卡妮塔做的善业,种的善因,才能让她再一次次被迫害致死之后还能转生并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女儿。当萼到宫中后遭到小老婆母子的嫉妒,她们设计陷害了萼。萼转生为一只鹦鹉,最后得到隐士帮忙得以和国王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坏事做尽的三个母子也得到了报应。“像变色龙那样死去”一篇中,一个小沙弥喜欢将捉到的变色龙用油澿湿的布绑在变色龙的脖子上之后点火,折磨变色龙致死,最终小沙弥掉入火堆像变色龙一样被火烧死了。“因果报应”一篇讲到女儿让自己的妈妈去乞讨,并经常指责谩骂母亲,当她老时她也被女儿驱赶去乞讨。“旧罪”一篇中,富翁老婆坐着两头牛到处去收租,后来牛走不动了,富翁老婆就把稻草拴在牛腿上,之后就放火烧,驱赶牛致死。当富翁妻子死之后转世为一只乌鸦,后被烧得火热的锅架卡住脖子而死。富翁另外一个老婆,将狗抛到水中淹死,最终她也被丈夫踢入水中淹死了。“四棵缅桂”中的芭突玛王妃的四个孩子吃了安琪王后的放了毒药的点心之后死去,之后转世为四棵缅桂,他们是为了赎前世犯下的罪转世为芭突玛王妃的儿子,最后在隐士的帮助下他们最终与母亲团聚。最后作恶的安琪王后和她的帮凶都被判处极刑,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3.以善为本、道德救世

佛教是伦理道德十分浓厚的宗教,十分注重道德伦理的宣传。佛教的道德理想“无我”,即是对人对自身所产生的强烈的爱和执着的欲望的抑制与排除, 从而消除产生种种烦恼、制造种种罪孽的可能性。主张善良为本,道德救世。教化佛教徒要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克己容忍。推崇道德高尚、能布施、对众生慈悲的人。

“拉差诺大城”一篇中拉差诺大城遭受暴风雨袭击,有巨大的墨鱼从天而下。有奸臣唆使国王把墨鱼吃了将会获得无边的法力,除了一对爷爷奶奶外全城的人都吃了墨鱼,后来地震使拉差诺大城的地面裂开,沉入地下,全城的人都溺水而死。只有没有吃墨鱼的爷爷奶奶的家没有下沉变成了一座岛屿。这是以善为本的最好体现,善良可自救。“席里雨温基谛”一篇中席里雨温基谛的父王约基谛要被斩首,他求抢占瞻部国的国王用自己的命换父亲的命,国王准许了。当刽子手准备行刑使,刀折断成了一节一节的,根本伤不了他分毫,后来放出发情的大象也无法伤害他,用火烧也没法置他于死地,想将他扔到死亡深渊也被龙王救起。最终土地裂开一条缝,抢占了瞻部国的国王掉入了大地。此故事从孝道出发展示了宗教,体现了道德救世的思想。有道德的人,无论怎样都不会被伤害,因为他们是被道德德行护体的。“帕朋和帕偏”一篇中由于祖先的仇怨,锦沙络大城和沙龙大城有世仇,不相往来。但是锦沙络大城的君主帕络和沙龙大城的两个公主帕朋帕偏相爱,最终帕朋帕偏为了救帕络,三人并肩作战直至死亡,最终化解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恨。这是通过“无我”的境界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例证。

三、结语

泰国是佛教国家,佛教文化一直是泰国的主流文化。泰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的行善积德、因果业报、生死轮回、善恶相报等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泰国人民,也根植于民间文学之中。其深深地渗入泰国人的心里和民族性格中,成为泰国人判断是非,衡量伦理道德的准则,成为泰国人的精神寄托。泰国的民间故事中所蕴涵的佛教思想十分丰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选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赵朴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杜大宁.佛教故事经典(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4]张家成.中国佛教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戚盛中.泰国民俗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姜永仁,傅增有.东南亚宗教与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

[7] 雷华.佛本生故事与泰国古代文学[J].西华师范大学,2005.

[8]吴圣杨.地神信仰与泰国的国王崇拜——泰国国王崇拜的民俗学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9]刀承华.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10]杨丽周.佛教因果业报思想在泰国谚语中的体现[J].东南亚纵横,2014.

[11] ??????? ???????????.???????????[M].????????:????????????????????,????.

[12] ?????? .??????????[M].????????:?????????????,????.

篇5:佛教的孝道思想

民间信仰的儱侗佛教

今天,我们这里的出家同学们,还有从智法师和书院秘书长章克范居士,促请我为大家作一次讲演,并且给我出了个题目——‘佛教的孝道思想’。由于这个题目,引起了我对中国孝道与家庭、社会的一些意见,很乐意提出来向诸位报告。

我们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同其他国家、民族一样,存在著许多复杂的矛盾与问题。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但据我个人从小时候所了解,近百年来的状况,以佛教为例,其中充满了新旧文化冲突和东西文化相互激荡所产生的怪现象。中国家庭几乎十之八九都信仰佛教,但是却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把上帝、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等等,一股邋遢凑在一起礼拜,不以为怪。一般人就是信仰这么一个儱侗的佛教,现在大致上差不多还是一样。

我们年青的时候,因为家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跟著信佛,但是在公共场合又怕被别人知道,给人笑话。上寺庙去游览,如有同学在一起,彼此虽想烧香或者磕头,却又不好意思,只好装成一副我不迷信的样子,悠哉游哉,等到同学走开时,赶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偷偷磕两个头,爬起身来,转头就跑。

那时候,同学们上洋教堂,却得意洋洋,神气得很,往往满口英文,又时常跳舞,结交异性朋友,最时髦不过了。如果说谁家的孩子跑庙子,拜菩萨,那这个孩子准没出息,要给人家看不起。因此,当时我很反感,为什么外来的洋教就好一点,我们黄面孔的菩萨就差一点?!然而,社会的情况一直如此,你有什么办法?

一般妇女,平常到寺庙烧香拜拜,就有人说这个女的完了,不可救药;甚之,丈夫也起来反对,家里不得不出问题,往往弄得乌烟瘴气。反过来,如果丈夫喜欢跑庙子,做太太的就会变得神经兮兮,害怕自己的丈夫出家当和尚。我个人就碰到过许多类似的事情。过去几十年,有些朋友跟我来往,往往给我打个学佛的招牌。有次在路上,一位太太看到我,那双眼睛凶巴巴的横瞪过来,很生气的样子,我看了觉得好笑,后来她的先生来找我,我说你太太怎么这样看人呢?!他连忙支支吾吾地说,女人家嘛,老师你不要多心。我说我那里会多心,只是你不要在家吃素好不好?弄得怪里怪气,惹人讨厌。他说,现在吃素吃不成了,我太太常常在饭菜下面,故意埋著鱼肉,吃饭吃了一半,便翻了出来,没办法。

为什么与僧道无缘

诸如此类的现象普遍得很,那怕现在这个时代,那么多的大专学生热衷学佛,也不见得就是佛教兴盛发达的好现象。我在这里讲个老实话,譬如大学里许多性质不同的社团,像音乐、舞蹈社团,演讲或者政治性的社团,乃至基督教的查经班、唱诗班等等,那些参加的同学们,大致都很开朗活泼。但是,一碰到佛学社的这些年青人,你一看,真要命,不是楞头楞脑,便是紧张得神经兮兮的。一见到你,马上畏畏缩缩、忸忸怩怩地合掌,老师您好,阿弥陀佛,婆婆妈妈的,非常放不开,年青人应有的活泼朝气,不知到那里去了,很令人担心。

那么!你说这个佛教就此衰落下去了吗?似乎又不然,因为目前学佛的这一批人,事实上还真不少,佛教当前的境遇就是这么地尴尬,这么地奇怪。

佛教中的若干怪现象,并不是到了现在才形成。我们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当然这牵涉到许多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问题。此如,刚才所说,我家里信佛,我的祖母、父亲、母亲都信。同时家中自明、清以来,一直有问家庙(僧寺),族中每一代总有一个人出家到这个 1 庙子当和尚,一切生活所需都由我们这一家族供养,过去还出过三个得道的圣僧。我父亲除了供养这间家庙,其他时常有别的尼姑、道士来化缘,也都高高兴兴地和他们布施结缘。可是奇怪得很,我们家的门口,却又贴了一张——‘僧道无缘’的信条。你说有趣不有趣?

其实,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一种特殊现象。平常读书人讲的是孔夫子、孟夫子的伦常之道,反对佛教、道教出世间法的做法,因此便有人在自家门口贴一张‘僧道无缘’的纸条,表明是儒者的立场,和尚道士到了门口一看,自然晓得这一家免谈,自动走开。以前在大陆上有句土话:‘和尚进门,不要钱,就要人。’,要钱是化缘,要人是把你家孩子带去出家,这个划不来,一般家庭都怕。可是我家的情况很特别,虽然门口也有这么一张,和尚、尼姑、道士照旧来化缘,这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户人家肯布施,不会拒绝。事实上,中国所谓儒家的知识份子,尽管表面不赞成佛教道教,但是骨子里往往免不了对于这二家形而上学的向往。

韩愈与狄仁杰的忠告

‘僧道无缘’的说法究竟从何时开始呢?从唐朝起就有这个迹象,到了宋代更为明显。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为了反对唐宪宗迎取佛骨供奉,闹出了一场**,可以做为代表性的例子。什么叫佛骨?即是平常所谓的舍利子。那时自唐太宗及武则天以后,唐朝的皇帝,大多数都信彿、信道,很重视佛陀舍利子的供养。唐朝皇帝虽奉道教为国教,那是因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同他们一样姓李,不得不捧为国教。一代美人杨贵妃信的是道教,曾经正式受过道家的传戒仪式——受箓,因此唐明皇也跟著去接受道教的戒仪而受箓。至于武则天,那更是既信佛,又信道,像平常我们念‘金刚经’,经文开头四句偈子‘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正是这位高高在上的女皇帝做的开经偈。

并且,中国的许多大寺庙,也都是她那时候以政府的力量修盖的。譬如中国内地许多石窟那些大佛像的艺术杰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则天喜欢修大庙、造大佛,一而再,再而三,结果将国库的金银财宝都快花光了,宰相狄仁杰、御史张廷圭、李峤等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奏谏,劝告她说,皇上,你要造佛寺佛像那很好,这是大功德,但国家财政,不能再这样耗费了,虽然你是皇帝,一下命令,要修就修,但是也要给老百姓们有机会作功德啊,他们能出一块钱也是植福修德,以后你要修庙子,造佛像,何妨让民众大家捐钱来共襄盛举呢!武则天一听有道理,才稍有改变,如此就给国库节省了不少开销。

我们看看中国那些大佛的建造工程,都很惊人的。当年在四川,看到嘉定的大佛,佛头高高在山顶上,佛顶可摆上十六个人吃饭用的大圆桌,绰绰有余,而佛足则伸到长江水面,人从下面抬头往上看,帽子都要掉下来。像这样的工程花费,非常可观。就在这些种种佛教的形式问题上,韩愈开始反对佛教。当然,他有他的道理,你皇帝信佛就信佛,但不必为了迎接一颗佛的舍利子到宫中供养,便让全国劳师动众,浪费大笔金钱,这样只怕国家会弄穷了的。

另外一个反佛的理由,是反对出家的人‘无父无君’。中国儒家文化反对信仰佛教,这四个字便是最大的理由,最大的罪状。到了宋朝叫得最为激烈。他们认为一个人出家修道,连父母都不顾了,这是‘无父’,还算是人吗?甚至‘无君’,连国家也不要了,那更是要不得。古代男子一出家便免服兵役,什么都不管了,出家前犯了罪,出家后规规矩矩修行便不再深究。并且早期的僧团不从事耕种生产,生活所需皆靠化缘而来。至一切,在我们历代的文化人眼中,认为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但是,除了上述两个理由外,其他佛教所提出的哲学道理、修行法门,许多读书人都反对的很外行,而且就各方面来看佛学,都显得精湛圆明,博大深入。可是儒家知识份子,一直把出家修道这回事,纳入是‘无父无君’的大不韪,当作是不忠不孝。那么,佛教在伦理 2 上,到底是孝道是不孝呢?

孝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现在我告诉诸位,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的确,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常说,你们西洋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们东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于十字架的形式。什么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只要儿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对,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这不是后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个部份,成了‘丁’字了吗?

而我们中国,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远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萨、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内;下则由自己传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并且横的关连,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样需要仁爱,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族社会,纵横交错,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现在的孝道文化可怜啊!我有许多好朋友,大部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两老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都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你说这有多可怜,多悲哀!

儿子是国家的 女儿是人家的

并且,现在一个儿子讨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样,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远了自己亲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也不见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这又是一种情况,讲的都是真话。反正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我们的孝道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这孝道文化从那里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会来,古代维系这大家庭社会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还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书籍,叫做‘孝经’,作为孝道的典范。这本书现在大家很少看,像我们老一辈的,在小时候便已经读得很熟了。记得民国三十六年我回到家里,父亲听说我研究佛学,研究得还不错,要我讲一点佛经给乡人听,他也要参加,我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家孩子,长到几十岁,从外面回家,看到父母亲都会赶紧跪下来磕头。父母亲坐在旁边时,孩子不敢随便坐。我父亲讲话很威严,我听他讲话有时还会畏惧,畏惧并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很自然诚恳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里的客人不少,因为我那时有点小名声,常常有人来找我谈话。每当我父亲走过来,我一定马上站起来听父颊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说,你长大了,以后不必这样守礼,马虎一点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这是因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响的关系。我父亲要我讲佛经,他也要听,我说您不能来,您来了我就讲不出来。最后不得已,我对父亲说,您真要来,那我讲孝经好了,父亲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讲这玩意儿?我说现在的青年不得了,家乡的子弟们先要懂一点孝经,不然学个什么佛?!我父亲想想,也认为有道理,因此我在 3 家乡曾经讲过一次孝经。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学和青年同学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本来我自己的儿女很反对我这种看法和态度。他们说,爸爸你是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我说对啊。我一个儿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讲,他起先很不喜欢这样,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后来他在社会上经历多了,有更深一层的生活体验,倒反过来赞成我的观念。他说这样很对,又何必一定要只爱自己的儿女呢!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这正是孝经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了!

由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始终讲究孝道,因此中国历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下跪,威风凛凛。可是一旦皇太后出来,皇帝只好恭恭敬敬侧身肃立,不敢随便坐著,等到皇帝到后宫见太上皇或皇太后,给妈妈请安,那就得跪下来,妈妈要骂照样骂,要打照样打,根本不敢有什么反抗。我们看宋、明、清代的历史,那几个皇帝的太后更是厉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顶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生气,扳起脸孔,怎么样?!好,你是皇帝,大家听你的,我也听你的。皇帝一看情势不对,赶紧跪下来说,皇太后不要生气,您老人家要怎样,就照著办好了。这是孝道的一种表现,我们并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顺从,但是现代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的确逐渐地衰微了。

这个孝道思想表现在中国的政治上、文化上,什么时候最为特出呢?——大约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汉末三国时期这个阶段。东汉以后,中国的儒道文化非常兴盛,当时只要你做人真正合于孝的标准,便有机会出来做官。满清时代功名中的举人,另有一个旧名称,也叫‘孝廉’。孝廉这个制度,在汉朝是由地方上推举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来任职,再由皇帝封给官位,一步一步升迁的。

由于两汉藉仕途来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国以及两晋以后,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视得不得了。一个家族出了个不孝子,那便由这一家族辈份最长的族长出面,开祠堂门,严加惩治,毫不留情。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传进了中国。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识份子所言,佛教是‘无父无君’,不要父母,不要国家,那么佛教又怎能顺利地传入中国大片土地,甚至最后成为民间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孝顺父母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4 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们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西元一八九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份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度化阿阇世王的故事

然后,过了几十年,在曹魏时候,‘无量寿经’又由康僧铠翻译进来。‘无量寿经’谈的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后代净土宗兴起,无疑是受了它的影响。净土宗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修持方法,与孝道的关系很大。再来,‘观无量寿经’又跟著传译进来(约当西元四百二十年间)。‘观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呢?讲孝道的问题。其缘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有个不孝的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夹在衣服里层,又将衣服用水浸湿了,带去看老王,把面食剥出来给老王吃,把衣服拧出水来给老王喝。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混蛋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这样冥顽不灵的忤逆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佛以神通知道了这事,慈悲地赶来帮助,感化了这个不孝的儿子,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来龙去脉,其基础就建立在孝道上面。至于净土宗的另一部经典‘阿弥陀经’,则比较迟一点才翻译进来。

‘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三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战火连绵,文化混乱的动荡时期。可是当时社会上每个家庭的子弟都很遵守孝道,此时正是中国门第观念最严重的时候。嫁个女儿或讨个媳妇,非常重视门当户对。在社会上,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孝顺不孝顺,广为众人所注目。譬如大家会说,某某家里的孩子很有教养啦,他们家的公子、千金都很知书达礼,是世代书香啦,这些观念和宗法社会的孝道思想,非常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义在大孝的盂兰盆经

同时,在西晋初期(约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国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经’,也经由竺法护的手中译成中文,流传开来。盂兰盆的‘盂兰’两字,原义叫解倒悬,即是解救倒悬的痛苦。这部经同孝道的牵连,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乡就在台湾海峡对面,小时候,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半有个很热闹的节目,叫做‘放河灯’。在夜里,河上驶著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经,一路叮叮当当,木鱼、铃铛法器等敲得很动听,唱诵的声音也很优美,然后一个莲花一个灯,从船上接连放到河面上,放荡开来,挤得整条河都是闪闪发光的莲花灯,很美丽,也很令人伤感。据说这是为了超度河里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们的痛苦。也算是属于盂兰盆会的一种。

一般民间讹传,七月里鬼门关开了,阎罗王一年一度给鬼放假,让他们出来玩玩,到了农历七月三十晚上(地藏菩萨生日)又要回去。这个恩典,据说就从目连救母的盂兰盆开始,又说是地藏王菩萨大发慈悲,出面给阎王讲情。所以每到了七月三十晚上,我们这些孩子便拿著香把,一支支插在地上,然后老祖母叫我们跪下来拜,拜地藏王菩萨,因为菩萨做了保证人,现在他要把放出来的鬼魂收回去,只要有一个鬼留了下来,地藏王菩萨便没面子啦,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构成了这么一套民俗信仰的故事,很严重,其中大有文章呢!

这类的故事,和中国孝道的发展结下了不解缘。因此,有人问我,放焰口啊、烧纸钱啊,这些做法,鬼神收不收得到?会不会得益?我说,只要你确是一番真诚,为了给先人尽一点孝思,舍得这样花费,只要心安理得,还管他收不收得到干嘛?我有个美国朋友过世,我说也要烧一些给他,有同学听了一副很惊讶的样子。我说你不要怀疑,相信我的话去办,这个经办的同学听了,他知道这是外国人,给他做了一套西装,也买一辆汽车,又造一栋洋房,冰箱电话等等一样也不缺,然后找个地方一把火烧了,彼此相顾一笑。你别问有用没用,但问自心诚不诚?舍不舍得?再者,你真能把佛教教理研究透澈,自己有实际的修证,自然能看清这种事的真相,虚还是实。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们中国文化,尤其信佛的人应该晓得,佛教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面。如果信佛却不了解这个道理,那么你说信佛,根本是迷信。三世是指前世、今世、来世。前世的前世还有数不完的前世,来世的来世还有连绵不尽的来世。六道轮回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每一个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为,感得各式各样的因果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转世,这是佛教根本的道理所在。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类警句,我们小时候都念过的,这便是因果观念。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是这因果观念,全是由佛教传来的吗?不是!中国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因果观念的明显表示。由这种因果观念的推演,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时代不同,现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目标几乎已丧失殆尽,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迟早要出问题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葱卖蒜作小生意,开银行,办贸易公司,做大买卖,那都是职业不同,无论你作什么,人都要学做人。我常常跟一些从政的朋友讲,不要说做官难,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别做绝了,做绝了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的教育,一向是为了达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许多理念,尤其菩萨道的提倡,无不是从此种因果观念和孝道思想立论,扩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于淋漓尽致的地步。

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你使坏,喜欢做缺德事,就算现在聪明能干、富贵荣华,将来后代子孙必然要糟。这是真的哦!我这辈子几十年来,因果报应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现世报。错事干下去,没几年光景便自食恶果,惨兮兮的,只是平常不 6 好意思说明罢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话:‘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说为人必须心地善良,后代方能得福。

佛教讲因果涵盖三生,每一个人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由此形成一条无穷尽的横线,和刚才所提祖先、父母、我、后代儿孙的竖线,又交叉成一十字架。其实,依据因果轮回,角色变易的道理来看,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同自己的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二条因果线往往是彼此重叠,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国民间长久以来,充满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为兄弟,互为夫妻的传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谓一切皆由因果、因缘而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随人自取。‘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目连尊者救母难

由于阐扬孝道的几部佛经:‘父母恩难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盂兰盆经’等被介绍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自然而然接受了佛教。至于我们佛学上讲的净土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宗等等,在书本上空啊有啊的,那都是一些读书人,以及法师们专门研究佛教哲学,逐渐发展出来的。民间一般老百姓才不管你这么一大堆名词,他们只要报父母恩,念菩萨名号,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世音啊!双手直挥直拜,你要快快救我妈妈,快快保佑我爸爸啊!这种真诚,这种孝心,你反对个什么呢?!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地狱,受极大苦,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由于业力的关系,地狱门无法打破,只好回转来求佛帮忙。佛说你有孝心,很好;但是真做了坏事犯了罪的人,就是儿子当了皇帝,或是神通第一,也没有用。罪就是罪,善恶之间,和地位、金钱、权势毫无关系。善恶自有果报,不是随便可以了结。因此彿只好教目连尊者举行盂兰盆会,广修一切供养,借重其他出家人(精进用功办道的修行人),由他们多人的福德功勋,深重的业力方由忏悔而得解脱。

这里我们要注意,佛要我们不只求解脱我们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发广大愿,发长远心,连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这种精神,合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天下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这一辈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乃至七生、千万生的父母,都一样要追荐。由此而达众生平等,慈云普护一切。

目连尊者是得了道的圣者,但并不保证自己的母亲不下地狱,各自造业,各自感报。并且好的儿女,并不一定有好的父母,好的儿女有时还是坏父母生的。这之间的因果道理,非常复杂。有一些温柔敦厚的夫妻,偏偏生个胡作乱来的坏儿子。这在生理学上,目前还无法理解,不过我已有了答案,这叫做‘遗传反动’,不会错。老老实实的父母,生个儿子特别调皮。当然也有还是生老实的。老实人再生老实儿子,一代一代传下来,那要变笨了的,是不是?真有修证的人,才看得清楚这些千差万别、复杂难测的因果变化。

佛为了目连,开了盂兰盆会幽明两利的方便法门。在印度,每年夏季雨繁虫多,佛才规定弟子们结夏安居,集中在一起,专心修道。等到七月半,天气渐渐放晴,气候较为凉爽,方得解夏,可以到外面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供佛斋僧,超冥济幽,乃是中国佛教依据佛典记载所形成的传统仪式,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视这一天的法会活动。

梁武帝倡建盂兰盆法会

可是,后来的外道,却伪造了一本莫名其妙的‘血盆经’,说什么女人生孩子,因为流了一大堆血,血是脏的,死后会下地狱,泡在污秽的血池里受苦。会有这种事吗?这根本是毫无根据的说法。然而那些自称信佛学道的同善社、一贯道信徒,却不明就里地胡乱相信,糟糕透了。

父母亲的血是最干净、最宝贵的,密宗还把人身的血作为供佛的净品。依佛教规矩,我们的生日叫‘母难日’,不宜大事铺张宴客。母亲生我的那一天,正是母亲受苦受难的那一天,为何还兴高彩烈地做生日呢?母亲受苦受难,你还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宰割别人的生命来供自己享受作乐,这合情理吗?应该为父母祈祷求福才是。‘血盆经’绝对是假的,千万别信。如果真的生孩子流血有罪,生孩子那么大的辛劳和功劳,竟然还要下血盆地狱,这真岂有此理!若有这样的一个地狱,那我们首先要打破消灭的便是它。

‘盂兰盆经’刚传进来的时候,还未很普遍,要等到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于梁武大同四年,提倡启建盂兰盆法会,这才广为民间所遵行,成了一种风气,而七月半也被当成了鬼节。鬼门关于七月间开门,放鬼到人间游玩这事,暂且不去讨论。但是你问我信不信传统佛教七月半的做法呢?绝对信,因为我了解其中的理由。我常常劝同学们,真学佛,必须先明理,明白了道理以后,不可再怀疑,能够恭恭敬敬的孝顺天下父母,总没错吧!

梁武帝不但提倡‘盂兰盆经’,他还因为皇后郗氏死后,变成大蟒蛇来托梦,说她在世时嫉妒宫女,凡与皇帝亲近者,多加杀害,现在自己死后,受报为大蟒蛇,不得解脱,希望梁武帝念在过去情份,想法子救她,帮她在佛前求忏悔做功德,因此梁武帝将当时佛经中所有找得到的忏悔经文收集起来,自己又做了一篇祭文,替皇后修法忏悔,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梁皇忏’(约西元五○三年间)。

由此看来,梁武帝这个人对夫妻情份还不错,只是没有尽到皇帝所应做的责任,如果他安心出家当和尚,应该会有了不起的成就,可惜却走错了路。虽然又吃素、又过午不食,夫妻感情也很好,却无法除去想篡夺人家天下,自己当皇帝的野心,后来把佛事与国事纠缠不清,终至失国,令人惋惜不已。

放焰口与拜水忏

历史文化的发展到了唐朝,密宗传来中国,由不空三藏编集‘瑜伽焰口’(约西元七五○年间),于是佛教又有‘放焰口’的法事。‘放焰口’是为了超度孤魂野鬼,其来源是因为佛弟子阿难,有一次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赶快找佛询问所见何物?佛说这是鬼王,叫‘面然大士’,也是菩萨,他带领一些无法饮食的饿鬼,希望你能帮忙超度他们。阿难说:我没有道,怎么度化?于是佛便传了一些咒语给他,教他如何依法而行,解救那些饿鬼众生的痛苦。这便是瑜伽焰口的由来。当然后来加上了密宗一些其他咒语,和各种亡魂的忏文。其中有些凄艳美丽的文字,是经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等的修改。超度的文句,各行各业都有,什么孤魂野鬼啦、红粉佳人啦、文臣武将啦,乃至离家在外做生意客死他乡的,吊死的、溺死的、烧死的,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我小时候寒暑假时,在僧寺读书,翻开焰口的文字,一看便入了迷。那文字太美了,尤其什么‘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这类的词句,差点让自己给迷住了。焰口一来中国,配合前述几部经忏,使佛教在当时的社会流布得更广更深。那时教育并不普及,净土、华严、唯识等宗派的佛理哲学研究,只是少数上层的知识份子热衷而已。真正推动民间佛教发展的,倒是这些同孝道思想关系密切的经文和忏文,并且在民间同时流行的道教也受此很大的影响。

后来,到了唐朝末年(约西元八六○年间),又产生一部新的法本——水忏。这是一个和尚——知玄,生了个‘人面疮’,怎么医部无法痊愈,最后碰到一个得道的罗汉,引清水给他一洗,水到病除。乃依此因缘,写下这篇乞法水消衍尤的忏文,受到民间广大的欢迎。

如此,这些焰口、水忏、梁皇忏等等的忏悔行法,形成了中国佛教别具风格的水陆道场等法会。法会期间,白天诵经拜忏,晚上蒙山施食、放焰口,闹闹热热得不得了。这样一场戏唱下来,起码三天,当大和尚的都累死了,不但要唱得好,喉咙也要耐用,手还要不停的 8 比划结印,坐在那个法座上,一下就是三、四个钟头,也是一种不简单的定力呢!

经忏彰显了孝道思想

就这样,刚才所讲的那几部经忏,让佛教在中国各阶层社会稳稳当当生了根。这些经忏,一部一部和孝道相互彰显,彼此发明。尤其盂兰盆会,不只为了超荐此生父母,而是推及七世父母,甚至远至千生万生都在超荐之列。但是大家要注意,佛说是靠得道的人来超度,所以替人家做这个法会时,没有道也要有道。法会期间,必须集中精神,一心不乱才行,一心不乱方合于道。佛家常说:‘一子成道,九族超升’,这是指得道而言,不得道你说出家学佛便成,没这回事。因此出家学佛,一定要精进努力,以悟道为目标。不然恍恍惚惚,得过且过,那要糟的。至于如何方能悟道证道,这便有待多多研究‘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了。

举行盂兰盆法会,依法修持‘盂兰盆经’,这超荐功德如何呢?我告诉大家,绝对有用。我学佛几十年,这里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沦落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幌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

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超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覆,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么半开半闭?他为什么不张开眼睛?这个问题不好解释。可是我的妈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上的人太坏了,菩萨只好半闭著眼,不看为妙,如果张开眼睛一看,这么乱糟糟的一个世界,那真要气死了。我一听,哦,原来是这样子啊!也蛮有意思的。

这类往事,一眨眼,已经是几十年前当小孩的记忆了。现在只有早晚给父母念经,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著,不施食我也睡不著。有时实在累极了,要休息,请旁边的同学代劳。结果一觉醒来,恐怕别人饭菜做得不好,鬼朋友们不吃,担心亏待了他们,又自己重新来过。

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

并且,每一个朋友走了,中元节我照样四十九天,观想他们来接受施食。反正我天天大请客,多一个人,多加一副碗筷,不会有问题。不过我不刻意对别人提倡此事,但是这里的同学,我则严格要求他们做。什么大慈大悲?!花几粒米,用一点水,利用几分钟布施给鬼神吃喝,你都偷懒,舍不得,要真替人煮菜做饭,侍候人家,那就更不可能了,像这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修个什么道?

我这么讲,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换句话说,鬼神之道,确有其事。总之,这种包含著可贵道德观念的轮回思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要信而不迷,同于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敬而远之’。远之不是要你不理不睬,而是保持一个恭敬的距离,那就对了。鬼神绝不害你,鬼神若害你,那你要自己检点,看看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无缺失,是否做了亏心事?世上的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啊!人是活鬼,鬼是死人,这道理须得好好的弄清楚。

篇6:《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

马祖禅师的人间生活禅思想形成,除了受到六祖惠能大师及怀让禅师影响外,另外,影响马祖道一人间生活禅思想最深远的,莫过于《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了!

《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南宗人间生活禅的形成,是有著决定性因素的,尤其马祖禅师及其后弟子们所创立之洪州人间生活禅,受到《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更大、更直接。马祖道一不但继承了惠能大师的人间生活禅,且更进一步发挥了《金刚经》人间佛教的根本精神,把佛陀在《金刚经》里教导诸菩萨摩诃萨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法门----时时善护清净心,融摄在他的禅法中,让佛法更加人间化、生活化,使佛法更加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由此可知:洪州宗人间生活禅思想的形成,是受到《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非常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将于下一章再做详细说明!

上一篇:创作特性下一篇:运营助理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