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2024-05-11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精选5篇)

篇1: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知识,适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崇高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较好地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治建设的基本动态;(3)具备运用法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具备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知识和外语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57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36学分,实践环节11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0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14门,44学分

宪法学(3学分)、中国法制史(3学分)、法理学(3学分)、民法总论(4学分)、刑法总论(4学分)、经济法总论(2学分)、商法学(4学分)、知识产权法学(3学分)、民事诉讼法学(3学分)、刑事诉讼法学(3学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3学分)、国际法学(3学分)、国际经济法(3学分)、国际私法(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基础课 26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10610193 10610204 106102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

(2)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学生大三结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需完成第1-4学期的体育必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修课程并取得学分。

体育课的选课、退课及境外交换学生的体育课程认定等请详见2016级学生手册《清华大学本科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3)外语(一外英语 必修8+2学分,一外小语种 必修6学分)

一外英语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要求8学分,英语实践环节2学分(学分计入实践学分)。

英语分级为1、2级的同学需在大二结束前修满8学分的公共英语和英语通识课程(每学期2学分);英语分级为3、4级的同学在大二结束前修满8学分的英语通识课程或外文系英语专业课程(每学期2学分)。选修4门外文系认定、其他院系开设的英文授课课程,可申请4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免课。外语课程开课目录请参考每学期选课手册。

设清华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必修,不设学分,学生进入大三后报名参加。

一外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课程学习,必修6学分。

关于免课、英语水平考试免考、实践环节认定等详细规定详见《清华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学门户)。

2.文化素质课 34学分

(1)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文化素质课程(文科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及新生研讨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8学分,要求其中必须有一门基础理工(STEM)认证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录(含基础理工(STEM)认证课)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其中必修课程

10420844 文科数学 4学分

(2)跨系选修课 21学分

学生可以参考全校选课手册,选修其他院系开设的任何课程,总学分达到要求即可。以下课程仅供参考。

A.经济学类 00510273 00510454 00510643 40510983 00510033 30700052 B.社会学类: 30700113 40700053 40690033

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 金融学原理 中国经济专题 会计学原理 经济学概论 中国社会 国际关系学概论 伦理学原理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0700093 社会心理学

40700123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40700173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00700242 社会学概论 30700313 心理学概论 C.政治学类 40700223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40700243 比较政治制度 40700273 政治学概论

40700453 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40700612 中国政府与政治 00510612 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00590043 中国国情与发展 00700102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00700122 环境伦理 D.历史学类 30690343 史学概论

40690182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40690462 中国社会史专题

3.专业课程 76学分

(1)必修课 34学分 30660082 法学绪论 40660353 宪法学 40660113 中国法制史学

4066059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40660644 民法总论 40660033 国际法学 40660293 民事诉讼法学 40660183 刑事诉讼法学 40660744 刑法总论 40661504 商法学 30660112 经济法总论

(2)限选课 27学分 40660764 物权法 40660875 债法

40660193 知识产权法学 40660693 法理学 40661453 劳动法学 40661102 环境资源法总论 40660043 国际私法学 40660583 国际经济法学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4学分 2学分

4学分 5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40661582 40661043 40660913 40661563 40660863 民事证据法 公司法 海商法 行政法案例研讨 刑法各论(1)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0661692 刑事证据法 2学分

(3)双语限选课 4学分(此处本科课程在下面学科组重复出现)40661082 40661073 40661373 40661642 40661632 40661542 80660644 80660654 80660663 80660673 80661042 80661052 比较公司治理(英)国际环境资源法(英)世界贸易组织法(英)著作权法(英)宪法与人权(英)法律英文写作(英)普通法精要(1)(英)普通法精要(2)(英)普通法精要(3)(英)普通法精要(4)(英)

外国法专题讲座-法律文书(英)外国法专题讲座-辩护技巧(英)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4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40661723 世界贸易组织法--中国案例研究(英)3学分

(4)选修课 11学分

选修课按照课组进行排列。学生在咨询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的意见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在某些课组中多选择一些课程。

A组(法理学课组)40661613 中国问题:法律、政治与社会 3学分

B组(宪法与行政法课组)40661553 40661632 宪法学文献选读 宪法与人权(英)

3学分 2学分

C组(比较法文化与法史课组)40660532 30660183 30660153 中国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比较法导论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D组(民法学课组)40661204 40661272 40660642 40660982 40660772 侵权行为法

侵权行为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外国民法 亲属与继承法 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40661293 德国民法概论

E组(商法学课组)40661262 证券法 40660962 保险法 40661312 票据法 40661422 破产法 40661462 信托法

40661522 银行法

40661082 比较公司治理(英)

F组(经济法学课组)40661213 财税法 40661082 会计法

40660702 经济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0661572 社会保障法

G组(刑法学课组)40660992 刑法各论(2)40661343 外国刑法 40661142 刑事政策学

40661132 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0661032 模拟刑事审判

H组(环境资源法课组)

40661073 国际环境资源法(英)

I组(诉讼与仲裁法课组)40661012 外国民事诉讼法 40660732 仲裁法

40660932 非诉讼的纠纷解决制度

40661732 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 240661712 德国民事诉讼法概论 240661702 强制执行法 J组(国际法学课组)40661373 世界贸易组织法

40661723 世界贸易组织法--中国案例研究(英)

K组(知识产权法组)40660722 知识产权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30660102 网络与电子商务法 40661642 著作权法(英)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学分 学分 2学分 3学分

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L组(实践课组)40660523 40661432 法律实务 法律诊所

3学分 2学分

注:上述课程根据法治和法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师资状况开设;开设时在课程名称后增加的副标题表明具体的课程内容,如“法学前沿讲座2 WTO框架下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法学前沿讲座5 法治与德治的理论探讨”、“法学前沿讲座4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与运行对传统国际法的影响”等。

4.实践环节 11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40661412 模拟法庭初级训练 40660612 社会调查 40660392 社会实践 40660822 司法实践

5.综合论文训练 10学分

40660620

综合论文训练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篇2: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社会科学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宽博扎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掌握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人文关怀、战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未来能够从事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和心理学等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要求

学生需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和心理学四个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分析政治、社会、市场和国际现象的能力;了解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脉络,能够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文科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研究工具;强化语言学习,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四年,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秋季学期学习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课程,同时也接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和心理学四个方向的入门课程。

从第二学年秋季起,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经济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和心理学四个专业方向中选择其一作为主修专业学习,同时选修社科班其它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完成课程和培养环节要求后,社会学、国际政治两个专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经济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心理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主修专业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59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29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共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社会学专业核心课程 8门,24学分

中国社会(3学分),社会统计学(3学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1)(3学分),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3学分),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3学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3学分),文化人类学(3学分),社会分层与流动(3学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8门,24学分

中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中级宏观经济学(3学分),经济思想史(3学分),世界经济史(3学分),计量经济学(1)(3学分),中级政治经济学(3学分),中国经济专题(3学分),货币银行学(3学分)。国际政治专业核心课程 8门,23学分

近代国际关系史(3学分),比较政治学基础(3学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3学分),国际组织(3学分),国际关系学理论基础(2学分),社会科学统计学入门(3学分),外交学(3学分),中国对外政策(3学分)。

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 9门,28学分

普通心理学(3学分),生理心理学(3学分),实验心理学(3学分),人格心理学(3学分),发展心理学(3学分),认知心理学(3学分),心理统计学(3学分),异常心理学(3学分),心理测量学(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基础课程34学分(1)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1061019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106102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

106102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2(2)体育 4学分

第1-4 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 学分;第5-8 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 学期为限选,第7-8 学期为任选。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外语课 16学分

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学生,本科阶段应完成16 个学分的英语课程(其中公共英语课程(1)-(4)8 个学分,选修外文系其他课程8 个学分),并在毕业前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鼓励学生修读英语第二学士学位或以英语作为辅修专业,完成英语第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教学要求者,可替代16 学分的英语学习和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的要求。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外语课程的选课要求详见选课手册。

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化素质课23学分(1)数学 10学分(经济学专业需修满 14学分)10420963大学数学(1)(社科类)3学分 10420973大学数学(2)(社科类)3学分 10420984大学数学(3)(社科类)4学分 10420994大学数学(4)(社科类)4学分(2)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化素质课程 13学分

其中必须包含3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1-2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选课建议:

所有学生均应从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等课组选修不少于5学分的课程;经济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应从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组选修不少于4学分的课程;社会学专业学生要求必选《文科物理》和《现代生物学导论》。

3.专业相关课程72学分(1)共同基础课程 27学分 基础理论类课程15学分 40700273政治学概论3学分 30700653经济学原理3学分 30700283社会学概论3学分 40700283心理学概论3学分 科学技术史3学分

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研读3学分 研究方法类课程9学分

30700193博弈论基础(英)3学分 30700383社会科学统计学入门3学分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1)3学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3学分 专业交叉类课程(≥3学分)40700413政治社会学3学分

40700573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3学分 40700723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30700433社会心理学3学分

行为经济学3学分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3(2)专业课程 45学分 1)社会学专业 4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24学分 30700113中国社会3学分 40700133社会统计学3学分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1)3学分 40700113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3学分 40700183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3学分 30700633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3学分 40700153文化人类学3学分 40700103社会分层与流动3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21学分 40700383经济社会学3学分 40700363城市社会学3学分 发展社会学3学分

40700373医学社会学3学分 40700353农村社会学3学分 40700163组织社会学3学分 40700733环境社会学3学分 40700343家庭社会学3学分 宗教社会学3学分 历史社会学3学分 老年社会学3学分 人口社会学3学分

40700903性别社会学3学分 犯罪社会学3学分 消费社会学3学分

40700583中国社会学史3学分 40700143社会网分析3学分 30700203社会运动3学分

40700173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3学分 40700093社会心理学3学分 公民社会3学分

40700823劳工社会学3学分 40700523教育社会学3学分 2)经济学专业 4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24学分 30510743中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 40700283中级宏观经济学3学分 30700023经济思想史3学分 40700533世界经济史3学分 30510973计量经济学(1)3学分

40700923中级政治经济学3学分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4 40700683中国经济专题3学分 40701313货币银行学3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21学分 40700763经济学方法论3学分 40700702中国经济史2学分 30700183公共经济学3学分 30700082发展经济学2学分 40700663制度经济学3学分 40700302区域经济学2学分

30700173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3学分 40510763国际经济学3学分 40700553公司金融学3学分 40510943产业组织理论3学分 40510113国际金融3学分 30510123会计学原理3学分

40510652组织设计与人力资源经济学2学分 40510973劳动经济学3学分 30700342管理学2学分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2学分

40700962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导论2学分 技术创新经济学3学分 萧条经济学3学分 管理思想史3学分

3)国际政治专业 4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23学分 40700563近代国际关系史3学分 30700533比较政治学基础3学分 40700573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3学分 40700213国际组织3学分

30700362国际关系学理论基础2学分 30700383社会科学统计学入门3学分 40700473外交学3学分 40700233中国对外政策3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

40700063当代国际关系史3学分 40700223当代西方政治思潮3学分 40700053国际关系学概论3学分 40700672国际关系英文文献选读2学分 40700333科学技术与国际安全3学分 40700423美国政治与外交3学分 40700193国家安全概论3学分

40700203日本研究3学分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5 国际关系论文写作3学分 40700463国际经济法3学分 30700223当代中美关系3学分

40700453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与实践3学分 30700242地区研究2学分 40700592外交外事实务2学分 40700612中国政府与政治2学分 40700622战争与和平研究2学分 30700452国际关系定量分析基础2学分 40700832文化与国际关系2学分 30700612西亚非洲研究2学分 40700802原苏联东欧地区研究2学分 40700672公众舆论、政治与对外政策2学分 4)心理学专业 4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28学分 30700504普通心理学4学分 30700443生理心理学3学分 30700483实验心理学3学分 30700393人格心理学3学分 30700553发展心理学3学分 30700403认知心理学3学分 40700693心理统计学3学分 30700493异常心理学3学分 30700463心理测量学3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17学分 34000223人体解剖学3学分 30700423实验心理学实验3学分 30700413认知神经科学基础3学分 40700872跨文化沟通2学分

30700272现代心理学前沿问题选讲(英)2学分 40700792心理学史2学分 工业心理学2学分

40700882职业心理学2学分 30700603行为经济学(英)3学分 30700542健康心理学2学分 40700913管理心理学3学分

4070081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3学分 心理学与哲学2学分 30700572文化心理学2学分 30700513思维心理学3学分 高级统计3学分

心理学研究软件介绍2学分

科学研究基础训练1学分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6 事件相关电位2学分

40700852心理学专题讲座2学分 4.实践环节15学分

12090043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学分 10640852大一外语强化训练2学分 30700592社会实践2学分 40700504暑期外语训练4学分 40700394专业实习4学分 5.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40700010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进入第七学期后,由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7 社会科学实验班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 3周 考查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11 体育(1)1 2 考查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2 考查 10640532 英语(1)2 2 考试

10420963 大学数学(1)(社科类)3 3 考试 40700273 政治学概论 3 3 考试 20700012 社会学概论 3 3 考试 文化素质选修课 4 4 考查 合计: 19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21 体育(2)1 2 考查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2 考试 10640682 英语(2)2 2 考试 10420973 大学数学(2)(社科类)3 3 考试 40700283 心理学概论 3 3 考试 经济学原理 3 3 考试

30700383 社会科学统计学入门 3 3 考试 科学技术史 3 3 考查 合计: 21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640852 大一外语强化训练 2 3周 考查 30700592 社会实践 2 2周 考查

合计: 4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8 第二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31 体育(3)1 2 考查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3 考试 10420984 大学数学(3)(社科类)4 4 考试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1)3 3 考试 30700193 博弈论基础(英)3 3 考试 30700292 心理学研究方法 2 2 考试 10641132 英语(3)2 2 考试 文化素质课 4 4 合计: 23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9 社会学专业 第二学年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41 体育(4)1 2 考查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4 3 考试

40700113 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3 3 考试 40700123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3 3 考试 40700133 社会统计学 3 3 考试 40700103 社会分层与流动 3 3 考试 40700413 政治社会学 3 3 考试 30700113 中国社会 3 3 考试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 3 考试 专业交叉课 3 2 考试

10641142 英语(4)2 2 考试 合计 30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504 暑期外语训练 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10 体育专项(1)2 考查

40700183 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下)3 3 考试 40700153 文化人类学 3 3 考试 40700163 组织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373 医学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343 家庭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363 城市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733 环境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143 社会网分析 3 3 考试 英语选修 2 2 文化素质选修课 3 3 合计: 29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20 体育专项(2)2 考查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0 40700383 经济社会学 3 2 考试 40700823 劳工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523 教育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353 农村社会学 3 3 考试 宗教社会学 3 3 考试

40690303 现代西方哲学 3 3 考查(专业互选课必选)文化素质课 2 2 英语选修 2 2 专业选修课 3 2 合计: 25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394 专业实习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30 体育专项(3)2 考查 消费社会学 3 3 考试 老年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173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3 3 考试 30700203 社会运动 3 3 考试 40700093 社会心理学 3 3 考试 宗教社会学 3 3 考试

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研读 3 3 考试 中国社会学史 3 3 考试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6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40 体育专项(4)2 考查 发展社会学 3 3 考试 历史社会学 3 3 考试 公民社会 3 3 考试

40700903 性别社会学 3 3 考试 40700010 综合论文训练 15 英语选修 2 合计: 29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1 经济学专业 第二学年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41 体育(4)1 2 考查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4 3 考试

10420994 大学数学(4)(社科类)4 4 考试 30700023 经济思想史 3 3 考试 10641142 英语(4)2 2 考试 40700533 世界经济史 3 3 考试 40700723 政治经济学原理 3 3 考试 40700283 中级宏观经济学 3 3 考试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 2 考试 合计: 25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504 暑期外语训练 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10 体育专项(1)2 考查 30700082 发展经济学 2 2 考试 30510973 计量经济学(1)3 3 考试 40510943 产业组织理论 3 3 考试 40700702 中国经济史 2 2 考试 30510743 中级微观经济学 3 3 考试 40510973 劳动经济学 3 3 考试 40510763 国际经济学 3 3 考试 专业交叉课 3 3 考试 文化素质课 3 3 考查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7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20 体育专项(2)2 考查 30700183 公共经济学 3 3 考试 40700763 经济学方法论 3 3 考查

30700713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 3 3 考查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2 30700342 管理学 2 2 考查

40510652 组织设计与人力资源经济学 2 2 考查 40700743 货币银行学 3 3 考试 30510113 国际金融市场 3 3 考试 文化素质课 2 2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3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394 专业实习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30 体育专项(3)2 考查 40700683 中国经济专题 3 3 考查 40700663 制度经济学 3 3 考查 40700543 经济学前沿专题 3 3 考查 管理经济学 2 2 考查

40700302 区域经济学 2 2 考查 30510182 投资学 2 2 考试

40510734 金融经济学导论 4 4 考试 30510123 会计学原理 3 3 考查 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研读 3 3 考试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7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40 体育专项(4)2 考查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 2 2 考查 演进经济学 2 2 考查

40700553 公司金融学 3 3 考试 40510022 经济法 2 2 考查 40700010 综合论文训练 15 英语选修 2 合计: 26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3 国际政治专业 第二学年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41 体育(4)1 2 考查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4 3 考试 10641142 英语(4)2 2 考试 40700563近代国际关系史 3 3 考试 40700473 外交学 3 3 考试 40700233 中国对外政策 3 2 考试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 2 考试 30700452 国际关系定量分析基础 2 2 考试 30700533 比较政治学基础 3 3 考试 合计: 23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504 暑期外语训练 4 4周 合计: 4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10 体育专项(1)2 考查 40700063 当代国际关系史 3 3 考试 40700672 国际关系英文文献选读 2 2 考试 40700463 国际经济法 3 3 考试 40700423 美国政治与外交 3 3 考试 30700223 当代中美关系 3 3 考试 30700383 社会科学统计学入门 3 3 考试 30700362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 2 2 考试

30700622 公众舆论、政治与对外政策 2 2 考试 文化素质课 3 3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4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4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30 体育专项(3)2 考查 40700223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3 3 考试 40700333 科学技术与国际安全 3 3 考试 40700203 日本研究 3 2 考试 40700612 中国政府与政治 2 2 考试 40700622 战争与和平研究 2 2 考试 40700573 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 3 3 考试 30700612 西亚非洲研究 2 2 考试 40700802 原苏联东欧地区研究 2 2 考试 文化素质选修课 2 2 考查 英语选修 2 2 专业交叉课 3 3 考试 合计: 25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394 专业实习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40 体育专项(3)2 考查 40700592 外交外事实务 2 2 考试

40700752 中国和印度的地区外交 2 2 考试 40700213 国际组织 3 2 考试 30700242 地区研究 2 2 考试

40700483 国际关系论文写作 3 3 考查 40700832 文化与国际关系 2 2 考查 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研读 3 3 考试 英语选修 2 合计: 19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40 体育专项(4)2 考查 40700193 国家安全概论 3 3 考查 40700010 综合论文训练 15 考查 英语选修 2 合计: 20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5 第二学年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041 体育(4)1 2 考查 10641142 英语(4)2 2 考试

106102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4 3 考试 30700504 普通心理学 4 4 考试 40700693 心理统计学 3 3 考试 30700483 实验心理学 3 3 考试

30700463 心理测量学(双语)3 3 考试 30700261 生涯发展与规划 1 1 考查 40700792 心理学史 2 2 考查 合计 24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504 暑期外语训练 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10 体育专项(1)2 考查

30700433 社会心理学 3 3 考试 专业互选课必选 30700553 发展心理学 3 3 考试 30700393 人格心理学 3 3 考试 30700493 异常心理学 3 3 考试

30700272 现代心理学前沿问题选讲(英)2 2 考查 34000223 人体解剖学 3 3 考试 30700423 实验心理学实验 3 3 考试 文化素质课 2 2 考查 英语选修 2 2 考查 专业交叉课 3 3 考试 合计 27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20 体育专项(2)2 考查

30700403 认知心理学 3 3 考试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6 生理心理学 3 3 考试 30700542 健康心理学 2 2 考查 40700642 语言心理学 2 2 考试 40700652 数据分析(英)2 2 考查 30700572 文化心理学 2 2 考试 40400813 心理咨询与治疗 3 3 考试 文化素质课 3 3 考查 英语选修 2 2 合计: 24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700394 专业实习4 4周 考查 合计 4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30 体育专项(3)2 考查 40700782 管理心理学 2 2 考查 30700513 思维心理学 3 3 考查 40700872 跨文化沟通 2 2 考查 30700413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3 3 考试 30700522 高级统计 2 2 考试 40700882 职业心理学 2 2 考查 30700603 行为经济学 3 3 考试 40700842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2 2 考察 40700892 工程心理学 2 2 考查 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研读 3 3 考试 合计: 24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篇3: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一、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法学本科专业, 法学本科在校生人数为30万人左右。法学本科教育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 法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却有所下降, 法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1. 法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和模式趋同。

各高校法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无非是学术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或二者的统一, 没有根据各类法律职业本身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强调法学各个部门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讲授, 所谓的实践教学、诊所式教育亦流于形式。这种目标和模式下, 培养出来的法学本科生没有自己的特色、无法满足各类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 导致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

2. 法学教师普遍缺乏法律实务经验。

高校法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法学院系的应届毕业生, 他们的社会经历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这类法学教师可能掌握了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 但是严重缺乏法律实务经验,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法学乃实用之学, 法律的生命在于应用。缺乏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学教师, 很难培养出具备法律实践能力, 符合特定法律职业需要的实务型法学本科生。

3. 针对法学本科生的实务型教材匮乏。

目前的法学本科教材基本上是对某一法律部门理论的系统阐述, 内容无非是部门法的概念、特征、调整对象、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偏重于法律实务的案例教程, 也是以案例阐释法理或法律的适用, 很少涉及案件处理各个环节中各类法律职业人的实务工作。为突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教育模式, 法学本科生更多需要学习和了解的是不同法律职业群体在具体工作中, 如何分析案例、适用法律, 各个工作环节中需要从事什么工作和注意什么事项。而这方面的教材恰恰少之又少。

4. 法学本科生的实习、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为了培养法学本科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不少法学院系都设置了法律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法学院系与实习、实践单位合作交流不够, 带队教师与指导老师缺乏沟通, 学生在实习、实践单位往往从事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再加上管理松散、组织乏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掌握多少法律实务知识和技能, 更没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某一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应用法学基本理论概览

应用法学是关于特定法律职业人员如何应用法律的一门学科, 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特定法律职业人员在法律实务中应用法律的原则、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研究内容的学科。应用法学突破了现有法学研究和教学纵向分割的模式, 突出以法律职业为界构建跨部门法、系统化的实务主导型的研究和教学模式, 较好地契合了我国法治建设从立法本位向执法、司法本位转化的实际需求。[1,2]应用法学作为新兴的法学学科, 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 主要由法律应用的主体论、方法论和对象论三部分构成: (1) 法律应用的主体论。法律应用的主体是指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职能部门及职业人员。应用法学从不同职能部门及职业主体的角度, 研究其各自履行职责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方法、技术、原则和规律等内容, 注重对不同职业主体分类培养, 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法律应用的方法论。法律应用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方法。应用法学应针对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方法、技术、原则、规律等一般性原理进行研究, 探讨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共同性特征和要求, 力求法律实施的公正、统一。 (3) 法律应用的对象论。法律应用的对象是对同种类型案件和典型代表案件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实证分析, 以建立和完善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制度, 从而使同类案件或类似案件运用法律或法律适用的标准统一。[3]这种以特定法律职业群体为分类标准, 以其运用或适用法律的方法、技术、原则和规律等为研究内容的法学学科理论, 突破了现有各自为政的法学学科划分理论, 疏通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之阻隔, 为培养跨学科、实务型的法学本科生指明了方向。

三、实务型法学本科生培养的思考

以应用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 结合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以特定法律职业为导向的实务型法学本科生。

1. 创新法律实务教育模式。

克服法学本科生培养同质化倾向, 将培养特定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根据所设定的培养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变革教学评价机制, 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特定法律职业群体所需运用和适用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的讲授, 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对特定法律职业群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的熟悉和掌握。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相关法律知识, 初步胜任特定法律职业工作的能力。

2. 培养法律实务教育师资。

培养实务型的法学本科生, 离不开具备法律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改变法学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阅历和“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内容, 各高校应当建立“教学、研究、实践、进修”相结合的法律实务教育师资培养机制, 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调研和实务部门挂职锻炼, 给教师提供参与法律实务的机会。此外, 法学院系还应当有计划地聘请具备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特定法律职业人士, 通过兼职授课、举办实务知识和技能讲座、担任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等方式, 指引法学本科学习、思考和实践。[4]

3. 构建法律实务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的优劣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影响。虽然实务型法学本科生的培养重在实践能力的锻炼, 但课程教学仍然是培养实务型法学本科生的重要内容。特定法律职业群体所需运用和适应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 特定法律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 都可以通过综合、提炼编著为相应的教材。以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特定法律职业群体所需知识和技能为内容构建法律实务教材体系, 可以为法学本科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指导, 从而使其少走弯路, 更快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特定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 建设法律实务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务型法学本科生的重点, 法律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加强与特定法律职业部门的合作, 根据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实务型法学本科生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法学院系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和进行经常性的交流, 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及时地告知实践教学基地, 并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反馈适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 实践教学带队教师与特定法律职业部门的指导教师应当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以便带队教师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学习、锻炼状态, 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从而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建学.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N].人民法院报, 2012-01-16 (6) .

[2]张平.应用法学是当代法制建设的生力军[N].人民法院报, 2011-12-26 (2) .

[3]张平.发展应用法学:让实践与理论并重[N].光明日报, 2012-03-29 (15) .

篇4: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一、法理学论文选题

1、论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特点

2、论法律适用中的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方法

3、论立法语言的特点

4、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

5、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6、论法律事实与法律判断的关系

7、论法律原则的作用

8、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9、论法律与道德在法律适用中的关系

10、当代社会对立法的制度诉求

11、社会发展中的法律功能研究

12、论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13、论权力制约

14、立法的社会功能研究

15、论立法的科学性原则

16、论立法的合法性原则

17、论法律权威的形成

18、论媒体与法律监督的关系

19、论审判独立与舆论监督 20、论法官的角色要求

21、立法权限度的法理思考

22、论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23、论法律解释的方法

24、论法律解释与司法公正

25、论法官的法律解释权

26、论权利冲突的制度诉求

27、关于“恶法亦法”的思考

28、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29、论法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二、宪法学论文选题

1、论违宪审查模式

2、论新闻自由的界限

3、论公民私有财产的法律保障

4、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5、论我国的选举原则

6、论公民表达自由的方式

7、论宪法的国际化趋势

8、论人权保护的区域化

9、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的保护

10、论宪法的司法化

11、论迁徙自由

12、论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13、论民主的多元化——现代民主发展趋势

14、论权力制约原则

15、论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关系

16、论宪法基本权利的救济

17、论宪法惯例

18、论宪法解释

19、论宪法的功能

20、论我国的审判独立原则

21、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22、论言论自由权

23、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24、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25.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6.论公民的受教育权

27.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

28.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辨证分析

三、国际公法论文选题

1.论人权的历史沿革与中国的人权保护 2.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机制 3.论海洋法中的专属经济区制度

4.论战争法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发展趋势

5.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看我国海洋权益的保护 6.论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7.论战争犯罪及其责任 8.论引渡的国际法规则 9.论国际法律责任制度

10.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原则 11.论国家主权原则面临的新挑战 12.论国际关系中的互不侵犯原则 13.论国际关系中的不干涉内政原则 14.论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15.引渡制度与我国的实践 16.论庇护制度

17.论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及划界原则 18.海域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19.论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20.战争法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21.论外交保护的国际法规则 22.论二战后战争法的新发展

23.论二战后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发展 24.国际法视野中的台湾问题

25.论反恐国际法律体制的发展趋势 26.论国际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7.论战俘的待遇

28.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9.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与国际法的发展 30.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

31.论国际人道主义法对平民的保护 32.从国际法看中日钓鱼岛争端 33.论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

四、国际经济法论文选题

1.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救济 2.论反倾销调查中对损害的认定标准

3.论信用证的审单标准 4.论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 5.论海运提单的法律性质

6.论外资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

7.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补救 8.论特许协议的法律问题

9.论投资准入与国民待遇

10.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 11.论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的解决机制

12.论国有化及其补偿标准

13.论《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投资措施的规制与约束 14.《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投资的规制与约束 15.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16.论国际证券欺诈的法律管制 17.论对跨国银行的法律管制 18.《华沙公约》的适用范围及其责任制度研究 19.论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20.论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措施

21.论东道国对跨国银行分行准入条件的管制 22.论保障措施的适用条件

23.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的权利担保

24.论WTO国民待遇的法律规则 25.论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行使

26.论国际项目贷款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27.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研究 28.论记名提单下无单放货纠纷的法律适用 29.网上国际商事仲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30.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31.论国际融资的物权担保

32.论双边投资保护条约对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保护 33.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的“仓至仓”责任条款 34.论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法律管制

35.WTO的司法审查与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36.国际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法律应对 37.论对跨国银行法律管制的新发展 38.论对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法律管制

39.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专利的法律保护

40.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41.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未披露信息的法律保护

五、国际私法论文选题 1.论准据法的选择方法 2.论遗嘱准据法的确定

3.论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4.论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

5.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6.论区际司法协助

7.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 8.论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9.论国际商事交往中法律选择方法的新发展 10.论涉外扶养的法律适用 11.论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

12.论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机制 13.论法院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监督与干预 14.论我国有关公共秩序保留的立法与实践

15.论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16.论TRIPs协定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继承与发展 17.论冲突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18.论国际私法中法院地法的适用 19.论连接点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20.论反致的发展趋势

21.论国际私法中弱方当事人保护原则

22.论我国有关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

23.论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原则 24.论海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25.论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

26.论《纽约公约》视野下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27.论外资国有化及其补偿标准的法律问题 28.论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原则

29.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与实践中的运用 30.论BOT项目的法律适用 31.论国际私法的组成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32.论国际私法中的反致制度

33.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原因分析 34.论域名商标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35.论国际贷款协议的法律适用

36.论涉外专利的法律适用

37.论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38.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39.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法律适用 40.论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 41.论住所冲突及其解决法则

42.论解决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的方法 43.论涉网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44.论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与程序 45.论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六、民法、知识产权法论文选题 1.论网络侵权责任 2.遗失物制度研究

3.论有限合伙的法律问题

4.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5.法人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6.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7.论表见代理的适用 8.论取得时效制度 9.论校园事故责任

10.论物权公示公信制度 11.论不动产物权的登记制度 12.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13.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14.论特殊侵权行为 15.论物权的效力

16.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17.论用人单位的责任 18.论民法的权利法性质

19.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 20.论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21.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22.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23.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24.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25.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26.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27.论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 28.论格式条款 29.论善意取得制度

30.论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31.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 32.论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体资格 33.论房屋按揭法律问题 34.论合同法的附随义务 35.论预期违约制度 36.论可撤销民事行为 37.论共同侵权行为 38.论权利质押 39.论过错责任原则 40.论共同危险行为 41.论名誉权的民法保护

七、刑法学论文选题

1.论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2.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 3.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4.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辨析 5.论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辩证关系 6.犯罪客体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7.论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8.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以某案为例 9.论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 10.论犯罪未遂的特征 11.论犯罪既遂

12.论我国刑法中的教唆犯

13.论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 14.论我国刑法中的罚金刑 15.论我国刑法中的死缓制度 16.论一般累犯

17.论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制度 18.论危险犯

19.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20.论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界分 21.试论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22.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3.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24.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25.论刑法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6.论疏忽大意过失的认定 27.论正当防卫中的逆防卫 28.论犯罪集团 29.论非法经营罪

30.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1.论生产销售假药罪

32.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33.论刑法对虚拟财产的保护 34.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初探

35.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 36.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初探

37.我国死刑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以“郑筱萸”案为视角

38.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自由刑改革初探

39.论管制刑在我国的适用现状及其完善意见

40.论罚金刑制度及其改革完善

41.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非刑罚处罚探析

42.自首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 43.立功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 44.论累犯制度的理论根据及实践认定 45.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缓刑适用若干问题 46.论假释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47.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48.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要件探讨 49.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探讨

50.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理论与实践

51.新型贿赂犯罪探析--以两高最新司法解释为例

52.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界定 5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探讨 54.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若干问题探析 55.重大责任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

56.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探究

57.劫持航空器罪若干问题探析

58.洗钱罪的若干问题探析

59.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理论与实践

60.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界限探析

61.保险民事纠纷与保险诈骗刑事犯罪的界限实证分析

62.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亲告罪名价值解读

63.强奸罪若干基本问题探析

64.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65.新型盗窃犯罪探析(网络虚拟财产、使用盗窃等)

66.“携带凶器抢夺”探析

67.转化型抢劫若干问题研究

68.“诉讼诈骗”行为定性探讨

69.侵占罪的若干问题

70.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法背景与实践问题

71.重婚罪的若干问题

72.行使权利行为与敲诈勒索界限探讨 73.赌博犯罪防治对策的刑法思考――以“六合彩”的泛滥为例

74.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探析

75.新型网络色情犯罪对刑法学的冲击与挑战

76.毒品犯罪若干问题探析

77.论卖淫相关行为的非罪化 78.论非法占有的目的 79.论对事实认识的错误 80.论对法律认识的错误 81.论身份犯

82.论交通肇事犯罪中的逃逸 83.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84.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85.论骗购外汇罪

86.论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 87.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88.论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 89.论恐怖组织的认定 90.论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91.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92.论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93.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94.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95.论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96.论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97.论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 98.论不报、谎报安全事故作业罪 99.论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100.论虚假破产罪

101.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102.论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 103.论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104.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108.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八、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 2.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论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义务 4.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5.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选择 6.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 7.论直接言词原则 8.论口供

9.论司法权对侦查权的控制 10.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11.论沉默权

12.论无罪推定原则 13.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4.论控审分离原则 15.论辩护制度 16.论司法鉴定制度

17.论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 18.论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

19.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健全与完善 20.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研究 21.刑事庭审制度研究

22.陪审制与参审制的比较研究 23.论诉讼及时原则

24.证人不出庭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5.论证人证言 26.论物证 27.论书证

28.论刑事回避制度 29.论刑事再审制度 30.论监听制度 31.论逮捕

32.论保释制度

33.当事人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比较研究 34.举证时限制度探微

35.刑事诉讼及时原则解读

36.判例法的借鉴与本土化研究 37.法律监督原则探析 38.计算机证据研究

39.现场勘查与正当程序问题研究 40.参与原则解读

41.程序法定原则探微 42.司法独立原则解析 43.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44.控审分离原则探微

45.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研究 46.控辩平衡原则解读 47.刑事证明对象研究 48.“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 49.直接言词原则解析 50.刑事回避原则研究 51.刑事期间制度研究 52.论附带民事诉讼

53.刑事被害人的地位权利及保障分析 54.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研究

55.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合理配置 56.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审视

57.两大法系保释制度比较研究

58.两大法系对侦查权的监督比较研究 59.论诱惑侦查

60.刑事简易程序研究 61.优势证据规则研究

6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解读 63.沉默权制度的理性分析

64.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地位与作用 65.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66.论刑事诉讼中的交叉询问 67.暂缓起诉制度研究

68.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合理配置 69.强制侦查的法律控制与司法审查 70.死刑复核程序研究

71.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法理分析 72.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73.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的冲突与平衡 74.论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 75.辩诉交易制度解析

76.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探析 77.刑事再审程序研究 78.补强证据规则释义 79.集中审理原则解析 80.当庭宣判制度研究 81.保释制度研究

82.论刑事辩护人权利的保障 83.论辩护人的会见权

84.论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85.完善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构想 86.论公开审判

87.对两审终审制度的反思 88.论上诉不加刑 89.审级制度研究

90.刑事审判模式探析

91.论“普通程序简化审” 92.公诉转自诉制度研究 93.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 94.陪审制度研究

95.两大法系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96.论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97.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 98.公诉权的滥用及其制约研究 99.论补充侦查

100.刑事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

101.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探析 102.刑事侦查监督问题研究 103.侦查讯问制度研究

104.建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 105.自白任意规则 106.品格证据规则 107.论拘留

108.论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109.论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110.刑事辩护制度的价值分析

111.审判中心主义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112.论测谎证据 113.被害人陈述释义

114.论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现状及其完善 115.刑事鉴定结论研究 116.论视听资料 117.证明标准探微

118.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 119.证明责任研究

120.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121.论刑事庭审的举证、质证与认证 122.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123.论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拒绝作证权 124.论辩护律师的在场权 125.羁押的理性控制研究 126.翻供问题研究

127.论原始证据优先规则 128.品格证据的法律分析

129.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不足原因分析

九、律师制度与实务、公证律师学论文选题

1.中西方律师制度比较(可加小标题,如中美、中法„律师制度比较)2.论律师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3.论律师事务所的性质和地位

4.论律师的社会责任

5.论律师在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6.我国律师职业的风险分析 7.律师执业纪律初探

8.析律师执业的诚信要求 9.论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 10.论公证的证据效力 11.论提存公存的应用

12.浅析婚前财产公证的应用 13.论公证书的域外效力

14.论公证特定管辖的应用和作用

十、婚姻法、继承法论文选题

1.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2.我国可撤销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3.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调控 4.论我国亲属制度的立法完善 5.论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

6.我国协议离婚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7.我国判决离婚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8.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完善 9.人工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探析 10.论夫妻约定财产制

11.我国的扶养制度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12.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加小标题)13.论代位继承制度 14.论遗赠扶养协议 15.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16.夫妻家事代理权研究

十一、民事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民事诉权的法律保护 2.论民事审判公开制度 3.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4.论民事诉讼保全制度 5.论民事司法鉴定制度

6.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 7.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8.论民事诉讼中的推定 9.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 10.论民事诉讼质证制度 11.论民事诉讼认证制度

12.论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 13.论民事执行异议制度

14.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 15.论我国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 16.论测谎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17.论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18.论民事诉讼证据调查 19.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20.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1.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二、法律史学论文选题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及其现代化 2.晚清法律变化原因及成就 3.陪审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4.违宪审查制度比较与评析 5.近代西方民主的产生与发展 6.沈家本“中西会通”的法律观 7.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8.论清末法制的转型

9.明清经济立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0.中国古代清官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11.西方自然法思想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12.中国古代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13.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4.孟德斯鸠的宪政思想及其启示 15.萨维尼的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6.洛克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7.埃利希的“活法”思想对中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18.庞德的社会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9.日本法制改革及其启示

20.海瑞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1.中国古代基层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22.中国古代株连制度的历史评价

23.美国司法独立对中国司法制度建设的启示 24.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特点

25.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6.中国古代“重刑轻民的法律观”探析 27.清代少数民族立法及其启示

28.清末“礼法之争”的原因及其本质 29.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0.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婚姻法研究 31.卢梭的法律思想及其启示

32.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33.汉高祖的“选贤”思想及其启示

3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管制及其启示 35.清朝厉行海禁政策的得失 36.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研究

37.古代官箴的流变及其现代价值 38.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路径 39.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流变

40.孔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1.韩非的法律思想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42.朱熹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43.秦朝“以法治国”的成败分析

十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论文选题 1.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2.论行政权的异化及其法律规制 3.论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4.论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5.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6.论行政公开原则 7.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8.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 9.我国行政授权组织研究 10.我国行政委托制度研究 11.我国公务员权利制度研究 12.《公务员法》的创新与反思 13.论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 14.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5.论公务员职务行为的界定标准 16.论公务员的回避制度

17.学校法人地位的法律分析 18.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法律地位 19.消费者协会的法律问题研究 20.论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 21.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22.准行政行为研究

23.行政征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24.行政确认的法律属性研究 25.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研究

26.从行政许可的撤销看公共利益的界定 27.试论我国行政指导之法治化之路 28.试析行政调解制度之变革

29.试析禁止单方接触相关制度建设 30.行政参与原则

31.论正当法律程序与听证制度 32.行政诉权及其保障问题研究 33.可诉性行政行为研究

34.公共设施损害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35.交通事故鉴定行为的可诉性问题研究 36.学校处分行为的法律救济问题研究 37.行政指导行为的可诉性问题研究 38.论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39.比较民诉与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制度 40.论行政诉讼停止执行的判断标准 41.论确认判决的选择和适用 42.论行政赔偿范围的扩大

十四、经济法、商法论文选题

1.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理念

2.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法思考

3.论经济法的可诉性

4.论经济法实施中行政执法制度的完善

5.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6.论一人公司经营风险的法律调控制度 7.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8.论公司资本制度

9.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10.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

11.论公司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完善 12.论股东与非股东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1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问题

14.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法律责任

15.论公司董事义务规定的立法完善

16.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选聘制度的法律构建 17.论股权的性质

18.股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19.论公司股份的回购

20.论公司职工持股的法律问题 21.公司相互持股法律问题研究

22.论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调整 23.公司僵局救济途径的法律思考 24.论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 25.论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

26.合伙人滥用有限责任的防范

27.我国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条件的立法思考 28.论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29.专利权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衔接 30.论商业贿赂及其法律责任 31.不正当有奖销售的法律规制 32.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3.完善“消费者”定义的立法思考 34.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途径

35.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 36.论医患关系的法律调整

37.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38.论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39.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法律保障机制 40.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研究 41.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42.论广告侵权及其法律责任 43.价格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44.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监督机制的完善 45.论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46.银行卡挂失法律问题初探

47.中国财政收支管理中的法制问题研究 48.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49.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探讨 50.论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完善 51.反避税的法律对策研究

52.论市场经济下我国商事主体的重构 53.票据权利救济的选择 54.试论票据抗辩

55.试论票据的善意取得 56.空白票据法律制度探究

57.论中介服务机构在证券法中的地位及责任 58.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59.证券内幕交易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60.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61.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中股东利益平衡法律问题研究 62.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63.论我国保险制度的完善

64.保险费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65.论保险法中的自杀条款

66.论保险合同中的“不利解释”原则 67.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辨析 68.论破产债权的范围 69.论自然人破产制度 70.论商号权的转让

71.连锁经营的法律问题探讨 72.特许经营法律问题研究 73.论排污收费制度

74.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75.试论环境污染纠纷中的无过失责任 76.试论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 77.论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素

78.试论环境诉讼案件中的诉讼资格限制问题 79.浅析环境诉讼中的集团诉讼 80.论环境公益民事诉讼

8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立法思考

82.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83.劳动关系的界定及其法律适用 84.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85.未成年工维权问题探析

86.最低生活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87.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困境与改革路径 88.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 89.论不定期劳动合同

90.劳务派遣中受遣员工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 91.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篇5: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

论保险合同纠纷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学 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平顶山分校

姓 名 马立军

学 号 041120083

指导老师 张建军

目 录

一、保险专业法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点

1、《保险法》调整的对象

2、《保险法》的主要特点

二、保险合同形成纠纷的成因

1、保险立法滞后引发的纠纷

2、保险法规解释不当引发的纠纷

3、如实告知义务不清引发的纠纷

4、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三、保险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

1、协商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2、仲裁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3、诉讼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四、规避保险合同纠纷的措施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保险不健全、无法可依的局面,使保险业步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经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我国保险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几年来,以《保险法》为主体,以相关法规、条例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保险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由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保险业恢复经营的历史较短,相关业务领域的管理工作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造成许多保险合同的法律纠纷问题。本文就保险法形成的过程,保险合同法律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述解决法律纠纷的途径。

关键词:保险合同 法律问题 解决途径

论保险合同纠纷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一、保险专业法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保险业开始于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保险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道路,1958年停办了国内保险业务。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必须立法工作不断给加强。在规范保险合同行为方面,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对保险合同作了专门规定;1983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海上保险合同作了规定。在规范保险经营和管理方面,1985年国务院制定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以上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险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5年6月30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同年10月1日实施。作为保险业的基本法律,《保险法》把保险业法和保险合同法合并到一部法律中,它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保险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保险法》调整的对象

保险法是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是调整国家与保险企业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市场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竞争的规则,否则无法保障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无法租金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二是调整保险活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以保险合同为纽带,将保险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联系起来,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契约行为的法律关系,是保险合同最基础的关系。保险法对这种最基础的关系进行规定,使保险关系主体双方的保险行为受到法律的规范。三是调整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笔筒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份的保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期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利益,但同时个保险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对保险市场的经营协作关系,保险法对保险企业之间的这种经营协作关系也作了明确规定。

2、《保险法》的主要特点

保险法被概括为具有技术性、社会性、国际性等共同特点,作为我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则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采用了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合一的立法体例。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两种立法体例,一种是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分别立法;另一种是将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合一。我国《保险法》采用的合并立法的体例,《保险法》由两部分组成,保险合同法,调整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横向的法律关系;保险系业法,调整保险管理机关与保险业经营者之间的监督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二者有机结合,组成一部完整的商业保险法。二是突出体现了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宗旨。保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各行各业,牵连万户千家,并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风险,用一定的保险费支出来解决未知风险造成的损失。三是明确了保险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保险业务的经营,涉及诸多化解,涉及专业知识与技术,需要专业人员为其服务,必须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它们是维系广大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纽带,也是保险人推销人。《保险法》对保险中介机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古人的涵义、特征、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监管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四是体现了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结合。《保险法》吸收国外保险法的精华,兼容国际通行规则,具有较强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前瞻性。

二、保险合同形成纠纷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诉讼案件急剧增加,这不仅给保险企业的正常管理带来诸多不利,而且给保险企业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而引发保险合同纠纷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保险立法滞后引发的纠纷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制定《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配套实施,但两年过去了《条例》仍没有出台。随着《道交法》的实施,将保险公司卷入了相关诉讼漩涡之中。其重要原因在于各方对《道交法》第七十六条的适用有不同的理解。《道交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有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监管部门明确说明商业第三者保险不能代替强制保险,保险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这一规定并不适应目前的第三者。然而,在保险纠纷案件中,第三者往往直接起诉保险公司,并要求按照强制保险的规定执行,司法部门也按照强制给予判决,造成商业保险履行强制保险的职责,扩大赔偿范围,给保险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

2、保险法规解释不当引发的纠纷

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有很多案件司法部门在裁决时经常应用《保险法》中“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进行判决,从而造成了大量不合理裁定。鉴于保险条款格式化及附和性的特点,《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就是常说的“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不恰当地引用“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尽管保险合同语义清晰,订立合同意图明确,合同内容完整。但司法部门却片面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往往给予保险人不利的判决。二是保险合同解释不规范。由于《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最高法院尚未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加之法院的一些审判人员对《保险法》和相关法规比较生疏,导致相同的条款在不同的地区解释不一致。三是在条款解释时,忽视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且不注重合同的整体性,断章取义,导致法律适用错误,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

3、如实告知义务不清引发的纠纷

当前很多保险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在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互相指责对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一是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未将免除责任条款部分向投保人解释清楚,没有书面认可,产生疑义而形成的纠纷,这是投保人向法院起诉的主要原因,也是判决保险人败诉的主要原因。二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公司操作不规范,甚至保险工作人员代替投保人在保险合同上签字,一旦产生疑义,或者如实告知义务未履行,将会给予不利于保险人的判决。三是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隐瞒事实未如实告知,如:机动车辆发生事故后再到保险公司投保,在处理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发现先出险后投保,保险标的与实事不符而产生的纠纷。

4、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保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操作不严谨,埋下了纠纷隐患。一是超规定、超权限承诺。有些业务人员,尤其是保险代理人员在展业中为了承揽业务,随意向投保人承诺超越理赔权限的责任,随意向投保人承诺超越条款内容的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发生事故,承诺无法兑现,从而引发纠纷。二是由于保险业普遍采用格式合同,并由保险人制定条款,所以,专业性强,被保险人很难理解条款的全面内容,加之条款用词有歧义,保险术语无解释,甚至主险于附加险表述不严密,从而引发合同纠纷。三是在签订合同时,特别约定不明确、财产坐落地址无明细、合同生效时间无约定等问题引发保险合同的纠纷。

三、保险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

1、协商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协商是指在保险纠纷发生后,由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在自愿和互谅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政策的规定,通过以实事为依据讲道理,以一方或双方作出妥协的方式来解决保险合同纠纷。协商处理保险合同纠纷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不论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如何,都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另一方面是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达成的协议不得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不得纵容非法行为,也不应给今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连锁反应。

2、仲裁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仲裁并非是解决保险纠纷的唯一途径,但相对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有很多优点,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利用仲裁方式解决保险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仲裁实行开庭不公开制度,保密性较强

按照我国《仲裁法》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仲裁采取开庭不公开的原则和制度。开庭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庭上相互辩论、澄清是非,但是当事人可以约定不开庭,仲裁庭根据书面材料作出裁决。不公开决定了仲裁庭的开庭不向公众开放,除了当事人等仲裁参加人外,不允许无关人员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如果保险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与客户的纠纷,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仲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

仲裁机构都备有分专业的仲裁员名册,仲裁员都是来自法律、经济和保险等领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对保险行业来说,因为其专业性较强,普通的法官和律师并不熟悉该领域的法律实务,诉讼中对保险公司自然不利。仲裁时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熟悉保险业务的仲裁员,更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三是仲裁排除了诉讼,更具有独立性

仲裁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一旦选择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只要仲裁协议有效,即排除了人民法院的管辖权,该纠纷只能通过仲裁解决。只有当事人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对保险公司而言,只要在保险合同中制订了有效的仲裁条款,就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与客户发生的争议就能通过不公开的方式解决。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仲裁机构之间也没有相互隶属关系,仲裁能够独立依法公正裁判,不受任何机关、团体或者个人干涉,具有最大的独立性。

四是仲裁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

仲裁是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协商为基础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庭管辖权的取得以当事人同意仲裁的协议为依据。自愿选择的方式决定了双方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友好氛围。整个仲裁过程中都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譬如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员和仲裁规则等,与诉讼相比,仲裁更具有灵活性。通过仲裁解决保险纠纷,保险公司将获得与客户友好协商和调解的坚实基础,从而更有利于分歧的解决。最后,仲裁具有快捷性和经济性。仲裁比诉讼程序更为快捷。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普通程序为6个月,重大疑难案件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仲裁程序一般可以在仲裁庭组成后3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在1个月内作出裁决。另外,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仲裁裁决或者调解书一旦作出即为终局裁决,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任何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为一级终裁一级收费,并且花费的时间比诉讼要少得多。

3、诉讼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诉讼是指合同当事人将纠纷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对纠纷进行裁决。在解决保险纠纷的众多方式中,诉讼的功能与优势是极为明显的,它具有较强的终局效力和执行能力。诉讼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无疑是人们愿意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最根本原因。

四、规避保险合同纠纷的措施

针对引发保险合同纠纷的多种原因,应从源头上采取措施,防范化解矛盾,减少和避免保险合同纠纷。

一是增强保险法制意识。保险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保险业主体加强《保险法》的贯彻执行,以法律法规来规范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强化内部管理,逐步使保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规范合同签订。在承保工作中,严格按照保险条款和相关要求,把好签单、验险和核保关,解决因承保不规范、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三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保险条款规定和解释。保险条款是格式条款,是由保险人制定的,有些条款的用词不严密,易使客户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因此,保险公司要及时总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容易引起歧义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做出的解释也要以适当的方式让客户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综上所述,保险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既有保险合同采用格式合同的特殊性,又有保险合同签订的不规范,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环境亟需改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逐步修订完善保险法律、法规,规范保险市场行为,做好《保险法》的贯彻执行和普及;同时,进一步明确合同当事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保险合同的签订的程序和标准,避免合同中的瑕疵,减少保险合同的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1、2、3、4、5、袁力,《保险法》修正解读,中国物价出版社。杨利田、夏雪芬,《中国保险法》,海潮出版社。王卫国,《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院贫困生的情况说明下一篇:关于开展迎新年拔河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