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会体育部中期述职报告

2024-04-19

研会体育部中期述职报告(精选6篇)

篇1:研会体育部中期述职报告

在过去的半年中,研会组织同学积极参与了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厦门大学第50届田径运动会、厦门大学软件学院第1届田径运动会、研究生篮球赛、羽毛球赛、厦门国际马拉松和足球联赛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

(1)在第50届田径运动会中,研究生研一研二所有人均参与,其中个人单项的有19人,并且8人成绩在前20名

(2)在首届软件学院田径运动会中,研究生研一研二所有人均参与,其中个人单项的有22人,并且10人成绩在前8名

(3)在2015年厦门大学软件学院2014第2届“超越梦想杯”足球联赛中,我班同学积极参与。

(4)在2015年厦门大学第十六届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研一研二的同学积极参与。体育部的同学同时作为研会干部,全程参与了赛前、赛时和赛后的组织安排工作。

(5)2016年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我院3名同学报了全程马拉松,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马拉松运动所锤炼的挑战自我、永不止步的精神。

(6)2016年“奔跑杯”篮球联赛,我院8名同学作为研究生队主力参加,并取得前八强的成绩。

文娱活动

研会组织并参与了多项文娱活动,包括了密室逃脱、课间以小运动、小游戏为主题的“动起来程序猿”活动等。

(1)“斗智斗勇”之密室逃脱

一味地埋头学习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劳逸结合才会更有效率。更了让同学们在平时高强度的科研学习之后,能够得到放松,同时为增进研究生院新老生的感情,促进校园和谐,同时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合作伙伴的重视度,促进新老生交流。,于2015年11月21日,组织密室逃脱体验活动,密室逃脱过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动小组成员集体的IQ过关!同时需要合理分工!协同作战!可以培养团队的协作思维与亲密的互动,无论是脑力、心力、体力、智力、胆力、想象力和洞察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2)“动起来程序猿”课间小运动、小游戏系列活动 软件专业的同学长期坐在电脑前学习、工作,大多数“程序猿”平日里比较缺乏运动,因此我们利用课间或者科研、学习、工作间隙,一起到户外,就近开展20分钟左右的集体小运动、小游戏,组织开展了名为“动起来程序猿”的活动。活动坚持每周举行,并且每周设计不一样的小游戏,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自觉加入其中。不仅为为长期坐在电脑面前的各位“程序猿”提供了活动筋骨的机会,更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篇2:研会体育部中期述职报告

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我是软件学院研会主席。

新一届的研会组成已有半年,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学院团委的正确指导下,在研会成员的通力配合下,在院研究生的鼎力协助下,研会得以正常地运作,顺利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学院给予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研会各部门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首先是研会青协。新一届研会成立初期,研会青协就组织开展了针对15级研究生新生的迎新志愿服务活动,研会所有研二成员担任了志愿者的角色,用半天的时间,顺利完成了研究生新生的报到工作。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会长期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厦软义务辅导是研会青协工作的重心。上半年,累计开展活动6期,服务对象从原来的22人扩展到40人,共有60名志愿者参与了活动,累计519个工时。除了常规的厦软义务辅导活动,研会青协还于15年10月负责了第十五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学院范围内招募了57名志愿者,分为会务、秘书、后勤、外联、财务等不同组别,协助完成了大会的各项工作。

学术部的常规活动是学术沙龙及我和我的软件故事。上半年,学术部共组织了两期学术沙龙、一期我和我的软件故事。

文体部在过去的半年里,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各项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校运动会、软件学院第1届田径运动会、研究生篮球赛、羽毛球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足球联赛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娱活动主要包括密室逃脱和“动起来程序猿”活动。

宣传部为研会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前期海报制作、中期跟踪拍照、后期写新闻稿的宣传工作。主要包括厦软义务辅导、我和我的软件故事、学术沙龙、研会全体会议等活动的宣传,另外还承担了新一届研会成员工作牌的制作工作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何静教授学术讲座的宣传工作。

办公室是研究生会的枢纽,承担着琐碎杂乱的日常工作。上半年,办公室完成了新一届研会通讯录的整合工作,处理了上一届研会遗留下来的报账工作,完成了文体部和学术部等部门相关活动的报账工作。

篇3: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探讨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实施意义,改进措施

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 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改善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度成为我国经济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新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变化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概述

中期财务报告, 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中期是一个会计年度之内、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它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 也可以是其他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期间。

(一) 中期财务报告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1、一体观和独立观。

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体观和独立观。一体观视每一中期为年度会计期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期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各应计项目的处理必须考虑到全年发生的情况, 年度经营费用需基于年度预测值 (如销售量、业务量) 进行估计并分配给各个中期。独立观视每一中期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 其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各应计项目的处理与年度财务报告的政策相一致。

2、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第3条规定:在判断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时, 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 不应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第10条规定:企业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采用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可见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侧重独立观。采用哪种方法编制中期报告很大程度上与其编制目的和所在环境有关。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会计造假行为屡屡发生, 因此, 采用独立观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二)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所遵循的

基本原则

1、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 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

2、充分披露原则。

充分披露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 它包括完整性和重要性两方面的内容。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包括与使用者相关的实际情况, 并给予全面的反映;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应该是重要的, 甚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

3、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信息应在失去影响决策的效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

4、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可比性指投资者能根据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劣, 对同一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经营业绩等方面情况进行比较, 以测定其发展趋势。

(三)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变化

1、比较报表。

为了体现可比性原则, 《新准则》第7条规定, 在中期财务报告中, 企业应当提供以下比较会计报表: (1) 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 (2) 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 (3) 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这是原制度中所没有的。执行新准则后, 公司财务报告不仅是数量的补充, 更重要是质量上的提高, 特别是现金流量表可以挤去中报利润的水分。投资者不仅能根据会计信息对不同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劣, 而且能对同上市公司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等进行比较, 以测定其发展趋势, 有助于中报决策用途的实现。

2、报表附注。

新准则保留了原制度要求披露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同时, 相应对披露内容进行了新的补充。第8条规定, 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该包括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收入与利润 (亏损) , 同时应当提供本中期 (或者本中期末) 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 以及上年度可比本中期 (或者可比期末) 和可比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比较数据。这体现了完整性原则。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 各个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差别, 财务报表使用者迫切需要了解分部信息评判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此外, 为了体现重要性原则, 新准则还强化了上市公司中报应该披露的内容。

3、季节性、周期性收入。

新准则第12条规定, 对于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的收入, 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之外, 企业都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这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使上市公司以往调节利润的手段受到限制。而在原制度中并无这样的规定。

4、不均匀发生的费用。

新准则第13条对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也有类似的处理, 即采用与年度报告一致的政策, 在年中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允许在年末预提或待摊, 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提或待摊。

5、会计估计的应用。

新准则第14条规定, 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基于合理的估计, 即对所有的重要信息能以恰当的披露, 中期财务报告比年度财务报告应用更多的估计。因一些不确定因素难以精确地计算, 只能加以估计。

二、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 虚假信息和利润操纵

由于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除特定情形外, 可以不经过审计, 这就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选择较低的标准。从以前年度公布的中期报告来看, 某些中期报告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存在不计或少计准备、费用掩盖或忽略重要信息的情况, 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 信息超载, 重点不突出

目前我国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包括重要提示、公司简介、主要财务指标、股本变动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经营情况的回顾与展望、重要事项及财务报告包括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报表附注等中期财务报表, 须经审计的公司还要编制现金流量表。在中期选择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内容如此繁杂的信息, 不但加大了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压力, 而且会大大降低信息的及时性。中期报告附注也有面面俱到之嫌而较为重要的季节性、周期性信息披露又不够详细仅仅披露季节性、周期性收入而没有披露相关费用和成本。此外, 对关联方关系及重大关联交易的披露存在疏漏, 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剩余资金的去向表述不详, 对重大事项如涉及诉讼、提供担保、或有事项等未做说明。

(三) 缺乏分部信息的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其年度财务报表中提供分部数据的企业在中报中也必须提供相应数据。而我国会计准则仅简单地要求报告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分部收入与分部亏损及利润。如今企业呈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球性发展趋势。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集团, 其风险和报酬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企业经营行业的性质和现状、经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策。

(四) 季节性问题和费用发生的不均衡问题

由于中期的未完成交易和事项比年度多, 而且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均衡性和季节性、周期性波动等对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影响也较大, 会计人员面临的会计环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较多。如果估计不正确, 可能会使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不实。

(五) 披露的及时性问题

在市场环境变化日趋剧烈的今天, 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许多信息即使非常可靠, 但是如果在提供时间上相对滞后其价值就会受损, 从而误导信息的使用者, 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虽然自2002年第一季度起, 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编制并披露季度报告, 但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境外上市的个别情况, 大部分中期报告还是半年报, 甚至还有些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公布中期报告, 重大事件延期披露, 存在以中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的做法。

三、对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改进意见

(一) 加强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督力度

我国应大力加强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督力度, 扩大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范围, 减少虚假信息。要特别重视对上年度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和上年度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交负责其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方能对外披露, 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时间,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一年中工作量严重失衡的状况。

(二) 简化中期财务报告的形式, 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

据了解, 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都是简化报表。我认为,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形式也应适当简化, 以缩短编制时间, 保证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对于其他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形式公布于众, 以减轻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压力。

(三) 重视分部信息的提供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披露中期分部信息的企业的年度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比不披露中期分部信息的企业准确得多。因为总括信息可能掩盖某些项目的实质, 分部信息则有利于确认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所以按行业分部与地区分部提供企业或集团的分部报告将使财务报告更为完整、有用。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国应重视分部信息的披露与规范, 在年报和中报中增加分部信息模式的规定等相应的内容。

(四) 充分利用报表附注, 增加报表附注的信息量

由于附注方式的灵活性, 使其不仅可以揭示数量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作为报表主体的表格所无法揭示的非数量化信息, 因此可以使一些中报所固有的特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如为了消除季节性因素对预测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截止中期财务报告日前十二个月的信息以及前一个十二个月的比较信息可能是有用的, 因此, 鼓励提供这种信息。”除此之外应考虑提供那些有助于投资者预测的, 在报表主体中无法反映的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作为对传统财务报告的自然拓展。

(五) 针对及时性问题, 建议我国全部采用季报的形式

采用季报的形式, 不但可以使所有的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公平地获取信息, 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利润操纵和内幕交易的发生, 维护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同时, 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中期财务报告具有预测未来盈余的功能。实证结果表明, 第一季度预测模式优于年度预测模式, 前半年预测模式又显著优于第一季度预测模式, 即提供愈多季度的财务报告, 预测准确度愈高。

总之, 在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刚刚起步之际, 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 我们应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借鉴世界各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方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同时, 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 以结合我国目前会计发展状况, 促进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斌:《当前中期财务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济论坛》, 2004年12月。

[2]财政部会计司:《实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意义及规范》, 《商业会计》, 2002年2月。

[3]袁远:《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比较研究》, 《上海会计》, 2003年11月。

篇4:企业中期报告的国际比较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告;独立观;一体观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最终产物是财务报表。它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也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的依据。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快速改变,信息使用者发现年度财务报表的间隔时间太长,不利于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为了改善年报的滞后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中期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但现实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制定的准则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定义和目标

FASB将中期财务报告定义为“一套完整的涵盖一个中期的财务报告”,其目标是帮助管理者预测企业年度财务结果,披露期限为45天,实质上是季报。

IAS34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包括涵盖一个中期的一套完整(或简明)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不强制但鼓励公司提供。它认为中报可以提高预测盈利和股价的准确性;提供及时、可靠信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获利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CAS规定中期财务报告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以及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告,但是结合证监会的要求,实质上是季报。

综上可知,中期财务报告是指涵盖期间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半年报等,具体情况视各国准则和法律而定。各国对中报使用目的的规定不同:美国的目标提到“预测年度结果”,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即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帮助预测年度内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其他国家则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的目标,即披露企业的历史信息,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及履行情況。

二、理论基础

中报编制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中期是财务年度的一个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基于不同的目的,其编制的理论基础可分为三种:侧重于可靠性的独立观、侧重于相关性的一体观、两者结合的合并观。

独立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其目的与年报一样,即提供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应用的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应当与年报一致。独立观下,实际上是提高了年报的报告频率。

一体观认为:每一个中期都是整个会计年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中期项目的处理需要考虑会计年度内剩余期间的可能情况。一体观下,中期报告将会受到年度预期的影响。

合并观认为:无论独立观还是一体观,都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预计经营状况,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有必要将两种观点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为使用者服务。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我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采用的是独立观。美国及我国台湾等采用的是一体观。IASC及我国采用的是合并观。但在实践中,各种观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美国采用一体观,但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却和独立观一致。

1.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

通常,企业取得的收入是连续发生的,各个中期相对均匀,但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会造成会计年度内收入的强烈波动。如果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可能会导致年度收入或年度利润的预测偏差,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如果按照一体观对年度收入进行预测再平均分配至各个中期,则会导致收入的平滑,及费用的不配比。因此,季节性、周期性、偶然性收入应采用与年报一致的会计原则,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此外,为了消除对年度预测的影响,一些国家还规定中期报告披露中应包括对中期经营的季节性、周期性的说明性评述,并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12个月的相关信息,及上一年度的可比中期信息。

2.不均匀(或不重复)发生的费用

通常,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是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有些费用集中在个别中期,如员工培训费、重组费用等,对于这些费用的处理,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在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进行分摊,各国的规定有所不同。

独立观下,当且仅当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财务年度末预计或递延是恰当的,才允许在中期报告预计或递延;否则,应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一体观下,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按照收益期进行摊销,其分摊方法与年度方法相同;如果收益期间难以确认,则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凭主观估计进行分摊(APB)。

3.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通常是在年度财务报告中确认,那么,编制中期报告时是否予以考虑。独立观下,中期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年度政策一致,理应在编制中期报告时对这些资产的价值重新审核,确认相关的减值损失;一体观下,中期作为年度的组成部分,为了增强中期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应在中期报告相关资产损失。

不同之处在于资产价值认定的时点:独立观关注单个中期内的价值变动,立足于中期财务报告日,如果当日资产价值发生减值,则进行损失确认,日后回升时再进行转回,不考虑中期后、年度终了前的可能回升的情况;一体观则考虑了年度内以后期间的情况,立足于年度财务报告日,如果中期财务报告日资产发生减值,但能够合理预计其价值在年度财务报告日前能够恢复到下跌前的水平,则不在中期报告内确认跌价损失。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独立观更注重时效性,而一体观更注重信息的预测作用。

4.中期所得税的确认

独立观认为,中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报告期间,其报告内容与报告格式应与年度财务报告保持一致。因此,应当确认中期所得税费用;一体观认为,企业的全年净利润是在各个中期逐步取得的,如果在中期不进行所得税费用的确认,而是累积到年末进行全额确认的话,会造成年度净利润大幅下跌,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应在中期确认所得税费用。

三、中外中期财务报告比较的启示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明确规定:“将中期视同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而且在进行确认计量时“不能根据会计年度内以后中期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判断当前中期的有关项目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不能人为均衡会计年度内各中期的收益”,这充分表明我国采用的是独立观。

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的总体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受托责任为主逐渐倾向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在我国引入一体观的思想是有必要的。例如,不均匀发生的费用按其预计受益期、预计销售量、产量等基础分摊至各个中期、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在中期不确认等,更有助于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相关性,为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亚干,闵路.中期报告编制理论依据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1999(11):48

[2] 陆建桥.关于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2(3):13-17

[3] 闫光荣.规范中期财务报告中所得税处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8(9):46

[4] 韩海燕.编制企业中期财务报告应注意的四大问题[J].管理视野,2009(3):54-55

[5] 王骏.中期财报是否要披露所得税[J].中国会计报,2009,09

篇5:研会体育部中期述职报告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体育课评价使第一线教师感到迷惘和困惑,在操作层面上,习惯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体育评价标准,有内容,有标准。可是新的课标只是纲领性的框架,具体的操作还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安排内容,操作的内容上过于微观,不符合学科特点,过于宏观,容易走形式,不利于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反馈、评价,记录的内容过繁,不易操作,内容过简不翔实,不客观。通过一张记录表记载学生体育与健康成绩信息,两个学期,一个学年及学段成绩,将学生情况如实反映,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评价目的。本人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工作实践经验,设计方案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形式,本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激励、反馈作用,探索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探析

1、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

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兴趣的降低。这类学生主要是一些自身身体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如身体的别胖的学生,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学生。

2、有过不好的运动史

很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锻炼中受到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自信心很低,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运动,造成体育兴趣不高。

3、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

接或间接束缚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科学好就行。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同时向学生传授这这方面的思想,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是不思进取,赞同了家长的意见,不完成学习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导致体育教师的上课任务无法及时完成。

4、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存在着问题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新颖性,在小学学的东西在初中还有太多的重复,在新授内容上,现有教材的课时安排不能让大多数学真正掌握教学内容,造 成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失去学好体育的信心,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5、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可以分为体育教师因素和其他任课教师因素。体育教师因素主要有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新颖、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和教学重点不在体育课教学上等因素。其他任课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使学生同他们一起认为,学习体育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

6、对体育升学考试认识不足影响

初中升学体育实行几年来,一些学校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体育教师对体育考试工作的认识不足,初中体育教学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项目单一,学生枯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执行。

二、目的意义

自2001年9月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对于课标的新观念、新标准、新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客观性和发展性,新的课程标准评价重视用发展的视角,激励的视角,身心和谐的视角,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视角去评价。由于受传统的评价标准束缚,所以教师在操作上总是有所不适应,操作上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哪些应是平时单元教学完成的,哪些是定期和不定期问卷调查的,怎样把这些内容汇总到统计表上,系统的科学评价。通过我们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认为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的有关几项内容综合到一起,进行整合设计一张《学生体育与健康成绩记录表》或《学生体育成长记录》通过一张记录表就可以反映学生二学期和一学年的体育健康水平,同时也大量的减少了体育教师重复无效的劳动。通过一张表就可以让教师、家长、学生了解自己的一些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对一些数据及时的上报主管部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实行,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增加和改善体育的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地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相当多的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合格人才”。由于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将学校体育与升学考试、竞技体育混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逐渐低下。本课题就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广大专家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朋友们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体育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学生体育兴趣中学生青春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体育兴趣也有一些变化。研究表明,初中一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二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喜欢球类者急剧增多,占53.1%,不喜欢球类的占14.4%,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三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四、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把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到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2——2014.5)

(1)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

(2)收集相关的各类资料,做好资料调查的表格(3)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4.6——2015.8)(1)将课题方案具体细化,开展全面实施。

(2)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为结题收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5.9——2015.12)

(1)课题进入总结阶段

(2)完成整理研究资料及档案

(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4)召开结题汇报会,请专家、领导鉴定 举措:

1、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品质联系起来。应树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3、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4、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搭配、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的以下四点:1.教材内容的搭配、要以大纲为主,结合本校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有趣性。2.从教材的选择到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具有的特性和内涵。3.教材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纵向衔接、横向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4.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事实证明,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对有些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引导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不爱上体育的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在体育教学中要兼顾其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对于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降低标准和要求,注重其学习过程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骨干作用,以优帮差、互相学习,促进这些学生的提高。同时,要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创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避免嘲笑、讥讽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尊重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加强考勤管理,严格体育课堂常规,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不给这些学生有可乘之机,使其行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为人师表,努力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认真研究和掌握体育学科的技能、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研究报告——《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2、完成研究论文

3、对以后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效率上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初级中学

张庚新

进行《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手势动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医学界早就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的好,愈合得快。这就证明了人的情绪 好坏直接影响别人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也不可忽视,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表情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态和表情的感染力。比如:老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你别看这平常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可是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却能消除了拘谨抑郁的心理。学生从老师亲切的目光中获得了大胆地扩展思维的能力,积极学习的动力。看到老师亲切而热情的表情,他们心情是欢快而兴奋的。根据心理学观点,轻松快乐的心理,不仅使人产生超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这些都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师的语言

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至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都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善于运用语言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所运用的语言和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经两年的课题实验我们概括为以下四点:

1、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等特长。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形式为主。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有较多时间活动,教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行动的比喻启发学生分析等方法如:讲解“鱼跃前滚翻”技术要领时,可以用口诀语言来讲:“摆臂蹬地如鱼跃,摆臀合胸紧固腰,撑垫低头做退让,团身似球要记牢。”这样的语言和讲解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和幽默感。这样也有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2、体育教学的语言要有音调、语气、节律的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总用一个音调,一个节律讲课,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感受性降低、精神不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性质、教学环境和学生的情绪等不同情况,要灵活多变,比如:学生做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应短促有力,当学生在做柔软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有节奏感,对本课教材重点、难点、要提高音调,引起学的注意力和重视。讲话的节律,也应结合教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话的语气,对学生的情绪也很有影响,因为语气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情和感染力。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喜欢听关切的、赞许的、鼓舞、肯定之类的语气;而不愿意听责备的、命令的、批评的语气。学生最反感的是讽刺的、挖苦的、鄙视的语气,所以教师的语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3、体育教师的口令,提示语言的运用也要有音调的高低、节律快慢等变化。

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口令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拖腔圆润适当,语气肯定,有征如力,除此以外,还有短促、悠长、温柔、激扬等音调高低的变化。以显示出韵律和情感。使动作和口令和谐统一,优美动听。

提示语言的在体育教学中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提示语言的能强化动作概念有助于改正习惯、错误的动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运用提示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要精炼,抓住关键。2)把握住提示的时机,及时提示。3)语言要果断,语气要肯定。

4、多用积极性的语言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学生。这样做既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也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必需也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如我们为保证此方面做的共好,在全乡开展体育教师教学激励用语大比赛,汇总出60句教学激励用语。

四、教师的手势动作

1、手势动作

教师的手势动作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手势动作要具有新颖、别致和独待性。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手势动作要具备明显的表意性。能把一些抽象的技术要领及其思想情感,通过手势动作的媒介,能微妙的传达给学生能心领神会,起到焕发精神提高学习情绪的作用。再次,体育课常用手势动作要做得规范化,并能和口令同时运用,做到动作、语言和口令的统一。如:成二列横队集合的手势动作,左臂侧屈肘成九十度,手握拳成上举,肩肘成一直线。右臂侧手平

举掌心向下,这一动作就和口令手势、语言相统一进行。

2、示范动作

形象化教学是运动表象形成的最佳手段。学生头脑中运动表象的正确与否,是体育教师用具体动作的范例使学生了解学习动作的形象结构和完成的顺序,示范是生动的直观方法,它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感知动作的真实外貌。给学生以深刻形象和美的感受,在教学中与语言相伴随,互相补充,有助于学生鼓舞与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诚然,示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动作的正确优美而且还体现在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只有正确合理运用示范动作,才能起着直观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动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必须提高示范质量这样才能起到优良教学的效果。

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体育兴趣

许多人主张学校体育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在立项课题《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探究》探讨中还发现:既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又不能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向极至。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据。而且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拓宽和可以改变的。我们从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为出发点,在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上加以了拓宽。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全面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兴趣感召下,更多获得的是“技能”和“体力”,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获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使体育教学更加具有全面性,就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事实证明,“懂”与“乐”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如教学耐久跑时,由于项目又累又枯燥,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课上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练习兴趣。但耐力素质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标志人体心肺功能水平,并且是毅力的集中反映,对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首先是让他们“懂”。

1、“懂”学习目标、锻炼目的。即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心肺功能,磨练自己的意志。

2、“懂”理论知识,耐久跑的考核与教学手段是高速度耐力,而高速度耐力的获得仅在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的有限教学时数难以实现,需辅以平日练习。

3、“懂”练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

4、“懂”终身体育的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好处。

(二)活跃气氛,以乐创境。

1、教师要善于创造乐学情景,即在单元学习中采用辅助练习时合理地安排练习的次数、数量、强度如利用游戏形式做一些高抬腿跑、原地跑、仰卧起坐(单位时间内比次数)及立定跳远、多级跳(冠军的脚印比赛形式)等辅以“乐”中练习,练中提高身体素质。

2、以乐引趣。把教学内容故事情节化如在教学1500米跑(男)、800米跑(女)时,将学生分为6组,先以《长征组歌》为铺垫,以出示挂图、长征诗为引发,将跑的内容为《长征路上》:爬雪山(借助于搭垫子的主席台)、过草地(借助于草坪踏草墩)、过大渡桥(单脚跳过10米30厘米宽的窄道)、渡金沙江(蛙跳10米合理分配在跑段中,胜利会师(据体力冲刺到达终点,规则为允许本组有先后到达终点,但本组全部到达为取胜),这样一来争先恐后,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等生动场面而尽情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劳而不累,乐而不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应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供发挥他们潜能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单县高老家乡高老家初级中学

张庚新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们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两年的课题研究总结体会如下:

一、鼓励成功,保持兴趣。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为: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倡导愉快,保持兴趣。

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来保持体育兴趣。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热情,自信中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2、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愉快教学,保持体育兴趣。

要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而且还运用组织得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满足需要,保持兴趣。

满足需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1、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除了要能够发现那些外露、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内隐的、含蓄的、带有某种自我抑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这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2、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积极旺盛的表现欲,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珍惜保护。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学生的表现欲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既使不能让学生的表现欲付诸行动,也要用爱心对学生的表现欲表示称赞,支持然后给以解释。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两句“你不行”,“就你显能耐”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3、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表现欲,由于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不用教师启发和诱导的情况下,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并反映出“表现欲”的情感冲动而付诸行动,此时,我们善于由此及彼地把学生的这一表现巧妙地引导过渡到与此相关联相类似的体育课堂之中。如:我国的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次创造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的比赛,以便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活泼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终身受益。

另外,鉴于初中生的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专项意识和喜好,因此,满足学生的专项兴趣将带动其它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练习压缩,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专长,教师加以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由于教师满足了其的需求,在练习中不论基础的还是其它的都兴趣大增,精神振作,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倡导竞争,保持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从而进一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组织竞赛合理、正确地运用竞赛规则,竞赛的教育目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竞赛的内容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我们的一位老师在上快速跑课时,当比赛完备后,学生还在争论谁是第一时,他说了这样一席话:“同学们,你们都是第一,能力强的组先跑完了,你们是第一,能力稍差的组你们虽然比第一个跑完的组慢,但是你们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你们是团结协作的第一,能力差的组你们虽然跑的最慢,但是你们同样也是全组的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跑,你们是在用坚强毅力去跑、去拼,最后你们同样也圆满的完成了比赛,你们是信心、是坚强毅力的第一。”这样一来他不但调节了课堂的节奏而且鼓励了先进,振作了精神。

五、课内外结合,保持兴趣。

虽然体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但是,由于体育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练习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提高质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阻碍体育的自学性和终身教育。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另外,还利用学生的各自爱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六、采取灵活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一)、变惩为奖

有奖惩的游戏或教学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比赛中,我没有对输队进行惩罚性素质练习,而是对胜队给予奖励。如发一面小红旗(可以是流动性的)或口头授予某种称号(“优胜队“、“冠军队”等等),并且在课后小结时说明胜利在集体中的力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持已获得的荣誉,更深一层地引申到将来:或许某位同学会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为祖国争光添彩。同时对输队同学加以鼓励,希望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会像获奖同学那样得到荣誉或奖励。这样既鼓励了输队同学,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下一节课的学习也有了一种期盼。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二)、不同起点

所谓不同起点,就是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比赛初就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占有一定优势,让距离上的优势来弥补两者在体能上的差距。

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比赛中,我们按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学生分为两组,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起点,设置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起点之后若干米处,但终点不变。在比赛中要求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尽力保持这段差距,同时要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尽力缩短这段差距,使双方学生都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胜利,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了的状况。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也采用此法。如在跳高、跳远课中采用不同高度、远度等,球类课中的让分及支撑跳跃中的降低高度等方法。

(三)、比喻联想,激发情感。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喻联想,是丰富学生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些动作可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强调说明动作规格和注意事项,能使学生产生一对新鲜好奇之感,在领会动作重点之下愉快的进行尝试练习。如:将体操的团身前滚翻整体动作比作一个“球”滚动,抱膝,缩头紧团身、翻滚就是球滚动,用以强调动作的流畅性。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克服了动作的重点,带动了难点的克服。

(四)、运用电教,丰富情感。

通过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学生付出了较大的体力,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二个韵律舞蹈,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劳,恢复心率,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下次练习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愿学乐学的气氛。

七、巧引·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搭设创新的支点——巧引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

质疑是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孕育着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学习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迷惑,不被一般束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愿望。

如:我们在教学“前滚翻”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经过尝试,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当一个人向远处翻滚时,最佳的方法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就比较安全。这样,把学生引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探索问题。“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因此,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地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小隧道”。我们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动手尝试把十床手提小垫子垒成“小隧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隧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跳高项目上,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式”、“跨越式”,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创新,意味着不走老路。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让他自己去发现。”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二)、体会创新的趣点——开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体育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体育课。

八、激发兴趣 —创新中培养体育能力

(一)、了解结构、开发环境

卢梭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就。通过两年来在课题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时他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挖掘潜能,创设多种快速学好动作技术的方法。

1、转换方式,创造外环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需要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

(1)利用信息差,培养习惯

信息差是指人们掌握信息的差距。学生是抱着学习新知识技能的目的来上体育课的,师生之间的信息差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充分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满足感。通过自主学习,创造出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提高运动技能。并通过长期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2)寓教于乐,创设氛围

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及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应注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在多项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和教学环节的转换中,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自主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引导,创造学生敢于大胆设想新的学习方式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提高内驱力

学生只要对练习感兴趣,就能愉快轻松地、富有创造意识地解决问题,尤其当练习的水平处于转折点时或练习产生疲劳时,适当改变练习方式可以摆脱这种状况。就模仿练习而言也可通过动作原理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灵感,改变模仿内容、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动力功能。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创意的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体育教学中个性结合创新就是在教学中创造出某种新颖、奇特与具有一定体育实习价值的思想与物品活动(智力的、实际的)方式。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们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周围条件和现有的器材,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因怕完不成动作或事实上也确实完不成动作而不愿意练,表现得很是被动。我们的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去完成动作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情趣协调、升华认识

篇6:教育部调研会发言稿

1、裕安区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形式新颖,方法有效:——即区内名师献课1节,乡镇骨干教师配课1节,然后由参训教师进行议课,专家点评并进行专题讲座。201x年,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是《春酒》的同课异构,研讨话题是“散文教学”;201x年的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作文教学,研讨话题是“如何提升考场作文水平”。

这两次的.送教下乡让我收获很大,并以此为契机,关注学法指导,改进自身课堂教学,在本校上了考评课,不仅学习上课,还学习说课、评课。今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中,获得县优、市优课。

2、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个欠缺。为此,在201x年的送教下乡中,安排了专题信息技术培训,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上一节信息技术达标课。我们按照参训的要求,认真学习,加以实践。在今年的微课大赛中,我的参赛作品获得省三等奖,我们学校上报了4个作品,有3个获得省级优秀微课。对于一所乡村学校来说,确实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送教下乡教育技术培训。

3、个人发展计划。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我在努力学习提高的同时,深感自身不足。

从201x年,我每年写不少于50篇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每年自费订阅至少3份教育期刊,每天至少阅读一篇教育博文,每学期批注一本教育著作,每年在cN刊物上发表两篇教育教学楼文章。

力争在两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力争由送教下乡的参学者变为指导者和培训者。

上一篇:生活好词好句摘抄下一篇:糖果的作文说明文